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论文范文参考1500字(合集6篇)
初中历史论文范文参考1500字 第1篇
再好的教案最终都要落实到课堂上,因此,教师除了要重视课前的备课工作,更应该将工作重点放在历史课堂上的教学实践。离开课堂教学实践,空谈备课教案,也只是纸上谈兵,没有实际的意义。所以,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切实地落实教案内容。
1.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创建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教师创建的教学情境下学习
教师在课堂上如果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那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课堂的有效性。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创建有意思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从教师创建的教学情境中体会到历史文化的乐趣,缩小学生所生活的时代和历史课本中的时代的差距。让学生从被动的位置转变到主动、积极的位置。教师这样做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对历史问题进行思考,在课堂上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用诗词歌赋、歌曲、历史故事、图片和影视资料等引出课堂教学内容,教师这样导课,能够在课堂开始前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保障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2.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
历史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扮演历史人物,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深入地感受历史文化,体会历史人物的情感变化,还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加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只有学生设身处地地置身于历史环境中,才能够更好地体会人物内心世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有关“红军长征”这一课时,找几个学生来扮演红军的角色,甚至老师也可以参与其中,这样能够增加学生的积极性,在这一过程中能够让学生与老师平等相处,学生在扮演红军角色的时候可以自己根据课本上的知识点来创建长征的路线,老师随后可以做补充完善,学生在创建路线的时候就能够对有关的知识点进行掌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
通过多媒体,教师不仅仅能够展示课堂教学课件,节约课堂板书书写时间,还能够向学生展示影视资料,让学生在影视资料中更直观地感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更多的历史文化图片。教师这样做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有关历史的影视图片资料,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构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需要教师长时间地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不断的探索。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应该不断地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创新自身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够切实地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
初中历史论文范文参考1500字 第2篇
为了响应我市教育部门的“学讲”计划,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的高效性,本文论述了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角色转变的必要性、学生对历史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客观性以及如何培养学习氛围这四点建议,希望通过这些建议能够使得广大历史教师明白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才能提高历史课堂高效性,从而推动初中历史的发展。
诠释学(Hermeneutics)一词来源于古希腊神话中一位往返于神界与人界之间,为人与神传递消息的信使赫尔默斯(Hermes),因为奥林匹斯山上诸神的语言与人间的语言不同,作为信使的赫尔默斯就需要将传递的信息进行翻译和解释,从而使得人类能正确理解神的旨意。
正是基于这种最初的含义,古代语文学家都用“翻译”和“解释”来定义诠释学。
由于从赫尔默斯发展而来的诠释学有传达诸神的旨意的含义,而这种旨意带有一种无条件服从的“神授意味”,使得诠释学在某种作用上被看作是一门我们必须把它的要求当做真理和命令一般加以服从的艺术,因为它能理解和解释那种对我们封闭的东西——陌生的话语或他人未曾说出的信念。
因此,诠释学也被看作是一种需要特殊精神所造就的能力或实践。
诠释学经历了类似于修辞学、语法学、逻辑学、从属于语文学的历程,到了20世纪已把自身从一种理解和解释的策略论发展成为一种哲学理论。
一些人文科学甚至也把它看成一种最新的视角或策略论,如近年出现的文学诠释学、历史诠释学、艺术诠释学等,我国有些学者甚至还提出要建立我们中国的诠释学。
而关于中国诠释学的概念,最早是由台湾历史学家黄俊杰教授在其《孟子思想史论》中提出来的,所指的是“中国学术史上源远流长的经典注疏传统中所呈现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诠释学”。
由此,我们可以先把经典的归属理解为文献的范畴,这应该是没有任何疑义的,然后我们再进一步理解,“注”,是对经书字句的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是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
注与疏的内容关乎经籍中文字正假、语词作用、音读正讹、语法修辞,以及名物、典制、史实等。
因此,运用诠释学在图书馆进行民族文献研究,特别是民族古籍文献的研究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具有深远作用的。
不仅可以逐渐丰富和完善“中国诠释学”的理论概念体系,还能把目前理论界相对比较杂乱的“古典解释学”、“古代阐释学”以及以古代经典命名的一切解释学、诠释学,统一归并称为“文献诠释学”。
因为,文献学的范畴很广泛,包括了一切与人类文明传承有关的知识、技术与文化及各种载体的总和。
而图书馆是各类文献最大的集藏地,也是各类民族经典的最大收藏者,用诠释学对图书馆中的经典民族文献进行注疏,是对图书馆馆藏古籍文献进行开发利用及科学管理工作的有益尝试和积极探索。
初中历史论文范文参考1500字 第3篇
论文关键词:“飞将军”李广的运数之“奇”
西汉名将李广作战英勇,治军独特,深得君主器重,按说驰骋疆场,应该一生顺利,但事实正好相反,李广虽然武艺高超,善制强敌,但总是在战场上碰到不利的情况。古代占卜中以偶为吉,以奇为凶,所以李广被人称为“数奇”。他的一生的确运数不佳。
公元前129年,刘彻派卫青、公孙贺、公孙敖和李广四位将军各领一万骑兵,分路进击匈奴。李广兵出雁门,碰上匈奴大队人马,兵败被俘,他在敌人回军时瞅准机会夺得战马,逃脱归京。朝廷将李广交给法官,法官因为李广作战损失太多自己又被活捉,判决斩首,李广纳金赎罪,成为平民。
在长安附近过了近一年平民生活,因匈奴进攻辽西,打败了韩安国的军队,李广被启用为右北平太守。前123年,李广等六位将军由大将军卫青统率兵出定襄,以十余万骑进攻匈奴,诸将中许多人杀敌斩首达到一定标准受封为侯,而李广的部队偏偏没有功劳。三年之后,李广率四千骑兵出右北平人文历史论文,与博望侯张骞的万余骑兵分道而行,相约会合。不料李广的部队半路上被匈奴左贤王四万骑兵包围,交战中汉军损失过半,李广和儿子李敢在危急中以英勇善战精神稳定了士气,第二天继续拚杀,张骞的部队赶到后匈奴才解围而去,而战后李广的军队已所剩无几。按照法律,张骞约会失期,受到惩罚,李广功罪相抵,没有封赏。
李广在公元前166年的萧关之战中初露头角,若当时他不小于十八岁,那到公元前123年时已是六十岁以上的老将军了,尚未像许多将军一样受封侯爵。当初李广与堂弟李蔡俱以郎官身份在汉文帝刘恒朝中干事,景帝刘启执政时李蔡位至二千石,已达到官秩和俸禄的较高等级,武帝刘彻执政时李蔡因军功封为乐安侯,不久位至丞相。李蔡为人属于下中,按当时的九等划分法当属第八等,名声远在李广之下,但李广当时没有爵位和封邑,官位没有超过九卿,而李广属下的军吏和士兵有些都取得了封侯之赏。和普通人一样,李广对这一问题并非毫不计较,他曾和当时善于占卜的知名望气人王朔闲谈说:“自汉朝出击匈奴以来,我未尝不在其中,但各部校尉以下,中等才能的人,以军功取侯者几十位。我作战不在他人之后,至今却没有一点功劳得到封邑,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看来李广本人在老年时对自己未被封侯一事也是深感不平。
前1,刘彻派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平分十多万骑兵和几十万部队,从定襄和代郡分两路出击匈奴论文下载。李广多次请求随军参战,刘彻觉得他年老,不同意,过了许久,又答应他随卫青之军参战,任他为前将军。但刘彻认为李广做事不顺,暗中告诫大将军卫青不要让李广担任正面进攻,以免耽误了胜敌的`机会。卫青军队出塞后,从俘虏口中知道了单于的处所,决定自率精兵突袭,他让李广合并于右将军赵食其的部队,从东路进击。这条路稍有迂回,行程较远,大军行进会缺少水草,难以结队而行。李广不同意这种安排,对卫青说:“我被任为前将军,您却改让我从东路出兵。我从年轻时就与匈奴作战,今天才遇上单于,故甘愿作前锋,与单于决死。”卫青因刘彻的告诫,不让李广担当正面进攻,因而尽管李广一再请求,卫青始终没有答应。他让长史(相当于秘书的将吏)下文书给李广的军府,写道:“赶快到军部,照文书上说的办。”李广没有向卫青告辞就走了,心中恼怒人文历史论文,带着士兵与右将军赵食其一同从东路出发。部队没有向导,不时迷失道路,落在了主力部队的后面。及见到主力部队时,正面战场的大战已经结束,大军已回到了沙漠之南。这次战斗因东路军迟到而致单于溃败逃走,没有取得预想的成果。两军会合时卫青派长史送酒给李广,顺便询问他们迷路的情况,准备向刘彻汇报作战过程,李广没有回答。卫青又派长史召李广幕府的人员前去听候审问,李广说:“各校尉无罪,是我迷失了道路,现在我自己去上供状,听候审问。”他回到自己的幕府,对部下说:“我从年轻时起与匈奴作战大小七十多次,这次有幸随军与单于直接交战,大将军又调我的部队走迂回的东路,偏偏迷了路,这岂非天意!况且我已六十多岁,不能再面对那些舞文弄墨的办案人员了。”于是竟拔刀自刎。
李广自刎,他的全军将士都哭了。老百姓听到此事,不论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也不论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为他流泪。这次与李广一同出征的赵食其被法官判为死罪,他纳金赎为平民。
李广征战一生,至老年尚无封侯之赏,并不是封赏者对他有意刻削,而是他的军功的确没有合于受封的律令标准。前119年的出征正好是与匈奴单于直接交战,李广将其视作自己大显神威、为国建勋、成就功名的绝好机会,但却被调往东道偏师,不幸又迷路失约,使汉军失去了后路截击部队而致单于在困窘中遁逃。尽管大将军卫青对他本人持以安慰态度,但李广既不能忍受军吏问责的羞辱,更不能忍受这次立功机会的丧失,愤懑之情一时难寻解脱之方,竟选择了自刎的方式。
李广在抗击匈奴的战场上身经百战,但却一次次错过了立功封侯的机会,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数运不济呢?李广最后一次出征前曾向望气者王朔询问个中缘由,让王朔看看是否属于自己生相上的问题,王朔说:“您自己回忆一下,是否有自己非常悔恨的事情?”李广回答说:“我当年做陇西太守时,羌人反叛,我诱降了八百多人,后来用骗术把他们在一天之内全部杀死,至今最悔恨这件事。”王朔告诉他:“灾祸没有被杀掉已降之人更大的了,这就是将军不得封侯的原因。”王朔并没有直接回答有关生相的问题,却转而从李广一生的行事中寻找缘由,他的说法自然未必能被人们完全接受,但他却道出了望气之人观察生相的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从一个人的社会活动中考察他的行事特点,从而粗断他的命运。
诱降和骗杀羌人之事,与李广未得受封并无直接联系,但它反映了李广行事的恶狠和个人心理上龌龊阴暗的一面。这类心理深层的弊失普通人多不能免除,但要将其恶狠地付诸实施,却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尤其作为一郡之守,他的行事会产生较大范围的社会影响,会使人们对一种恶的行为产生更多的怨望。而一个人的处事行为不会是孤立的,它是一定行为方式的体现人文历史论文,这种特定的行为方式会在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甚至枝末细节上表现出来,从而形成人们对其人格特征的基本认识,也会形成相应的报答回应。社会是一个由复杂因素而有机联系的整体,社会对一个人的报答回应与该人表现于社会的人格特征在善恶性质上总是大体符合的,从长久的时间系统上考察更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来,王朔的望气之法并非没有道理。
李广在当年被匈奴俘虏逃回后,他赎罪为平民。这期间他与灌婴的孙子灌强隐居于京郊蓝田的南山射猎,有一次他与一名随从骑马外出,与友人在乡间饮酒,晚上回时路过霸陵亭。霸陵是汉文帝刘恒的陵墓所在,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当时的亭长由霸陵县尉兼任,专司守陵之职。那晚上霸陵尉喝醉了酒,对路过驿亭的李广呵斥阻止,李广的随从急忙分解说:“这是前任李将军论文下载。”县尉说:“现任将军也不能夜间通行,何况前任将军。”迫使李广在霸陵亭下住宿一夜。过了不久,北方战事吃紧,刘彻征用李广为右北平太守,李广请求让霸陵尉与他一块去,朝廷同意了,霸陵尉到达军中,李广即将其斩杀。
由此事更可以清楚地看出,李广在陇西骗杀八百羌人,绝非偶然之为,而是他为人处事的一种行为方式的自然表现。以某种恶狠的方式报复和待人,正是他现实人格的一部分。霸陵尉拒绝李广晚上过亭,如果是照章执行政令,那他就并无任何过错,不认情面而严于守职,正是一种应予赞赏的行为,也许李广的军事活动更需要这样忠于职守的人物;即便霸陵尉是无故关亭,那也属酒后妄为,不至于杀头之罪。李广杀了霸陵尉后曾向刘彻上书谢罪,刘彻曾批字作复,大意是说:作为将军,是国家制敌的凭借,《司马兵法》上认为将军具有“登车不轼,遭丧不服”等免于俗礼的必要,这是要求为将者要有威严,所谓“怒形则千里惧,威震则万物伏”。我所期待于你的是对匈奴报仇除害,你若免冠徒跣,叩头请罪,那不是我的期望!刘彻在批复中几乎完全回避了李广请罪之事,体现了宽厚的谅解和热切的期待。然而,这是刘彻的聪明之处,李广上任前要求霸陵尉相随,人们一定会认为他要重用此人,答应这一条件的不是刘彻就是朝廷有关机构,但李广凭借刚刚到手的权力,却公报私仇,这虽然满足了自己一时的报复之心,但却使用了欺诈方式,最终也把答应他条件的上司置于了不义和尴尬的地位。适逢朝廷用将之际,刘彻并没有追究李广擅杀之责,甚至给了他不少的宽慰和激励,但心底决不会没有丝毫怨怒;如果国家最高层由此认定李广是一位心胸狭窄、睚眦狠报的人人文历史论文,那日后对他的任用和封爵也就不会没有应有的顾忌。刘彻曾暗中告诫大将军卫青不要让李广担任对单于的正面进攻,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总是表明他密切关注着李广的为人和作战。征战一生的李广未得封侯,他的尴尬和急切心理刘彻不会不知,天下在握的刘彻也并非没有破例赏封某人为侯爵的先例,但更多的可能是刘彻对李广不愿开启这一封口,他宁愿让李广在前线去拼杀,凭自己的斩首之功去猎侯。战场立功常有许多不定因素,而刘彻对卫青的告诫也表明,他也不愿把最好的立功机会交给李广。王朔提醒李广,人生的不顺要在自身的行为中寻找原因。李广的心性弊失和命运不顺表明,王朔关于看相望气的方法不是没有道理的。
还在前朝刘启执政时,李广以骁骑都尉身份随从太尉周亚夫参加平定吴楚之叛的战斗,他在昌邑之战中率一支轻骑部队冲击叛军,砍敌帅旗,立下显赫战功。昌邑是梁国的要塞,平叛胜利后梁王刘武授给李广将军之印,李广接受了这一将印,但他没有想到,自己是朝廷派出的将官,接受诸侯的封任犯了朝廷的大忌,李广回京后非但没有受到任何奖赏,反倒被调任到边郡上谷为守,带有贬谪之意。刘武是刘启的亲弟,平叛时双方互相支持,兄弟两人的关系当时尚十分要好,也许李广没有想到更多的问题,将受印仅仅视作皇家对自己的看重和个人应得的奖赏,但他作为一名已在皇朝任职的将官,意识不到朝廷与诸侯本有的利害关系,对名利只是一味地接受而不知必要的拒绝,也显示了他政治上的短视和幼稚,这一自身原因也必然成为他人生发展中的一种限制。
初中历史论文范文参考1500字 第4篇
三十三天天外天,白云里面有神仙。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坚。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普通的人类,只是靠着出身的贵贱以及运气和自身的才能,而凌驾于他人。所创造出来的成就与错误,就成为让后世评价和学习的榜样。总之谁对谁错、谁是成王谁是蔻众说纷纭、纳百家之常、周而复史,就形成了一种文化,恭后世者学习、参考,对比人生。可是谁又能知道历史也不是全对的。当朝代更替时又有多少文化随着消失与篡改,因为当一个新政治出炉后,决不会准许前一个政治的存在。这样文化是最大的弊端,而成为新朝代更替时篡改和消除的对象,使现在的历史,让后世不敢恭维。所以当我们看到或听到,关于对前人的评价时,不要盲目的去恭维、相信。而做为我们这一代千万不要让历史把我们双眼蒙蔽,我们所要做的是学习他们留下来的知识,为到来的将来而努力、奋斗。不要回头,前面才是我们要走的路。
无形的事物,是有形的根本;而没有头绪,更是事物的源泉
初中历史论文范文参考1500字 第5篇
摘要:明清时期晋商“重商轻学”,形成了“学为商之用”、“学而优则商”的教育价值观。
本文对晋商这种教育价值观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明清时期晋商教育价值观
山西的民风,从春秋战国以来的“尚武”到隋唐之后的“文风极盛”,直至明清时期的“由文入商”而最终形成了晋商一贯的“重商轻学”的风气,这种风气深入人心,因而晋商将其培养出的最为优秀的子弟大多投入经商贸易之途,从而在对待教育的问题上形成了“学为商之用”、“学而优则商”的教育价值观。
一、“学为商之用”
商人与教育之间有着不能忽视的密切联系。
晋商兴起后,山西出现了明显轻学的倾向。
这种倾向主要发生在下层民众之中,他们对于科举不寄希望,在经过基本的知识教育之后,便将子女送出业商。
与此同时,晋商又有重学的一面。
商业有了一定的规模,商人从实践中体认到学对商的重要助益作用,因而对学转而十分重视。
如乔、常等商业家族,就十分重视对子弟的教育。
盐商张允龄在外经商,非常关注子弟的学习,他常常“购诸子传疏义及史汉诸书,车载之”(明张四维《条麓堂集》卷30)。
他们重视对子弟的教育,最重要的原因是认识到了读书对于经商的重要性,为经商服务是其教育的最终目的。
我认为,晋商对教育功能的认识是从外部、内部两个方面的需要出发的。
(一)商业经营对教育的需要
很多晋人在经商的过程中,依然坚持读书学习。
这其中有个人的兴趣,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他们可以多闻博识,增强搏击商海的能力,“以心计阜通货殖”。
晋商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并自觉地加以利用。
晋之俗谚有云:“十年寒窗考状元,十年学商倍加难。”晋商认为在商业活动中商人作为活动的主体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需要各种知识:谋略、兵法等),而这种素养的修习甚至比高中状元还要难许多。
商人只有综合运用所具备的各种知识才能,才可能准确分析变化莫测的商场形势,运筹帷幄,取予进退之间不失时机地作出最优选择,获得厚利。
高的文化素养必须依靠教育,所以说,教育为商业活动的展开和辉煌提供必要的智力和人才支持,是最为基本的。
受过比较好的教育和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有一定修习的人,在商界往往也能胜人一筹,例证比比皆是。
(二)商人内心对教育的渴求
中国悠久的“抑商”传统形成了人们一贯的“轻商”、“贱商”思想,商人往往处于一种尴尬的失衡境地:在拥有巨大的财富和强大的经济实力的同时却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和民众的肯定。
晋商对于这种“富可敌国”的财富和“卑微低贱”的社会地位之间的极度失衡是不甘心接受的,晋商由于社会的不公评判而产生这种认知和情感,并由此而引起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希望能改变社会的失衡评判,得到社会认可和肯定。
但是怎样才能改变这种失衡的状态呢?社会主流意识长期为“荣宦游而耻工贾”,为了赢得尊重,重要手段就是借助教育:首先,他们通过教育来提高自身素养,结交文士,以期在知识上与士阶层缩小距离,在心理上与士阶层达成沟通,同时使自身的经商品位有所提升,赢得上层社会的理解和认可。
因此,在晋商商帮中,不乏学识渊博、文采风流的商人,连自视甚高的的清朝举人刘大鹏都不无赞叹地说:“余于近日在晋接触_了几个商人,胜于十倍,如所谓鱼盐中有大隐,货殖内有高贤,信非虚也。
自今以后,愈不敢轻视天下人矣。”(刘大鹏《退想斋日记》)其次,他们在经商成功之后,积极从事社会公益事业,而重心就在教育事业上。
晋商家族在延名师以课子侄的同时,还不忘投资资助或开办私塾、义学乃至书院,匡助了家乡的教育事业,为没有能力受教育的青年俊秀提供了良好的受教机会。
这些惠及桑梓的教育活动,实现了商人作为社会一分子的对地方文化生活的实质性参与,以某种具体的形式显示出自己在地方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的自身价值,即可以“显亲扬名”、“光耀门楣”,重塑和提升其在民众间的形象和地位。
晋商的这种教育价值观,正好表明了:商人不再仅仅局限于治生获利这种较低层的需要满足了,而是诉求于更高层次的道德追求和精神向往――商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社会中包括上层社会和普通民众的认可,满足了商人内心对肯定自身价值的一种渴求。
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儒家一向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个人完善、修养的一个最完美的过程。
“尽己”之后而能“及人”,属于仁德的范畴,这种观念深深根植于晋商的精神血液之中,他们在拥有了财富之后,“尽己及人”的传统观念让他们不会将财富全部据为己有,而是通过种种“散财”的义举来达到“及人”的目的,表达对社会的关怀。
对教育的投资是晋商“尽己及人”的最重要方式,他们捐资资助、兴建的义学、书院等惠及当地贫寒子弟,为他们提供了正规学校教育。
这种深入骨髓的传统观念,在晋商心中形成了一种对教育的渴求――将自身经商所得财富通过投资教育惠及他人,切实践履儒家“尽己及人”的观念。
二、“学而优则商”
“学而优则仕”是长期以来封建社会教育的最高鹄的,也是人生的唯一价值标尺,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具备一种符合儒家思想的理想人格,并进而入仕作官,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主要价值取向。
然而就在这一背景下,山西商人在经商的同时介入教育,将商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渗透到教育领域,冲击了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带来了一些新的气息。
(一)晋商对传统教育价值观的改造与突破
山西商人深懂得:“得人者昌,政界固然,商界何不然!”于是,他们以过人的勇气,超人的胆识,打破了数千年形成的“学而优则仕”的金科玉律和“士农工商”的传统职业定律,树立了“学而优则商”的新观念。
他们重视教育,但其教育的目的更明显地指向了商业。
培养经商所需的优秀人才,成为他们教育的重要目的。
晋人视商为本业,不再只是把经商看作迫不得已的选择,他们往往读几年书就去经商了,很平淡又很自然。
如果说少部分人弃儒经商或许为境遇所迫,那么大部分人经商则主要是对人生事业的一种选择。
榆次富商常氏,以商起家,八世后便兼儒贾以传家,有清一代其家族不绝于科举,但绝不轻视商业,而且一改“学而优则仕”为“学而优则商”,子孙恪守“吾家世资商业为生计”的祖训。
将最优秀的子弟投入商海,并非只有几家如此,这对晋商来说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
(二)晋商教育价值观中的“重商”与“重仕”
重商,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晋人在重商的同时同样重仕。
这是因为传统的重仕观念仍有影响,更重要的原因则是着眼于入仕对于商业的益处,以官来保商、兴商。
家族中有做官的子弟,不仅能直接得到经济上的好处,而且能为其商业提供政治上的保证。
他们所更看重的是官位给经商带来的实际益处。
晋商对于经商和入仕二者的态度,总的来说是“厚利而薄名”,这种价值观缘于晋人务实不尚虚名的传统观念,“有儿开商店,强如做知县”(张正明:《晋商兴衰史》,第304页)、“买卖兴隆把钱赚,给个县官也不坐”……在“名”与“利”的取舍上不仅明显地倾向于利,而且可以看出他们把从事商业而取利作为人生的目标和寄托。
原本是中国传统教育目的的功名官位,已被晋人当作经商的手段。
对儒贾观的改造,是晋商的一个大胆创造,同时又与明清时期的“实学”思潮相一致。
他们巧妙地消弭了儒与贾之间的对立,使儒贾相通,为他们的商业活动提供了思想上的支持。
这种观念的变化包含着他们在道德评判和价值取向上的变化。
从晋商的儒贾观来看,他们重儒又重贾,甚至在取舍上更倾向于贾。
既然经商被他们看作是最佳选择,以商业作为其教育价值的指向也就不足为奇了。
参考文献:
[1][明]沈思孝.晋录.四库全书存目存书.济南:齐鲁书社,.
[2][明]张四维.条麓堂集.山西大学图书馆馆藏.明万历二十三年张泰徵刻本.
[3]葛贤慧.商路漫漫五百年:晋商与传统文化.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4]李希曾主编.晋商史料与研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
[5][日]寺田隆信著.张正明等译.山西商人研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
初中历史论文范文参考1500字 第6篇
多媒体教学初中历史论文
一、运动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尤为重要。相较于一成不变的开门见山式讲解,多媒体音频、视频再辅以教师幽默、新颖的开场白,一堂优秀的初中历史课已经成功在即。对老师而言,抽象而且不容易理解的重点问题,往往涉及复杂的背景,讲解起来也具有一定的难度。灵活运用音像结合的多媒体再现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边演示边讲解,可以适量降低讲解难度,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节省了大量的课堂时间,提升了授课质量,这是再多的文字叙述都难以企及的。活动的事物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多媒体教学方式使原本静态的历史知识动态化。例如,在讲解新中国_胜利的内容时,以画面的方式呈现革命队伍胜利会师,加上高亢嘹亮的音乐效果,必然会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器官,产生巨大的视觉冲击力,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多媒体的运用使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产生了变化,为死气沉沉的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历史课堂重燃生命的活力,对于提高学习质量和教学水平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策略
1.树立正确的多媒体教学观念
历史教学就是通过整理、归纳,使原本孤立、具体的线索融会贯通,构建完整知识体系的过程。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要准确理解多媒体教学,树立正确的多媒体教学观念,充分运用多媒体能把“死”的知识变成“活”的线索的功能,增强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把知识的复述转变成知识的灵活运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是教师授课的有效工具,并非实现教学目标的唯一途径。多媒体的运用并不能取代教师的板书和口述讲解,更不能代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将二者有机融合,才能实现多媒体教学的最优化。
2.多媒体辅助,学生参与,教师引导
现代教学活动适宜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多媒体起辅助功能的教学模式。在多媒体的辅助下,教师充分发挥指导者的作用,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创设各种有力的条件,带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获取知识。例如,在学习文成公主和亲吐蕃的.相关内容时,向学生视频展示相关影视片段,让学生自主搜集那个时代的背景故事,该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结果,此次和亲事件取得圆满成功的原因,以及它产生的巨大影响,带给我们的启示等等。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学生饶有兴致的观看,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化身于那个朝代,用当事人的视角思考问题,去揭开一系列问题的真相,主动获取知识。
3.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
传统的板书式教学手段具有提纲挈领、统揽全局的作用,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充分参与下,它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回归教材,重温教学重点,巩固所学知识。现在,多媒体运用已经融入到各式各样的教学活动中,在其应用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切不可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影响多媒体发挥其应有的效用。要想使多媒体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必须把它与教师独具匠心的课堂导入、课堂讲解、课后总结、课后联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凭借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和多媒体形象逼真的再现功能,冲破以往历史教学空间和时间上的局限性,使课堂效率不断提高。
三、结语
总之,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拉近了历史史实与我们现实生活的距离,很大程度上使历史内容得以拓展,使历史教学的直观性得以提高,为历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活跃了历史课堂氛围。在今后的历史教学活动中,应注意密切结合多媒体现代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发挥各自的优势,体现整体功能。在多媒体的设计上,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灵活处理,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效益最大化地运用于初中历史教学。
踩一下[0]
顶一下[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