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深度报道范文(推荐7篇)

admin 2024-05-31 网站管理员 admin

事件深度报道范文 第1篇

美丽的花环是用荆棘编成的。

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斗志激昂、群策群力,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积极拼搏,赛出成绩,赛出风格,

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

迎接崭新的未来吧!

挑战运动极限,演绎健美人学!

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再接再厉,

勇攀高峰 致百米运动员

起跑线上

你们一字排开

健美的肌肉蕴含着爆发力量

坚定的目光中充满了自信

枪响了

你们开始了并不长的征程

笔直的跑道上

有你们稳健的足迹

不远的终点

将留下你们冲刺时矫捷的背影

加油吧

掌声将为你响起

加油吧

胜利和鲜花终将属于你们

事件深度报道范文 第2篇

【摘要】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合理的思维方式,在理解的基础上,将新获得的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相互整合,进行深度思考,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从而实现从线性走向立体的学习。文章建议从“学习内容先探索,促进学生主动思维”“素材呈现巧安排,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自我反思再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自主建构成体系,突破学生思维定式”四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的探索与实践,从而让学习真正发生。

【关键词】思维;深度学习;学习发生

小学生数学思维方式有很多,如定向思维、逆向思维、扩散思维、创新思维等,在数学学习中,从原先的认知结构中提炼知识,选择正确的思维方式,获得新知识,构建新体系,才能使学生的学习从单一走向综合。通过学生的主动、批判和再建性学习,鼓励学生在积极探索中不断实践、反思,进而实现再创造,从而实现深度学习。

一、学习内容“先”探索,促进学生主动思维,让学有准备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苏教版教材的一大特色,着重让学生感悟策略并应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苏教版五下“列举”策略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从条件思考”“从问题思考”“列表”“画图”等策略后,学习的策略知识,学生有一定的学习经验。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认知起点,设计“前置性学习”任务,设计富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自我探索、自我发现,从而进行自主学习。

在这节课中,要促进学生主动思维能力的提升,就需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列举策略的学习,在进行前置性思考时,带着自己主动研究的目的,形成自主想法。课堂上,教师根据对学生主动思维的激发程度,引导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活跃课堂探究氛围,以促进学生思辨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这一课时改版前的教材例题是“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改版后的教材例题是“王大叔用22根1米长的木条围一个长方形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不难发现教材改变例题,是要让学生通过问题的分析,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但是作为前置性学习的内容,必定不能缺少研究的“脚手架”,在研究的时候给学生一点提示,一些必要的研究步骤指导,让学生有条理地主动思考。在前置性活动中,教师把自主学习的时间真正的交还给学生。学生在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了主动思维的能力。因此学习内容先探索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培养主动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

二、素材呈现“巧”安排,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让学有层次

数学学习素材是课堂教学中激活学生思维,帮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基本信息载体,也是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及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体验数学应用价值的重要资源。对学习素材的选择、呈现次序和时间是否得当,不但直接制约着课堂教学目标能否顺利达成,而且影响着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能力的培养和数学思维的发展。

数学学科需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的特点是以抽象的概念、判断和推理作为思维的基本形式,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作为思维的基本过程,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学生进行数学分析、比较的载体就是学习素材,所以选择数学学习素材,首先是要看素材是否具备数学思考价值。

在《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教学中,教师运用前置性学习单,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从学生不同层次的反馈情况,读懂学生思维的差异性,根据学生思维的不同层次,从学生的作业中有选择性的选取需要的素材,在课堂上和学生进行有条理的分析、比较、综合,引导学生经历逻辑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本节课在课堂教学素材的选择上,选取了学生思维中的典型素材。例如,学生对“22根1米长的木条”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难,学生知道22米是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但是容易将“长加宽”的总和看成22米。教师选择图1所示的素材,让学生进行自我质疑,先理清解决这个问题的第一个步骤,就是理解题目意思。在理解了“长和宽的总和是22米的一半”后,学生的思维分几个层次:思维不全面、思维无序、思维有序。在安排素材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结合图2~4,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思考问题要全面和有序,并且在比较中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自我反思“再”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让学有创造

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除了要给予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还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发现疑难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发扬创新精神,大胆提问,为学生创设求异的机会和氛围,才能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

在学生进行了前置性探索之后,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困惑。

生1:我发现这个花圃的周长是22米,一组长、宽是11米,那是不是长和宽加起来还能是11米?

生2:是不是当周长不变,长方形的长和宽的长度越接近,面积就越大,长方形越接近正方形面积越大?

生3:如果周长相等,那正方形的面积大于长方形的面积吗?

生4:如果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周长和正方形的周长哪个更长?

反思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在进行自主探索并主动构建认知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了一些规律,产生了新的疑问。教师根据学生的疑问,进行分类整理,按层次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在解答自己疑问的过程中发展新认知。生1的问题产生于列举时容易出现的常见问题;生2和生3的问题则是根据自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的规律提出的;生4的问题是对周长相等面积变化已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的逆向思维。教师按照“一长一宽的总数”“周长不变时面积的变化规律”“面积相等时周长的变化规律”一步步进行深层次探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自主建构“成”体系,突破学生思维定式,让学有思辨

思维定式是在头脑中用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思考问题,当思维受到框框的限制,就难以打开思路,缺乏求异性和灵活性。学生经常会形成思维定式,在思考问题时不能看到实际情况,会盲目照搬已有的知识经验,在不加以辨别的情况下直接用来解决问题。

本节课帮助学生构建“列举”策略,学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同学的互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情境”、课堂中的师生、生生的“协作”“对话”都直接影响了学生的知识建构,而“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只有找到知识的规律以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才能有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成“图式”,即认知结构。

本节课,学生以王大叔围花圃的情境展开探究,学生对列举策略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通过分析和比^感悟到列举“有序”“不遗漏”“不重复”的特点。为了使学生有更丰富的体验去发现列举策略的广泛应用,在练习中又添加了“商店进了一些花苗,可土培的有3种,可水培的有2种,王大叔想选1种土培的花苗和1种水培的花苗,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和“王大叔在商店购得花苗后,得到了4张代金券,用这些代金券能有多少种不同的付款方法?”这两道题,从不同角度丰富学生运用列举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并且对什么情况下可以运用列举策略有更深的思考。为了让学生对列举策略有更丰富的认识,了解运用列举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不同运用,并将所学纳入到已有的知识框架中,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丰富,更灵活,突破思维定式带来的局限。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特征进行数学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训练,提升学生的主动思维、逆向思维、扩散思维、创新思维等思维能力,设计易于学生探索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深度理解、建构和发展知识体系,实现深度学习,让学习真正发生。

事件深度报道范文 第3篇

3月6日下午,我校为了迎接妇女们的节日----《三八妇女节》,特意设置了活动“制作贺卡比赛”,以表示对妈妈们的敬意,同学们纷纷参加了活动。

当天下午,同学们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纷纷动手制作贺卡。

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画出心中对妈妈最美好的祝福,看来同学们都很爱他们的妈妈,都希望妈妈得到快乐,现在终于有了一次能向妈妈表现的机会,他们自然很高兴,都认认真真的去做这张贺卡。有的同学以外表吸引人的注意;有的同学以颜色吸引人的注意;有的同学以话语吸引人的注意……

这贺卡装满了同学们对妈妈的浓浓厚爱和深深的敬意,愿妈妈们幸福。快乐。健康!

一、新闻的定义:新闻是用概括性的叙述方式,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具有新闻价值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

二、新闻的结构:

1.标题

2.导语(副标题):是一句话或一段话,是新闻当中最有价值最核心的事实概括

3.主体:是对导语的展开补充

4.背景:是新闻的历史情况和坏境条件

5.结语:是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具有启发与激励性的语言

三、需要注意事项:

①精心拟定标题。标题要能准确地反映消息报道的主要事实和中心意思,给人以启示。标题要力求简洁、概括、凝炼,以精炼的文字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和观点,使人一目了然。

②导语明确。要用一句话或一段话写出消息的主要事实,一般告诉读者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单位)、什么事以及事情的经过或结果。

③主体部分要具体充实,用事实说话,不能虚构或夸张。消息的记叙不要求详尽地展开事件的情节或细节,只是简明扼要、精炼概括地记叙事实的轮廓和梗概。主体部分还必须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内容充实、生动形象。

事件深度报道范文 第4篇

近几年,学生信用卡在各大高校迅速窜红,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使用这种先消费后还款的透支服务。各家银行都推出了相关的学生信用卡业务,慷慨地提供给大学生额度不小的透支额度。其中,建设银行提供的最高额度为3000元,工商银行的额度为500元,其他银行的透支额度大多控制在元以内。同时,信用卡办卡的门槛也越来越低。

在哈尔滨地区的黑龙江大学,从起,开始提供自愿办理工商银行的信用卡,信用额度为500元。而哈尔滨工业大学,提供由金城国际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和广东发展银行发行的“大学生信用卡”,为本科生设定的授信额度为1000元,研究生为3000元,研究生以上为5000元,有效期为在校期间。

根据对50名学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显示,52%的大学生月消费水平在500~700元,13%在500元以下,;主要经济来源为父母的占到86%,其余有的来自奖学金,有的来自勤工俭学或者贷款。

“办理信用卡主要目的”一项中,分别有一半的大学生选择“付款方便”和“学习理财”,而选择“超前消费”的占了14%,还有一些大学生选择了积累信用值、应急、受身边学生影响等。

调查还显示,有69%的大学生对信用卡的使用细则和欠还款的滞纳金收取规则不了解;有49%的大学生没怎么使用过信用卡,36%的是大学生每月使用1至3次;29%的人选择透支消费,8%选择分期付款购买商品,3%选择透支取现;担心自己可能过度透支而无法按时还款的`比例占到39%,而已经有8%的大学生曾缴纳过滞纳金;对“超前消费”持赞成态度的人占到了77%;75%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使用信用卡利大于弊,其他人则认为弊大于利。

从信用卡的有利方面来说,信用卡有助于较早培养大学生的信用意识。就信用制度而言,很少有大学生知道这是一种发展机遇。当信用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信用额度会随之增加。不仅如此,当学生的信用高,以后在进行贷款等方面会方便很多。

有很多大学生为学费和生活费四处兼职,以致影响学业。信用卡的普及,不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情况,还可以提高大学生对信任关系在

信用卡省钱,是许多招行信用卡推销员着重强调的特点。这一点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也是很大的。每月一次免息取现的政策,虽说每次省下的金额有限,但几年积下来也是很可观的。不仅如此,汇钱到异地信用卡是不收任何手续费的,所以对于在外地读书的大学生来说,这个政策很受欢迎。

但是,从上面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持有信用卡的大学生对于自己办理的信用卡的相关明细并不清楚。这就导致费用的增收。像工行的信用卡,只要每年划卡五次,就可以免去年费,否则,就得承担100元年费。

过度消费,容易成“卡奴”。信用卡对于缺乏自制力和尚未体会到社会残酷的大学生而言,是个盲目消费的泥沼。如透支过度,难以还款,一不小心成了“卡奴”,对于透支后未能及时还款的后果认识不清等等。

而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经济来源主要来自父母,当他们过度消费,就会给父母产生负担。

事件深度报道范文 第5篇

学历案与深度学习

崔允漷

受尤小平校长的邀请,出于自己参与南京一中承担的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实验项目“指向深度学习的学历案研究”三年的经历,也出于对与我一起探索、同甘共苦的老师们的感情,我非常乐意写这一篇推荐序。同时,我也非常感谢有此机会,能够让自己梳理一下近年来对相关问题的思考。

一、何为学历案?

学历案来自对教学专业的再认识。学习的本质是经验在深度或广度上的持续变化,即个体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建构或社会建构形成新经验的过程。学习是与生俱来的,人天生都是爱学习且会学习的。儿童作为学习主体,完全可以自主发生学习。那么,为什么需要教师?教师作为术有专攻的教学专业人员,其存在是为了让儿童在新旧经验之间发生更顺利、更有价值的顺应与同化,即发生更好的学习。所谓“更好”,意指至少要比儿童完全自主的学习学得更快、更多、更有意义,而且在教师的专业指导下,儿童会更想学、更会学。因此,教学专业的领地就在于教师如何帮助儿童把旧的经验建构成新的经验,或者说从经验的此岸过渡到经验的彼岸。就学校教育而言,学习就是学生经验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实现有赖于经历一种有指导的学习过程。教学是教师的专业实践,其专业性体现在通过专业方案的设计、实施与评估,以规范或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即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的学习。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可以重新认识学与教之关系:学主教从——从行为者的主次地位来看,学习是儿童的基本权利 ,永远是第一位的,教师的教是服务学生学习的;先学后教——从行为发生学的角度来看,教是以学为基础或前提的,没有学习,则无须教学,犹如“没有买,何需卖”;以学定教——从行为的专业性来看,教师所作出的任何教学决策都是以学为依据的,是基于学情的,不是“自作主张”的。就具体的专业实践过程来看,称得上“专业”的实践一般需要有三个环节:专业方案的拟订、方案实施与结果评估。区分一项实践活动专业与否的首要标志是专业方案的有无。家长教育孩子是日常经验,没有专业的方案,故不属于专业实践;驾驶、烹饪是职业,其实践活动之前无须制订专门的方案;而治疗、护理、诉讼、建筑等实践活动都有专门的方案,因而成为公认的专业活动。因此,决定某项实践活动专业化程度的依据首先是方案的专业化,因为预设的方案决定着后续的实施与评估。一个人从事某项专业活动,如果没有好的专业方案,即使实施得再好,也不是专业人员,顶多算个“民间艺人”。可见,专业人员的标志之一就是首先要学会编写专业的方案。医师需要有基于患者病症编制处方,建筑师需要依据客户需求设计图纸,教师同样需要根据学生学习需求编制教学方案。

学历案来自于对教学方案的认识。从历史上看,在农业社会,教学方案最早是与经典文献即教学内容合而为一的。那时,尽管教师作为一种社会分工的职业出现了,但教学法还没有独立出来成为一门学科或作为专门用来传递知识的技艺。这一阶段的教学方案可以称之为内容立场,即教育教学的主要问题就是“教什么”。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社会普遍要求提高工人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普及甚至强迫性的教育逐渐成为国家或社会的诉求,制度化的学校教育成为历史的必然,学校成了专门的教育机构,教学法成了教师的必备素养,培养教师的机构应运而生。于是,教学方案也发生了变革,从关注“教什么”走向关注“如何施教”。这一阶段的教学方案可以称之为教师立场。随着人类社会的持续进步,后工业、信息化、知识经济社会的迹象不断涌现出来。同时,人们对教学专业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和深化,特别是学习科学的迅猛发展,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认识教学方案的专业性问题。从专业即服务他人的属性来看,教学方案必须从起初关注“教什么”的内容立场,到关注“怎样教”的教师立场,走向关注“学生学会什么”的学生立场。经验告诉我们,教了,不等于学了;学了,不等于学会了。衡量教师专业实践的业绩应该是学生学会什么、何以学会,而不是教师有没有教、怎样教,这犹如医师应以有无治愈病人,设计师应以有无满足客户需求为业绩一样。因此,教学方案需要从学生立场设计学会什么、何以学会的问题。

学历案来自对实践中的学案、导学案的总结与提升。近年来,关于教学方案的变革实践异常活跃,涌现出诸如学案、导学案、教学案、学讲案等许多概念。这种现象既反映了一线教师的创新热情与变革精神,也反映出教学方案需要变革的必然性。然而,对教学方案的理论研究似乎比较匮乏,没有很好地回应我国中小学课程变革伟大实践的诉求,没有很好地总结与提炼实践中的成功经验,也没有引领实践变革,甚至,导致一些“为变革而变革”“变革之后更糟”的乱象。譬如,把学案变成“每课必练”;教师既要写教案,又要写导学案,极大增加了负担;学生本来面对的文本主要是教材+配套的练习,现在要面对的文本超多:除了教材、多本教辅,还有导学案、考卷、作业单……学案“无”学,导学案“缺”导,学生课业负担加重了,但学习没有得到多少改善。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从理论或实证上作出回答。从方案的专业标准来看,把教学方案与作为治疗专业方案的处方相比,处方有国家标准,共有8章63条(xxxxxx令2006年第53号《处方管理办法》),教学方案不仅没有国家标准,连行业的共识都还没有,这怎么能够让其它专业的人把“教学”视作为“专业”呢?探索学历案的初心就在于此:一是总结和提炼中小学教学变革实践的合理创新;二是寻找促使教学方案专业化的努力方向。

何为学历案?学历案是指教师在班级教学的背景下,为了便于儿童自主或社会建构经验,围绕某一相对独立的学习单位,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专业化预设的方案。一份学历案的基本要素是(1)学习主题/课时;(2)学习目标;(3)评价任务;(4)学习过程(学法建议、课前预习、课中学习);(5)检测与练习;(6)学后反思。其专业性主要体现在:它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课程计划,一种学生学习的认知地图,一种指向个人知识管理的学习档案,一种可以在课堂内外师生、生生、师师交流的互动载体,一种供师生双方保障教学质量的监测依据。

二、何为深度学习?

虽然近年来对深度学习的高度关注主要源自于西方学者研究成果的介绍与传播,其实,我国传统的学习智慧中充满着深度学习的思想。譬如,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述而),强调学习要有高动机、高投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强调学习要有高认知参与;荀子的“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荀子?劝学),强调具身学习的路径;《中庸》把学习的过程具体化为五个步骤,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强调从学到习的深化与学习方式的多样。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深度学习思想的高度与深度。

除了从学习过程或学习结果的角度探讨深度学习之外,还有一些学者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探讨深度学习。譬如,韦格尔(Weigel,2002) 认为,深度学习有赖于条件化知识(conditionalized knowledge)、元认知(metacongnition)和探究共同体(communities of inquiry);詹森等人(Jensen&Nickelsen,2008) 认为,深度学习是新内容或技能的获得,其必须经过一步以上的学习和多步的分析或加工,以便学生可以用改变思想、控制力或行为的方式来应用这些内容或技能。他们把高水平思维、综合加工、多层抽象思维、分散思维、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大部分的多步习惯,以及一些程序性记忆都当作深度学习的同义词。美国已经形成各种各样的深度学习联盟(Deeper Learning Network),这些联盟学校基本上都采用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围绕与现实需求相关的某个问题和特定目标,学生以学科(或跨学科)概念或原理的应用为中心,借助多种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合作、设计等自主探究活动,最终形成产品或解决问题。基于项目的学习具体方法不尽相同,但都包括8个要素:关键知识、21世纪技能、问题驱动、深度探究、知识需求、意见和选择、回顾与反思和公开展示。

可见,深度学习在学术或实践界已经受到了广泛关注,但是其内涵还是 “众说纷纭”,没有达成一种共识。郭华教授(2016) 认为,深度学习就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深度学习并不能自然发生,它需要促发条件。其中,先决条件是教师的自觉引导,此外,至少还依赖以下条件:第一,学生思考和操作的学习对象,必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具有教学意图的结构化的教学材料;第二,教学过程必须有预先设计的方案,要在有限的时空下,有计划、有序地实现丰富而复杂的教学目的。笔者比较认同此观点。为了讨论的便利,笔者在此基础上,界定了深度学习的基本内涵:深度学习是指学生基于教师预设的专业方案,经历有指导、有挑战、高投入、高认知的学习过程,并获得有意义的学习结果。

三、学历案如何促进深度学习?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再来讨论学历案何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关于学历案,笔者与浙江元济高级中学深度合作两年,并出版《教案的革命:基于课程标准的学历案》 (2016),初步建构了学生立场的教学方案——学历案的基本框架以及基于学历案的教学形态。2015年,笔者幸得机会,与南京一中的老师们坐在一起深度、持续地探讨“学历案何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如何从学理上解释清楚其中的奥秘。经过近三年的探索与交流,我们已经达成了一些共识。尽管这些共识只是过程中的成果,但还是十分愿意与大家分享,并万分期待得到更专业的回应。

学历案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体责任。学习永远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学习需要亲力亲为,教师既不能“替学”,即替学生学,忽视学生的主体存在,也不能“虚学”,即整天讲解题目、对答案,漠视学生的学习经历。学历案体现学生立场,其行为主体是学生,整个文本涉及学生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何以知道学会与否,应该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需要什么条件等。同时,学历案体现课程教学方案必须具备的目标-教-学-评一致性特征。学历案是教师为学生设计的学习支架、指南、学辅,不涉及教师该做什么的内容。

学历案提供了专业化设计的深度学习机会。中小学生的学习是有指导的学习,学历案就是教师对学习过程或历程进行专业化设计的方案,这种专业化体现在深度学习机会的供给、分配与利用的设计上。通常采用的关键策略有:明确深度学习的目标,让学生感受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价值;选择或形成有挑战性的、与目标匹配的主题;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的兴趣或思考;设计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意义的任务;确定班级中三分之二学生能跟得上的学习进阶;强调多感官参与,组织听、看、说、做、演等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提供合作、探究、展示与交流的机会;选择真实情境,强调学以致用,开展表现性评价;设计学后反思的路径,引导学生养成反思学习的习惯。

学历案强调让课堂中更多的学生“在学习”即投入学习。学习动机是深度学习的重要标志之一。在班级教学背景下,教师长期以来只关注学生学习的“差”而忽视了“异”,其实40个人就有40种不同的学习,学生学得“差”,部分原因是教师没有处理好“异学习”。由于施教无异,导致有些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投入学习——或游离学习,或疑似学习。学历案其实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异学习”的问题,以提高教学的适应性。通常采用的关键策略有:课堂教学要适合学生个人的学习速度、进度或风格,甚至内容或任务;设计分层作业,以适合不同类型的学生;创设或安排丰富多样的学习机会,如按2×20或4×10或8×5分组活动,或者每次选2-4位学生作为助教,形成2+38;4+36……等;在课堂教学、课外辅导或作业评语中,要求教师与学生开展深入而多样的互动,吸引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将所学的内容与学生建立关联,让学生发现或体会所学内容的意义,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避免过于强调外在诱因。

学历案追求课堂中每位学生的“真学习”即真实学习。针对课堂中普遍存在的虚假学习、浅层学习的问题,学历案的理论假设就是,教学不是传递信息的过程,而是帮助学生加工信息的过程,也是促进每位学生发生真实学习的过程。通常采用的关键策略有:要让学习过程“看得见”,真正体现学生自主或社会建构知识或经验的过程;要将学习的知识条件化、情境化、结构化,促进学生深度理解和应用的实现;要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说中学、做中学、教中学、悟中学与常用的听中学、看中学一样在课堂中实现,实现具身学习;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实现自我指导与监控的学习;还要引导学生把学历案作为自己的学习档案,引导学生学会管理个人知识,实现个人化的学习。

经过持续五年的学历案探索,我有一种越来越强烈的意识:作为教师写的专业方案,不应是告诉别人我怎么教,而是要说清楚学生学会什么、何以学会;作为教师的培训者,与其“经常教老师如何教学生学习”,还不如“直接告诉教师学生是怎样学会的”!

感谢南京一中的专业共同体给我众多的理智刺激!它让我的思考更加成熟,信念更加坚定!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上到底发生着什么?可能很少有人静下心来思考这一看似简单却很难回答的问题。自己的课堂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能客观回答这一问题的人就更少了。教学包含“教”和“学”的过程,两个环节都不能少,地位都很重要,但归根到底,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学生的学会,教师的“教”是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是基于学生已有的“学”的情况。没有学习,何谈教学?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直推崇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学理论,即“组织教学—复习旧知—讲授新课—巩固新知—布置作业”的教学五环节,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传统课堂模式,其中“师本位”的理念占据着主导地位,时至今日,仍然支配和影响着教师的课堂教学。

传统的课堂,从主体来看,过于强调教师是中心,师生地位是不平等的,教师根据知识体系、个人兴趣和习惯来进行课堂设计;从教与学的过程来看,重教轻学,割裂教与学的联系,以教定学,轻视甚至忽视学生的“学”,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关注结果、忽视过程,课堂上搞“一言堂”和“注入式教学”,追求整齐划一的课堂管理状态,抹杀个性,教师和学生之间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基本关系,教学成为知识的单向灌输和“填鸭式”推进的过程;从教学手段和方法上看,以教师的讲授活动为主,学生的活动是为完成知识传授服务的,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关注较少,学生的学习过程表现为听课、记录和背记;从师生角色来看,教师是集“编剧”、“导演”和“演员”于一身,全方位包办学生的学习;从评价标准来看,统一标准,不关注学生差异,教学中很少兼顾学生的实际,只关注速度,忽视质量,只管教不管学,教师很累,内容很多,学生很忙,却不一定有好的结果。

研究表明,“师本位”课堂模式司空见惯。以高中地理课堂状态为例,有研究者选取了南京地区20所不同层次学校的27名教师为代表进行问卷调查,仍有7%教师教“教材”,只有33%教师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的教师课堂讲授时间为30分钟以上。然而,“师本位”课堂模式在其运作过程中效率低下、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研究发现,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传统课堂”对照班学生的“小学生远距离联想测验”作业单成绩(均值)整体低于“生本课堂”实验班(均值),“生本课堂”实验班总体测验成绩的标准差()低于“传统课堂”对照班总体测验成绩的标准差()。可见,“师本位”的“传统课堂”与“生本位”的“生本课堂”所产生的学生学业成果有着显著差异。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有不少教师开始从关注自己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从研究“教法”转为研究“学法”,注重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总是“说一套、做一套”,“穿新鞋、走老路”,没能切实地将新理念转化为新行动,课堂还是老模式、老方法、老套路,以教师为中心,“一支粉笔一张嘴,从头讲到尾”的现象还为数不少。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忙得很,学生无事做”,其结果是“高消耗、低收益”。新理念与旧模式两张皮的现象较为突出,“满堂灌”“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仍主宰着课堂,即使有学生活动,也显得非常生硬和做作,即使有师生互动,也不过是形式,是作秀,是一种“假互动”。

事件深度报道范文 第6篇

创美优品分享

非事件性新闻怎么写?

非事件性新闻是指:“对一段时间内或若干空间里发生的诸多事实、情况、事件的综合反映,揭示带有分析性、启发性的总体情况、倾向或经验等,非事件性新闻的特点是点面结合,以点证面,以面为主,反映事物发展变化中的阶段性、倾向性、经验性或典型性。典型报道、综合消息、经验消息、述评消息等属之。非事件性新闻的时效要求较为宽松些,但也要尽力找寻和体现新闻根据(由头),善于利用新闻发布的契机。”

比起事件性新闻来说,非事件性新闻写法上要灵活多样些。在长期的实践中,这类新闻报道也形成了一些相对稳定的写法。

一、“借着一个适当的题目来写”

这一写法是xxx提出来的。19xx年11月5领南阳》,消息发表不久后,他写信给xxx,指出要注意写些综合报道,“个适当的题目如像占领南阳之类去写。并要各地分社负责人或党的负责人学会写这类综合性的报道。而我们是长久缺少此类报道的。”

这类写法既适合于横向式的综合,也适合于纵向式综合。学习这类写法,《中原我军占领南阳》入手。它先报道“我军占领南阳”三国时期曹操与张绣争夺此城写起,这些材料集中说明了南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敌军放弃之、地的得失了。然后,我军在战场上连连取胜,不仅扩大了地盘,还补充了约20些地方实行了土改政策;“” ——占领南阳。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占领南阳”只是一个导入口,“题目”,重心在于展示当时整个的战局。是一种借题发挥。

事件深度报道范文 第7篇

新闻特写,是新闻通讯的品种之一,是报纸新闻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既可以寓事、理、情、景于一体,又能够以短小精悍、新短快活而见长的新闻体裁,新闻特写在增强报纸可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根据读者需求的不断变化和新闻规律的丰富发展,使新闻特写在新的历史时期展现出新的风采,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准确把握其“新”字的属*和本质,努力在“闻”字上挖潜力,不断在“特”字上下工夫,刻苦在“写”字上做文章,是新闻记者和广大业余新闻报道员应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写出“新”

新,是新闻的基本属*,更是新闻特写的特*和本质。所谓“新”,在新闻特写上至少应体现三层意思:一是所写内容是新近发生的故事,也就是新闻时效*强的事件,不是旧闻和陈年老账;二是所写内容是新近发现的新闻故事和新闻事件,虽然不是最近发生的,但却是最近才被发现的,过去不曾被人发现或注意的;三是写作方法、技巧、结构、语言上的独到之处,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没什么新意,就构不成其“新闻特写”了。

写出“事”

事,即故事、事件、事情。没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