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论文范文3000字(优选4篇)
中西医论文范文3000字 第1篇
《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这是将脉按大小、深浅的差异分别称为“经脉”、“络脉”和“孙脉”。中医把经络的生理功能称为^经气^。其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沟通表理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感应传导;调节脏腑器官的机能活动四个方面。《黄帝内经》载:“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而经脉则“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并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特点,故针灸“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由此可见,经络理论对指导中医各科实践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通过针灸之类的中医方法可以对身体进行调节。
中西医论文范文3000字 第2篇
关键词:西药中药化;药性研究
药物治疗是当今人类用于缓解、预防及治疗疾病的主要医疗手段。研究了解药物药性、功效并在此基础上合理用药,减少副作用是药物研究的首要目标。多年来,随着医疗手段的提高和大量药物的广泛使用,人体针对单一药物的免疫性越来越强,各类耐药性案例大量出现,旧药效能大大降低。但由于中药来源于品种有限的天然动植物和矿物质,新品种发现难度极大;西药主要依靠化学合成,研发日趋艰难,指望大量疗效好的新类型药物快速出现极不现实,必须充分挖掘发挥现有药物的功效,因此打破中西药之间的屏障,中西药相互为用,取长补短的联用方式已成为现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治疗疾病的方式之一。但由于中西药属于截然不同的两个医药理论体系,中西药联用难度较大,一旦用药不当,则会引起疗效降低,病情加重,产生严重不良反应等后果。通过西药中药化的科学研究,运用中药理论体系来指导中西药的搭配使用,将有效提高中西药临床联用的疗效。
1 中西药的区别与互通
按照中西医学理论体系划分,药物分为中药和西药两大类别:中药是具有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等特性,并以中医药术语表示其功效,从而能按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来使用药物,主要由复方的天然中药材及在此基础上提纯复合而成的中成药构成;西药则是以物理学、化学的指标来表示其特性,并以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表示其功效,从而能按西医药学理论体系来使用的药物,主要为单一或有限几个化合物单体构成,多为化学制剂和生物制品。
正如中医与西医对人类疾病和健康的认识存在差异,中药与西药之间差别也十分明显。一是用药机理不同。中药更多考虑人体机能的恢复,治的是“症”,用药的机理多为“调整”,西药以恢复人体脏器的实体为目的,治的是“病”,用药的机理也多为“对抗”。二是药物的作用模式不同。中药多采取不同的活性物质作用于多个不同的靶点而产生协同、放大的优势作用,以整体的观念治疗病症;西药多采用化合物单体作用于特定的靶点,具有相当高的选择性和专一性。三是药物组合方式不同。中药多为复方而西药多为单一化学成分。
尽管中药西药属于不同的药物体系,区别明显,但在现代科学研究和大量的临床实践中,也发现中药与西药之间存在一定的互通性,如:黄连、麻黄、丹参、川芎、青蒿等传统中药材经过提纯,获得了针对原病症效果更佳的黄连素、_、丹参酮、川芎嗪、青蒿素等多种新型西药,阿托品、强的松等部分西药在广泛的临床使用的基础上暴露出某些中药特性和功效。经过现代科学的研究,部分中药特别是中成药已可按西医药学理论来使用;西药在治疗艾滋病、高血压等顽疾时,通过采取类似中药复方式的联合用药疗法也取得较好的疗效。
2 西药中药化的可行性
西药中药化就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中医药的特性为指标,来研究目前使用的西药,使其具备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重要的中药基本属性,从而能够按照中医药的辨证施治、“七情和合”等理论来指导中医临床使用。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无论中药和西药,其有效成分都是化合物分子,正是这些单一或聚合的化合物分子作用于人体,决定着药物的药性及功效,因此二者具有物质和生物活性的同一性。临床医学实践也已证明,西药在临床应用时,若按照中医辨证论治的分型规律选择应用,往往会对疾病有较好的疗效,从侧面说明某些西药已经表现出中药的特性和功效。例如氢化可的松,它对肾阳虚患者效果较好,对肾阴虚患者效果不理想,这说明它具有补肾阳的功效。再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治疗某些感染性疾病,但易引起患者的恶心、呕吐等反应,而反应的程度往往与患者的体质状况有很大关系, 体质差者反应强,体质好者反应轻,说明其具备中药苦寒的特性,在清热泻火的同时,易于伤及脾胃阳气。这说明西药具有中药的药性和功效。
3 西药中药化的研究方法
西药中药化主要目的在于明确西药的中药属性。从现有西药的特性来看,主要研究方法在于临床研究。中医药学历来有吸收非中药物质为中药的传统,研究经验丰富、标准明确、方法成熟,其吸收转化方法主要为临床研究,如能使寒证得以治愈、对热证无效或加重病情的药物,其为热性;若能使热毒之证得解,则其功效为清热解毒,或清热凉血解毒,其他亦然。现有西药的特性也为临床研究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如西药绝大多数均是化合物单体,其物质分析已达分子水平;药效明确,生物活性已用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和术语表述;大部分西药均为临床药物,以此为基础研究确定其中药学的基本特性与内容十分方便。临床研究可以通过先诊断清楚疾病后,选用针对该病的西药,在治疗效果最好、副作用又最少的病症中,建立或验证该药最适合用于中医的某个症型和寒热属性以及归经、功效、主治等基本要素。临床研究的过程可以归纳为:临床-临床经验-临床理论-反复验证于临床-归纳为药物属性。
中西医论文范文3000字 第3篇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金元以降,中医开始没落。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
中西医论文范文3000字 第4篇
冠心病血瘀证的共性已为临床及实验研究所证实,而肝气郁结在血瘀证的形成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情志失调,肝气郁结,瘀阻心脉乃为冠心病的重要病理基础。肝气刚劲失柔,疏泄无度,郁滞不行,“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瘀滞心络,乃发心痛。明代彰潢云:“肝为凝血之本”。李东垣《医学发明》说:“血者,皆肝所主,恶血必归于肝”。《辨证录》曰:“夫肝气最喜条达,一遇忧郁之事,则涩滞而不可解”。唐容川《血证论》中说:“以肝属木,木气充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通畅”。以上均为肝郁血瘀的最佳论述。国内外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陈可冀院士在《冠心病论治》中也指出,老年人心绞痛的发作常与情志抑郁不畅有关,主张应用具有疏肝解郁、活血化瘀的药物治疗。王行宽等提倡“如人病心痛不可止治心痛,必须兼治肝”,其系列研究表明自拟的从肝治心组方(人参、郁金、柴胡、熊胆、白芥子、九香虫、鸡血藤等)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减轻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促缺血心肌血管新生、改善心功能等。现代药理研究亦表明,疏肝行气活血治法可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性,抗血栓形成,降低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含量,减轻主动脉及冠脉内膜斑块的形成和脂质沉积,扩张冠脉,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心肌供血等作用。综上所述,肝郁血瘀不仅具有理论基础、临床疗效,也有一定的药理学佐证。王进自拟疏肝通瘀汤(柴胡、香附、枳壳、延胡索、丹参、红花、当归、白芍、川芎、郁金)治疗中医辨证为肝气郁滞、心脉瘀阻型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83例,取得良好疗效,观察显示可以缓解心绞痛发作,明显改善症状。
踩一下[0]
顶一下[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