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社会效益分析范文(实用6篇)

admin 2024-05-31 网站管理员 admin

项目社会效益分析范文 第1篇

三江平原湿地社会效益评价论文

湿地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沼泽地等带有静止或流动水体的成片浅水区,还包括在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在世界各地分布广泛。湿地生态系统中生存着大量动植物,很多湿地被列为自然保护区。

湿地不但蕴含着丰富的资源,可以为人类提供食品、药材、原料和水资源;还具有强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效益,比如调节气候、降解污染、抵御自然灾害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淡水资源,被誉为“地球之肾”。三江平原湿地是低冲积平原沼泽湿地,也是全球少见的淡水沼泽湿地之一,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被列入《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但是由于早期耕地的过度开垦,地下水过度开采,忽视了湿地生态用水,导致天然湿地面积减少约340万hm2,湿地景观破碎严重,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生态景观及资源等的可持续发展遭到严重威胁。

如何保证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协调进行,确保湿地景观及其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三江平原湿地是维持目前的开发现状还是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因此,有必要进行三江平原湿地的社会效益评价,为湿地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湿地作为一种生态旅游资源,它的效益可分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长期以来,针对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的研究有很多,但大多数侧重于经济效益评价,而专门针对湿地社会效益评价方面的研究则少之又少。

1、研究区域概况

三江平原是由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交汇、冲击而成,介于北纬45°01'―48°27'56″,东经130°13'―135°05'26″,位于东北平原东北部,是中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平原西起小兴安岭东南端,东达乌苏里江,北自黑龙江畔,南抵兴凯湖,总面积万km2。

三江平原地处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全年日照时数2400~2500h,年降水量500~650mm,雨量充沛。三江平原现存天然沼泽湿地面积达万hm2,泡沼遍布,河流纵横,土壤肥沃,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共有动物近29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0种,二级保护动物36种;高等野生植物近1200多种,已建成6个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其中3个被列入了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2、研究方法

项目社会效益分析范文 第2篇

3.项目检查:

插一脚:咱们村的高铁站已经建了半个月了,村长说要去看看能不能如期通车,于是就带着项目检查组一行到了建设工地上,项目经理跟村长汇报了现在的进度、工人状态以及当前遇到的各种困难,村长看了看项目经理,喝了一口脉动,说到:大家辛苦了,我们一定要保质保量赶在情人节之前通车,尽早让村里的光棍们出去找对象。

真正的检查肯定是专业的检查队伍和专业的设备。检查有问题现场就要想办法干掉,没问题的继续。

4.项目总结:

高铁站落成那天,村里组织所有项目负责人开了个会。会上各项目负责人如实汇报了各项关键指标数据,检查组汇报了检查和检测记录数据,最终确定所有技术、参数都达标,具备通车条件。

会后,村长拉着几个主要负责人和财务,走进了财务会议室开了个小会,村长看了看财务总监,习惯性的喝了一口脉动,说道:“小王啊,这段时间你们部门整理下,咱们村建这个高铁站总共花了多少钱?顺便算算啥时候能赚钱,其他负责高铁站招商的几个人,赶紧抓紧推进招商进度,那些商户们尽快让他们进来,早点起到拉动商业和经济的效果。”

大家纷纷点头示意,出了会议室,村长的脸上漏出了满意的笑容。

项目社会效益分析范文 第3篇

试论体育产业发展中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一、体育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作为矛盾对立体,二者是相对独立的概念,没有主次之分,其地 位应是平等的

所谓体育的经济效益是指人们在体育投资这一经济活动中,劳动的占有和消耗与所取得有用成果的比较, 即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的实质是指在体育劳务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以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和占有,获取尽可 能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在这一点上,与一般产品的经济效益没有什么差别。因此,它的上位概念大致属 于经济学研究的范畴。

所谓体育的社会效益,是指体育产品大都是精神产品,其产品的主要功能是增强人民体质振奋民族精神, 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其实质是体育产品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因此,它的上位概念大致属于社会文化娱 乐范畴。

由于它们所属的范畴不同,做为相区别的一面,二者是没有主次之分的,其地位应是平等的。可长期以来 ,人们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把追求经济效益同“小人喻于利”,同“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联系在一起,把追 求社会效益同“君子喻于义”,同“社会主义优越性”联系在一起,本能地给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涂上了色彩 ,分出了等级。受其影响,体育被看成是纯粹的公益性、福利性事业,体育经费完全靠国家拨款,只讲投入不 讲产出,形成了“居民低收入――政府投资――福利分配――投资萎缩”的经济流程。由于没有经济效益做基 础,势必影响体育社会效益的实现。直到今天,在体育场馆实行多种经营,提高经济效益的问题上,“有 %的人认为体委部分领导对场馆实行多种经营,创收盈利心存顾虑。”〔1〕因此, 要正确处理体育产业发展 中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必须从思想认识上摆脱极“左”思想的束缚,还经济效益以本来面目。

二、体育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作为相互联系的一面,其关系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研究 的领域不同而有不同的涵义

1.就微观而言,在体育产业的经营开发中,应该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兼顾体育的社会效益。

在这里,体育的经济效益就是微观经济效益,即体育单个经营单位的经济效益。同企业一样,应该把经济 效益当作自己经营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利润视为企业的生命。这不是由个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市场经济 条件下,价值规律运作的必然结果。

体育作为产业进行开发,走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企业化道路,这说明推向市场的体育产品是 商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必须遵循社会经济运行规律,即以利益为杠杆,通过 公平竞争,等价交换,优胜劣汰,最终实现对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体育产业的高速运作。因此,各体育 经营单位必然想方设法,在尽可能降低劳动占有和劳动消耗的条件下,争取尽可能多的利润。与之相适应;经 营者还必须兼顾体育的社会效益,要服务对路,增添花色,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档次,满足人们丰富多彩的体 育需要,唯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多、更长远的经济效益。

有人认为,体育劳务产品和其他产品不一样,是精神产品,具有公益性,即使是进入市场的部分也是坚持 社会利益与经济利益相结合,以社会效益为主。不错,体育劳务产品是精神产品,具有公益性,但体育产品之 所以能走向市场,成为商品,从某种角度而言,恰恰是因为它的公益性。广泛的社会性、权利性、公正性,才 使得体育劳务产品具备了交换的价值。

综观当今体坛,高水平的运动竞赛已成为一种金光闪闪的商品。一些大商家、公司、企业纷涌而上,竞相 为之大洒金钱。他们的目的和动机当然不是为了实现体育的公益性,而是把体育的公益性、社会性当做可利用 的手段,通过现代传播媒介,让体育充当出色的广告载体,获取超额利润。像每年为体育投入3000万马克的奔 驰公司的信条就是:对体育界投入的钱越多,获取的利润越多。

可以说,正因为有了体育劳条创造精神产品的这种广泛的社会性、公益性,才有了商家争先恐后的投入, 带动了广阔的市场需求,才有了体育市场的开辟和繁荣,也使得体育商品的价格扶摇直上。就拿奥运会的电视 转播权而言,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售价亿美元,1988年汉城奥运会为4亿美元,19亚特兰大奥运会是7 亿美元,身价之高令人咋舌。

再拿发行体育彩票来说,当今许多国家都把发行体育彩票作为扶持体育事业发展的支柱产业。它能在极短 的时间内迅速筹集大量的资金,靠的就是体育竞赛商品的价值,其使用价值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公益性,因而 深受人们的喜爱,并给体育带来滚滚财源。我国“自1994年3 月起,截止到1996年底,已顺利发行了22亿元的 体育彩票,除百分之五十直接用于返奖外,共筹集资金亿元。”〔2〕主要用于落实奥运争光和全民健身计 划,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由此可见,就微观而言,在体育产业的经营开放中,坚持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兼顾社会效益,这是一种 客观存在,是市场经济规律运行的必然结果。就目前而言,我们只有承认这个事实,才能充分显示“谁投资, 谁所有,谁受益”的体育改革精神,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关心体育,投资体育,促进体育商业化的发展,为最终 实现体育的社会效益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2.从宏观而言,发展体育产业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体育为人民服务,为国民经济服务的宗旨,必须把社会效 益放在首位,经济效益服从服务于社会效益。

从宏观而言,体育产品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不能作为商品推向市场,诸如学校体育、职工体育,其基本任务 是解决人口素质问题,福利性、义务性突出。像人们健身必备的基础设施投资大、周期长、收益慢,若按市场 经济规律自由支配,其生产建设将无法进行。这就需要国家无偿投入,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渐增加投入 的比重。这一点我国体育法第41条已做了明文规定,即“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体育事业经费、体育基 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 这里充分显示了人民政府把体育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无疑是英明正确的举措 。但笔者认为这属于国家宏观调控的范畴。与微观领域的产业经营开发,坚持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并不冲突。 我们鼓励微观搞活,追求经济效益、赚取更多的利润,这并非坏事。国家可以通过宏观调控的办法从经营者手 中提取丰厚的利润,再把它投资到体育的福利性方面去,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样既可以减轻国家的财 政负担,又可以加速体育商业化进程,使体育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三、体育社会效益能否实现,体育产业能否健康发展,并不取决于经济活动本身,而取决于法制 的健全和完备,取决于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

在有些人看来,如果在体育产业发展中,坚持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势必会产生唯利是图、斤斤计较、金 钱至上、腐朽堕落等不良风气,就会牺牲体育的社会效益,也不利于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而把社会效益放在 首位,上述问题似乎就可以避免。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众所周知,西方许多国家把追求利润当作体育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归宿。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不顾体育的 社会效益。比如,在全民健身方面,我们推出《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美国推出《健康公民》,加拿大 推出《积极人生》,英国推出《90年代体育――迎接新的地平线》……他们颁布的时间似乎比我们更早。在计 划的操作实施方面,我们有实施的步骤,他们更有完整的目标体系。以美国的《健康公民20》为例,该计 划700多页,通篇都是对实施目标的陈述,其中包括3个总目标,22个子目标,47个次子目标和300个再次一级的 目标。 这些规定似乎并不亚于我们。

至于体育产业能否健康发展,也不取决于经济活动本身。我们国家坚持把体育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样产 生了为名利服用^v^,为了金钱而弄虚作假、招摇撞骗等问题,同样不可避免地滋生了拜金主义思潮。这都 有力地说明了,在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大潮面前,体育产业能否健康发展,追求经济效益是否就必然牺牲社会 效益,并不取决于经济活动本身是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还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而是取决于法制的健全完备 。市场经济是利益的经济,同时又是法制的经济。在微观经营中,谁都可以为追逐利润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但前提必须光明正大、遵纪守法。这就要求在微观搞活的同时,国家必须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即通过制定实 施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政策去引导、规范人们的利益行为,再配之以有效的监督,就能妥善地处理宏观与微观 领域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联系。

总之,在看待和处理体育产业发展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时,一定要注意,从思想观念上摆脱“ 左”倾思想的束缚,从理论研究上分清宏观与微观不同的领域。

〔1 〕赵钢《关于我国对外开放的体育场馆实行经营型管理问题的研究》《体育科学》1995(2):9

项目社会效益分析范文 第4篇

退耕还林社会效益探析论文

1退耕还林完成情况

自开展退耕还林试点以来,在工程实施期间共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面积万hm2,其中退耕地造林万hm2,荒山造林万hm2,至底,全县森林资源面积累计达万hm2,森林覆盖率。

2退耕还林成效评价

生态效益

退耕还林实施以来的5a间,全县新增林地面积万hm2。在涵养水源方面,可有效调节水分平衡,达到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的目的。在保持水土方面,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经调查,土壤侵蚀模数由的5500t/(akm2)降低到20底的2600t/(akm2),年降雨量由19的增加到年的,干热风、沙尘暴、霜冻等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得到了控制。

经济效益

退耕还林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农业、林业、畜牧业等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从事二、三产业,极大地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据统计,至2014年底,全县工农业产值达万元,与年的万元相比,提高了万元;农业产值由1999年的万元,增加到2014年的万元,增加了万元。退耕还林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广大农民群众把一部分偏远、瘠薄的陡坡耕地退下来,从广种薄收的辛苦劳作中摆脱出来,有更多的'精力在有限的耕地上精耕细作,挖掘农业生产潜力,提高粮食单产。同时,通过在条件适宜的退耕地上大搞林草、林药间作,发展草畜业和中药材产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经济收入。在退耕还林实施期间,全县退耕区共完成林药间作万hm2、林草间作万hm2,每年生产的牧草可饲养15万个羊单位,加上间作药材所得的丰厚收益,使老百姓着实体会到退耕还林还草带来的生机。据调查,2014年底,全县粮食总产量为83289t,比1999年退耕还林前65489t增产17800t。退耕还林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退耕还林的实施,广大退耕户吃粮有了保障,收入进一步提高。1999年退耕前与2014年底退耕后相比较,畜牧业收入由万元增加到万元,增加了万元;劳务收入由万元增加到亿元,增加了万元;人均纯收入由1036元增加到6199元,增加了5163元。

社会效益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增加了全县森林资源面积,使生态状况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逐步改变了长期以来广种薄收的传统耕种习惯,有效调整了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空间和条件。工程建设在整地、造林、抚育、管护等方面对劳动力的需求,使全县剩余劳动力资源得到就地消化,并通过生态移民搬迁、劳务输出和从事二、三产业等途径,使一部分群众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同时,广大群众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进一步认识了“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重要意义,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加快生态环境和建设、遏制水土流失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广大农民真正成为实施退耕还林和生态建设的主体。总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虽然耕地面积有所减少,但粮食总产量没有降低,呈现增长趋势;广大农民通过种草养畜、中药材种植和劳务输出等产业,拓宽了增收渠道,农民人均纯收入进一步提高。同时,退下来的耕地,通过营造生态林,使生态植被得到有效恢复。

项目社会效益分析范文 第5篇

全运会社会效益分析

摘 要 全运会是我国四年一度的体育盛会,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分析举办全运会对社会带来的积极效益以及可能出现的消极效益,并针对消极效益提出防范措施,旨在为今后全运会赛事举办发挥最大社会效益提供相关借鉴。积极社会效益包括改善城市形象、精神激励、文化传播,消极社会效益体现在扰乱居民正常生活、造成环境破坏、潜在安全隐患等。对策包括:合理规划城市布局,控制扰民因素;倡导“绿色文明”办赛理念,加强环境污染的防范治理;加强食品安全与人身安全保障。

关键词 全运会 积极社会效益 消极社会效益

一、前言

全运会属于大型体育赛事,同时非商业化的性质,决定了它的特殊性,即它的公益性特征。社会效益是全运会公益性最直接的体现,也是衡量全运会赛事成功的重要指标之一。2013 年十二届全运会即将在辽宁开幕,机遇与挑战并存,总结以往全运会办赛经验,分析全运会的社会效益,尤其是消极效益,提出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建议,降低负面影响,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也是学术界一直研究的热点。

二、全运会社会效益分类

全运会社会效益分为积极效益和消极效益。积极社会效益包括改善城市形象、精神激励、文化传播;消极社会效益指扰乱居民正常生活、造成环境破坏、潜在安全隐患问题等。研究全运会社会效益,要充分挖掘赛事本身的资源和优势,提高赛事积极效益,更要警觉赛事风险,控制赛事不利因素,最大程度的减少消极效益。

三、全运会积极社会效益分析

(一)改善城市形象

形象影响着公众、政府决策者和当地居民对地方的认知和空间决策行为[1]。全运会属于全国性的大型比赛,对承办城市办赛资格的审查十分严格。一方面,主办城市要重新规划城市布局,交通路线,改善城市环境,完善通讯系统,建造适合竞技比赛的体育场馆等来保证大赛顺利、高质量地进行。另一方面,在赛事运作过程中能够吸引大量的媒体报道,城市各种广告的直接宣传为赛事升温造势,观赛人员声口相传的口碑效应以及间接知情者的形象传播使得城市形象的美誉度和知名度提升。

(二)精神激励

大型赛事举办促进社会稳定发展,使人们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提高审美情趣、增强凝聚力[2]。在赛事举办期间我国优秀运动员为国争光的坚定意志和不懈奋斗的坚强品质激发了民众的爱国情怀,在运动竞技中运动员表现出来的以“祖国至上、艰苦奋斗、积极向上和公平竞争”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更是增强了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在全运氛围的熏陶下城市居民体育价值观改变,体育参与意识增强,形成了强大的城市凝聚力。

(三)文化传播

全运会赛事举办有利于展示东道主城市的文化魅力,是城市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舞台。办赛城市汇集了全国各地的民众,在赛事的理念、口号、吉祥物中融入该城市的特色文化元素,能够促进各参赛地区的文化交流,推动举办城市文明建设和城市文化遗产保护。

四、全运会可能带来的消极社会效益分析

(一)扰乱居民正常生活

从赛事申办成功到赛事收尾,居民的日常生活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第一,增加城市居民的生活噪音,影响场馆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第二,大量的人流涌入比赛主办城市给交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当地居民由于交通重新规划,道路拥堵而改道引起生活上的不便。第三,大量的人员突然涌入会造成城市很多物品资源相对匮乏,给主办城市的居民以及外来游客的生活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

(二)造成环境破坏

赛事举办修建体育场馆及相应设施需要大量的土地,同时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原有的自然环境必然遭到破坏,新公路、停车场等设施更加重了对原生态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大规模的人群在短时间内集聚到比赛地点,交通量剧增,汽车尾气排放量超标,空气指数下降,游客暴增,旅游景点、城市中的垃圾泛滥成灾,水和空气污染更加严重。

(三)潜在安全隐患

1.办赛期间观众、游客、运动员、记者等的大量涌入,城市人口剧增,大量的生活用品需要源源不断的供给,由于货源的紧急需求,有些经销商低价收购即将过期或者劣质产品以次充好投入市场从中谋取利益,引起食用者食物中毒而损害身体健康。

2.大型体育赛事举办,比赛现场数以万计的观众都聚集在空间有限的体育场馆内,类似场馆失火,看台坍塌,球迷闹事,甚至是裁判的不公正裁决等,都有可能引起突发性的群体骚乱,酿成大祸。

3.大赛举办期间,由于赛事精彩,观看人员众多,吸引媒体以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人流量集聚的公共场所成为犯罪的高发区,偷盗、抢劫的犯罪行为迅速上升。

五、充分挖掘全运会积极社会效益

获得办赛资格之后要充分利用举办城市现有的基本条件,建立专业化的市场营销团队,加强宣传,打造赛事品牌,积极争取电视转播机构和有实力,且具有良好企业形象的企业的大力支持,不能够只靠政府的行政干预,要树立与这些企业长期合作的长远观念[3]。将“全民全运”的思想落到实处,积极鼓励民间体育社团组织,开展特色体育活动,培养市民体育人文意识。加强赛事无形资产宣传和开发,包括赛事理念、价值观、标志、会旗等方面,联系城市文化与赛事文化的特色元素,充分挖掘全运会资源,最大程度的发挥积极社会效益。

六、防范全运会消极社会效益的建议

(一)采取积极措施降低影响居民生活的干扰因素

1.办赛前期场馆建设是重头戏,可以在保障办赛需求的前提下利用城市已有的场馆,如学校体育场馆、商业性体育场馆,通过合理的改建达到比赛要求,既减少了建筑垃圾,又降低了施工噪音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2.交通是一个城市正常运作的命脉,重新规划改道要合理,将原有道路进行拓宽或者将单行道改为双行道,这样的做法既为比赛时的交通提供了保证,同时能够减缓居民上班高峰期重点路段的压力,在比赛结束后还可以更好的服务于城市居民。 3.过高的商品价格往往会使一些中等收入以下游客望而却步,甚至对办赛城市产生厌恶情绪,制定适当的价格政策,限制比赛期间价格的过度上涨,尤其要维持基本消费产品价格,为中等收入的游客提供观赛机会。同时可适当制定相应的应急法案,严防投机商。

4.对于城市中的流浪人员不应该采取驱逐方式,应该将这类人群集中交由本市或邻近友好城市的收容机构来妥善安置,提供衣食起居所需物品,同时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发掘他们的优势,非残障人士可以通过组织培训重新走向社会,用劳动力改善自己的生活现状。

5.赛事举办期间是志愿者服务高峰时间段,赛事选择安排在假期可以避免影响学生志愿者的学习任务,严格控制大学生志愿者的'数量,要通过科学的组织培训,培养志愿者平和乐观的服务心态。

6.对于临时性就业人员赛事结束后通过颁发奖章、荣誉证书或推荐信的形式给与支持鼓励,增强他们再就业的信心和勇气。

(二)加强环境的防范与治理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要加以保护。建筑垃圾、汽车尾气、大量的人群聚集、消耗品产生的垃圾以及旅游景点的废弃品将比其他任何时间带给环境的负担沉重,提倡节能环保型交通运输工具,垃圾分类进行循环利用,控制旅游景点游客乱扔垃圾。同时倡导“绿色文明”的办赛理念,创建文明健康的人文环境,提高市民环保意识。

(三)加强食品安全与人身安全保障

1.食品安全是最基本的保障条件,关系到每一位游客、居民、与赛事相关人员以及途经主办城市的差旅人员的身体健康,要加强食品安全检测力度,制定相关政策法案严打参杂造假,以次充好的投机商。

2.加大公共区域警戒,造势严惩偷盗抢劫的行为,使犯罪人员有所顾忌,控制犯罪增长率。对于赛场安全要高度重视,首先安排医务人员保障参赛队员的身体健康,一旦运动员比赛受伤、观众或现场工作人员出现任何身体不适状况,做到及时的抢救治疗。其次,做好体育场馆内外可能造成安全隐患的排查工作;完善消防灭火器材等。最后,做好场馆内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应急措施。

3.在保障场内安全的前提下,更要加大恐怖袭击的防范,开展高质量的安全保障教育工作,科学统筹、合理分配岗位职责,成立安全保障巡逻小组,对比赛场馆各出入口以及重要场所进行24小时的不间断巡逻。尤其是场馆内保安人员要保持高度警惕,随时盘查可疑人员,警觉异常事件,保证比赛现场的安全。

七、结语

全运会属于大型体育赛事的一类,本身具有大型体育赛事的特征,但是由于其本身的公益性诉求远远超过了赛事的商业性需求,所以办赛的社会效益的重要性显得更为突出。目前大型体育赛事的影响研究比较多,但都是在宏观层面,针对全运会研究的文章相对比较少,借鉴大型赛事研究成果,客观评价全运会社会效益,在公益化视角下细化分析全运会对社会的正负面影响,积极发扬正面效益,正视负面影响,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最大程度的体现全运会的公益性特征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 曾^v^等.大型体育赛事东道主国家形象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34(11):10-14.

[2] 张现成.赛事举办城市居民民生举措的社会知觉与居民凝聚力:居民民生举措满意度的中介作用[J].体育科学..32(1):23-33.

[3] 董杰.中国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与对策[J].体育与科学.(3):42-51.

项目社会效益分析范文 第6篇

加强广西地方文献书目工作,努力提高图书馆的社会效益

^v^同志指出:“思想文化教育生产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标准,它们所属的企业也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尽全收集本地区的地方文献资料,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是省市公共图书馆的重要任务和馆藏特色的重要标志。地方文献与一个地区的各项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制订地区发展规划,开发地方资源,发展地区优势,到规划旅游事业,发掘地方特色产品,修复保护名胜古迹,研究地方历史、人物以及编纂地方史志,都离不开地方文献。近几来年,随着四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地方文献工作已为公共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中最活跃的部分。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深深感到仅仅依靠传统图书馆目录,已不能适应地方文献读者日益增多的形势,要尽力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藏书资源,进一步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求,必须改进和加强地方文献的书目工作,从而更好地提高图书馆的社会效益。其理由是:

第一,地方文献具有内容广泛、时间跨度大、文献类型多样等特点。传统的图书馆目录是以一书一刊为著录单位,只能从宏观上反映地方文献馆藏,而对分散在大量古今图书和报刊之中的地方文献知识信息,则需通过书目对其作出全面、系统、充分的揭示,使潜在的地方文献知识信息进入流通领域,为读者所认识和利用,才能使这些知识信息的价值得以实现。

第二,只有依靠书目才能做到地方文献资源共享。一个馆对本地区的地方文献的收藏是无法“尽全”的,总有部分缺藏的文献可能收藏在其他图书馆或有关单位。为了向读者提供最完全、最系统的地方文献,提高地方文献的利用率,就必须开展馆际间的协调和协作,使这些地方文献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做到资源共享,书目则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必要手段。

第三,只有依靠书目,才能做好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如地方文献收集工作要通过书目了解历史上本地区出版了多少文献,本馆收藏了哪些,缺藏的收藏在哪里,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有计划、有步聚地进行收集补充工作。收集人员常常需要自己动手编制书目。地方文献的整理和保管也要借助书目了解文献的情况,以甄别其是否属于地方文献,书目更是为地方文献读者服务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必须依赖书目熟悉了解地方文献,才能得心应手地解答读者咨询。在解答咨询的过程中也常常可以形成某个专题地方文献书目。有了书目做指引,减少了读者查找资料时大量翻阅的盲目性。

有利于地方文献的保存。地方文献书目亦可为使用电子计算机存储和检索地方文献知识信息做好准备工作。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