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政课的论文范文(合集6篇)
关于思政课的论文范文 第1篇
(1)理论灌输路径.理论灌输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确立的有效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遵循的基本原理.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论灌输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首先,用科学理论武装高职院校学生头脑需要强化理论灌输法.同样高职院校学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四有”新人,就必须用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生也不可能自发产生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识,体系武装学生头脑,而这只能靠理论灌输.其次,高职院校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理论灌输.高职院校学生特别需要强化理论灌输,引导帮助正确认识成长中的实际问题,克服思想品德上的不足,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其三,优化高职院校学生成长环境需要理论灌输.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思想意识多元化日渐凸显,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进行理论灌输,才能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高职院校学生才能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对有毒有害信息的抵抗力免疫力.
(2)社会实践路径.社会实践比课堂教育更具体、生动,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因为作为活动主体的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内化课堂理论和道德认知,面对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有克服处理的冲动和愿望.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实质上就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选择、自我体验、自我内化、自我评价、自我调控的过程,是一种直接的内化过程,比所有的外在强加的教育都要直接和深刻.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实践途径可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大类.校内实践的活动形式包括校园文化活动、教学实习模拟、军事训练、勤工俭学、社团活动等等.校外实践活动包括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区服务、社会政治活动、技术服务、公益劳动等等.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高职院校尤其要注重工学结合特征,把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还要在实践教学领域里开展各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实训、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各个环节,以避免使思想政治教育陷入空洞的理论传播中,使学生在教育中得到实践锻炼,在实践锻炼中实现自我教育.
思政课程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为关于思政课程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大学思政课的意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关于思政课的论文范文 第2篇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概论》课作为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它课时最多、学分最高,它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本文从《概论》课程如何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方式、创新考核方式四方面来展开讨论,以最终达到提高《概论》课程的入脑、入耳、入心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教学改革
doi: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v^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作为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人脑和入耳,即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讲正确、讲清楚、讲透彻。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要求人心,即学生在学理论的同时,能够真正地学会用正确的观点去思考问题、认识社会和完善自身,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一、创新教材内容。提高《概论》课教学的时效性
(一)教材体系转变成教学体系,形成专题教学
当代的大学生普遍存在对专业知识学习非常重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兴趣不足等问题,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远离现实,既高调又空洞,有的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这种学习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为了有效改变这一现状,我们首先要创新教学内容,打破传统按教材章节体系依序授课的方式,依据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和要求,按照《概论》课的内在思想和逻辑关系对教村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和提炼,突出重点,形成既有先后连接又相对独立的系列专题,进而将教材体系转化成教学体系。之所以要进行专题教学,一方面是因为《概论》课程的教村内容非常丰富。《概论》课教材内容从章节上虽然已经从2013版的15章整合成2015年版的12章,但2015修改版教材与原来教材相比,内容更广、更丰富,它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内政、外交、国防、党建以及改革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热点难点问题。并及时新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一^v^的十八大以恚的系列重要讲话及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要方略。另一方面是因为《概论》课程的部分教材内容与多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重复。如《概论》课的部分教学内容与《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内容存在着部分重复,与初中、高中部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也存在诸多重复。所以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既要把丰富的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又要规避与中学政治课及高校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在保证整个教材体系不变的情况下,有所取舍、把握重点,形成若干个专题,使教学内容更有针对性,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二)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及时进教材
《概论》课程是一门现当代的学科,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而这个理论成果是不断丰富发展的,当现实社会发展过程中发生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等还来不及进教材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迅速及时地把^v^新出台的大政方针政策,热点事件等引进课堂,渗透于教学之中,努力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代同步。这样既能及时充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又能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更鲜活,授课内容更贴近现实,贴近实际,从而增强了《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学使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和系统把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而且掌握比较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运用这一科学理论去分析和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实际,提高思想道德境界,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概论》课教学的效果看,内生引导式教学必定优于外在灌输式教学。外在灌输式教学只有通过受教育者再整合才有可能开花结果,达到政治理论和政治信念“进头脑”效果。实践证明,要使学生学会、会学,收到“人心”“人脑”的良好教学效果,必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针对《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联系密切、教学时效性强、学生思想复杂多样等特点,我们采用了探究式教学、翻转式课堂教学、专题演讲教学、师生互易教学、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等多种双向互动教学方法,让全体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在活动中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探求精神,达到入耳、人脑、人心的教学目的。
三、创新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一)课内实践教学。《概论》课教学只有联系当前的国内国际形势,只有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只有联系当代大学生的现实思想状况,它的教学才有生命力。课内实践教学是通过讨论式、辩论式、研讨式等教学方式开展的。以党和国家重大事件为依托,开展各种主题活动。课内实践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突出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目的是让学生有效地参与课堂,以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实践证明,讨论式、辩论式、研讨式等教学方式,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较好教学活动方式。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深入思考,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堂讨论或辩论,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开阔了学生视野。同时增强以理论知识解答现实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对各种问题的深入讨论,达到以意导人、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加深疑点理解,明辨现实是非。这一教学方法主要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形式,以学生互动合作为特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在这一环节,老师要科学合理地挑选一些社会焦点问题、理论难点问题和学生热点问题,供学生进行主题讨论。在演讲、讨论过程中,要求全班同学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力争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每位学生都有所收获。教师在此过程中不可缺位,要进行适当的引导,评价并总结。这样的课内教学实践方式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很有帮助,对提高学生动嘴、动手、动脑等方面能力很有帮助作用。
(二)社会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是通过实践教学基地参观考察,学生课余社会调查等方式开展的。社会实践教学主要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以实践教学基地为本,拓展《概论》课教学空间。选出10%的学生代表,利用双休日走出校门,到实践教学基地参观学习。参观考察回来后,学生代表向班级其余的同学进行汇报,共享参观成果,让学生真切地了解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所发生的变化。另一部分的实践教学要求每位同学都参加。形式是采用社会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人拍等。如社会调查,开学第一周就布置任务,让同学利用假期、课余时间,结合当前政治、经济、社会热点、专业实际或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深入农村、工厂和企事业单位开展调研,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将调查、考察的结果写成调查报告。调查报告的成绩以占20%的比例记入总成绩。课程论文(调查报告)还可参加我校每年举办的思政论文比赛。我校思政论文比赛已经连续举办了19年,每年有四五千名学生参赛,论文或调查报告通过五轮的严格评选,最后获一、二、三等奖的四十多位学生,在暑假里,由学校领导、学院领导、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带队,到新农村、到改革开放最前沿、红色景点等地进行为期一周左右的社会实践活动。获奖的调查报告和论文编印成论文集公开出版。
关于思政课的论文范文 第3篇
一、理论社团的广泛影响力
理论社团之所以备受重视,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凸显,原因在于其在大学生中影响广泛,作用深远。1.社团成员作为理论传播媒介具有特殊的影响力社团中相对宽松的氛围和社团师生的平等地位提供了良好的对话交流的平台。教师从“师”变“友”更显亲切,学生对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额外指导平添敬意。尊师重道、教学相长之风不仅增加了师生情谊更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和渗透力。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推崇和向往的。此外,社员独特的学生干部身份也使理论传播效果波及更广,效果更为显著。理论社团成员大多是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党校学员,在班级、学生会等组织中担任要职,无论是学业、工作、生活都在学生中堪称表率,具有较强的群众基础和影响力,他们的一言一行势必带动更多同学学习政治理论,树立政治信仰,向党组织靠拢,并能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各项工作。2.理论社团的活动内容体现时代性、把握方向性,影响深远理论社团除了学习马列主义、^v^思想、^v^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理论,掌握党的基本知识,另一个学习重点是关注时事热点、把握时展动态,对突发事件和重大热点难点问题尤为重视。如在号召全国开展“中国梦”的理论探讨和主题实践的大背景下“,时事观察社”围绕“中国梦与我的理想”开展的班会讨论活动让更多大学生重新建立对理想的期待“,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并自觉把个人理想寓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理想之中。此外,诸如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关系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国际敏感争议事件都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易于掀起广泛参与学习讨论的高潮。理论社团在组织这些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的理论修养、正确立场、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影响更多的学生成为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和马列主义青年。
二、理论社团进一步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理论社团在实施育人工作、构建校园文化建设、改革思政课程体系颇多建树,但一切功能都建立在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基础上。但根据调研统计,理论社团在一些高校,存在数量少、规模小、活动少、水平低等现象,[1]25-26暴露出社团发展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其一、部分高校学生素质不高,水平低下,主观认识存在误区,积极性不高;其二、缺乏指导,发展受限。教师“教书育人”的大德育观念未完全建立,教师无指导积极性,造成指导老师或缺位或有名无实的现象;教师未受到专业训练,缺乏指导艺术和工作思路;教师教学科研负担较重,压力不小,无暇旁顾。其三、制度不全,管理粗放。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学生的奖惩激励机制未建立完善或未完全执行;社团内部纪律松散,群众性组织的劣势尽显。
三、“大德育”理念指导下,理论社团持续健康发展的路径探析
理论社团要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实现高效有序发展,真正起到思想育人、德育育人、文化育人的作用,真正形成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良好氛围,必须从内在基础和外部环境都建立起使之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营造校园政论文化环境校园政论文化,是校园文化系统中关于政治理论方面的次级文化环境,是校园文化创造的关于政治理论方面的全部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稳定总和。主要包括校园政治理论建设和教育的主导理念、政治理论教育与教学的规章制度和教风学风,政治理论工作的资料文献、场所与教备设施,以及政治理论教育与教学的途径与形式、措施与方法、行为习惯等的总和。[3]68建东职业技术学院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贯彻“大德育”理念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从政策制度、组织建构到经费支持、后勤保障,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形成教学、管理、服务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政论文化环境。
(二)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宏观管理方面,学校建立党委统率、学工处领导下团委、思政教研室、各系学工部门齐抓共管的德育工作机制:团委组织管理、思政教研室思想理论指导、各系学工部门配合执行,政治理论社团“时事观察社”在学校的支持下,在各部门各司其职的工作下颇有成效,促进了党风、校风、班风、学风建设。中观管理方面,建立团委领导下的社联等专门机构,社联按照《学生社团管理条例》担负起组织管理、思想指导、活动监督、后勤保障、财务管理、执行团委决定等职能;理论社团制定管理章程,按时定期参加社联会议,参加社团联合活动,服务于校园文化生活。微观管理方面,理论社团建立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的部门体系,确保人员到位,制定社团章程,明确社团宗旨,加强组织纪律,定期开展活动。
(三)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为鼓励和督促学生加入社团参加活动,可制定《学生课外培养计划实施办法》(包括《课外活动学分赋值标准》、《学生课外活动学分认定办法》),把课外活动与学分挂钩;可依托党建、团建把社团表现作为学生入党评优评奖的重要参考。为鼓励教师指导学生社团,更好地参与课后育人环节,可把教师第二课堂活动指导任务纳入管理工作量、年终考评、职称评审,从奖惩体系的建立对教师工作进行引导,如制定《社团指导教师考核细则》;对教学、管理、科研工作量进行合理配比,让教师在教科研之余有余力进行课外指导。
(四)建立长效的学习机制加强社团骨干学习。其一、建立重点培养、广泛宣传的“点面结合”的培养机制。通过各系学工部门推荐、新生招录、考察等程序,确定一批理论学习骨干。“组成理论学习中心小组,让他们先学一点、学多一点、学深一点,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再利用他们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感染周围的同学。”[4]8其二、建立“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模式。社团可集中聆听学者专家理论讲座、观摩爱国主义影片、参加学习讨论会,也可分散自行学习调研,撰写读书报告、观影感想、理论论文。其三、建立“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在记忆性地学习基本理论知识之外,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根据兴趣选取身边热点的时势政治事件为切入点探寻事实真相、分析理论依据、做出正确判断,坚持正确立场、指导为人处事。加强师资队伍培训。学校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积极创造机会让教师参加相关学习与培训,增加管理知识和提高指导水平,避免专业课教师闭门造车搞学问,懂书本不懂学生,重理论轻实践;学校也可开展社团管理艺术与实践的学术研讨会与经验交流会,引导思政理论课教师总结社团管理经验,更深入了解学生心态、状态、动态,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教科研一体化发展,同时引导学生工作教师跳出事务性工作,加强与思政课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提高理论修养和专业化水平。
关于思政课的论文范文 第4篇
摘 要:课外实践教学的最大特点在于学生的参与和实践。为增强其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必须体现适时性、增加人文性,从选题设计到程序操作,从理论研究到具体实践,在师生互动及课外实践与课内教学有机结合的双向互动中,整合教学资源,凸显人文特色,并进一步加强对其实践特性及制度化建设等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 互动视野;人文特色; 实效性
实践是推动知识内化为素质、外化为能力的关键步骤,是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路径。早在1987年国家教委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就曾明确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同社会实践、行政管理和学生生活学习结合起来。[1]课外实践课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学生的参与,为了增强实践教学的实效,近年来,笔者所在的山东科技大学文法学院从选题设计到程序操作,从理论研究到凸显特色,在多年的探索中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同时也对下一步努力的方向进行了思考。
一、课外实践的选题设计与操作问题研究
历经多年探索,我校现在摸索到的形式分为两类:一为学习研究型实践模式,如聆听报告、撰写实践论文或调研报告、观后感;另一种为体验型实践模式,如观看影像资料、进行社会调研等等。相比较而言,在指导学生撰写课程论文方面我们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1.特色介绍:以课程论文选题为契机,增进大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
党的^v^报告曾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所以能在人文教育中发挥重要的平台作用,不仅仅因为它涉及人生信仰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它是在对天人之际的哲学追问、社会规律的宏观把握、个体生存的价值反思、历史轨迹的理性探寻及当下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探索、质疑与明辨中,积淀着人们对社会经验、历史智慧及个人生存体验的认知与感受。为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在实践教学论文题目的设置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论文选题不仅在内容层面应注重人文精神的挖掘与弘扬,而且更要注重提升高校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胡适曾强调指出,塑造个体独立的人格是自由主义的第一层含义,而个人主义的第一特性是自由:“独立思想,不肯把别人的耳朵当耳朵,不肯把别人的眼睛当眼睛,不肯把别人的脑力当自己的脑力。”[3]充分发展个人的才能,不迷信权威,不固执成见,不崇拜教条,用存疑的眼光重估一切价值,是自由人格的独特魅力。因此教师在实践教学论文的指导中应该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课题研究,提升独立研究与思考的勇气和能力。
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积极推动论文的选题由知识体系的灌输向价值体系的培养这一方向进行转变,并结合社会变化与热点关注,定时更新实践教学课程论文题目,以使学生对所探讨的问题有较高的兴趣。如在《纲要》课教学中,2011年我校的课程论文题目,除设计了对基本问题的考察题目外(如从太平军的失败看解放军的成功——近代新旧农民运动之比较;近代国共两党革命成败之反思等等),还增加了其他类选题,其中一些属于角度新颖或涉猎社会热点的题目,如“^v^问题的历史审视”、“‘阿拉伯之春’的变局反思暨基于近代历史背景对‘中国态度’的缘由考察”、“^v^问题的现代反思——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必要性的思索”、“辛亥革命: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等等。一些选题则属于专题纪念性的题目,如“苏联解体问题反思”(苏联解体20周年纪念反思)、“领袖的选择与选择领袖——^v^党史上的几个关键性问题”(建党90周年纪念性专题)、“南方讲话的时代意义及当下反思”(迎接^v^南方谈话的纪念性专题);一些选题则属于探讨性的话题,如“评‘乌有之乡’视域中的^v^”;一些则旨在倾听来自学生层面的声音,如“当前思政课教育改革刍议——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视角”,老师们希望由此可以知道,在学生们的眼里,一堂令人满意的思政课应该讲些什么、怎样讲,从而更好地提升教学的实效。
2.注重操作层面的理论研究与关系梳理
为增进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注重在实践层次上加强对一些相关问题的探索与研究。如关于实践教学改革的原则性问题,必须坚持实践教学改革要富有针对性,分类(不同专业、群体、年级、课程)进行;强调实践性(重在体验,着重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突出实效性(积极发挥学生自主选择权,推进学生各项能力培养);体现适时性(选题要突出“三贴”特色,结合社会热点、难点,切忌大而空);增加人文性(促进人才培养的全面性)等特色。
此外,要注重在环节互动的视野下梳理导致实践教学瓶颈问题的各种环节间的关系,如在实践环节中,注意处理好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的关系;分散实践与集中实践的关系;理论课实践活动及大学生社团活动之间的关系;学习型(知识性)实践与体验型实践的关系等等。从参与主体角度看,对教师来说,要处理好教学大纲、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的关系;各种教学形式之间的关系;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等等。对校方(领导)来说,则要处理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及党、政、团各部门的分工、联动、协调关系;必修性核心思想政治类课程与其相关拓展课程及其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实践教学过程中引进来、走出去之间的关系;兼职教授与专业教授间责任、分工之间的关系等等。对学生来说,在实践教学选项选择中要处理好必修与选修(即共选与个选)之间的关系;在参与实践中要处理好个体分工与团体合作之间的种种关系。通过以上关系的处理,旨在推动整个实践教学系统各结构保持良好的动态平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方面,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并发挥各自最大优势。
二、互动视域下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整合与优化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不仅是实践教学、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的教育理念。教师在讲授中要重视探究性学习方法的运用,且从讲课到讨论,所有的教学环节都紧紧围绕“学生到底需要知道什么、应该知道什么”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为在有限的空间与时间里获得更多的实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特别注意两个“互动”的互动:一是师生互动,突出共同参与;二是在学生的参与中,注重课外实践教学论文与课内实践教学知识的互动。更重要的是,要注意把前述两个互动有机融合为一体。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在这里讲的师生互动,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课堂问答或讨论,它是与第二个互动即与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的互动结合一起的。为此,教师的努力主要表现为两个方向上:一是在实践教学论文题目的设置上要注重师生共同参与,部分题目由教师结合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联系当下社会的热点、疑点来设计问题,布置参考性题目;部分则鼓励学生就自己关心的热点、疑点问题提出研究课目,并由教师在权衡后(主要考虑与本门课程的结合度)将之适当纳入课外实践论文选题之中。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从不同角度,结合课内不同知识点,引导学生思考此中的问题,在师生共同的探讨中“破解”这些课题。这不仅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而且有助于学生在实践论文的写作中提升理论高度和思考广度。
二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开展课内实践。教师布置的课程论文题目是两重性的。一种是全方位的,即所布置的题目供班级所有同学参考选择;一种是局域性的,即抽出部分课程论文题目,分别布置给听课班级,让学生课下查找资料,制成课件或讲稿,由每个班级选取最感兴趣的同学登台讲解或辩论,之后接受台下师生的问询。演讲时间限定在15分钟左右。这项工作由教师提前布置,并根据题目与课内知识点的结合度安排学生讲解时间。
上述教学改革的尝试可起到如下作用:其一,有效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参与演讲、辩论或“穿越式”的体验中能实实在在地拓展更开阔的视野,掌握到更广泛的知识;二,从提升学生的思考与研究能力看,它有助于考察学生对重大问题的整体把握能力,推动学生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理念熏陶下,能够在“成一家之言”的努力中体现自己对问题积极的、独立的而且是进一步的思考;三,从实践教学的提升效果看,它可以直接提升并真正检阅学生实践教学的论文质量;四,从教学质量的提升方面,学生的参与可对教师的授课内容、教学形式乃至认知视野产生极大的“文化反哺”功能。它“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提供有益的启示,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添新的生机与活力”[4]。
在学生所参与的课内教学的实践中,我们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面对老师布置的课题,学生积极踊跃,认真准备,在课内教学的参与中,他们不仅撰写了小论文,制作了集影音、声乐与文字于一体的精美课件,而且其观察视角之新奇,探索思维之活跃都令人赞叹。如在“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课内实践中,有的学生参与演讲的《太平天国成败鉴》课题,其形式之新颖活泼尤其令人耳目一新。该课题由三位同学参加,一位扮演剧中人洪秀全,一位以历史评论人的身份与“洪秀全”展开成败原因的辩论,一位则担当主持、解说并随着上述两位在辩论中提到的观点播放课件、同步呈现其中的知识点。就这样,他们以历史情景剧兼辩论赛的灵活形式,以“穿越”甚或“无厘头”的方式,生动再现了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沉浮或探索、兴衰与成败,表演中间还配合、穿插着主持人的旁白及在两位“剧中人”表演性演讲结束后,对所反映问题最后给以进一步的引导、思考及系统性的阐释和提炼,从而令学生在大开眼界之余又有更深刻、更广泛的认识,最终推动他们能主动参与到知识生成的过程中去,并在各种参与、体验中不断增加对历史真相的认知、体会与追问。
三、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1.开拓更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
关于思政课的论文范文 第5篇
摘要:体育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路径,是体育育人的重要载体。文章选取1982年—2020年体育课程思政论文为研究对象,运用VOSviewer软件对本领域进行文本挖掘和可视化分析,识别主要研究机构、关键研究主题,梳理主题脉络,发现本领域研究近两年呈爆发式增长,体育院校是本领域主要研究机构,高校体育思政教育功能与路径、大学生体育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人文关怀、思想政治与体育教育融合、体育思想政治教学设计等是目前研究的主要领域。
关键词:体育;课程思政;可视化;VOSviewer
1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1·1资料来源
CNKI数据库中以“体育”“思政”“课程思政”为主题检索,时间跨度=1982-2020,合计检索到文献941篇。
1·2研究方法
2文献基本特征计量学描述
2·1体育课程思政趋势
CNKI数据库中体育课程思政的研究始于广州师范学校陈成祖1982年发表于《体育教学与训练》的“谈谈体育课的思想教育”,认为体育教育脱离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就不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培养不出优秀的“四化”接班人。总的来说相关研究呈现指数增长趋势(公式y=0·6446e0·143x,R2=0·8651)。1982—2005年间体育课程思政研究文献处于较为缓慢增长的时期;2006—2010年体育课程思政研究文献年发文量提升了一个台阶,保持在10—30篇左右;2011—2018年的研究文献年发文量在30—74篇之间波动;2019—2020年的年研究文献与之前相比呈现爆发性的增长,说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体育课程思政研究。
2·2体育课程思政主要研究机构
关于思政课的论文范文 第6篇
【摘要】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根本任务就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为了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笔者指出应该深化教学改革,做到“教学纪律严肃化、教学资料规范化、听课评课制度化、教研活动常态化、实践教学多样化”。
【关键字】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教学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以马列主义、^v^思想、^v^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承担着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历史重任。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重点解决如何做到与时俱进,结合90后学生特点,确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在思想上有所感悟,在心灵上有所触动,在行动中有所体现。
一、强化管理,深化教学改革
首先,要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要突破教学内容,“新”字上求突破,“深”字上下功夫,“实”字上见成效。对待教材时坚持“若即若离”的原则, 围绕如何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将“教学体系向学生认知需要转化”,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优化整合。
然后,要进行教学观念的更新。要改变过去那种满堂灌的教学观念,把思政教育由静态变为动态,由“远、大、空、假”转变为“近、小、实、真”,以体验为追求,在“行”中纠正学生的认识误区和行为偏差。
再次,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更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时,遵循教学规律,深入调查学生的需要,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探索为主,保证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 师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交互关系,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最后,要进行教学手段的更新。从辩证的角度看,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各有优点与不足。现代化教学手段多长于知识的传授、长于智力发展,而短于品德、情感、审美教育,师生之间缺乏人际交往、情感交往,学生难以从教师那里受到思想、情感、人格、审美方面的熏陶和感染;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还存在短于具体的技能、技巧的培养,对眼、耳的过度刺激有害学生的感官。因此,对待二者不可偏废,应当使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协调。
二、教学纪律要严肃化
思政课不同于其他专业课,有鲜明的立场。思政课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坚持学术无禁忌,教学有纪律的原则。对马克思主义真信、真学、真懂、真用、真教。严禁违背四项基本原则,严禁诋毁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严禁在课堂上宣传^v^功等^v^思想及各种宗教迷信思想,严禁在课堂上信口开河忽悠学生。
三、教学资料要规范化
教学资料规范化是上好每一堂课的前提条件。教师在“备、教、辅、改、考、研”环节中均应该按照高标准、高要求去做,尽职尽责,认真备课,编写的教案内容要尽量系统、详细;制作的ppt课件要尽量简洁美观、色彩搭配、动画效果良好;编写的教学进度计划要切合实际又富有灵活性;考勤的记载必须符合规定。
四、听课评课要制度化
上好每一节课是教师的天职。为了促使教师认真备课,深入钻研教材,积极进行教学研讨,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形成“比、学、赶、帮、超”氛围。必须建立教师听课与评课制度,组织教师之间互相听课,然后大家集中在一起,进行评课,对讲课好的教师组织集体观摩,对讲课方式或者内容还存在问题的教师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听课评课制度还可以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进一步培养和提高提供良好平台。
五、教研活动要常态化
踩一下[0]
顶一下[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