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一卷语文作文范文(必备4篇)

admin 2024-05-30 网站管理员 admin

2020高考一卷语文作文范文 第1篇

材料分为两层,第一层是史实,第二层是评论,材料史论结合。

第一层大意是:齐桓公听取鲍叔的建议,重用了有“一箭之仇”差点夺了自己性命的管仲。管仲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

第二层评论是材料的关键句,考生抓住评论句,进行立意,事半功倍,切中材料含意。

评论一: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从齐桓公角度立意,得出原因是齐桓公放下个人私仇,爱惜人才,以国家为重,体现了齐桓公对人才的重视以及作为一国之君的气度与抱负。

评论二: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从管仲的角度立意,得出原因:管仲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千里马遇到伯乐,大有作为。体现了管仲顺应时势发展,以国为重,不羞于小节。

评论三: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结合第一层里有对鲍叔评价的词语:甘居其下。从鲍叔的角度立意,鲍叔知人,荐人,还有甘居其下的“让人”之德。

考生从这三个角度,任选一个,感触最深的人物来写。

2020高考一卷语文作文范文 第2篇

我看管仲

有 人认为,英雄应是站在荣耀之巅,享受无上的荣光和赞美。但我认为真正的英雄应是这样的。

春秋战国,硝烟布满,中原各国自相残杀。国内明争暗斗,北狄 _ 东戎 西夷大举侵犯中国。举世皆浊有 一人独清;众人皆醉,有 一人独醒。

“微管仲,吾将被发左衽乎!”

管仲,于战火纷争中崛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他先前侍奉于公子纠,面对公子纠的败落,他面临一个问题:死或不 死。是用死亡来表达自己的忠心赤胆,亦或是保全姓名于乱世,完成自己治世之理想?他的同僚选择了 死亡:召乎死之。而管仲则选择了 后者:管仲请囚。他深知,他不 能死,他要为更伟大的事业而奋斗,他不 拘于此小节。“管夷吾治于高�,使相可也。”他赢了 ,他赢得了 齐桓公的信任,任卿相。助小白完成了 北杏之盟 荆之盟,齐侯会宋公 卫候,会陈人 蔡人等一霸春秋,使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这才是真正的英雄,不 拘于小节,有 伟大的抱负和理想,并有 与之匹配的才华。

管仲,于民族大义中抉择,以仁为本,解救中原!

狄人伐邢,救亦或是不 救?救,对齐有 何益处?邢国远于千里之外,路途遥远,风餐露宿,将士疲敝,能不 能赢先不 说,光是外出花销便会拖垮齐国经济的发展。不 救,狄人距齐甚是遥远,一年两年似乎也打不 到这里来。救还是不 救?管仲给出的回答是“救”“夷狄豺狼不 可厌也,诸夏亲昵不 可弃也,宴安�毒,不 可怀也。”诗曰:“‘�a href='' target='_blank'>反思蚴椋�也换彻椤�刖刃弦源蛹蚴椤F肴怂炀刃稀!闭驹诒竟�牧⒊】悸牵�a href='' target='_blank'>自然不 救为好,可是站在仁义 站在中原文化的角度来看,救,必须救,现如今礼崩乐坏,中原文化处于千钧一发之际。若不 救,将使千古仁义毁于一旦,使千年的文明消逝殆尽。他深谙此理,所以“纵千万人,吾往矣”。这才是真正的英雄,在大局面前,不 顾及小家的利益。在历史兴衰面前,能敏锐察觉出时局的变化,做出有 利于天下的决定,是的,是天下,不 在一人,一家 一国,而是全天下。

真正的英雄就是像管仲一般,能于乱世之中崛起,不 拘小节,真正的英雄应以仁义为本,以天下为己任,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2020高考一卷语文作文范文 第3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 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 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 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 多(夸奖)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环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 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量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 要套作,不 得抄袭;不 得泄露个人信息;不 少于800字。

2020全国一卷高考语文作文优秀优秀优秀优秀范文精选

2020高考一卷语文作文范文 第4篇

结合材料:观点必须从材料中引出,第一段最好是概述材料,引出观点。

选好角度:三个人物角度,只能选一个,而且必须从正面解读人物。

确定立意:行文立意要集中。

明确文体:发言稿,不是发言稿的,在原有的等级上降一级打分。

自拟标题:标题要准确,最好是全文的观点。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套作、抄袭是考场作文大忌。

密码三:扣任务、思路清

一篇高分考场作文,首先要完成材料中规定的写作任务,按照完成任务量打分,任务完成得越好,作文评分等级越高。例如今年高考作文材料里的任务指令有: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考生必须在行文中回答这个问题,并论证为什么,这是阅卷老师判断你有没有完成任务的关键。材料写作任务二:要求写成发言稿,如果考生未完成此任务,作文直接降一级打分。另外,行文思路清晰,让阅卷老师快速把握文章的内容,也是高分的关键。笔者以一篇下水作文为例,展示如何写一篇紧扣任务,思路清晰的考场作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题目简明扼要,同时是文章观点体现)

亲爱的同学们:(顶格:发言稿称呼语)

大家好!(空两格:发言稿问候语)

很高兴能在今天的读书交流会上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个人的读书心得,我今天要分享的内容是“鲍叔让贤”的故事。(紧扣材料中的情景:班级读书会)我简单梳理一下故事梗概: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王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助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概述材料)

一般而言,故事发展到这,我相信同学们如果没读过这个故事的话都会很自然地想到了鲍管两人的命运:鲍叔牙立下头功,当出任国相,享尽荣华富贵;管仲惨遭清洗……然而,事实却并非这样,鲍叔牙知道管仲比自己有才能,他主动让贤,向齐桓公推举了管仲;齐桓公也不计前嫌,大胆启用管仲为相;而管仲呢,他顺势而为,不羞于小节,放开拳脚施展自己的抱负,最终,在他的辅助下,齐桓公“九合诸侯”,终成春秋霸主。(简要分析材料)

我欣赏管仲的才能和尽职,也赞赏齐桓公的胸襟和大气,但我对鲍叔感触最深,我佩服他的“知人”和“自知”。(比较权衡,完成核心任务:我对鲍叔感触最深,接下来,回答为什么对鲍叔感触最深,进入发言稿的主体部分)

我们首先谈“知人”。(理由一)“良禽择木而栖”,在春秋战国那个百家争鸣的年代,有知识、有谋略的人都会想方设法投靠他们认为有前途的主子,在这一点上,鲍叔牙就比管仲有眼光,他所在的“小白团队”成功地取得了这场夺位之战就是他知人的最好的体现,他知道公子小白有远大的志向,所以他选择追随他、帮助他、成就他。人常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如果说管仲是千里马的话,鲍叔就是他的伯乐。当自己的主子顺利当上国君后,鲍叔却大力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因为他很清楚管仲有治国之才,而管仲也不负所望,终成佳话,这又是他知人的体现。知人实在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很多时候,我们的目光聚焦在成功者头上的光环,殊不知,所有荣耀的背后,都离不开那个发掘和举荐他的人,要不是孙海平教练有“知人”的能力,刘翔可能只是一个平凡的跳高运动员。向知人者致敬!(分析论证一:“议、联”结合,“议:结合材料分析,联:联系和材料相关的其他例子”,做到议论文写作的“收放自如”)

相比“知人”,我更佩服鲍叔牙的“自知”。(理由二)鲍叔牙能协助公子小白取得夺位之战的胜利,他本身就很有才华,但是他很清楚自己在治国方面不如管仲,他知道齐国要想强大非靠管仲不可,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做出了“让贤”的举动,这实在是难能可贵!历史上多少人,因为不“自知”而吃了多少苦头,“元嘉草草”的刘义隆因为不“自知”,最终“赢得仓皇北顾”;清朝统治者因为不“自知”,号称“天朝”,闭关锁国,最终丧权辱国……(分析论证二:“议、联”结合)

古人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毫无疑问,既“知人”又“自知”的鲍叔牙是一位“智明”的人,正如司马迁所言:“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总结全文,再次回扣材料)同学们,读书使人明智,我们读那么多的书,不就是希望自己变得聪明而明白事理吗?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如有不当之处,欢迎大家私下交流。(发言稿中体现沟通交流的对象感,体现发言稿的语言特色)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发言稿的结束语)

同学们,你从本文中领悟到了高分作文的密码了吗?相信聪明的你,一定有所感悟,有所收获。总的来说,一篇高分的考场作文需要“内外兼修”,“外”体现作文的品相与颜值:字体工整,卷面整洁,而“内”则体现在作文的内容与构思。那么材料意识、任务意识和行文思路清晰是三个必不可少的要素,掌握了这些方法,也就掌握了考场作文高分的密码。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