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科技论文范文(精选14篇)

admin 2024-05-30 网站管理员 admin

初中物理科技论文范文 第1篇

初二物理教学小论文

一、初二学生的物理和心理特征

初二学生大多处于十四岁左右,正值青春期,生理上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由于生理上的变化,也开始导致了学生心理上也产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一时期,学生对任何求知事物都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对各种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好学好问并富有幻想,但是他们高昂的学习热情往往是短暂的,对任何事情都只是“三分钟热情”,缺乏毅力。而且现在的学生许多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过分溺爱,致使学生面对困难,面对失败,面对冷落时,极易“崩溃”。耐挫性较差,当然他们也有许多优点,比如个性张扬,有自己个人的见解,创新和拼博精神较强,充满活力。这些正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所必需的精神元素。

二、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特点

“物理乃万物之理”,这些道理有的深有的浅,而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历经数次教育改革,特别是现在如火如荼开展的新课程改革,使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难度一降再降,现在的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是一门以观察与探究实验为基础、增强学生创新精神为主旨,培养学生能力素质为目标的学科。物理研究起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初二物理经过教育专家认真编排后,从科学之旅讲起,从人们生活中最简单的声现象、光现象、热现象导入,再进一步讲解近现代功勋卓著的电和磁,九年级再讲解力学和现代物理常识,这样的精心编排使初二学生对物理的认知,从生活中最简单最常见的事物开始学习,完全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在声现象、光现象、热现象中有许多智趣的实验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建立学习科学,热爱科学,使用科学,创新科学的宏伟目标,从而促进学生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

三、物理教师切实做好观念转变,认真履行主导作用

农村物理教师要认真深入学习新课程改革精神,认真落实新课程改革要求,不要加重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难度,认真全面做好学生减负工作,但是我们农村物理教师应当把初二学生减小的包袱,要自觉自愿的背到自己的肩上,通过不断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博览最新物理科技动态,增长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做到“学生减负,老师增富”。在教学中紧紧抓住新课程标准,农村物理教师充分发挥物理科的实验丰富和贴进生活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我们广大农村物理教师积极转变教师职能,做好主导工作,做好服务工作,切实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不降反升。“有趣的学就是玩,有益的玩就是学”。针对初二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以及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特点。我就多年来物理教学中的体会及做法简单讲解一下,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认真做好演示实验,开发智趣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玩中学,学中乐”一直是我们教育改革追求的目标。开学伊始初二的第一节课物理教师通过演示几个有趣的实验,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浓厚的兴趣,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丁肇中曾说:“自然科学理论不能离开实验的基础,特别是物理学,它是在实验中产生的。”一个好的物理演示实验可使学生终身不忘。

(二)把握课堂提问的方法

“中小学教师若不谙熟发问技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初二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这门新的课程,自身年龄较小,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较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常常是三分钟的热度。提问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是我们初二物理老师应该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

1.从生活中的点滴进行提问

在讲解声音的产生时,可以让全班的同学用一只手轻轻的摸在自己声带附近,然后让学生朗诵一首小诗。学生朗诵完后,进行提问:“同学们朗诵得真好,那你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学生回答什么的都有)然后先不要给出正确的答案接着提问:“我想知道你们放在脖子上的手有什么感觉?”通过学生平时发生在身边但又没注意的波浪层层深入提出问题,让初二的学生深切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的.同时,还让学生逐步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使学生自己去探索物理知识,获得成就感,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2.从有趣的事物中进行提问

例如在学习压强的时候,老师可以提问:表演气功的大师,为什么在胸前放一块石板后,再用铁锤敲打?或躺在布满铁钉的木板上睡觉,这时可让学生想,若是一根铁钉,这位大师他还敢睡在上面吗?……。这些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把学生的思维及进带入活跃状态,使学生迅速地进入角色。

(三)对学生学习的科学评价

“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探究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对初二学生科学的评价尤为重要,初二学生刚接触物理这一新学科,由于生理和心理特征影响,他们对物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兴趣。他们会有许许多多老师认为奇怪荒诞的想法,甚至是错误的观点。我们物理教师对初二学生评价时应多用赏识的眼光看待他们,诚恳的话语引导他们,在批改作业时常加入激励的字词,不要挫伤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使学生逐步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对于他们错误的观点我们也要加以循循善诱,切不可一毙了之,更不可不了了之,对于一些较复杂的问题可以用简练的语言进行讲解。物理是一门严谨的科学,不可任意胡为,从开始就要让学生求知真理,避免以后学生死钻牛角尖,延误了学生的科学发展和全面发展。

物理是一门智趣横生的科学,它充满了智慧和乐趣,让我们充分感觉物理和生活中的乐趣吧;物理是一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科学,没有物理学的发展,今天的世界就不会如此丰富多彩;物理是一门极富人生哲理的科学,学好物理有利于学生建立唯物论观点,破除封建迷信活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让学生成为农村学科学、除迷信、用科学、促生产的生力军,这对农村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这对提高我国农村文化素质有重要意义。我们广大农村物理教师通过各种途径一定要紧紧抓住初二学生的心,使他们爱物理、学物理、用物理,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增砖添瓦。他们是未来、是希望,抓住他们就是抓住未来,抓住希望。

初中物理科技论文范文 第2篇

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吸引而产生的力,正因为有着这个力的存在,我们以至于世界万物才能够生存于这个地球之上。

在这个有着重力的环境下,人们行走、工作在地面,植物生长在地面,并沿着向上的方向拙壮成长。在这种环境下,我们的生活宁静、安祥,但我们假想一下,如果没有重力,那么地球会怎样呢?

有人会说:“如果没有重力,人就会飘在空中。”也有人说:“打破世界跳高记录会易如反掌”。的确,如果没有了重力,世界万物都会飘在空中。假如你在炒菜,那么你那盘菜就别想熟了。因为没有重力,那菜可不会老老实实地呆在锅中呢,即使熟了,也是用极漫长的时间作代价的初二物理作文初二作文。

不过没有重力,也挺好的

你看,假如需要高空作业,那没有重力可就即安全又方便了。再想想看那宇宙飞船上,在失重的情况下,要想吃东西,嘴只用一吸便品尝美味佳肴了。

假如世界上真的没有了重力,那可真的是奇妙无穷了。人就像袋鼠一样蹦来蹦去或是飞于空中,畅享天空的辽阔;水一团团地飘在空中,要想吃水,凑上去嘴一张便可;但这鱼儿可就惨了,他们没准要搬家了;咦?如果没有重力,说不定牛顿就不会挨那一下了!

科学真是奇妙无穷,就连科学幻想也趣味百出。我们应热爱科学,做一个热爱学习科学的中学生。

初中物理科技论文范文 第3篇

关键词基础知识,精选习题,指点,引路

中图分类号G633.7

在物理教学中,习题课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课型,它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始终.本文谈谈笔者在习题课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及体会.

1从物理基础知识着手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首先,物理的定律和公式是最基础的知识,也是每堂习题课前必掌握的知识.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笔者要求学生从5个方面(公式名称、公式、适用条件、各字母表示物理量、各物理量的单位及符号)进行全方位复习.其次,根据认识规律要让学生能灵活应用物理定律和公式解决实践问题,教师应该先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基础知识,并通过对基础习题的解答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物理定律或公式解题的基本方法及运用物理量时单位必须统一的要求,进而使学生形成解答物理习题的基本模式,培养学生牢固掌握解题的规范和程序,为进一步深化做好准备.

2认真钻研教材精选习题

在掌握物理定律和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思维和解题能力是习题课的核心任务.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对习题的选择是关键.

2.1注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

理论联系实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习动机,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理现象是趣味性习题的好素材.例如,在运用速度公式解题时,笔者编了这样一道题目:上午7∶35早读课,老师家到校的距离是3km,如果骑车的平均速度是5m/s,问老师7∶30从家动身会迟到吗?学生解题后发现老师迟到了.笔者接着提出如果要不迟到必须在什么时刻前动身.这样编排的习题不仅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指导学生把理论运用于实际,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

2.2注意一题多解

扩展学生思路“一题多解”是指通过不同的思维途径,采用多种解题方法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密度应用练习,笔者选用这样的一道题:实验室需要购买4kg的酒精,用容积为4.5L的容器够装吗?先让学生解答,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用求4kg酒精体积的方法来判断.为了起到一题多解的作用,笔者进而启发学生从4.5L的容器能装多少kg的酒精和4kg的某种液体体积为4.5L,这种液体的密度是多少等思路引伸扩散思考.通过练习,促进知识迁移,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2.3注意一题多变诱导学生思路

在习题课中的“一题多变”是指从多角度、多方位对例题进行变化,引出一系列与本例题相关的题目,形成多变导向,使知识进一步精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学生解答了“一列火车长200m,以15m/s的速度通过一座长1.6km的大桥,问需要用多少时间?”这道题后,教师把题目改为:“如果这列火车以相同的速度,通过另一座桥用150s,那么桥有多长?”还可以把这道题改成:已知火车长、桥长和过桥时间,求火车过桥速度;已知桥长、火车速度和过桥时间,求火车长等题目.通过这种“一题多变”的习题探讨,开拓学生思路.

3习题课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初中物理科技论文范文 第4篇

暑假中学校布置要做一个叫“塑料瓶潜水艇”的小制作,我做了一个,效果还不错。

这个“潜水艇”制作起来很容易:先准备一个塑料瓶,两根塑料管,橡皮泥和卡纸少量。需要的工具也很常见:剪刀、刀片和小锥子。对了,还有必不可少的塑料绝缘防水胶带(橡皮胶布)。

用刀片将塑料瓶的瓶底整齐地切下来,在瓶内放一小块橡皮泥并用塑料绝缘胶带(橡皮胶布)固定,作为压舱物。再在瓶盖上分别钻两个孔,将一长一短的两根塑料管插入,胶布固定。然后用胶布把刚才切下的瓶底固定在原处(注意密封)。之后用卡纸做一个“指挥塔”,并用蜡笔在两面涂上颜色(防水)。最后装饰下就好啦!

我找来一个长些的盆子,盛了大半盆水,手拿“潜水艇”慢慢放入水面,水从下面的塑料管流入瓶内,当瓶内装满水后,潜水艇就沉在水底。这时,嘴从上面的塑料管中慢而均匀地吹气,就会发现浸在水中的下面的塑料管口会往外冒一长串的水泡,然后开始往外出水。潜水艇慢慢地前进,一边航行一边上浮。停止吹气的话,水又会流入瓶内,潜水艇又下沉了。而当你在吹气的过程中用手指堵住另一根漫在水里的塑料管管口,水就会从你吹气的管中流出呢。如果拿出灌满水的潜水艇,倒过来,让两根塑料管管口都朝下,你又会发现,只有一根管往外出水,另一根管却在往瓶里送空气。堵上出水管,另一根管就改为出水管了,而原来的出水管又变为出气管。

进行一系列的实验后,你一定有许多疑惑吧。第一,潜水艇为什么在吹气的过程中会一边向前航行一边上浮呢?因为空气进入瓶内后,瓶内的水受到空气的压力会从另一根管中流出,瓶里的水排出了,潜水艇自然会上浮,至于航行,是因为排出的水有一股反作用力,会推动它慢慢前进。

第二,为什么堵住漫在水中的塑料管管口,水会从吹气的管中流出?因为瓶内的水由于空气的压力必须通过塑料管这惟一可以出水的通道排出,如果堵上了,水失去出去的通道,自然会选择吹气管往外排出,压力大就可促进水向气体进入的地方流。

第三,为什么倒拿潜水艇塑料管一根会出水一根却要进空气呢?因为“水往低处流”,倒拿后水一定会找下方的通道流出,选择低处的管道后,高处的管道自然会往里进空气。因为水排出后,水所占瓶内的容积会逐渐变小,瓶内的另一部分要靠空气来填充,这就促使空气不断地通过塑料管进入了。

通过这次的实验,我明白了许多科学道理,同时也明白了:只有亲自去实验论证,才能得出最科学最精确的答案!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6篇《初中物理科技小论文》,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初中物理科技论文范文 第5篇

一、探究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复合主体互动的过程

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学生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分析判断能力还不成熟,自主性还不强,因此还需要给予正确的、及时的指导。在探究学习中完全放手、束缚太多都不现实,不仅不能实现教学目标,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也有负面影响。因此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既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也需要教师的必要指导,在互动中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我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一节公开课中,最初是想完全开放,自主探究。即创设情景后,由学生观察、讨论、猜想平面镜的成像特点,然后自行设计方案、小组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最终得出成像特点。但是,试教过程中,明显感到实在太难驾驭,有的学生甚至对我的意图也不完全明白,结果只好临时调整教学策略,效果自然不理想。通过思考,认识到只有好的愿望、好的理念,不考虑学生的现状,自然不会获得理想的效果。

上公开课时,根据初二学生的认知能力重新设计了方案,适当增加了教师的指导,针对同学们的猜想,分步实验,逐个检验,及时交流,教师也成为研究主体中的一员,效果就理想多了。由于把学习过程还给了学生,没有了教师的绝对权威,学生们依据自己的天性、智力水准,自然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认知过程,他们的热情自然高涨,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讨论,设计不同的方案,选取不同的实验用具,积极动手实验,再思考、讨论、交流,俨然一幅科学研究的情景。除了通常一些方法(如人举左手,镜中的像则举右手等)外,学生在活动中又找到了几种很有创意的方法。例如检验平面镜成像和物体相对于镜面是否对称时,一学生在拿起点燃的蜡烛在镜前移动,发现蜡烛倾斜(开始并不是有意的)时,镜中像也发生了倾斜,但倾斜的方向与蜡烛正好相反,运用数学中轴对称的知识,便得出物像相对于平面镜对称的结论;另一学生在实验时,手中没放下的火柴盒“帮了大忙”,他发现手中的火柴盒在蜡烛的左侧时,火柴盒的像在蜡烛像的右侧,调换一下位置,像也跟着变化,于是也得出了物像对称的结论……。显然,同学们在课堂活动中已经成为了教学主体,他们为自己的发现(或称为创新)而欢欣,我想这样的亲历的探究过程他们会终生难忘。

探究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知和实践活动,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也必须成为主体,他们各自通过自己的能动作用,履行各自的角色,并且和谐互动,只有这样,探究教学活动才能顺利展开。如果教师、学生中任何一方不能积极、能动、自主、创造性地履行自身的角色,便失去了主体的特性,那么,探究教学的目标也就不可能实现。

二、探究活动应允许学生出错,不追求活动的完整性

由于器材、环境、知识水准、操作技能等原因,学生的实验结果和结论有时误差较大。教师若以此为契机提出问题,通过分析、讨论,找出原因,改进实验方法,这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能力会大有益处。切不可轻率指责、否定。同时,课前分组也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状况,活动过程中及时组织交流,以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见解,从而学会携手合作以实现活动目标。当然,课后的补救也是必要的。对探究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小组或个人,教师应提供再探究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分析失败原因的基础上,改进实验方法,完成探究,消除失败产生负面影响的可能。共性的问题,教师要采取恰当的措施补救,或提出新的探究课题。这很正常,正是问题或错误,才有了改进和创新。

例如,我在组织《研究串联电路特点》的一节课中,由于分组自主探究,学生的活动热情很高,八个小组中的五个都由实验数据归纳出了串联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特点。但是,有一个小组,实验数据几乎无规律可循,另两个小组的实验数据近似与电路特点相吻合。在交流时,由于受到有正确结论的小组的影响,后两个小组的代表说:“我们的实验数据显示:串联电路中各导体中的电流基本相等;串联电路中各导体两端电压之和基本等于电路两端的总电压。”而实验数据出现问题的那个小组的代表交流时讲道:“我们小组的实验不能验证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猜想是否成立。”这种情况的出现非常正常,由于连接电路时导线接头处接触电阻的影响或操作不当,导致实验失败。考虑到本节课的时间有限,我只做了对三个小组探究活动的肯定和对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认可,先请同学们(包括实验结论正常的同学)就此实验现象自己分析原因,留待下一节课再交流、讨论。虽然教学进度被打乱,我还要花费一节课的时间来“善后”,但能让同学们动起来,积极地探究新的、更深一步的课题,这不正符合了我们教育的目的吗?利弊互化,关键在怎样看待、怎样引导。

三、探究活动中应加强多学科知识的渗透

随着初中学生知识的不断积累,对现象的解释和判断会有不同的方法和结论。课堂上我曾经提出过“剧烈晃动过的香槟酒瓶,瓶塞为什么会猛地窜出很高?”的问题,本意是希望学生用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的知识来回答,而一位同学却说:“晃动香槟瓶,瓶内发生了更快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物理引来了化学,我们可以用先肯定、再告之课后探讨、或作为新课题再研究来搪塞,但下次呢?还好,课前我请教了资深化学教师,知道了香槟酒、碳酸饮料在封装前要加入一些酸类物质(如柠檬酸等)和碱(如小苏打)。但是化学变化是加入以后就已开始,等我们开瓶时,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已经产生,只不过在密封的瓶(或罐)内,压强较大时,它们部分溶解在饮料中,达到了动态的溶解平衡。剧烈晃动后,随着我们对它们做功,内能增大,很多二氧化碳气体从液体里逃逸出来,瓶内气体压强增大,气体对瓶塞做功,将瓶塞顶出,而气体的内能则减少。

在进行《平面镜成像》教学时,当引导同学们分析、归纳实验结论后,一位同学(数学课代表)突然提出: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属于轴对称的关系。当时我一愣,随后意识到初二数学中已学过轴对称的知识,如果用数学语言,平面镜成像中的四个特点(虚像、等大、等距、垂直)只需“平面镜所成虚像和物体相对镜面轴对称”一句话就够了。我在感到后生可畏的同时,也意识到物理老师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各学科的发展进程,保持学科之间的联系。在学习物理时尽可能把其他学科知识作为基础和工具,同时也因其应用而深化对其他学科知识的认识,更通过相互渗透的过程开拓学生综合思考、分析的视角。

跨学科研究在学术界已司空见惯,但在中学课堂上却鲜有。除了说明我们的教育观念滞后外,作为教师,我们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科学素养也必须尽快提高。否则,没有“T”型知识结构,我们真的会在讲台上站不住脚的。新的课程标准已经把传统自然科学中各学科划归到科学技术课程之中,这其实已经昭示了未来课堂的走向。

四、探究活动应成为点亮学生智慧火花的过程

发现、创新是人的一种天性,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发展这种天性。作为教师,就是将学科知识的内容与人类文化的长链联结起来,使学科知识具有整体性和发展性,使文化富有历史感,成为学生探索真理、创造世界的动力。

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一课中,有一位学生做出了“入射角与反射角之和等于90°”的猜想,有的已经做过预习的同学掩口而笑,我马上意识到这有损该同学的自尊心。于是表扬他热情高,敢于猜想,并鼓励他用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很多科学家都经历了像你这样的过程。这位同学一扫脸上的阴云,特别投入地思考、实验。当我希望他第一个交流时,他略显歉意、但又兴奋地告诉大家:“反射角与入射角之和只有在入射角为45°时才等于90°,在实验时我发现反射角与入射角总相等。”猜想本不言对错(虽要依据),可贵的是怎样在实践中检验,在实验中体验过程、感知方法。更何况这位学生在得出光的反射定律之一般规律后,又能发现反射规律中的一种特殊情况,这是对规律的再认识,难能可贵。

一位同学在猜想浮力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提出“浮力和物体的温度有关”,预习过的同学或许会嗤之以鼻,但敢于猜想、勇于回答本身就应该肯定,更何况,当物体的温度变化时,质量一定,其体积必然变化,所受浮力能不变化吗?当这位同学把浮力知识同热、密度等已有知识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后。不就有了更高、更全面的视角吗?这也许会使课堂背离教师原本的设计,也许这节课的预设任务因此而不能完成,但探究中的创新、活动中的亮点也正在此,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对科学的兴趣也许就在此时被激发,你很快就会发现,他们从此对物理有了极大的‘偏爱’。

实验时,也许有的学生会有一些看似错误的步骤,但我们切不可轻易阻止(当然特殊情况除外)或下定论,说不定智慧的火花就会在此闪亮。比如在《内能的改变》这节课中,多数同学利用气球快速的放气来感受物体对外做功时内能减少—表现为气球的温度降低,但是有的学生却把气球用力吹破。气球虽然没有了,但是他此时摸一摸气球的残片,发现温度降低的更多。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这节课中,那位用斜放蜡烛的方法证明物像对称的同学也许当初是为了让烛油流下一点儿固定蜡烛,甚至本意就为了好玩儿。玩中学,本就是青少年的特点,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其效果反而更好,学生的智慧会在玩和错中碰撞出火花,会在玩与错中逐步走进科学的殿堂。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设探究性课程是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物理教学中实现态度、价值、过程、能力与方法目标的最好载体。上好探究课的标准在于:能否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否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能否使学生体验到科学研究的真实过程和方法;能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初中物理科技论文范文 第6篇

初二物理教学小论文介绍

一、初二学生物理和心理特征

初二学生大多处于十四岁左右,正值青春期,生理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由于生理上变化,也开始导致了学生心理上也产生着巨大变化。这一时期,学生对任何求知事物都具有旺盛求知欲,对各种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好学好问并富有幻想,但是他们高昂学习热情往往是短暂,对任何事情都只是“三分钟热情”,缺乏毅力。而且现在学生许多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过分溺爱,致使学生面对困难,面对失败,面对冷落时,极易“崩溃”。耐挫性较差,当然他们也有许多优点,比如个性张扬,有自己个人见解,创新和拼博精神较强,充满活力。这些正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所必需精神元素。

二、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特点

“物理乃万物之理”,这些道理有深有浅,而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历经数次教育改革,特别是现在如火如荼开展新课程改革,使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难度一降再降,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是一门以观察与探究实验为基础、增强学生创新精神为主旨,培养学生能力素质为目标学科。物理研究起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初二物理经过教育专家认真编排后,从科学之旅讲起,从人们生活中最简单声现象、光现象、热现象导入,再进一步讲解近现代功勋卓著电和磁,九年级再讲解力学和现代物理常识,这样精心编排使初二学生对物理认知,从生活中最简单最常见事物开始学习,完全符合学生由易到难认知规律。在声现象、光现象、热现象中有许多智趣实验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兴趣,使学生建立学习科学,热爱科学,使用科学,创新科学宏伟目标,从而促进学生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

三、物理教师切实做好观念转变,认真履行主导作用

农村物理教师要认真深入学习新课程改革精神,认真落实新课程改革要求,不要加重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难度,认真全面做好学生减负工作,但是我们农村物理教师应当把初二学生减小包袱,要自觉自愿背到自己肩上,通过不断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博览最新物理科技动态,增长丰富自己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做到“学生减负,老师增富”。在教学中紧紧抓住新课程标准,农村物理教师充分发挥物理科实验丰富和贴进生活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兴趣,我们广大农村物理教师积极转变教师职能,做好主导工作,做好服务工作,切实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不降反升。“有趣学就是玩,有益玩就是学”。针对初二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以及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特点。我就多年来物理教学中体会及做法简单讲解一下,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作用。

(一)认真做好演示实验,开发智趣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玩中学,学中乐”一直是我们教育改革追求目标。开学伊始初二第一节课物理教师通过演示几个有趣实验,从而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引起学生浓厚兴趣,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有极其重要地位,丁肇中曾说:“自然科学理论不能离开实验基础,特别是物理学,它是在实验中产生。”一个好物理演示实验可使学生终身不忘。

(二)把握课堂提问方法

“中小学教师若不谙熟发问技术,他教学是不易成功。”初二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这门新课程,自身年龄较小,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较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常常是三分钟热度。提问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是我们初二物理老师应该注意一个重要方面。

1.从生活中点滴进行提问

在讲解声音产生时,可以让全班同学用一只手轻轻摸在自己声带附近,然后让学生朗诵一首小诗。学生朗诵完后,进行提问:“同学们朗诵得真好,那你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吗?”(学生回答什么都有)然后先不要给出正确答案接着提问:“我想知道你们放在脖子上手有什么感觉?”通过学生平时发生在身边但又没注意波浪层层深入提出问题,让初二学生深切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同时,还让学生逐步掌握探究基本方法,使学生自己去探索物理知识,获得成就感,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积极性。

2.从有趣事物中进行提问

例如在学习压强时候,老师可以提问:表演气功大师,为什么在胸前放一块石板后,再用铁锤敲打?或躺在布满铁钉木板上睡觉,这时可让学生想,若是一根铁钉,这位大师他还敢睡在上面吗?……。这些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把学生思维及进带入活跃状态,使学生迅速地进入角色。

(三)对学生学习科学评价

“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探究活动中所表现出来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对初二学生科学评价尤为重要,初二学生刚接触物理这一新学科,由于生理和心理特征影响,他们对物理有着强烈求知欲和兴趣。他们会有许许多多老师认为奇怪荒诞想法,甚至是错误观点。我们物理教师对初二学生评价时应多用赏识眼光看待他们,诚恳话语引导他们,在批改作业时常加入激励字词,不要挫伤他们学习物理积极性,使学生逐步树立学好物理信心。对于他们错误观点我们也要加以循循善诱,切不可一毙了之,更不可不了了之,对于一些较复杂问题可以用简练语言进行讲解。物理是一门严谨科学,不可任意胡为,从开始就要让学生求知真理,避免以后学生死钻牛角尖,延误了学生科学发展和全面发展。

物理是一门智趣横生科学,它充满了智慧和乐趣,让我们充分感觉物理和生活中乐趣吧;物理是一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或缺科学,没有物理学发展,今天世界就不会如此丰富多彩;物理是一门极富人生哲理科学,学好物理有利于学生建立唯物论观点,破除封建迷信活动,树立科学世界观。让学生成为农村学科学、除迷信、用科学、促生产生力军,这对农村孩子来说尤为重要,这对提高我国农村文化素质有重要意义。我们广大农村物理教师通过各种途径一定要紧紧抓住初二学生心,使他们爱物理、学物理、用物理,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增砖添瓦。他们是未来、是希望,抓住他们就是抓住未来,抓住希望。

初中物理科技论文范文 第7篇

摘要:以初中物理教学作为研究对象,阐述其现实意义,然后重点表述初中物理兴趣教学的趣引策略,进而提高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

关键词:初中物理;兴趣教学;趣引;策略

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无论是在载人航天等高精尖领域,还是在人类的现实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初中物理,作为物理学科的发轫阶段,对一个人完整的物理思维的养成,则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一、初中物理兴趣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初中物理学科中,引入兴趣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寓教于乐,可以大大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员对学科知识点的吸收效率,从而熟练地掌握大纲所要求的考点内容。

第二,可以活跃师生关系,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第二,可以活泛学生思维,避免因教师生搬硬套、照本宣科所带来的思维固化。

第三,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来补充教材知识点内容,既是响应国家素质教育的号召,也是深刻贯彻落实国家以人为本基准理念,切切实实以为学生减压减负为出发点的。

二、初中物理兴趣教学的趣引策略

初中物理学科,作为物理课程的最初始阶段,肩负着启蒙青少年学科思维的重任。只有在青少年阶段将学科基础打牢了,那么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掌握先机。所以,开展兴趣教学要讲究策略,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多媒体趣引法

随着高新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壮大,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物理学科,在初中作为一门全新的比校抽象性、理论性的学科,对初学者而言,一些新知识初步接收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多媒体教学,运用幻灯片的方式,将课文中要学的抽知识,通过图片、视频、漫画等等方式,具体而又形象地展现出来,更充分地激发大家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引起同学们的求知欲,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吸收运用。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老师可以播放一段人工降雨过程的视频。通过这个视频的引导,让学生解释干冰到雨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物态变化。然后老师再做出统一评价。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图片、漫画等方式指出干冰的其他用途等。比如,储存食品,以及舞台“白雾”等,具体里面存在什么原理,就启发学生自己思考。

悬念趣引法

所谓悬念趣引法,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悬念来吸引学生们的兴趣。青少年正处于一个求知欲极其旺盛的阶段,而悬念趣引法的存在,就是针对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来的。我们还以人教版初中物理为例,比如密度的知识。一只乌鸦在天空飞翔,但飞着飞着口渴了,于是它停下来找水喝。这时候,它看见一只瓶子,但瓶子里只有半瓶水,瓶口又很细,很显然它没法钻进去喝。它急得团团转。正在这时它忽然发现周围有很多碎石子,于是,它灵机一动,便想出一个好办法来。这个时候,老师基本上就可以设置悬念了:“请问,它想出了什么办法?有谁想到了说出来,说对的同学可以得到一份小奖励。”这道题显然涉及到了密度的问题——水的密度比石头小。所以,乌鸦可以衔起石子丢进瓶口里。当石子遇水之后,由于密度比水大很多,所以便会浸没水中,然后水位被抬升,直到接近瓶口的距离,小乌鸦便可以喝到水了。真相就是这么简单。同时,物理学的知识还可以用来破案。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私下去搜集这方面的素材。

实验趣引法

实践动手能力,也是很多省市中考时必考的内容之一。运用实验的方法寓教于乐,通过游戏的心态轻松学习,这样可以避免因单纯照本宣科地讲解课本知识而带来的枯燥乏趣,进而可以大大地提升学生的兴趣,促进课堂听课效率地提高。比如如何用天平和量筒测盐水密度。首先,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出空烧杯的质量m1;其次,向烧杯中倒入一些盐水,测出它们的总质量m2,则这些牛奶质量为m2-m1;第三,再将烧杯中的牛奶倒入量筒中,测出盐水的体积V1;最后,可计算出盐水的密度ρ=(m2-m1)/趣味比赛趣引法这个方法主要是在轻松愉悦,又不乏紧张刺激的比赛氛围中,来考验学生们对本科知识点内容的掌握程度。比赛的主题可定为“XX班趣味物理大赛锦标赛”,在赛前要准备好比赛场地,同时要提前申请实验器材。必要时,可由老师和学员自备工具。在具体操作时,可以将所有学员分成几个小组,然后采取本科任课老师当总评委,其他任课老师作小组评委的模式,采取事先所准备的评分标准,来评审各个小组中最优秀的物理创意和实验。之后各个小组最优秀的学生再将自己的作品集中在一块儿,由所有老师一起评审,评出全班最优。最后,对最优秀的几个团队的同学,可以予以小小的礼品奖励。

三、结语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任课老师在教学的课程中,要主动转变过去墨守陈规的刻板做法,要努力发散自己的思维,通过一系列趣引策略,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知识积累。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学生收获了知识与乐趣,老师收获了感恩与尊重,良好的课堂氛围大大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而良性的师生关系又反过来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这正是初中物理趣引教学的真谛所在。

参考文献:

[1]安举、初中物理兴趣教学的趣引策略探讨[J]、科技信息,2008,(26)、

初中物理科技论文范文 第8篇

论文关键词:几个物理演示实验的改进(初中版)

1、演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的实验改进。

在学习八年级上册课本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节课上,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是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同时注意声音的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注意声音的变化。

该种做法缺点:此实验由于密封等原因,效果不好,并且不能达到人手一份,课堂效果不理想。

对该实验的改进如图所示:

利用大注射器、手机等制作成一个简易的实验装置,将手机的外放喇叭用导线撤出来,放置在密封针管里,把手机音乐打开,密封着喇叭的针管里就传出了音乐,然后用力往外抽针管,喇叭的声音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小。

改进后的做法的优点:当针管内的空气变化时,声音的传播介质就发生了变化,声音的传播效果也起了变化,根据“逐步逼近”法推理,可以得出“真空中声音不能传播”的结论。不但效果明显,而且可以达到人手一份,可操作性强,课堂效果好。

2、演示焦耳定律的实验改进。

在学习“电与热”这节课上,老师们经常做的演示实验是:

a:探究在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的关系。

课本做法如图所示:

两瓶中的金属丝串联起来,接到电源上,由于电路没有分支,通过两段金属丝地电流相同,通电一定时间后,比较两瓶中煤油的温度变化,得出在电流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

该种做法缺点:这种实验方法是通过相同质量的煤油的升温情况,来比较产生热量的多少,因本实验为演示实验,这样演示起来初中物理论文,学生很难观察,即可视性差,其次煤油升温变化不如气体膨胀变化快捷明显,实验效果差。

而改进后的做法如图所示:

第一个是铜丝电阻5欧,第二个是镍铬合金丝电阻10欧,两塑料盒中的金属丝串联起来,接到电源上,通过两段金属丝的电流相同,通电一段时间以后,比较两塑料盒所连接的“U”形管中液面高度差的变化,从而得出在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

改进后的优点:这种通过密封在塑料盒中气体的膨胀,引起U形管液面高度差的变化,来比较产生热量的多少,不但其体膨胀明显,而且通过U形管来观察时,可观察性强。

b: 在探究通电时间一定,电阻相同的情况下,镍铬合金丝产生的热量与电流大小的关系实验中

课本上要求的做法是:

在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分别给一个烧瓶中的镍铬合金丝通入大小不同的电流,观察什么情况下产生的热量多龙源期刊。

该种做法缺点:这种试验方法是通过滑动变阻器来改变通入同一镍铬合金丝中的电流,记录相同时间,比较什么情况下产生的热量多,此试验可操作性差,同一瓶煤油温度上升了,需要降到室温才能开始第二次改变电流后的升温,记录时间也很麻烦,容易产生误差,更不用说前面已经说过的,通过温度计观察煤油升温,班内演示时可视性差。

而改进后的做法如图所示:

三段金属丝的电阻相同,其中R1在干路上, R2、R3并联,可知R1中的电流大于R2中的电流,通电相同的时间后,比较两塑料盒所接“U”形管中液面高度差的变化,从而得出,在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

改进后的优点:这样由于并联的分流作用,相同电阻的两段镍铬合金丝R1、R2在同一段电路中通电时,电流不同,时间相同。又可同时对比着观察塑料盒内气体膨胀引起U形管内液面高度差的变化,可以同时比较,不但可操作性强,可观察性也很强。

3、演示物体受滑动摩擦力的实验改进。

初中物理教材第十三章第三节上,有测量物体受滑动摩擦力的演示实验。

课本要求如图所示: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a使它沿长木板匀速滑动,由二力平衡知道,从弹簧上读出的拉力,就知道了木块跟木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力,从而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

该种做法缺点:木块a被测力计向右匀速拉动,其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水平向左与运动方向相反,此做法中必须要求木块a匀速运动,?耸被动Σ亮Σ庞氲簧测力计的拉κ且欢云胶饬Γ而实际操作上,我们常常会看到弹簧秤的指针总是在某一值左右不停地晃动,很难使木块a保持匀速直线运动,读出的数值只是一个大致的值。出现这样的现象会影响实验的效果,让学生误认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在变化,或认为它的大小跟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

而改进后的做法如图所示:

将弹簧测力计一端固定,另一端构筑木块b,木块b下面是一长木板,实验时,拖动长木板,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可测出木块b和木板间的摩擦力。

改进后的优点:使木板滑动,木块b和弹簧秤相对地面静止,无论木板运动速度如何,木块相对木板都滑动初中物理论文,且木块b均受平衡力作用,操作方便易于控制,同时,此做法中弹簧测力计是静止的,更容易读准示数。同时也更加使学生明白: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体会相对的含义。

4、对阿基米德原理演示实验的改进

在学习“阿基米德原理”这节课上,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如图所示:

用弹簧秤称出石块的重G物和空小桶的重G桶,将弹簧秤挂住的石块浸没入溢水杯中,将溢出的水用小桶接住,同时读出弹簧秤的示数F示,再用弹簧秤测出小桶和水的总重G桶+水,最后计算:F浮=G物-F示 , G排=G桶+水-G桶,最后比较得出:F浮= G排

该种做法缺点:此实验做起来既繁琐,误差又大,当老师拎着弹簧秤讲解时,示数不稳定。且比较起来不具有同时性。

对该实验的改进如图所示:

其中A、B为两个规格相同的弹簧秤,C为重物,D为小桶,E是溢水杯,杯中加入红色的水,F是升降平台(摇动手柄,可使平台高度缓慢上升、下降),G为铁架台。

实验过程中,逐渐调高平台F,使重物浸入水中的体积越来越大,观察到弹簧秤A的示数减小,弹簧秤B的示数增大,比较发现弹簧秤A的示数变化量FA和弹簧秤B的示数变化量FB相等,从而可以得到结论F浮=G排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弹簧秤使用前要调零,尽量避免玻璃管与小桶之间有作用力,玻璃管不能进入小桶里的水中

改进后的优点:溢水杯中加红色水,增加可见度;能同时显示出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和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大小,便于比较得出结论;弹簧上端有铁架台固定,弹簧秤示数更稳定;弹簧秤B的示数直接反应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上课时不用老师拎着弹簧秤读数,便于老师的讲解。

初中物理科技论文范文 第9篇

1前言

一个成功的学术研究绝对不是建立在一个人的努力之上得来的,正如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说:“不管一个人多么有才能,但是集体常常比他更聪明和更有力量。”物理科学理论的形成是建立在无数的实验基础上的。每一项政策的出台都有一个领导集体在背后的付出,每一项著名的理论的得出,它的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研究团队,只有众人团结在一起才能够取长补短,弥补自己的不足。那么小到日常的物理教学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否早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现在需要的是懂得团结合作、创新实践的学生,这是当代社会赋予他们的使命。

2实验教学中小组合作存在的问题

教师都曾走过学生时代,由于存在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通常在上课的时候就可以发现学生对于物理实验课的热爱程度远远超过课堂书本知识的传播,当把合作小组的计划告知的时候,出于好奇心,学生热情高涨,纷纷选择搭档,好在上实验课的时候可以合作。但是,随着教学计划的开展,物理实验小组合作这样的教学方法存在的一些平时难以发现的问题便会出现,这些问题大大降低了合作的效用,减小了学生那种对实验课的热情。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分组问题为了体现教学的人性化,将分组的问题交予学生自行安排,这也是锻炼他们的一种方法。由于学习成绩的差异,学生平时所在的朋友圈大不相同。在安排选择实验搭档的时候,教师所提出的要求就是大家要以学习为目的,寻找可以相互帮助的同学作为搭档。可是在上课的时候就会发现,学生的小组水平差异太大,优秀的学生组在了一组,那些学习一般、之前单独实验的时候不会的那些学生又组在了一组,平时玩得好的学生组在了一组。。这样使得那些优秀的小组成绩更加优异,一般的小组要解决的问题还是难以解决,那些玩得好的学生上课的时候完全忘记了自己的任务,总在开小差,聊天去了。合作问题撇开分组的问题,发现在实验过程之中,通常也是问题百出,往往就是合作难以持续。在合作的过程中由于大家各执己见,意见不尽相同,然而又由于学生都比较倔强,通常在实验的时候会闹得不欢而散,使得实验无法继续。面子问题为了促进学生互帮互助提高成绩,加强对问题的理解,在分组的时候选择优秀生与一般的学生相互搭配,希望借此帮助他们补缺补差,利用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集体的荣誉感让他们完成任务。可是由于一般的学生羞于将自己不会的问题提出来,甚至因为在优秀学生面前怕出错惹得同学的嘲笑,更是连动手操作的勇气都没有了。很多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争先恐后,乱成一团,毫无组织纪律可言。忘记职责有的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忘记自己的职责是做实验,探究物理原理,让自己的知识更加充实,而在实验的过程中一味地在聊天。

3解决实验教学中小组合作存在问题的对策

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物理知识,开拓更多的物理创新思维,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增加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的了解,了解物理原理的来源,对于小组合作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具体提出以下几点解决对策。首先,既要考虑教学方法的.人性化,也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分组时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但是教师也应该在一旁指导,使得学生分组时优秀与一般搭配,顺利地完成分组。其次,团队合作的精神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学校应该积极开展关于此类的课程教育,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明白当中的重要性,为国家人才建设做出贡献,尽心培育祖国的未来。在之前由于设备的原因,在物理教学方面,通常只是教师在课堂上说,学生在下面听着,很多物理现象由于外部原因而无法向学生展示,就会导致学生听着无趣,教师也会失去教学的热情。这样的教学往往比不上学生亲身实践的效果好。亲身实践,自己动手实践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创造,而且可以勾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让他们真真正正提起学习的热情。现在社会进步了,国家重视教育的发展,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给许多学校拨款购置教学设备,新增的设备给教学实践带来福音,学生再也不用凭借想象来听教师教学了。比如在讲到关于电压电阻的有关课程时便可以不用再空讲,而是带着学生实验,在传授光的知识时常常需要做关于平面镜成像以及小孔成像的实验。起初在物理实验课程之中,让每个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某项实验时,通常会出现优秀的学生很快完成实验,而学习一般的学生无法按时完成实验,甚至有时不知从何下手的现象。由于缺乏团队合作的意识,学生往往会为了自身的荣誉而不愿意去帮助其他的学生;而那些学习一般的学生往往又会因为害羞,不好意思而羞于请教。这样的问题在教学中是比较严重的。经过不断地实践,为了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在物理实验课上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用以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掌握物理理论知识。小组合作这种教学方案的提出不仅可以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而且可以为学生将来参加学术研究奠定基础,因为他们从小就培养了可贵的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再次,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学生的成长不仅仅是身体的成长,心灵的成长更加重要,应该增设心理教学内容,让学生明白在学习过程中什么是“不耻下问”,这样有利于团队合作的实现,也有利于成绩的提高。在实验完成之后回答问题的时候应该严守课堂纪律,按照顺序,一个个慢慢来,这样也会有利于知识的吸收以及问题的解决。最后,针对学生上课爱说话忘记自己职责的问题,教师应该加强思想教育,明确其自身的职责,在学习中马虎不得,应该稳重。

4总结

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学无止境,学习的道路是遥远的,在学习的道路上少不了合作,世界上哪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背后不是有一个默默无闻的团队?因为团队合作,补缺补差,善于倾听解决问题,最后到达成功。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小组合作是教学的一个突破,也是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精神的重要举措。

初中物理科技论文范文 第10篇

一个学期的实验教学,感触颇深。新教材作为课改实验的主要载体,对教育部颁布的《物理课程标准》做了较为准确的解读,较好的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以及“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的课程基本理念。教材以人为本,特别注重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于点滴之处都体现出科学探究及学习方式多样化的精神,而且注重了学科渗透和新科技的纳入,这一切都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受到了实验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们的普遍欢迎。

具体说来,新教材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㈠知识内容方面

①新教材内容覆盖了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的所有科学内容标准,精选了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与技能,在对过往的一切旧教材的扬弃中,一改过去“难、繁、偏、旧”的特点,所选内容典型、实用、有特色。而且教材难度适宜,没有过多过繁的计算,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的主要精力可以用在自主的探究学习上。

②新教材特别注重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科学探究方法的教学,从物理概念、规律的产生与发展、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养成等诸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知识的阐述和理论的建构是通过科学探究才得出的,例如:速度的概念、声音的产生、光的传播规律、力的三要素等,都不由教材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得到。这不仅加强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③新教材较好地贯彻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改理念,特别注重联系实际,每一章节都从学生熟知的自然现象开始,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揭示客观世界的奥秘,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的热情和兴趣,既注重知识,又立足能力。教材中有许多这样既来源于生活又可以用探究出的物理知识来解释的实例:P94页的“推与拉”、P98页的“匀速下降的跳伞运动员”、P116页的“迷你实验室”关于现代科技的介绍等。可以说新教材在贴近生活,注重物理知识的现代化、实用性及生产应用上做到了有机的统一。

④新教材特别重视与其它学科的协调与整合,特别是正确的哲学观点和人文科学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例如:教材第一章第二节《探索之路》和第三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对古今中外的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的介绍、P75页的“信息窗”对牛顿生平的介绍等。这一切对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价值观、人生观都至为重要。

⑤新教材在结构体系上大胆探索,具有强烈的互动特质,设置了如“实验探究”、“探究点拨”、“讨论与交流”、“请提问”、“实践活动”、“信息窗”等内容,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意识,实现了教材资源的最佳配置。

㈡思想文化内涵方面

①新教材在体现理科教材的一般共性的同时,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社会定位和培养目标,特别注重了人文精神和自然学科的融合,在教学中努力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掌握学习方法,并且学会合作学习,善待他人,正视批评。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观方面新教材作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新教材突出自然辩证法思想的教育,教导学生理性地认识世界、认识宇宙,并以多种形式提倡并培养科学的批判精神与严谨的科学态度,这一切都为学生今后的自然科学的学习以至发现都奠定了基础。

②新教材各章节都辟出相当的篇幅对中外古今的物理学家、科技成果做了适时介绍,这既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持续发展的意识。

㈢编制排版方面

①教材非常“美”——采用了16开铜版纸印刷,彩图鲜明,文笔生动,印刷清晰,装帧精美,引人入胜。老师和同学们都说,新教材通俗易懂,读起来更象是散文。

②新教材在编排、表述与学习情境、活动设计上都注意到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相适应,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③新教材所有探究活动的设计都本着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发展,有利于学生观察、思考、假设、推理、发现精神的培养,教学过程延伸至课前、课后,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例如:P28页“挂锁是怎样工作的?”,P66页“调查班级同学的视力情况”等。

当然任何新事物的诞生,总是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在四个多月的新教材的使用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新教材的部分章节编排与学生其他必要相关知识的储备脱节,学生不能正确学会使用数学等基础学科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材的教育功能。如第四章《多彩的光》,在教学过程中就发现,学生普遍缺乏最基本的理性认识,由于数学教学的滞后,本该教育学生形成的工具思想和学科联系意识,不能收到扎实的成效。如果将本章一移至初二下学期,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2、相对来说,新教材的基础知识较少,基础题作业不足。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明显缺乏适应性,不能准确掌握所学知识的内核。这样是否会影响到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建议在这方面能否加强一些。

3、新教材作业中社会调查比重过大、要求较高,有些是否超出了初二学生的年龄层次?(例如:P62页的第二题要求学生在课外独立研究凸透镜的全部成像特点等。)另外,教材极少数地方存在错误与疏漏。(例如P52作业第二题中小猫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所有四个供选答案竟无一正确。)

4、当前各实验学校的师生普遍感到与新教材配套的课程资源相当匮乏。建议新教材的编写者和出版社能否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例如:将教材中选用的图片等素材制成光盘,配套发行。

初中物理科技论文范文 第11篇

永磁体是在外加磁场去掉后,仍能保留一定剩余磁化强度的物体。要使这样的物体剩余磁化强度为零,磁性完全消除,必须加反向磁场。使铁磁质完全退磁所需要的反向磁场的大小,叫铁磁质的矫顽力。

钢与铁都是铁磁质,但它们的矫顿力不同,钢具有较大的矫顿力,而铁的矫顽力较小。这是因为在炼钢过程中,在铁中加了碳、钨、铬等元素,炼成了碳钢、钨钢、铬钢等。碳、钨、铬等元素的加入,使钢在常温条件下,内部存在各种不均匀性,如晶体结构的不均匀、内应力的不均匀、磁性强弱的不均匀等。这些物理性质的不均匀,都使钢的矫顿力增加。而且在一定范围内不均匀程度愈大,矫顽力愈大。但这些不均匀性并不是钢在任何情形下都具有的或已达到的最好状态,为使钢的内部不均匀性达到最佳状态,必须要进行恰当的热处理或机械加工。

例如,碳钢在熔炼状态下,磁性和普通铁差不多;它从高温淬炼后,不均匀才迅速增长,才能成为永磁材料。若把钢从高温度慢慢冷却下来,或把已淬炼的钢在六、七百摄氏度熔炼一下,其内部原子有充分时间排列成一种稳定的结构,各种不均匀性减小,于是矫顽力就随之减小,它就不再成为永磁材料了。

钢或其他材料能成为永磁体,就是因为它们经过恰当地处理、加工后,内部存在的不均匀性处于最佳状态,矫顽力最大。铁的晶体结构、内应力等不均匀性很小,矫顽力自然很小,使它磁化或去磁都不需要很强的磁场,因此,它就不能变成永磁体。通常把磁化和去磁都很容易的材料,称为“软”磁性材料。“软”磁性材料不能作永磁体,铁就属于这种材料。

初中物理科技论文范文 第12篇

人类能在地球上自由自在的生存,重力是前提。有了重力,我们才能够稳定的居住在地球上,才有了这山青水秀的自然风光。

假如有一天,重力真的消失了,我们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的呢?想象一下,没有了运动,世界上的万物都不能固定,处于飘浮之中。再也没有了生活的情趣。世界就会变得杂乱无章,不是像现在这样,井然有序。想想,太可怕了。

假如重力突然消失,那么河水将不再流动,人将不能走动,车子不能再奔驰,飞机也不能飞上天空,蓝蓝的天空下再也没有飞翔的小鸟,绿绿的草原上再也没有奔腾的骏马及羊群,世界将变得无味。也许,所有的生物都会死去,因为没有动了水,饭也不能咽下去了。

这些可怕的景象出现,足以说明重力对我们的生存是多么重要。正因有重力的作用,我们被引力吸引住…差异网 …,可以自由自在地走路、开车等进行一切我们想要做的事,这个力一旦消失,我们的生活将不能正常进行。想一下,当你和同伴开心的在街上散步时,来了一阵风,假如没有了重力,你可能已在天空中飞翔了。就这样,地不停地漂游,到时候,我们都可能成为游泳的人了,无家可归。

重力消失后的世界是不美的,重力消失后的我们是不可能正常生活的。世界因为有了重力,才变得如此美好,我们的生活才会多姿多彩。

初中物理科技论文范文 第13篇

摘要:物理教学总面临着拙常教师努力学生吃力,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为继。物理课程的难度,让学生失去信心、态度消极被动,不能持之以恒地学习。教学质量难以提升,造成教学不能相长、师生不能互动。究其原因还是教师重在“传道解惑”,重在应付中高考而忽视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的培养,还是应试教育大环境作祟。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已经两年,实施新课程标准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提高科学素养,把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

关键词:物理思维;思维能力培养;基础;方法;机会

物理学科自有其特点,它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思维对物理现象抽象出本质,形成概念和规律。所谓物理思维就是对物理现象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推理,并通过实验验证以揭示其本质属性和内部发展变化的心理过程。

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呈现出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转变,思维活动的组织性、独立性、创造性、批判性都有了显著提高,把握这一特点精心组织教学,是培养学生物理思维、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培养中学生物理思维的方法和途径。

一、夯实基础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

1.立足观察和实验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和研究物理的根本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物理概念的建立,定理、定律的发展和完善,大多是在科学实验中将观察获得的现象或事实经科学思维而形成的。

2.形成概念,掌握规律

形成概念是学生学好知识,进行思维的基本形式,那么怎样形成概念呢?

(1)必须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作为揭露物理现象或事实本质特征的基础,在教学中学生获得感性材料的来源主要有:感知教具模型、演示实验、多媒体情景再现或插图等;利用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启发学生回忆和新概念有关的现象或事件,从而引起想象或课后体验,只有充分的感知,理性认识才能建立。

(2)要充分揭露概念的本质属性。在概念教学中一定要讲透内涵,讲清外延。例如速度这一概念,其内涵是指质点的位移跟产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而它的外延则根据运动形式、性质、特点及选择的参考系不同,可分为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线速度和解角速度、相对速度和绝对速度。

(3)要讲清概念的基本结构。如讲解力矩时要讲清力和力臂,而讲解力时则要讲清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要素,另外对于那些相邻概念,相互概念,并列概念,从属概念等概念体系,应当分类比较。

二、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

1.在概念指导下进行思维

概念是从具体的有限的物理现象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反映物理现象之间和知识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与相互依存关系,因而具有普遍意义。当我们分析一个具体的物理现象时,就应该在概念中寻找依据,利用已有概念分析判断它的内在属性。这样可以将原有概念把握得更准确,理解得更透彻,运用得更巧妙。

2.根据因果关系进行思维

自然现象虽然复杂,但却跳不出规律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物理现象也不例外。如果学生经常立足于寻找每一个物理现象的因果关系,就会促进他们思维和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3.指导方法,正确思维

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往往不得其法。在物理思维中方法有很多,应当在教学中逐步渗透这些思维方法。

4.打开思路,发散思维

探究物理学现象的属性、本质的方案有若干,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高考每年必考电学实验,实验原理虽忠实教材却非教材原实验方案,均是处理过的变式题型。

5.建立物理模型解决题海式思维训练

教学中为追求成绩的提高,常用大量题型进行思维训练,此种训练有利有弊,利在学生对同一类型的试题能熟练解答,甚至举一反三,弊在造成学生思维定式,局限于思维的某一特定时间和空间而难变通,抑制创造思维、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学业负担,产生学习物理难的心理。

6.体会研究思维,感悟思维过程

真理总是在不断剔除谬误后才显露庐山真面目的,物理学的发展也是如此。如天体运动教学中,从地心说与日心说的论战到开普勒三大定律的发现,其中经历了第谷几十年对行星的观测,开普勒的质疑与思考分析及三年的数据运算;为解决行星运动的动力学原因,从哈雷到牛顿凝聚了数代人的智慧才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才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石。

7.充分重视数学方法应用的思维

物理学是一门精密定量的科学,许多概念有它质的规定性,用数学方法表示就体现出特定的可以测量与计算的物理量。物理学中的一些基本定律与公式,正是物理学量函数关系到在一定条件下的规律性反映。

三、给学生思维的机会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组成,思维需要训练,而练习就是训练思维、发散思维的一种重要方法,是教学中经常性的实践活动。在教学中,常有学生说,老师课堂上讲的能听懂,但自己做题时总出错,甚至无从下手。

在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特征就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教学中只要遵循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妥善安排教学内容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成为可能。

初中物理科技论文范文 第14篇

早在1800年,英国著名天文学家赫歇尔在观测太阳光谱时,利用温度计就已经发现了红外线辐射。所谓红外线,就是一种波长于1~350微米的电磁波。然后它的发现,却改善了我们的生活,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首先,红外线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探索星系的起源。“1983年,第一颗红外天文卫星在远红外波段进行了巡天观测,第一次获得了远红外线的天空图象,在短短的10个月内发现了25万个红外线源。”我们知道,任何物体都在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红外线。那么这25万个红外线源的发现,也就意味着外太空至少存在着25万个以上的天体。通过对它们所辐射的红外线的研究与监测,就能很容易的知道这些天体的构造及其表面温暖。然而有些光源是经过几亿光年才到达地球的,这就为我们研究星系的起源提供了最好的材料。

其次,红外线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识别物体,进而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安全,良好的生活环境。按照描述热辐射的黑体辐射定律,物理的T与其辐射最强的波长入之间的关系为:T·λ=·k。这样,只要知道物体的温度,就可以计算出波长。例如太阳表面温度约为5800k,就可以计算出太阳辐射最强的波长为500nm。而我们人体的温度为37oC,其绝对温度T=273+37=310K,这样就可算出人辐射最强的波长λ=。由此,当我们使用精密仪器,便可把人与其它物体区分开来。既然人类的研究是从宏观到微观的,同时又存在着“世界上找不到两片相同的树叶”的真理,那么我们每个人的温度也可能随个体的差异而存在细小的差别。因而我们所辐射出的最强入也不同了,所以在未来实现对人的监控也不是没有可能的。等到那一天来临时,我们只要利用红外线就可监测某人的行为。当他有不良的举动时,只要发射出一些相关的物质,便能准确的射到该人的身上,从而达到制止不良行为发生的目的,这时,我们不是处在一个和平、安宁的社会里么?

最后,红外线的使用,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方便。由于红外线的固有频率比可见光更接近固体物质分子的固有频率,从而更容易引起分子的共振。所以红外线的电磁能更易转变成物质的内能。这样,我们就可用它来加热物质,烘干油漆、从物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