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旅游硕士论文范文(通用3篇)
养老旅游硕士论文范文 第1篇
1、养老机构建设有待加强.截至2015年底,镇江市老年人福利院有171个,具有职工人数1129人,床位数20265张,在院人数6362人,其中老人5789人.从横向比较数据看,镇江市养老院职工人数、床位数及入住率在苏南五市中均处于落后地位.从纵向分析看,镇江市养老服务床位数量比2013年增加了5195张,增长,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41张,位居全省第五名.
2、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制度逐步完善.镇江市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制度逐步完善,基本上实现了政府购买养老制度以县为单位的全覆盖.2013年以来,全市通过政府统保和自费投保相结合方式,建立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基本上實现了以县为单位的全覆盖.
3、民办养老机构成为主流.目前,镇江市养老机构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即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形式多样化、目标客户高端化.镇江市养老机构中,事业单位52家,床位数为8274张,其余均为民办非企业,属于“民营非企业组织”,这部分养老服务机构在民政登记注册,而非在工商部门,民营养老机构已成为镇江市养老机构发展的重要补充力量.
4、加速养老相关行业的产业布局.调查显示,镇江市共有2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涉及医疗器械、轮椅等老年康复辅具的加工、生产.近年来,江苏康尚医疗器械、海阳智慧养老、慧明智能科技等一批智能理疗、软件开发、电子平台企业依托 “互联网+”的发展,正在加快养老产业的布局,市场规模呈逐年扩大趋势.2016年1-9月份,镇江市养老产业共实现销售收入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
养老旅游硕士论文范文 第2篇
上半年度我们完成了调查摸底、建立信息平台、开展慰问活动、启动服务等工作。我们对老湾社区35名老人做了初步调查并建立基本信息档案,在服务对象之中,有瘫痪、残疾人,也有患慢性病长期服药的,其中大多数老人的子女都不在身边,不能给予他们很好的照顾。我们对这些老人的信息和基本情况一一了解并做好记录,以便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5月x日启动上门服务工作以来,我们定期上门为服务对象讲解老年人保健知识、与老人谈心,以排解他们的心理孤寂。服务对象过生日,我们送去生日礼物和祝福;服务对象住院时,我们送去营养品和问候,使他们感受到了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节日开展的慰问演出活动,则丰富了老人的文化生活,使他们的心理得到慰藉。
养老旅游硕士论文范文 第3篇
或许有人认为,敬老院是老人们安享晚年的快乐天堂,但这次的敬老院之行改变了我的一些想法,没有亲人的嘘寒问暖,没有朋友间的谈天说地,那些老人给我的感觉就是孤独寂寞,仿若大沙漠中孤独的旅行者般无助和无奈。有的房子大大的,但很冷清,没有一点温暖,他们的心也是如此吗?除了他们自己,无人知晓。有的房子小了点,人多一点,却依然没有热闹的气氛,每个人都仿佛会把自己封闭起来,仿佛在他们的世界里有着我们一触即发的伤疤。尽管我们很热情的去帮助他们,去关心他们,但有些老人还是会害怕,会不愿意。可能是他们认为自己的子女都相信不了,何况是别人了!他们的眼神是那么的迷茫,表情是那么的无助,犹如在生死边缘徘徊的人。
其实,每个人都会老的,每个老人也都曾经年轻过,请不要嘲笑老人的思想落后,因为以后我们也会跟不上时代,不要嘲笑老人行动迟缓,因为以后我们也会这样,也不要嫌弃老人不讲卫生,他们吃过的苦比我们吃过的盐还多,更不要抱怨老人的叨唠、叨唠,有的时候这是许多老人对儿女深爱的一种方式,只是这种方式年轻人都不喜欢,甚至讨厌,于是老人和年轻人就有了代沟,有时还会引起冲突。都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多一点关怀,少一点抱怨,敬老光荣,忤逆可耻,有的时候,小小的爱真的能造就大大的幸福。
“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已经成为了整个社会的责任。关爱老人,就像关爱明天的自己,明天的我们也会老,也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也会行动迟缓,也会不可理喻的叨唠不停……那时的我们一定很想得到关爱,得到尊重。孤独时,也一定会很想有人陪吧!因此,再忙,别忘了打个电话,再烦,也别对老人发脾气,关爱老人不是只有付出金钱,一声问候,一个笑脸,公交车上一次让座……其实就这么简单。不要吝啬我们的语言、握手、拥抱,甚至是亲吻!让语言、握手、拥抱、亲吻成为我们与老人之间的桥梁!关爱老人,关爱明天的自己,从心灵交流开始!
在许多人眼里,敬老院是孤寡老人栖息之所,而现在许多子女成群的老人们也主动进去敬老院。里面有许多老人以前都有值得骄傲和让人敬佩的职业,如:军人、教师、干部等!他们选择敬老院,有的是因为子女工作忙,家里楼层高,没人陪自己聊天而感觉生活寂寞;有的是因为在这里与同龄人朝夕相处,拥有共同的兴趣,相近的人生观念和相似的人生态度,让他们更能感受到夕阳无限好的生活乐趣。拒老人进入敬老院时办理的手续来看,有50%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所以才来到敬老院,在这里有专门的人手负责照顾他们,他们的饮食都是根据老人们的需要,并且每个人每月还有一定的补助金!
每周日的下午,老人们都会聚集到敬老院内的一个礼堂里,并且有代表到台上提出在生活上遇到的困难,以及老人们的需要,且在某段时间内发放老人们的生活必须品,还将老人们所喜爱的菜列出,再投票决定本周的菜谱,在此同时,发放生活费!
老人们一看到冒着寒冷赶来看望他们的学生,立刻关心起来,拉着我的手嘘寒问暖,十分关心我各方面的情况,体现出了老一辈对年轻一代殷切的希望和关怀,还有一些老人们也是高兴的合不拢嘴,与我分享自己当年的“金戈铁马万户候”的战争岁月,还与我聊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我也很关切地询问了老人们的身体状况和生活情况,并与他们聊起了家常,帮助他们打扫卫生,很快就融入其中,老人们都感慨的说,正是国家的各种福利和党的政策才能像今天这样无忧无虑的安享晚年的生活,更多的老人表示同学的到来为他们平淡的生活增添了生机和乐趣,我并没有因为寒冷的天气而埋怨一句,取而代之的是满腔热情,因为这次看似普通的活动中实际上蕴涵了巨大的人性价值和人文关怀,它是一种美德,更是老人与大学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与沟通,而平时娇生惯养的我,走出校园来到社会,走进老人,把老人当作朋友一样聊天,听老人们过去的事迹是如此的着迷,我还又跑到外面的小卖部给老人买东西,虽然来的时候给老人们带来了些水果、点心,可那些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又用我的零花钱为老人买东西来表达我的心意,从早上到中午12点,走了部分老人的房间并且慰问了老人们,到了老人吃饭的时间,我就跟着那里负责分饭的管理员一起帮助老人们进行就餐,有的老人就餐不方便,需要喂才行。这时我主动给老人喂饭,虽然笨手,但见到老人们开心的笑脸就心满意足了。我感觉到了一家人似的其乐无穷。大多数老人在这里过的很开心,他们有时在房间过楼下的广场看电视或者锻炼身体,因此,老人们在这里可以算是晚年安康了!
在这实践过程中,我不仅为老人们做了些日常的事,也经常和他们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以此进一步增进感情。通过与老人们的聊天,使我明白了很多,明白了他们过去的经历,明白了他们的辛劳,明白了他们对儿女的期盼,更明白了他们对我们后辈的希望…
在活动中有一位老人给我印象很深刻,我叫他陈爷爷,是名老红军,我来到这位老人的房间,等候在门口的阿姨去和老人说了声,我便健步迎上去用双手搀扶着老人,跟他做介绍:“我是一名大一的学生,今天来看看您。”年近九旬高龄的他,慈眉善目,显得十分和蔼可亲。他笑着说:“好!好!”并点头欢迎,在房间我仔细打量一番,在床的旁边有个写字台,上面摆着几个水杯,墙壁上挂着一副“xxx万岁,***万岁”的行书字,字体显得苍劲有力,落款有点模糊不清了,靠近门口有一张旧的滕椅,估计老人平时常坐的,我把老人扶到椅子上坐下,听着老人跟我讲他过去的故事。当我们说起长征的事时,老人眼里泛出了泪花你他说:“过去的长征很艰苦啊!现在年轻人还没有经历过这样艰苦的锻炼。”老人为自己是***员而感到骄傲。他说:“如果没有***就没有现在的中国,就没有可以让老人安度晚年的国和家。”老人说完后,我不禁从心里感到敬佩。当我问老人作为***员认为当时长征最重要的是什么?时,使我惊讶的是:老人居然毫不犹豫的说了四条:不怕牺牲;艰苦奋斗;官兵团结;关心群众!…就这样和老人聊了好几个小时!
那些曾几何时拥有我们同样梦想的老人们,他们也年轻过,我回家的时候和过来的时候拥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心境。同样,在敬老院里还有很多事情值得我们回忆!
尽管从社会发展的趋势看,机构养老似乎能够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机构养老就适合所有老年人。到底是居家养老好还是机构养老好,这绝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是非题。不同性格、不同经济条件、不同健康程度、不同家庭环境都会影响到老年人的最终选择。
上海作为全国最先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截至2007年底,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总数已达万人,占户籍人口的%,比重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在这之中,约63万老人需要护理照料,其中11万老人需要完全护理,由此而产生的老年人护理需求的巨大缺口该由谁来弥补呢?
为了解决这一老年人所面临的最大难题,许多人都把目光投向了养老院。然而是不是退休以后,放弃居家养老,选择机构养老,住进宽敞明亮的养老院,过上晚年的集体生活,就养老无忧了呢?
一个花甲老人的担忧
张萍今年66岁,丈夫常国雄今年68岁,两人退休前都是上海的普通工人,虽然这些年上海市政府一直在增加退休人员养老金,但由于退休时间早,两人的养老金基数都很低,现在两人养老金加起来才2500元。尽管养老金不多,但老两口多少年来已经过惯了简朴的生活,日子还算过得安稳。然而退休第二年,常国雄就因为突发脑溢血昏迷住院,并进行了开颅手术,手术虽然取得了成功,但常国雄此后身体大不如前,行动迟缓,经常会出现抽搐现象,别说家务活不能干,就连去门口小花园散步都要有人搀扶。好在张萍身体还很健康,不但包下了所有的家务活,还担起了时刻小心照顾丈夫的重任。
然而最近这两年,张萍明显感觉到自己老了,身体不听使唤了,做家务的时间稍微一长就会累得腰酸背痛,看着自己满头的白发和布满皱纹的额头,张萍突然感到一丝担忧:过两年要是我身体也渐渐差了,没力气照顾老常了,那我们可怎么办?要是我再有个万一,走在了老常前面,那以后老常的日子可怎么过呢?
“我就养了一个儿子,前些年结婚后搬出去了,他们小两口每天工作都忙得要死,晚上还要回家来吃饭,我现在每天烧饭给他们吃还来不及,以后万一我做不动了,他们哪有时间来照顾我们啊?”于是张萍很自然地把目光投向了街道养老院。
可让张萍失望的是,他们家小区里的街道养老院虽然价格不高,每月最低只要800多元,但设施较差,卫生条件不理想,而且张萍最关心的伙食也不尽如人意,于是她又去附近的其他几家养老机构转了一圈,发现虽然有些养老院条件还不错,但收费太高。“我和老常一个月收入加起来才2500元,像我去住的话因为生活还能自理,把养老金全部扔进去差不多够了,但老常要人照顾,这点钱肯定不够用了。再说了,我们身边总还得有点余钱吧,总不能把所有养老金都给他们吧。哎,经济上能承受的,条件不满意,而条件满意的,经济上又承受不起。现在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张萍轻声感叹道。
“实在不行,就只能把房子卖了吧。”思考片刻后,张萍这样说道。不过从张萍的口气里可以听出,她希望房子以后能留给儿子。
机构养老想说爱你不容易
虽然很多老人还是受传统观念影响,乐意选择居家养老。不过,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剧,也有许多老人和张萍一样还是希望能选择机构养老。毕竟岁月不饶人,身体再好,年纪一大,各种毛病还是会不期而至。
这些希望前往养老院安度晚年的人一般都有自己的退休金,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长期与子女分开生活。待自己的身体状况比较差的时候,他们不愿“拖累”儿女,于是,或者雇保姆在家照看自己,或者住进老年护理院。但比起住进养老院,雇一个全天候看护老人的住家型保姆的费用可能更高。
然而许多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普通城市退休族却发现,目前的养老机构呈现出一种“两极分化”的状态:不是收费太高,太“贵族化”,就是收费不高,但条件太差,真正能满足大众化需求的养老机构还是很少。
如张萍老夫妻要是入住上海市区某中高档敬老院的话,两人入住的一次性收费就要7600元,而张萍每月还需支付1280-1430元(全自理或半自理),而常国雄则要支付1580-1730元(半护理或全护理),这显然已经超出了这对普通退休工人的支付能力。
养老方式因人而异
抛开个人经济条件的局限性不说,机构养老是不是就一定比居家养老更好呢?
在“2008老龄事业发展国际研讨会”上,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副司长阎青春介绍说,西方发达国家的养老大都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老龄社会初期,国家大规模兴办机构;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意识到机构养老对老人的心理可能造成伤害,养老要回归家庭,但不能一下子回归,就先回到社区;最后回归家庭,形成以家庭为主养老体系。
中国要建立怎样的养老模式呢?阎青春概括了三句话:“以家庭服务保障为基础,以社区照顾为依托,以机构供养为补充。”
毕竟,无论从国内还是国外来看,能够享受机构养老服务的老年人都是少数,尤其是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养老机构覆盖还很少。而且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也更认同儿孙绕膝、尽享天伦的晚年生活,即使独生子女一代无法和老年人同住,只要子女能够经常回家看看,老人自己能给自己寻找乐趣,多多参与社区活动,一样可以让晚年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当然,如果老人没有子女,或者身患重病,需要有专业护理,同时家庭经济条件也能承受的话,那机构养老也不失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毕竟,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各有千秋,究竟选择哪种养老方式,还是要根据每个人具体的性格、经济条件、健康程度、家庭环境来决定。
养老保险工作总结
养老保险工作总结
文章标题:20xx年养老保险工作总结
二0xx年,我中心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企业养老保险中心和xx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心领导班子的有力带领下,全体工作人员团结一心,扎实拼搏,锐意创新,开拓进取,各项工作齐头并进、进步长足。现总结如下:
踩一下[0]
顶一下[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