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小论文范文(汇总20篇)

admin 2024-05-31 网站管理员 admin

高中历史小论文范文 第1篇

摘要: 各个民族文化的独立繁荣发展,构成了多姿多彩的人类文明,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和永续发展更是离不开对历史人文的传承和创新。在物质文明日益繁荣的今天,如何通过有效的方式来对历史人文进行传承,把历史文化当中优秀的成分充分的吸收过来转换为可供现代化的社会运转的润滑剂已经成为时代的焦点。

高校的教育在这一过程中的意义便凸显出来,尤其是对于那些直接体现历史文明和对历史文明更为具象的表达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环境艺术设计当中融入历史人文内涵,不但可以增添艺术设计作品的艺术性,而且还符合现代大众的欣赏习惯,并且可以吸引特定的人群,可以说对于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以及环境艺术作品实践性和艺术性的提高都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关键词: 历史人文;环境艺术设计;高校教学;传承

艺术设计是决定创意产业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能够实现我们“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当今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物质需求的标准也逐渐最求个性化、完美化,这就对从事美术和设计人才需要重新定位和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如今我国高校都设置了专业课程,重点培养相关专业人才,以期能够满足社会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目前高校也都设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发展的道路上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对艺术和设计教育的改革与高校艺术教育有着直接性的关联,必须与时俱进。

环境艺术设计之所以不同在于是以环境的本身为前提依据,以达到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共同实现,使得艺术设计达到最高的境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艺术设计学科中的一门重点学科,它是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它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环境艺术实践活动与人类改造世界和影响自己周边环境的能力以及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这一系列特征出发,我们可以真切的感受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需要在历史人文的熏陶下进一步发展。下面笔者将从当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现状出发来具体研究历史人文在环境艺术设计之中的融合。

一、高校教学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现状

1、教学模式的僵化

目前的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并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而很多教师都习以为常的按照美术教学的模式和思维来进行教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是美术,加之受到美术教学思维的影响,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过分的重视学生对于平面二维设计、电脑特效的设计的教学,而忽略了学生立体的思维能力。这些就造成了教学课程的单一化、形式化,使得学生的环境艺术设计理念走向了“形式主义”或者“装饰主义”的弊端,十分不利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由于这样的课程设计缺少对学生空间造型能力的培养,这就使得学生在进入专业课的学习研究时,会因为综合知识尤其是历史人文知识的匮乏而无法对设计任务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表达。

2、教学模式的单一性

目前,我国高校的多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虽然借鉴的国外先进的艺术设计理念,但是却与实践严重脱节。很多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还只是在教室中进行,并没有深入的接触实践。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兼具实践性和艺术性的课程,与实践脱节就意味着...

高中历史小论文范文 第2篇

【摘要】真正的`素质教育和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长期效应,有利于学生良好心态的形成,真正的成人成才,才是我们教育必须坚持、不懈追求、孜孜奋斗的方向;而活跃课堂气氛在高中历史的素质教育和三维教学目标中亦为重要,因为高中学生较之于小学初中学生更具有理解能力、鉴赏能力。与老师之间更能进行语言、思想、情感的沟通。更需要课堂的活跃性和幽默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升学生的激情、激情比方法更重要。所以改变古板式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更能提高教学质量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 素质教育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首先,精辟开讲,先声夺人。“文如看山不喜平”一种新奇巧妙、引人人胜的课堂导入能使学生一上课就处于一种积极的学习准备心理之中,很快就能集中全部的情感、意志于学习新课上。因此,教师应精心组织导入,或巧设疑问,或以情动人,或结合时事……通过不同的方式巧妙、自然地引导学生进入渴望获取知识的境界,让学生在积极的学习状态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知识,提高能力。其次,求新求异,不断创新;历史是一幅有血有肉,丰富感人的画卷,但大部分的学生不爱学习历史,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还是由于历史课堂教学不尽人意,缺乏趣味性;为此,我大胆探索,力求在“新”、“异”上创出特色来。最后,营造情景,以情求趣。恰当合适的语言会很快将学生引入思辨的天地,趣味横生的语言会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幽默风趣的语言会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思考;教师应该用语言魅力征服学生、感染学生、吸引学生,让学生喜学、乐学,陶醉在历史学习中,感受历史带给我们的无穷魅力。

二、重实践和观查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用于感化我们的同学构建今天的和谐社会,需要我们以博大的胸怀、宽容的心去融化别人的错误,那不是放纵而是原谅,在潜移默化中改正别人的错误。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谭嗣同那“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吉鸿昌的“恨不抗xxx,留做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xxx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都是最好的三观教育的材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而扬起三观教育的激情。学习历史要与现实相结合,做到社会化实用化。经世致用为现实服务学习历史关注社会,既关注社会实际问题,又关注高考热点、难点问题;从古代的毁林开荒到今天的退耕还林到今天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从清朝前期的闭关锁国到今天的改革开放,从郑和下西洋新航路的开辟到今天的全球一体化和地球村。都要以史为鉴不要重蹈覆辙,从历史的悲剧中去领会和总结今天的我们该做什么怎么做,以加快社会发展。让学生学以致用,从成就感和责任感中去增加兴趣。

三、在探索中活跃课堂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刻板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探索,参与知识的形式过程,少灌输、多活动。通过独立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在观察、思考、做做,议议等过程中尽情地、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即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讲解,自己去小结,不仅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更使学生学会学习。波利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我努力创设条件,让学生自己发现探求新知。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找到了一些方法,学生情绪高涨,都为自己是一个发现者而激动、骄傲,学习气氛热烈而活跃。课堂教学,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则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思维就趋于呆板,那么在课堂上何不尝试让学生讲、老师听呢?不仅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而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说话能力。基于这种思想,对于一些适宜学生讲的教材内容,可充分让学生探索道理,讲思考方法。这样教学学生探索有激情,讨论的比较方法超出了书上列举的范围,且印象深刻。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有深度,更有创新度。

四、运用图片、实物、模型等,直观展示

教师在讲授历史时,必须运用多种手段再现历史,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难以记忆的历史知识。运用图片、实物。模型、投影等直观材料的展示与解说,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他们更容易接受知识;也可以把较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学生易于理解;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历史叙述的是过去的社会生活的现象,教师的叙述无论怎样形象生动,如果学生没有视觉上的感受,就会印象不深。借助直观教具,帮助再现历史现象,就显得十分重要。实物和模型不仅能形象地反映出历史的真实情况,而且是许多重要历史知识的直接来源,在历史研究中和历史教学中有很高的价值。图片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它可以把历史的资料展示给学生,通过感观的刺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与想象,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最后,高中历史具有信息量大、思维量大、理论性强的特点,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内容丰富而复杂,贴近现实生活,素来是历史研究的活跃领域,给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了新的资料,也出了许多难题。如何教好训中历史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课题,我也每个高中历史教师的责任。这需要我们教师有较强的理论功力,但我相信,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高中历史教学一定能迎来一个新明天!

高中历史小论文范文 第3篇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模式下,历史教学越来越重过程与方法,提倡论从史出的教学理念,试着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与以往不同的是,史料在教学中发挥了越来越发挥重要的作用,史料教学的水平对历史教学的效果影响很大。重视史料并且熟练地运用已经成为历史教学的不二选择。

高中历史教师获取史料的途径或许相对偏少,但是我们应该给予史料充分的重视,充分利用手头的资源,真正上好历史课。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论述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印证历史,还原历史,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理念和意识

历史已经过去,人们必须通过史料才能再现历史。梁启超在《历史研究法》中说:“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可言。”可见史料是从事历史教学的基础。

尊重历史,追求真实,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历史教材总是浓缩地反映某些内容和直接的历史结论,它不可能在每一个历史事件的描述上像具体的史料那样形象生动,也不会告诉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引用合适精彩的史料,将史料和课本中历史结论结合起来,从深层次与历史进行对话,使学生能更真实地了解历史。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凭借史料的总结整理,让学生体验感悟历史,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理念,增强其历史意识。

二、创设教学情境,使历史课充满情趣与活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国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和最好的老师。传统高中历史教学中过分强调对知识点的讲授,忽视过程和能力培养,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死记硬背,造成历史课堂枯燥乏味、学生不喜欢历史课的困境。在新形势下,历史教师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将图片、文字、视频等不同史料展示给学生。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一些生动的、有内涵的史料的呈现,会给他们以内心的触动,给他们以感官上的强烈刺激,这样能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效率。丰富多样的史料也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历史课堂有了血肉,极大地增强了历史课的立体感。同时,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使历史课堂有了深度,有了厚重感。这样的课堂更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说:“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新课程改革以来,历史教学也越来越重视学习能力培养。高中学生都是以参加高考并且考取高分为主要目标的,如果在培养兴趣的同时,不忽视其应试能力,是我们要重点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将史料引入高中历史教学,尤其是引入对某个事件原因、评价的教学,一方面可以充分实现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另一方面,通过理解、分析史料及运用史料完成合作探究,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思维能力。阅读史料是利用史料进行历史教学的初级阶段。大部分的史料都以文言文形式呈现,所以理解和研究的的前提是理解史料内涵。而最重要的是理解与分析史料。这是我们史料教学的`第二个阶段,需要启发学生以所学的基础知识为平台,充分利用基础知识全面分析史料所包含的信息,慢慢总结,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真正实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最难的是全面分析史料。这是利用史料教学的最后阶段,在前一步的基础上,深层次培养学生对史料的比较、概括、归纳的能力和历史思维。比如,讲必修一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时,教师可同时展示两段对其不同评价的材料,学生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评价的资料的阅读理解分析,可以形成对太平天国的全面评价,既能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在反封建中的功绩,又能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在社会发展层面的局限性。这就既培养了学生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又使学生认识到任何事物都要辩证地看待,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四、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传统的历史学习重点在于对历史知识和现成历史结论的记忆和理解,而缺乏深层次的质疑。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核心是转换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要想实现这种转变,史料教学无疑是必然选择。新课程改革后,史料教学带给学生多样性课程资源和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推动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并且学会质疑。

史料教学改变了教师过去单纯备知识点、讲知识点的领导局面,要求教师将备课的重心放在史料的收集、整合及开发利用上,课堂教学的重心放在引导、训练学生分析史料上。这改变了传统教师角色,推动了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随着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整个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的作用变为“导”,而不是“教”,学生也逐渐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

总之,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历史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史料教学的优势,使历史课堂充满活力,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当然,史料的运用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尤其应处理好史料与课堂时间和效果的关系,避免多多益善,使课堂走向另一个极端。在新课程改革新趋势下,如何更好地更有效地进行史料教学,是一线高中教师长期的研究课题。教师只有转变观念,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达到历史教学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龚爱琴。在史料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历史教学问题,2005(2).

[2]尚伦岳。新课程改革中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和意义[D].陕西师范大学,2011.

高中历史小论文范文 第4篇

赵亚夫教授在《歷史课堂的有效教学》一书中指出:“有效教学应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对信息进行加工,通过积极探索获得新知识的一种形式,学生应该是主动、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和探索者”.不难看出,有效的课堂教学的中心是“以学定教”,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学的过程决定了教师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兴奋的积极的主动的学习过程.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样阐述学习的有效性:“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都是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之下主动开拓学习之路,在这条路上,学生就是学习的主人,是一个学习的发现者、探索者.在此过程中,教师体验着教的愉悦,学生收获学习成就感的欢快.

高中历史小论文范文 第5篇

第17课

1.北宋的建立:960。

北宋的灭亡:11xx年金军攻入开封,俘虏徽宗钦宗二帝,史称“ 靖康之变 ”;同年,

钦宗之弟 赵构 在南京称帝,后定都 临安 ,史称“南宋”; 12xx年,南宋流亡

政府被元军消灭,南宋灭亡。

2.大蒙古国的建立者是 ,建立时间为

3.与北宋长期并立的^v^先后有 辽 、 西夏 、 金 。

4.北宋在政治上的重要特点是建立文官体制,它为什么要建立文官体制?文官体制是如何建

立起来的?对北宋造成了什么影响?

原因:鉴于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禁军将领篡夺皇位的历史教训。

建立:①宋太祖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确立枢密院主军政、

三衙统兵和皇帝总揽兵权的体制;枢密院长官由文官担任;

②实行内重外轻方针,各地强壮士兵编入中央禁军;

③采取更戍法,轮流变换驻地,防止将领割据对抗朝廷;

④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通过科举选拔文人为官,形成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

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

⑤为便于调遣,又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的制度。

影响:积极——有效消除了分裂割据、军人乱政的隐患

消极——形成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高中历史小论文范文 第6篇

摘 要:

近年来,随着高考历史论文题型的频繁出现,历史论文作业已成为中学历史教学评价方式中的研究热点之一。历史论文作业的沿革充分体现了教学评价从重视知识向重视能力及历史思维的培养转变过程,以及从标准型向开放型的发展过程。但在作业的设计与评价方面仍有许多不足,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

历史写作;作业设计;作业评价

自2001年在北京高考历史卷中推出小论文题型以后,历史写作题以其能够有效考查学生历史学科素养、考查思维能力综合运用、助推课程改革及其保持区分度等优势,逐渐受到考试命题者的赏识青睐,并逐步成为越来越多省份历史高考的亮丽风景线。为应对高考历史写作题,老师们开始在平时的作业中进行历史论文写作的训练。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设计历史论文写作题、如何指导学生撰写历史论文,成为当前历史教育中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试对这一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笔者最近从有关材料上获取了一道美国中学历史作业题:关于奴隶问题的短文。

1。作业介绍:完成一篇字数500—600个单词的短文,这篇短文要以两本关于奴隶问题的书为基础,其结构是以高中最常用的五段落格式来表达。这两本关于奴隶问题的书分别是:

(1)To Be a s1ave,by Ju1ius Lester。

(2)The Narrative of the 1ife of Frederick Doug1ass,by Frederick Doug1ass

你可以从下列四个主题中选择其一作为你的主题

(1)奴隶制度无论是在体力上还是精神上都是残酷的;

(2)奴隶制度是非人性的;

(3)奴隶主受到奴隶制度的消极影响;

(4)奴隶是比奴隶主更好的人。

2。作业要求

引言段:

(1)引言段要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且贯彻主题(3分);

(2)引言段要用正确的陈述语句(3分)。

短文主体:

(3)每个段落用正确的相关主题句开头(9分);

(4)第一段需要三个论据来支持你的主题句,这三个论据必须合乎逻辑,完整并直接与主题句相关(6分);

(5)第二段需要三个论据来支持你的主题句,这三个论据必须合乎逻辑,完整并直接与主题句相关(6分);

(6)第三段需要三个论据来支持你的主题句,这三个论据必须合乎逻辑,完整并直接与主题句相关(6分)。

结束段:

(7)最后一段以另外一种方式重述你的主题并结束全文(3分)。

3、质量及语法要求:

(8)没有任何错别词(3分);

(9)正确地引用支持你论点的信息(2分);

(10)所有句子都是有意义的,也就是说,每一个句子都不需要重新改写(5分);

(11)把引用文献放在正确的页码上(2分);

(12)正确利用两本小说,每本小说至少引用三次(2分)。总分:50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对历史习作是这样阐述的:“撰写历史习作是体现探究性学习成果的内容之一,也是历史学习评价的方式。通过撰写历史习作,重点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等。”

[1]历史作业是历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检测、反馈、提升、发展的作用。历史习作作为一种历史作业类型,伴随着高考历史论文热,教育者的研究也见多起来。郑连生老师指出历史论文的写作要注意选题切入口要小、阅读广博、取材精实、批改时宜面对面。

[2](P68)北京特级教师曹家骜指出撰写历史论文题目要注意审题,确立标题,推敲论点,组织材料。

[3](P65—66)张树生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开展历史论文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提高思想认识和培养综合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风;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P42—43)历史论文的教学需要老师设计情境、提供材料并且给予一定的指导,给学生写作空间,并恰当评价给予适时反馈。现有的研究成果一部分主要集中对历史论文题型的撰写及教学指导进行探索,另一部分则主要是对历史高考小论文题目的命制特点及解题技巧进行探究,对历史论文作业的设计与评价的论述不多。

高中历史小论文范文 第7篇

20xx年春学期高一历史备课组工作小结

本学期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下,在年级部的指导下,在我们同组员的通力协作下开展教学工作。并顺利完成了各项教学教研工作。

一、完成教学工作情况

本学期高一历史备课组四位教师除承担高一年级的历史教学工作外,还担任了部分高二小高考的教学任务,分科后平均每位教师负担6个或7个教学班,平均周课时都在20节左右,陆成洲教师还担任班主任工作,杨延海老师是全县年龄最大的历史老师,在协助高二完成小高考的任务后,回到高一又承担了一周21节课时的教学工作,.还兼作对青年老师陆成洲的教学指导和本组的练习、教案等的审核工作,非常辛苦,让我们全组都很感动。总之本学期本组的每位同志的教学担子重,任务艰巨。不仅要完成每天4—5节的课,由于没有征订教辅用书,教学之余还要进行教学学案的编写、单元练习、假期作业、周练练习等的编制,上课课件的制作,人手少,任务重,尽管在分班之后加了人手,但由于课的增加,每个人的教学任务仍然很重。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是历史必修(二) 模块经济史的教学,尽管因为援助高二的小高考,高一教学有所耽误,但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和辛苦,终于圆满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基本达到预期的目标。虽然很累,但还是很高兴的,心里感到很轻松。

高中历史小论文范文 第8篇

专题六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概念阐述】

一、城市国家

城市国家即城邦,是古代希腊基本的政治单位,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古代希腊城邦制度开始形成。在氏族社会组织逐渐解体的基础上,希腊各地相继形成了两百多个城邦。古代希腊城邦一般是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以小国寡民为基本特征。它们的国土面积一般只有百余平方公里、人口数万,最大的城邦八千多平方公里国土、数十万人口。古希腊最重要的城邦是斯巴达和雅典。

二、陶片放逐法

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期采取的一项措施,是按公民投票来决定是否对某一公民实行政治放逐,因投票时把定罪人的名字写在陶片上而得名。每年由五百人会议提请公民大会讨论是否应实行此法,若大会同意就召开全体公民集会进行投票,获得多数票者将被流放国外xx年,但不动其财产。这个放逐法对那些不受群众欢迎的头面人物(往往是贵族)是很大的威胁,不失为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工具。

三、五百人会议

雅典城邦的最高行政机构,创设于克里斯提尼当政时。由新设置的10个地域部落用抽签的方法从年满30岁的公民中各选出50人组成,以代替梭伦时代的“四百人会议”。除为公民大会准备议程并执行其决议外,享有处理经常性的财务、军事、外交等项最高权力;对外则代表国家,接待外国使团,事实上相当于雅典政府。

高中历史小论文范文 第9篇

摘要:

关键词:

历史论文

一、多元史观内涵解读

我们主张多元的历史,那么什么是多元史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突出体现了四种史观,即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除此之外,还有革命史观、阶级史观、正统史观、英雄史观、生态史观、社会史观等。在新课标改革之后,传统的革命史观和阶级史观逐渐淡化

现代化史观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它的动力是工业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在认识历史的范围上,要改变以往偏重政治史的习惯,将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内容视为文明演进的重要内容。文明史观要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既要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要看到各个文明的独特性,同时还应关注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关系。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中考察,同时又从中国文明的角度看待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

二、新史观下的历史教学

新的课标,宽泛的高考立意,全面的史观,这些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我们要做出调整,以适应当前教学的实际情况及帮助学生树立全面、正确的历史观。

1、教学理念的转变。过去相对较保守和过于程式化的史观中解放出来,突破“只重史实”的局限性思维方式,进而上升到以“史论”的高度去看待高考、看待历史。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科学的历史观指导,没有方法的历史教育是不能够称之为科学的。从高一教学开始就不断渗透对多元史观的应用。如必修一对1840年的战争、开放通商口岸、太平天国运动及辛亥革命的评价;必修二新航路的开辟、洋务运动、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及罗斯福新政的评价;必修三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等这些题目都以多元的史观为角度,有较经典的高考试题可供借鉴参考。

2、在新史观的指导下整合教材。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编排教材即体现在三个必修模块上,教材以专题的形式分别体现了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避免了传统教材体系的学科体系、教材体例、教学内容的重复。

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政治制度民主化,教材从文明史角度重点介绍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古代雅典和罗马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近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等重大主题。物质文明方面明确了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突出了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在世界史方面,近代突出了工业革命引领的工业文明历程,特别注意在文明是关下人们社会生活发展变化,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对各国经济的影响。精神文明方面,与农耕文明相适应的儒家文化成为构成了中华文明的主干。工业革命以来的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3、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多元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过去相对较保守和过于程式化的史观中解放出来,突破“只重史实”的局限性思维方式,进而上升到以“史论”的高度去看待高考、看待历史。

4、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身能力。教师在教学常过程中,应该注重多关注史学研究动态,关注史学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引导学生从更新、更具时代感的角度去了解和认识历史。对最新史学动态的关注,对一线的中学教师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无论是课改前还是课改之后,这都是我们必修的功课之一。在日常生活之中,更多地积累素材。要合理地运用教材。教材是教师师和学生最基本的学习资料,所以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已有的资源。如相关版教材的知识链接,这些内容应该是专家们精心选来的,价值不容小觑。

我们使用的旧教材体现的是片面的、教条的旧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是旧唯物史观主要观点。随着新课程实施,教师关注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的转变,但忽视新的史学观念的吸纳,史学理念陈旧。因此无论旧教材还是历史教师都存在新史观的缺失。

新史观的缺失既不利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与时俱进,也不利于学生高考历史考试的发挥。在高校和中学最紧密的结合点――高考命题这个环节上,高校教师必定会把他们平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来。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都融入了新史观,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中的现代化史观等。

新时代要求和高考推动,迫使我们在使用历史旧教材的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新史观。如,在《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中有必要融入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中国近现代史反映了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与冲突,中国近现史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用全球史观审视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变化。

多元史观在新课程中的运用,改变了以往单一僵化的看待历史的态度,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地分析历史,从而适应了新时期的要求。

高中历史小论文范文 第10篇

2016历史小论文范文

第1篇:历史小论文

戏述唐玄宗——潮起潮落

唐朝年间,有许多人叱咤风云。然而我却对唐玄宗是情有独钟,他那精湛的统治能力,巧妙的用人。唐玄宗为广纳贤人,不惜委屈自己,这都让我一一折服,但人算不如天算,如此明理的皇帝最后也因贪图享乐而自作自受。

当年的开元时期,可谓是繁荣富庶,毫无疑问,乃唐玄宗的统治优良也。选用姚崇作相,给繁荣又加上了一层必然。黄金搭档在一起当然把唐朝的繁荣体现得栩栩尽致。唐朝诗赋让人醉生梦死,都是因为唐玄宗把诗赋加进了进士科为主要的考试内容。唐朝农业方面有很大的发展,唐玄宗任君期间,共修建四十多处大型水利工程,南引的水稻也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产量大大增加。手工业日益发达,丝绸品渐渐出炉,技术高超。它的陶瓷业也不甘落后,奋勇直追,推出至今有名的越窑青瓷、刑窑白瓷和唐三彩,在陶瓷业独领风骚。

数千古风云人物,还看唐朝。

人无非此一时,彼一时。唐玄宗也无例外。也许是当时的硕大成就让他过分自信,他如同井底之蛙,在井里是一片繁荣景象,以为这儿已经是世界的边缘,但未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日益的贪图享乐的心理油然而生,杨贵妃又闯入他的视线,无疑这时的朝政如同一本长篇的乏味文章,而眼前杨贵妃却是一本富有趣味的小说。当然他选择了^v^小说^v^。^v^一失足成千古恨^v^,这句至理名言,在唐玄宗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高中历史小论文范文 第11篇

一、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状况分析:

本学期本人教授高一5、6两个班,学生的基础较好,认知能力强。总体来说,作为高一新生,对于历史的学习还停留在初中阶段的认识水平。

2、教材简析:

高中历史必修一以古今中外政治文明历程为主题,着重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分九个单元,30课进行阐述。教材的编写采取中外合编的专题史体例,每个单元集中探究一个比较宏观的历史问题。每个单元分为若干课,每课涉及一个比较具体的历史问题。对于专题史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才能高屋建瓴。

二、教学目的及任务: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对历史必修课的学习探究,除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外,还要重视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全面分析历史进程,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质量目标:

在期中考试中,争取学生的合格率为90%,优秀率为25%在期末考试中,争取学生的`合格率为95%,优秀率为30%。

四、重点工作: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夯实知识基础,稳步提高学习成绩

五、具体措施:

1、做好初高中衔接,放慢讲课速度,让学生学会高中历史的基本学习方法。

2、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纲化教学,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有的放矢。

3、抓好课堂效率,扩大提问范围,关注每一位学生,观察学生上课状态。

4、因材施教。

5、做好知识的巩固,注重课后反馈,每节课后完成练习,每个单元结束后,进行总复习和考核,增强学生的应试能力。

6、注重授课语言的精确,准确适用以下词汇“了解”“掌握”“重点学习”“知识迁移”。

高中历史小论文范文 第12篇

[摘要]在新课程、新课改大力推广的今天,课堂讨论法备受广大师生欢迎和接受的互动学习方法之一,课堂讨论法目前在高中历史新课改教学中应用较热,但是部分老师在教学得到的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方面部分教师缺乏讨论法教学的经验和技巧。第二方面是学生准备不充分,部分学生比较胆怯,缺乏主见。教师需充分熟悉和重视讨论法的功能,提高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

[关键词]课堂讨论法;教师掌握技巧;学生因素分析

一、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教师因素的影响

主要是因为教师熟悉上的误区和缺乏对讨论法具体实施和操作的经验、技巧,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往往看中“讲授法”,看中其信息传递速度快、所花时间少、经济实效、轻易把握、安全可靠等优点,相反认为“讨论法”信息传递速度慢、耗费时间和精力、短期效果不明显,从而,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过分倾向于使用“讲授法”。从长远来看,“讨论法”的使用效果要优于“讲授法”。

2.受学生因素的影响

教师成功应用讨论法的又一重要条件是得到学生的密切配合,学生积极思考,敢于质疑,踊跃发言,否则讨论将难以开展。但是部分学生比较胆怯,缺乏主见和创见,有的学生即使有思想要表达,由于性格内向,害怕说错被人取笑,对教师的依靠性强,学习机械、被动。没有学生的热情配合,也是讨论法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

二、那么怎么才能发挥出“讨论法”在课堂上应有的积极效果呢

1.消除熟悉上的误区,充分熟悉和重视讨论法的功能,坚持应用讨论法

正确估价教师发言的价值和学生的能力、水平。低估学生和高估自己会使讨论法难以开展,即使进行讨论,也是在教师的绝对控制之下。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教师拥有知识、专门技术和经验,在学生眼中,教师之所以是教师是因为他们博学且是某一领域的专家。但不管教师知识多么丰富,可以成功传授给学生的只有一小部分,课堂上过多的发言会限制学生的积极思考和踊跃发言。教师的权威必须作为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工具,以最具建设性的方式来使用,鼓舞学生,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声音,尊重学生所坚持的关于个人和集体的知识。

学生知道的可能远比教师估计的

要多,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来展示所知道的一切。当学生走到一起探索问题时,他们经常会展示出自己的丰富知识和集体聪明,极大地超过了他们作为个体所显示出来的能力和才干。教师应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在教学中开展讨论,真正发挥出学生的潜能。

2.教师加强对讨论法的研究和实践,保证讨论法实施的效果

要使讨论法卓有成效的前提是教师熟悉讨论法,能熟练运用,而目前多数历史教师对讨论法具体操作缺乏了解,一个有效的办法是开展课题研究,一边学习理论,一边进行实践,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技巧。

3.提高教师在讨论中的信息捕捉能力、洞察力和对信息的应变处理能力

有的教师缺乏讨论中的洞察力,导致学生的视野难以开拓。例如关于讨论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原因的例子,假如教师对学生回答肯定的基础上反问一题:“既然日本是先革命后改革取得了成功,那么之后中国进行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南京临时政府进行了一些社会改革,为什么中国还是难以走上独立、富强的发展道路呢?”假如课堂时间允许,可在课堂上进一步开展讨论,如不允许,也可在课外由学生讨论,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学生就会发现,原先的答案仅是表面的原因,中日两国走上不同发展道路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所得出的答案更深刻,更有思想性,使学生从整体上熟悉了中日两国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原因,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知识面,真正做到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讨论中,教师要把课堂的主人还给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交流问题,讨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讨论中既不应是旁观者,也不应是裁判,而应以参与者的身份在讨论中点拨、引导,唤起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不要经常向学生暗示你认为什么是正确答案,也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答案是什么,讨论的本质是通过学生的共同探究来确定那些不可猜测的问题。

5.学生要有充分的预备,包括资料的预备和充足的时间等

课堂讨论法效果理想的先决条件之一就是参与者要对所讨论的问题有充分的了解,在讨论开始之前,教师应提供讨论题的有关资料,或由学生自己搜集、查阅相关资料,有了一定的相关知识储备后,学生在讨论时就有话可说且持之有据。讨论的时间一定要有保证,否则,讨论只会流于形式,收不到实际的效果。

6.创设民主的环境,营造良好气氛

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实现主体性教学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尊重学生的意见,哪怕是错误的意见,也不要随便否定,要设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培养学生敢想敢说,甚至敢于同教师展开争论的精神。

只要教师坚持应用讨论法,创设民主、平等的氛围,鼓励学生质疑,大胆发表意见,学生的参与意识会越来越强,相信通过广大历史教师的共同努力,高中历史教育必能焕发出青春和活力。

高中历史小论文范文 第13篇

其实历史是最有意思的学科,它就像看故事书,兴趣决定一切。历史上的故事可以增加阅历,在和朋友聊天的时候可以看出你的知识面很广。选择题多是书上有的,过程就是故事,评论。这样学历史就觉很轻松。因为历史可以向看小说一样看,不像其他科目那么无聊.

如何学好历史这一科呢?在这里首先和同学们谈谈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问题。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提出一个公式:A=x+y+z ;A代表成功,X代表付出的艰辛劳动,Y代表正确的学习方法,Z代表脚踏实地的学习态度。这个公式告诫我们,要想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就要勤奋、刻苦、高效率,其中的学习方法很重要。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事半功倍、学习成功的重要前提。把历史学习的过程分为“课前预习,课上听讲、课后复习、练习和阶段复习、总结”五个环节,其中前四个环节是每天必做的事情,最后一步可以每周一次或一单元一次。从一进入高中就要开始学习做。下面就告诉你怎样去做。

1、预习

预习就是上课前的自学,是为学习新课做准备的。养成了预习习惯,就会学得主动。预习的具体任务是:初步理解教材内容的基本知识和思路,与学习过的旧知识有哪些联系,找出教材中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尝试做预习笔记。

方法是:运用语文课的归纳段落大意的方法,提炼每段的核心内容,并用关键词语概括段意,写在课本自然段的旁边,如:历史背景、经过、失败原因、意义、评价等等。预习后,合上课本,想一想:下节课老师要讲什么新问题?自己懂不懂与这个新问题有联系的旧知识是什么?还有没有什么不懂的问题,需要上课时重点听老师讲。

预习是自己独立地接受新知识的过程,虽然开始费点时间,可是上课可以有重点的听讲了,减少了因上课处处被动听讲的时间,效率提高了,也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因为学懂了,课后复习的时间便减少了,做作业也快了。

2、课上听讲

课上听讲是你一天学习的主要内容。经过预习后,就会盼望着老师上课时解决自己遗留的没看懂的问题。上课时就会通过老师的指点、讲解、诱导,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边听边记笔记,使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进入更高的境界,而不再满足于对知识的表面理解。

第一,上课专心听讲。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讲,一节课四十五分钟里能集中起来有15至20分钟专心听讲就不错了。这段有效的时间是听自己在预习中没看明白的问题和老师拓展的问题,是不能走神的。

第二,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我建议同学们预备铃一响,就要坐到座位上,回忆上节历史课师所讲的内容,以便于回答老师的复习提问和新旧知识的衔接。这样可以使自己迅速进入到学习状态,积极主动地听讲和思考问题。

第三,记好笔记。高中与初中大不相同,不能是老师写一个字、词、句子,你也跟着抄一个字、词、句子了。我建议同学们把老师写的板书提纲直接记在课本的自然段开头处,把老师提出的拓展性问题记在课本的相应空白位置上,这样既可以节省记笔记的时间,积极思考问题,又可以复习时使用起来方便、直观。

第四,课堂上既要把自己设想成历史人物的角色,设身处地思维,又要站在今天历史唯物主义者的角度看问题,这样对一个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的评价就比较客观全面。

第五,要特别注意每一节课的头尾两部分。因为每节课的开头基本是老师复习、提问,概括上节课的内容,然后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并强调重点、难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结尾,是老师本节课的高度概括和小结,布置作业及思考的问题。

第六,当堂内容当堂掌握。如果你每节课都这样想,你的听讲效率肯定会高。怎样就算是当堂掌握了呢?如“洋务运动”一课,你通过学习知道了它发生的背景原因(内忧外患)、目的(对内对外,巩固统治)、代表人物(李鸿章、曾国藩等)、内容或过程(四个方面)、性质(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结果是不成功及原因、评价(一分为二,有利有弊)等就可以了。说明你对洋务运动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认识。

第七,注意听老师的方法,总结规律,深化认识。

3、课后复习

课后的复习、练习也就是知识的巩固阶段。目的是要让学过的知识在头脑中保持持久的记忆,可以说它是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课后复习是上课学习的继续。没有哪个人靠课堂学习就完全掌握了知识,做作业不查书就顺利完成的。

第二,课后复习可以弥补做作业涉及不到的知识。因为作业数量有限,不可能涵盖课上老师讲的所有内容,作业未涉及到的内容就有可能长期被忽略,形成学习上的“欠债”。

课后复习可以考虑做以下四件事:尝试回忆、看课本、整理笔记和看参考书。

第一,尝试回忆。这里重要的是尝试回忆,它可以先不看书,独立地把老师讲过的内容回想一遍。

第二,看课本。课本是我们学习的最主要的工具,是老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共同依据,也是考试命题的依据。越是优秀生越是重视课本的使用,而且划得很细致、笔记很多。

第三,整理笔记。课堂上的笔记可以直接写在课本的相应位置上。建议同学们准备一个历史专用笔记本,用做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时用,记录预习中的问题、课后复习时的总结、体会、提示、课本的补充资料或经典试题。这个笔记本是阶段复习、临考前的一个很好的参考资料,可以节省很多查资料、重新思考、临时归纳和重新记忆的时间,可以帮助你加快知识系统化的过程。总结对比时好的方法有列表、示意图、用不同颜色的笔分类、列关键词、编一些易记的顺口溜等。有一个好的笔记,会增强你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第四,看参考书。参考书是我们课本的一种补充资料,看参考书是为了加深对课本的理解。选参考书要遵循这样几条原则:①必须是最新版本,与现行教材相匹配。②必须带有学法指导,知识结构示意。③必须配有近几年的高考例题分析。④不要求多,以一套为准。参考书课前课后都要不同程度地去看,一定要围绕着课本中心内容去看,拓展思维,增长见识、博采众长,这样可以促使你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向纵深及广度发展,使所学知识形成良性循环。

4、课后练习

做练习的过程就是知识的应用过程。也就是用你已经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相关的问题。通过练习,不仅能检查你的知识是否真正领会了、理解了、记住了,还可以深化你对知识的领会和巩固。如果你没怎么翻书就顺利地完成了作业,说明你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程度还不错。

在首先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后,还应该找一些参考资料进行阅读、练习,拓展知识和思维。

5、阶段复习

复习是把知识转化为技能的过渡环节。复习的目的在于加深理解教材,消化巩固知识、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复习的任务大致有三项:

强化记忆:为了使自己学习的成果牢固地存在大脑里,以便随时取用,还需进行强化记忆。

查漏补缺,保证知识的完整性:在漫长学习过程中,难免出现漏洞和缺欠,通过复习,可以及时补上,减少在学习上“欠债”。

融会贯通,不要孤立地死记知识,要把所学知识互相联系起来,用摘要或列提纲等办法加以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有人说:“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这正是历史复习的中心任务。

总之,高中学生早重视学习方法,早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可以早受益、早主动。聪明的学生,则在学习知识、发展自己各种能力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并摸索适合本人特点的学习方法。注意在勤奋的前提下,进一步从科学的学习方法中去挤时间,这样不但可以减轻自己的学习负担,而且可以提高学习质量。

高中历史小论文范文 第14篇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课程结构的变化——确立模块教学和专题型体系。新课程设置九个模块课程,教学单元是围绕一个专题展开的,因此又称为专题式教学。

以往的高中历史教材是按照章节体通史的形式编写,其特点是时序性和整体性较强,严格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与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及其历史发展的整体性来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度的。此种方法又被称为通史或编年史的教学模式。而现在的高中历史新课程是按照“模块”加“专题”的形式编写。打破了传统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范围,围绕某一主题,采取纵向跳跃、横向截取剖面的方法,选取一些典型的历史事实,进行更加深入的阐述和更具示范性的探究。其特点是内容精炼,跳跃性强,思维层次高,适合探究性教学的开展。从而给教学组织和实施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三个必修模块分别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等领域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内容,可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学会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六个选修模块的设置,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开拓学生的历史视野,适应了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学习模块的设置,为学校有特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并及时调整课程,形成有个性的学习计划。

由于模块单元体专题型的教学体例打破了传统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范围,采取纵向跳跃、横向截取剖面的方法,因而存在时序性和整体性较差,知识系统破碎的弱点,给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教材进行适当灵活的整合,指导、帮助学生对一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概况进行横向的归纳总结,构建起一个阶段历史发展的框架。

专题式教学具有更强的探究性、更大的跳跃性和更难的理论深度,要求教师在放弃传统时序性和整体性观念的基础上,塑造更高层次时序性和更深刻整体性的新观念,使之成为高中历史教与学的新纽带。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历史研究水平、高度的归纳、整理、概括和抽象能力、较为广博的历史知识和较高的历史理论修养,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同时每一模块设置的专题都与现实社会、学生生活紧密相连,这就有利于学生运用历史思维理解现实问题,借助社会现实反思历史问题,有利于探究性学习和开放式教学的开展。

另外,学科视野宽广,知识要点深遂,是专题式教学显著的特点。学科视野宽广铸就了高中历史新课程内容新鲜,饶有趣味,时代感强的长处。知识要点深遂,为教师引导学生解剖典型,获取研究历史问题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培养、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探究课题。

那么如何进行专题式教学?

首先,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依据实际需要,增添、整合同类专题的材料,调整、取舍教材内容,使历史专题的头绪更集中、主题更突出,不仅更好体现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同时也能横向反映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不同文明的相互交流与碰撞。例如,可以问题为核心对教材进行整合,以必修课程《历史Ⅰ》为例,可通过对单元1、3、4、8相关内容的整合,侧重探讨中国政治发展简史。还可以以对比为目的对教材进行整合,如把必修课程《历史Ⅰ》的专题7和8结合起来,探讨“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社会主义运动的成长壮大”问题,通过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局限性和缺陷,认识到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发生的历史必然性。还可以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相同性质的专题内容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比较东西方的共同点和差别,使学生对人类文明在生成过程中的统一性和多元性有一个直接的感知和认识。

其次,在某个专题教学(或教学单元)开始之前,可利用大事年表以及单元导言为学生整理历史发展的线索、构建一个该阶段历史发展的框架。然后,再展开新课的学习。

第三,在专题学习时,要阐释清楚本专题的概念及内涵。

第四,要讲清本专题历史知识的发展演变历程(包括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中有关该专题史实的起源、主要内容、发展趋势、作用等)以及对当今社会产生的影响。

最后,进行规律性的探究,获得某些历史启示,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而教师素养的高低是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新课程对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随着科技的发展,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融入新教材中。所以要学习这些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所以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不断学习不断完善,才能与时俱进,成为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

高中历史小论文范文 第15篇

1.创设有效的历史情境,加进历史细节

有些高中历史课堂过分强调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历史结论,缺少鲜活的历史过程和历史细节,这种灌输式教学僵硬而呆板,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个缺乏生命力的结论.把结论生硬填塞进学生大脑的时候,不能让学生产生思想火花.所以高中历史教师要把沉闷的课堂激活,必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设置教学情境没有模式可套,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有效的教学情境设置既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

2.放弃以教材为中心的本本主义

以教材教历史还是教教材历史?这个问题多年来一直被争论不休.以教材教是把教材作为授课的依据,而不把教材作为僵死的框框,呈现给学生的是来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活”知识,使学生发生联想和启迪,体现“读史使人明智”的功能.而教教材历史囿于教材结论的束缚,把学生限定在教材论述的范围内,呈现给学生的是困在教材之内的“死”知识.根据课堂的有效性原则,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历史教学的功能和作用,达到育人目标,使学生既能获得知识的累积,又能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所以历史教学中让“死”去“活”来,必须要活用教材,教活教材,放弃以教材为中心的本本主义.

高中历史小论文范文 第16篇

铜陵英才学校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文科卷

姓名: 班级: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25X2=50分)

1、黄梅戏《天仙配》七仙女的唱段“??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反映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 )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③生产目的是为满足自家基本需要和交纳赋税 ④农民富裕祥和的生活境况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中国历代王朝实行的基本经济政策是( )

A.工商皆本 B.重农抑商 C.重商主义 D.海禁政策

3、“它是世界文化遗产,是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的千古奇观,20xx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它指的是( )

A.都江堰 B.郑国渠 C.大运河 D.赵州桥

4、提到“市”,现代人一般会联想到某某城市。而在我国古代,与之联系最密切的是( )

高中历史小论文范文 第17篇

素质教育提倡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强调在教学中教师作主导,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即是“主体性教育”——当代教育的核心理念。然而,走进今天的历史课堂,一言堂、换汤不换药的填鸭式教学依然大行其是,学生的主体性难以体现。素质教育的推行为什么这么难?是学生的问题还是老师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意识?笔者从教多年,下面就这些问题作一探析,权作抛砖引玉。

一、主体性教育推行难在哪?

囿于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当今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的主体性教育难以真正坚持下去,应试教育依然是当今教育的主流,问题难在哪儿呢?

1.固守传统教法,难以在素质教育中获得突破。近年来历史教材多变,但是变的只是知识体系,历史知识没变。很多教师从教多年,已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不愿作改变;一些青年教师虽有尝试,但也多是增添一些多媒体内容,增加了观赏性,增强了课堂趣味,并未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也难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况且,多数的中国高中生,课堂发言多不大胆、不积极,这也使很多老师不愿作这样的坚持,最终回到传统教学的老路上去。

2.应试教育影响着教学方法的选择。高考一考定终身,这种局面目前仍未改变,处于这种大环境下的历史教育,以考试为导向的课堂教育特征很明显。教师在学校的地位、工作业绩以学生的成绩为主要考核指标,这很难调动教师探索教学方法的动力,因为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容易让学生掌握知识点、考出好成绩。

3.历史课的地位影响着教学方法的尝试。高中教育是为大学输送人才,为了升学率,各地普遍存在着重理轻文的现象。文理分科太早,而且分科后,理科班历史只开一节,有的甚至不开,到了学业水平测试前突击加课。历史处于这样的地位,很难让教师有动力去做教学方法的尝试。

因此,受制于上述主客观因素,高中历史课堂上的主体性教育拓展尤为困难,怎么办呢?

二、学生的主体性如何突出?

培养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主体性意识,需要营造一个合理的教育教学环境。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从自身做起,改善教育教学环境。如何去除教育的功利化,是整个社会的问题。作为一线教师,作为教育精神的实践者,我们应该怎么办?身为一线教师,我深有体会,没有饿着的教师,也没有代课发财的教师,只要我们投入精力去作探索,一定会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成为有特色的教师。另外,也要注意对高中生历史学习的引导与鼓励,要让学生明确学习历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应对考试、学习历史,更重要的是丰富自己的知识,形成自己更加广阔的世界观、人生观意识。

2.围绕学生追求多样化的历史教育。所谓历史教育,不仅是教师的教,更重要的还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积极配合,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作为教师,应追求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适当的表扬,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好胜心是每个青少年学生普遍的心理特征,很多学生就是因为老师的一句表扬或认可而开始改变自己努力学习的。再如讨论式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作为一种并不太新的教学方法,讨论教学适应了现代社会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需要,也使老师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自我学习中发展个性、提升能力。诸如此类,只要我们用心教学,是能够达到我们的教学效果的。

总之,在素质教育指导下,教师要具有一颗去除功利的心,更要具有一定的课程资源整合能力,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方式,灵活选择教法,突出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有效提高历史教学。

高中历史小论文范文 第18篇

一、当前高中历史课堂的现状

中国式课堂教育向来是教师教、学生学。历史课程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十分枯燥。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发生的时间、人物、事件需要学生死记硬背,这就导致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排斥。而且很多历史事件的时间很接近,学生容易混乱,这也导致历史课程更加枯燥。很多教师认为历史课程就是按照教材死记硬背,把史实向学生讲清楚,并且让学生记住,就完成了历史课程的教学。这样导致学生学习没动力、教师讲课没激情,高中的历史教学一味灌输知识,课堂过分枯燥、缺少趣味性,这些原因最终导致学生成绩不佳。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手段也在日益更新、进步,我国大量课堂开始使用多媒体教学。但是,一些教师因为年龄和心态的原因,无法接受新鲜事物,认为多媒体教学不靠谱,所以依旧选择枯燥的教学方法;或者是被迫使用多媒体教学,只是放简单的几张图片给学生看看,课堂上依旧只顾着自己讲课,不允许学生说话,严重阻碍学生和教师的沟通,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很多学校历史教师的文化素质及专业水平不够。现今社会,我国依旧存在校园教师素质和文化水平低的情况,这也是我国高中学生对于要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之一。调查研究显示,教师学历高、素质高、专业水平高,对活跃课堂气氛更加专业,学生也更加喜欢。一些整体素质不高的教师,只会照着书本上的知识讲,没有一点延伸和讨论,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也会产生听课不如自己看书的心理,积极性自然下降。当今社会,部分教师的职业态度存在很大问题,没有把教育事业当成骄傲,而是像完成任务一样,只考虑自身利益,对教学缺乏热情。他们认为只要把教科书上的内容教给学生就万事大吉。这一点在历史课上可以充分反映出来,因为历史和其他课程不一样。很多人认为历史就是死记硬背,但是调查表明,如果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多一些互动,或者增加课堂乐趣,学生很容易在欢乐的氛围中记住历史知识。

二、高中历史课堂如何引入历史故事

第一,想要学生学好历史,首先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的学习是需要一定的过程的,教师要带领学生在有乐趣的情况下感到有兴趣,最后转变成志趣,因此历史课的学习要融入历史故事。历史故事有一定的情节,加上教师生动的讲解,学生自然会记住这个故事。第二,教师在讲解历史知识的时候,要把所学内容和历史故事相融合,在讲故事的时候带入历史知识,随后再加以强调。最好可以在不篡改历史的情况下,把故事加以修改,在重点知识的部分加入比较精彩的内容。这样事后再次强调的时候,学生更容易记住。第三,在历史知识中结合历史故事,最好采用穿插教学的办法,不能一味地讲解知识,也不能一味地说故事,要把这两者相结合,并不断提出小问题,或者讲出小笑话,持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要教师准备得充分,学生一定会在娱乐中增长知识。第四,教师可以给学生留课后作业,让学生查找下一节课的历史小故事,在开课之后利用课堂前十分钟,让学生在讲台上讲故事,并且提出自己讲的故事内容和本堂课知识的关系。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记住历史知识,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我国历史长河中,有很多引人深思的小故事,将历史故事引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是非常具有可实施性和操作性的。本文虽然没有十分详细地对高中历史课堂该如何引用历史故事做出解释,但是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历史故事作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辅助材料,对于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历史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帮助。

高中历史小论文范文 第19篇

摘要:随着中国教育体系的发展,学生的基础教育尤为重要。新课标以教学中师生的“双边”理论为核心,指出了教师是“教”而学生是“学”的角色关系。这表明了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沟通是很关键的,这对加强教师和学生教学上的一致性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策略

应新课标的要求,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一起互动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说在新课标形势下形成一套创新型的师生互动模式对教学质量来说尤为关键。初中历史教师同样要深刻地认识到这点的重要性,加强课堂的教学模式的能动性,全方位丰富教学内涵,挖掘出学生的学习潜质,将互动教学作用发挥到极致。

一、目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一)教师没有肩负起引导者的责任

历史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做好详细的课程计划,尤其是针对课上的互动活动,都要提前做好筹备工作。部分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也许能掌握好互动的规律,但是大多时候只有学生自己在行动,而教师缺乏指导能力的话,很容易让学生偏离课程中心。所以说教师的主导性还是有一定作用的,给学生讨论空间的同时更要具有一定的约束力,保证课程的正常开展,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缺乏活跃的氛围

有些教师虽然知道课堂互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但是却忽略了学生间的交流和互鉴。对于传统的分组式学习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多学生不愿意主动参与其中,就减少了交流探讨的机会。教师可能觉得学生之间的探讨过于浅显达不到效果,无法抓住课程的重点,会延误课程的进展。但是这样会让学生提不起兴趣,没有学习的动力,没有共享的学习过程着实让人觉得无趣。

(三)课堂互动内容学习价值不够高

这么多年的教学经验可以看出,一些教师单纯地认为互动就是给学生提问题,太多的问题设置可能会使学生感到厌倦。教师过多地关注课程进展,只是按照自己以往的教学方式来给不同的学生讲解,忽略了学生间的差异性,这样会给学生拘束感。目前我们需要的还是更加深入的教学。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有效策略

(一)创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课堂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是共同学习的平台,师生之间相互了解才是关键,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各自的角色作用。教师要明白,与学生创造出融洽的关系对教学质量有很大的改良作用。师生关系处于比较和睦的状态下学生会感觉更加轻松,学习起来没有太大的压力,和教师互动就像是一个交朋友的过程。学生会逐渐适应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氛围,对历史的学习更加有信心和乐趣。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给学生营造和谐向上的学习环境,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让教与学变得更加简单和容易,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教师要做好课前的预备工作

好教师不但要好好上课,更重要的是对于每节课都要提前做好课程计划安排,提前想好互动的形式和方案,对于互动环节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要提前想好应对政策,以免正常上课时节奏被打乱。在教师和学生的互问互答的环节之外增添多一点和历史有关的游戏环节。在了解学生学习状态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分步分组地引导,让学生尽快融入历史学习的主题,教师监督学生把握好学习节奏,以最好的学习状态上完这节课。比如教师在上课前可以提示学生将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提前预习一下,对里面的精彩内容先进行一定的了解,然后在上课时可以让有意向的学生现场表演,根据课本情节内容来进行自己的表演,增强大家对历史情节的印象,有助于历史课程的学习。

(三)抓住学生的学习特点

现在的初中生可能处于比较桀骜的时期,对于这个时期的学生教师要用更温和的教学方式指引他们。相对来说他们的思维形式比较独特,教师要抓住这个特点做出有效地应对方案。注意多带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性活动,体会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乐趣。对于一些浮躁的学生来说,教师要有一定的耐心,不能一味地责问学生,这样会使学生更加敏感,走上叛逆的道路。教师要多和学生进行学习和生活上的沟通,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生的优点和进步的地方,多进行鼓励,多发现学生的讲课时要有历史情节感,将学生带入历史的发展中。

(四)利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兴趣,对历史人物情节的好奇心,针对课本里的故事情节加以扩展,将学生带入情节发展之中,抓住学生的心理,让学生自己掌控学习过程。比如说在学习《春秋》这门课时,教师课前收集好相关的典故,然后向学生提问,以讲故事的形式将历史知识渗入其中,不仅可以让学生全神贯注的进行学习活动,还可以降低知识的难度,便于学生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反馈,教师要及时地进行改正和扩充,学生有哪里不清楚不了解的要及时做出解释。

(五)通过多媒体形式教学

现在的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应用到历史课堂学习中,并成为一种比较流行的学习模式。这样最大形式上优化了历史教学。初中生相对来说比较活泼好动,比较注重形象问题,历史原始的教材还是不够有吸引力,书本上的文字很难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伟大,教师需要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更真实生动的历史故事情节,以动画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自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历史情感随着教学视频慢慢地发散出来,整个课堂充满愉悦的气氛。教师给学生播放《虎门销烟》的视频,学生通过幻灯片观察硝烟的壮阔前景,同时思考当时的政治格局,了解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在此过程中历史的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三、结语

根据以上论述,在初中历史互动教学不仅加强了教师和学生的沟通还对学生本身的学习互鉴有莫大的益处。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知识传送同学互相探讨,得到更丰富深刻的知识,同时全方位加强了学生整体素质,对教师的教学经验也有很大作用。教师要提供更多良好的学习渠道给学生,以互动的形式交流自己的兴趣点,活跃课堂气氛。

高中历史小论文范文 第20篇

高一历史小论文范文

(华中师大来凤附中)

关于高一历史小论文,高一历史有一种题型,是就历史上的某个事件,某个话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这样的论文该如何写作,我们是否有什么参考性的范文能给大家提供帮助。下面是高一历史小论文,供大家参考。

浅析罗斯福新政

1929-1933年的世界性大危机, 沉重地打击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 ,导致资本主义世界的分裂: 德、日等国乘机走上^v^道路 ,成为欧、亚战争策源地; 美、英、法等国家走向垄断资本主义。其中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新政”缓和了经济危机给美国带来的严重后果和由此激化了的阶级矛盾, 部分地改善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困境,逐步恢复了社会生产力, 同时还使美国避免走上了^v^的道路, 并为美国参加反^v^阵营和最后取得世界反^v^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对美国的沉重打击

1936年9月26日,英格兰银行为阻止黄金外流 ,保护英镑在国际汇兑中的有利地位,将银行利息提高到6 .5% ,致使原来流入美国市场达几亿美元之多的黄金从纽约倒流回伦敦 ,导致纽约证券市场的价格一度下跌。1 92 9年1 0月2 4日 ,纽约证券市场上有1300万股票易手。美国的劳动人民日益贫困由于大批工厂倒闭,致使大量的工人失业。“1929年,失业者约150万,占民用劳动力总数的年10月近400万,1931年10月近1100万,1933年初约1200~1400万”。最严重时超过1500万,甚至可能高达1700万,占整个劳动大军的1/4。在业工人的工资也下降了30~50%,“1929-1933年,劳工总收入从530亿降至315亿美元,其中制造业工资总额从近120亿美元跌至70亿美元。”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