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选修课简介范文(精选6篇)

admin 2024-05-30 网站管理员 admin

唐诗选修课简介范文 第1篇

第一节 唐代的科举制度

一、唐代科举考试的流程。1.通过学校或乡贡进行初步选拔。2.至京师后接受资格审查。3.参加考试。4.录取和放榜。5.谢恩宴集。

二、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

唐代科举考试,大体来说,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六科构成“常科”,即基本上常年按制度举行的科目。制举是用以待非常之才的,要随皇帝的制诏举行,故属于非常科。

第二节 进士试与省试诗

一、唐代的进士科考试。进士科最初与秀才、明经、明法等科目并列,只是六科之一,但不久它就远远超过其他的科目,成为最受唐人看重和艳羡的科目,号称士林华选。唐代进士考试的内容,曾经过多次变易。中唐以后,进士试改为第一场诗赋,第二场帖经,第三场策文,后来甚至把帖经放在第三场了。进士考试的三场试,每场定去留,即前一场考试通过后才有资格参加下一场考试。

二、省试诗。进士所试诗,因作于尚书省礼部所主持的试场上,故亦名省试诗。唐代的省试诗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特征:1.形式上有严密的规定。2.题材相对宽泛。3.在内容和作法上有一定限制。4.评判标准重词采、近齐梁。

第三节 行卷风气与行卷诗

一、唐代举子行卷的社会风尚。1.行卷风气及其背景。2.行卷的主体和对象。3.行卷活动的方式。4.行卷的内容。

二、行卷诗。行卷诗都是举子们精心结撰之作,又是举子们精心挑选之作。行卷诗在创作上有较高的自由度。其一,与省试诗相比,行卷诗可以较自由地选择题材和主题,不必受到考题的拘束。其二,可以较自由地展现个人的社会、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抱负和胸襟,可以作不平之鸣。其三,因为有较富裕的时间从事艺术构思和推敲,所以举子们可以较自由地实践自己的艺术理念及文学主张。其四,可以用较多的篇章、较大的篇幅以及各种各样的诗歌体制,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情感、艺术风格和才华。

第四节 赴举诗、及第诗和落第诗

一、赴举诗。唐代文人交往颇重友情,朋友进京赶考,送行、赠别、饯宴,乃是惯常之举,因此在这些活动中,必然常常产生送人赴举的诗作。

二、及第诗。唐代举子及第后,在参加吏部关试之前或之后,往往先归故乡,探省父母,以示庆贺和荣耀,在举子离京前,同科进士及在京友人,不论已及第或未及第的,都宴集相送,赋诗相赠。一般是在灞陵送别,列坐宴饮,每人赋诗一首,然后汇为一编,推举一人作序以纪其事。

三、落第诗。1.叹己落第之诗。落第诗中,描写自己久举不第的感叹之作,为数不少。2.慰人下第之诗。多以同情的笔调劝慰举子不必因一时的不遇而灰心丧气,勉励他们修志增业,再来应试,以期折桂。

思考题:

1.唐代重要的举项目有哪些?为什么进士科在当时最受重视?

2.什么叫“行卷”?在唐代为什么会出现行卷的风尚?

3.行卷的风气对于唐诗的发展具有什么作用?行卷之中有哪些佳作?

4.唐代进士科考试的大体程序与内容如何?

5.除进士科之外,唐代制科与明经科有哪些特点?

6.唐代赴举诗、及第诗与落第诗的大体情况如何?

7.什么是“省试诗”,唐代省试诗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本课程除了要求学员掌握《唐诗研究》所引用的作品外,还要注重作品的仔细阅读与深入分析,需要重点学习与掌握的篇目如下:

王绩《野望》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杨炯《从军行》 卢照邻《长安古意》《行路难》 骆宾王《在狱咏蝉》 沈佺期《独不见》 宋之问《登大庾岭》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感遇》(兰若生春夏) 孟浩然《过故人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春晓》 王维《观猎》《山居秋暝》《使至塞上》《鹿柴》《送元二使安西》 高适《燕歌行》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出塞》《闺怨》 李颀《古从军行》 王之涣《凉州词》 崔颢《黄鹤楼》 李白《古风》(大车扬飞尘)《蜀道难》《将进酒》《行路行》《梦游天姥吟留别》《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峨嵋山月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 杜甫《兵车行》《丽人行》《月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三首》《北征》《石壕吏》《新婚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韦应物《滁州西涧》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孟郊《游子吟》《秋怀》 韩愈《山石》《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张籍《野老歌》 李绅《悯农二首》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渔翁》《江雪》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乌衣巷》 元稹《遣悲怀》《行宫》 白居易《卖炭翁》《上阳白发人》《长恨歌》《琵琶行》《轻肥》《钱塘湖春行》 李贺《李凭箜篌引》《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赤壁》《泊秦淮》《山行》《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李商隐《安定城楼》《夜雨寄北》《无题》(相见时难)《隋宫》《锦瑟》 温庭筠《商山早行》 皮日休《橡媪叹》 聂夷中《咏田家》 杜荀鹤《山中寡妇》

唐诗选修课简介范文 第2篇

第一节 武周革命与文学环境的变化

一、建立以文章取士制度。第一,增加进士的录取员额。第二,开辟制科。第三,完善考试制度。第四,以诗赋取士。二、降低士族威望。三、政治与文学中心的东移。四、《三教珠英》的编纂与儒释道思想的融合。五、从“北门学士”到“珠英学士”。六、文化环境从儒学化到文学化

第二节 安史之乱与唐诗转型

一、文人的爱国之情与书生之气。二 文学重心的多元化。(一)唐代文学重心的转变。(二)安史之乱后的南方文学集团

第三节 永贞革新与元和新变

天宝至元和,士风与文风产生了重大的变化。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论述较为精当。从天宝之党、大历之浮、贞元之荡到元和之怪,反映了从天宝到元和士风与文风的变化历程。士风的变化与社会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而造成社会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政治的动荡反复。安史之乱、建中之难、永贞革新则是士风突变的重要关节,对文风与诗风的影响也就尤其重大。

第四节 牛李党争:政治漩涡中的文人命运

牛李党争,起源于元和三年(808)的科场案。但党争最激烈时,则在穆宗以后,尤其在文宗、武宗朝,至宣宗大中初,以李党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文人与党争的关系,比较复杂,有的是牛李两党中的骨干分子,有的是依附者,有的出入于两党之间,而成为党争的牺牲品,有的本人无意于党争,但因时代或家庭的关系,与党争发生牵连。在与牛李党争牵连的文人中,李绅、元稹、白居易、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等是受党争影响最为典型的例子。

第五节 甘露之变与文士全身远祸的心态

唐文宗时期发生了重大历史事件甘露之变。在这一事变中,不仅四宰相遇难,即使是无辜朝官与平民百姓,也被杀戮无数。士人们逐渐意识到政治风云的变幻莫测,经世报国的信念逐渐被全身远祸的心态所代替,对于社会,也由改革弊政的追求,变为对每况愈下的局面的叹息,由积极参与的姿态,一转而为冷眼旁观者。其中以白居易、刘禹锡与杜牧等人的变化较为典型。

思考题:

1.武则天时期,唐代的文学环境主要发生了哪些变化?

2.安史之乱以后,唐诗发生了很大程度上的转型,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从天宝到元和,文风与士风主要发生了哪些变化?

4.牛李党争对于中晚唐诗人有什么影响?

5.甘露之变对文人心态产生的极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唐诗选修课简介范文 第3篇

第一节,唐诗文献的种类、流传和散佚

一、总集种类与源流

唐人编纂的文学总集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国家组织修纂的文学总集,第二是私人修纂的文学总集。有关唐诗的总集主要是宋以后人编纂的,因为宋承五代乱离之后,以文治作为立国方针,故对于前代文化极为重视,由国家组织编写了很多大型的书籍,对学术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宋人所编文学总集包含唐诗者甚多,有诗文合集、通代总集、分体总集、分类总集、地方文献总集等。

二 别集种类与源流

别集是指四部图书分类中集部的分目,同总集相对而言,即收录个人诗文的集子。唐人别集,为我们留下了众多宝贵的唐诗文献资料。

唐人别集命名有以下几种情况:其一,以名字命名。其二,以官职命名。其三,以年号命名。其四,以地点命名。其五,以其他方式命名。

唐人别集的体例种类颇多:一,诗文合集型。二,诗集型。三,文集型。四,分体型。

后世对唐人别集的整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唐人原编,后世翻刻。第二,唐人原编已经散佚,后世流传的集子是宋人重编的。第三是唐人别集在宋元时散佚而明清时人重编的,因为距唐较远,故常常出现讹误。

三 作家传记资料

这一类著作较多,主要有正史传记与编年杂史、石刻碑版等,与此相关的还有《唐才子传》、《续高僧传》、《宋高僧传》等。

四 敦煌文献

敦煌文献是唐诗文献的一个大宗,埋藏了千年,在二十世纪初又与世人见面。敦煌文献大部分是写本,一小部分是木刻本。敦煌文献对于唐诗研究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一,辑录唐诗的佚诗。二,校证唐诗异文。

第二节,唐诗重要别集叙录

1.王勃《王子安集》。2.杨炯《盈川集》。3.卢照邻《卢昇之集》。4.骆宾王《骆临海集》。5.陈子昂《陈伯玉文集》。6.孟浩然《孟襄阳集》。7.王维《王右丞集》。8.高适《高常侍集》。9.岑参《岑嘉州集》。10.韦应物《韦苏州集》。11.李白《李翰林集》。12.杜甫《杜工部集》。13.孟郊《孟东野诗集》。14.韩愈《昌黎先生集》。15.柳宗元《柳宗元集》。16.李贺《李长吉歌诗》。17.白居易《白氏长庆集》。18.元稹《元氏长庆集》。19.刘禹锡《刘宾客集》。20.杜牧《樊川文集》。21.李商隐《玉溪生诗集》。22.温庭筠《温飞卿诗集》。23.皮日休《皮子文薮》。24.《韩翰林集》。25.韦庄《浣花集》。

第三节,唐诗重要总集叙录

1.许敬宗等《翰林学士集》。2.崔融《珠英集》。3.殷璠《河岳英灵集》。4.殷璠《丹阳集》。5.芮廷章《国秀集》。6.元结《箧中集》。7.李唐成《玉台后集》。8.令狐楚《御览诗》。9.高仲武《中兴间气集》。10.姚合《极玄集》。11.韦庄《又玄集》。12.韦縠《才调集》。13.佚名《搜玉小集》。14.顾陶《唐诗类选》。15.胡震亨《唐音统签》。16.御定《全唐诗》。17.沈德潜《唐诗别裁集》。18.孙洙《唐诗三百首》。

思考题:

1.唐诗总集主要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各类型总集的主要书目有哪些?

2.唐人别集的命名方式主要有哪几种,试举例说明。

3.敦煌文献对研究唐诗的作用主要有哪些方面?

4.历史上著录唐人诗集的主要书目有哪些?重要的唐诗别集、总集、选集又有哪些?你是否能说出有关其版本源流、编次体例及历代流传的大致情况?

唐诗选修课简介范文 第4篇

第一节 唐代三教的调和与对抗

武则天时期,儒、佛、道三种思想呈现并兴的局面,这样就扩大了人们的思想空间。三种思想的矛盾与斗争,排斥与融合,也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思潮。在其影响下,人们的精神状态就更趋于活跃,革新的意识无疑也增强了。玄宗时期,由于国力的强盛,思想的空间进一步扩大。中唐时期,儒佛的对抗渐趋激烈。中唐的几位皇帝,即使如事功较大的唐宪宗,也是著名的佞佛之徒。因皇帝佞佛,其弊日益明显,晚唐武宗皇帝颇思振作。故在会昌间有灭佛之举。总体来说,唐王朝三教的关系,是逐渐由三教对抗而趋于调和的。

第二节 唐诗与佛教

一、佛教对唐诗的影响。首先,佛教为唐诗提供了广泛的创作题材。其次,佛教丰富了唐诗的表现方法。再次,禅理与诗理的融合拓宽了唐诗的境界。

二 唐代僧诗考察。《全唐诗》著录的诗僧有一百一十多位,他们留下的诗篇多达两千多首,说明在唐代僧诗已相当繁荣,这是佛教与唐诗融合的直接结果。唐代僧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是丰富多彩的。或表现僧人的生活情趣,或描写与文人的交往,或表现闲远的意境,或呈现尖冷怪异的风格。唐代诗僧多出于江南,盖与唐代南方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三 佛教与唐代白话诗派

受佛教的影响,唐代还产生了白话诗派,或称通俗诗派。这种诗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具有特定的形态特征与语言特征。它通过宗教的语言来表达群众的社会意识,既依赖于佛教的基本思想,又自然地越过其烦琐的推论和各种不必要的预设,直接选择佛教与民众意识相吻合的若干结论,用感受的方式和直接的生活语言来唤起宗教情绪。这些诗人的代表人物是寒山、拾得、王梵志等。

四、王维与佛教

王维一生崇尚佛教,有一定的家世渊源。就王维诗歌与佛教关系来分析,可以分为直接表现佛理的诗和间接表现佛理的诗。直接表现佛理的诗,又有描绘佛寺诗和称颂禅师诗。间接表现佛理的诗指寓佛理于山水风光之中的禅意诗。

第三节 唐诗与道教

一 道教对唐诗的影响

道家在唐朝一建国就受到了李唐王朝统治者的推崇。当时的不少诗人,如唐太宗、王绩、卢照邻、杨炯、骆宾王、宋之问、陈子昂等,均不同程度地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他们或借道家思想抒发自己际遇的悲慨,或通过诗歌表现自己隐逸的情怀。在受到挫折时,想寻找灵魂的安身立命之所,故而忧生惧祸成了他们的共同心理,幽栖岩谷成了他们的崇尚之所。

唐代皇帝中,唐玄宗是最崇尚道教者之一。在皇帝的大力提倡下,道教极为发达,道观遍布全国,与道教相关的各个方面,也都在诗歌中有所反映。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唐代的国势由盛转衰,适应于盛世,追求无为而治以显太平气象的道家思想日益式微,而追求道教方术以求长生的皇帝却没有减少。到了晚唐时代,唐王朝已经走向了灭亡的边缘,儒家思想逐渐失去了市场,黄巢起义后,战乱频仍,现实政治没有出路,因而很多文人都在追求虚无缥缈的仙境,隐逸之风盛行,随之而来的是游仙诗的发达与兴盛。

二、三李与道教。

(一)李白与道教。李白崇尚道术,与其性格、行为、抱负连在一起。李白以神仙作为自己的抱负,思想上神游八极之表,他的诗想象力极富,也就是追求神仙世界的表现。过于追求就与现实相隔太远,太浪漫也就变得太天真,而越天真也就越使人觉得越接近自然。天真自然和放荡不羁,是李白性格的特点,也是李白诗的特点。

(二)李贺与道教。李贺的不少诗作,如《梦天》、《天上谣》、《帝子歌》、《仙人》、《神仙曲》等,都在表现超脱人间的自由与逍遥。与李白相比,李贺表现的也是非人间、非现实的境界,但却有极大的不同。李白境界阔大,李贺就显得局促一些了。李白将情怀投向仙界,以追求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因而在表现仙界时,往往有一定程度的满足感。盛唐的精神在李白诗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李贺表现更多的则是人生的苦闷,为了解脱这种苦闷,则向仙间与鬼界寻求灵魂的逃避之所。

(三)李商隐与道教。李商隐早年曾有“学仙玉阳东”的经历,与学道相关,就是他与道士交往的情况。与李贺相比,李商隐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偏重于理,因而在思辩方面较为深沉。李商隐诗既长于写情,又长于造境,这些都受道教影响甚大。他用道家语表现深沉缠绵的情感,打造空灵渺远的境界。

三、游仙诗的繁盛与道教的影响

道教对于游仙诗的重要影响在于道教的一些传说成为一些游仙诗创作主题。重要的传说有:其一,沧海桑田传说。其二,刘晨、阮肇传说。其三,西王母传说。其四,王乔吹笙传说。其五,丁令威化鹤传说。道教对于游仙诗的重要影响还在于,其存思观念为游仙诗提供了宽广的想象空间。唐代作游仙诗的人很多,李白、卢仝、李商隐等都堪称大家,他们的游仙诗都表现出自己独特的风貌。晚唐诗人是曹唐则集唐代游仙诗之大成,堪称郭璞以后又一个以游仙诗著称诗史的诗人。

思考题:

1.唐代儒释道三教此起彼伏,关系复杂,请谈谈终唐一代,三教是如何调和与对抗的?

2.王维与佛教的关系怎样?

3.唐代著名的诗僧有哪些,其诗歌主要有哪些风格?

4.道教对李白产生了哪些影响?

5.道教对李贺的影响与对李白的影响有什么不同?

6.唐代游仙诗的繁盛与道教有什么关系?

7.道教对李商隐诗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唐诗选修课简介范文 第5篇

一、唐诗繁荣的标志

二、唐诗繁荣的原因

(一)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

唐代政治采取以诗赋取士的开明措施,去网罗人才,不分门第,只要文人的诗写得好,被考试官看中,就可以登第及仕。这就极大地刺激了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写诗的热情,因而促进了唐诗的繁荣,其他朝代的诗所以不及唐代,就是因为没有实施以诗取士的国策。

(二)相对清明的政治环境。

从总体上看,唐代帝王较为恢弘大度。这种恢宏大度,则是国力强盛的表现。正因为国力的强盛,李唐统治者才敢于鼓励臣僚批评自己,朝野内外才能形成清明、自由的政治气氛。而这种清明与自由的政治气氛,为唐诗的繁荣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较为开放的思想体系。

唐王朝实行的是儒、道、释三教并存的思想体系,而不像汉武帝时那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在客观上,对解放思想、活跃空气,促使诗歌的繁荣无疑是有益的。而随着儒、道、释三教的繁盛,还出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即许多僧人、道士本身就是诗人,其中有的还参有诗名。如寒山、拾得、灵一、皎然、灵澈、贯休、齐己等。这些能诗的僧人、道士与诗人们还过从甚密。

(四)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

唐代强盛的国力和发达的经济促使了中外文化的广交流,也促进了与诗歌密切相关的音乐、书法、舞蹈等各种艺术门类的发展。这些艺术门类的发展反过来又推进了唐诗的繁荣。

三、唐诗的分期

关于唐诗的分期,也是唐诗研究者长期注意的问题。以“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分法影响最大,沿用至今。它肇始于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定型于明代高棅《唐诗品汇·总叙》。

“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分别经历的大致时间和代表诗人是:

自武德至开元初(618~713)为初唐,历时100年,代表诗人为王勃、杨炯、卢照麟、骆宾王、陈子昂等;

自开元初至大历(713~766)为盛唐,历时50年,代表诗人为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等;

自大历至元和末(766~820)为中唐,历史50年,代表诗人为元稹、白居易、韩愈、孟郊、刘禹锡、柳宗元、李贺等;

自开成至五代(836~907)为晚唐,历时70年,代表诗人为李商隐、杜牧、温庭筠等。

需要指出的是,唐诗的分期与唐代历史的分期并不一致,两者不能混同。以下三点必须注意:其一,钱锺书《谈艺录》说:“诗自有初、盛、中、晚,非世之初、盛、中、晚。”唐诗分期中的初唐与盛唐,就与历史的分期并不一致,两者不能混同。其二,高棅举初、盛、中、晚之名,用意在于勾勒出唐诗发展的大体趋势,每个时期的时限是长短不等的,甚至是相当悬殊的。其三,“中唐”处于“盛唐”之后、“晚唐”之前。对“中唐”之“中”,也不应有所误解,以为它是唐诗由盛入衰的转折时期,其诗歌成就必在盛唐之下。

思考题:

1. 唐诗繁荣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2. 唐诗繁荣的主要原因主要有哪些?

3. 唐诗主要分为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起迄点各是哪一年?

4. 为什么说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5. 唐代开放的思想体系是如何对唐诗发生影响的?

6. 为什么说音乐、绘画等艺术门类的发展会对唐诗直接发生影响,并促进唐诗的繁荣?

7. 高棅《唐诗品汇》四唐分期说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8. 怎样理解唐诗的分期与唐代历史的分期不一致的情况?

9. 唐代较为清明的政治环境对唐诗有着怎样的影响?

10.中外文化交流是如何促进唐诗的繁荣的?

唐诗选修课简介范文 第6篇

第一节 初唐诗歌

一、贞观前后诗坛

入唐以后的二三十年间,诗坛从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两个方面,推进了南北的交流与融合。贞观前后诗坛主要有虞世南、魏征、上官仪、王绩等诗人。他们的诗歌表现了唐朝初年的一些新的气象。

二、四杰与初唐诗歌

“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都是七世纪下半叶的诗人。他们都是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志大,有雄心壮志,却位卑职微,社会地位低下,生活道路也十分坎坷。他们的诗歌创作尽管没有彻底摆脱时风的影响,在总体上,却一方面使诗歌的题材内容由“上官体”的应制奉和转向了对江河大漠的描绘和对个人性灵的抒写,另一方面在风格上也由纤柔卑弱变为明丽清晰。四杰的诗,在诗体的新变上,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推进之功。首先,推进了五言律诗的成熟。其次,创造了别具一格的“初唐体”。

三、“沈宋”的律诗与陈子昂的“唐音”

“沈宋”指沈佺期与宋之问,他们对唐诗发展具有专门贡献;而陈子昂则如是继往开来、开启一代诗风的诗人。

五言律诗在“四杰”的笔下已出现了相当成熟的作品,沈佺期、宋之问则以大量严守格律的创作实践,使五言律诗进入了定型阶段。他们的诗,尤其是应制诗,不仅完成了由南朝齐沈约等人所倡导的“永明体”的四声诗律向唐诗平仄的过渡,而且其平仄粘对的法则为其它律诗的形成起了推导作用,衍生出五言排律与绝句、七言律诗与绝句。而沈佺期与宋之问在创作五言律诗的同时,已经进行了绝句或七言律诗等方面的尝试。

陈子昂醉心于诗歌的“复古”,主张恢复诗歌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并付诸具体的创作实践,呈现出独特的精神风貌,成了唐诗演进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陈子昂振起一代诗风的起点在于复归风雅。他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就从理论上明确地阐释了这一主张。陈子昂以自己成功的创作实践,成为以雄浑为主要风格的盛唐诗歌的开拓者。

第二节 盛唐诗歌

一、张九龄与山水田园诗派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