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生产力的范文(推荐15篇)

admin 2024-05-30 网站管理员 admin

增强生产力的范文 第1篇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对政协而言,我们要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围绕全面落实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认真履职尽责,积极协商议政,有效开展监督,广泛凝聚各方共识和力量,助推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实现量的积累和质的突破。

一是紧紧围绕科技创新建言资政。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_和国发〔2022〕2号文件精神,按照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部署,围绕打造六大产业基地、建设“四区一高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深化调查研究,统筹谋划好明年的协商议题计划,助力建设特色科技强省。省政协教科卫体委要围绕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等开展调研、视察、考察,力争提出更加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

二是紧紧围绕要素配置建言资政。我们要聚焦创新要素配置、完善生产要素市场、优化政府服务改革等开展专题性协商。特别是要推广“园区协商”经验做法,助力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深化产学研融合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运用。

三是紧紧围绕产业培育建言资政。我们要深入开展“助力产业大招商·政协委员在行动”活动,积极招引一批头部企业,推动我省在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等方面部署一批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研发项目,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绿色环保等新兴产业,促进传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助推我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四是紧紧围绕人才建设建言资政。我们要坚持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广泛汇聚各方面人才支持贵州、建设贵州、发展贵州,助推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最有吸引力和凝聚力的人才高地之一,为发展壮大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产业体系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增强生产力的范文 第2篇

第一,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党领导下先进生产力的具体表现形式。新时代以来,科技创新的广度、深度和融合度使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与先进程度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涉及领域新、科技含量高、交叉属性强、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质生产力,实现了生产力的跃迁和质变。

第二,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产物。新质生产力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路径支撑。与高速增长相比,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组合方式、配置机制、发展模式等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这就要求大力推动动力变革、效率变革、质量变革,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这反过来也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三,新质生产力是引领全球创新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驱动要素。我们必须着力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大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大力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面推动工业绿色发展,赋能支柱产业迭代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努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真正掌握发展主动权,抢占发展制高点。

增强生产力的范文 第3篇

新质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新起点、新动能,其规模和速度取决于当下、决定着未来。

第一,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抢占发展制高点的必然要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客观上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但最为重要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幅度和深度。所谓幅度,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覆盖的产业数量。所谓深度,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衍生出来的产业链条越来越长,产业间的互嵌越来越深,附加值越来越高,“沿途下蛋”越来越多。因此,实现高质量发展就需要重视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速实现潜在生产力向现实新质生产力的转化。

第二,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提升发展竞争力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在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新赛道上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就,已具备较好的基础和条件,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在科技创新、产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还有不小差距。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有没有发展潜力以及未来命运前途的重要标志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谁占领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制高点,谁就是赢家。因此,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不断提升产业经济的持续整体竞争力,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是赢得国际和地区之间竞争的制胜之道。

第三,形成新质生产力是积蓄发展新动能的必然要求。一个区域能否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取决于“源”与“策”两个方面。一是建源成效。主要表现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等特定领域,是否形成了包括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高等级研究平台、战略科学家、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金融资本等在内的必要物质技术基础。二是施策水平。主要表现在是否能够快速形成科技创新的体系化能力,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发挥其在经济增长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并提前做好未来产业布局。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打造科技、产业、金融等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必将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能。

增强生产力的范文 第4篇

贵州是劳动力输出的重要省份,企业到贵州建厂,会进一步减少用工成本。2021年5月,比亚迪在贵阳投资50亿元建设的年产能10GWh(1000万千瓦时)的刀片电池项目已经实现投产,4条产线中有2条产线供应比亚迪“汉”系列车型,1条产线供应比亚迪“海豚”系列车型,还有1条产线供应比亚迪即将上市的新车型。2021年底,比亚迪贵阳动力电池项目又新增2条生产线,年产量增加5GWh(500万千瓦时)。2022年4月,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与贵阳市人民政府签署投资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新型动力电池产业项目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去年6月,全球首款甲醇混合动力轿车吉利第4代帝豪醇电混动轿车在贵阳上市,与吉利完全正向研发的远程甲醇重卡在贵阳同步交付。“天时、地利、人和”,在甲醇汽车这条新赛道,贵阳“跑”出“加速度”。在贵州省甲醇产业发展历程中,吉利汽车发挥了重要的产业引领作用。未来,吉利还将充分利用我省甲醇燃料优势和甲醇汽车推广应用先发优势,加大甲醇产品的技术研发升级,助力贵州向高质量、高端化、绿色化新型工业转型,以智能科技推动打造“绿色贵州”新名片。

我们还应清醒地认识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既要坚持底线思维,又要契合我省发展实际,保持战略定力,还要充分考虑产业发展特点和规律。站在新起点上,贵州着眼于形成新发展格局,持续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通过深入实施“千企改造”“万企融合”大行动,持续推动各行各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协同化转型升级,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形成新质生产力未来可期。

增强生产力的范文 第5篇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在培育形成新产业,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不断突破束缚,促进和发展生产力。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推动产业迈向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以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进生产力提高,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能激活发展新动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支撑。从贵州的情况来说,我们要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构建体现贵州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中,发展中药大健康产业,特别是食药物质产业,贵州具有独特的优势、良好的条件、广阔的前景,值得重视和研究。

增强生产力的范文 第6篇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无论处于什么时代,生产力的发展都是科技进步和新兴产业推动的自然的和历史的产物。因此,新质生产力就是在当代科技进步条件下新兴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所具有的新性质、新属性和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新质生产力,起点是“新”,关键在“质”,落脚于“生产力”。“新”,指的是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领域、新动能;“质”,指的是物质、质量、本质、品质;“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新质生产力突破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基本要求是高效能、高质量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总体来看,新质生产力具有强大的战略引领力、巨大的发展潜在力、显著的优势竞争力等明显特征。

增强生产力的范文 第7篇

一是着力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必须发挥我省大数据先发优势,深度挖掘数据政用商用民用价值,加快推进“东数西算”工程和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建设,积极布局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数字产业,加快建设贵阳大数据科创城,推动数据中心、智能终端、数据应用等主导产业集群加快迈上千亿级台阶,打造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二是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充分运用科技赋能资源,在矿产品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上下足功夫,打造全国重要的资源精深加工基地。深入实施生态食品产业“树品牌、提品质、增品种”工程,大力支持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发展。巩固做大中药民族药产业,大力发展化学药,鼓励发展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拓展健康养生、药食同源等衍生产业。三是做大做强风口产业。目前,我省具有比较优势的酱香白酒、新能源电池及材料、现代能源三个产业正处在发展风口。必须全力以赴抓机遇、用机遇,以科技创新赋能风口产业,加快在行业版图中抢占重要位置,构建产业新支柱新体系。围绕“一核两区”布局,大力引进头部企业和优质项目,打造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紧跟新形势下的能源安全战略需要和“双碳”引领下的能源结构升级趋势,有序推进高效储能、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等建设,加速形成以水火电为主体、其他清洁能源为补充的现代能源体系,打造全国重要的新型综合能源基地。

增强生产力的范文 第8篇

一是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必须把新旧动能转换作为我省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的攻坚点,加大新技术应用渗透,对工业生产系统进行生态化改造,提升应急扩产转产能力,提升产业链韧性,打造未来竞争新优势。深入推进“千企改造”,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低成本、模块化智能制造设备和系统的推广应用。二是紧扣产业发展推进科技创新。必须引导企业根据国家战略需要和行业发展趋势,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产业链构建创新链,实施新一轮找矿战略突破行动、矿产资源选冶攻关行动,面向大数据、新能源、新材料等发展前沿攻克一批行业领先技术,形成一批有核心专利的拳头产品。支持“政产学研用”各方以“平台+”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等模式开展合作,组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前端链接高校、终端链接产业产线。三是坚持走融合发展模式。大力推进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推动产品设计、试验检测、标准建设等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紧密关联、嵌套发展。突出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发展网络化协同制造、柔性化定制等新业态新模式,支持优势企业牵头建设产业互联网,培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增强生产力的范文 第9篇

从发展趋势来看,电化学储能是新型储能技术发展的主流。当前,全球储能产业呈现高速发展态势,储能万亿级市场正在开启、储能行业规模化发展条件已经成熟。在当前新型储能技术中,电化学储能拥有更高的能量密度,产业链配套更加成熟,相较于其他储能技术在场景应用、技术、成本、建设周期、转换效率及选址要求上更具优势,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增长潜力较大,是当前新型储能技术的主流。随着电池成本的快速下降,电化学储能营利性逐步显现,同时受益于国家和地方储能政策推动,可以预见,电化学储能迎来大发展是必然趋势。

从发展基础来看,我省具备大力发展电化学储能产业的良好条件。目前,电化学储能在储能产业中的占比快速提升,其中磷酸铁锂电池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我省是磷矿资源大省,磷资源储量位居全国第3位,具有独特的资源禀赋;磷化工产业特别是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为电化学储能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近年来,贵州充分发挥磷资源和磷化工优势,培育和引进了安达科技、磷化集团、中伟股份、宁德时代等一批省内外企业及电化学储能项目,以磷酸铁锂为代表的储能技术路线广泛应用,钠离子电池等新技术正产业化推进。依托优越的基础条件,我省可以而且应该在电化学储能赛道上占据重要地位。

从发展质量来看,大力发展电化学储能产业可以充分发挥我省能源整体优势。我省能源品种齐全、储量丰富,保有煤炭资源储量、水能资源蕴藏量、页岩气资源量位居全国前列。此外,风能、光伏、生物质能及浅层地热能等资源较为丰富,具备构建能源多元供应体系的供应基础和资源条件。加快发展电化学储能,解决自然条件对清洁能源峰谷值的制约,提高新能源的利用率,通过储能系统资源调节功能实现能源的供给平衡和稳定,加速构建“源网荷储”新型电力系统,推动我省煤炭与光伏、风电等新能源融合发展,由传统的“水火”互济向“火水风光”多能互补的现代能源体系结构转变,有利于充分发挥我省能源整体优势,为我省打造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建设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提供坚实支撑。

增强生产力的范文 第10篇

(一)强力推动,做大做强我省食药物质产业链。一要从建设“健康中国”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大做强食药物质产业链的重要性,把食药物质产业链发展纳入全省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规划中,制定专门的发展规划。二要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合力推进的议事机构,定期研究食药物质产业发展。三要加大天麻、铁皮石斛、薏苡仁、黄精、桔梗、鱼腥草、生姜等种植面积较大的食药物质产品的研发、生产力度,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打造一批知名度高、品牌响亮的拳头产品。四要针对各地区发展食药物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成立由省直相关部门牵头的工作专班,指导市县开展工作。

(三)多措并举加大食药物质产品的推介力度。一方面通过政策鼓励和支持发展,帮助贵州食药物质大健康龙头企业打造自己的品牌形象,提高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另一方面引进更多龙头企业入驻贵州,培养带动本土企业,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

增强生产力的范文 第11篇

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在神舟十三号返回任务中,贵州作出了重大贡献。目前,贵州共有6家企业成为国产大飞机C919项目的合格供应商;培育聚集起100多家规模以上航空航天装备制造企业,铸就了集飞机整机、航空发动机、机身结构件、机载系统、地面服务等生产配套能力为一体、较为完整的航空配套产业链;贵州制造的航天装备产品在航空航天用热电池、伺服控制系统、微型电磁继电器等30余个领域填补国内空白,航空航天装备制造集群效应逐步显现。

增强生产力的范文 第12篇

第一,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其目的是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而高质量发展本身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也就是说,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第二,要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具体实践中,要切实将科技、教育、人才三大战略统筹起来,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移转化,鼓励企业家与科学家深度合作,加快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着力开展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快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标志性重大战略产品。

第三,要以产业体系优化升级和实体经济发展为根本。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载体是产业。要立足贵州产业发展实际,坚守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这个基点,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巩固传统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构建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进生产力跃升,努力走出一条顺应时代大势、符合发展规律、彰显贵州特点、服务国家全局的现代化产业发展新路。

增强生产力的范文 第13篇

(一)建设省级统一的企业“两化”融合数字化转型平台,解决企业“缺政策信息,不知转”问题。在充分论证且合法合规的前提下,使用专项资金或者部分闲置的数字化改善资金,在省级层面建立企业数字化转型平台,汇聚、整合企业数字化转型涉及的通用方案、通用技术、政策指南、成功案例等信息资源,方便有需求企业获取,有效解决企业“缺政策信息,不知转”的问题和政府部门数字化改善资金使用率的问题。

(二)建立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机制,解决企业“缺方案设计,不敢转”问题。在上述统一平台之上,开展通用问题的免费咨询服务。对于涉及到具体企业“两化”融合数字化转型的技术服务则建议引入通过政府有关部门认证的第三方机构,采用咨询企业与第三方机构自由“双向选择”的模式,使得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和有个性化的咨询服务得以更好的帮助有需求的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规划和实施,充分解决企业“缺方案设计,不敢转”的问题。

(三)建立数据共享与协作机制,解决企业“缺技术数据,不会转”问题。通过平台促进我省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自愿,共享各自的数据资源,进行数据交换和分析,强化关联企业之间的合作共赢。适时与贵阳大数据交易所积极探索工业数据交易试点的可行性,使得企业与机构之间能共同探索创新、催生基于数据交易的崭新商业模式,妥善解决企业“缺技术数据,不会转”的问题,加快我省“两化”融合数字化转型在“线”和“面”构建上的推进速度。

(四)搭建融资服务渠道,解决企业“缺资金投入,不愿转”问题。通过帮助企业在接受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和有个性化的咨询服务后进一步争取数字化改善资金的支持,并以给予的政策性扶持资金为引,积极与省金服平台合作搭建企业融资渠道。通过提供贷款、担保、风险投资等融资方式,撬动更多的资金投入企业“两化”融合数字化转型当中来,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保障转型项目的顺利推进,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缺资金投入,不愿转”的问题。

(五)建立人才培养和服务推广体系,解决企业“缺人才实施,不懂转”问题。积极帮助企业培养和引进具备“两化”融合数字化转型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并提供或协调提供专业的认证服务,助力企业储备和提升自身的数字化转型人才。同时,针对企业积极开展“两化”融合数字化转型的培训和服务推广活动,尤其是为中小企业免费提供培训课程、研讨会等形式的学习机会,多维度稳妥解决企业“缺人才实施,不懂转”的问题,进一步激发企业自身开展“两化”融合数字化转型的能动性。

增强生产力的范文 第14篇

贵州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药用植物资源丰富,中药材深受全国各大药企的青睐。发展中药大健康产业,具有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服务医改、惠及民生及保护生态等综合优势,也为我省加快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在吃和购上增添了特色产品。2019年11月,我省获得天麻、铁皮石斛、灵芝三样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管理试点资格。目前,已累计核准公布70余家食药物质试点生产企业,覆盖全省9个市(州)44个县(市、区)。以天麻、铁皮石斛、灵芝为原料的粮食加工品、饮料、酒类、茶叶及相关制品、蔬菜制品、糖果、饼干等7类食品投产上市,产值约亿元。总的来说,产业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种繁基地建设逐步强化,药材产品加工能力有所提升,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建设持续向好。因此,持续做大做强我省食药物质产业链,迅速进入大健康产业行业赛道,抓住风口产业市场契机,对于我省而言,意义重大。

增强生产力的范文 第15篇

乘势而上积极抢抓产业“风口”,是助推我省新能源开发应用,形成贵州能源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必要之举。目前我省电化学储能产业正处于储能电池产业加快发展、储能电站建设陆续启动、应用场景探索培育的阶段。取得成效的同时存在着起步晚、体量小、发展不平衡、应用场景有待开拓等情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应对。

(一)抢抓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加强电化学储能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把电化学储能摆在新型储能专项规划研究的重要位置,明确产业发展目标、规模和布局;立足贵州能源发展和电力运行实际,研究完善新型储能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优化分时峰谷电价机制,建立电网侧独立储能电站容量电价机制,增强企业参与储能市场的积极性,促进储能市场主体加快培育;加强政策支持,建立项目激励机制,鼓励配套建设或共享模式落实新型储能的新能源发电项目。

(二)大力推进储能项目建设和合理布局,着力培育储能产业体系。以储能项目建设助推储能产业规模化发展,集中精力落地、培育和引进共享集中式储能项目,加快“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支持企业开展电源侧新型储能电站项目,积极推动电网侧储能合理布局;着力培育储能产业体系,以储能电池和系统集成为重点推进全产业链发展。围绕“链主”企业和薄弱环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储能产业,逐步培育壮大关键材料、核心技术、储能设备产业集群,增强储能产业区域竞争力和行业创新力。

(三)深入拓展“新能源+储能”应用,从贵州实际出发开发储能多元化应用场景。电化学储能应用场景主要包括电力系统中的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用户侧既有5G基站建设带动的通信储能应用,也有工商业储能、户外储能等。要积极开展“新能源+储能”示范项目建设,采取企业自建、共建或租赁方式,加快应用推广;大力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开展乡村“光储用”一体化试点;鼓励企业在加油站光储充一体化改造、大数据中心、5G基站、工业园区配储等方面开展商业模式探索和推广。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