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论文范文(共9篇)

admin 2024-05-30 网站管理员 admin

幼儿园小班论文范文 第1篇

一、美术活动中教师评价行为现状分析。

(一)评价内容片面、标准划一,评价目的有所偏差

美术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行为和美术作品进行评价时,过多偏重于作品结果的优劣,对于幼儿作品中涉及到的诸如构图、着色、形象性、技能技巧等表现出来的知识和智力因素非常重视,而对幼儿活动时应具备的认真的态度、良好的习惯、顽强的毅力、稳定的注意力、浓厚的兴趣等这些非智力因素缺乏引导与肯定。教师评价的内容偏重于幼儿“学”的知识和技能技巧方面,评价标准往往偏于成人化,如画面是否干净、比例是否恰当等。同时缺少针对教师自身“教”的艺术和实践内容的评价,评价偏离了发展的轨道,教育评价事实上只成为了教育的终点而非起点,致使评价的最终目的“促进幼儿、教师和课程发展”落了空。

(二)评价主体单一、方法单调,忽视幼儿的积极主动参与。

一直以来,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评价主体是幼儿园教师,幼儿是被评价者,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在评价方式上更多的是教师以个人意愿为主,自己决定作品的好坏优劣。教师扮演的是“裁判者”的角色,唱的是独角戏。虽然有时也让个别幼儿参与评价,教师总结,但由于教师平时缺乏对幼儿该方面的引导培养,幼儿缺少该方面能力,这一切也是形同虚设。许多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时,多采用现场即时评价,幼儿之间横向比较多,忽略幼儿的.个性发展和个体的差异。如评价时教师不考虑幼儿因个体差异绘画能力和速度是不同的实际情况,硬要部分幼儿放下画笔听教师讲评。教师评价时多指向于一些好的或明显不足的作品,如果是从肯定优点、发现问题的角度来看,这是无可厚非的,但许多教师似乎认为评价工作就是“寻找”处于两个极端发展水平的作品,评价对象仅在于此而已。对那些占大多数的处于一般水平的作品则常常忽略,没有指出其不足在哪里,应努力的方向是什么。

(三)评价方式传统,只注重结果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

大部分教师的美术评价方式仍停留在以一传统的评价方式出现:

关注美术作品的结果重于活动的过程,偏重技能忽视情感表现。同时,教师的评价行为更多的发生在教学活动的结束环节,体现在对幼儿已完成作品的评价上。很少有教师进行教学前的诊断性评价及过程性评价。

(四)评价语言不具体,缺少艺术性、激励性。

美术活动中,教师对幼儿作品评价的语言往往不具体,缺少针对性。在对幼儿绘画行为、绘画结果评价时,虽然语言坚持正面、鼓励,但单调、苍白如“画得不错”“有进步”“真漂亮”、“好”、“颜色很显眼”、“想得很特别”等等,这类语言幼儿听后并不知道自己好在哪里,有了哪些进步。对幼儿创作过程的评价语言也不够深入,缺少启发性。如“你画的是什么”“想想秋天你看到了什么”“你是怎样帮助小朋友的”等,这类语言对幼儿来说过于抽象,不易操作,基本上是无效指导。有的教师指导语言虽很具体,但表现出明显的包办代替,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如在幼儿画完一只小兔后,老师启发说:“小兔喜欢吃什么呀,画个萝卜吧”。还有的教师不顾幼儿的想法和体验,采用否定性的语言说:“你怎么画了个黑色的花?”“怎么画黑色的太阳,乱七八糟的,重画!”以上这些语言与发展性评价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改进教师美术评价行为的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美术活动评价观。

教师在美术活动中对幼儿的评价所追求的不应是给幼儿的作品下一个结论,或评定绘画技能的高低,对幼儿的评价在考虑幼儿过去,重视幼儿现在的同时,更应关注幼儿未来的长期发展目标,更多地体现对幼儿的关注和关怀,对幼儿艺术天性的保护,同时帮助幼儿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快乐全面成长。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判断其优势与不足,通过有效的评价促进幼儿在原有的水平上获得发展。教师应认识到幼儿美术活动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发展幼儿的智力和创造力,促进幼儿认知、情感、能力、个性等多方面的有效发展。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教师的首要目标是帮助幼儿借助美术这一载体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情感,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已有的基础及兴趣爱好,再提出知识、技法及想像、创造等方面的要求,并把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与人格的全面发展作为首要的判断指标。

(二)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多元,关注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

教师在对幼儿美术活动进行评价时,应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与多元化,不仅应包括粗浅的美术知识技能,还应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评价。具体说来,知识技能方面的评价应包括:。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评价应注重对幼儿:等的评价。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方面的评价应包括对幼儿活动的持久性、习惯、表现方式、创作偏好等的评价。评价内容的全面、多元化能帮助教师从多个角度评价幼儿,发现幼儿各自的优点和长处,只有这样欣赏、乐观的态度才是真实而非虚伪的,也才能帮助被评价者自我发现进而悦纳自己、拥有自信。具体到一次美术活动的评价,评价内容不一定每次面面俱到,可以根据活动内容、活动进程、幼儿整体水平或每个幼儿的发展情况重点评价其中某些方面,或就某个题材、技法进行单项评价,但在一段时间内对全体或某个儿童的评价要能体现出评价的均衡与全面性。

(三)评价主体互换、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科学的美术评价,其中主体与客体是动态的,是不断变换的。评价活动既可由教师担任主体,也可以由幼儿担任主体,教师在幼儿美术活动评价中改变过去唱独角戏,幼儿被动接受评价的状况,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并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充分体现幼儿在美术评价活动中的自主地位和作用。

1、增强幼儿同伴间的相互评价

幼幼互动是发展幼儿相互审视评价的最好方式。幼儿相互之间了解彼此的兴趣、喜好,更容易交流沟通,更能读懂相互的作品,感受同伴作品的内涵。因此,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关心同伴的言行,帮助幼儿学会客观评价别人。幼儿通过教师的引导、幼儿同伴间的对话、甚至争论,幼儿学习如何解决问题、协调问题,相互之间学习、取长补短。如:在同一题材的两幅作品中,一张使用了色彩明快的颜色,另一张使用的是色调灰暗的颜色。面对两幅作品幼儿参生了不同的评价。在如同辩论赛的评价争论中,最后他们发现鲜艳的色彩是好看,但会色调也是美术作品中不可缺少的,搭配协调的灰色作品也很漂亮。让幼儿相互评价,用平等的眼光欣赏同伴的作平,这样做对幼儿评价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甚至包括人际交往能力、思维和语言表达等方面都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2、重视幼儿自我的评价

幼儿的美术作品直接反映了他们的思想和生活经历。幼儿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充分展现在作品中。他们是最了解自己作品的。因此面对幼儿们的作品教师要学会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耐心认真地听他们讲述作品中蕴含的故事。如:。幼儿的自我评价体现着他们在美术活动中的自主地位和作用。教师要真正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要正确的评价意见美术作品,就要从幼儿的角度以他们的方式观察世界,给幼儿解读自己作品的机会。

3、教师尊重幼儿差异性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评价方式要考虑到幼儿之间个性、情感、态度、习惯、学习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在进行美术评价时教师要尊重幼儿的差异性,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例如在进行同样主题作品的绘画时由于幼儿个性特征和能力有很大的差异,作品的效果差距会很大。这时教师要避免用同一标准来评价不同的幼儿。而要做纵向比较,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提高,使每一位幼儿都有成功的体验。给幼儿自信心,让他们有继续作画的愿望和兴趣。

同时,教师要针对不同年龄班幼儿的特点和发展水平,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评价。如:小班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不够丰富、能力有限,教师在评价时尽量运用拟人化的语言。而中班幼儿已具有初步的审美意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教师在评价时可以用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构思,激发幼儿进一步创作,不断完善作品。大班幼儿自我意识发展较快,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及评价他人作品的能力,语言表达迅速发展。教师可以把自我评价和评价同伴作品的主动权交给他们,是但引导幼儿参予评价,使幼儿在评价过程中获得相互学习、分享收获。

(四)评价语言生动恰当,体现激励性。

教师在美术活动评价中应注重评价的语言艺术。具体来说,评价首先要建立在对幼儿了解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通过观察、对话,了解幼儿的活动意图及作品想表达的思想和感受,理解和发现幼儿独特的创意、个性化的表现方法和表达形式,特别当幼儿的作品“离谱”时,更应站在幼儿的视角努力理解其意图;当幼儿本身也不能清楚表达自己意图时,教师应能善意地给予诠释。而在进行评价时,教师应注意根据幼儿不同年龄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如小班幼儿经验少,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教师应尽量采用拟人化和情景化的语言;中班幼儿有初步的审美意识,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高,教师评价可采用开放式提问的方式:“你为什么要这样画?”“还可以怎样表现?”引导幼儿边画边思考,完善自己的构思;大班幼儿能力较强,已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评价他人的能力,教师应更多采用协商和引导的语言,将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幼儿,让幼儿成为评价的主人。总而言之,教师应善于发现每个幼儿的闪光点与不同点,永远不要对孩子说“你错了”,因为艺术是无错的。

(五)把握评价时机的切入。

评价时机的切入是指教师根据美术活动中出现的具体情况随机进行评价。传统的美术评价往往习惯与选择在教学活动结束部分,其实这是很不合理的,合理的时机切入可以安排在活动后,也可以安排在教学活动中和下一次教学活动前。

1、教学活动中的评价:美术评价可以存在于幼儿创作过程中和教学活动的结束部分,被称为即时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前者是教师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状况,及时针对教学、幼儿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变化来引导教学活动的进行。教师的评价可以面向全体幼儿、也可以针对小组和个人进行,具有较强的实效性。后者注重对对幼儿操作成果的评判。如:活动最后教师或幼儿对美术作品从构图、色彩、想象、等方面给予判定和指导。

2、教学活动后的评价:指教学活动结束后延伸活动中的评价。这类评价中,教师可以组织、发动幼儿把自己的作品张贴、剪贴、布置,供幼儿相互欣赏、自我介绍、讨论、评议自己喜欢的作品。教师在运用这类评价时,还可以针对绘画过程以及作品中的个别问题,进行个别指导。

3、下一次活动前的评价:这类评价能详尽地进行交流、总结上次活动中的问题,对这一次活动有较强的指导性。对系列、连续的教学有较大的帮助。

以上这些评价的时机各有所长,但也有其不足。例如教学活动后的评价更能进行个别交流,而对集体活动中的问题不能给予解决;下一次活动前的评价则对上次活动针对性价差。因此,教师在运用这些评价方式的时候,要根据教学的时机情况选择、综合运用,使评价充分发挥作用。

幼儿园小班论文范文 第2篇

关键词:童谣;小班幼儿;一日常规;优化策略

刚进入幼儿园的幼儿,刚刚离开父母的怀抱,要单独面对全新的生活,会产生很多不适应,其年龄偏小,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并且没有规则意识。同时,家长包办现象严重,导致小班幼儿没有自我锻炼的机会,其在新的环境中很难适应。而幼儿教师在对小班幼儿生活常规进行指导的过程中,还存在各种问题,比如,形式单一和说教为核心等,这些均导致小班幼儿没有办法形成生活常规。因此,下面进一步研究使用童谣优化小班幼儿一日常规的策略。

一、运用童谣优化小班幼儿常规的意义

(一)童谣能够帮助幼儿培训情感意识

幼儿一天天的成长,口头词语不断丰富,这个时候正属于幼儿学习说话的最佳时机。幼儿教师应该把握好时机,使用游戏的方式教幼儿去念一些文质兼顾、赋有情趣的童谣,能够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利用童谣提醒,可以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童谣能够增强幼儿的行为习惯意识

一个良好习惯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加强。而小班幼儿几乎还不具备自觉意识,这就要求幼航淌Ρ匦刖弑讣强的责任感,以身示范反复提示和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幼儿教师要让优美的童谣伴随小班幼儿习惯养成,将其渗透到平时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内容必须具体化和生活化,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促使小班幼儿从小就能根据健康的童谣内容,进行睡眠和活动以及吃饭,为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奠定稳定的基础。对于幼儿的养成教育,既要使用童谣进行教育,同时还要幼儿根据童谣的要求,每天说到做到。

二、使用适合生活的童谣内容

(一)行动演示法

小班幼儿在吃完东西之后,应该擦嘴和漱口,但是绝大多数的幼儿都不记得,还有的幼儿不知道正确擦嘴的方法。这个时候教师应该亲自示范,同时要求幼儿一起朗诵童谣:小手巾双手托,对准嘴巴轻轻合,变成一块方手绢,擦擦折,擦擦折,照照镜子看一看,擦净嘴巴笑呵呵。幼儿通过念童谣掌握擦嘴的方式。

(二)随意渗透法

掌握准确的时机,重视随机教育,有很多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在平时生活当中学习到的。例如,幼儿上厕所,这个时候幼儿教师念童谣:小朋友,上厕所,排好队,你先我后不着急。这样采取念童谣的方式,进行正面教育,对小班幼儿来讲,做到随即教育、即时渗透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运用童谣优化幼儿一日常规策略

(一)因材施教放矢自如

因为幼儿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要求必须有针对性,针对那些自理能力较好的幼儿,提出相对较高的要求,可以让其充当小小值日生,通过行动以及童谣去帮助那些自理能力较差的幼儿。经过幼儿之间的相互学习,不断提升小班幼儿生活常规水平。形成良好的生活常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反复加强,在这个过程中十分容易产生疲劳的情况,尤其是小班的幼儿,其缺少应有的自觉意识,幼儿教师必须不断使用童谣进行提示和帮助,进而促使小班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常规。

(二)环境渗透和应用生活

幼儿教师必须把童谣渗透到幼儿平时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内容一定要具体化和生活化,拥有极强的可操作性,使小班幼儿可以根据童谣的内容洗漱、解便、进餐、午睡,为形成良好的生活常规奠定稳固的基础。在洗漱区,使用图文并茂的方法贴上幼儿容易理解的流程图,同时在每个图片的下方写上童谣,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学习。

小班属于幼儿奠定良好基础的时期,作为幼儿教师,应该使用最简单并且幼儿乐于接受的方法,让幼儿能够自觉养成相应的规则意识,并且完全理解生活中的常识等。正如著名教育学家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它提倡教育应将生活当做核心。幼儿教师对幼儿的教育也一定要在生活中选取素材,童谣作为一种有效的方式,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只要合理恰当地使用童谣教学,一定能够不断优化幼儿一日常规。因此,教师要合理运用童谣,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优化小班幼儿一日常规。

本文通过对运用童谣优化小班幼儿一日常规策略的进一步分析和阐述,发现科学合理地使用童谣,能够有效优化小班幼儿一日常规,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给小班幼儿一日常规优化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幼儿园小班论文范文 第3篇

小班孩子年龄小,基本的日常生活都不能自理,如果一味帮他们做,就会使孩子养成依赖心理,使他们失去锻炼机会,要是让孩子们都自己做,孩子们又实在做不了。为此,在日常生活中我采取了从“留一半给孩子”的做法,逐步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如在午睡起床时,大部分孩子不会穿鞋,都嚷嚷着让我帮他穿,我就帮每个孩子穿上一只鞋子,并要求他仔细看老师是怎样穿的,留下另一只让他自己学着穿,看谁先学会穿鞋子,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就有了,都抢着自己穿另一只鞋子,我一边帮助指导,一边及时鼓励和表扬每个孩子,不长时间,孩子们就会自己穿鞋子了。

生活方面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教师正确引导,留一半让孩子自己做,让每个幼儿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促进了孩子们的成长,培养了孩子的自理能力。

幼儿园教育体会

幼儿园小班论文范文 第4篇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课堂偶发事件,尤其是我们幼儿园的孩子们,在“熬不妆的情况下插嘴就更是家常便饭。运用地好,运用地恰当,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在幼儿“插嘴”时,并不能排除一些牛头不对马嘴,或异想天开的因素,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引导,也许正是在幼儿那种近乎于风马牛不相干的或异想天开的“插嘴”中,埋藏着一颗颗创新的种子,教师要用肯定的语言、亲切的目光,善待这些“插嘴”的幼儿,并因势利导,使这颗创新的种子得以生根发芽。从而促进孩子们创造性地学习,促进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发展孩子个性才能。

星期一早上,我一早就来到教室,看着一个个孩子高兴地入园,心情特别好,他们的笑容就能给我带来好心情。但有一个小魔王却能把我的心情从高山带到低谷去,那是我们班上的“调皮大王”路平,平时他总有使不完的精力,每天爬高爬低,把玩具扔满地,还会在上课的时候发出尖叫声,就是他所谓的动听歌声。我对着他可是苦恼极了,不知该如何让他乖乖地坐着上课。所以,每一天的好心情一遇到他的捣蛋就会变成坏心情啦。

路平来到幼儿园,他像往日一样,跟我说声老师好后,还拉着我讲他星期天的开心事,说到高兴时还要亲着我来说。我边听心里期盼着他今天能乖一点,别惹什么麻烦。路平讲完后,走回位置坐了下来。

小朋友们都在玩玩具了,路平却坐在我的身边,一会问我渴吗?一会问我累吗?渴了给我斟水,累了给我捶捶背。我心里想:今天路平真好!上课了,我发现路平的脸蛋红红的,但眼睛却认真地看着老师,还积极地举手,没有唱他的动听歌曲,也没有捣乱,我一连在全班幼儿面前表扬了他两次,他非常高兴。我心里特纳闷的。下课后,我走到路平身边,摸摸他的头,老天啊,好烫啊,我明白了,原来路平发烧了,难怪今天这么安静,他是没啥力气动来动去了。

当路平妈妈来接他去看病时,路平不愿走,他对妈妈说:“老师今天表扬了我两次哦,我不走,我还要表扬!”我鼻子一酸,抱着路平说:“路平乖,你回来后老师还要表扬你!”路平这才听话地走了。

这是一个渴望被老师表扬的孩子,因为他平时给老师与小朋友添了麻烦,我没办法看着他的捣乱来赞扬他,但是,当孩子生病了,却表现得那么讨人喜爱。这是我的疏忽。

晚上,王妈妈打电话来对我说,路平愿意天天生病,我想对路平说:“老师愿意天天找到你的优点,天天表扬你。”

幼儿园小班论文范文 第5篇

活动实录片段:

老师:小朋友们,你们有家吗?

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有

老师:那你们明白小鸟、蜜蜂、小鱼、有家吗?

幼1说:我看到过小鸟的家,小鸟的家在树上。

幼2抢着说:我家墙上的瓦缝里也有鸟窝。

幼3说:小河是小鱼的家。

幼4说:小河是乌龟、虾还有螃蟹的家。

幼5说:花儿是蝴蝶和蜜蜂的家。

活动反思:

此次活动,我采用了直观教学法、提问谈话法、讨论法,并用肢体表现模仿小鸟飞、蜜蜂飞、蜻蜓飞,使幼儿在宽松愉快的语言交往环境下充分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透过直观教学法结合多次欣赏,使幼儿更好的掌握诗歌的资料;透过谈话法帮忙幼儿理解诗歌中的优美语句,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潜力;透过讨论法让幼儿自由发挥想象力和思维力,更好的体会诗歌的意境,为仿编诗歌打下了很好的铺垫。根据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教学原则,透过小鸟的家、蜜蜂的家、鱼儿的家、蜻蜓的家,让幼儿听听看看讲讲做做,引导幼儿仿编诗歌,到达了教学目的。

不足之处:

1.帮忙幼儿理解诗歌资料时,应多多让幼儿去感受去体会,教师应多引导、多提示、多模仿,深深的去体会诗歌的画面美和语言美。

2.在仿编诗歌时,大多数幼儿都能理解,但作为教师应兼顾到个体差异,多关心、多帮忙、多锻炼那些口语表达潜力差的幼儿。

幼儿园小班论文范文 第6篇

幼儿园教师教学语言论文

[摘要]在幼儿教学活动中,幼儿园教师的教学语言占主导地位。它囊括了口头语言、体态语言和书面语言在内的所有语言。幼儿园教师合理的使用教学语言,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从而建立和谐的师幼关系,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教学语言;策略探究

幼儿园教学阶段是一个人发展启蒙阶段时期,对人的发展有着基础的作用。目前,我国的心理研究人员在面对心理问题患者时,一般都是在患者幼儿时期寻找根源。幼儿园学生正处于心智尚未成熟的阶段,而幼儿园教师的教学语言在这个阶段使用最为频繁,作用最大,这就决定了幼儿园教师教语言的重要性,本文就幼儿园教师教学语言应用策略进行探究。

一、幼儿园教师教学语言的重要意义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沟通交流工具之一。幼儿园教师的教学语言是通过语言符号、各种动作或信号把情感、思想和信息传递给儿童的一种教学艺术和技能。它不能单独存在于教学之中,但又是不可或缺的一种基本教学行为。因为教学的首要目的就是要幼儿获得语言的能力,作为幼儿教学工作一线的教师,她们的教学语言不仅能引领儿童促进语言的发展,还对儿童的各方面能力的稳健发展有着直接的作用。在应用教学语言的同时,教师通过对儿童的发展情况的了解,及时引导和发展幼儿的语言水平,促进学前儿童的语言创造性的发展。可见,幼儿园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幼儿园教师的教学语言特点

(一)特点之一,趋于儿童化

儿童化的教学语言是幼儿园教师的教学语言特点之一,也是幼儿园教师必备的基本语言能力。它在语法、语汇、语用和语音的应用上具有语汇通俗易懂、形象化词组多和句子短小精悍、语气词多、句法结构简单语气略带夸张、语调舒缓等特点。儿童化的教学语言能加深教师与幼儿的了解并拉近双方的距离,同时也有利于儿童理解和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

(二)特点之二,具有艺术性

艺术是一种极具创造性的表达方式。艺术性教学语言使得语言变的生动活泼、极具形象和丰富的表现力,是以中极具创造性的幼儿教学方式,它以艺术的审美性为根本,将人类语言刻画的活灵活现。另外,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唤醒又热张开心灵的.翅膀,在想象的天空自由飞,吸引幼儿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幼儿园教师教学语言运用策略探究

(一)运用策略之一,讲授语策略

就上幼儿园的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缺乏知识和经验,还处于第二信号系统的完善过程之中,主要通过直观形象来表现自己的思维,从而认识外界事物。在幼儿的大脑中,他们的词汇都是一些能直接表现形象的词语,不存在抽象性的词汇,对词汇的理解一般都片面,而且十分有限。所以,作为幼儿启蒙之师的幼儿园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尽量应用一些他们熟知的物体进行形象生动的描述,使他们通过对物体的认知,理解教师所表达的意思。另外,幼儿的注意力差且分散性强,教学时应尽量涉及与他们熟悉和感兴趣的事物相联系,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将他们的心神和注意力集中在教学活动之中。通过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教学内容与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机结合,揭示教学内容蕴含的意义、思想和情感,通过生动形象的表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运用策略之二,评价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在学生个人发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引导和塑造他们学习观、价值观,还可以影响他们的自我评价,并进一步影响他们的形成和发展自我概念。积极性的评价语言可以激发幼儿完成更多的教师要求,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并愿意在活动中表达自己的意愿,从而更好的培养幼儿的交际能力;批评性的评价虽然能及时纠正幼儿出现的各种小错误,并提出不足之处,引导其回到正确的途径,但也不宜频繁的批评,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批评,不仅能达到评价的目的,有时还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具体而言,在积极评价的同时要注意不能出现表扬的廉价性,即不宜过多的表扬,否则难以达到评价的目的,也不能含糊其辞的表扬,即教师对每位幼儿都进行表扬,将表扬变得模式化、程序化,达不到表扬的初衷,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表扬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会受到表扬,哪里受到表扬。教师要客观地指出幼儿的缺点、错误,并以身示范。教师批评的语言严禁用挖苦、讽刺的语言羞辱幼儿,用恐吓性的语言威胁幼儿,用教训、指责、怪罪的语言埋怨幼儿。教师这些讽刺、挖苦、威胁的语言,极易刺伤孩子幼小的心灵,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幼儿园教师要以发展和变化的观点来看待幼儿,关注幼儿身心特点,从语言中体现教师对幼儿的尊重,呵护孩子纯洁的心灵,力求达到最大限度的客观,发挥评价的教育导向功能。

(三)运用策略之三,情感语运用策略

情感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包括人的喜、怒、哀、乐等不同形态。幼儿园要肩负起培养幼儿积极情绪状态,培养幼儿健康的情感品质和发展幼儿初步的情感能力。教师向幼儿表达自己对幼儿、对活动或事件的喜好和赞许,以及表示对幼儿的同情、安慰、亲近等教师的情感支持会使儿童产生安全感,将积极情绪传递给了幼儿,使幼儿也处在一种兴奋状态中,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运用询问的语言策略激发幼儿的情绪共振,促使幼儿受到情绪的感染,形成浓厚的情绪气氛。运用安抚语言,能够拉近教师和幼儿之闻的心理距离。同时那些批评、指责、甚至讽刺、挖苦的语言所表达出的消极情感,极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消极情绪,进而容易使幼儿疏远教师,影响幼儿情感的发展,影响幼儿人际交往。

总之,在幼儿教学活动中离不开教师的教学语言,它是传授知识、交流经验、增进感情的重要方法,是幼儿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增强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根本保障,是让幼儿终身受益的语言。

[参考文献]

[1]孙燕.幼儿园教师教学语言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吕春辉.浅谈幼儿教师的语言素养及其思考[J].新课程学习(上),,(03).

[3]陈小英.幼儿教师教学语言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0.

幼儿园小班论文范文 第7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班级情境阅读;特色分为;建设

引 言

情境阅读的方式具备非常明显的现实意义,非常符合幼儿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以及认知特点,是一种启蒙式的教学方法,更是一种班级文化的体现。情景阅读具备非常明显的张力,教师可以围绕着余情境阅读开展阅读活动的情境设计和建立,通过阅读情境的设计,还可以为幼儿提供充足的启发空间。对此,研究幼儿班级情景阅读特色氛围的建设具备显著教育意义。

一、以“观影”的方式创建情境阅读氛围

观影相对于文字而言,更具吸引力,其生动形象的声音、图像、行为对于观看者而言记忆更加深刻,更容易将观看者引入到阅读情境当中,促使观看者不由自主的深陷情境当中[1]。这一点和幼儿教育有着较高的一致性,采用“观影”的方式能够显著提升幼儿的阅读积极性。对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让幼儿在班级情境阅读氛围当中进行有效的阅读。促使幼儿在观影当中集中注意力,汇集思维,完成情景阅读任务。

例如,想要教导幼儿讲礼貌时,便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应的视频,播放一个小孩从出门到回家的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小孩非常讲礼貌,见到大人、同学都会问好。通过这样的观影性教学方式,可以显著提升幼儿对于影像当中的内容,从而更好的培养幼儿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

二、以交流方式创建情境阅读氛围

因为幼儿的个人学习能力毕竟有限,并且所有的幼儿都有自己所擅长的能力或领域,所以在阅读教学当中,教师应当按照幼儿的实际学习能力,进行小组学习,将幼儿分为多个小组,确保每一个小组的综合学习相当,确保小组间存在同等性,小组内存在层次性,促使幼儿开展团队合作,相互帮助,从而提升幼儿的综合学习能力,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2]。

以文明素质教育为例,首先教师需要将幼儿氛围多个小组,然后让每一个小组讨论生活当中的不文明行为,进行小组交流和讨论。在教师分组之后,教师便可以让每一个小组围绕“文明”这一主题进行讨论,讨论“文明行为所存在的共同点、不同点”等,通过这样的讨论,不仅可以让幼儿围绕着一个主题进行思考,还可以让幼儿深化理解文明行为本身的定义,并根据所思考的结果来约束自身的行为。在各个小组都表达了自身之后,教师在进行逐一点评,让幼儿评选出观点最准确、表达能力最强的小组,并给予相应的奖励,从而提升幼儿的上进心与荣誉感,促使幼儿主动学习。

三、以游戏的方式构建情境阅读氛围

幼儿游戏主要是以区角游戏为主,教师制定相应的活动区域,让幼儿在区域内进行游戏活动,并在游戏中建立相应的情境,从而更好的开展阅读活动[3]。在空间上,区域主要包含科学、语言、角色游戏以及 音乐表演等。在区角活动的设计过程中必须按照幼儿的兴趣爱好进行设计,其必须遵从幼儿的个体性差异。借助幼儿自己的选择,了解幼儿的兴趣爱好、经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性和个体性。这些差异正是教师开展情境阅读教学的着手点,教师可以在区角游戏的方式构建基础上建立情境阅读情境,促使学生快乐和主动的在情境当中进行学习。

例如,教师可以将班级教室的一个角落作为学习区,将这一学习区作为学生基础生活操作能力的生活区、语言表达和交流的语言区或者是培养幼儿美工的美工区。教师可以按照幼儿的兴趣内容设计具体的内容,并引导幼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区域内容。在投入活动过程中,每一个区域的幼儿都会非常快乐和积极。因为玩是幼儿的天性,他们会从游戏当中学习和交流。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某一个类型的阅读材料放在一起,让幼儿在一起阅读,例如将寓言故事类的书籍放在一起,让幼儿在故事情境之下进行阅读,从而使阅读更加趣味。

四、以提问的方式创建阅读情境

在学生阅读书籍或资料之后,便可以根据材料的内容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并且需要注意提问的方式与技巧,促使学生跟随着教师的思维进行学习[4]。教师所设计的问题需要按照基础、拓展、开放的方式循序渐进,促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问题讨论、分析的机会,从而实现差异性教学,提升所有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采用情景阅读学习方式,能够显著改善阅读教学方式,提高阅读教学成效,借助不氛围的阅读教学,能够让学生正确理解阅读材料,并在课堂当中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教师可以先收集关于相关阅读资料,并让学生对其进行阅读。然后,教师便可以根据教学资源提出相应的问题,提出三种层次的问题,也就是基础性、拓展性和开放性的,通过不同性质的问题,让学生进行不同的思考,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回答。通过这样的阅读方式,优化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同时也可以让幼儿更加活跃的参与到阅读氛围当中,快乐的学习。

总 结

综上所述,对于幼儿而言,阅读教育是启蒙式教学,如何让幼儿对阅读形成浓厚的兴趣,这是教师所必须考虑的首要任务。对此,通过建立情境阅读特色氛围,可以让幼儿在良好的氛围当中进行阅读,更好的参与到阅读、思考和分析活动当中,促使幼儿在阅读场景当中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培养幼儿的想象力、理解力以及判断力。

参考文献:

[1]余嘉.大班幼儿专注力在情景阅读中培养的指导案例研究[J].教育,2016,13(8):00014-00016.

[2]潘瑾芳.浅谈如何为中班幼儿的早期阅读保驾护航[J].新课程・上旬,2016,21(6):00250-00250.

幼儿园小班论文范文 第8篇

教师在进行常规教育时,首先要明确常规不等于紧箍咒。在实践中我们会发现,被要求排队的孩子一旦没有教师的监督,就会横冲直撞、争先恐后、难以自控。这说明有些不合理的规则束缚了孩子,教师应当认识到幼儿的主体地位,在正确的儿童观的基础上制定常规,将其看成保证幼儿身心发展所需的“润滑剂”。如,教师讲故事时,不是让孩子们排排坐在远离教师的地方,而是参差不齐地围坐在教师身边,气氛很融洽,关系很亲切。用这样的方式组织活动,孩子们显得十分愉快,也很配合,这正是良好的常规教育的外在表现。教师应当根据幼儿的实际情景提出适宜的要求。

培养小班幼儿的一日生活常规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常规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班级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及幼儿的健康成长,应当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生活常规呢

常规的意义

常规是指幼儿的行为常规。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将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制定出一系列行为规范,让幼儿经常固定地执行,从而构成良好的习惯,构成科学的生活秩序。如,幼儿睡眠、起床、进餐都有固定的时间;幼儿玩完玩具后应当放回原先的地方;吃饭要洗手;水杯应当放在贴有标志的地方等等。

常规的作用

培养生活规律

从幼儿个体的发展来看,建立良好的常规能够使幼儿的生活具有合理的节奏,既能使神经系统得到有益的调节,又能使幼儿进取愉快地参加各种活动,促进身体健康。

由于幼儿来自不一样背景的家庭,有些幼儿由于各种原因生活作息没有规律,而在幼儿园则是按照幼儿生理和心理的需要作出贴合科学的合理安排,幼儿生活在其中,就能逐渐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时间观念和有组织、有条理的办事本事。

培养自律本事

自律是指控制自我,并遵守一些共同制定的规则的本事。这种本事可经过遵守一日生活常规来逐渐培养,如幼儿在听故事、进食、午睡或者自由活动的时候,需要控制自我欲念,做到进食不说话,排队不乱挤,不强抢别人的玩具、不伤害别人等,渐渐地,遵守规则就会成为孩子们的自主行为。

建立安全感

人在一个有规律的环境里生活才会感到安全,幼儿也是如此,他们喜欢按照必须的程序做事。合理的常规为孩子创造了一种有序的、和谐的生活,他们在心境愉快的情境中自然构成一种贴合其身心发展水平的规则意识和规范行为。

根据小班幼儿的特点,常规应当简单、明确,适合小班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仅有适合幼儿的本事要求,才可能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才愿意去做。

幼儿园小班论文范文 第9篇

幼儿园教师教学论文

案例背景:

随着国人维权意识不断增强,有不少家长一旦觉得学校或者老师的做法不合她的意,就会“寻找”合适的维权途径,比如打电话“投诉”或者到学校找领导,以为有领导“撑腰”就可以摆平所有的事。殊不知,很多时候很多情况在家长看来觉得老师限制了孩子的自由,侵害了孩子的权利,其实本来就没什么,只是老师在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或者培养孩子遵守规则的意识。说到底,老师和家长都爱孩子,只是老师和家长爱孩子的方式不同而已。

案例描述:

一大早我刚走进幼儿园,大(2)班小朋友的奶奶就在门口拦着我,怒气冲冲地说:“你们幼儿园的老师什么素质,吃饭不让孩子喝汤,孩子怎么吃得下去?”我一听吃了一惊,这个班的老师虽然是刚接班的,可她们的教育保育经验都十分丰富,怎么可能不让幼儿喝汤呢?我一边安抚家长的情绪,一边了解事情的经过,原来这个孩子从小养成了吃汤泡饭的坏习惯。以前的跟班老师都根据家长的要求给孩子吃汤泡饭,到了大班换了新老师,而这位老师比较负责,坚持要求幼儿要么先吃饭,要么先喝汤,并给幼儿讲了吃汤泡饭的害处,不许幼儿吃汤泡饭。按理说家长应该感谢老师,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可是家长却“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一大早就跑到学校来找我,要求处理这位老师。我把这位家长请进园长室,耐心地给她讲吃汤泡饭的害处,也给她介绍我们这位老师平时的工作成绩。经过沟通,老人告诉我,这个孩子刚断奶爸爸妈妈就出国打工,孩子7岁了,跟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时间加起来也没有7个月,一直跟着老人。也正是因为这个,老人生怕委屈了孩子,事事处处无原则地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只要是孩子提出的,她会不惜一切代价满足孩子,从而养成了孩子骄横跋扈的脾气,只要一点不如意,就哭闹不已,经常用不吃饭威胁奶奶,奶奶对孙子也无可奈何。

案例评析:

在幼儿园,我们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是存在很多分歧,其实换个角度来看,家长和老师都爱孩子,只不过爱的方式不一样而已。就拿吃饭来说,就家长而言,孩子吃的好、吃的多,身体棒棒的就好;而幼儿在幼儿园内就餐,作为幼儿园除了要考虑食品卫生、营养、食物的多样性等、以及幼儿该吃多少量合适,我们老师更要加强孩子就餐的习惯教育,如:饭前洗手、吃饭不说话、不挑食荤素搭配更有营养等……

家长对学校的`种种要求,有时是片面的,有时是不科学的。正确的要求我们必须要满足,当家长提出无理要求的时候,我们没有几个老师敢理直气壮地跟家长说“不”。大多数时候,我们的老师往往采取息事宁人的做法。你怎么说,我就怎么做,反正不能得罪家长。得罪了家长,领导就会批评,甚至影响自己工作的考核。我觉得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坏的变成好的了,好的变成坏的。幼儿是一张白纸,他们信任老师家长,认为老师家长说的就是正确的。记得以前,我们总能听到孩子们骄傲地说:“我们老师说的!”孩子们把老师的话扛在前面,来反抗家长的一些错误做法。现在的孩子老师给他一点规矩,让他感觉稍有不如意,就会警告老师,“我回去告诉我爸妈!”于是就有了不分缘由闹到学校的家长,或者电话打到某个领导,要求处理老师……搞得老师有问题不敢管、不愿意管,任其发展。导致的结果就是,家长与老师之间的关系紧张。家长和老师应有共同的目标:“如何让孩子更好地发展?”为什么我们不能选择有效沟通呢?当我们老师发现问题时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与家长沟通,作为家长也可以把自己的困惑告诉老师,共同探讨如何提高教育效果。作为家长要多向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树立科学育儿的思想;作为教师也应该换位思考,体谅家长的爱子之情。

总之,做对的事,坚持正确的做法。为此,可能受到暂时的不理解,暂时的指责。我相信只要坚持了,时间久了家长会理解的。

思考与建议:

园长是办好幼儿园的中心人物,能否使幼儿园更好的发展、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同时使家长安心、放心,园长在家园纠纷面前要敢于承担责任,姿态要高,注重沟通,宽容、理解、重情。如果园长妥善处理好家园问题,园长的威信一定更高,定会得到教师的尊重、信赖和拥护。加强家园共育工作,我们不仅能从家长所拥有的知识、生活经验中获取帮助,而且也可以由此加深对教育、对社会的认识。我们如果能够与家长合作,获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那么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成效就能得到强化,并形成影响幼儿发展的合力,保证教育要求的一致性、一贯性。反之,就会使教育效果削弱甚至抵消。因此我们要在实践中,探索家长工作的方式,注意通过多种途径,锲而不舍地做好家长工作,不断改善和提高教育服务的质量,有意识地引导和帮助家长,转变不适宜的教养观念与方式,双方对孩子的教育达成共识,结成教育过程中的合作伙伴,家园联手共同撑起一片蓝天。

作为老师都不喜欢被家长投诉,特别是经过努力获得的工作成果却得不到家长的肯定时。但是老师们必须有一颗宽宏大量的心来面对发生的各种事情。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告诫自己,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可以闹情绪,因为在心平气和时你的大脑运作比你激动时要出色得多,有很多情况我们老师都没有做错,只是家长不了解情况,产生一些误会。这时我们千万不可以生气,我们要发挥才智,给家长一个最好的解释,把误会降到最低。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我们应了解幼儿的一般心理,并且不断地在实践中捕捉幼儿心理的每一点变化。当发现幼儿有一些“坏毛病”时,既不能百依百顺地迁就,也不应该非常情绪化地简单批评了事。而应该尽快通过谈话、观察等方式,搞清楚幼儿发生问题的真正原因和幼儿的真实想法,以便于与家长及时沟通,共同教育好我们的孩子。

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确,天底下哪有父母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呢?然而,他们爱孩子的方式却并不一定都是恰当的,效果有时会适得其反。作为家长,要坚持做到以下两点:

1、要宠爱,不要溺爱

宠爱和溺爱往往只差一步。宠爱可以,毕竟孩子是上天赐给父母最宝贵的礼物,应该哄(他)她开心,陪她玩耍,不能冻着,不能饿着。但是过分的宠爱就成了溺爱。为了哄他(她)开心,要什么你给买什么;为了陪他(她)玩耍,让爷爷奶奶当牛做马;非名牌不穿,你担心他(她)冻着,就不顾经济条件给他(她)买回来;挑食不吃饭,你担心他(她)饿着,顿顿让他去肯德基,这就成了溺爱。

孩子不懂得体谅父母,任性妄为,这叫不懂事的孩子,不过,孩子的错都是父母的错,归根到底还是父母的教育方法有问题,爱他可以,但是要有限度、有条件、有前提,这是宠爱。反之,没有限度、没有条件、没有前提就成了溺爱。宠爱是一种宽容,溺爱则是一种纵容。两者都是父母的一种态度,你以什么态度培养孩子,他就会给你相应的结果。

2、父爱如山,母爱似水,一个都不能少

当今社会生活中,夫妻或因感情不和而分道扬镳,或因配偶死亡等原因,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的单亲家庭多由母亲与孩子组成,这类单亲家庭大约占单亲家庭总数的85%以上,由单亲母亲支撑的单亲家庭,构成中国单亲家庭的主体。

有调查显示:单亲孩子多表现出孤僻、多疑、敏感、自卑等性格倾向。无论是司法界人士还是从事青少年犯罪研究的专家,他们都有这样一个共识:由于家庭的不健全,大多数单亲孩子心理上和人格上容易出现缺陷,而这些缺陷又极易诱发一些孩子犯罪。犯罪率更是高达40%。

健全的家庭包括母亲、父亲和孩子,缺了那一个都不成。父亲爱如山,他给孩子崇高的感觉,是孩子的守护神,是安全的象征。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亲,父亲教会孩子怎么做事,以后在社会上怎么与人打交道,怎么去生存,行为处事父亲是导师。

母爱如水,她的爱温柔细腻,滋润着孩子的心田。孩子的成长离不来母亲,母亲教会孩子怎么做人,品格的形成母亲是关键。只有在双亲健全的家庭孩子才有幸福的保障和健康的身心。

因此,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自己的梦想,让我们换一种方式去爱孩子吧!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