失能老人护理员事迹范文(推荐3篇)

admin 2024-05-30 网站管理员 admin

失能老人护理员事迹范文 第1篇

面对这种情况,国外许多国家率先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长期护理保险,是指被保险人因为年老、严重或慢性疾病、意外伤残等,导致身体上的某些功能全部或部分丧失,生活无法自理,需要入住机构接受长期康复和支持护理,或在家中接受他人护理时支付的各种费用给予补偿的一种健康保险。这是一种主要负担老年人的专业护理、家庭护理及其他相关服务项目费用支出的新型健康保险产品,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特殊产品。20世纪70年代,护理保险最先在美国商业保险市场上出现。1986年,以色列政府推出了法定护理保险制度。随后,德国、日本等国也相继建立了护理保险机制。长期护理保险包括两类,第一类是以商业保险公司作为主体,被保险人采用自愿保险的方式投保,这以美国为特色。第二类是以政府机构作为管理主体,被保险人采用强制保险的方式进行投保,属于社会保险范畴,该特征以德国、日本最为显著。由于日本在老龄化程度、家族血缘理念等方面与我国存在较高的相似性,下面就以日本为例,对长期护理制度进行探讨,以期对老龄化社会的我国发展提供指导意义。

2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基本内容

日本老年护理保险是运用社会保险机制,对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实施社会化护理服务的制度。参加老年护理保险的主体分为两类。第一类是65岁及其以上的所有老年人。这类被保险者根据收入水平被分为五档,分别交纳与自己收入水平相对应的固定保险费,收入越低保险费负担则越轻。第二类是40~64岁的丧失部分自理能力的人(如患有闭塞性动脉硬化、帕金森综合症、老年痴呆症等15种慢性疾病),他们的护理保险费按照其加入的医疗保险费计算方法确定,与医疗保险费一起缴纳。当然,老人在享受护理服务时,其费用主要由政府财政和护理保险基金承担。这种预算结构既体现了政府责任,又体现了个人义务。被保险者在接受护理之前,必须经过严格的专家认定程序方可享受护理服务。这种护理服务的项目及内容根据服务地点的不同可分为居家护理与设施护理两类。其中居家护理是以老年人所在的社区为中心向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及护理性服务,这类服务项目有家庭访问护理服务、日托服务、入浴服务、康复训练等13项服务。提供这类服务的目的是使老人尽量在自己熟悉的家中自立地生活,在保障老人日常生活的情况下维护老人的身心健康。设施服务是让老年人入住特定的设施内接受护理服务。这些特定的设施包括老人院、老人保健机构、疗养型护理医疗机构等。这些服务设施相对来讲比较专业化,承担的费用相对较高,但服务更完善。

3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随着我国家庭结构逐渐小微化,老年人寿命延长,完全依靠家庭护理老人将给每个家庭带来巨大的压力,依靠社会力量护理老人成为老龄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以护理保险为基础的老年护理服务保障制度,以政府为依托,个人参与相结合。鉴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我国的老年护理制度应主要采用居家护理模式,同时,国家投入一定财力建立专门的护理设施,对不宜居家护理的老人在设施内集中护理。在享受护理方式问题上由民政部门专门机构进行认定。这样一来,能使老年人享受较为公平的护理服务。

引用社会团体与企业进入养老护理行业,形成社会良性的竞争机制。由于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庞大,老龄化比重逐渐上升,以老年服务为主导的“银色产业”将成为重要的产业。国家要实施优惠的政策鼓励社会资金举办老人护理机构,鼓励民间力量一同参与养老护理行业。同时,民政部门要制定专门的规章加以管理。社会力量的进入不仅能缓解政府设施不足的压力,还可以满足多层次的服务需求。为老人提供更为高效优质的服务。

构建家庭、社区、机构相互衔接的护理体系,使生活照料、护理、医疗等服务能系统一体化的服务老年人。在社区建立老人护理管理中心,服务老人。老年护理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在管理上要建立统一部门管理,分级配合的服务体系,使护理服务资源优化整合。

建立专业化的服务队伍。设置护理专业培训,提高护理人员服务水平,同时通过实行资质认定制度,护理员注册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对护理人员进行分级管理。并建立较好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护理人员待遇,吸引一批人从事护理行业。

4结语

失能老人护理员事迹范文 第2篇

关键词:智能养老空间;养老机构;养老服务;智能护理助手

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时期,老龄人口的急剧变迁促使社会养老服务需求量不断攀升。机构养老作为现代社会机构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补充与支撑,在现代社会养老机构的服务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1]。然而研究结果显示[2],养老机构的养老服务与养老资源供应能力不足,传统的养老空间无法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需求,造成入住老人对养老服务满意度低。如何提升入住老人养老服务体验,合理配置养老机构资源,促进养老机构良性发展,已成为当下亟须解决的问题。当下传统的养老机构正面临向智能化转变,但目前智能养老产业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本文以公办养老机构现有设备物资为基础,以养老机构的入住老人为主要目标用户,通过软硬件智能产品及其技术手段的介入,优化资源配置,构建老年人友好型的情感化智能养老空间。

1公办养老机构现状

公办养老机构的现状

相较于更高规格的民办养老机构,公办养老机构更平民大众化,具有较高的普遍性与代表性,且研究结果更具有可实现性。因此本文将公办养老机构作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本文基于养老机构服务流程的研究视角,通过观察法对养老机构设施展开调研,对入住老人围绕服务评价要素的5个维度[3]展开关于养老机构设施设备与服务评价的深度访谈。以浙江与上海两地的公办养老机构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公办养老机构每个起居室都配备单独的卫生间,部分重度(卧床)老人配备专门的手动升降护理床。每张床的上方都安装了起夜灯、呼叫铃、充电接口、开关、老人信息卡(图1)。老人日常接触的坐便器、淋浴器、走廊等都配备扶手(图2),卫生间有醒目的警示标语,同时起居室的整体装修采用淡粉色、米白色的淡雅色彩,适合老人休养。

公办养老机构存在的问题

养老机构的基础设施基本能满足入住老人的日常需求,但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1)求助按钮设备及护理床的控制未考虑老人的用户体验。如图1所示,求助按钮位于床头的正上方位置,老人卧躺在床上时呼叫求助需要用手去摸索,呼叫方式困难;呼叫按钮设置的使用场景局限于起居室,当老人在起居室以外的场景发生意外时无法求助;老人无法自主控制护理床,需要依靠护理人员辅助,使老人易产生无用感。(2)无法及时响应紧急情况。如图2所示,部分老人会选走楼梯上下楼,而楼梯间的监控设备并无专人24小时视察,当老人在走楼梯的过程中发生意外时,护理人员无法及时察觉。养老机构的部分服务设施具备一定的适老化,例如,床头、厕所等都安装紧急求助按钮,但对于紧急情况的响应不够及时,无法在老人发生意外情况或是突发疾病情况的时候及时提供救助和响应。

2用户调研分析

用户角色模型

构建老年人友好型的情感化智能养老空间,需要充分考虑入住老人的生理需求与心理需求。因此基于调研结果分析建立具有代表入住老人用户角色模型(图3)。用户旅程分析本研究基于养老机构的入住老人行为路径及流程建立相应的用户体验地图(图4)。通过调研结果对服务流程进行整理,将入住老人接收护理服务的流程分为四个阶段:晨起活动期、进食活动期、睡前准备期和睡眠期。

问题归纳

根据用户旅程分析的用户痛点将问题进行归纳,如表1所示。

3智能养老空间设计切入点

当下养老机构普遍存在护理人员数量不足,日常工作量大的现象,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无法满足老人日益增长的需求。如何通过构建智能养老空间从而提升养老机构护理服务质量及老人入住体验是文章的重点。智能养老空间设计的切入点在于:(1)拓宽空间内部信息互动渠道:针对信息渠道缺失,引入智能护理助手与实时监测护理平台等的物理、数字触点,智能护理助手分为入住老人端和护理人员端,由入住老人和护理人员分别随身携带。在养老空间中,智能护理助手作为链接老人、护理人员和监督人员的设备,协助护理人员高效完成服务项目。老人端智能护理助手可以通过非接触式监测老人心跳和呼吸的频率、心率等有关人体生理特征的数据[4]并同步上传至实时监测护理平台,建立及时有效的老人身体健康状况指标的实时监测,协助护理人员及时提供紧急救助;实时监测护理平台记录老人日常医疗、康复、服药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健康问题,建立老年人健康数据管理档案,协助养老机构对机构内部的入住老人进行定期的身体健康管理,通过智能护理助手给予老人服药指导与提醒;智能护理助手根据当日天气提供穿衣指导,使入住老人能够获取及时信息消除不安感。建立老人、护理人员、监督人员三者的信息共享与交流渠道,实施多方交互及时收集与反馈的信息。(2)完善监督判责机制:针对监督判责机制缺失,增设监督人员这一基础性职能,监督人员通过实时监测护理平台与智能护理助手的链接监测日常护理服务过程中护理人员的工作状况以及老人关键的生理体征与信息反馈情况。在用户流程中,增设后台实时监测老人生理健康指标的环节,当系统监测到老人生理健康指标异常时及时发出提醒并给出相关解决方案,通过后台将信息推送至护理人员端的智能护理助手。监督人员通过后台可实时关注护理人员及老人的实时状态了解具体情况,如护理人员无法应对紧急状况时,监督人员可代请医护人员前来救助,从而有效提高紧急救助的效率。监督人员与护理人员通过利用智能护理助手和实时监测护理平台可有效提高协作水平,从而提高日常护理服务质量。(3)增设养老空间的呼叫响应机制:针对呼叫响应机制,在空间内部的服务流程管理中增设呼叫与响应两个环节(图5)。在老人发出求助之后,护理人员通过智能护理助手反馈信息,告知老人需要等候多少时长。

4智能养老空间设计策略

引入智能护理助手

智能护理助手是入住老人与养老空间的主要物理触点,在整个智能养老空间设计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需考虑设备的适老化:(1)设计:采用流线型圆润曲面造型,符合人机工程学,抓握感舒适(图6)。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系统灵活性大幅降低,导致感官和视觉等神经系统自发性衰退,因此在造型设计过程中,采用物理按键和触摸屏结合的方式,减少误触,减轻老人操作负担。求助按钮采用物理形式的大按键搭配易于辨识的橙色,配备硅胶挂绳与无线充电装置,满足不同场景下的使用和静置充电。电动护理床的控制按键采用给人安全感的绿色,操作时界面同步反馈操作动态(图7),鼓励老人自理的同时避免发生安全事故。在界面设计上,老年人偏好清爽又不艳丽的色彩,同时更善于识别暖色,因此在界面设计时重点信息以橙色作为主色系,突出重要信息,采用精简的大号字体文本[5]与以真实事物为原型的拟物化功能图标[6],主页面功能图标按照老人实际需求优先级排序,降低老人认知负荷。(2)功能:除了基础的求助功能外,智能护理助手还可以控制护理床的起落、接打电话、播放音乐、三餐信息提示和服药提醒等功能(图8)。在控制护理床的过程需要实时语音反馈[7]和实时动态图标提醒,如图7所示,当智能护理助手控制护理床起背、落背时,界面会根据床体的角度进行实时变化,为了防止老人勿触导致安全事故,只有在持续按压物理按键时才能控制电动护理床的起落。(3)服务内容:在异常紧急情况下,老人佩戴的智能护理助手上生理体征数据显示为异常紧急状态,护理人员的智能护理助手及时发出异常紧急状态的提示警报声;在非特殊紧急情况下,老人佩戴的智能护理助手上生理体征监测数据显示为正常状态,当一键呼叫护理人员时,护理人员佩戴的智能护理助手会发出提示声。护理人员接收到老人的求助信息时,在其操作界面上以图标闪烁显示方式实时定位老人的位置,与此同时,监督人员通过实时监测平台关注求助老人和护理人员的动态信息,判断是否需要提供进一步帮助。护理人员接收到呼叫求助信息后,通过语音输入的反馈方式主动告知老人已经及时接收到求助信息以及前往求助老人位置需要多长时间,老人的智能护理助手可以实时自动接收护理人员反馈的信息,语音内容通过扬声器播放,老人由此获取等候时长的信息。入住老人、护理人员、监督护理人员三者的服务流、信息流如图9、图10所示。

后台监督系统搭建

搭建后台监督系统,引入实时监测护理平台,如图11所示,监督人员通过实时监测平台可查看当日值班的护理人员基本信息、是否在岗以及实时定位信息,同时兼顾养老机构的老人实时情况及定位。在实时监测护理平台界面中以养老机构的楼层、居室、床位等方式铺陈出所有老人,用不同颜色的圆点图标代表老人不同的状态:绿色圆点代表当前无服务需求且关键生理健康指标正常的老人;橙色圆点代表当前老人通过一键求助按钮呼叫服务,但老人的智能护理助手监测到老人关键生理指标显示正常;红色代表当前老人的智能助手监测到老人关键生理指标为异常状态。当界面上出现红色圆点图标时,后台将收到以弹窗的形式显示的老人的基本信息、实时定位、关键生理指标,并快速将相关信息同步给负责该老人的护理人员及位于老人最近的护理人员。控制室的监督人员可实时监测老人及护理人员的动态,随时准备响应辅助措施,减少安全意外事故处理不及时、处理不当的风险或者老人需求不能得到及时满足的问题,同时对于后期可能发生责任纠纷等问题提供判断依据。通过引入智能护理助手和实时监测护理平台,鼓励并辅助入住老人适当自理,有效安全地扩大老人活动范围的同时,减轻护理人员的心理忧虑和服务质量。同时,入住老人体验感的提升、养老机构职能的细化等将促进养老机构的良性发展。

床位设备规划

重新规划床位配备的设施,将开关按钮、床头壁灯等相关设备安置在每个床位的床头斜上方位置,如图12所示,老人在床上卧躺或是坐着都可快速操作,夜灯的开关按钮上镶嵌荧光色的涂层,便于老人在夜间的情况能快速识别开关的位置。床头安装暖黄色的壁灯。在保障照亮需求的同时不影响临床的老人。同时智能护理配备照明功能,老人起夜去厕所时可以将智能护理助手挂于脖间辅助照明。壁灯旁边为当前床位的入住老人的信息牌,信息内容包括老人的基础信息、护理等级、相关病史及护理的注意事项,辅助护理人员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

重新规划护理服务站

不断改善养老设施设备,优化养老机构空间布局。部分老人在养老机构中会选择走楼梯上下楼,因此在养老服务设计过程中,需要保证老年人活动范围无障碍通行,安装符合人机工学的辅助设备,有关紧急提示等重要的信息需要设置醒目的指示牌,为保障发生意外情况时护理人员能及时前往需要紧急救助的老人身边。将护理站规划在整个平面流程空间的中心区域,临近办公区、餐厅等公共区域,使护理人员可同时兼顾电梯、餐厅、走廊的情况,减少老人发生意外的概率,缩短护理人员日常护理流线,即使发生意外情况也能及时提供救助。

个性化服务与住宿空间安排

在老人入住时考虑个体差异性,为每位入住老人建立健康数据管理档案,依据个性化需求,为入住老人每日推送三餐信息提示和服药提醒。在老人入住前,提前询问其作息时间,将作息习惯作为安排住宿的考虑因素之一。为老人构建专业舒心的生活环境,提高其入住体验。结语机构养老是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参与者和组成部分。本文运用服务设计的方法,对养老机构现有设施设备展开调研,将养老机构的入住老人作为养老机构的护理服务对象,总结和分析出老人在传统的公办养老机构的痛点,通过引入智能设备,优化养老空间呼叫响应环节,加强对老人关键生理体征实时监测与反馈机制,为构建安全放心的智能化养老空间提供物质基础。对护理站进行有效合理的规划,扩大护理人员服务的辐射范围,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当意外事件发生时护理人员能及时响应,避免纠纷。为公办养老机构构建智能养老空间提供有效方案。

参考文献:

[1]江燕娟,李放.我国养老机构服务的有效供给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4(11):136-140.

[2]青连斌.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现状与展望[J]._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6(03):75-83.

[5]袁蕾.基于感知的老年人智能手机交互界面设计与操作流程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8(5):93.

[6]白学军,于晋,覃丽珠,等.认知老化与老年产品的交互界面设计[J].包装工程,2020,41(10):7-12.

失能老人护理员事迹范文 第3篇

关键词:养老地产;运营机制;保险资金

目前,我国的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峻,2018年,65周岁及其以上人口数为16658万,占总人口数的11.9%,但2018年我国千位老年人口的养老床位数仅29.15张,同时现有养老机构的硬件设施不完善,护理人才也较为缺乏,养老产业的现状与老龄化的状况极其不匹配。首先,我国养老地产定位偏高端、覆盖面小。目前我国运营较为成功的养老地产集中于一线城市,多为高端产品,而二、三线城市的养老地产缺口较大。其次,运营缺乏经验,多为套用国外模式,但受到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这些套用的机制并不能促使老年人改变传统观念,接受这一新型的养老方式。因此,我国养老地产运营机制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设计,才能使得保险公司在投资运营养老地产时既能有效满足我国老年人养老需求,又能获得稳定的运营收益。

1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现状

1.1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特点与缺陷

我国的保险资金绝大多数为固定收益资产,尽管确保了保险资金运用原则中的安全性,但忽略了盈利性的重要,造成了资本回报率偏低,同时资金的收益率与资本市场有极大地关联,深受市场利率波动的影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保险资金运用渠道较为狭窄,资金配置结构较为单一,存在着极大的拓展空间。最近两年保险公司的一些投资举动引发了社会和国家的强烈谴责,使得银_对险资投资渠道的管控变得更加严格,目前仍有大量的保险资金在寻觅更为良好的出路,尤其是长期性的险资投资渠道。

1.2我国保险资金投资养老地产的可行性分析

2010年,中国_印发《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写明我国保险公司的资金可投资于医疗、养老等方面的不动产,近些年,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倾向于发展“专门化”的养老产业,越来越支持我国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投资养老服务产业。保险资金数量大、期限长、投资于养老地产,不必担心利率以及市场的波动,从而保持较好的收益稳定性,且保险公司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可以更好的保证养老地产的运营,这种良性循环有利于保险公司获得稳定的投资收益,同时实现险资运用的“安全性”和“盈利性”两重目标。保险资金也能更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解决我国的“养老难”问题,有利于提升我国保险业的整体影响力和竞争力。

2养老地产运营机制的设计

2.1准确定位

(1)服务理念的准确定位。养老社区之所以不同于养老院、敬老院,是因为其本身的经营、服务理念更具人性化。当前有很多老人不愿意入住养老社区,是因为他们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去往一个毫无温暖可言的收容机构。因此养老地产在定位是既要满足老年人住房、养老、医疗的需求,又要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2)服务群体的准确定位。目前我国现存的养老地产多为仅面向老年人的住房,但传统的家庭观念使得老人们更加重视与家庭成员的相处,很多老人不愿意远离子女生活,因此保险公司在运营养老地产时,可以将服务扩展至全年龄段,提供一种注重健康养生的一站式服务,面向婴儿直至百岁老人,使得人们在入住养老地产时无后顾之忧,轻松享受终身服务。(3)配套设施的准确定位。首先是对于基本生活设施的需求,养老地产中的生活硬件设施都应该为老年人量身定做,而非仅注重设计感和美观。其次是对于娱乐休闲设施的需求,养老地产应包含下棋、跳舞、看戏等休闲方式的活动场所,同时对于一些高端养老地产,应该具备高尔夫球场等活动场所,满足高端客户的需求。此外,养老地产还应当建设相应的教育类人文设施,例如“老年大学”,定期开展养生讲座。但对于老年人最重要的是医疗保障,应为老年人提供便捷、专业的医疗服务。(4)经营理念的准确定位。作为保险公司,在推广养老地产的初期阶段可以采用体验式住房,给潜在客户提供试住期,让客户充分体验养老地产完善的休闲、娱乐、医疗、住房设施,使他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养老地产全面的服务,促使他们改变传统“家庭式养老”的观念,真正信赖养老地产。同时,在经营养老地产时不应只着眼于当前的利润,而应着眼于长期的收益,提升自身设施完善度、服务满意度,吸引更多的客户入住,充分利用养老地产的资源,建立良性循环。

2.2差别规划

(1)地区间差别。当今中国的富裕人群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等地,对于这些地区的养老地产,可以与当地的高端客户相对接,更加注重商业化、国际化发展,可将养老地产与金融、保险等方面联系,推出一些金融理财产品和保险产品,以适应他们对于资产规划的要求。而对于非一线城市的养老地产可以定位于中层阶级,以宜居的环境为主打理念,更加偏向于人文关怀。而不同地区的养老社区也可以进行合作,实行“迁徙式”的旅居模式。(2)客户间差别。首先是对于高端客户与中低档客户的差别规划,保险公司在设计养老地产入住条件的时候,应当具备“多样化”。高端客户可享受“迁徙式”旅居模式,自主选择居住地点。对于一些中产阶级老人,可以自由选择居住时长。其次是对于客户不同居住要求的差别规划,分别设置宜居式和养病式的户型,对于宜居式的户型,更加注重于休闲、娱乐、医疗设施的建设,而对于养病式的户型,更加注重护理、医疗服务与设施的建设。(3)服务设施差别。在老人入住养老社区时,保险公司应该进行生理及心理的评估,以便于进行差异化服务。对于心理上有异常的老人,保险公司应提供相应的心理医生进行定期的诊疗。对于生理上的不同状况,保险公司应该进行更加明确的划分。完全自理的正常老人可以入住“独立生活区”,在这一区域设置一些娱乐设施和休闲空间,护理人员的比例相对较少。生活自理能力不足的老人可以入住“协助生活护理区”和“专业护士护理区”,在这些区域,配备较为全面的生活起居设施以及服务。“协助生活护理区”的老人可以选择一对一的护理模式,通过呼叫装置及时联系护理人员。而“专业护士护理区”的老人进行24小时的看护与服务。另外专门开设“阿尔兹海默失忆护理照顾专区”等,该专区内老人皆可选择使用定位装置。(4)入住缴费方式差别。保险公司可以提供一些更为新颖的入住缴费方式,例如住房反向抵押,保险公司根据房屋的价值来安排相应的养老住房与服务,在老人去世后,对房屋进行拍卖,如果拍卖所得超过了养老住房与服务的价值,则可以将一定比例的超出部分作为老人的遗产提供给其合法继承人。

2.3医疗、护理体系的建设

(1)高度重视医养结合。保险公司可以与医院进行合作,定期对老人们进行基础身体检查,建立健康医疗档案。对于有长期疾病的老人,由医院的专门小组进行定期、定向检查治疗。同时可在合作医院的住院部设置相应的专区,为入住养老地产的老人提供专门的病床。对于建立了个人档案的社区老人,可以先治疗、后收费。投保住院医疗保险、重大疾病保险等险种的老人,可以先支取保险给付金进行缴费,减少治疗时的复杂手续,同时可以按照档案的备注,快速联系老人的家属,最大化的满足老人的医疗要求。(2)建立完善的护理体系。保险公司可以与学校合作,挂钩护理专业等。对于进入养老地产的护理人员展开星级评比,同时进行全国联网,客户可以根据星级指数及评价,自主选择适合的护理人员。对于有过违规行为的护理人员,列入黑名单,对于星级较高养老地产的护理人员,可以在未来提供相应的入住优惠政策,以此来激励工作人员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更好的服务于养老地产的老人。(3)全方位、多形式的医疗、护理模式。保险公司可以提供家庭医生服务,或与国内外的顶尖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对于一些患有严重疾病且不便于行动的老人,采取远程诊疗的方式,对于老人的病情进行智能监控,随时做出应对。同时,配备营养师,对于不同老人提供不同的饮食清单,从基本饮食入手,进行全方位的护理。

2.4保险产品对接养老地产

首先,对于客户而言,购买养老保险以及其他特定保险后,保险给付金可以选择作为养老地产的“入住月费”。购买医疗保险后发生疾病住院现象,可以不必在治疗后请求大数额的赔付,而是可以选择接受养老地产合作医院的直接、快速救治。弱化赔付、强化服务,直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同时保险公司将提供一定的投资、储蓄类保险产品,满足老人投资需求,部分保险产品所具有的免除遗产税的功能也有利于日后私人财产的继承。其次,对于保险公司而言,既可以充分开发已有的客户群体,又可以对于该类保险产品进行精准营销。保险公司现有的中高档客户资源都可以作为养老地产的目标客户,进行二次开发。因此,保险公司所运营的养老地产可以有完善的目标客户资料,而非像普通养老地产的营销一样盲目的“广撒网”,从而使保险公司运营的养老地产拥有了更多的竞争优势。此外,该公司的保险产品有了更为准确、固定的营销人群。对于入住养老地产的老人可以适当普及住院医疗保险等对老年人有较多益处的保险。对于采用“旅居式”的老人,可以进行航空交通保险等实用性较强的险种的推销,使保险公司和养老地产更好的融合在一起,不仅有利于养老地产自身的盈利,还更利于保险公司的长远发展。

3结论

随着养老地产的发展,未来其运营方式也必然会更加多样化。成为一线城市与宜居城市的结合,地域发展更均衡;高中档养老社区并存,满足不同收入人群的需求;连锁式养老地产,满足客户“迁徙式”居住要求,逐渐形成“租”“购”“旅”三者共存的一体化、全面化养老服务体系。随着保险公司对于养老地产运营机制的设计更加完善、全面、多样化,随着国家大力支持养老地产的发展,我国的养老服务业必定能实现较大的飞跃,在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专业化的医疗、护理设施的同时,更好的满足老年人的休闲、娱乐需求。同时保险公司也能从长期运营养老地产中获得可观的收益,并进一步完善养老地产的硬件设施与配套服务,全方位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提升他们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郭文杰,李辉.养老地产发展的新方向———医养结合[J].住宅与房地产,2018,(05):1+5.

[2]王旭育.美国养老地产的社区发展模式及启示[N].中国社会报,2018-04-09(007).

[3]裘旭波.中国养老地产存在的问题及突破途径———中美养老地产对比分析[J].中国房地产,2013,(09):61-62.

[4]程竹.前2月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近15万亿元[N].中国证券报,2018-04-10(A05).

[5]马骏.推动旅游地产与养老地产互动发展[N].新华日报,2018-05-15(013).

[6]吴军,薛小玉,刘钊,等.银色产业中的金色机遇———基于我国保险资金投资养老地产的分析视角[J].武汉金融,2014,(02).

[7]欧新煜,赵希男.保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的策略选择[J].保险研究,2013,(01):119-127.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