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现象评论范文1000字(优选7篇)

admin 2024-05-30 网站管理员 admin

社会现象评论范文1000字 第1篇

随着高校扩招的政策使学生的人数飙涨,同时也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形势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就业难早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毕业就失业”似乎也已经成为学生的普遍心理。对每个学生来说,及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对决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奋斗目标,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处于不败之地。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我们展开了关于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问卷。我们采用问卷的调查方式对大庆三所学生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我们主要采取网络和走访教室、图书馆、宿舍和路边拦截的方式,发送调查问卷。团队合作为了顺利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同时也想帮助更广大的在校学生了解当前和未来的就业形势!

调查目标:了解当前学生的就业形势

调查时间:某某年.某某年.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法在学工办和系办公室收集资料在网上搜索资料

关键词:就业形势学生调查报告

调查对象:

被调查的学生为我校学生。我们采用自制的“学生就业调查问卷”,通过QQ在线、深入宿舍、图书馆和路边拦截的方式进行!共发放调查问卷7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60份。有效问卷调查者主要来自食品专业、室内设计专业、外语专业、信息专业、经管专业和农学专业。采取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男女比例24:36。

调查数据分析:

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而事实上,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企业的用人标准、企业人才的选择条件没有在有效的时间的传递给学生,学生的培养缺乏市场导向。这使学生就业时缺乏足够信息,从而产生就业盲目性。

调查目的:

主要了解在校学生就业期望,自身素质的评价,学校就业指导,对就业形势的看法,旨在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学生的影响;通过对影响学生就业因素的调查,更好地调节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供需关系;为当代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作一个新的描述;帮助学生尽快认识自我,学校为学生提供就业引导,使学生能谋取理想职业。为同学们在今后的求职就业过程中提供参考。

调查结论及建议:

一.学生对就业前景的关注的比较少。在调查中了解到,学生对就业信息的关注还是比较少的,只有24%的同学表示一直在关注就业信息,而71%的同学只是偶尔关注,在看到时留意下。而对就业情景的关注程度,直接影响了对为所选职业所做的准备程度和将来职业所带来的成就高低。然而学生未来就业形势严峻主要是由社会、学生、

学校和用人单位四方面造成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学生的心理状况、本身的工作能力和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足和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严重不一致造成的。我们主要对这四方面进行了分析。

社会方面:

我们的人力资源,尤其是大学毕业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5%左右,那为什么还出现学生就业难呢?除了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外,主要是难在就业市场机制不完善。在我们的调查中,无一人对当前形势乐观,60人之中只有2人认为当前形势还是较好,有9人占调查的15%认为还算正常的就业形势,而其他50人占总体的83%普遍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感到压力重重。现在学生都普遍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在受访者中有仅有2人不了解、一人认为其不重要,而认为重要的占到调查的75%。在当前学的专业和工作不对口的情况下,大多数人还是觉得自己的专业是有前途的,其中认为很有前途的有12位,而认为自己专业较有前途的则达到36位,占所有调查者的80%,仅有6人认为本专业很没前途。可以看出大学教育还是相当重要的。由于竞争的加剧,大多数的学生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在问及毕业初的薪酬时,有31个人认为起初工资为1500元,14人认为应该为2500元,两部分加起来占总人数的75%,在物价日益增加的基础上,学生要求这样的工资是不高的,可以看见竞争的学生的影响。第一,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还会不断有一些工人下岗或者失业,这批人的就业难度是非常大的。第二,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人数比较大。比如说学生,今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将达到495万人,这也是近几年来最高的。今年要求职的大学毕业生在600万人左右。第三,中国农村有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要转移到城市里就业。基于这三条原因,做好就业工作,今年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当前社会普遍压迫学生,尤其是刚毕业涉世未深的学生,他们的能力还只浮于理论上,社会经验不足,处事和办事能力不够,况且每年有那么多学生,供大于求从而造成当前的局面。

学生方面:

通过调查发现毕业生未就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原因一:很多人没有为自己的将来做一个有效的职业规划,学习时没有目标、没有方向。而且有部分学生存在“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的现象。在校学习期间碌碌无为,所以在找工作的时候没有真本事。

原因二:专业和兴趣不对等,很多学生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原因三:学生一开始就要求待遇好、职位高,更加加大了就业困境。

社会现象评论范文1000字 第2篇

舆情评论,是舆情研究和新闻评论的某种结合,它的诞生与发展和舆情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日益深刻的影响密切相关。舆情是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织的总和。①如何在纷繁复杂的舆情呈现中找出民意焦点诉求,将多元化的个体性智慧更好地筛选、收集,形成合力并为政府施政提供借鉴,则是舆情研究的关键。

舆情评论的选题

从深圳八毛门事件、公务员擦鞋事件,到广州地铁故障回应风波、珠三角用工荒现象,再到广东省掀起的网络问政、网络反腐热潮,南方日报“麦牙堂”专栏每次选题无一脱离“广东”这一事发空间。此外,新闻事实的重要性——关系公共利益、国计民生;时新性——“麦牙堂”是周末专栏,一般以本周发生的事为评点对象;冲突性——舆情倾向与公共决策导向不符,政府、媒体的舆情建设初衷与效果冲突,舆情本身存在的正反两方面或多元化倾向不利于社会良性发展;网络性——舆情发端、发酵于网络,通过网络广泛传播并逐渐影响到社会现实,均是“麦牙堂”在选题时主要考虑的因素。

在以上主要选题标准下,“麦牙堂”的选题类型可总结为新闻事件、公共话题、热点现象三种。

新闻事件,指已经成为新闻的事件,即当前社会中已经被各种媒体报道或传播的新近发生的事实。往往由连续的单个新闻事件组成,通过连续的、立体化的事件性新闻还原事件的整体面貌和来龙去脉,展现社会事件的真实状态和矛盾构成。②这一类型在“麦牙堂”专栏中最为常见。如《地方民意缺席,暗合公众偏见》,以深圳公务员上街为市民擦鞋引发的一系列新闻事件为案例,包括该志愿活动中刻意强调公务员身份的诸多细节、深圳方面对舆情反应的后续回应、媒体对事件的报道缺乏客观调查和现场还原等,从中梳理如何疏导舆情的智慧。

公共话题,是指一定范围内为人们所广泛知晓、关注和热议,并与社会公众利益紧密相关的话题。对公共话题的评点较为强调舆论传播研究。《舆论喧嚣后的一场“误伤”》围绕“房婶”这一话题,通过对身处舆论场中的政府、媒体、房婶个人、普通公众各方的舆情表态、心理、利益诉求的分析,系统阐释“房婶”这一话题如何得以构建,以从中找到舆情疏导的突破口。

热点现象,可分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个基本方面。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经公众关注、讨论之后,往往上升为种种社会热点现象。③在舆情选题的三大基本类型中,热点现象是从不同的社会科学视角,描述和概括社会发展中亟待认清和解决的热点问题。不同于单独的新闻事件,热点现象一般是一系列事件所体现出来的。而和强调舆论传播研究的公共话题相比,热点现象更强调了舆情监测与分析人员善于发现社会问题、分析社会问题、研判舆情走势和研究应对方案的主动性和科学性。《网络问政期待“制度化力量”加入》,围绕网络问政这一热点现象,结合对地级市书记、市长开始在问政平台上实名回复网民,广东酝酿建设“省市一体化网上办事大厅”平台,地级市建立个性化的地方“网络问政门户”,汕尾市陆河县非法砖厂经网友多渠道发帖投诉后被取缔又再次“复活”等系列事件的分析,为如何实现网络问政制度化提出科学化建议。

舆情评论的论证方式

所谓论证就是把材料和观点统一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说理体系的过程,也就是摆事实、讲道理,分析问题的过程。论证是新闻评论写作的重要环节之一,评论如何展开,论点如何得到阐释,文章结构如何安排,如何把自己的观点论述得无懈可击、令人信服,都要靠严密充分的论证来实现。④

“麦牙堂”评论的论证方式较为灵活。常见的两种论证方式,一是遵循“舆情整体趋势及其热议焦点、原因分析、处置建议”的论证方式,二是针对某一问题直接亮出观点,继而用材料层层加以证明的论证方式。前者的逻辑是从事实的呈现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后者则是“说服”的理念——“我这样说是对的,我拿证据来说服你。”文无定法,无论选择何种论证方式,关于舆情的整体态势的研判、舆情关注焦点、影响舆情走势的原因、舆情建设的建议等几大核心问题都会融合其中,这是“麦牙堂”舆情评论的主要论证逻辑。

其论证严密性则主要体现在:

围绕一个中心,聚焦论证。《用工荒中应有不慌智慧》,集中论证广东面对用工荒难题,如何做到“不慌”——媒体、政府应有效引导舆论,疏导舆情;《科学决策需要听取民意更要争取民意》,集中论证公共决策中如何在听取民意的基础上争取民意,论证争取民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媒体舆论未成合力,供暖议题难产智慧》,直指媒体未能充分发挥“社会协调者”功能,致使“议题”缺乏黏性与合力,难以产生公共智慧。

社会现象评论范文1000字 第3篇

社会实践不只是要有工作、能供饭吃,我们的目的是在于锻炼自己。于是我找到了一家餐饮酒楼。老板看我结结实实的,并且身强体壮,就让我来做传菜员。每天9点钟-下午2点再从下午的4点-晚上8:30分上班,虽然时间长了点,但热情而年轻的我并没有丝毫的感到过累,我觉得这是一种激励,明白了人生,感悟了生活,接触了社会,了解了未来.在餐厅里虽然我是以传菜为主,但我不时还要做一些工作以外的事情,有时要做一些清洁的工作,在学校里也许有老师分配说今天做些什么,明天做些什么,但在这里,不一定有人会告诉你这些,你必须自觉地去做,而且要尽自已的努力做到最好,一件工作的效率就会得到别人不同的评价。

这是我第一次经历社会实践。对于一个学生而言,敢于接受挑战是一种基本的素质。虽天气严寒,寒风呼啸,我毅然踏上了社会实践的道路。想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想通过社会实践,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

在长达一个月的实习中,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个人工作的理念来规范自己在工作中的言行举止:

1.首先行把自己同领导和同事之间的关系搞好。使尽快地熟悉自己所在的工作环境,笑对每一位顾客。

2.我们的一切出发点是为了顾客,处处要为了顾客着想。顾客就是我们要服务的上帝。

3.注意我的形象,服装、言行,举止大方、文明得体,要做到一个服务者应该做到的本质。

4.在上班之前制定好今日的工作计划,并熟练酒楼里的各项规章和章程,保证上班的工作效率。

5.按时上下班、坚决做到不迟到、不早退。

6.上班时间不能接打电话,做私人事,聊天等。

7.处理突发事件言遇事冷静、理智以酒楼与顾客的利益出发,不鲁莽行事,及时汇报。

8.保证上班时间,服从领导安排,处处以大局为重,维护大局形象。

经过我的一番努力我的假期打工悄然落幕了,经过这次实践,我能真正体会到这一点。在工作中,在真正的社会交际中,顾客永远是对的,你不能掺杂自己的个性。

第一:乐观,不管遇上什么样的困难,都要用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相信会有所转机。

第二:自信,首先自己要有自信,自信不是自夸,而是对自己的能力作出的肯定,这样别人才能更加相信信任你。你要对自己说“我一定能行”那你就一定能行。

第三:肯努力,我一直非常信奉一句话,“努力就有希望”不要觉得成功遥不可及,其实只要你在不停的努力你就靠成功越近,“踮起脚尖就更靠近阳光”在努力的过程中千万不要放弃,说不定你距离成功就差一步,而你却放弃了!要勇于面对各种挫折,挫折并不能阻挡有勇气的人走向成功。

第四:谦虚做人,特别对于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至关重要,我们本来对于社会上的知识知之甚少,我们千万不能骄傲自大,自以为是,那是肤浅的表现,我们要谦虚做人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更事半功倍。别人给的意见,我们要听取、耐心、虚心地接受。

在现今社会,就业问题就似乎总是围绕在我们的身边,成了说不完的话题。招聘会上的_都总写着“有经验者优先”,可还在校园里面的我们这班学子社会经验又会拥有多少呢?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在以后毕业后能真正真正走入社会,能够适应国内外的经济形势的变化,并且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我来到了___,开始了我这个假期的社会实践。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于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

在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又加入了世贸组织后,国内外经济日趋变化,每天都不断有新的东西涌现,在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挑战,前天才刚学到的知识可能在今天就已经被淘汰掉了,中国的经济越和外面接轨,对于人才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我们不只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已,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已,表现自已。

在实践的这段时间内,我们穿街走户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这些都是在学校里无法感受到的,在学校里也许有老师分配说今天做些什么,明天做些什么,但在这里,不会有人会告诉你这些,你必须要知道做什么,要自己地去做,而且要尽自已的努力做到最好。在学校,只有学习的氛围,毕竟学校是学习的场所,每一个学生都在为取得更高的成绩而努力。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存在着竞争,在竞争中就要不断学习别人先进的地方,也要不断学习别人怎样做人,以提高自已的能力!记得老师曾经说过大学是一个小社会,但我总觉得校园里总少不了那份纯真,那份真诚,尽管是大学高校,学生还终归保持着学生的身份。接触那些刚刚毕业的学长学姐,他们总是队我说要好好珍惜在学校的时间。在这次实践中,我感受很深的一点是,在学校,理论的学习很多,而且是多方面的,几乎是面面俱到;而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书本上没学到的,又可能是书本上的知识一点都用不上的情况。

回想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学到了很多,从我接触的每个人身上学到了很多社会经验,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而这些在学校里是学不到的。

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是需要长期的练习。以前没有工作的机会,使我与别人对话时不会应变,会使谈话时有冷场,这是很尴尬的。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事半功倍。别人给你的意见,你要听取、耐心、虚心地接受。

在工作上还要有自信。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而是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社会经验缺乏,学历不足等种.种原因会使自己缺乏自信。其实有谁一生下来句什么都会的,只要有自信,就能克服心理障碍,那一切就变得容易解决了。

知识的积累也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犹如人的血液。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这次接触的酿造业,对我来说很陌生,要想把工作做好,就必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对其各方面都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应用于工作中。

这次亲身体验让我有了深刻感触,这不仅是一次实践,还是一次人生经历,是一生宝贵的财富。在今后我要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磨练自己的同时让自己认识的更多,使自己未踏入社会就已体会社会更多方面。

2017暑假社会实践报告3000字(二)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我明白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在校中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近三个月的社会实践,一晃而过,却让我从中领悟到了很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将让我终生受用。社会实践加深了我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我在实践中得到许多的感悟!

暑假我回到了家乡,为了使自己假期过的充实,自己独立的去找了一份工作是中国移动通信的(专营店),其实也算是营业员。因为移动网络很多方面用的就是非完全电子商务。在那工作我没有说我是实习生对公司的人来说我是一个走出社会的人了,给我的压力是自己要像有社会经验的人一样。幸运的是,在我努力学习下,很顺利的和同事相处,工作也投入了其中。我的工作主要是办卡,充值和业务咨询服务。

经过一段时间后,自己常常出现错误,粗心大意,马虎了事,心浮气躁。而且也接受了批评,这使我明白了做任何事都一样,需要有恒心、细心和毅力,那才会到达成功的彼岸!社会实践活动带给我们的是欣喜,喜悦。在实践活动中我们感受到自己的微薄,体会到整个社会强大的凝聚力。一方面,我们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学习,充实了自我,增强了口头表述能力,与人交流,真正地走出课堂。如何服务大家,享受自己的成果,使自己陶醉在喜悦之中,有时会很累,但更多的感觉是我在成长,我在有意义地成长,在这之后,我明显地发现自己变开朗了,虽然我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改变一些东西,但如果再多一些人呢,整个社会共同努力,这才是动力之根本,动力之源泉;另一方面,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没有经验,没有与人交流的口才。说实话,对于这种实践活动,我并不十分清楚其真正的意义。可是对于一个大学生而言,敢于接受挑战是一种基本的素质。于是,我带着心中的问号,踏上了社会实践的_道路_,也结束了这个实习阶段。在这次会计实习中,我可谓受益非浅。仅仅的一个月实习,我将受益终生。这一次的实习虽然时间短暂,虽然接触到的工作很浅,但是依然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和经验,这些都是书本上无法得来的。通过实习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自己的不足,了解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同时给自己在新的学期定下了目标,能够让我更早的为自己做好职业规划,设定人生目标,向成功迈进一大步。

我打过工,知道学生打工很不容易。学生是廉价劳动力,有的公司很江湖,我们辛辛苦苦赚来的钱还少给,有的是托着不给,还有的干脆就不给了。

那么现在自然先是得选择好打工的种类。时下大学生打工无非是做家教,搞推销,出卖劳动力。据说现在做家教就等同于骗钱。这可是我们班上十几位做家教的同学一致的心得体会。再说由于这学期就要结束了就算想骗也没有地方骗了,因此做家教显然行不通。搞推销,说句老实话,其实我是很想干这行的。不就是告嘴皮子混饭吃吗,那还不容易?可转念一想,还是不行,只因为自己面目狰狞。加上五短身材,我的哥们一致要求我不要去现丑。说是影响市容,极易让外国游客对广州产生误解。我知道什么叫金玉良言。什么叫忠言逆耳。为了顾全大局,推销也只好作罢——说实话,推销实在太苦了。我怕我受不了。

我暑假每天早晨7:00起来,下午6:30下班。听听元老们的工作经验,慢慢的我干了将近一个月,教我一些有关公司的基本知识。我慢慢的开始进入工作状态。每天对象是电脑,一天下来,我的眼睛都成肿的了。打工可真累,我是深有体会呀!但是打工不仅可以增加收入,减轻家里的负担,还可以通过打工锻炼自己,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打工是人生历练的过程,是人生很有意义的经历。边学习边打工,收获肯定会比在学校里一味读书多得多。

_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_只是古代读书人的美好意愿,它已经不符合现代大学生的追求,如今的大学生身在校园,心儿却更加开阔,他们希望自己尽可能早地接触社会,更早地融入丰富多彩的生活。时下,打工的大学生一族正逐渐壮大成了一个部落,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显然,大学生打工已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社会潮流,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在这股潮流中正悄悄发生着改变。

对于大学生打工,一直是_仁者见仁,智者见智_,许多人的看法不尽相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模式,我们有理由走自己选择的人生路,只要把握住自己,掌握好学习与打工的分寸,肯定能把大学这个人生阶段过得丰富多彩。

打工的途径或者形式多种多样,只要是对社会有益,对自己积累人生经历有益,还能够有少量收入,就可以毫不犹豫的参与其中。

老板对我很好,对员工们都很好,第一月虽然没有学到多少东西,但是,我对公司的印象还是比较不错。我会更加努力的去做。不会让公司的员工失望的。

打工只是一种磨练的过程。对于结果,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胸襟:不以成败论英雄,不一定非要用成功来作为自己的目标和要求。人生需要设计,但是这种设计不是凭空出来的,是需要成本的,失败就是一种成本,有了成本的投入,就预示着的人生的收获即将开始。

小草用绿色证明自己,鸟儿用歌声证明自己,我们要用行动证明自己。打一份工,为以后的成功奠基吧!

不经风雨,怎见彩虹,没有人能轻轻松松成功。

因此,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这种要求是我们在课堂上学不到的。在学校里可能只需会解一道题,算出一个程式就可以了,但这里更需要的是与实际相结合,没有实际,只是纸上谈兵是不可能在社会立足的,所以一定要特别小心谨慎,而且一旦出错并不是像学校里一样老师打个红叉,然后改过来就行了,在工厂里出错是要负责任的,这关乎工厂的利益存亡。总之,这个暑假的社会实践是丰富而又有意义,一些心得和体会让人感到兴奋,但却决不仅仅用兴奋就能描述的,因为这是一种实实在在收获,是对_有经验者优先_的感悟。

在我的打工生活中,我也明白了许多:在日常的工作中上级欺压、责备下级是不可避免的。虽然事实如此,但这也给我上了宝贵的一课。它让我明白到别人批评你或是你听取他人的意见时,一定要心平气和,只有这样才能表示你在诚心听他说话。虽然被批评是很难受的,而且要明确表示你是真心在接受他们的批评。因为这样才能在失败中吸取教训,为以后的成功铺路。我们要学会从那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这才是我所应该做的。

我也从工作中学习到了人际交往和待人处事的技巧。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我能看到自身的价值。人往往是很执着的。可是如果你只问耕耘不问收获,那么你一定会交得到很多朋友。对待朋友,切不可斤斤计较,不可强求对方付出与你对等的真情,要知道给予比获得更令人开心。不论做是事情,都必须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成功要有信心,要学会和周围的人沟通思想、关心别人、支持别人。

打工的日子,有喜有忧,有欢乐,也有苦累,也许这就是打工生活的全部吧。我不知道多少打工的人有过这种感觉,但总的来说,这次的打工生活是我人生中迈向社会的重要一步,是值得回忆的。现在想来,二十四天的打工生活,我收获还是蛮大的。我所学到的生活的道理是我在学校里无法体会的,这也算是我的一分财富吧。

现今,在人才市场上大学生已不是什么_抢手货_,而在每个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中,几乎都要求有工作经验。所以,大学生不仅仅要有理论知识,工作经验的积累对将来找工作也同样重要。事情很简单,同等学历去应聘一份工作,公司当然更看重个人的相关工作经验。

就业环境的不容乐观,竞争形式的日趋激烈,面对忧虑和压力,于是就有了像我一样的在校大学生选择了寒期打工。暑期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个月,但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却可以体会一下工作的辛苦,锻炼一下意志品质,同时积累一些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这些经验是一个大学生所拥有的_无形资产_,真正到了关键时刻,它们的作用就会显现出来。

大学生除了学习书本知识,还需要参加社会实践。因为很多的大学生都清醒得知道_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_的人不是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大学生要在社会实践中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参加一些实践性活动巩固所学的理论,增长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因为知识要转化成真正的能力要依靠实践的经验和锻炼。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新月异的社会,我觉得大学生应该转变观念,不要简单地把暑期打工作为挣钱或者是积累社会经验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借机培养自己的创业和社会实践能力。

现在的招聘单位越来越看重大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作为一名大学生,只要是自己所能承受的,就应该把握所有的机会,正确衡量自己,充分发挥所长,以便进入社会后可以尽快走上轨道。

在这次寒期的工作中,我懂得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获益良多,这对我今后的生活和学习都有很大程度上的启发。这次的打工是一个开始,也是一个起点,我相信这个起点将会促使我逐步走向社会,慢慢走向成熟。

社会现象评论范文1000字 第4篇

一、调查时间:

二、调查地点:

三、调查对象:各超市店长及消费者

四、调查方法:实地考察及问卷调查

五、调查小组:

六、调查小结:

(一)经营者部分

1.规模比较:调查的几家超市中25%为小型居民生活型超市,50%为普通综合型超市,25%为大型超市。

2.管理方式比较:100%对员工进行定期培训和考察,具备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

3.经营策略:市场调查结果显示:①地理位置:25%处于交通要道,25%在居民区附近,50%商业区附近。

②超市形象:50%具有人工储物部和自动储物柜,50%只有人工储物部。75%有休息长凳,25%无休息长凳(小型居民型超市)。100%店内有音响设备,有购物音乐。100%有清晰的购物区招牌。75%购物设备单一,25%有多种类的购物篮﹑购物车,方便各类消费者。

③服务:100%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和考察。75%注重责任心(小型超市和普通综合型超市),25%注重导购力(大型超市),50%注重亲和力(小型和普通综合型超市),0%注重信息素养。④宣传:75%利用报刊式广告宣传过,25%没有(小型超市)。

4.金融危机的影响:①营业额:50%下降(普通综合型超市),50%不变。②下降的原因:100%认为家居生活用品和休闲娱乐用品销量下降。③不变原因:100%认为良好的信誉使得消费者在物价上涨的时候愿意选择他们。④采取的促销手段:100%特价商品,25%购物赠礼或抽奖(大型超市),50%提供贵宾卡会员卡来刺激消费(普通综合型超市和大型超市)。

综上所述,由于大型超市货物种类齐全,可满足广大消费者需要;小型超市贴近人民生活,经营的商品以生活必需品为主抗风险能力较强。所以,金融危机对其影响并不大。而普通综合型超市没有主要销售的产品,此时就很难均衡盈亏。对于金融危机,供给量增加需求量减少的状况,商家都选择价格为主的促销手段来吸引顾客,基础雄厚的大型超市会有购物赠礼或抽奖的辅助手段来刺激消费,为其增光不少。

这里特别要提的是发放贵宾卡和会员卡的促销手段(尤其是团购),这样可以吸引固定的消费群体,这个固定的消费群体,可以成为商场生存的基本保障,也使得进货量得到有效的控制,减少库存量,增加流动资金使用量,算是不错的促销手段。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建议小型超市加强生活必需品的供应,适时的搞一些购物活动;普通综合型超市可以在这段时间突出粮食、油等生活必需品的买卖,注重宣传,增加固定消费群体数量;而大型超市在店员的态度上多下功夫。此外,各超市都应注意培养店员的信息素养,把握消费者心理,这会增强超市的运营效果。

社会现象评论范文1000字 第5篇

写作思路:言之有序,条理要清楚。根据所述时间选择合理的顺序来安排材料。一般叙事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 详略得当,突出重点。一般事件的材料有主次之分,能体现文章中心的材料是主要材料,这部分要详写,次要内容 可略写或不写,主次分明,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所以,心中有孝,才能感悟充满孝心的世界,心存感恩,才能体验生活给予我们的一切;孝心——不一定非得是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激之心;从我出生以来,每时每刻都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中,同时,我也学会了关爱,做有孝心的孩子。

一天,我放学回家,刚进门,就听见妈妈在呻吟,咦?妈妈怎么没去上班?我感觉不妙,奔进卧室,只见妈妈脸色苍白地躺在床上,此刻,我眼睛充满泪花,妈妈微笑着说:“没事,先做作业吧”,“妈,怎么会没事呀,吃药没有?”,“待会吃”我学着平时妈妈的样子,用手摸妈妈的额头,啊!好烫呀!我非常果断的说:“不行,让我来吧!”

可是,我的脑海一片空白,该怎么办呢?突然,我想到以前我发烧的情景,于是,我跑到洗手间,用水把毛巾浸湿,拧干放在妈妈的额头上,并把温度计放在妈妈的腋下,忙完一切,我坐在床边问妈妈病情,妈把妈撑起笑着说:“好多了,去学习吧,”但是,此刻我心里涌起一股力量和责任,必须坚守在妈妈的身边。

在等待漫长的十分后,我一看体温计,妈呀!三十九度!我赶紧在药箱里翻出几瓶退烧药,认真地看着说明书,上面写着“饭后服用”,于是我决定先给妈妈做饭。妈妈曾在我发烧是,给我做了面汤,并告诉我,发烧喝面汤比较好。好!就决定做面汤,并在汤里下了一个荷包蛋,面汤的香味扑鼻而来,这时,我的肚子开始抗议了,但我忍住饥饿把面汤端到妈妈面前对妈妈说“妈,先喝碗面汤吧。”妈妈激动的点点头,我看了鼻子一酸,心里十分难过,愧疚,我知道,这是由于我平时不懂得关心孝敬而这次让妈妈十分感动。

以前把妈妈的爱当作是理所当然的,想想看,我真不应该。我默默的想着。轻轻地舀了一勺汤,用嘴轻轻地吹了几下,感觉不烫时,才喂给妈妈喝。妈妈平时就是这样照顾我的。妈妈服了药睡下后,我一直守在妈妈的身边,给妈妈换毛巾。渐渐的妈妈的烧退了,我这才想起作业还没写,便赶紧去写作业……

第二天我一早起来,就来到妈妈的屋里,问她怎么样了。她说好了,她和爸爸不停地夸我:“我们的孩子长大了,回照顾妈妈了,真是个有孝心的孩子。”我听了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孝”让我真切的体会到亲情的温暖,奉献的伟大。同时,我也了解“孝”的真正含义——其实就是发自内心的关爱!

让“孝”串连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世界永远充满真情!

社会现象评论范文1000字 第6篇

[关键词]真的认识论意蕴;真的本体论意蕴;美

陈新汉(1947-),男,上海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价值论、认识论。(上海 200444)

“真”是使用频率相当高的一个词。对于真,人们尽管在日常生活中有两种用法,但学理的研究却往往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从哲学视阈对黑格尔关于真的思想进行反思,并与当代生活相结合,会形成一些很有意味的启示。

一、日常生活中真的用法

在日常生活中,真是使用频率相当高的一个词,真常常与其他字组成词组,如真理、真知、真品、真相、真抓实干等。然而,熟知并不等于真知。对于真,人们在学理上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维特根斯坦说:“一个词的意义在于它在语言中的用法”,“当我用语言思想,语词表达之外并不同时有‘含义’向我浮现,而语言本身就是思想的载体”,语词在表达中的“含义”也就是语词本身在使用中的“含义”。

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往往主要是在两种不同的意义上来使用真的。当某人向我们描述某个观察结果或论述所发现的某个规律时,我们往往会追问:“这是真的吗?”这里的“真”是在与错误或谬误相对立的意义上使用的。“真”就是认识内容与所反映对象相一致的认识,也就是正确的认识。“真理”、“真知”等所表达的就是指正确的认识。“真”的这一含义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得最多,并且我们在学理上对此做了很多较为深刻的研究。这是“真”的第一种用法。

当看到某个人见义勇为,我们常常会由衷地称赞道:“他是一个真英雄。”任何特定的事物即“在者”,总是具有某种特定规定性的存在。对于某一事物来说,如果该事物具有该事物所特有的规定性,那么就是“真的”;如果不具有该特定事物的规定性,那么就是“假的”。“真英雄”就是指某人及其行为具有“英雄”的特定规定性。因此这里的“真”,就不是正确的认识,而是在与虚假相对立的意义使用的,是指真实的存在。同样,“真品”相对于“赝品”而言,“真相”相对于“假相”而言,“真抓实干”相对于“假抓虚干”而言。“真”的这一用法在日常生活中也使用得很多,但人们往往熟视无睹。与真的上一用法相比较,这一用法在学理上的研究就差了很多。

人们之所以较为重视“真”的第一种用法的学理研究,而忽视第二种用法的学理研究,至少与两个因素有关。第一个因素是: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而“真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最高范畴。“‘真理’一词往往具有一种崇高的,熠熠闪光的性质,它用在‘为真理而献身’,‘毕生追求真理’这样的语境中……”于是,“真”的第一种用法所含有的意蕴也就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更使以此为思想解放标志的新时代重视对于真的此种用法所含意蕴的学理研究。

第二个因素是:在英语中“真”和“真理”都是一个词即“truth”,“真”的第二种用法所含有的意蕴,人们用英语中的“real”(真实)来表示,“有时‘real’与‘true’同义”,而“trlle”与“truth”的基本含义相通。例如“you must tell the truth”即“你必须说真话”,这句话实际上表达的意思是“you must tell whatis true”。而由于“有时‘real’与‘true’同义”,因而“real”就与“truth”的基本含义相通了,于是“真实性通常也译为真理”。这种情况在译西方名著时十分普遍。然而,在中文使用中,人们一般总是用“真”的第一种用法所含有的意蕴即正确认识而不是第二种用法所含有的意蕴即真实存在来理解“真理”,于是就造成了对于译文的误读。这样,在学理上似乎只有真的第一种用法所含有的意蕴,而没有真的第二种用法所含有的意蕴。这就进一步巩固了对第二种用法所含意蕴的学理研究被第一种用法所含意蕴的学理研究所遮蔽的思维定式。

二、黑格尔论真的意蕴

黑格尔认为:“哲学与普通意识的区别,就在于哲学能把普通意识以为是独立自存之物,看出来仅是现象。”正是从这一理念出发,黑格尔对于真在日常生活中的用法从哲学的认识论和本体论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此,黑格尔有一段较为完整的表述:“通常我们称真为一个对象与我们的表象相一致。……而在哲学的意义上,完全抽象地表达,真意味着一个内容与其自身相一致。这也是真的一种与上述完全不同的意义。”

在认识论意蕴上,真就是“一个对象与我们的表象相一致”,“表象”就是“一个对象”在意识中的内容,“真”就是作为观念的“表象”与实存的“一个对象”的一致。黑格尔在另一个地方,把上面的“表象”用“概念”来代替,即真标志着“概念与其对象的一致”。显然,用“概念”比用“表象”更好。这样,这个命题就更一般化了。

这种“概念与其对象的一致”可以在表象层面上体现出来,也可以在本质或规律层面上体现出来。正是在真的认识论意义上,才构成了真理的问题。人们往往用真来称呼真理或具有真理性的认识。当然,作为认识论意义的真与真理还不能简单地等同,否则会把真理问题简单化,但就真或真理都表示“概念与其对象的一致”而言,两者确是一致的。“理念是自在自为的真理,是概念和客观性的绝对统一。”观念与所反映对象的一致或统一,是真理之为真理的绝对标志。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来理解真理的绝对性的。黑格尔还强调,在正确性与真的关系问题上,“正确性和真常常在相同的意义上使用,因此,在涉及一种内容的纯粹是正确性的地方,经常谈到它的真”。

在本体论意蕴上,真就是“一个内容与其自身相一致”,“一个内容”就是实存的特定事物所包含的内容,在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中就是指一个实存的对象,“其自身”就是社会关于此特定事物的有关规定,真就是实存的特定事物所包含的内容与社会关于此特定事物的有关规定的一致。

在真的本体论意蕴即特定事物是否具有该事物所具有的规定性的意义上,构成了特定事物是否“真实”存在的问题。为此,黑格尔指出:“在日常用语中……人们谈论一个真朋友并把他理解为这样一个人,他的行为方式符合友谊这个概念;人们也以相同的方式谈论一件真艺术品。”“真的”就是与“友谊概念”或“艺术”观念相符合的真实地或现实地存在着的具有此种行为的人或具有此种属性的物品。

黑格尔进一步认为:“人们最初把真理了解为,我知道某物是如何存在的。不过这只是与意识相联系的真理,或者只是形式的真理,只是‘不错’罢了。按照较深的意义来说,真理就在于客观性和概念的同一。譬如,当我们说到一个真的国家或一件真的艺术品,都是指这种较深意义的真理而言。这些对象是真的,如果它们是它们所应是的那样,即它们的实在性符合于它们的概念。”“照这样看来,所谓不真的东西也就是在另外情况下叫做坏的东西。坏人就是不真的人,就是其行为与他的概念或他的使命不相符合的人。”

简言之,认识论意蕴上的真是观念与实存对象的一致,本体论意蕴上的真是实存对象与观念的一致。这里的“与”是介词,而不是一般的连词,即是有方向性的。这就是说,在认识论意蕴上和本体论意蕴上,“与”把“观念”与“实存”联结起来的方向正好相反。黑格尔关于真所作的思考是深刻的。

三、真的认识论意蕴的当代诠释

马克思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这种只对人存在而对动物不存在的“为我关系”,就是价值关系。价值就是主客体之间客体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现实效应。人周围的世界不仅是物理形态的世界,而且是价值形态的世界。由此使与人相联系的任何一个具体事物总是以物理形态和价值形态的双重形式向人呈现。例如,水的分子式是“H2O”,在常温下呈液态,在低于摄氏0度呈固态,在高于摄氏100度呈气态;又如,水是饮料,是生命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可以用来发电,等等。前者的描述是水以物理形态向人呈现的,后者的描述是水以价值形态向人呈现的。这就决定了认识活动不仅包括对物理形态世界进行反映的认知活动,而且包括对价值形态世界进行反映的评价活动,“广义的认识活动包括认知和评价”。

一般来说,认知活动以客体为对象,揭示作为

客体的物理形态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认知活动是人类的基本认识活动,广泛地存在于人们所从事的各个领域之中。离开了认知活动,人类不能生存,更谈不上发展。关于认知活动的广泛性大家都有共识。由此,人们往往把认知活动看成是人类唯一的认识活动。

其实,还有与认知活动相对应的另一类认识活动,这就是评价活动。评价活动以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为对象,以揭示价值形态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为目的。评价活动也是人类的基本认识活动,广泛地存在于人们所从事的各个领域。评价活动的普遍性还在于冯契所指出的以下两点:一是认识活动离不开与评价因素相联系的注意。这是因为认识活动总与心理学上的注意联系在一起。就视觉而言,视野里有一个中心,求索的对象突出了,其余就成为背景,于是视野就成为一种有主从关系的结构。而求索是与意向、意志、情感联系在一起的,有意向就有选择,于是就有评价因素在其中发生作用。二是作为认识基础的感觉总包含着与评价相联系的体验。感觉不仅是对客观实在进行认知的基础,也是主体在感觉对象时所必然伴有的“苦乐、善恶”的一种体验,而体验是与“对事物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联系在一起的。可见,感觉离不开体验,感觉中就伴随着评价因素。因此,离开了评价活动,就没有认识活动,从而人类也就没有生存,更谈不上发展。

在认知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是外在的,主体状况的变化并不影响客体的本质和规律以自身的状况显现出来。认知活动虽然离不开主体的作用,但主体必须坚持客体性原则,尽可能地排除主体因素对于认知内容的干扰,以揭示作为客体的物理形态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正确的认知成果具有不依赖于主体特征的普遍性,这就是认知活动中的一元性。

评价活动是要把握客体与作为主体的“我”在一定关系中所显现出来的功能,即反映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在评价活动中有两个环节,一是选择评价标准,这就是在意识中的主体需要;一是揭示经过选择的主体需要与相应的客体属性联结起来所形成价值关系中的本质和规律。尽管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就这种关系而言是内在的,主体的状况和客体所显示的功能互为条件,如果主体的需要改变,客体对于主体所显现的功能就会不同。主客体之间的内在关系决定了主体在评价活动中总是要从主体自身出发来评价客体对于主体所具有的意义,即具有强烈的主体特征。这就是与认知活动中的客体性原则相对应的主体性原则。与认知结果具有不依赖于主体特征的普遍性不同,评价活动中的主体性原则使评价活动总是具有个体差异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客观需要,而需要总有其客观根据,并都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教养,因此每个人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评价活动。由此就使得不同主体对于同一客体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评价,并且这几种不同的评价结果可以都是真的,这就是评价活动中的多元性。

认识活动的目的就是获得正确的认识成果。认识成果以知识的形式存在,正确的认识成果可称为真知;评价成果以意义的形式存在,正确的评价成果可称为真义。当然,一个具体的认识活动可以侧重于认知活动,也可以侧重于评价活动,但人类所面临的世界总是物理形态世界和价值形态世界的统一,因此认知活动总是与评价活动联结在一起,一个正确的认识活动往往是正确的认知活动和正确的评价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个正确的认识成果就是认识论意蕴中的真。

人们常常用“实事求是”来描述认识活动中求真的过程。但人们往往把认识活动等同于认知活动,而把评价活动摒除在认识论的视野之外,于是把“实事求是”中的“是”,仅仅理解为与关于物理形态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相对应的真,而把与关于价值形态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相对应的真摒除在外。其实,“实事求是”中的“是”,往往是认知成果的真和评价成果的真的统一,在一些重大的认识成果中更是两者的统一。例如,在构筑三峡大坝的过程中,就绝不能把“是”仅仅理解为与关于构筑大坝的有关地质、水流等自然科学方面相对应的真,而必须把三峡大坝的有关地质、水流等与人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等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以求获得人文科学方面的真。由此相应的,“实事求是”中的“求”,往往是认知活动和评价活动的统一,在一些重大的认识活动中更是两者的统一。

于是,真就不再只是关于本质和规律的冷冰冰的规定,而是与人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从而体现着人的情感。认知活动的真揭示着作为客体的事物运动所必然的趋势,当作为客体的事物属性不能满足主体的需要,评价活动的真就会以事物应该如此的方式呈现出来,两者的结合就会使真内蕴着目的、理想以及人们应该如此行为的规范。如果说,认知活动的真和评价活动的真分别包含着物理形态世界的有关本质与规律和价值形态世界的有关本质与规律,体现着概念的抽象性,那么,把此两方面内容都包含在内的认识论意蕴的真就体现着概念的具体性。

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是以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为一个重要标志的。然而,实事求是很难,并且越来越难。这种难不仅与物理世界的现象与本质之间、价值世界的现象与本质之间的不一致联系在一起,而且与认知成果的真与评价成果的真之间往往发生矛盾联系在一起。

“趋利避害”是生物活动的基本原则,否则生物就不能生存,更谈不上发展。人类的活动在更高的形态上遵循着“趋利避害”的原则。而“趋利避害”中的“利”和“害”的揭示,首先与评价活动相联系。为了更好地揭示和理解“利”与“害”,才要求进行认知活动,以揭示作为主客体之间价值关系一端的物理形态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评价活动对于人类的这种优先地位,决定了主体一般总要从对自身是否有利的角度即评价论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活动,包括自己所进行的“求是”中的认识活动和评价活动,也就必然会对认识成果的真和评价成果的真进行评价。当认识成果的真与评价成果的真发生矛盾,人们往往会为了个人的利益而篡改认识成果,弯曲物理形态世界的现实或价值形态世界的事实,尤其是在某种“数字出干部,干部出数字”的外部环境中,更是如此。以至于列宁说:“有一句著名的格言说:几何公理要是触犯了人们的利益,那也一定会遭到反驳的。”揭示实事求是难的价值论根源正是认识论意蕴的真的一个很重大的现实意义。

四、真的本体论意蕴的当代诠释

人生活在社会中,群体是个体存在的普遍形式。个体在认识活动中所获得的真必然会通过符号体系凝结在物质载体上,于是就离开了个体意识,外化为社会的观念存在物,例如书本、胶卷、互联网上的数据库等。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由“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的东西所凝结而成的建筑蓝图就是社会的观念存在物。以规范形式存在着的社会观念存在物一般为一定社会群体或社会上相当多数人所认可,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这些离开个体意识而存在的社会观念存在物就是波普所说的,除物质世界、意识世界而外的“第三世界”。对此,他说,“第三世界是人造物”,“实际上是人类精神产物的世界”,由此就破除了柏拉图关于客观认识成果即“理念世界”的神秘性。

应该把“外化”与“对象化”予以区分。上段所说认识活动中所获得的真通过一定的方式转化为社会的观念存在物,转化前后都是一种观念存在物,尽管存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即从个体形态转化为社会或群体形态,这就是“外化”。例如由观念外化而成的建设蓝图。而“对象化”总是与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观念存在物通过实践活动转化为物质存在物,这就是“对象化”。通过对象化的实践活动,由观念外化而成的建筑蓝图就对象化为实实在在的以物质形态存在着的建筑物。当然,外化与对象之间的界线本身是相对的。

本体论意蕴的真就是指建成的建筑物与建筑蓝图相符合,或形成的物质存在物与社会观念存在物相符合,否则就是“不真”。对此,列宁十分赞成黑格尔的那段话:“人给自己构成世界的客观图画,他的活动改变外部现实,消灭它的规定性(=变更它的这些或那些方面、质),这样,也就去掉了它的假象、外在性和虚无性的特点,使它成为自在自为地存在着的(=客观真实的)现实。”建筑蓝图或社会观念存在物是外化了的认识论意蕴的真,因此本体论意蕴的真就是所构建的对象性存在物与体现着认识论意蕴的真的社会规范相一致,简言之,就是实存与观念的一致。

由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人们用有关友谊的规范作为标准,来对某人对待他人的行为相对照。如果某人对待他人的行为与友谊的规范相符合,那么人们就可以赞扬道:此人够朋友,用黑格尔的话来说,就是此人是“真朋友”。人们用有关金的认识论意蕴的真所形成的规定(这种规定所反映的对象尽管是自然界的,但必须在社会中形成,因此仍然是社会规范),如“金黄色”、“质软而重,延展性强”、“熔点℃,相对密度(20℃)”、“在空气和水中极稳定”、“不溶于酸和碱,溶于王水和氰化纳或氰化钾溶液中”等作为标准来对一块天然金属相对照。如果这块天然金属所测定的特性与金的特征完全相符合,那么我们就可以断定:这块天然金属是一块“真”金。

建筑物不会自动生成,然后与建筑蓝图相符合。作为蓝图的社会规范不仅是标准,更是内蕴于社会主体中以目的和方法发生作用的社会力量。“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但“现实本身”并不会自动地“趋向思想”,由此就得出“必然改造社会的结论”,即通过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努力使思想对象化为社会现实。这里的“力求”体现的是社会主体的意志。意志是“要把自身实在化的冲动”,“是在客观世界中要通过自身而给予自身以客观性并且要实现自身的目的”,从而体现了社会主体创造历史的能动性。

社会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主要体现在关于实践活动的主体根据的制定上。前面说到,由于认识论意蕴的真是认知活动的真和评价活动的真的统一,因而“内蕴着目的、理想以及人们应该如此行为的规范”。理想作为目标也是目的,而行为的规范则与方法相联系。目的是实践活动的动力和方向,它“作为规律决定着”实践活动;方法是实践活动中调节活动方式以达到目的的主观手段,于是目的和方法就成为实践活动的主体根据。通过方法的调节,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使目的实现,于是作为实践结果的实存就与观念即认识论意蕴的真相符合,从而体现了本体论意蕴的真。

放眼我们所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小到一个具体器皿的制作,大到移山填海的自然改造和改天换地的社会改造,都体现着社会主体通过实践活动使认识论意蕴的真转化为体现本体论意蕴的真所进行的努力。这种社会主体的努力不仅体现在外部世界的改造上,而且体现在内部世界的改造上。社会主体用“人间(Mensch)最高贵的事就是成为人(Person)”的观念来指导、批判自己做人的行为,努力使自己做人的行为体现出“实存与观念一致”,从而使自己“成为人(Person)”,以体现本体论意义上的“真”。在外部世界体现本体论意义上的“真”与在内部世界体现本体论意义上的“真”是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两个相互作用的方面,缺一不可。当这两方面的改造通过人的自觉性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的时候,人们就会想到一句名言:“世界到了全人类都自觉地改造自己和改造世界的时候,那就是世界的共产主义时代。”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里有一句常被误读的话:“在自然界里真是‘太阳底下没有新的东西’,而它的种种现象的五光十色也不过徒然使人感觉无聊。只有在‘精神’领域里的那些变化之中,才有新的东西发生。”有学者据此断言黑格尔在自然观上的形而上学。其实,黑格尔说这句话的原意是,自然界由因果系列严格地统治着,由于原因总包含着形成结果的根据,这就使得从原因中演绎出来的结果显得“没有新的东西”,而由于有观念(理念)的存在,就使得人类社会不断产生新的东西,从而日新月异。这句话确实体现了黑格尔深刻的辩证法。人类社会的能动性就在于不断地把认识论意蕴的真转化为本体论意蕴的真。真不能理解,离开了体现本体论意蕴的真的世界会成为什么样子。

在中国的“”时期,人们把某一种思想予以绝对化,成为膜拜的对象,“与以个人崇拜为表现形式的教条主义结合起来,伟大人物的观念与群众实践之间的关系就表现为颠倒了的虚幻形式”,从而陷入了“拜观念教”。理所当然,人们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武器来批判之,标志着一个疯狂时代的结束。但由此产生了一种“感性实践崇拜论”倾向,即片面地理解“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一切以现实为标准,理论必须跟着社会现实走,而否定了理论的相对独立性,否定了理论对于现实的指导和批判作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实践之所以能体现社会主体的能动性,就在于列宁所赞赏的它不仅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这个“普遍性的品格”就是上面所分析的作为实践主体根据的目的与方法,从而与认识论意蕴的真联系在一起。这就是说,人们进行实践活动,内在地包含着作为“普遍性品格”的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乃至批判,就是在理论的指导乃至批判中改造现实世界,实现“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的社会运动,使之体现本体论意蕴中的真,由此就应该确立“思想”在社会中的权威性。

在实践与理论的关系上,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性,理论第二性,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然后,坚持实践第一性,理论第二性,并不意味着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使理论跟着实践走,相反,在很多情况下,要坚持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和批判,从而努力改造现实,使改造了的实存与观念相符合,以体现本体论意蕴中的真。在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尤其要强调这一点。“批判的武器”的作用就在于“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从而使改造了的社会能体现本体论意蕴的真。这正是我们研究真的本体论意蕴的一个很重大的现实意义。

五、真的意蕴与美

美是什么?美与真是什么关系?诸如此类的问题,自古希腊以来就众说纷纭,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社会意义。

黑格尔的深刻之处在于把真的意蕴与美联系起来:“真,就它是真来说,也存在着。当真在它的这种外在存在中是直接呈现于意识,而且它的概念是直接和它的外在现象处于统一体时,理念就不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了。”在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中,理念作为普遍的概念,相对于体现其感性的外在存在而言,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当这种作为真实存在的普遍概念直接以它的外在的感性形式呈现在意识中时,就成为美。因此,黑格尔紧接着说:“美因此可以这样下定义:理念的感性显现。”美的根据不是理念的感性的外在存在本身,而是这种外在存在里面具有普遍性特征的概念。但是,普遍的概念要成为呈现于意识中的美又必须具有这种外在存在的感性形态。

用我们这里讨论的术语来解说:本体论意蕴的真总以实存的形式感性地存在着,当这种体现着本体论意蕴的真的感性形式直接呈现在意识中,即与观念相统一的实存成为在意识中的感性呈现,就不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了。而作为本体论意蕴的真的根据就是“普遍概念”,即存在于社会意识中的认识论意蕴的真。这样,美就与真的双重意蕴联系了起来,美就是由认识论意蕴的真转化为本体论意蕴的真所体现的外在存在的感性形式在意识中的呈现。因此,美与美感在实际上是同一个东西,“表现为外在于主体的客观现象界为‘美’,表现为内在于主体的主观现象域为‘美感’,不存在超美感的美。把美与美感相分离,不能说明美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相统一的本质”。

为什么由认识论意蕴的真转化为本体论意蕴的真所体现的外在存在的感性形式在意识中的呈现会使主体产生美感?从黑格尔的学说出发,“当真在它的这种外在存在中是直接呈现于意识”时,形成美感是理所当然的。黑格尔在实际上并没有回答这个难题。

马克思的实践唯物论回答了这个问题。马克思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任何一个种的尺度”和主体“内在的尺度”的统一正是与体现着正确的认知活动和评价活动的认识论意蕴的真联系在一起的;“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认识论意蕴的真通过实践活动对象化为体现本体论意蕴的“真”的外在实存的过程,即“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过程。作为实践结果的外在实存以静态的形式凝结着实践过程中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动态过程。由此,可以说,美源于人的本质力量,源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

马克思又说:人“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主体在呈现于意识中的体现本体论意蕴的真的外在实存中感受到对象化了的主体本质力量与存在于主体中的自为的本质力量之间所形成的和谐和融洽,于是就会感受到情感上的愉悦。我在《审美活动的认识论新审视》中概括为:“客体以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感性形象呈现在主体意识中,形成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与主体本质力量之间的同构反应,使主体感受到主客体之间的和谐,从而产生情感上的愉悦,形成美感。”这就是美或美感的本质,这样的理解是实践唯物主义的,而不是唯心主义的。

用真的观念来构建的为我之物的感性形象呈现在意识中就具有美感,真与美是联结在一起的。追求认识论意蕴的真的目的在于使之转化为体现本体论意蕴的真的实存事物,从而建构美的世界。从这个角度来理解黑格尔在本文的前面引文中所说到的,本体论意蕴的真比认识论意蕴上的真更深刻。

不真的东西也就是丑的东西。于是在这个世界上既然有真和美,也就有与之相应的假和丑。而人的能动性就在于用真来构建世界,使“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也就是在改造社会中构建美的世界。由于世界上存在着假和丑,就使这个构建美的世界的过程变得相当艰苦,即必须与假和丑作斗争。这个假和丑不仅存在于外部世界,而且存在于内部世界。美的世界的构建不仅在于改造外部世界,而且在于改造内部世界,由此才能形成主客体之间的融洽,从而体现美。

社会现象评论范文1000字 第7篇

【关键词】报纸时评 舆论监督 缺陷 规避

评论是媒体传播信息、表达观点的一种重要传播形式,评论表达的自由程度和媒介观点的繁荣状况在很大层面上体现着媒介成熟程度。各方观点在相对公开的“观点市场”弈,以一股多角度、多层次的合力疏导着社会主流价值观,舆论监督也在媒介“探照灯”下日益透明化和规范化。2007年山西黑煤窑事件、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2009年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等都在媒体聚焦下曝光,社会舆论在媒体多层次评价中生成、发展和转变。时评因其快捷、简短、通俗而有力为各大报纸采用,在舆论监督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各大报纸也在倾力打造着各自的时评专栏,如人民时评、冰点时评、文汇时评,羊城晚报时评、河北日报纵横谈等。然而,在发挥着积极作用的同时,时评自身传播形式的缺陷和评论过程的一些错误倾向也凸显出来。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旧闻”新论式的评论导致报纸时评在舆论监督时效上的普遍滞后

第二,报纸时评缺乏独立理性判断,对负面信息借势跟风

报纸时评对当前热点和焦点事件,尤其是对于媒体已经曝光的负面新闻表现出异常的“青睐”,负面信息一出现,众多时评就开始围捕的现象此起彼伏。时评因热衷负面新闻而演变成“时事批评”。笔者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一、负面新闻已刊登,时评就事论事面对压力较小,牵涉新闻侵权官司的可能性较低;第二、受众更易于接受批评性评论,报纸在舆论监督功能和受众关注中找到了相对适宜的交汇点。但是,缺乏理性分析,盲目跟风式的批评言路一味迎合受众需求,对媒体已披露的负面信息如“过街老鼠般人人喊打”,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受众对负面信息的认知视角,容易激发受众产生群体性“愤青”情绪,而此种情绪是缺乏理性支持的。

第三,时评对舆论监督对象的施压过度、缺乏必要的媒介宽容

媒介进行舆论监督,应该是通过适当的方式引导舆论,给监督对象强大的舆论压力,继而引发政府和社会等各层压力共振式作用,达到监督的目的,其本质是建设。时评形式灵活、短小精悍,如匕首投枪,嬉笑怒骂个性化的话语,清晰地表达立场、观点,因而广受公众喜爱。特别是对社会焦点和热点问题的评论上,观点随着连续报道而跟进,扮演着船头望哨的角色,在舆论监督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如2007年华南虎事件,人民时评自2007年11月21日――2008年1月4日共刊发《“华南虎事件”让谁蒙羞》等7篇评论,《中青报》、 《广州日报》、《河北日报》等也刊发了相关时评。对三鹿事件的时评,各大报纸更是迅猛。在媒体聚光灯下,事件好像在显微镜下被放大一样,媒体舆论监督功能在时评的推动下得到了发挥,由此产生的影响也是双向的:一方面,三鹿事件曝光,坚定和强化了政府处理三鹿事件,整治奶业问题的决心和力度,使三鹿事件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另一方面,事件处理延续甚至放大了事件本身的破坏程度,超出事件本身所能承受度。在三鹿事件上,各媒体时评在舆论监督上存在施压过度的倾向,破坏“三鹿”的自我良性恢复功能,终于在一片批评和怒骂声后,五十年的全国名牌轰然倒下,数万名员工面对再就业压力,就此引发的社会恐慌和行业破坏更无法估量。时评是媒体舆论监督的重要手段,但舆论监督不应该因为施压而抛弃应有的宽容态度和客观精神。“媒体从本质定义上说,它是社会的‘观察者’和‘反映者’,需要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便它能以一个比较客观超然的态度和以一种比较清醒的眼光来审视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观察到事物本质,并以一个旁观者的清醒态度提醒和引导社会大众。”①我们不能否认时评在舆论监督中的力量,更不能忽视媒体在舆论引导中的积极作用,但当媒体展现一股强势姿态,居高临下地批评时,对正确的舆论引导也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

第四,报纸时评观点看似“百家争鸣”,实则陷入了模式化怪圈

报纸时评的繁荣,拓展了公众表达观点的渠道,推动了平民舆论场的形成,报纸言论版呈现出一种立体的话语空间,在引发舆论和舆论监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经媒体曝光后,各大媒体积极推出时评:《新华时评》――《职业病鉴定谁监管》、《工人日报》――《“开胸验肺”事件显露职业病防治软肋》、《_》――《开胸验肺需要的不只是_督导》、《冰点时评》――《惩罚“开胸验肺”的医院是自取其辱》等等,以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为切入点,揭示了农民工维权困难、职业病鉴定制度弊端等问题,讽刺了“开胸验肺”事件的医院行为,呼吁社会关注弱势群体。各报纸时评在意见市场中以“坦言抒怀”的形式起到效果叠加的作用。舆论一经触发,时评焦点背后所隐藏的一系列问题就如“多米诺骨牌”一样,随着舆论的发展而逐步呈现在受众面前,接受公众、媒体、政府等社会各个层面的监督。因此,报纸时评的观点争鸣在舆论监督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对时评舆论监督中缺陷规避的思考

尽管当下的时评在繁荣之后开始暴露出种种缺陷,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否认时评在舆论监督中的优势和作用。直面缺陷、有意识地调整时评发展思路,与时俱进地找寻增强时评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措施,是当下时评人应该理性面对和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要解决时评在当前舆论监督中暴露出来的缺陷可以从以下思路入手:

第一、不断丰富报纸时评的评论形式,降低时评刊登版面的限制性门槛,拓宽公众表达观点的渠道,增强言论版公众的参与程度,及时、准确地反应公众的心声。对于暂时不能刊登但刊发后有重大引导意义的时评稿件应认真处理,对于证据确凿的舆论监督事件可以联合报社的新闻部门予以采访,以内参的形式反映给上级党委和政府,通过增强时效性来强化时评舆论监督的力度和效果。

第二、报纸应该平衡社论、评论员文章、时评和述评等评论文体的关系,面对舆论监督对象要做充分的理性分析,不能盲目跟风,对于重大舆论监督事件宜采用评论员文章加时评的形式,对于相对普遍的舆论监督事件,宜采用批评性报道或者批评性报道加快评(短评)的形式,对于社会上普遍存在,已经形成或有可能形成的错误倾向应该刊发社论予以警示或引导。报纸评论形式间的平衡,应更多体现在舆论引导效果上,不能因为时评形式的相对自由而忽视媒体应有的客观精神和宽容的态度,不能一味迎合受众需求抢发批评性言论,误导受众价值判断和社会认知,报纸时评要在舆论引导中把握好“度”。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