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政治论文范文参考(精选36篇)
大学生政治论文范文参考 第1篇
一、前言
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上,我开始思考这一系列的问题,可以说,我这半年都在寻找自己想要的,我开始多方面的了解自己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规划啊,规划,终于让我走近自己,开始看清自己。
二、自我分析
我自小有着严格自律的性格特征,做事有自己的原则,喜欢独立思考问题。直到现在,我仍然认为自己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
我爱学习,但我指的是广义的学习,就是生活中值得我停下来去思考的地方我都愿意去想一想。我想过当冰箱门打开时,它和空调的区别;想过如果把地球倒过来世界会是什么样;以及为什么《水浒传》中的阮氏三兄弟只有二五七这样类似的问题。所以我的思想经常会处在游离状态。但是这不是说我做事不认真,相反,当我下定决心做好一件事时,我就一定能做到,这点,我有充足的自信。比如说,今年三月份,我们学校民族博物馆招志愿者讲解员,因为成为志愿者是我大学期间的一个目标,而讲解员又是我爱做的事,所以,我努力的搜集资料,背讲解词,经过一个月的三轮面试,我成为了300人最终的15个。所以我觉得如果我确定了我的理想职业,按我的性格分析,应该是可以做到的。
我的兴趣爱好也不能算广泛,我喜欢听音乐,但是只是几种风格;我喜欢读书,但偏向于有思想性的。思想具有创新性是我的极大优势,我常常能在集体活动中提出新点子,大多也会被团队成员所采纳。
由于我性格具有双重性,所以我的性格可以随外界的需要而变化,不过多数情况下还是会保持沉默。总的来说,我的外现性格是随着我的状态而转变的。
我喜欢和陌生人交谈,这可能也是我选择争取志愿者讲解员的原因。因为,我喜欢听别人独道的见解,这不仅是一种交流方式,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我有点幽默感,被认为是宿舍里最有幽默的人。
我有着严重追求完美的倾向,所以当我做事情没有达到我当初想的目标的时候,我也会觉得很痛苦。所以我会很努力地去实现我的目标。我做事有时也会显得比较急,不能多个项目一起来做,不然我会觉得自己哪个都没做好。
我做事会很负责。只要我认识到某事在我的职责之内,我就会完全负担起它。只要是我的过错,我会主动的认错。
我有很强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在短期内分析出一个人的基本性格特征。
三、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分析
就业方向:
在国内外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等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等相关工作。不过,鉴于这个专业的学生实力相对较强(不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所以现在的就业渠道很宽泛。从我们学校20_年毕业的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走向来看,5人被保入北京几所高校,9人考上赴泰国留学的志愿者教师,部分考研,目前所知的直接就业人数和出国留学人数较少。从与他们了解到的就业趋向来看,大多数人倾向于教师职业,只是不同领域的教师,有的是想做国内大学老师,有的是想做国外大学老师,有的是想去类似于新东方的教育机构从教,最多的是想去外国的孔子学院做传授中国文化的“外教”。
在_年毕业的学生中,有一位师兄,现在在浪淘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做接线员工作,但在了解他的就业取向的时候,他认为现在的工作虽然看上去低端,但是他学到了很多。现在他了解到了许多业内的相关知识,他的职业最终理想是成立自己的类似浪淘金的公司。因此,尽管专业学的是对外汉语,就业的领域也许并不对口。
前景分析:
据报道,全球约有2500万人在学习汉语,近10年来,来华学习汉语的留学生保持30%的递增率。近几年来社会办学机构如雨后春笋,他们抓住海外各行业人士渴慕中国语言文化这一契机,加强语言培训与中外文化交流,大量专门人才的需求也将成为必然趋势。所以,仅从从事教师职业的方向来看,就业前景应该说也是很好的。
四、职业分析
(1)个人的职业选项
我最想做的职业是做教文学的老师。这倒不是受到学姐师兄的影响,而是我长久思考的结果。我比较倾向于做国内的大学老师。
大学生政治论文范文参考 第2篇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向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学生思想状况也随之产生丰富而复杂的变化。个人的思想状况不尽相同,文章针对如何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有一个正确认识,如何引导大学生,做好大学生的思想 政治 工作,适应 现代 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问题做出了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思想政治 引导者 大学生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学生是科学技术的 实践者,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长为 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 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2005年1月17日至18日,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 工作会议在京召开,^v^中央、^v^、^v^主席^v^在会议上 发表重要讲话。
他强调,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使大学生们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这对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通过对会议内容的学习,结合多年来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 经验,我深刻的认识到正确的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十分重要。
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应有坚定而正确的方向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以大学生为对象,解决大学生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问题,提高大学生思想觉悟的工作。换而言之就是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得大学生在大学校园中除了获得相应的科技知识外,又要在思想觉悟上达到为国家和人民奋斗、奉献的境界,这就首先要求引导者有一个坚定而正确的思想方向,只有这样,才有一个良好的指引,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引导者坚持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和政策。
(一)引导者应有与时俱进的学习观
时代是发展的、是进步的,同时党和国家的方针与政策也在与时俱进的发展和推进着。作为引导者,应该认真的学习党的相关精神,让自己的思想境界跟上党和国家的需求。党和国家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要在大学生中展开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实,大学生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财富,也是国家和人民的财富,更是党坚实的后备力量。要让他们深刻的认识到,大学生是科技建设的中坚力量,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骨干。同时,在引导的过程中要告知他们国家对于支持国策的大学生们有什么样的优待政策,并要告诉他们支持国策会给国家和个人带来什么样的利益,让他们将自己的理想与国家的需求相统一,自己的理想和国家的意愿相一致。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思想观和价值观,使得他们将自己的理想升华为一种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的神圣使命。
(二)引导者要有坚定的引导观念
自2001年以来,随着大学扩招政策的实施,应届大学生的毕业人数也逐年上升,这就标志着我国在高等教育上加大了力度,为科技兴国战略塑造更多的可用之才。可是这数百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如何做?又如何做好?这俨然已经成为当务之急,重中之重。就当今就业的大学生而言,大部分分布在东南沿海、东北三省、以及华北大部分地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难道只是这些发达的地区需要科技人才?其实归根结底,答案就在于大部分毕业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没有做得深刻,没有让大学生们深刻的认识到国家的西部更需要他们,国家的振兴更需要他们,民族的复兴更需要他们。
可是要做到能让大学生们自愿的参加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队伍中又岂是易事?这就要求作为引导者的我们坚定自身的信念,对党和国家的政策有绝对的信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不厌其烦的、认真仔细的、与时俱进的去做,这是一项长时间的、艰巨的任务。我们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定期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引导,向他们介绍祖国近日来飞速发展的现况,向他们传达党和国家的最新决议,让他们坚信自己能为祖国的昌盛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大学生思想 政治 工作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和国家历来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奉行的第一原则。但是在工作中我们应如何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总结 起来一共两个方面:因材施教和客观评价。
(一)在引导大多数大学生的同时兼顾个别同学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实事求是就是要求我们“因材施教”。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也类同对大学生的授课,同一个引导模式下,未必能使得每个大学生都能够得到正确的引导。对于大多数的大学生而言,即用如上所列举的方式即可,但是个别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用上述的方式难以有效,这就要求我们对其“因材施教”,具体又如何进行才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呢?
1.需找出个别同学思想政治工作难以开展的关键
大学生政治论文范文参考 第3篇
摘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使他们具有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自觉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是作为大学教师崇高而艰巨的任务。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大学生;教师
要做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适应新形势,深入研究新情况新特点,探索新规律。这样才能为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顺利的途径。本着创新的精神,根据新时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因材施教,探索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
一、转变思想:以德育人,以理服人,以人为本
在以德育人、以理服人的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德”和“理”贯穿始终,贯穿着整个思想教育过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里的“身正”,就是指具有高尚的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有美德才能赢得学生们的信任、尊敬和崇拜,学生往往是“度德而师之”。思想工作要理直气壮,有“理”才能“气壮”,理不直,则气不壮,自然会中气不足,语言没有感染力,这种思想教育显然是低效的,甚至是有害的。
教师应有高尚的品德、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思想素质,如:谦虚、和蔼、充满爱心、一视同仁、言谈适度、举止得体、以身作则、不讽刺学生、不偏袒学生、不苛求学生、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不在学生面前发牢骚等等。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的耳濡目染,对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乐观开朗性格的形成以及正确的人生观的树立,无不起着直接的、积极的、重要的作用。
以人为本,则强调正面教育引导,注重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要克服说教性和生硬化,注重人性化,做到寓教于文,寓教于乐,寓教于各种有益的活动之中,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因此,以人为本就是要确立学生在思想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创建新型的师生、校生关系,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坚持以人为本是时代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大学生全面、自由、健康发展的需要。
二、环境熏陶:典型教育与激励教育相结合
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可以通过典型人物、典型事例进行示范,或学生干部率先垂范,教育鼓舞学生群体,提高学生们的思想认识。典型教育具有形象、具体、生动的特点,富有感染性和可接受性, 是我党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之一,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培养、推广先进典型,带动中间和后进前进,若使这一方法行之有效,应把握四个环节:树立先进典型,要强调真实性;开展典型教育,要区分层次性;保护并培养先进典型,要坚持经常性;总结典型经验,要体现时代性。典型教育可以和激励教育结合使用,树立典型,同时也是激励先进,激励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方法,更是一种教育思想。它强调主客体的统一,内外因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激励教育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激发兴趣为先导,以开掘潜能为宗旨;它始动于教师激励的教育思想,着眼于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学习动力系统及道德内化机制的完善,立足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而促进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如在班级或学生群体中开展各中评比活动,优秀学生交流报告活动等,使先进的同学和先进的行为得以展示,鼓励后进或中间的学生群里树立目标、找到方向。
三、双向交流:人文关怀,心理疏引,正视挫折
因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人之性,人之情,人之心……就不得不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永恒课题。思者,心田也,想者,心相也。思想政治工作的力量和魅力,就在于它能洞明人性,通达人情,温暖人心;就在于它能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社会思想空前活跃,社会意识日益多样化。如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如何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这需要思考,更需要实践。党的^v^报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多地做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帮助人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这个新要求也十分符合新时期大学生思想特点和思想工作的客观需求。
思想政治工作应当放大“思想工作”领域,更多地开展具有柔性化特征的工作,如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思想疏导、心理咨询等活动,增强工作对象自我化解思想问题的能力。
思想政治工作的力量不是天然的,魅力不是天生的。在学生之所盼时回应,在学生之所需时满足,在学生之所惑时释解。应该说,只有贴近实际,思想政治工作才有根基;只有贴近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才有方向;只有贴近生活,思想政治工作才有活力。
四、因人施治:表扬有方,善于批评,方法科学
大学生们由于其生长环境、成长经历各不相同,加之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心理特征上普遍存在着个性差异,即在性格、气质、兴趣、情感、认识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运用思想工作方法做人的思想工作,必须根据每个人的个性差异,因人施治,讲究科学的方法。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对错误行为进行批评,这在日常工作中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情,然而,越是看起来极简单的方法,其中越有着深奥的学问和道理。有些国外管理学家把表扬称作是“仙人的魔棒”、“点石成金之术”。这就说明,表扬作为一种工作方法,不是随便说几句好话,或是拍拍肩膀就能奏效的。而批评也并不意味着怕得罪人的蜻蜓点水或大剂量的讽刺挖苦。
表扬和批评都存在一个分寸问题,如果乱施表扬,表扬几乎人人有份,固然使大家都心情舒畅,弄个皆大欢喜,实则并不是调动积极性的好办法,被表扬者感到理所当然,没被表扬者如坐针毡,似乎自己低人一等。如让学生感到表扬难,哪个同学受到当众表扬,就会感到不自在,产生了一种心理压力。其他同学会对他品头论足,说风凉话。这就使得表扬失去了作用,弄得被表扬的同学很尴尬,教师很被动。批评亦是如此。因此,教师就要善于根据各种学生的个性心理,实施有针对性的表扬和批评,因人施治,在恰当的场合、适当的气氛中,以表扬正面教育,以批评督促后进。
大学生政治论文范文参考 第4篇
浅议政治文化与政治合法性
摘 要:政治文化和政治合法性都是政治学经常讨论的内容,二者之间的关系更是学者们热衷讨论的。文章通过讨论二者的关系,对现代政治的合法性和政治民主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展望,有利于政治民主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现代性;政治文化;政治合法性
关于合法性的讨论出现比较早,从古希腊思想家追问什么是正义、什么是至善开始,经过中世纪神权思想的兴衰,到近代的自然法思想,契约论思想、人民主权思想等等都是对合法性的追求。在某种程度上,合法性问题构成政治理论的核心话题。当然,对合法性问题进行自觉的理论研究是现代政治社会学的贡献。这一贡献要追溯到德国著名政治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他第一次对合法性问题作出了系统的探讨。因此,他的著述就成了合法性研究的经典文献。
对政治文化的研究也是从很早就开始的,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中所写不同气候对人的禀性的影响,进而影响到政治统治形式;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中特别论述了美国独特的民情对美国民主政治的影响,实际上可以看做政治文化对政治制度及政治统治形式的作用。1956年,美国政治学家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在《政治学季刊》上发表《比较政治体系》疑问,首次使用了“政治文化”(political culture)的概念,用它来划分和比较不同的政治体系,此后政治文化成为政治学中重要的分析性概念。
一、 政治文化概念及其与合法性的关系
身为政治文化研究的开创者,美国政治学家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有关政治文化的论述严谨而富有启发。在谈到政治文化研究的价值时,阿尔蒙德指出,每个政治体系都根植于某种决定政治活动取向的模式中,后者对于政治体系的形成、发展和变迁起着“取向”的作用。在《公民文化:五国政治态度与民主》一书中,阿尔蒙德与维巴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阐释政治文化的内涵,认为政治文化是人们“对于政治体系及其各个部分的态度,对于该系统中自我角色的态度”;在宏观上政治文化表现为一种体系,是指“被内化于该社会成员的认知、情感和评价之中的政治体系”,它是政治体系的主观心理部分,是政治行为的基础。在微观上,政治文化有认知取向、情感取向和评价取向三种心里取向模式构成。根据政治取向在全部人口中的分布状况,他将政治文化划分为“村民型政治文化”、“臣民型政治文化”、“参与型政治文化”三种典型类型。一般来说,村民型、臣民型、参与型的政治文化分别与传统的、中央集权的、民主的政治制度相一致?譹?訛。
结构功能主义代表人物、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将一切社会角色赖以存在并发生交往行为的环境称作“社会系统”,此外还存在文化系统、个人人格和行为有机体三类系统。各个系统因信息的交换作用而呈现以下关系:文化系统在信息方面限制社会系统,社会结构在信息方面控制人格系统,人格在信息方面控制社会有机体。在帕森斯看来,政治体系不仅是社会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社会系统中唯一与实现目标功能有关的部分。因此,政治体系与文化系统、其他系统之间发生“交换”关系:文化系统构成政治体系的外部环境,为政治体系提供合法性的支持?譺?訛。
所谓“合法性”,“这个概念意指某个xxx、xxx的代表及其命令在某个或某些方面是合法的,即该秩序是否和为什么应该获得其成员的忠诚的问题。”政治合法性的核心内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某个社区或社会范围内,政府、xxx、政治统治如何依靠价值观念或与价值观念相适应的规范有效运作:其次,是这种有效性的范围、基础和来源。由此可见,政治合法性是一个价值问题,他绝非来源法律或命令的强制规定,而是直接源自一个社会中人们对于“何为正确或正当”所持的观念和判断。
马克斯·韦伯通过其社会史的研究,发现由命令和服从构成的每一个社会活动系统的存在,都取决于它是否有能力建立和培养对其存在意义的普遍信念,这种信念也就是其存在的合法性。有了这种合法性,这个社会活动系统中的人们就会服从来自这个系统上层的命令。韦伯把发出命令的一方看作是统治者,对统治者命令服从的情况,取决于统治系统的合法化程度,当统治系统拥有的合法性程度高的时候,统治者的命令得到服从的程度也就高。反过来说,这种对命令的服从情况也就是统治者的合法性要求得到实现的程度,即统治者的要求在何种意义上具有合法性,他的命令也就会得到相应的服从。根据马克斯·韦伯的论述,在一个传统社会中,政治合法性往往取决与统治者的世袭地位,取决与在制定和执行法律时所遵守的宗教习惯,或取决与政治权威人物的个人魅力,而在现代民主政治体系中,政治的合法性则取决与政治活动的民主宪政基础。不论建立在何种合法性基础上,政治统治都必须与当时主流的政治文化相适应,否则,就会导致人们对政治的正当性产生怀疑,其结果要么是弥漫与整个社会的政治冷漠,要么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政治不信任而爆发xxx、内战、革命以及相应的xxx和政制度变迁?譻?訛?譼?訛。
二、 合法性:价值与规范
政治合法性是指某个xxx,xxx代表为什么应该获得其成员的忠诚的问题。合法性体现一种价值判断。
首先,笔者认为政治合法性问题是政治价值问题,即什么的政治是正确的、正义的、至善的。这关涉到政治之目的及政治之手段的问题,政治追求的目的必须是正确的,其次目的不能决定手段合理,要用正确的手段来实现正确的政治目的,这是对政治合法性进行评判的一个标准。从合法性的价值内涵来看,政治文化与政治合法性之间的关系是矛盾的。
一方面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使人们产生什么样的合法性的观念。文化在先,合法性在后,即合法性的观念是相关文化观念的产物,文化塑造合法性。文化是个复杂而宽泛的概念,有关政治合法性的文化是其中的一部分,可以说是核心的部分,政治合法性问题不是一个不正自明的问题,合法性需要文化上的证明,从文化上获得支持,这种支持是稳定而持久的的。另一方面,一旦人们对于政治合法性的观念确立,合法性问题便从文化中独立出来,文化有稳定性一面,也有变动性的另一面。新的政治文化在不断的产生,统治xxx为了证明其合法性创造新的政治文化,经过传播而深入人们的价值观念。人们在价值观念上是否能达成共识是很值得怀疑的,尤其是在存有不同宗教信仰的社会里,价值观念上的对立往往难以调和,政教分离后,宗教在政治上平等的,政治采取了价值中立的立场,没有强制性。政治若偏向其中的一种,则难以获得其他价值观的自觉服从,因此xxx必须获得公共价值观,或是模糊或是放弃自己的价值观,采用价值中立的做法,站在没有价值观的立场上,像机器一样不偏不袒地维护公共秩序。 其次,合法性问题也是一个形式性的问题。形式是相对与实质而言的,政治价值问题是政治合法性的实质性问题。自从人类发明代议制之后合法性问题就成了一个经常性的问题。代议制理论建立在契约论基础之上。卢梭(Rousseau)认为,政府的权力来自被统治者的认可。公意必须表现出来,而公意的表现形式就是人们直接的投票。合法性问题成了选举投票问题,得到大多数人的赞成就具有合法性,反之则不具有合法性。卢梭反对代议制,主张直接民主制。投票问题是一个形式性的问题:第一,在存在利益冲突和终极价值信仰冲突的情况下,人们是否真正对某一问题达成一致性的方案,这很值得怀疑。第二、大多数人赞成是否就真的可靠也很值得怀疑。通过选举学知识,选举是技术性的,财团操纵政客,出色政客发表演说迎合选民的需求,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影响选民的观念。形式与内容、目的与手段相分离是个很麻烦的问题,人们要从中辨别真伪,善恶。正如哈贝马斯(Habermas)所批评的:“在今天,社会科学家对合法化问题的处理,大多进入了韦伯的‘影响领域’。一种统治规则的合法性乃是那些隶属于该统治的人对其合法性的相信来衡量的。”?譽?訛这样,合法性作为统治的前提就是不需要前提的,统治如何获得合法性,只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也就是说,合法性主要意味着赢得社会公众的同意或忠诚,至于其他的价值判断和理性标准则不在考虑之列。哈贝马斯对合法性问题上的这种理论倾向是持否定态度的。
三、合法性与适宜性
我们还要区别政治合法性与政治适宜性。政治合法性不同于政治适宜性,合法性是价值问题也是程序问题,在合法性中存在普遍价值之争,也即有没有政治价值观是全人类共享的,并应该共同遵守的,如果普世价值是存在的,那么就要共同遵守,同时程序合法性理论为合法性提供了一个标准。而政治适宜性则与一国的现实国情密切联系。其中文化最具有民族特殊性,文化的适宜性是十分重要的方面。政治的适宜性是个特殊性的问题,最理想化的政治并不是最有效的,一国施行怎样的政治统治和政治制度应根据自身情况来定。
在东亚,非洲、拉丁美洲有些国家的政治统治看起来是专制的,未开化的,政党、政府的更替不是通过选举程序来实现,而是通过其他方式。这使得该xxx的合法性不足。但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稳步发展,人们生活和谐等等,并没有因程序合法性不足而导致政乱。这些国家的政治因为其适宜性而获得人们的赞同。这也就引起我们下面的思考:当合法性与适宜性相冲突时,何者优先?笔者倾向于适宜性优先,合法性反映一种价值追求和良好的程序保障,但适宜性要解决的现实政治秩序要更迫切。没有适宜性也就不会有合法性。
四、现代性、政治文化与政治合法性
现代性是近些年来被广泛讨论的一个话题,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都对之进行研究,表明现代性内容复杂,具有多面性。给现代性准确的定义是件很困难的事情。现代性首先被看做是一种时间观念或历史观念,是一种直线向前、不可重复的历史时间意识,这种历史观指向未来,以为“来来”指导“现在”。哈贝马斯在《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中说,在黑格尔那里,现代性成为一个时代概念,新时代是现代,新世界的发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发生于1500年前后的历史事件成为划分现代与前现代的界标。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在《什么是启蒙》中把现代性看做是一种态度,把自己与时代、未来联系起来的态度,期待从未来那里寻求人存在的意义。现代性在政治领域催化了两个过程:一、政治理性化的过程;二、政治世俗化的过程。而今这两个过程都产生了很大的恶果,一、理性的过度滥用;二,政治世俗泛滥。这使得现代性最终走向反对现代性,即墨西哥诗人帕斯所说现代性不断地“自己反对自己的传统”。
在这种现代性的背景下讨论政治文化与政治合法性,也就使得问题更加复杂化,现代政治的合法性就是建立在启蒙运动开启的理性化和世俗化的基础之上,如果质疑这些政治理性和世俗价值,那么就动摇了合法性的根基,或者说对现代政治失去情感和信仰。这正是现代政治面临的困境。非理性的政治和天国的政治已不具有合法性,这表明政治不会后退回去,人们要求的是更高级的合法性,笔者的直觉是这种合法性不是来自于统治者,而是来自于被统治者。被统治者统治自身的合法性,乃是自己为自己立法,自己约束自己。这其实也是现代民主要解决的问题。
引文注释
(美)阿尔蒙德(Almond,.),(美)维 巴(Verba,S.)著 马殿君等译. 公民文化 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M]. 浙江人民出版社, xxx.
塔尔科特·帕森斯.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M].xxx出版社,1988.
(德国)马克斯·韦伯著 阎克文译.经济与社会[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曹沛霖,陈明明,唐亚林主编.比较政治制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8-62.
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xxx:206.
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译林出版社,2004.
看了“政治论文的标准格式”的人还看:
大学生政治论文范文参考 第5篇
2020年,注定将是不同寻常的一年。98年的洪水、02年的非典、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国已经经历了许多的灾害,面对这些灾害的时候中华民族从未因为畏惧而退缩。这些灾害虽然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伤痛,但也让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成长。苦痛固然难以承受,但总是有那样一批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他们带来了无数让人可歌可泣的故事,为黑暗中的我们带来希望。
2020年的春节本该洋溢着喜庆的气息,本该与家人们相聚团圆,本该在欢声笑语中将那大红灯笼高高挂起。饺子还没端上桌,不幸的消息却已经传了过来,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打破这一切。最先开始的地方是武汉,但很快,其他地方也开始出现了病例。随着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的不断攀升,整个中国都被笼罩在一种巨大的恐慌之中。截止到现在2020年6月13日全球累计确诊的人数已达到760万,累计死亡人数达到42万,累计治愈人数达到380万,而中国的累计确诊人数只有84671人,累计死亡人数4645人,累计治愈人数高达79903人。就这些数据来看,中国的防疫工作无疑是最成功的的。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 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在灾害来临的时候,总有这样一批人奔波在抗疫的第一线,耄耋之年的钟南山院士临危受命,在人们最慌乱的时候站在了最前面,带领全国人民一同面对这一场疫战。士众一,则军心结,军心结则战无不胜。
钟南山院士是我国抗击非典型肺炎的领军人物,为我国战胜非典疫情做了许多杰出的贡献。但一场战争的胜利绝不只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努力就能够达到的,在非典疫情中,还有许多像钟南山院士一样的人,他们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他们始终把民族放在心中,正如范仲淹所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非典疫情结束后,他们便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之中,他们“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正是这些人撑起了中国的脊梁。如今新冠病毒带着更凶的气焰滚滚而来,中国又一次处在了危难之中,我们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又一次站了出来,由此同时也有了许许多多的平凡人也在为之努力,正如陆游所言“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国有战,召必回,战必胜”,无数医疗人员在请愿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他们大多数都是80后、90后,曾经他们被打上非主流的标签,如今他们已成为抗疫战争中坚力量。 他们富有朝气,充满活力,时代在不断前行,他们也在不断成长。^v^曾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就算在如此危机的时刻依旧有许多人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医务人员、警务人员、快递小哥,还有那些自愿组织的社区工作人员,正是这些人的坚守,才有了我们安全的保障。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必将战胜这次的疫情。
我们能够抗疫方面取得如此良好的成绩,与中国独特的政治优势是密不可分的。在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全国上下一盘棋 ,万众一心战新疫。武汉火神山医院用了10天建成,从2020年1月24日到2月2日,仅仅10天的时间,这座可以容纳1000张床位的专用医院就建成了。在这10天之中,7500名建设者夜以继日地建设,在疫情最严重的时节,在三班倒的作息之下,终于建成了火神山医院。这是一次不可思议的奇迹,当整个世界都在为这样的中国速度而感到惊叹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对那些为建设付出了无数心血的汗水的工人心存感激,没有他们的不知星夜的赶工也不会有这样的奇迹,这样的中国速度。
驰援武汉的人员从各个地方赶来,他们日夜兼程义无反顾的奔向了没有硝烟的战场。他们难道不了解新冠病毒的恐怖之处吗?他们难道不害怕吗?但他们深深的明白害怕是最无用的,与其躲在角落瑟瑟发抖,不如背负命运无畏前行。孟子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大多数人并不用因为自己没有做什么就感到愧疚,安心呆在家里,不随便出门,保持好自己和家人的卫生,积极配合政府和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这便是我们也能做出的贡献。病毒的研究交给科学家,防疫的工作听从政府的指挥,每个人都有自己应该干的事。
疫情始伊,在其他国家还没有受到波及的时候中国收到了许多来自世界其它国家的物资支援。俄罗斯、白俄罗斯、巴基斯坦、韩国甚至还有日本以及其它的许多国家都对中国进行了大量的医疗物资和人员的支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人道主义灾难面前,许多国家都对中国伸出援手,这些帮助都值得我们深刻铭记。在中国的疫情得到有效的控制之后,海外的形势却不容乐观,就在这种时刻,^v^宣布为83个国家以及世卫组织、非盟等国际组织提供紧急援助,包括检测试剂、口罩等医疗物资。对善意的及时回报正是中华民族亘古的优良传统。 此举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善意,也让世界人民看到了中国的强大。但并不是所有的好意都能够得到理解,也有少部分国家非但不感激中国,还把矛头指向了中国。孔子说过“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对待这些不怀好意的国家我们也应如此。中国帮助他们,是出于人道主义精神的,既然你不领情还诋毁我们,那我们也没必要自讨没趣。若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待到疫情散去,春暖花开,我们继续相约。空间阻挡不了情亲,时间冲淡不了友情,灾难更阻止不了爱情,相信来年的春天一定会更加的美好。
大学生政治论文范文参考 第6篇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规律
内容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以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必然结果,所以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最根本的就在于这一先进社会制度具有产生、完善与发展的内在规律。坚持基本原则与具体实际的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生命力;坚持制度的民主本质与民主实现形式的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活创造力;坚持“不变”与“变”的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推动力;坚持社会差距的客观性与社会公正的必然性的有机统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深刻影响力;坚持主体选择与对外开放的有机统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包容力。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以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必然结果,所以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最根本的就在于这一先进社会制度具有产生、完善与发展的内在规律。xxx指出,事物发展的“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深入研究与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规律,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性与坚定性,推动这一社会制度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
坚持基本原则与具体实际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生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能够形成和成功?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是中国xxx人一以贯之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的有机结合中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在的生命力和强盛活力。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管长期的,具有普遍性;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是分阶段的,具有特殊性。正是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党实现了坚持与实践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长期性与阶段性的有机统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实际运用的伟大成果。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表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有许多条,其中最重要的是两条:一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二是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正是在这两个最基本的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深刻地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与现实相统一。一方面,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基本出发点和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更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首要体现。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这一基本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现和实践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以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价值目标。在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更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为奋斗目标,深刻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这一基本要求。正是由于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实践中致力于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步完善并生机勃勃地向前发展。
坚持制度的民主本质与民主实现形式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活创造力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马克思深刻指出:“民主”的实质就是“人民当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民主是中国xxx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是党紧紧依靠人民在改革开放中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出发点和根本支撑。
人民当家作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包含以下科学内涵:其一,人民作为国家和社会主人的地位和权利的真实实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奠定了根本基础;其二,广大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调动与发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的主体依靠力量;其三,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维护与实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与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其四,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是衡量制度优劣的根本标准,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走向完善的根本动力。以上四点,在我国新时期改革开放进程中得到了比较完整的体现和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不是一句空话,而是通过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来体现和实现的。我们党从人民当家作主这一制度本质出发,带领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包括xxx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xxx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这些制度体系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提供了广泛的途径和便捷的方式,有力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践有力表明,以人民当家作主作为制度本质、以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体制作为实现人民民主权利路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保持国家与社会的持续活力和长治久安,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坚持“不变”与“变”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推动力
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先进社会制度,社会主义是一种“不变”与“变”的辩证统一过程。不变,是指决定社会主义本质与性质的基本制度不能变,决定社会主义前进方向和发展前途的基本原则不能变,否则,社会主义就失去了存在与发展的合理性,就有陷入困境甚至走向失败的可能;“变”,是指在基本制度和基本原则不变的基础上,社会主义必须适应时代的新变化、实践的新发展和人民的新期待,不失时机地革除那些影响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的体制性障碍,改变那些落后时代与实践的陈旧观念和做法,在变革之中求发展,在变革之中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基本要素。这种“变”与“不变”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的活力所在;坚持“变”与“不变”的有机统一,就是作为社会主义制度内在范畴的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是推进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鲜明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的这种内在规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不断形成、完善与发展的。这一过程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不变性”与革除体制性障碍的“可变性”有机统一的过程。一方面,我们党明确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不可动摇,基本原则不能改变;另一方面,我们党明确指出,改革不是对原有制度和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一种革命,“改革是第二次革命”。正是由于我们党在持续3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坚持“不变”与“变”的有机统一,带领人民逐步探索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制度。
我们党领导和推进改革开放的一个突出贡献在于,既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中最基本的方面不动摇,又对制约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的体制弊端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同时大胆吸收和充分借鉴世界文明有益成果,在对外开放中有力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与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与时俱进,在日趋剧烈的国际竞争中愈益显示出巨大优越性。
坚持社会差距的客观性与社会公正的必然性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深刻影响力
xxx强调,社会主义是专门反对剥削雇佣劳动的。在消灭阶级和剥削的基础上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自由全面地发展,从而建成“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样“一个联合体”,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其最大优越性所在。
如何正确理解和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公平公正性,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一个重大难题。社会主义国家常常面临两种倾向的困扰:或者照搬书本上的理论原则,企图在短时间内消灭社会差距,实现完全平等,从而陷入绝对平均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误区;或者无视社会差距的拉大和收入分配的不均,容忍非正常收入发展,从而陷入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的陷阱。这两种倾向,最终都会严重挫伤劳动者和建设者的积极性,严重阻碍乃至破坏社会生产力。
在努力克服和有效防止以上两种错误倾向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形成并逐步走向完善。改革开放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实现社会公平与公正,然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公平与公正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无视社会公平与公正,容忍社会差距不断拉大,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不承认社会差距的客观存在,企图在很短时间内实现完全公平与公正,也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xxx同志关于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裕起来,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和地区都逐步富裕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与实践,深刻体现了社会差距的客观性与社会公正的必然性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实际出发,既顾及了社会差距的客观性和现实性,把追求效率、提高效率放在重要位置,又顾及了社会公平与公正的必然性和目标性,坚定不移地在发展中实现追求效率与维护公平的有机统一、正视差距与实现公正的有机统一。实践表明,坚持这种有机统一,既有利于调动广大劳动者和建设者的积极性,又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产生的一个重要现实依据,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致力于解决的现实任务。
坚持主体选择与对外开放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包容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逐步形成、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凸显的世界新格局中形成、完善与发展的,因而这一社会制度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国xxx领导全国人民在坚持不懈的改革与发展中,既坚持我国制度文明的主体选择性不动摇,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绝不照搬别国模式,又坚持对世界制度文明多样性的认同,对外开放、合作交流,在积极借鉴别国经验和人类文明共同成果中不断丰富完善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制度。正是由于坚持了主体选择与对外开放的有机统一,因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呈现出巨大的包容性,在博采众长中增强了制度的竞争力,在沟通交流中释放了制度的感召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xxx领导全国人民自主选择的产物,是勤劳、纯朴、奋进的当代中国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鲜明的主体选择性。人类文明发展史表明,任何一种社会制度,只有符合本国的现实国情与发展实际,融入本国优秀传统文化,适应本国人民的需求,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存在的合理性。正是由于我们党勇敢地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和“西方中心主义”的干扰,坚定不移走自己的道路,在改革开放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及其他社会关系,从而使原有社会制度焕发了生机与活力,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扎根于中国这块肥沃的土壤,吮吸着优秀中华文化的丰富营养,融汇着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积淀着中国xxx的丰富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壮大,成为当今世界多元化发展格局和多样性制度文明中具有强大竞争力和影响力、令世人瞩目的一种先进社会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对外开放中逐步走向成熟与完善的,积极借鉴了人类社会制度文明的共同成果,具有鲜明的开放包容性。人类文明发展史同时表明,世界制度文明存在着多样性。在人类制度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不同国家的社会实践创造出多样化的制度文明,不同的制度文明犹如涓涓支流,融通汇集成世界制度文明的磅礴大潮,共同谱写出人类文明的壮丽篇章。判断一个国家的制度是否优越、是否文明,关键是要看它是否与这个国家的国情相适应、是否与优秀文化传统相适应、是否促进了这个国家的发展与繁荣。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不同制度文明之间应当超越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广泛沟通与交流,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实现自我完善与发展。正是由于中国xxx秉持了这样一种制度文明观,将制度的自主选择与制度的对外开放有机地统一起来,以放眼世界的视野和开放包容的姿态不断推动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剧烈的国际竞争和全球化大潮中愈益显示出内在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愈益成为伫立时代潮头、引领时代潮流的一种先进文明的社会制度。
看了“毛概政治论文3000字”的人还看:
大学生政治论文范文参考 第7篇
中国政治文明与中国政党制度
政治 文明是人们改造 社会 所获得的政治成果的总和,其形成和 发展 受社会政治 环境、 历史 传统、民族性格等诸多因素的 影响 ,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政治文明包括政治理念文明、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为文明、法治文明等 内容 ,其中政治制度文明具有核心地位。在 现代 社会,政党制度作为政治制度最重要的方面,与政治文明关系十分密切。本文试图就 中国 政治文明与中国^v^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相互关系作相应的 理论 探讨。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明在近代的转型孕育了中国近代政党的诞生
中国传统政治文明是华夏先民在 农业文明的基础上改造社会所获得的政治成果的总和,是适应于传统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文明形态。中华民族是一个原生的农业民族,早熟的农业文明刺激形成了血缘宗法制度和家庭小农 经济 ,两者结合起来作为深层背景,与由治水所强化的中央集权共同作用,展示出东方社会所特有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图景,构筑了传统政治文明的基础。这种文明形态分别借重天命理念与民本理念来解决政治合法性与被统治者的价值 问题 ,并用皇权(王权)秩序与华夷秩序分别调整社会内部关系与外交关系,社会结构呈现严格的等级秩序特征。
在传统政治文明的基础、理念和秩序的共同作用下,中国传统政治文明具有浓厚的反政党特征。首先,它赖以建立的早熟的农业文明基础,决定了农业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决定性地位。而小农彼此间只存在地域上的微弱 联系,重农抑商又阻碍了资本大规模的积累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客观上削弱了中国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和力量,不利于政党意识与 组织的产生。其次,天命理念和民本理念为王权披上了合法的外衣,两者连通起来共同作用,促进了王权专制思想的发展并强化了政治伦理化的倾向。在孔孟之道的吸引下,士人青睐“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基本杜绝了通过组建政党提出政治要求的可能性。再次,严格的等级秩序通过金字塔形的社会结构,把本质上是一种以皇帝本人为终点的垂直性效忠体制的皇权秩序具体化,使任何非血缘性的社团尤其是政治性组织都被视为潜在威胁,历代统治者因此都不遗余力地禁止结党。而华夷秩序又把社会封闭起来,阻断了发展和变革的外部动力。这种局面使社会个体普遍按照“修齐治平”的公式进行自我修养,结果同等地成为王权统治的工具,因而难以形成独立的思想人格和阶级意识,更不用说建立近代政党了。
但是,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中国传统政治文明在近代受到来自三个方面的冲击使之发生了转型。一是强调儒家政治取向的经世思潮得到发展,启动了思想解放的风气,不仅为中国 文化的近代化提供了思想准备,而且提升了士人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影响;二是现代化历程的被动开启严重挑战了传统秩序,一系列反侵略战争的失败直接动摇了华夷秩序,引发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变化的不平等条约体系冲击了传统等级秩序,租界中形成的“国中之国”以及地方在兴办团练过程中形成的势力抬升,更是从根本上动摇了中央集权和皇权秩序;三是以契约论和民主理念作为合法性理念和政治价值理念并与天命理念和民本理念基本对立或格格不入的西方政治文明的引入和传播,促发了大批知识精英对政治的思考和对民主价值的追求,为传统政治文明的发展注入了动力。
由于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民族危机的加重和中央政治权威的衰落,中国社会和传统政治文明转型加快了步伐,从而为政党的产生与合法化准备了阶级条件和活动空间。例如^v^先生1894年创立的兴中会就有着开拓性的意义。兴中会虽有较浓的会党色彩,但它不以改朝换代为目的,可视为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政党性质的组织。康有为创立的强学会,把政治与学术相结合,虽然有明显的改良主义特征,但它毕竟反映了改良派参与政治的愿望,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具备近代意义的政治团体。而作为维新人士的政治联盟和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政治团体的保国会,有比较明确的政治主张和严格的章程规约,有领导骨干和组织形式,更是具备了政党的雏形。强学会与保国会对政党和政党政治的宣传与介绍,起到了为政党正名的作用,为突破中国传统的“君子不党”的观念奠定了基础。
20世纪初知识分子的迅速发展,为政党的建立扩展了群众基础和领导骨干。1905年成立的中国同盟会,提出了较为完整的革命纲领,标志着民族资产阶级的中下层已经建立起统一的政党。改良派和立宪派也加快建党步伐,积极谋求政党地位的合法化。流亡海外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也积极筹划建立正式的政党组织。1906年9月清廷宣布预备立宪,促进了国内外立宪分子的建党活动,先后建立了帝国宪政会、政闻社、预备立宪公会等,并组织发动了数次请愿运动,要求开放党禁、速开国会、成立责任内阁。然而1911年4月首届责任内阁成立,立宪派大为失望,遂成立宪友会与钦选议员在资政院中展开斗争。随后,清政府颁发了所谓《实行宪政谕》和《准革命党人按照 法律 改组政党谕》,从而取消了对政党的限制。虽然政党的合法化过于迟缓,但毕竟突破了传统政治文明对政党的敌视,树立起一种全新的观念,推动了政党的发展,对中国的政治发展和政党制度的选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二、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中国政治文明转型过程中的历史选择
^v^时期上承传统封建君主专制,下启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政党组建、分化剧烈,活动异常频繁的时期, 实践过多种政党制度形态。大致来说,其间出现过五次高潮:一是民国初创时期,受党禁放开、同盟会分化、共和政体确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政党群起,曾出现过三百多个政党或政团;二是新文化运动和十月革命的胜利,促成了一些党派的建立,中国^v^就是此时建立的,^v^也是在此阶段由中华革命党改组而成的;三是大革命失败后,由于对^v^和^v^的前途都感到悲观而建立起若干第三势力政治组织;四是受日本^v^的侵略刺激,进步人士组建了一些党派,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中国民主同盟的前身)就是其中之一;五是^v^胜利前后,新建了一些党派,现有的八大^v^中的多数就是在此阶段建立的。可以说,中国自突破传统政治文明对政党的限制以来,就基本上处于多党状态。
^v^确立共和政体,初年出现了政党林立的局面,当时党人一致认为政治竞争的理想模式是两党竞争,并开展了组建两大政党的活动,但未能如愿,最后有多党参加了国会竞选。在袁世凯处心积虑的破坏下,政党竞争发生畸化,给袁可乘之机,遂使竞争性政党制度告以失败。在^v^期间及胜利后的一段时间,一些中间党派积极推行中间路线,试图实现竞争性政党政治,最后亦以破产而告终,中间党派自身也发生分化。这说明竞争性的多党政党制度在中国缺乏合适的土壤,不适合中国国情。
二次革命失败后,^v^决心重新建立一个革命的党来重建民国。他倾向于用^v^制的新思路代替多党竞争,但并不排斥进步党派。后来他接受了苏俄和^v^的帮助,改组了^v^,实现了第一次^v^,使中国革命取得了巨大进展。^v^逝世后,^v^右派叛变革命,第一次^v^破裂,^v^等以实行“训政”为名,强化^v^专制,确立起^v^^v^独裁统治。“七·七”事变后,^v^^v^虽然被迫在党禁方面有所松动,设立了国民参政会,推行所谓战时体制,但这些变化实际上包含着^v^“以党渗政”、为实行宪政后继续维持事实上的^v^制作准备。抗日战争结束后,^v^^v^^v^独裁的反动面目迅速暴露,其^v^统治,遭到中国^v^和绝大多数中间党派坚决反对,最终丧失了在大陆的^v^。这表明排斥其它党派的^v^制,在中国也缺乏合适的土壤,同样不适合中国国情。
与上述情况完全不同,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v^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与^v^开展第二次合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v^在抗日根据地中普遍建立起“三三制”^v^,与其他党派开展合作,创造出以^v^为核心的多党合作制的雏形。在随之而来的反对^v^反动派的斗争中,中国^v^与各^v^紧密合作,为推翻^v^的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发挥了直接的作用。这说明^v^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模式具有深刻的历史合理性,适合中国的国情。
在近代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政党承担了艰巨的任务,建立民族国家^v^的过程与革命的过程同社会淘汰性选择政党和政党制度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合而为一。中国^v^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经过革命的洗礼而形成,它显示出不同于别国政党制度的自身特色,这表现为:第一,从结构上看,中国^v^和各^v^都是体制内政党,中国^v^执政,各^v^参政,没有在朝和在野之分;第二,从功能上看,中国^v^是领导党,她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第三,从理念上看,中国政党的意识形态不是多元的,各党派都以马克思主义、^v^思想、^v^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反对意识形态多元化;第四,从党际关系看,执政党和参政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是相同的,彼此是友党,是相互 学习 、互相支持、互相监督、共同发展的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这种崭新的政党制度,完全摆脱了传统政治文明对政党的桎梏,同时体现了中国的大一统的色彩,满足超大社会对一个强有力的核心的需求,又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扩大参政议政的范围,促进政治民主化,是一个创造性的突破,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一是有助于避免多党竞争^v^造成的无序状态和资源浪费,减少政治成本;二是有助于多个党派群策群力,共同进步;三是验证并强化了统一战线的思想和政策,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
三、中国^v^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基本框架是在确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
中国人民^v^第一届全 体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政党制度的初步形成,而中国^v^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基本框架得以建构起来,则是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为基础的,经历了较长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探索。
新中国的建立完成了实行民主革命、建立民族国家^v^的任务,实现了传统政治文明的转型。在此过程中,中国^v^成为当之无愧的领导党,^v^参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也表现出了明显的政治价值。虽然他们受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的具体国情及其所代表的阶级、阶层发展不充分等方面的影响,在政治进程中难以充当主要角色,无力左右政局,但他们毕竟代表了某些阶级的政治要求,能够对政局施加影响。不少党派选择与中国^v^结盟,团结在她周围,坚持^v^,争取民主,反对内战。它们在民主宪政运动、^v^、国共两党会谈、反对^v^当局召开的国民大会等重大斗争中,与^v^密切合作,共同战斗,对争取中间力量,扩大人民革命阵营,孤立革命的敌人,起了重要作用。许多^v^的成员甚至还在解放战争中献出了生命。中国^v^充分尊重^v^的政治价值,与他们一起召开新政协,一起制定《共同纲领》,一起选举组成了中央人民政府。而^v^也服膺于^v^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贡献,接受^v^的政治领导。这种党派相互间对政治价值的肯定,直接推动了中国^v^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形成和建国初期良好政治氛围的出现。
^v^同志1949年6月 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的建立勾画了蓝图,明确指出新中国将是工人阶级(经过^v^)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这一思想随后写入《共同纲领》,对新中国的建立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然而,^v^成立后, 时代 背景和统一战线内部的阶级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于是,有人提出了^v^是否还有政治价值的问题。1950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v^ 工作会议对此作了肯定的回答,明确了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工作的新任务,统一了中国^v^和^v^关于统一战线工作重要性的再认识。在此前后,各^v^通过一系列会议清理和整顿了各自的思想与队伍,并根据成员构成的特点确定了分工活动的主要范围和工作重点,还纷纷组组起来,成立了双周座谈会、学习座谈会等组织,更好地发挥自己参政议政的作用。随后,各^v^在中国^v^的领导下,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参加了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v^、思想改造和“三反、五反”运动,使多党合作的政治形式更加巩固和发展。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确认了人民民主专政和^v^制,并肯定了中国^v^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及其发展成果。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实现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通过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v^制的政体这两个方面的统一,把中国政治文明建设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时,^v^原来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不复存在,各界对^v^存在的必要性分歧很大,^v^中也有人认为自身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无存在必要而准备宣告结束。但^v^同志明确提出中国要有几个党。他在《论十大关系》的 讲话中指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他还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中国^v^万岁,^v^万岁”的口号。^v^之所以如此重视^v^,一方面是出于对各^v^在民主革命中的光荣历史和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重要贡献的肯定;另一方面是因为他非常强调^v^的监督作用,他认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主要监督^v^的是劳动人民和党员群众,但有了^v^会更有益。这很显然是从^v^所特有的政治功能方面肯定了其政治价值。“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也经由第一届^v^三次会议和党的“八大”正式确定为处理中国^v^与^v^关系的准则,再次确认了^v^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大格局。
50年代中期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实际上是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随后经历了一段曲折发展的时期。在拨乱反正后,中国加强了民主法制和经济建设,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探索。1982年党的十二大 总结 历史 经验教训,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宏伟纲领,其中政治建设方面包括了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等内容,在肯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党际关系准则的同时,增加了“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内容。应该说,这后八个字,对前八个字是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因为前者只是讲了^v^与^v^在时间上要长期共存,在关系上要互相监督,而后者则进一步表明^v^与^v^之间是兄弟党和同呼吸共命运的关系,非常明确地规定和揭示了两者间肝胆相照的合作共事态度和荣辱与共的发展前途。这十六个字成为处理党际关系准则的基本方针。
1982年通过的宪法再一次对社会主义制度、对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和^v^制作出了明确规定,为国家的政治生活和建设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同时也进一步肯定了多党合作和^v^的政治功能与价值,为巩固和发展^v^与^v^合作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政治功能与价值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其一,^v^参政议政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提高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主人翁精神和 管理国家大事的能力;其二,^v^有利于发挥中国政党制度实现政策选择的互动优势,充分发挥智力集团的咨询作用,更好地实现利益综合,从而促进决策的民主化和 科学 化;其三,^v^有利于形成中国政治体系的内部监督机制,党派之间的有组织的监督无疑比无组织的社会监督更为现实,更有可能使人民群众的利益通过政治过程得到充分实现;其四,^v^有利于优化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整合功能,扩大整合的边界和张力区,吸收更多的政治资源融入政治体系,协调社会利益关系,促进政治团结、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这些功能与价值随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凸显,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强调。如中国^v^的十三大把完善^v^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十四大更是明确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v^制度、^v^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v^年12月30日,^v^中央提出了《^v^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v^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第一次以^v^中央文件的形式,明确规定了中国^v^与八个^v^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v^参政的基本 内容 和发挥^v^监督作用的总原则,规定了^v^与各^v^进行政治协商和合作共事的各种形式和具体安排。可以认为,这个《意见》包含了对十六字党际关系准则的确定、^v^政治价值的肯定和多党合作运作机制的制度性规定,标志着中国^v^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基本框架已经确立。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v^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其中第四条宪法修正案增加了“中国^v^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内容,将政党制度纳入了宪法的框架体系。
四、坚持和完善中国^v^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有效途径
^v^同志在党的^v^上的 报告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强调要“坚持和完善^v^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同^v^的合作共事,更好地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但直接增强我国的政治实力,而且 影响 到 经济 实力、外交实力、民族凝聚力等方面的提高和发展。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任务,现在又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任务,这显然是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对社会主义建设 规律 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必将对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政治形态上属于 现代 政治文明,随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发展,是一种 建筑在民主和社会主义两个基本原则基础上的政治文明,具有社会主义和现代政治文明的双重的规定性,其核心、本质和精髓都是人民民主。人民民主既包括价值层面,即国家的一切权利来自人民,人民当家作主,拥有 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又包括制度层面,即坚持^v^制度这一国家的根本制度以及有关的政治 法律 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本身就包含了坚持和完善中国^v^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内容,或者说,坚持和完善中国^v^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多党间形成核心与合作模式而非竞争模式是中国政党制度的特点,长期坚持中国^v^的领导则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突出特色。无论是根据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要求来完善政党制度,还是通过完善政党制度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都必须从加强和改善执政党、参政党及其党际关系三个方面来进行努力。
首先,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明确坚持中国^v^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而且赋予党的先进性以鲜明的 时代 意义,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是政治文明发展的重大成果。当前,中国^v^的建设和发展应当特别注意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治国等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对^v^执政基本规律的探索,解决好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党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个历史性课题,使党的执政不仅能有效地推进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而且能保证人民民主实践的正确方向和有效性;二是强化党内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和制度化,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并通过执政党党内民主带动国家政治民主,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三是要变革领导方式,大力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治国是有机统一的,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三大支点和基本特征。
第二,要更充分地发挥^v^的参政功能。这主要应从两个方面来作出努力:一是^v^自身要加强思想建设和 组织建设,要在马列主义、^v^思想、^v^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对成员进行政治思想 教育 和基本国情教育,增强党派成员的政党意识和参政意识,加强与所代表阶层的实际 联系,提高利益代表、聚合和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能力,并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机关建设、做好组织发展工作、积极发挥基层组织作用等方面着手,健全组织体系,提升参政议政的实力和水平;二是充分利用保障^v^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制度规定,通过发挥^v^成员在^v^中的作用、加强^v^成员在政协中的协商与监督功能、保证^v^成员在各级政府及司法机关中有职有权、完善中国^v^所邀集的各种协商活动等,拓展^v^参政的空间,增强^v^对政治和社会的影响力。
第三,要进一步优化党际关系模式。中国^v^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既强调^v^的领导,同时又充分肯定各^v^的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作用,这种党际关系既是中国政党制度的特色,也是中国政党制度的优势。如何在中国政党制度的框架内保持执政党和参政党之间的适度的张力,实现^v^的领导与^v^的独立性之间的相互平衡,是一个非常现实而又十分重要的问题。当前,我国已经具备或正在形成进一步优化党际关系模式的若干前提条件,如中国^v^领导方式的变革提供了政治性前提,对国家与社会关系认识的逐步深入和社会自主空间的逐步扩大提供了社会性前提。众所周知,任何国家,任何政党之间的关系如何,最终要从这些党的奋斗目标来 分析 。中国^v^“^v^”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中国各^v^所高度认同并作为共同的目标,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党际关系在新世纪新阶段的进一步优化。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些条件,采取切实措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v^领导的多党合作制,这必将有效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 参考 文献 】
[1]王邦佐等编著:《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茅家琦著:《晚清史论》,河南人民出版社^v^年版。
[3]《论戊戌维新运动及康梁》,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宋春主编:《中国的政党》,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5]杨幼炯著:《中国政党史》,上海书店1984年版。
[6]张允侯等编:《五四时期的社团》,一至四册,三联书店1979年版。
[7]邱钱牧主编:《中国政党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8]窦爱芝编著:《^v^派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9]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国革命与^v^》,国防大学出版社^v^年版。
[10]殷啸虎著:《中国宪政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1]王永祥著:《中国现代宪政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2]徐矛著:《^v^政治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3]朱汉国著:《中国政党制度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4]宋春刘志超主编:《^v^与^v^合作史》,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5]萧超然主编:《中国政治发展与多党合作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v^年版。
[16]王邦佐主编:《中国^v^统一战线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7]《多党合作纪实》,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
大学生政治论文范文参考 第8篇
【摘要】目前,在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还存在教师授课话语霸权惯性、学生课程重要性认识缺位、学校课堂互动氛围寡淡等问题;同时,也蕴藏着师生互动的诸多优势。本文基于教学实践,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
【关键词】形势政策课;课堂互动;路径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还存在教师课堂话语霸权惯性[1],教师课堂独白,学生课堂失语问题;还存在学生对形势政策课的认识缺位,课堂互动氛围不浓,课堂互动被制约等问题。与此同时,形势与政策课的铸魂工程[2]优势,宏观问题优势与最新动态信息优势,也为课堂互动提供了实现的可能。
教师话语霸权惯性,冷却了学生课堂互动热情。由于传统讲授法灌输的惯性,教师习惯了课堂独白。教师课堂独白冷却了学生的课堂话语表达热情,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阻滞了师生的课堂互动。对此问题,高校在教学改革中已经醒觉。但是,要克服传统的灌输教育形成了的教师话语霸权的弊病,改革还不能一步到位。究其原因:
受传统讲授法的惯性力推动,教师话语霸权自控力不足。传统讲授法的优势,体现在信息不发达的社会。在信息阻塞的农耕社会,知识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多数人期望改变知识贫乏状况,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因知识贫乏的多数人对知识拥有的少数人顶礼膜拜,使知识拥有者雄踞知识垄断的优势地位,以居高临下的心态对受众灌输。垄断知识者的赠予和居高临下心态,滋润了教师的话语霸权。尽管当今社会话语霸权受到媒体众多,话语分权,信息三维空间覆盖,信息高频率冲击的挑战,失却了绝对的优势;但教师受传统话语霸权的惯性力牵制,自制力还不足以与惯性力抗衡,还残留课堂话语霸权。
教师创新力不足,沿袭守旧教学,不经意维持了课堂话语霸权。教师在缺乏创新思维的场景下,无法在一堂课中将教材系统准确、生动地转化为教学系统,无法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信息,无法将社会实践与教材理论紧密联系,只好沿袭传统的教法,做课本的复印机;而课堂话语霸权,正是维持课本复印机的软件。
大学生认识缺位,自我冷却课堂热情。大学生普遍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功能认识不足,以即时生效的工具理性来理解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功能。形势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内在规律的客观反映,是对社会状况、人的生存状况和发展态势的研究;政策是对社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科学判断前提下的战略安排。故此,形势政策课是教会学生站在社会的高端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做战略决策,是一门气势恢宏的、培养统揽全局能力的重要课程。对于这一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往往忽视了课程的重要性。学生得不到对该课程的正确认识,认为该课程没有即时生效的功能,不能马上教会我做什么,做好什么,产生对该课程是额外负担的想法,影响了课程学习和课堂思考与互动。
高校课堂互动氛围不足,压抑了形势与政策课课堂互动。高校课堂互动氛围不足的原因:
部分校领导重视不够,没有认识到课堂教学互动对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校风、教风、学风的营造有实实在在的好处;思想守旧,固守传统的教学方法,停滞在教师课堂独白的现状。
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课堂互动教学所产生的积极效应,不理解课堂互动给给学生带来的学习激情、头脑风暴、快乐学习;给教师带来的成就感、幸福感和教师职业荣誉感。
学生还缺乏强烈的参与意识,存在等待教师灌输的思想。学生课前无准备,课中无思索,课后无反思,没有将被动的“上学”提升到主动的“求学”。
课堂互动教学方法的超前与教学效果考核制度滞后的不相匹配,课堂互动教学效果未能在传统考试模式中客观体现,造成课堂互动教学成绩在传统考试中判断失真。
还没有寻找到课堂互动的有效方式,并形成示范意义的优质课程。凡此种种,使课堂互动难以形成共识,使形势与政策课课堂互动独木难支。
2.形势与政策课课堂互动的优势
形势与政策课具有铸魂工程的主阵地优势。首先,形势与政策课具有德育课程地位优势。该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v^高等教育法》明确了高等学校培养人的目标是“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育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以德为先,以德为魂。
其次,形势与政策课具有铸魂工程的内容优势。形势与政策课研究的是国际国内形势、国内政策等宏观问题,内容涉及社会生产力发展观、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观、社会制度更替观、人民群众利益观、实事求是观、政策生命观、与时俱进观等[3]。形势与政策课丰富的内容为造就具有科学马克思主义灵魂的建设者打下良好的基础。
再次,从中央到各高等学校都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工作,教育部规定了形势与政策课为必修课程,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意识;各高等学校都把形势与政策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由校级领导直接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工作。
形势与政策课的宏观问题研究的资源优势。形势与政策课研究的是大空间、大地域和大事件,涉及到全球、国家、地区的历史、当下和未来。其涉及的资源有三维空间优势,时间轴优势,人类智慧成果优势,人类失败经验优势。教师在与学生讲授世界格局的时候,就涉及到全球的主要国家,涉及到国家的能源战略,进而涉及到地下资源开发战略、海洋战略和太空战略。这些问题涉及到以地球为圆心的三维大空间的信息。教师在讲授党的代表大会精神,解读全国^v^精神的时候,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党的发展史乃至国家民族的发展史,在中华民族有记载的五千年发展时间轴上,有无数的信息资源可供教师挖掘。形势与政策课研究的是大课题,是民族乃至人类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在无边界的三维空间和无始无终的时间轴上,有无尽的信息资源供教师挖掘。故此,形势与政策课宏观问题的研究,为课堂互动打下信息资源优势。
形势与政策课具有信息快捷优势,为课堂互动打下鲜活信息共鸣优势。
形势与政策课研究的是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大事,并且从已经发生的大事研究中,得出基本的判断,指出全局管理和社会运行中的问题和教训,提出防止问题和教训发生或者消解问题的对策,为社会管理层在建章立制过程中做参考。对最新问题的剖析和研究,为青年学生提供了鲜活的信息,契合了青年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容易在学生知识体系中产生共振,容易入脑入心,因新的共鸣产生认同感和表达欲,为形势与政策课互动打下与教师共鸣的优势。
3.形势与政策课课堂互动的路径
要在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中实现良好的互动,课任教师就要努力做到宏大叙事与日常小事分析结合,寻找课堂教学蝴蝶效应的切入点,以感性生命叙事来诠释理性逻辑,以通俗解析为着力点嵌入重点深奥问题。同时,教师还要以激情释放激发学生的学习潜意识,以影像资料迎合读图时代的青年人特点,以实现课堂互动。
授课过程要注意将宏大叙事与日常小事分析相结合。我们知道,形势与政策课讨论的是当下已经发生的大事。大到地区、国家乃至世界。世界级的大事,可谓宏大,但宏大叙事,容易拉开了与小事的距离。人们最关心的,还是日常的小事,身边的小事,更加看重的是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小事。如何把世界级的大事化解成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小事,要凭借教师的解读能力、延伸和链接能力。在我校最近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题材的形势与政策课中,引导学生把国家的科学发展与个人的成长成才结合起来思考,把国家发展的宏大叙事与学生当前的求学修身结合起来,把为祖国富强做贡献与脚踏实地充实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取得较好的互动效果。
要做到宏大的叙事与日常小事分析相结合,还要讲明大事与小事的逻辑关系,任何大事都是由无数个小事组成,只有每个人都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小事,才能完成国家部署的大事。还要告诉青年学生,任何小事的作为,都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到都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修身养性。
寻找课堂教学蝴蝶效应的切入点。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期望的蝴蝶效应,是通过一条信息的传达或者一个议题的切入,将在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参与课程知识吸收、思考消化、语言表达而形成课堂互动。
教师在讲授形势与政策课的过程中,要善于寻找能够引起蝴蝶效应的切入点,让学生在课堂上引起共鸣,促进课堂教学互动。首先,教师要有寻找发现“蝴蝶”的能力。教师必须学会在丰富的课程信息中,找准一条能够引起学生关注,进入课堂互动的信息。其次要善于将“蝴蝶”引入。教师即使找到那条可以引起蝴蝶效应的信息,如果引入的方式方法不妥,也不能引起互动效应。通常的引入方式有:悬念、设问、设错纠错等方法。再次是要求教师对可以产生蝴蝶效应的事件有较强的叙事力,做到事件描述逻辑性强,语言有张力,语言有魅力。学生一旦全部身心投入到课堂互动中之后,就会忘记时间、忘记烦恼,收获的是知识吸收的快乐。
以感性的生命叙事来诠释理性逻辑。课程理论采取生命叙事[4]来诠释,具有理论通俗、事件真实、入脑如心的特点。生命叙事的内容可以选择:古名人的成长叙事;今英模人物的成长叙事;教师的成长历程叙事;学生成长叙事。我国古今的名人及英雄人物,其成长过程对当今学生有样板效应、激励效应和参照系效应。学生通过对古今英雄成长历程的认识,激励自己成长的愿望,以愿望驱使行动;把古今英雄做自己的楷模,作为成长目标的参照系以设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对本校教师、学生的成长历程的诠释,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现实的成功样板,一个具有实现可能的参照目标,一件课堂讨论最为直接的素材。课堂互动在生命叙事的牵引下拓展,扩大了教学资源,增加了学生吸纳的信息量和综合知识。
以通俗解析为着力点嵌入重点深奥问题。形势与政策课的大课题、广覆盖、深探讨的特性,经常涉及到深奥问题。如涉及世界能源战略,必然要接触到太空能源、生物能源和地球蕴藏能源,必然接触到较深奥的理论,如宇宙、黑洞、反物质等。教师的职责,就是在自己刻苦学习充实知识的前提下,把深奥问题浅显化,引导学生用简单的道理来理解深奥问题;用通俗的叙事来解释冷僻的问题,用形象思维来诠释理论思维问题。通过以通俗嵌入深奥问题的诠释,可以从知识生长点,知识转换点,知识耦合点进行多维度多方位的知识延伸,实现课堂教学知识创新,进而取得知识交流与互动的效果。
教师以激情释放激发学生学习潜意识。激情是情绪的激烈反映。情绪有工具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和手段功能。教师的情绪通过组织功能和手段功能唤起或者暗示学生的学习潜意识。教师的激动情绪具有强烈传染性和鼓动性,形成教师的魅力。没有教师的激情,互动不可能产生。故此,教师上课,必须充分酝酿和表达激情,方能引领学生对课程学习理解的互动。要做到课堂有激情,首先要对形势与政策课怀着崇高使命感,充分认识到教师从事的是崇高的育人灵魂工程。具有崇高使命感,授课激情便油然而生;其次是对课程的潜心研究,课程信息烂熟于心并内化为意识流,可以随机抽取,迅速涌流;再次是要对学生有爱心和充分关注。
以影像资料迎合读图时代的青年人特点,提高课堂互动效果。我们知道。现在的大学生都是80年后出生的。80后青年人的成长历程,与读图密切相关。学生从幼儿园始,就以图像为主要信息接受的方式进行学习。到了小学、中学,也离不开电子游戏机、卡通和电脑、电视。故此,图像成为80后的知识蛋糕,成为80后吸收文化科技原料的原始奶汁。这种初始形成的学习方式,与母语一样的根深蒂固。所以,教师必须迎合青年学生的学习方式惯性,充分发挥图像的视觉冲击力、形象思维力、图像信息大载体的优势,来充实课堂教学。通过多媒体和其他平面、立体媒体为教学载体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入课堂的互动。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发挥读图的优势,引领学生进行图像或影视资料观赏,组织学生对图像或影视资料传达信息的组合、排列,与学生共同进行图像寓意分析,图像社会背景分析等。
4.结语
一方面,由于大学的形势与政策课中存在教师课堂话语霸权惯性,大学生对形势政策课重要性认识缺位,学校没有普遍形成课堂互动的氛围,使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课堂互动还存在困难。另一方面,这门课程有地位高、课程覆盖面广、课程资源丰富、课程信息新,对学生有吸引力的等优势,为课程互动提供了可创新的条件。教师在政治责任感驱动,在扎实的理论功底的铺垫,在掌握充分信息支持下,注意在课堂中教学中采取宏大叙事与日常小事分析相结合,寻找课堂蝴蝶效应的切入点,以感性生命叙事来诠释理性逻辑,以通俗解析为着力点嵌入重点深奥问题,以教师的激情释放牵引学生的学习潜意识,以影像资料迎合读图时代的青年人特点等措施,就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
同时在课堂互动中,也要防止教师心中无数盲目互动,以互动替代讲授,互动背离教学大纲,互动无中心议题,不负责任地放任学生互动等问题。参考文献
[1]罗生全,靳玉乐.《课堂文化扩散与交流:形式、原则与路径》
大学生政治论文范文参考 第9篇
摘要:中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疫情,本身就是一堂“三全育人”的新时代思政课,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凝聚最大正能量、厚植家国情怀,迸发新时代爱国主义伟大力量,生动诠释了中国^v^的“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好”,充分彰显了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制度优势
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凝聚最大正能量
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中华民族精神,构成了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严峻形势,在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鼓舞下,亿万中国人民同舟共济、勠力同心,迅速凝聚起新时代抗击疫情的磅礴伟力,展现出打赢战“疫”的坚定信心,全国迅速形成了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疫情防控工作的局面,从城市到乡村、从生产到物流、从单位到个人,每个环节紧密配合、环环相扣,构筑起一道道阻击疫情蔓延的封锁线。从白衣战士的“最美逆行”,到人民子弟兵的闻令而动;从携手构筑群防、群控严密防线,到社会各界踊跃捐款捐物;从各类企业加班加点生产医疗物资,到中国人在海外购买医疗用品空运回国……中华儿女再一次诠释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精神,演绎了“坚强勇敢、无所畏惧、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民族品格;做到心怀大爱、和衷共济、守望相助、精诚团结,形成各方力量联防联控、各种资源紧急驰援的全国一盘棋局面。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再次深刻印证了:团结是铁、团结是钢,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战胜一切风险、挑战,不断从困境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
厚植家国情怀,迸发新时代爱国主义伟力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在这场战“疫”中,全国各族人民群众用“家国一体”的爱国情怀,凝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强大合力。所有人结成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对于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人员来说,一批批医疗队员、军人奔赴湖北疫情最严重的城市,他们没有拒绝和犹豫,勇挑重担、敢打硬仗就是责任;对于党员干部而言,挺身而出、冲锋在前,为人民群众构筑起最坚实防线就是责任;对于远离疫情重点地区的普通群众而言,搞好自身防护、干好本职工作就是责任……这是由所有有责任、有担当、有胸怀、有勇气的中华儿女用血肉之躯筑起的“城”,在疫情面前不退缩、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关键时刻冲在前,将爱国热情化为倾心付出、服务社会和国家的实际行动。支撑这些壮举和善举的,是大家心中的家国情怀、责任和担当。唯有国家好、民族好,人民才会好。
爱国主义情感让每一个人热泪盈眶,爱国主义精神构筑起民族的脊梁,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再一次显现,也用生动的实例深刻阐释了和平年代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内涵和时代价值。“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1]
生动诠释了中国^v^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中国^v^是全国人民的主心骨,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在以^v^同志为核心的^v^坚强领导下,举国上下,正凝聚起共同抗击疫情的磅礴力量,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中国^v^有9,000多万名党员,各级党组织延伸至社会各个领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坚决贯彻落实^v^决策部署,全面贯彻“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要求,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关键时刻,党组织总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危急关头,党员永远冲锋在前、不畏风险,他们带头全面落实联防、联控措施,全力构筑群防、群治防线,涌现出众多感人故事,给亿万人民带来力量。广大党员干部在面对国家和人民利益受到威胁的紧要关头,坚持党性,勇于担当,用决心和行动再次阐释中国^v^何以能够历经磨难而奋起、历尽百折而不挠,让人们更能深切理解“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一论断的深刻内涵和道理所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2]
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这既给各级党委政府和一线防控人员以有力指导,又充分体现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生命重于泰山”的情怀,是中国^v^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基本方略在这场抗击疫情斗争中的本色体现,深刻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彰显了党在面对重大风险挑战时的“主心骨”“定盘星”作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v^人的初心和使命。
彰显了“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作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面对疫情的危急情形下,“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得以凸显,展现出世所罕见的中国速度、中国规模、中国效率。例如:建设单位与时间赛跑,火神山、雷神山两所医院快速开建,其中火神山医院只用了十天十夜就交付完工,只争朝夕,只为救治更多生命,令世界再次惊叹的“中国速度”生动地诠释中国制度优势。又如: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是一项系统工程,交通运输部门加强交通管理;工信系统总动员,各机关、各生产企业千方百计复工复产,保障防控物资供应;医保和财政部门落实患者救助的补助政策……从普通群众到党员干部,从物资保障到科研攻关,^v^一声令下,各地各部门协调联动,形成了联防联控的强大合力,“中国规模”全方位彰显中国制度优势。再如:防控疫情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是一场不能懈怠的赛跑。各省、区、市立即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全面落实联防联控措施,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将群防群治进行到底;广大生产、运输企业和社会各界纷纷行动起来,堅持和保障物资供应,中国效率有力地见证中国制度优势。所有这一切的力量来源于全国同胞守望相助的团结意志,来源于党和人民生死与共的血肉联系,是中国人民办成一切大事、难事,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根本保证。^v^^v^强调:“在中国^v^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3]。
参考文献:
[1]^v^.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2.
[2]^v^.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7.
[3]凝聚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磅礴力量[N].^v^,2020-02-03(1).
大学生政治论文范文参考 第10篇
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政治学思想其特征可归纳为几个方面:个人主义、普遍主义和改良主义等。其中个人主义可以被视为自由主义政治思想的灵魂,其它特征都要以维护个人主义这一思想作为其主旨。个人主义意味着:(1)个人是道德价值的最终单位;(2)社会拥有作为恰当目标的对于个人的益处,不存在超越或凌驾于个人益品之上的社会益品;(3)个人的福利需要人们尽可能地作出自己的选择。简言之,自由主义认为只有在对个人充分尊重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真正的关于社会集体事务的公共理性,个人拥有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权利。要实现这一目标个人首先必须是平等的单元和价值的终极。所以对“平等”的诉求是实现自由主义理论的基本前提。虽然自由主义的思想具有某些极端性色彩,并遭到其它政治理论的批判,但自由主义思想传统内部在不断变革创新,企图将其思想日臻完善。尤其是20世纪末兴起的新自由主义理论使自由主义的政治哲学又以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一、“正义”成为自由主义的新主题
以罗尔斯正义论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理论的兴起为古典自由主义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新自由主义与古典自由主义的区别在于:古典自由主义关注的主题是自由,而新自由主义关注的主题是正义。罗尔斯指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同样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们如何有效率和有条理,只要它们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造或废除”。3罗尔斯认为正义是评价现代社会制度是否合理的唯一标准。罗尔斯认为正义的内涵首先就是平等。
在古典自由主义时期就已经提出平等的政治概念。自由、平等、博爱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口号。古典自由主义者认为,平等也是一种权利,即每个人都平等地享有权利。资产阶级尤其强调“天赋人权”,“天赋人权”是指国家不能以任何理由和名义剥夺公民的权利。在强烈的权利意识下,自由也被纳入权利范畴之中。由于基本权利为每个人都平等地享有,每个人都要求一种权利上的平等。因此,古典自由主义的自由原则,又是权利原则,同时也是平等原则。
古典自由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自由竞争时期。古典自由主义所处的历史时代决定了它对平等的理解仅限于形式。因为古典自由主义虽然提出了平等的理念,但只是抽象的、形式的平等,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并没有使平等的理念真正实现。罗尔斯赋予平等更加丰富的内涵。罗尔斯认为平等有形式的平等与实质平等之分。一种是政治上的平等;一种是经济上的平等。古典自由主义关注前者,新自由主义关注后者。
形式平等的理念同制度相关联。平等的权利原则归根到底是一种制度原则,这种制度就是法律制度。形式平等就其实质而言就是权利平等,权利平等是由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来保障确立的,法律规定的权利为每个人平等的享有。因此,真正支撑形式平等理念的是现代民主法律制度。
启蒙思想在反抗宗教的思想禁锢和神权统治的运动中产生,当神权统治被推翻了之后,人在上帝面前的神恩平等变成世俗的法权平等。资产阶级革命打碎了几千年的特权等级制度,每个人在政治上的平等以法律制度的形式予以确认,人们享有平等的自由权。古典自由主义所理解的平等也就仅限于此。这种形式的平等是远远不够的,人类的不平等更多地体现为经济的不平等,特别是在启蒙哲学之后的历史时期。工业革命创造和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是许多人并没有因此而摆脱贫困,相反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弱势群体更加边缘化。罗尔斯认为这些所有的不平等在于整个社会基本结构和社会分配政策的不公平。因此,只具有形式平等是不够的,必须实现实质的平等。所以他对平等的概念进行了全新的阐释。
二、平等的三种样式
在罗尔斯看来认为平等具有三种样式。它们是自然的自由、自由的平等和民主的平等。
罗尔斯认为历史上前两种平等观念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中曾经有着重要影响,即自然的自由和自由的平等。自然的自由是一种基本自由市场制度的平等,它可以被认为是早期自由主义者所坚持的平等。这种平等取消了封建等级制度的阶级差别和固定特权地位,将人看作是完全自由平等的个体。它要求一种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制度,每个人都能有同等的权利进入市场参加竞争,并在市场中尽其所能地获得相应回报。但自由竞争的市场体制下的平等只局限于形式的平等,因为在看似公平的市场竞争中,人们往往在两方面是不平等的:一方面进入市场的前提和基础是不平等;另一方面是市场竞争的结果是不平等,前者的不平等导致了后者的不平等。在自然的自由体系中,个人的前途(收入、财富和机会等)总是受到自然偶然性和社会任意性的影响,如天赋能力的高低、家庭出身和社会环境的好坏等。罗尔斯由此认为:自然的自由体系最明显的不正义之处就是它允许分配的份额受到这些从道德观点看是非常任性专横的因素的不恰当影响。72自由的平等力图解决由社会和文化环境给人造成的不利影响,它通过增加教育机会、实行再分配政策和其他社会改革措施,为所有人提供一种平等的出发点。自由的平等可以被看作是18世纪自由主义的平等观念,是对“放任自由主义”的超越,也是对靠纯粹“市场”调节分配收入地反省。自由的平等应该说比自然的自由体系更可取,但罗尔斯认为它同样有不完善的地方。原因在于即使它完善地排除了社会偶然因素的影响,但它还是允许财富和收入的分配受能力和天赋的自然分配的影响。这从道德的观点上看是不合理的。就像通过历史和社会的机会来确定收入和财富的分配是不合理的一样,让天资的自然分配来确定这种分配也同样是不合理的。一般来说,造成人们之间不平等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社会和文化的,人们在出身、环境、教育、家庭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别,有些人比其他的人更为“幸运”;另一种是自然的,人们生来就具有不同的天赋,有些人高一些,有些人低一些。人们通常认为,产生不平等的社会文化因素经过努力是可以消解的,但自然的因素却无法消除。如果人们的自然天赋(智力、体力、理性和想象力等)方面存在着消灭不了的差别,那么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就永远存在不平等。罗尔斯认为,仅仅消除由社会文化因素产生的不平等是不够的,还应该消除由自然因素产生的不平等。在此意义上,罗尔斯认为自然的自由与自由的平等都是不可取的。自然的自由只是形式的平等,没有触及实质平等。自由的平等虽然有向实质平等迈进的趋势,但并不全面。以一种深切的道德关怀来讲,人类社会应该解决一切不平等,不论是社会因素造成的不平等还是自然因素造成的不平等。由此,罗尔斯提出了自己解决不平等的理论范式,即民主的平等。罗尔斯认为民主的平等相对于自然的自由和自由的平等而言是最理想的平等观念。
对于民主的平等,罗尔斯认为最好通过结合机会公平的原则与差别原则来达到。差别原则的核心观念:所有的社会基本善——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及自尊的基础——都应该被平等地分配,除非对一些或左右社会基本的一种不平等分配有利于最不利者。差别原则体现了一种不平等社会下的最大平等理想和观念。
罗尔斯认为,一个理想社会的分配方式应该是完全平等的,但这是不可能的。如果任何社会都无法做到完全平等,那么就应该争取达到相对而言最大的平等。社会中最需要帮助的是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他们拥有最少的权力、机会、财富和收入,社会不平等最强烈地体现在他们身上。这些人被罗尔斯称为“最少受惠者”。一种正义的制度应该通过各种社会安排来改善这些最少受惠者的处境,增加他们的希望,缩小他们与其他人之间的分配差距。这样,如果一种社会安排出于某种原因不得不产生某种不平等,那么它只有最大程度地增加最少受惠者的利益他才是正义的。
差别原则构成罗尔斯“正义论”的核心思想。从平等角度而言,差别原则体现了实质平等的观念,表明了罗尔斯想解决一切不平等的政治理想。
三、正义原则
在对平等的概念的全新的认识的基础上,罗尔斯提出了正义理论。
罗尔斯首先提出正义一般的直觉性的观念,即所有的社会基本善——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及自尊的基础——都应被平等地分配,除非对一些或所有社会基本善的一种不平等分配有利于最不利者。这个一般的正义观体现为两个正义原则。
第一个原则:每个人都拥有与其他所有人同样的自由体系相容的、最广泛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的平等的权利。
第二个原则: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1)在与正义的储蓄原则相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2)依系于在机会公平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
如果说第一个正义原则体现了形式正义的观念,那么差别原则则体现了实质正义的观念。正义的一般观念是阐明什么样的平等观是符合正义的,罗尔斯在此是要表明:不正义就仅是那种不能使所有人得益的不平等。两个正义原则是对这一观念的具体原则支撑并作为社会基本制度的分配原则。
罗尔斯认为,这两个正义原则主要适用于社会的基本结构。他将社会大体上分为两个部门,即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第一个正义原则适用于政治领域,它用以确保公民的平等的自由。对于罗尔斯来说,平等虽然非常重要,但自由同样不能忽视,否则将会同古典自由主义一样犯简单化的毛病。罗尔斯在自己的正义中给自由一个价值定位,或者说在正义的框架中给自由以相应的理论位置。在启蒙的价值谱系中,自由位于首位。罗尔斯在自己的理论体系中,同样接受了这一价值谱系的安排。
第二个正义原则适用于社会经济领域。罗尔斯把公平的机会平等原则作为第二个正义原则的第一部分,而将差别原则作为第二部分。可以说,最能代表罗尔斯平等观念的就是差别原则。罗尔斯指出如果存在满足上述两原则的制度结构,它只有在达到下述目的时才是公正的,即当且仅当境遇较好者的较高期望是作为提高最少获利者的期望计划的一部分而发挥作用时。差别原则最简单直接的观念,社会结构并不确立和保障那些状况较好的人的较好前景,除非这样做适合于那些较不幸运的人的利益。
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实际上体现的都是平等的政治价值,第一个原则用来处理平等的自由,第二个原则用来处理平等的分配。自启蒙时代以来,自由、平等和博爱就成为现代社会追求的重大价值目标,但在实际上,人们只能很好的解决自由(古典自由主义的贡献),而对于平等和博爱却无能为力(古典自由主义的局限)。罗尔斯认为自己的“正义论”能够很好的把三者统一起来:第一个原则确保了平等的“自由”,第二个原则的第一部分(公平的机会平等原则)确保了“平等”,第二个原则的第二部分(差别原则)确保了“博爱”。
经济平等不能在古典自由主义理论中出现,在于古典自由主义把“自由”作为市场经济的最好理解。市场经济让人们在其中自由选择,尽最大努力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由于市场和放任主义政策在产生赢家的同时也产生了输家,如果不考虑到经济上的平等,不以差别原则作为补充原则,弱势群体将得到不公平待遇。而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真正的机会平等的效果将是采取某种福利主义的、再分配的税收政策,以帮助那些受到不公平待遇的的劣势群体。
新自由主义则希望国家对市场进行干预,以防止市场的任意性对社会造成极大的不平等。古典自由主义坚持市场下的自发分配,人们凭借自己的才能智力在市场中获得相应的回报并作为自己的财富和私有财产而不可侵犯,因此那些天生有残障或缺陷者沦为贫穷者也是应该的。新自由主义力图纠正这种自发的市场分配,以国家的名义实行再分配以实现社会的正义。新自由主义强调正义总意味着平等,因此,它必须解决市场经济下的不公正,调整经济上的不平等,最终实现政治平等和经济平等的内在统一。
总之,罗尔斯的正义理论超越了古典自由主义对正义的理解。古典自由主义过于强调个体权利,包括政治参与的权力、言论集会的权利和私人财产的所有权的。尤其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表达了对君主专制时期对个性压制的一种反抗。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社会财富急剧集中,虽然生产力大大提高了,但并未使普通社会成员过上幸福的生活。绝大多数的无产阶级处于贫困状态。正如马克思所说,工人只有出卖劳动力的自由。工人阶级为改变自身的生存状态掀起了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这些革命运动迫使资本主义社会实行一些内部改良。即便如此,资本主义社会中各种各样的民权运动,如反歧视运动、反贫穷运动、反战运动等仍然此起彼伏,从未间歇。
罗尔斯试图确立一套适用于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原则,来重新调整基本善的分配,最终实现最大程度的平等。
罗尔斯的平等思想并非平均主义,他仍然保留古典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契约论等特征,只是在坚持自由的基本立场上,使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得到应有的保障,从而保障他们拥有自由的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生活的权利。只有这样才能使个人主义这一自由主义的根本特征发挥,所以不得不承认,罗尔斯的政治哲学思想是自由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巨大进步。
大学生政治论文范文参考 第11篇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迎来了伟大的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的伟大在于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对会计行业而言,运用了越來越多的人工智能技术,科技的进步,使人工智能不仅正逐步取代部分会计人员的一些低技能的低端工作,它还可以完成人类大部分的工作。本文将从了解人工智能出发,结合人工智能时代下会计行业的发展变化分析人工智能给会计行业带来的诸多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人工智能会计发展机遇和挑战
一、人工智能概述
(一)人工智能的发展
1950年,艾伦,麦席森,图灵发表了一篇划时代之作《制作机器会思考吗?》里面提出了测试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方法,并因此摘得“人工智能之父”的桂冠。约翰,麦卡锡在1956年的达特茅斯学术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1997年,IBM公司“深蓝”电脑击败了人类的世界国际象棋冠军更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一个完美表现。2017年7月,^v^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这是我国首个面向2030年的人工智能技术的战略发展蓝图,也表现出我国对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视与支持,同时,人工智能人选“2017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可以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样思考、也可能超过人的智能。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从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
(二)人工智能的意义
人工智能的出现代表我国经济正在快速的发展,科技水平不断的提高,同时人工智能也慢慢的融入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推动时代的发展。人工智能现在正朝着教育、金融、服务、医疗、信贷等诸多领域发展,比如经济领域、空间技术、主动控制、计算机规划和制作,其首要运用领域是制作主动化工厂、医疗、物流和家庭效能;在商业领域中,无人驾驶轿车在机器人工作中占有智能轿车技术的主导地位;在金融领域,有了人工智能的监督和把关,那些企图利用系统或其他漏洞进行金融犯罪的不法之徒将无处藏身:那么,人工智能对会计行业的发展又有那些意义呢?
二、人工智能时代下会计的发展变化
人工智能在会计、审计、税务等行业的广泛运用,使得传统、简单、重复性的基础会计工作岗位将面临被智能化取代,人工智能已成为促进会计行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推手。近三年来,德勤、普华永道、安永、毕马威4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通过利用财务机器人进行会计、审计等工作,使得数据的准确性、工作效率、管理决策水平等明显提升,由此可见,人工智能早已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了会计工作的方方面面。
(一)会计工作效率提高了。人工智能技术与财务管理系统的对接,实现了系统自动识别票据、生成会计记账凭证、记录明细账户以及生成总账和各类报表。作业过程中系统按时间顺序记录每笔业务,对每一笔账务进行核实和验证。财务机器人还实现了信息的语音、扫描录入,财务软件可自动生成证、帐、表,这将更加高效准确地完成基础会计核算工作,提高此项工作的效率,会计人员因此节省了大量用于基础核算工作的时间,从而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在企业内部管理型的工作上,同时又提高了管理工作的效率。
(二)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了。受自身能力、专业素质以及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会计信息数据的滞后性和人为失误在所难免。人工智能将会计模型和方法程序化,它既减少了人为失误又极大地提升了数据处理能力,工作重心逐渐转向数据的挖掘、分析等重要环节和高附加值工作中,同时,会计档案由纸质变成电子档案更便于信息系统的管理、流程化的管理和监控,避免了人工作业的失误以及造假的可能,数据信息和记录的真实性和精准度得到保证。
(三)会计职能重心转移了。人工智能虽然可以替人做一些简单、繁冗、重复性的基础会计工作,但并不能完全替代会计人员,随着人工智能与会计信息系统的不断结合,从事简单记账工作的初级会计人员将会越来越少,而中高级会计人员将会集中于行业中涉及分析、预测和统筹的领域。因而会计职能的重心将向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评价等目前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管理会计的职能转移。
(四)会计人员从业压力加大了。随着人工智能被引入到会计行业中,一方面,简单的会计核算工作将被智能化财务软件逐步替代,普通核算类型工作的岗位势必减少,基层会计人员面临失业的压力:另一方面,由于财务软件能够高效完成基础财务工作,企业更需要财会人员发挥管理会计的职能,会计从业人员需要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决策分析和经营管理上,使其有从财务会计到管理会计转型的压力。
三、认清挑战,抓住机遇
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它的到来就像一把双刃剑,虽然可以对会计行业整体工作效率与工作方式带来提升,但是人工智是不能完全代替会计人员的工作的。比如,智能化的设备无法完全替代充满人情味的服务。李开复也指出,社交能力强、应变能力强、协商能力强的人,永远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的感情,想象、创造等特质也是人工智能所无法企及的。所以,对于会计从业人员而言,人工智能只是一种行业对于自身的探索以及进步,顺应这种变化,会计人员应当认清挑战,抓住机遇。
大学生政治论文范文参考 第12篇
一、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并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准则和处事原则。[1]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指导方针,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做好宣传和普及工作,让广大青年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知识,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旋律。从大学生方面来看,有效的大学思政教育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史,并从中吸取精华知识,结合实际生活,从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树立为党和国家服务的理想。从高校方面来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纠正以往教育教学中的偏差,及时掌握思政工作未来的方向,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发挥校方的指引作用,提供较多的实践活动,锻炼大学生的坚强意志,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接班人。从党和国家的角度来看,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继承和弘扬先辈们的革命精神,不断地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并在此基础上使其掌握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知识,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2]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增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措施
(一)实现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结合。课堂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只是背诵并掌握思政理论知识,并没有与日常的思政教育活动结合起来,这就导致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难以有效地发挥出来。而日常的思政活动一般都要求大学生参与到社会中,例如,一些课题研究、社会服务、志愿活动和文化调研,等等,这些活动需要与理论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最后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如果在平时的实践活动中发现了问题,则应积极地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并将这些问题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在思政教育的考核中,要把学生的平时表现和思想实践活动作为衡量指标,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于活动中。
(二)创新学生的党建工作,让党建工作更具有实践意义。坚持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关口前移”,充分发挥校院(系)两级学生党校的作用,建立起从普通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到预备党员的三级学生党校全程培养体系。在开展党建工作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在党员的带动下,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党建活动中,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和奋斗精神,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在创^v^建工作的同时,还要注意发挥学生党支部对学生活动的指引作用。
(三)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切性。当前,除了要关注大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保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才能真正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研究显示,大学生大多喜欢面对面的心灵沟通,因此,校方应该针对不同专业和不同年龄的学生采取合适的教育方法,进行合理的心灵教育。[3]此外,学校还可以投资建立心理咨询室,指导学生的思想,为学生提供心理帮助和支持。
(四)扩大实践活动的平台,创新实践模式。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实践是一个关键的项目。因为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不仅可以开阔眼界,还可以锻炼自身的各种能力,所以,社会实践受到很多大学生的青睐。相关研究发现,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最喜欢的思政教育形式。高校要将学生的发展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真正地帮助学生成长,使所安排的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的需求相适应,提高对实践工作的重视程度,为实践活动提供良好的保障,包括经费的投入、师资力量的投入,等等。另外,学校也要对实践基地做好考察,尽可能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让学生从中得到最深刻的启迪教育,从而使社会活动具有实践意义,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落实日常的思政教学工作。
(五)提高辅导员的思想道德素养,加强师资力量建设。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支配力量,直接关系着实践活动的最后成果。[4]在招聘辅导员的时候,高校要严格选拔,重视辅导员的政治素养和实践能力;在辅导员任职期间,校方也要加强对辅导员的管理,制定合理的辅导员考核制度,并严格按照标准执行,设立考评考核机制。除此之外,校方要定期对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提高辅导员的思想道德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这样才能保证其更好地辅导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结语
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来自高校和学生两个方面。为此,我们要认识到高校和学生各自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措施,从高校思政教育方式、党建工作、心理沟通、社会实践和师资素养各个方面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让高校和大学生充分地认识到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而为党和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大学生政治论文范文参考 第13篇
[摘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理念,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国家人才培养的需要。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缺失、师资力量欠缺、项目宣传力度不够等,还需要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课程体系,打造宣传服务平台,探索具有校本特色、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活动。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训练计划;独立学院;人才培养
创新创业教育起源于美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教育界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就提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人才的目标,其显著特点是注重使学生获得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独创精神。英国政府也将大学生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视作优秀领域,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引导和规范,通过专利转让、创办科技园、开展合作研究项目等多种形式为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服务。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起步较晚,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但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越来越依赖于科技的创新和人才的培养,我国也逐渐开始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普及。2015年,在中明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工作思路。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高校作为人才输出的重要源头,应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努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下简称“大创”)是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一种有益的尝试,多个省份的高校也相应推出“省大创”“校大创”项目。笔者结合自身指导学生参加2015年天津市“大创”项目的经历,对项目实施中的收获与思考作一探讨。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对学生的影响
1.兴趣驱动,自主学习能力提升
2.团队合作意识增强
3.社交能力得到锻炼
大学生政治论文范文参考 第14篇
1.正文中论文题目使用黑体三号字,正文使用宋体小四号字,倍行距;表格为单倍行距;一级标题段前段后为行,正文段前段后为0,字符间距为标准。
2.论文字数不少于8000字。
3.论文中的表格采用三线表,必要时可以加辅助线,表头放在表格的上方,5号黑体。中;表格内为5号宋体,左对齐。
4.论文中的图,图题放在图的下方,不要外框。
5.表序、图序均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
6.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采用顺序编码制,文中参考文献[数字]上标。
7.中英文摘单独成页。
8.为保证打印效果,全文字体的颜色统一设置成黑色。均用A4纸单面打印(特殊要求除外)。
大学生政治论文范文参考 第15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探索
一、形势与政策课的本质特征
形势与政策课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同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有相同之处;另一方面,又有其特殊的内在本质特征,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形势与政策课以其现实社会形势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基本教育内容,与时俱进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其本质特征主要体现自身内容体系、研究对象和教育方式上的特点和规律,表现为内容体系上的稳定性与动态性、研究对象上的知识性与思想性、教育方式上的规范性与灵活性。
稳定性与动态性并存是形势与政策课在内容体系上的本质特征,集中表现在教育的内容既处于相对静态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既要考虑系统性,又要突出实效性。首先,形势与政策本身既是不断发展同时又是相对稳定的,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线性与非线性、静态与动态的统一。一方面,政策是相对稳定的,政策的出台或者变更总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不能朝令夕改。另一方面形势与政策又是处于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国家每年的3月份和9月份都要下达形势与政策的要点,在教学上也比较容易安排内容。但内容有时也往往滞后,这就需要跟上形势,突出该课程的时效性。其次,形势与政策课要体现科学的、完整的和稳定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体系,这些相对稳定的基本因素,可以让我们把握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预测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
知识性与思想性统一是形势与政策课在研究对象上的本质特征。形势与政策课的研究对象既有现实问题又有历史问题;既有宏观形势又有微观动态;既有社会改革又有经济发展;既有国际局势变化又有国内形势动态;既有科学技术又有生产建设等,涵盖政治、经济、外交、科技、历史、文化、教育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动态的国际国内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和国际关系学等的综合,具有很强的知识综合性。与此同时,形势与政策课又体现着强烈的思想性,要引导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全面准确地理解政策,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执行政策的自觉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所以,形势与政策课既要不断满足学生求知欲望,又要寓思想教育于知识传授之中,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过程。
规范性与灵活性互补是形势与政策课在教育方式上的本质特征。形势与政策课在内容体系上的稳定性和动态性,必然派生出其他在教育方式上的规范性与灵活性。规范性是指与其他课程一样有大纲、有教材、有课时、有学分、有计划、有考核等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灵活性是指“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要努力做到系统讲授与形势报告、专题讲座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讨论、交流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规范性与灵活性互补体现了其既是教学活动、又是教育活动的双重属性。对这一本质特性进行把握,有利于积极探索形势与政策的教学新方式和新途径,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生命力。
二、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思考
形势与政策课正是因为具有以上的特征,因此与概论课思想品德课相比,它更突出时效性和灵活性。按照“05方案”形势与政策课在高职高专各个学期里要开足16个学时,但学分却只有1个学分。在实际的操作中,各个学校往往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来开设形势与政策课,通过讲座、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等方式来凑足学时,以避免挤占专业课的课时。形势与政策课的课堂教学往往不足,甚至被压缩掉了。而课堂教学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它便于形成系统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使形势与政策课更好地发挥作用,要做到三结合,与专任教师结合;即与概论课思品课结合;与学生参与结合。
与专任教师结合,是形势与政策课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的构成比较复杂,除专任教师外,学院领导、各系部的书记、学生处的正副处长、辅导员以及邀请的校外专家和省市领导等。庞杂的师资队伍,为学生提供了各种不同的信息,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知识水平。但也正是因为资讯过多,往往不利于形成系统理论和知识框架。有时学生参加讲座,变成了老乡会和联谊会等,由于缺乏跟踪和反馈,形势与政策课的效果打了折扣。因此,专任教师的教学变得尤为重要。专任的思政课教师,首先要爱这门课,钻研这门课,上课全情投入、有激情会深深打动学生。在面对一些有分歧的观点,面对对待当代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敏感问题,面对对待历史虚无主义和普世价值观等人生观世界观问题,允许有争议,有讨论。但教师一定要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大张旗鼓的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学生会从老师的身上得到正确的答案。其次,教师要紧跟形势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自己。教师只有深刻领会每年形势的要点,吃透政策的精神,站在最新理论的前沿,才能驾轻就熟,给学生以引导。形势与政策的教材是大学生版《时事报告》,发到学生手里往往是事件发生后的一个月或两个月,学生的兴趣热点已经有所转移,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多积累多关注事实,在尽可能短的时间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分析、判断形势,给学生解答。时事报告可作为事件的理论上升和思想反馈。在多方合力的基础上,学生视野开拓了;在专任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对形势与政策形成清晰的脉络和知识结构;培养大学生今后独立自主地分析形势与政策发展的趋势和大局,掌握和运用使思维达到正确认识的武器和科学工具的知智。
与思品课概论课相结合,是形势与政策课得以发展壮大的保障。由于形势与政策课自身的课程特点,独立生存的难度较大,往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学校通常会变相压缩学时,因此形势与政策课必须找到依托。与概论课和思品课有机结合,是形势与政策课发展的可靠途径。由于思政课有共同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这是形势与政策课与思品课概论课结合的前提。可以从内容、考核等方面进行结合,但要妥善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以避免挤占概论课和思品课的学时。在内容方面:高职高专的学时安排中,大一的思品课3学分,开设一个半学期,与形势与政策课比较容易结合。有的高职高专学校是把形势与政策课的理论授课安排在每个学期的中间,也有的是上完思品课后接着上形势与政策课等等。不管怎样安排,形势与政策都会丧失了敏锐性和时效性,无法及时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分析实事,往往不能第一时间占领学生的思想阵地。因此要把形势与政策课与思品课结合一起来上。在充分理解形势与政策要点的基础上,思品课的前20分钟上形势与政策课(要与学生参与结合),后面上思品课。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新颖生动,会为后面的思品课提供鲜活的素材,两者相得益彰。大二的概论课也可参考实行。在考核方面,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的授课方式多样,党委宣传部、学生处等都参与其中,往往是婆婆多了没人管。形势与政策课的专任教师应当仁不让,勇于担负起课程考核。考核的方式力求丰富多样,讲求实效。大一学期学时稳定,可侧重理论考核,学生课前制作的实事PPT、课后的实事评论等可作为考核的依据。大二、大三由于实习、实训、顶岗实习等占用大量教学时间,可侧重实践考核,做社会调查报告等。开学出,根据形势要点,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安排考查内容,老师定期追踪指导,形成报告。与思品课概论课结合,使形势与政策课的开设成为常态,而讲座和报告会等又使形势与政策课变得丰富多彩,由于有固定的渠道交流,学生可以把获得的信息进行升华,反思,再去指导实践。
与学生参与相结合,是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灵魂。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形势与政策课由于紧跟形势,鲜活的材料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国内国际突发事件、热点新闻,一直是学生茶余饭后的焦点。把它们引入课堂,上升到理论高度,开拓学生的心胸和国际视野。由于每年的形势与政策下发的要点,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把握要点精神的前提下,勇于创新。在与学生参与方面,可与兴趣与任务驱动相结合,如在思品课上,把这一两周发生的热点问题交给分好的学生小组,由学生小组负责收集材料,分析材料,总结观点,做成PPT,在下节课课前进行演讲,教师进行点评归纳。小组的集体表现作为小组成员的平时成绩。例如在年初的南方雪灾后,学生展示了震撼的图片,得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汶川大地震,学生紧密跟踪事态的发展,心与灾区灾民同在,一起度过无数个不眠之夜;奥运成功举办,学生感受到崛起的大国自信;神七上天,学生在感受祖国的伟大和自豪,等等。由于学生有目的地去参与,逐渐养成了读报分析问题的习惯,他们会自觉地把发生的大事与世界观人生观结合起来,同时又为思品课、概论课提供了鲜活而又有说服力的材料,达到了双赢共生。学生的参与使形势与政策课由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思考,也促使学生用在思品课和概论课学到的理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像奥运、神七等事件,学生很容易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联系起来,使抽象的理论看得见,摸得着。通过参与互动,架起师生沟通的桥梁,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把理论外化为行为。
大学生政治论文范文参考 第16篇
论生态政治与政治生态化
【摘要】近 现代 工业 文明给人类带来了巨大进步的同时,由于人类对 自然 和自身的不正确认识及盲目开发行为,导致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生态危机的产生与 发展 成为生态 政治 运动兴起的动因和基础。在此基础上推动了各国政治和国际政治生态化的发展。生态政治产生发展是政治生态学、政治生态化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政治生态化是生态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是解决当前全球生态危机的不可或缺的根本措施之一,是全球 经济 、 社会 、文化、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未来政治发展的趋势之一。
一、引言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环境 问题 的出现,生态危机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这种关注从某个角度上讲已远远超过了国家之间、地区之间、民族种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人类越来越关注自身共有的生态环境和生存家园--地球。对生态危机的关注迫使人类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重新审视人类自身原有的思维方式、生产及消费方式、发展模式、意识形态、伦理观、发展观,以及世界各国经济、文化、政治发展前途和命运。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使得任何国家,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 中国 家,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又一次重新走到一起。
基于上述全球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的出现,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风起云涌的生态政治。7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每年以^v^地球日^v^、^v^世界环境日^v^等为契机而不断壮大,至今方兴未艾。80、90年代在生态政治的推动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纷纷建立了众多形形色色的生态组织和生态绿党(简称生态党或绿党),生态学与政治学由此联姻形成了生态政治学、政治生态学等新兴交叉边缘学科,传统政治发展观也由此向政治生态发展观转变。
二、生态政治的兴起、发展及意义
(一)生态危机--生态政治兴起的动因和基础
所谓生态危机,指的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由于人为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环境退化和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过程。
自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20世纪后50年全球环境遭到空前严重破坏和污染,并被一些生态学家、政治家称为20世纪人类犯下的三大愚蠢行为之一和^v^第三次世界大战^v^。^v^地球日^v^发起人盖洛德·纳尔逊曾精辟说道:来自自然的威胁(生态危机)是比战争更为危险的挑战,从德国和日本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可以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起来,但没有一个国家能从被毁坏的自然环境中迅速崛起。50年代以后,世界环境相继出现^v^温室效应^v^、大气臭氧层破坏、酸雨污染日趋严重、有毒化学物质扩散、人xxx炸、土壤侵蚀、森林锐减、陆地沙漠化扩大、水资源污染和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十大全球性环境问题。全球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正残酷地撕毁人类关于未来的每一个美好愿望和梦想,这一 影响 不仅会殃及一代、两代人,而且将影响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生存繁衍。
全球环境问题及生态危机从以下一些数据和事实我们就可窥见一斑。例如, 目前 地球上的动植物物种消失的速率较过去6500万年之中的任何时期都要快上1000倍,大约每天有100个物种从地球上消失。20世纪以来,全世界哺乳动物中3800多种中已有110种和亚种灭绝,另外还有600多种动物和25000余种植物正濒临灭绝。生态学家指出,迄今为止,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损害如要使其自然恢复至少要一亿年以上。水污染使人类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据统计有17亿以上的人没有适当安全饮用水供应,30多亿人没有适当的卫生设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一项调查指出,在第三世界由水污染引起的疾病平均每天导致的死亡人数达万人。再如1983~1984年埃塞俄比亚因植被破坏、土壤流失形成的特大旱灾使得100万人因饥饿而死亡,1991~1992年,非洲大陆12个国家持续旱灾,使得约3500万人濒临死亡。因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加重,中国古文明中心的发源地--黄河,目前年断流最长达227天,与此同时,长江由于洞庭湖等大湖泥沙淤积加速,湖体面积和容量正逐年锐减,洞庭湖1825年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1949年减少到4360平方公里,到1998年长江^v^特大^v^洪灾时湖面面积仅为2653平方公里,据此缩减速度,洞庭湖将可能在不到200年的时间内成为又一个^v^罗布泊^v^,从中国自然地理图册上消失。目前,长江中下游防洪大堤也逐年升高,古时?quot;黄河之水天上来^v^的悲剧在不远的将来又将可能在长江重演。今年我国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多次发生的 历史 上罕见的沙尘暴天气,再次使得中国人感受到了环境破坏程度之深和距离之近。
全球环境恶化的直接后果就是经济损失。据估计,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人民币,这相当于20个唐山大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仅1998年长江洪水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600亿人民币,而每年全世界因环境污染和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不低于万亿美元。因此,生态学家指出地球生态系统正在遭受地球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全球十大环境问题已直接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文明的持续发展,生态危机已经超越局部区域而具有全球性质,来自于生态危机的威胁,已远远超过战争、瘟疫,保护地球家园已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生态学 理论 认为,人类和其他任何生物一样,都必须以一定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态系统作为其生存繁衍的基础,在整个地球生物圈这个最基本、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中,人类虽在整个生物界中一方面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并无时无刻不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所谓的^v^改造^v^和^v^征服^v^;另一方面,人类自从诞生之日起又无时无刻不依赖于其他生物和自然生态环境。同时,它与国家及国际政治生活息息相关,而政治又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政治是人类社会的政治,政治是人的政治。生态危机既然已关系到全人类的生死存亡,因此政治就必然与生态危机发生必然而深刻的内在联系,它必然延伸到社会之外的自然环境之中,因此当今全球性环境问题引发的生态危机对全球人类所构成的巨大威胁,此时的全球生态危机就不可能不成为一个政治问题,政治及政治行为对此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生态危机的推动下,政治必须谋求一种全新的政治发展观:生态政治发展观。
(二)生态政治的兴起、发展及意义
生态危机的加剧使人类认识到,社会是身处自然环境中的社会,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具有辨证的双重互动效应,自然生态环境是社会环境的基础,社会又对自然环境有着深刻的正负效应。因此,到20世纪50、60年代全球环境问题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日益成为一个敏感而重要的政治问题,生态政治理论也应运而生。生态政治理论认为,人类不仅是社会的人,同时也是受自然环境限制、约束的人,如果政治行为仅仅去把握人与人、人与社会间的社会属性关系,而忽略自然生态 规律 对人的影响,甚至违背自然生态运行规律,以人类自身生态环境及资源的牺牲为代价,去达到少数集团、阶级、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那么整个人类最终将自掘坟墓,走向自我毁灭的绝境。覆巢之下,焉有安卵?因此,生态政治理论是站在全人类生存利益的高度上指导生态政治有序地进行,一定程度上讲,它是超阶级、民族、种族、国家界限的。
最初的生态政治主要局限于民间自发组织的运动。60年代末,由于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导致生态政治出现最明显的标志是^v^生态运动的出现^v^、^v^生态党的产生^v^、^v^国际环境组织作用的提高与加强^v^。这标志着全球生态政治的兴起和发展。
60年代后期,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公众关心的热点。到了70年代,生态政治的目的也已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趋势发展,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生态政治已成为环保、和平、女权运动的多元全球性群众运动。最为著名的生态运动当属1970年4月22日美国爆发的有2000多万人参加的公民环保运动,正是这次运动促成了世界^v^地球日^v^的诞生和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的召开。90年代以来,生态政治从公众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发展为公众与政府共同关心^v^可持续发?quot;的全球环境问题。^v^公共决策^v^过程的^v^生态化^v^使生态运动真正成为生态政治。与此同时,从60年代末至今,世界生态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家以及科普学家一道推出了一系列生态环境发展与预测报告。如卡尔逊的《寂静的春天》、米都斯等人的《增长的极限》、加博尔等的《超越浪费的 时代 》,以及由58个国家152位世界著名生态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家共同编写的《只有一个地球》等。
伴随着生态政治规模的扩大和深入发展,世界各国^v^绿党^v^组织应运而生,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影响的日益增强。1972年新西兰诞生了世界第一个绿党,此后的70~80年代,西欧国家出现了绿党组织兴起的高峰,其中德国的绿党组织对全球绿党组织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到1983年,德国绿党以的选票出人意料地首次获得27个议席,这标志着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正式步入历史舞台。由于德国绿党以崭新的政治风格展现在公众面前,其党纲将生态、经济、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反对核军备竞赛,谋求国际和平和女权、人权等,并提出相当完备的持续发展方案,因此在1987年议会选举中得票率突破了8%,并获得42个联邦议席,到两德统一后的1994年,绿党已在联邦议席中占有49个席位,成为联邦议院内第三大政党,到1998年,绿党领导人菲舍尔出任德国外交部长,首次成为国家政府中重要领导人。同时,80年代以来,欧洲比利时、奥地利、意大利、英国、法国、瑞典等国家以及90年代东欧及其他多党制的发展中国家也相继建立?quot;绿党^v^组织。据统计,1979~xxx年,西北欧15个国家的绿党共有117名成员进入11个国家的议会,并于1999年2月在巴黎召开了欧洲绿党联合会第二次代表大会,有28个国家的30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提出了许多^v^绿色国际^v^等国际生态政治发展新概念和新趋势。
在各国绿色组织纷纷建立和民间生态政治如火如荼地进行时,像联合国下属的教科文组织(UNESCO)、人与生物圈计划(MAB)、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国际自然资源保护同盟(IUCN)、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WWF)、世界环境与发展 研究 所(IIED)、地球之友(FOE)等绿色和平组织政府和非政府间国际生态保护组织也纷纷成立,至今全世界已有7000多个非政府和政府环保组织活跃在世界政治舞台上。他们用生态思想、环境意识、生态伦理、生态 哲学 、持续发展等理念为解决国际争端、冲突、战争,最终为维护国际和平,为国际间经济、文化、政治协调发展以及跨国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作出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60、70年代西方民间自发的生态政治意义有三方面:一是在生态运动影响下^v^生态环境保护^v^成为各国政治家选举和施政的口头禅,即使最狂妄的政治家也必须首先提倡保护环境,以^v^生态牌^v^来夯实其竞选实力和政治地位,例如1976年美国卡特成功当选总统,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提出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承诺;二是在公众舆论压力下,西方各国政府不得不直接或间接介入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行动中来,并制定相应严厉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法规,增加环境开支比例;三是在公众生态政治宣传下,西方发达国家从工业文明时代逐步向生态文明时代过渡。到了90年代,公众生态政治发生了新的变化,尤其是1992年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盛会召开以后,不仅发达国家,而且发展中和不发达国家公众也从纯粹关注环境问题发展为政府与公众共同关心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生态政治几乎触及到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人权等每一个领域。
综上所述,全球性环境问题导致了全球生态危机,生态危机又成为民众生态政治的源动因和基础,把环境问题作为政治范畴并纳入政治家的视野,用全球性的环保联盟来代替军事、经济联盟,这是全球政治生活和政治战略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变。由于世界各国绿党的参政,以及民众生态政治的深入和范围的扩大,使得各国政治和国际政治向新的方向发展,这就是目前国际及各国内部政治发展的生态化趋势。
三、生态 政治 发展 的必然趋势--政治生态化
(一) 政治生态化的内涵--政治的可持续发展
^v^生态化^v^一词 目前 经常出现,比如 经济 生态化、 教育 生态化、 科技 生态化等。^v^生态化^v^是将生态学原则和原理渗透到人类的全部活动范围内,用人和 自然 协调发展的理念去思考和认识经济、 社会 、文化等 问题 ,根据社会和自然的具体情况,最优地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政治是人类的政治,人类生存发展一刻也离不开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政治的发展与人类与自然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v^政治生态化^v^这一概念在国内外还鲜为少见。所谓政治生态化,其实质是把生态环境问题提到政治问题的高度,进而使政治与生态环境的发展一体化,把政治与生态有机辨证地统一起来,最终促进全球政治与生态环境持续、健康和稳定发展。环境在宏观上 影响 着政治区域的结构、功能和政治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制约着政治区域系统的运行以及政府高层决策者的政治举措。因此,政治生态化的提出就是要正确地解决政治与环境的关系,把环境问题纳入到政府决策、公民政治参与、国际政治行为和政治教育等过程中,使政治过程与生态环境的发展有机协调起来。这样政治与环境的内在关系就成为政治生态化 研究 的核心 内容 。政治生态化所遵循的是公平性、持续性、协调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循环再生、生态平衡等生态学基本原则和原理。在当今世界 工业 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过程中,它将成为传统政治发展的 历史 转折点,从而构成与生态文明 时代 相适应的新型政治生态观,以推动世界经济、文化、政治、生态环境间的协调发展,使人类战胜生态危机,走?quot;人类中心主义^v^的阴影,向^v^生态中心主义^v^转变,步入生态文明时代。
(二) 政治生态化对国家及国际政治发展的基本要求
笔者认为,政治生态化认识和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政治过程生态化。广义上说,政治过程既包括国家内部的政府行为过程,也包括国际政治环境、政治秩序的动态过程。政治过程生态化对政治发展的具体要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政治生态化要求各国政府决策行为生态化。政府决策行为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的政策、法令、规章制度、教育方式等对环境保护进行直接干预,同时政府的政策、法令、规章制度、教育方式对经济发展模式、公众行为的影响又间接影响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政府决策行为在促进生态环境持续发展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它可以把各种权利、手段有效结合起来,去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科学 素质,去调控人口数量和素质;通过政府实施教育工程去改变人们无节制地追求物质享受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培育全新的政治生态观。
事实上,世界各国都曾因政府决策失误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当今世界面临的生态危机如此严峻,相当部分发展 中国 家还在继续西方发达国家的老路--先污染、后治理。中国的生态环境破坏及人口问题也正是50~70年代政府决策的严重失误所致。某种意义上讲,如果没有^v^xxx^v^、^v^大炼钢铁^v^,没有^v^知识青年上山下乡^v^等错误政府决策,就不会出现我国北方近年来越演越烈的沙漠化和沙尘暴;没有对马寅初的批判,中国也许就不会有今天如此沉重的人口负担,而这些政治发展观念和政府政策的失误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失是无法用数学概念来衡量,这种破坏是快捷、持续、长期的,甚至是不可逆转的,不是一代几代人可以偿还的,往往需要数十代人的不懈努力才可能改变。而这种努力一旦失败,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可能就将付诸东流。这一点从人类曾经消失的古文明即可作为佐证:曾经灿烂一时的楼兰古国^v^、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尼罗河畔的古埃及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古代印度文明的兴衰都为人类当今面临的生态危机提供了前车之鉴。未来政治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重塑生态地球村的和谐。政府和政治家们将面临社会团体、公众越来越多的压力,政府官员和政治家也必须用更多的财力、物力、人力来维护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以此促进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与全球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这是未来各国政治和世界政治的必然趋势。因此,当今世界各国亟需一批具有环境意识的、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政治家。将环境保护知识与 法律 等基础知识同等列为国家政府公务员报考、考核的内容之一是当务之急,同时考核政绩时应对经济政绩对等考核,以此来促进政府政治行为的生态化。
其次,政治民主和公民政治参与行为生态化是政治环境生态化的必然要求。当生态环境问题从自然向社会领域转移并危及人类的生存发展时,生态环境问题就自觉转变为政治问题。政府是公民的政府,因此公民的政治参与将对政府决策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一方面,生态环境问题及生态危机的出现不自觉地促进了公众的政治参与,政治参与主要通过政治选举、投票、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活动等方式从而达到对政府环境政策和环境管理起作用;另一方面,公众政治参与又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促进作用。因此政治生态化中广泛的公众政治参与及意识的增强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从而改变经济靠市场、环保靠政府^v^的传统消极的观念。广泛的政治参与对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政治参与有助于和平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避免社会动荡;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对政府的监督,避免政府决策失灵;政治参与有助于政治决策的科学化、公开化;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公民的环境权这一基本环境生存权利。
政治民主与政治环境生态化是当今世界各国政治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xxx同志曾经指出①,任何国家如果没有政治稳定,就没有国家、社会秩序的稳定、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不稳定的社会使人们把过多的物力、才力、财力投入到权利与财富的斗争之中,经济也因此没有和平环境和可持续的自然资源供应而停止不前,甚至倒退。他的这一论述实际上已经从政治环境生态化的高度上阐述了政治与环境协调发展这一跨世纪战略目标。这一点^v^“”^v^就已经经受了惨痛的教训,不但经济倒退20年,而且因政治环境的不稳定导致对环境、资源的破坏、人口数量的膨胀造成了数十年甚至数百年都难以偿还的恶果和环境债务。另一方面,由于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又会反过来影响政治环境稳定和政治民主。例如,严重的粮食短缺、土地荒漠化、水资源污染与枯竭,人口剧增并超过环境承载量等一系列生态危机的出现必然引起政治上的恐慌和不稳定的社会局面,因此,政治环境的不稳定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退化,环境的退化又反过来影响政治的不稳定,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同时,政治民主与经济发展也具有紧密联系,在遵循环境持续发展基础上的快速经济增长不仅为推进政治民主化提供了经济基础,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政治民主的进程加快,又会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因此政治民主与政治环境生态化在解决环境问题和生存危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建立国家、地区间平等、和谐、和平共处的国际政治新秩序的^v^地球村联邦^v^是政治生态化的另一基本要求。目前,世界政治秩序很大程度上还是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1999年的科索沃问题即是有力佐证。强权政治与霸权主义的直接后果是地区、国家、民族间的冲突、战争、核军备竞赛等,这些军事、政治行为的最终后果是对生态环境最大的污染和破坏。由于国际政治旧秩序的混乱,导致60年代以来地区冲突不断扩大和升级。这种冲突最根本目的还是为各自的^v^狭隘生态利益^v^。中东地区长年不断的战火的根源就在于争夺水资源是全世界不争的事实。世界各国尤其是核大国,裁军和削减xxx是当务之急,强权、霸权政治不仅加剧地区动荡、国家冲突,更不利于环境的持续发展。目前全球每年军费开支超过一万亿美元,这些费用的十分之一用于环境,那么所有发展中国家的自然保护区就可有效地得到保护。
生态学认为,任何生物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物种间不论强弱、大小、进化时间的长短,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因此国际政治新秩序中各国也应遵循这一平等性原则,减少或消除强权和霸权政治,避免地区、国家间的冲突,以及对地球生态环境威胁最大的核军备竞赛,以此来保证全球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因此,要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促进国际政治生态化,就必须建立全球伙伴新关系。这种新的全球伙伴关系既要求推动国际社会间在维护、恢复地球生态环境方面的合作,又要推动国际社会在经济、社会方面的合作,这种新的全球伙伴关系必须包含环境与发展两方面,改善国际经济环境,以利于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实现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的可持续目标;这种新型关系必须是公正平等的,建立在平等的国际关系准则基础之上,要实事求是地考虑造成地球生态环境恶化的不同国家间的责任,并以此确定相应的义务,在制定有关措施时,必须考虑到各国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能力,不能不顾及历史和现实而用同一标准来要求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这种新型关系必须有国际社会共同有效、积极、务实地参与,在承担这一责任时各国之间也必须停止无休止的争吵,因为全球自然生态环境是一个整体,只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参与才能建立这^v^新型全球伙伴关系^v^,确保全球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类共同目标。
第四,政治教育生态化。教育是人类改造自身的一种实践活动,教育过程中蕴涵了人类与自身的关系、与身外自然之间的关系。教育对人类自身自然的改造及影响,是以人类对身外自然的改造为前提和基础的,因此,教育并非纯粹的精神文化现象,它并没有远离自然界,相反它是以人类自身自然为对象,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作为政治教育亦不例外,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公民政治文化与政治意识。政治教育生态化是将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知识、原则渗入到政治教育之中,将受教育者的政治文化、政治意识提升到全人类的生存文化、生存意识上来,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环境素质和环境意识的提高。因此,在生态危机遍及全球的严峻形势下, 现代 政治教育向生态化方向发展是不可避免的,它推进政治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教育生态化时代。通过政治教育生态化过程,使人类认识到工业文明时代已走向尽头,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是时代发展的总趋势。
综上所述,全球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是全球生态政治兴起的根本原因,而生态政治及各国生态绿党的成立发展成为政治生态化产生发展的基础,政治生态化成为解决当今全球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促进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和途径,政治生态化也就成为未来政治发展的新趋势和必然选择。
参考 文献
[1] 王 进.我们只有一个地球(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2] 李泊言.绿色政治(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0.
[3] 佘正荣.生态智慧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4] 周 鸿.文明的生态学透视_____绿色文化(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5] 彭少麟.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J).生态学杂志,1998,17(2).
[6] M G Wallace, H J Cortner etc. Moving toward ecosystem management: Examining a change in philosophy for resource management(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logy,1996,Volume 3.
[7] 段昌群等.生态环境问题对新中国政治生活之影响(J).思想战线,2000,(4).
[8] L P Pojman, ed. Environmental ethics: Reading in theory and application(M). Janes and Bartlett Publishers, 1994.
[9] 刘京希.生态政治论(J). 学习 与探索,1995,(3).
[10] 邢永富.世界教育的生态化趋势与中国教育的战略选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4).
[11] 杨通进.环境伦理与绿色文明(J).生态经济,2000,(1).
大学生政治论文范文参考 第17篇
一、打造强势民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打造强势民政事关构建和谐长沙的工作大局。当前,和谐长沙的构建面临城乡差别加大、贫富悬殊加剧、老龄化步伐加快等方面的严峻挑战,迫切需要民政部门在调节社会利益、化解社会矛盾、确保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好最后一道“防线”的作用。随着构建和谐长沙的逐步推进,长沙民政的职责将更加重要,任务将更加繁重,作用将更加突出,打造强势民政显得更为必要和紧迫。
(三)打造强势民政事关长沙民政事业的长远发展。近年来,长沙民政工作成效显著,为我市的发展和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由于职能杂、权力小、投入少、条件差、工作难度大,民政部门的作用发挥受到很多制约,需要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也需要民政部门提高自身能力,让长沙民政真正成为强势民政。
二、打造强势民政,需要民政部门有全新的作为
(一)确立新的思路。民政部门要实现为社会提供高效率、高质量、高响应度、低成本的公共管理目标,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基础性、保障性作用,必须转变观念,更新思路。民政工作对象要由特定的目标群体,逐步转向全体人民群众;民政工作功能要在发挥社会保障“兜底”作用的同时,逐步向提升人民群众的公共福利水平拓展;民政工作机制要由政府一家包揽,逐步转向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民政工作方式要由临时性、分散性、救急性,逐步转向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要通过加强婚姻登记管理和服务,促进家庭和谐;加强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促进社区和谐;大力发展老年福利事业,促进代际和谐;做好双拥优抚工作,促进军民关系和谐;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不同收入阶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关系的和谐,从而为构建和谐长沙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构建新的体系。建立健全职责更加明确、运转更加有序、工作更加有效的管理和服务体系,逐步提高对弱势群体、社会公众的保障和福利水平。一是进一步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形成覆盖所有城乡特困群体,常年救助、临时救助、分类救助与专项救助等形式多样的无缝隙的救助体系。二是进一步健全社会福利体系。在提高民政“三无”对象保障服务水平的基础上,重点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为依托、机构集中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三是进一步健全社会事务管理体系。在优化职责分工,加强部门协作的基础上,构建涵盖社区建设、婚姻登记、殡葬管理、区划地名、民间组织管理等社会事务体系。
(四)发展新的产业。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民政,既坚持民政的公益性质,发展公益事业,又适应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经营性的产业,尤其是各类新兴服务业。一是发展社区服务业。建立健全以家政服务、物业管理、文化娱乐、社会保障服务、商业流通服务、老年服务为重点的社区便民利民服务体系。二是发展福彩业。要加大营销力度,扩大市场份额,确保销售额每年都有大幅度增长。三是发展老年服务业。在加强福利性养老工作的基础上,发展经营性老年服务业,建设一批社会化经营的老年公寓、老年康复中心,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四是发展殡葬服务业。在建设一批公益性公墓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几大经营性公墓的品位和规模。五是发展休闲产业。如以盲人按摩为特色推动休闲服务业发展。六是对现有国营福利企业加快改制的同时,面向社会发展福利企业,更好地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通过发展这些新兴产业,要催生一批企业,解决一批就业、树立一批品牌,形成一定的经济规模,不仅增强民政自身实力,而且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
三、打造强势民政,需要政府的强力支持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领导机制,在政府现有职能分工的基础上,对一些重点的民政工作,加大领导和协调力度,形成“党政领导、民政负责、部门配合、层层落实、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工作局面。
(二)要加强政策引导。研究制定民政各项事业的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特别是要尽快出台民间资金投入社会慈善、社会福利等事业的优惠政策,掀起投资民政事业的热潮。建议以市政府名义民政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四)要加强目标考核。建议在党委、政府对各级各部门的目标管理及对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中,把城乡社区建设、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事关和谐长沙大局的重点工作,作为一项硬性指标纳入常年考核体系,形成各级政府实实在在重视民政工作的政策导向。
(五)要加强舆论宣传。加大新闻媒体对民政工作、民政文化的宣传力度,动员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聚集和整合全社会的资源,不断壮大民政实力,营造民政工作的良好氛围。
大学生政治论文范文参考 第18篇
1、坚持两人独立评卷,评分误差在5分(含五分)之内,按平均分计算;评分误差在6分(含6分)以上者,由评卷组长审定。
2、凡政治观点正确,能联系材料,字数在350字(含350字)以上者,起评分为18分。字数少于350字者,每少50字,在原得分基础上扣除2分。
3、政治观点错误的,本题0分。但须由阅卷教师和阅卷组长三人以上审定,并在错误的政治观点下划线标出。
4、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对有独到见解的,可在原得分基础上酌情加分,最高可给满分。但须由阅卷教师和阅卷组长三人例文:
掌握临场窍门
在考场上要想超常发挥现有水平,写出优秀的政治小论文,必须重视应用以下小窍门:
1、端正思想,化解紧张
中考时,考生因精神极度紧张而损失惨重的现象屡见不鲜。考生应正确对待,端正思想,放下包袱,轻装上阵。考生可改变答题顺序,先抓政治小论文这条^v^大鱼^v^,稳定情绪,化解紧张。
2、把握时间,提高效率
合理配置有限时间,提高答题效率,也是临场时必须注重的。写作政治小论文的时间最好控制在15~20分钟之间。首先列下提纲,快捷布局,打好腹稿,然后奋笔疾书,一气呵成。
3、字数足够,篇幅适度
政治小论文既不能篇幅过长,画蛇添足,也不能字数太少,不合要求。有些考生忽略了这点,写到接近标有400字数码的地方就结束全文,这是不妥当的。虽然按方格算已经400字了,但除去段落之间的空格,文章远少于400字。因此,行文前应精于安排,最好写到标有400字数码以下三行左右结束全文,这样才不至于因篇幅太短、不合要求而影响成绩。
4、书写工整,卷面干净
工整清晰的字迹、整洁干净的卷面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能让阅卷人员获得较好的第一印象,等于无形中增加了得分。因此,字迹不求优美,但求工整。卷面更要保持整洁,万一出现错误,用笔轻轻划掉就是,切不可乱涂黑疤,一错再错。
大学生政治论文范文参考 第19篇
xxx对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历史贡献
摘要:在寻求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xxx以其杰出的理论和不懈的实践不仅影响了所生活的那个时代,而且也深刻地影响了以后的历史。实现以自由、平等、宪政民主和人民主权(选举、罢免、创制、复决)为主要内容的政治现代化是xxx现代化方案的核心。xxx不仅精心设计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理论方案,而且切实推进中国政治现代化的伟大进程,对中国政治现代化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关键词:xxx;民权主义;政治现代化;民主共和国
xxx战争以来,建设一个现代化国家以与西方列强比肩而立,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伟大理想和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从早期的地主阶级改革派龚自珍、林则徐、魏源,到办洋务的张之洞、左宗棠、李鸿章,再到维新派王韬、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这些^v^睁眼看世界^v^、^v^卓然识大势^v^的少数^v^先知先觉^v^者,或提出^v^师夷长技以制夷^v^,或办工厂、设学堂、建海军,或呼吁^v^商战^v^进而提出全面变法改良主张。至五四运动,人们寻觅现代化强国之路的内在冲动愈加强烈。在寻求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xxx以其杰出的理论和不懈的实践不仅影响了所生活的那个时代,而且也深刻地影响了以后的历史,他的xxx理论以及《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中国xxx一大宣言》等,构成了近代以来至他为止的最为完整系统、兼具中外精华的中国现代化蓝图,化作了整个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矢志不移的宏伟目标与社会实践。在xxx的现代化方案中,实现以自由、平等、民治为主要内容的政治现代化是其核心内容。xxx不仅精心设计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理论方案,而且切实推进中国政治现代化的伟大进程,对中国政治现代化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一、精心设计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理论方案
反对封建专制政治,建立民主共和国,是近代中国民主运动的主题,也是实现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根本目标,主权在民是其合法性依据,民主共和是其最高形式。这与中国传统的^v^君权神授^v^、^v^主权在君^v^的君主专制有天壤之别。
1.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制
中国古代是一个高度集权的专制社会。君主集政治、经济、军事诸大权于一身,实行独裁统治。尤其是在秦汉以后,中央集权制的君主专制政体不断发展和强化,皇权专制越演越烈,到明清时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造成君主专制的恶性发展。进入近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认识到,君主专制制度是造成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根源,进而不同程度地提出了政治变革的主张或方案:龚自珍倡导^v^更法^v^[1];魏源力主^v^变古今官家之局^v^[2];王韬强调^v^变法自强^v^必须首先改革政治,认为^v^君主立宪制最合于中国^v^[3];郑观应、陈炽、陈虬、何启、胡礼垣都主张^v^开议院^v^[4];康有为、梁启超提出了君主立宪的全面方案。然而,他们又都认为,中国民智未开,不可立即实行。
xxx旗帜鲜明地提出以革命的方式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1894年,xxx在檀香山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兴中会明确提出了^v^创立合
众政府^v^的革命目标。1905年,xxx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xxx在《同盟会宣言》中鲜明提出:^v^所谓国民革命者,一国之人皆有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即皆负革命之责任^v^,^v^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xxx,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xxx。大总统由国民选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xxx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v^[5]68-691906年12月21日,xxx在日本东京《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发表了《xxx与中国前途》的演讲
。他说:^v^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v^,^v^颠覆君主政体^v^,^v^建立民主立宪政体^v^是^v^政治革命的结果^v^。[5]741912年1月,xxx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中表示:^v^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v^,^v^国家之本,在于人民^v^。[5]82-83在这里,我们看到了xxx勾勒出的现代民主政治的完整轮廓。
2.否定君主立宪制,批判民智未开论
针对中国人^v^缺乏共和知识程度^v^的谬论,xxx通过比喻予以批驳:^v^今使有见幼童将欲入塾读书者,而语其父曰:'此童子不识字,不要使之入塾读书也',又通理乎?惟其不识字,故须急于读书也。......故今日中国之当共和,犹幼童之当入塾读书也。^v^[6]155-156民主政治并非上天先赋,要靠全体国民共同创造,在共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使用和共享。他明确指出:^v^君主立宪制不合用于中国。^v^[7]282
3.抨击军阀暴政,倡导^v^人民独裁^v^
他在分析民国以来军阀暴政原因时指出:^v^八年来之xxx,政治不良到这个地步,实因单破坏地面,没有掘地底陈土的缘故。^v^[6]423什么是^v^地底陈土^v^?武人、官僚、政客是也。^v^须先搬去这三种陈土^v^,方能使^v^国基巩固^v^。[6]157在论及苏俄政体时,xxx指出:^v^近来苏俄新发明了一种政体,......是'人民独裁'政体......当然比较代议制政体改良得多。^v^[6]722
4.指出西方政体之不足,独创^v^五权分立^v^之政体
xxx并不盲目崇拜西方民主政体,他敏锐发现西方政体并不完善,^v^近世各国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行,适成压迫平民之工具^v^[6]707。^v^吾人今日当造成一最新式的共和国^v^[6]764,以防^v^少数人所得而私^v^。为了使人民真正掌握国家xxx,xxx提出,人民不但要有选举权,而且要有^v^创制、复决、罢官诸权^v^。为了弥补西方^v^三权分立^v^的不足,他发掘中国传统政治资源,创造了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v^五权分立^v^的政体。对此,xxx颇为自豪地说过:^v^五权分立^v^,^v^不但是各国制度上所未有,便是学说上也不多见,可谓破天荒的政体。^v^[5]81
5.改^v^官治^v^为^v^民治^v^,倡导平等与自由
中国传统社会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特点,即^v^行xxx力支配社会^v^[8]693。而行xxx力的主体是君主专制国家的从上到下的大大小小的各级官吏。换言之,中国古代实际上是一个官吏主宰的社会,官吏掌握的行xxx力覆盖了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此即xxx所说^v^官治^v^。如何^v^移官治为民治^v^[9]924?xxx主张实行普选制、政党政治和权能区分,力主^v^地方自治^v^。实行^v^民治^v^,其前提条件必须是人人平等和自由。他说:^v^四万万人
一切平等,国民之权利义务,无有贵贱之差,贫富之别。^v^[9]319xxx一大宣言指出:^v^人民有集会、结社、言论、出版、居住、信仰之完全自由权。^v^[10]124一方面,平等、自由有赖于民主制度的保障;另一方面,平等、自由又巩固了民主制度,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切实推进中国政治现代化的伟大进程
xxx是一个伟大的理论家,更是一个伟大的实干家。他不仅描绘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蓝图,而且身体力行,为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呕心沥血,终生奋斗,切实推进中国政治现代化的伟大进程。
1.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政体和资产阶级民主政府
xxx在1894年上书李鸿章呼吁改革遭到拒绝后,毅然决然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首先,在组织上先后成立了兴中会、中国同盟会以领导革命。1894年,xxx成立了兴中会这一革命组织。1905年,他又将各革命团体联合起来,成立了全国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组织——中国同盟会,确立了同盟会的纲领,创立了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其次,在政治思想上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进行论战。xxx一针见血地指出,清政府已经沦为帝国主义的走狗,只有推翻清政府,^v^兴民权,改民主^v^,中国才有出路。他认为改良派维护君主政体,反对共和,实为^v^中国之罪人^v^。通过论战,革命派取得了思想上的领导权,从而使民主革命思想深入人心。最后,在军事上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中国同盟会成立后,于1906年发动了江西省萍乡县和湖南省浏阳县、醴陵县一带的农民和矿工起义,起义队伍发展至3万人。1907-1908年,同盟会在广东、广西和云南接连发动了六次武装起义。1907年,还在安徽、浙江发动了起义。1911年4月,xxx又发动了震动全国的广州起义。这些起义虽然都失败了,但是,革命党人前赴后继流血奋斗的精神,坚定了全国人民的反抗意志。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宣布独立。1912年1月1日,xxx在南京宣誓就职xxx临时大总统,宣布^v^xxx^v^成立。以xxx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改元建历、剪辫易服、保障人权、解放贱民、废除刑讯等37项法令,并在各地得到程度不同的推行。黄炎培在《我亲身经历的辛亥革命事实》中回忆说:^v^辛亥以后,(1)很少见口头上、书面上被称或称人'大老爷'、'老爷'、'少爷';(2)'磕头'、'三跪九叩'、'打请安'都没有了;(3)男子一律剪辫子,女子裹脚从此解放了......(4)xxx一时没有消灭,但较辛亥以前渐减。^v^[11]68xxx在南京还公布了《xxx临时约法》。《临时约法》规定:^v^xxx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v^,人民一律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有请愿、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是辛亥革命的一大政治成果。
xxx领导的辛亥革命,以暴力手段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年之久的封建专制制度,颁布了具有革命性、民主性的《临时约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政体和资产阶级民主政府,这是中国政治史上的革命性变革。从此,民主思想深入人心,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迈出了艰难的步伐。
2.反对军阀独裁统治,捍卫民主政体
袁世凯窃取临时大总统职位后,残酷压制民主势力,建立独裁统治。他派人刺杀宋教仁,镇压^v^二次革命^v^,以流氓手段强迫国会议员选举他为总统。袁世凯当选总统后,又下令解散xxx和国会。1914年5月,他废除《临时约法》,公布反动的《xxx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并把总统的权力扩大至无限,实行专制独裁统治。1915年12月,袁世凯经过^v^筹安会^v^的所谓^v^公民请愿团^v^活动,公然恢复君主制,自称^v^中华帝国皇帝^v^。
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激起了xxx的愤怒和反抗。1914年7月,xxx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以^v^扫除专制政治,建设完全民国^v^为目的。1916年5月9日,xxx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痛斥袁世凯^v^解散国会,公然破毁我神圣庄严之《约法》,诸民权制度,随以俱尽^v^,表示^v^决以一身奋斗,报我国家,乃遂组织中华革命党,为最严格之约束,将尽扫政治上、社会上之恶毒瑕秽,而后复纳之约宪之治^v^,号召人们^v^除恶务尽,对于袁氏必无有所姑息^v^。[5]100-103在xxx的推动下,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稍后,黎元洪恢复了《临时约法》和国会。
1917年7月1日,张勋拥溥仪复辟。xxx在上海召集革命党人和军界人士开会,严正声讨复辟势力。后来,xxx又掀起了护法运动。
历史证明,xxx反对军阀独裁统治,捍卫民主政体的行动是坚决的、一以贯之的。
3.直接促发国民革命,将民权置于法律、宪法之上
20年代初,xxx将旧xxx发展为新xxx,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在xxx的基础上,xxx与中国xxx共同发动了旨在^v^扫除^v^建立独立富强的现代化国家^v^障碍^v^的国民革命。^v^打倒军阀^v^、^v^打倒帝国主义^v^、^v^耕者有其田^v^成为国民革命的最强音。这是一场空前的社会运动,自由、平等、民权已经深入到农民心中,成为一种^v^最时髦^v^、运用^v^最广泛^v^的学说,甚至路上碰见不肯让路的地主,农民都会愤然喝道:^v^土豪劣绅,晓得xxx么?^v^[12]172正如有专家所说:^v^新xxx的普及促发了大革命,在几千年封闭落后的中国农村中普及与宣传了现代化理想与具体目标,为中国现代化的全面展开在相当程度上奠定了社会基础。^v^[13]
4.甘当^v^公仆总统^v^,图谋民生幸福
xxx当选总统后,从不把自己看作是高人一等的大人物,始终以^v^人民的公仆^v^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1912年1月1日,xxx在临时总统府举行的就职典礼上庄严宣誓:^v^倾覆满清专制政府,巩固xxx,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v^就职典礼结束后,xxx不顾冬夜寒风凛冽,亲自送各省代表至大堂外,大家几次劝他留步,他盛情地对各省代表们说:^v^民国的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总统是人民的公仆,各位是主人的代表,我应送至阶下。^v^在封建专制制度刚被推翻,xxx宣告成立的第一天,作为临时大总统的xxx破天荒地提出了^v^总统是人民的公仆^v^这个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至理名言,在中国历史上可谓空前壮举,它开创了革命领袖与人民群众关系的新纪元。
大学生政治论文范文参考 第20篇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本文就初中思想政治研究性学习的形式之一——小论文的写作与指导谈谈自己的实践与反思。
一、初中思想政治小论文活动的意义
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在掌握确凿材料的基础上,运用思想政治课中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观察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写成议论性文章就是思想政治小论文。
1、初中思想政治小论文活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广大政治教师要确立起自己作为课程教法的创造者和实施主体的意识,根据不同的选题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社会”,进行发现和创造,大胆打破观念的束缚、时空的限制,因地制宜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初中政治教学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但并不排斥学生作进一步的理论探讨研究。马克思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政治小论文是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一种很好的形式。
3、小论文活动能更好地推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初中思想政治小论文活动的实施
思想政治小论文活动要注意结合社会现实生活和社会需求以解决现实问题,要体现时代感、新颖感和生命力,要以事实为依据,善于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让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在活动中得到充分展示和进一步提高。笔者每个学期都会在所任班级中开展思想政治小论文活动。由于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可表达性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十分重要的只能意会知识的学习;只重视了听、看,忽视了做,所以笔者在进行政治小论文教学的备课时会多花一些心思。具体活动方式是教师指导与学生个体活动相结合,活动的具体步骤如下。
1、教师指导。首先,做好宣传工作,动员学生积极参加这项活动;其次,讲清活动的目的、内容、要求;再次,举办政治小论文写作讲座,介绍学生阅读优秀政治小论文。
2、学生的个体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收集材料,做社会调查。在学生掌握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之后,再有针对性地分析、整理、提炼与小论文相关的材料。让学生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综合,透过现象揭示其内在本质和规律,从实际中引出理论或结论。然后,拟定题目,撰写小论文。
3、教师指导。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解决撰写小论文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理论和认识问题,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研究与写作水平。一般情况下,小论文可以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开展写作。
4、由学生和教师组成的评选小组进行评选活动,并将优秀小论文推荐上报。
5、在一学年小论文活动结束后,要对小论文活动的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可采用教师小结和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三、初中思想政治小论文活动的反思
以上方案的实施,鼓舞了学生的写作热情,使政治小论文写作这项政治课教学活动,得以更广泛地开展起来。并且笔者通过多年的政治小论文写作教学实践形成了如下反思。
2、要精心指导。这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写作能力和提高论文质量的关键。
3、要体现自我探究性。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自主的探索性活动,应充分考虑其“活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综合能力为特征,以教会学生创造性学习为基本要素,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和参与程度,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培养学生的积极态度以及独立思考、收集和处理信息材料、写作的能力等。
思想政治小论文分析各种社会现象,探讨人们关心的“热点”,热情讴歌改革,大胆抨击时弊,坦诚发表见解,是思想政治课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好形式。既能考查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写作能力,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
大学生政治论文范文参考 第21篇
摘 要:文章从“大学物理实验”课程预习环节普遍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大学物理实验预习MOOC的设计策略,并分析实验预习MOOC的实施效果,以此有效地解决学生在实验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学习困难,帮助学生提高实验预习效果,提高物理实验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大学物理实验;预习MOOC;高校
“大学物理实验”课是高等学校理工科类专业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基本训练的必修基础课程,是本科生接受系统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它在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活跃的创新意识、理论联系实际和适应科技发展的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近年来为提高物理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国内各高校在物理实验课程设置、内容及实验室管理等方面推出多项改革措施,比如开展分层次教学、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开放实验室等等。但从物理实验课的学习环节来看,一般包括课前预习、实验观察、操作、测量、数据分析处理和完成实验报告等环节,其中课前预习是首要环节,并且对后续的每一个环节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应当重视实验课的预习环节。
一、“大学物理实验”预习现状
课前实验预习要求学生了解实验涉及的物理理论方面的知识,掌握实验原理、测量方法,熟悉实验装置的结构、调整方法,了解数据处理方法等等。但实际情况是多数学生只是将上述内容抄写在预习报告上,并没有真正领会、理解实验内容。这种现象不仅在我们实验室出现,在其他高校也普遍存在[2-3],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产生的原因。
1.学生对“大学物理实验”课的学习兴趣不足。非物理类专业的学生普遍认为物理实验与自己所学的专业关系不大,因此对“大学物理实验”投入的学习精力较少,写预习报告只是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
2.课前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遇到学习难点不能及时得到教师或其他有效的帮助,会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出现厌学情绪,导致终止学习。
3.学生的物理理论基础和实验基础不同,教師为学生提供的预习资料只有教材,而教材受篇幅限制,对实验背景知识、实验装置、仪器内部的详细结构等内容不能作详细介绍,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4.预习情况的评价方式,一般是通过预习报告来判断,而不是考查学生是否真正达到预习的目标,这也是导致学生的预习流于形式、抄写教材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大学物理实验”预习MOOC设计策略
中设置的每个实验项目,都对实验背景知识及实际应用方面作了介绍,图文并茂,使学生对实验的设计思想、解决实际问题、应用前景等方面有一个全面、生动的认识,弥补了教材在这方面的不足,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
中对实验装置的整体结构,仪器内部构造细节,操作步骤及实验现象等内容,通过图、文、动画等多种手段,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预习起来会比较轻松,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将每个实验项目中包含的知识点都拆解成多个短视频来讲解,每个视频的时间只有几分钟,学生只需花费几分钟时间就可以预习一个知识点,学习时间灵活,并且对不清楚的内容可以反复观看,利于巩固知识,提高预习效果。
中设有章节测试,帮助学生了解预习的效果,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反过来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测试结果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在线下的实验课上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
学习平台设有讨论区,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习交流。教师可以根据实验内容布置思考题,使学生明确预习要点,比如在等厚干涉实验中布置的问题有:(1)什么是光的相干条件;(2)如何利用牛顿环获得相干光;(3)什么是等厚干涉、牛顿环干涉条纹的特点;(4)测量平凸透镜曲率半径的测量原理及方法;(5)什么是逐差法、为什么要用逐差法进行数据处理;(6)读数显微镜的结构及使用方法。这样的问题设置思路是先介绍实验涉及的理论背景知识,然后引入测量原理、测量方法,最后是实验数据处理方法。通过这样的思考题可以帮助学生厘清预习思路,明确知识点,对实验形成系统、全面的认识。这样的问题也可以在线下实验课堂上进一步讨论,教师通过学生回答的情况可以了解学生预习情况,然后再评价学生的预习成绩。这样,学生的预习成绩不仅看学生写的预习报告,更看重学生实际预习的效果,这种评价方式可以有效引导学生预习。
三、“大学物理实验”预习MOOC实施效果
黑龙江大学在2018年开展了引进优质MOOC活动,并引进了国防科技大学何焰兰教授的“大学物理实验”MOOC。由于各学校开设的实验题目、实验内容及使用的设备等有所不同,其中有6个章节中39个视频内容与我们的课程内容相近,可直接使用;实验室自己制作的课程内容涉及8个章节22个视频和6个章节测试。黑龙江大学开设的“大学物理实验”预习MOOC有10个章节,64个任务点和6个章节测试,内容主要包括误差理论及数据处理方法和9个实验项目(力学、电磁学和光学实验),实验内容基本涵盖了必做实验项目和部分选作实验项目。本课程从2018—2019年度第一学期开始在黑龙江大学自主学习平台上线,至完成此论文时已运行两个学期。
我们统计了2018—2019年度第一学期学生线上预习MOOC学习情况,人均任务点完成个,任务点完成百分比;章节测试平均成绩分(满分20分);平均综合成绩分,综合成绩及格率81%。从汇总的数据来看,学生能够较好地完成线上预习MOOC的学习内容。我们从实验预习MOOC的学习目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对线下实验课的影响以及对实验预习MOOC的建议等方面做了问卷调查,参与调查的学生212人,调查内容及结果如下表。
从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到多数学生线上学习实验预习MOOC的学习目的很明确,学习过程中能够自觉地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并且对线下的实验课的学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教师上课时也感受到学生的变化,学生对实验原理、测量方法及仪器结构等方面有较清晰的认识,课堂讨论也很活跃,实验效果明显提高。
针对“大学物理实验”预习方面出现的问题,国内各高校都提出了很多有效的解决办法[4-6]。黑龙江大学采用的线上开设实验预习MOOC,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预习实验中出现的困难,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同时,学生对实验预习MOOC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促使实验预习MOOC在课程内容、制作技术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使其更适合学生预习,给予学生更有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理工科类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理工科类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10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2.
[2]栾晓宁,康颖,李春,等.改革课前预习环节,提升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质量[J].高教学刊,2017,(16).
[3]李承跃,^v^军.改进《大学物理实验》预习教学方式[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5).
[4]张晓旭,王素红,张胜海.基于MOOC教育理念的大学物理实验预习模式改革[J].大学物理实验,2016,(3).
[5]李伟,王逍,姜永恒,等.物理实验预习教学平台构建的研究[J].大学物理实验,2016,(2).
大学生政治论文范文参考 第22篇
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完善。身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中学生,幸运地得到享受社会发展与可以进步的伟大成果的机会。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带动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又牵引着消费水平的升高。对与受到过十几年教育的中学生而言,随着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消费才趋向合理;但着只是一部分中学生,有不少中学生,正因为社会的不断进步,产生逆反心理,另自己的思想止步了,才会导致倾向不良消费。
出现这样的消费行为,最大的原因和影响在于消费心理上的不同,而消费心理却又客观地由思想道德水平控制,这样的消费心理却又被主观地分为了四种: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攀比心理印发的消费还有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前三者都是不良消费的心理,由此才引出了中学生的不良消费。
每逢新年,同学之间免不了互送小礼物。前几年送贺卡,现在送的礼物价格越来越高。家长无奈地表示:“这样过节,对家庭有压力。不过人家的孩子都这样,我也不能让自己的孩子矮半截、抬不起头来。”从家长抱怨的言语中可以了解到对于中学生的从众消费持着不赞同的态度,但却又无可奈何。而这盲目从众是一种不可取的方式。
求异心理是利用了中学生幼稚的好奇心所追求的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个性。中学生利用新颖的个人形象,突出自己,但这需要考虑个人付出的代价和经济承受能力。就像小林,他的服装总是怪怪的:裤子上左一个大兜右一个小兜,兜上还有许多环子,走起来叮当作响。别小看他这身服饰,价格却相当高的。所以中学生过分的求异心理也是不值得提倡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中学生的手机、电脑、MP3、电子辞典等“现代化装备”不断升级,由此带来的“学费外支出”迅速增长。这种攀比之风还有进一步蔓延的趋势。这样的攀比心理导致中学生无法正确看待自我,甚至迷失真正的自我表现,这样的心理对中学生来说是不健康。
中学生是新世纪的新一代的新新人类,因此我们应当做理智的消费者,持着求实的心理,践行正确的原则。
首先必须量入为出,适度消费。一项调查表明,近40%的青少年以为自己有很多只用一时便不再用的东西。这些商品多是凭一时冲动而购买,东西买回来后,却发现并不是自己所需要的,因而闲置一旁,造成浪费。
除此之外,还在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跟风随大流。而我们应当提倡绿色消费和可持续消费,以新世纪的接班人的身份重新审视以往的消费观念,保持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
大学生政治论文范文参考 第23篇
我国收入差距过大的主要原因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人民的收入不断提高,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进,但是人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贫富逐渐悬殊,收入分配存在不合理的现象。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人们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调整和认识上的偏差,造成改革在生产关系的规律上出现了错位或不到位,逐渐形成了人民收入分配混乱、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局面。
我国的收入差距现状
首先,垄断性的生产和服务行业制约了经济的公平竞争,导致了人民收入分配的不合理性市场经济要求一些经济要素在公平竞争中参与分配,实现合理的分配关系。而现阶段的市场经济,一些垄断性的生产和服务行业,凭借对资源垄断的优势,形成了不合理的垄断收入,体现为这些行业的职工收入奇高。
作为居民收入主要渠道的工资,在生产要素中的分配比例偏低,仅占企业运营成本的不到1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50%。因为报酬引发的劳动争议案件,仅在2008年就增长了一倍多。垄断行业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倍。一方面是普通工人工资收入偏低,另一方面是垄断行业职工“肥得流油”。
其次,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由于我国历史发展的原因导致的工农业剪刀差的问题,没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改变。农产品生产价格涨幅不大,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却翻倍上涨,导致农民来自农业中的经营收入增幅不断下降。另外二元制的体制制约着农村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导致市场结构功能不健全,市场信息闭塞,农民参与市场发展的成本费用较高。没有市场意识,没有市场信息,产品的质量较低,农民收入得不到提高。
再次,“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扭曲效率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公平是一个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体现了生产关系发展的要求。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意味着追求效率的同时把公平也要放在重点的位置上,而不是忽略或者不重视它。现实生活中注重了效率、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极少部分的人和地区拥有了绝大多数的收入和财富,显然是失去了公平的原则。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的奢侈品消费近两年却增长22%,上升至世界第二。这种现象导致收入差距过大,贫富差距悬殊,引发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日益凸显。而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xxx总理强调,中国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兼顾效率与公平,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从整体大氛围来看,缩小收入差距的方式是多元的。
比如说,改进垄断性生产和服务行业的收入分配格局完善垄断行业工资调控制度和政策,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等管理人员的工资收入。充分发挥税收的调节功能,加大税收“提低、控高”的调节力度,根据现实情况改进个税起征点、超额累进税率和层级。提高消费征税税率并扩大征税范围,加快试点推广物业税,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等。在税法税制不断完善的条件下,个人收入的不合理差距就可能得到有效控制。
以及加快东西部区域协调政策,缓解地区间人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目前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较大,政府应该运用相应的政策措施和经济杠杆来均衡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
展。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应该在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地区协调发展政策方面给予中西部以适当倾斜,使东西部地区之间经济互补,协调发展。国家应给西部落后地区基础建设以重点资金投入,为这些地区对外开放创造条件。
还有,也可以应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人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加大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再次分配更要注重公平,加大对低收入者的保障制度,加快各种社会保障基金的统筹建设,提高城乡居民贫困线,切实保障低收人群的基本生活需求。
同时,要积极推进社会三次分配,发挥慈善机构的作用,加快统筹城乡改革,实现在城市就业农民工的稳定转移,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究其原因是非常复杂的,还需要国家和政府不断采取积极措施,制定有效政策,遏制和逐步缩小收入差距。
篇三:时政评论论文
我的大学
5141419009外国语学院包安迪
高三时所有的老师都带着一种信誓旦旦的神色告诫我们,虽然有各种各样或严厉或温和的表述形式,但中心意思都是:大学是自由的。
高三后的漫长暑假,我一边学习驾驶,一边不停地和即将见面的大学同学、学长热烈地讨论大学生活的面貌,他们或激动或冷静,但也一直一直提醒我:大学是自由的。
我相信老师和同龄人所说的自由是有截然不同的含义。高三时我的班主任习惯在腰间挂他的斯柯达车钥匙,每当他接近教室,我们被高三气氛训练出的异常敏感的耳朵会立刻捕捉到他钥匙的响动,火急火燎地拔掉深藏的耳机,如坐针毡般捏着笔刷刷地写作业。我承认自己痛恨这种集中营一样的生活模式,也痛恨过班主任那双微眯的眼睛。但是我仍然对这个刚过40岁生日的男人感到同情,我相信班主任走进教室察觉我们的集体伪装也会无奈。他好像怀着愧疚对我们说过,啊呀你们熬到了大学就好啦!
连晚自习都没有的上交确实让我对这种自由欣喜若狂。在才开始的几个星期里我都是在instagram的陪伴下写作业。塞着耳机听流行音乐写高数,并且自我欺骗说听音乐有助于活跃数学思维。从高中爬出来的我们好像褪去了某种“煞气”,自由自在,熬夜到3点钟都是正常现象。
可是时间久了我开始觉得空洞。我开始怀疑高三的我和大学的我仅仅只相差几个月而已,我到底有没有资格享受这种自由。
我突然发现学长所说的自由其实包含了更多的含义,不仅仅是我背后一双监视的眼睛的缺失。
我一直觉得在中国,大学以前的教育可以不用伪装成素质教育,也不要说是素质教育在学业压力下艰难生存,因为完全就是应试教育,非常彻底没有余地。举个非常简单粗暴的例子,大陆学校的老师根据所教学科在高考中的重要程度有一个无形的排位。在学生的心目中的排位。美术老师拖课主科老师可能会立刻甩脸子,而至今我还没有见过数学老师拖课音乐老师向他咆哮的事情。在我印象中所有的数学老师都是君临天下的那种风度,数学不好的我常常觉得自己简直不敢仰望我的数学老师。
没错,我们义务教育阶段耶参加过数不清的合唱节朗诵会运动会,但是谁可以告诉我我们到底从里面得到了什么?年复一年的高中学生唱着雷同的充满正能量的歌曲,我可以清楚看见我们站在台上时台下的学校领导们脸上的疲惫神色。在那些瞬间我会觉得高中时代所有非学习类的活动都是浪费时间。这种疲惫神色是我的敏感使然吗?没有意义的活动确一定要坚持办下去,伪装真是累啊。
所以我无比憧憬着,大学可以给我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我看到厚厚的各种社团宣传单和活动报名时确实感到雀跃。于是扑进各种活动和社团,希望可以找到真正自由的东西。可以做自己愿意的事情,而且免于看到别人那种“疲惫神色”。我希望发展兴趣可以成为分内之事,自由选择可以成为分内之事。就是说,我去参加合唱团参加美术组不会再有人狐疑地问我,很费时间吧?不会影响学习吧?
很羡慕那个在人人上有很高人气的倪一宁学姐,我很羡慕她睿智的清晰的文字表达,羡慕她算不上美丽却精致的装束,但我最羡慕的是她把爱好变成事业,实实在在在做的事情。创办《西南风》,为理科男一般木讷不解风情的交大增添一点柔情,捞回一点竞争力。还有创办曦潮书店的赵嘉忆学姐,有幸在采访中深入触摸感受过她的梦想,学姐一直声音平静地诉说自己与书店的情缘,被问及运营状况时她也很坦白地说负债累累并不轻松。当时我们一直几乎是在质问赵忆嘉学姐,书店不赚钱的话怎么维持运转?有没有考虑过走不远的后果是什么?她说,这只是一个梦想,一个想做的事情,请不要把它想的这么严肃。我们本来打算把曦潮做成一个励志故事,描写创业的心酸苦楚多般不易。学姐很坦白地说她厌恶成功学的
这一套:这些故事只会让有梦想的人更加胆怯,不敢迈出第一步。有梦想应该就是一种冲动,背起包的说走就走的旅行。当我得知学姐在北京拥有高级律师的工作,还有一个美满的家庭,但是丝毫没有犹豫地在得到家人支持后奔赴母校,创办曦潮,一下子就把梦想变成可以触摸到的真实。尽管前途雾气迷蒙,但是我丝毫不怀疑这份事业的价值。
越是接近这些自由的人们,我越是觉得心情复杂。一面欣喜一面怀疑自我能力。我是否也可以像她们一样,把兴趣变成事业。
我认为这是人生的幸福源泉,也是自由需要资格的明证。曾经的我只要昏天黑地地学习就可以感觉到生活的充实,在黑暗的高三岁月里,刷掉多少叠数学卷子就可以让我的铠甲变得更加坚硬。而大学里的我确没法用“泡图书馆”当挡箭牌填充自己的生活。
每当这种时候,我都模糊地意识到,我们还是不自由啊。应该做的事情还是那么一目了然:顺畅平坦的人生路。
我还清晰地记得自己在参加完某个联谊后愤愤地回寝室,因为联谊似乎仍然让我失望。熟络者凑成一堆,不熟络的羞涩的人则尴尬地坐着,用玩手机吃零食掩饰自己的孤独。第一个寿司会的时候主持人说,女孩必须和男孩坐在一起,然后长达10分钟的时间里没有任何人坐下来。大家面面相觑,窃窃私语。后来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我就灰溜溜走了,回去向多年前的旧友诉苦,现在她在香港上学,总是在微信上发很快乐的生活感悟。她说,联谊最开心啦可以认识很多不一样性格的人。我呵呵冷笑着说是吗?她沉默许久后说,也许是因为港城和大陆的氛围太不同了。当物质生活和财富观念更加开放,精神方面才会更加自由不羁。人与人的关系也似乎更为单纯。最后她肯定地说,不管是港城还是内地,你都应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不敢否认社会需要一个核心价值观,也承认民众对政治提法越来越关注。但是某种程度上我希望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价值观。个人价值观是有所侧重,而不是与主流价值观相悖。进入大学,我们即将踏入社会,在赤裸裸的社会里没有学生身份的庇护,只有价值观的指引和支撑。
我想,我不可以虚度自己的大学时代。但是自己的目标模糊,价值观不清,这样要怎样充分利用我的四年?我为此哀愁彷徨。
后来我偶然看到一句话:大学是用来试错的。顿时感到醍醐灌顶。也许我不需要想这么多,考虑这么多未来的事。我不可能像先知一样掐指一算就看见我未来的职业收入,伴侣和后代的模样。我需要接受顺其自然。我曾经认为顺其自然是一种胆小无远见者的借口。可是现在看来,高三时我希望可以去香港中文大学求学,并且给自己施加很大的压力。可是现在我在交大,距离港中半个中国。上海和香港有类似的繁华也有不同的气质。我渐渐觉得也许需要一点暂时妥协。年轻时代的我不该那么瞻前顾后,害怕失败。或者说,青春就是用来失败的吧?让我一次一次失败,然后知道梦想的代价,让我知道自由的代价。让我知道我自己到底适合一个什么样的价值观,才可以适应社会的同时,保持自我的清醒和独立。大学就像一个试验场一样,挫败是大学生活的主角。
高三时我一直觉得社会和象牙塔缺乏必然联系,我们像一群与世隔绝的动物,被蓄养在一片草原里面。而现在,大学是半个显示社会,我可以在生活中感受到物欲社会的心跳。尽管迷茫许久,但是现在,未来的路途透出一丝光亮。
大学生政治论文范文参考 第24篇
1、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论文摘要和关键词。
2、论文摘要应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而不应是各章节标题的简单罗列。摘要以500字左右为宜。关键词是能反映论文主旨最关键的词句,一般3-5个。
3、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
4、引言(或序言)。内容应包括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这项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5、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
6、结论。论文结论要求明确、精炼、完整,应阐明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以及在本领域的意义。
7、参考文献和注释。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
(参考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
参考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
8、附录。包括放在正文内过份冗长的公式推导,以备他人阅读方便所需的辅助性数学工具、重复性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有关说明等。
大学生政治论文范文参考 第25篇
星期一早上升旗仪式上,当五星红旗伴随着雄壮的国歌冉冉升起,我们会油然升起一种民族自豪感,一种爱国情怀,这本来应当是庄严、肃穆而神圣的。
然而,我校屡屡出现不和谐的画面:整个操场上3000多名学生唱国歌的声音是那么的微弱,有的小声哼哼,有的张张嘴型,有的交头接耳,有的这样尴尬的升旗仪式,令人叹息。我认为这种对升旗仪式的不尊重,其实是对国旗和国歌的亵渎,是不爱国的表现。
爱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我们口头上说说而已,应该表现在点点滴滴的实际行动中。基于此,中学生不尊重升旗仪式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一、是不了解国旗的意义。
国旗是祖国的象征,我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它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是中华民族尊严的体现。而对国旗的淡漠,显示着对历史的忘却。列宁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只有懂得历史,才会珍惜今天,才会找到自己的正确立场,才不至于迷失方向。一个缺乏国旗意识的国家,是没有向心力与凝聚力的,甚至是不堪一击的。
1990年北京一位叫梁帆的中学生,应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邀请,参加在荷兰举行的世界儿童为和平为未来见面活动。当他看到五十多个国家的国旗悬挂在宾馆前的旗杆上,而惟独不见中国的国旗时,便急切地找到活动组织人员说:我怎么没有看到我们中国的国旗?!一定要升起中国的国旗,因为我在这儿!在他的一再要求下,几经周折,鲜艳的五星红旗终于高高飘扬在诺维克上空。同样是中学生却因国旗而焦急,那是因为有一份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萦绕在他心中。而我们正是缺少这样的爱国情操。和梁帆同学相比,我们感到汗颜。
二、是不了解国歌的意义。
国歌,是代表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歌曲,我国的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唱国歌就是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为什么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中华民族精神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是中华民族之魂。鲁迅说过,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唱好国歌,并从中汲取我们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是形式不够新颖。
为什么现在升旗仪式的效果不好呢?我认为原因之一还在于,现在的教育方式不能满足当前我们这一代人的心理预期。每次升旗都是一样的形式,缺少吸引我们的好奇心。升旗仪式的单一形式,也决定了当前国旗、国歌的教育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因为没有人愿意周而复始地重复原来走过的路。
正因为升旗仪式有意义,所以她是必不可少的,而现实情况又不容乐观。如何让中学生尊重升旗仪式, 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我有几点想法。
一要创新国旗和国歌教育。以往学生对国旗和国歌的认识只是通过历史和政治课稍加了解。正因为知之不多,学生才会对升旗仪式无所敬畏。所以,学校应重视采用各种形式增进学生对国旗和国歌的'认识,让所有的学生都意识到对国旗和国歌的尊重,实际上就是对我们祖国的尊重,从而培养起学生尊重升旗仪式应具有的礼仪素养。学校可以开展国旗和国歌的知识竞赛,利用艺术周开展国旗和国歌的演讲,统一召开主题班会等。
二要创新升旗仪式形式。内容只有通过丰富的形式,才能变得生动活泼。著名童话作家郑渊洁曾撰写过《开学第一课让每个孩子都去升国旗》的文章。他认为,让在学校就读的每个学生不分年龄不分课堂纪律如何不分考试成绩优劣都有拥有至少升一次国旗的机会。这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所以,学校应创造条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也有机会在国旗下发言、当升旗手、护旗手、主持人甚至个性表演等等,进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要精心设计升旗仪式中国旗下的讲话。国旗下的讲话是升旗仪式中浓墨重彩的一部分。一般都是学校领导或优秀学生代表拿者稿子发言,让人感觉跟自己无关,自然没有兴趣听。而精心设计升旗仪式中国旗下的讲话,能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升旗仪式中,变要我升旗为我要升旗,这样升旗仪式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2012年4月9日上午,江苏省启东市汇龙中学举行升国旗仪式时,高二学生江成博在国旗下发表讲话,将之前老师把关过的演讲稿,悄悄换成另外一篇抨击教育制度的文章。暂不论其是否有不当之处,但江成博同学国旗下的讲话赢得了全场学生的掌声。这启示国旗下讲话者应注意演讲的内容,尽量是能引起学生内心深深共鸣的,才能用心灵赢得心灵。
梁启超曰: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中学生正处在人生的关键阶段,是祖国的未来。中国梦离不开每个中国人的梦,更离不开青少年的梦。试想,青少年如果在校园都不懂得尊重升旗仪式,很难想象他会爱国?会努力报效祖国、圆中国梦?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胸怀祖国,把爱国情怀落实到实际行动上,使尊重升旗仪式成为心中的自觉,让升旗仪式真正成为校园里一道最亮丽的风景!
大学生政治论文范文参考 第26篇
一、参考文献的类型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
M——专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报告
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Weekly。
二、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
1.期刊类
【举例】
[1] 王海粟.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政研究,2004,21(1):56-58.
[2] 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52.
[3] Heider, ; .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9, (3): 62 – 67.
2.专著类
【举例】[4]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42.
[5] Gill, 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 [M]. London: Macmillan, 1985: 42-45.
3.报纸类
【举例】
[6]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xxx,1998-12-27(3).
[7] French, W. Between Silences: A Voice from China[N]. Atlantic Weekly, 1987-8-15(33).
4.论文集
【举例】
[8]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17.
[9] Spivak,G. “Can the Subaltern Speak?”[A]. In & L. Grossberg(eds.). Victory in Limbo: Imigism [C].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8, .
[10] Almarza, . Student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knowledge growth [A]. In and (eds.). 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
5.学位论文
【举例】
[11]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 1983:1-7.
6.研究报告
【举例】
[12]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 1997:9-10.
7.条例
【格式】[序号]颁布单位.条例名称.发布日期
【举例】[15] xxx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Z].1991—06—05
8.译著
三、注释
注释是对论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注释前面用圈码①、②、③等标识。#p#分页标题#e#
四、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与文中注(王小龙,2005)对应。标号在标点符号内。多个都需要标注出来,而不是1-6等等 ,并列写出来。
大学生政治论文范文参考 第27篇
思想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有意识的主观精神,包括政治、道德,法纪等内容。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思想观念的形成是人在实践基础上的切身体验和思维活动的结果,是伴随着认识、情感、情绪、意志的转移而完成的。所以,人的知、情、意等心理因素是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先导,并直接影响思想道德观念的转变,关系着人的内心政治、思想、道德等信念转移的方向和程度。可见,如何捕捉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原理去观察、认识、分析,解决其思想、观点、立场和行为,确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进而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就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又一重要途径。
一、遵循认识规律,引导个人认识
二、适应需要动机,激发人生追求
需要是人生的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当人的需要有了可以达到满足的条件时,就产生一种满足这种需要的主观愿望和动机,进而产生为实现这种主观愿望而进行的行动。因此,需要是人行为的基础和根源,而动机是人从事某种活动的直接原因。
需要、动机、行为三者的关系是:
需要→心理紧张→动机→行为→需要满足→紧张→解除→产生新的需要
大学生政治论文范文参考 第28篇
事物总是联系着的,记忆也是如此。当祖国迎来xxx90华诞的时候,聆听历史的回声,我的记忆回到了我的上学之路。
读幼儿园的时候,我家在今天的海沧大桥引桥下的仙岳路边。当年的仙岳路,没有繁华热闹的商店和美丽的绿化设施也就罢了,糟糕的是此路只能算是人们踩出的黄土路。晴空万里时,黄沙弥漫,吹不得风,风起,尘起,整个社区被黄沙狠狠地笼罩,一路走过,满头满脸黄埃,眼睛总难逃沙土的袭击。阴雨绵绵时,泥泞不堪,更踩踏不得,脚踩,烂泥,仿佛足陷沼泽,行进两难。只要一场大雨,眼前的泥土路没了,仅是一条滚滚流动的黄河。爸爸总要穿着雨鞋背我上幼儿园。这条黄土路是我们这带居民进出工作学习的唯一通道。我厌倦走路,也走不得路,让爸爸背着。我伏在爸爸的背上,心总想:空中会有路吗?幼稚的我幻想着空中延伸出一条通畅的路。
读小学时,社区终于联系了一辆小巴往返疏港路口,但这是唯一的一辆车,也要等人挤满了才开。就这样,我们巴望着,巴望着这条黄土路早日抹去黄土,变泥水路成水泥路。我家住在黄土高坡现在想想,用这句歌词来形容当时的生活环境最为贴切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渐渐明白了家乡厦门步入特区建设的曲折与艰难。
事物总是变化的。伴随着新世纪的曙光,我们看到了一条银龙般的宽敞的马路横过我家住的楼前,它尽头的上方更是一道别样的风景: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特大型三跨连续全漂浮钢箱梁悬索桥海沧大桥。银灰色的桥身,与蓝天、碧海、红花、绿树融为一体,宛如一道飞虹,架在厦门西海上,成为厦门再腾飞的翅膀。梦想中的路真的出现在空中了。海沧大桥不仅是厦门与外界联系的重要通道,更是现代化厦门的重要标志。行驶的汽车仿佛飞翔在蓝天碧海中,纵横捭阖,一派恢弘。夜间,仙岳路被海沧大桥耀眼美丽的灯光映衬得熠熠生辉,我们可以天天免费观光轻柔的夜景效果。尤其是晚饭后,我们举家漫步在宽敞清雅的仙岳路上,享受仙岳山公园清新的空气和美丽的大桥风光。坐在舒适的公交车上,望着窗外城市曼妙的景致,我不禁笑了,笑当年那条黄土路的艰难,笑如今沥青路的舒展。家乡厦门,开始释放着自己独特的潜力。
事物总是发展的。我读中学了,空中又多出了一道蓝蓝的路,似虹桥从岛内伸到岛外,望不到尽头。BRT的美丽身姿,已随着高高矗立且绵延城中的高架桥和配备电动扶梯的车站,在我们视线中逐渐清晰起来。高架桥墩的蓝色呼应着我们这座海上花园的蓝色魅力,似一条蓝色的丝带飘在海上花园,曲伸舒适。而那那一辆又一辆畅通无阻的奔驰着的快速公交车辆和高品质的服务设施,正努力地与我们磨合着,与我们亲近着,让我们领略快捷、准时、舒适和安全的服务,沿途更是家乡厦门繁华景象和美不胜收的海湾风光。美丽厦门,已实现特区建设质的飞跃,成为了中国沿海一颗耀眼的明珠。
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我记忆中的黄土路已经褪色,记忆画纸已经五彩缤纷。我逐渐为这张记忆白纸添笔画,涂色彩,每一笔都是我心中对家乡厦门的美好印象;每一画都见证着美丽厦门和谐发展的特区之路,见证着家乡厦门经济发展的新成果、新飞跃。瞧!经过短短数年的时间,空中何止有路,更有飞虹带你飞行。
在我们伟大的党高瞻远瞩和英明领导下,家乡厦门焕发出特区发展旺盛的生命力和温馨魅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强化,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不断优化。今天的厦门有着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全国文明城市等诸多头衔和荣誉。来到厦门的人都有一种共同的感受:厦门真美!
星火燎原,沧桑巨变,让我为之讴歌xxx改革开放的政策好啊!
大学生政治论文范文参考 第29篇
一、微信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一)微信对大学生造成的认知偏差
(二)微信对大学生价值观造成影响
以往大学生接受教师传达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都是通过面对面或文件的传播模式。随着微信时代的到来,大学生更愿意接受互播模式,通过微信的沟通使他们的人际往来更为频繁,所接受的知识面更广,但无疑会产生大学生接收的信息渠道多、种类杂、层次不齐等情况,使他们的价值观念难以整合。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对自身约束力不强,很容易接受外来信息。如果学生接受的信息低级、直观且生动,会逐渐影响和改变他们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模式,增加大学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的难度。
二、应对微信带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策略
(二)走进学生、拉近距离
大学生政治论文范文参考 第30篇
一、生命视野下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意义
(一)创建安全文明校园的基础工作
现如今大学校园充满着一些负面能量,面对严峻的社会形势,高校要针对自身的发展,采取一些积极而有效的治理方法,防止安全问题的发生。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创建安全文明校园的基础工作,要以学生和广大教职工为中心,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能够具体落实到人、事。以此创建安全、文明的校园,才是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有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安全问题才能够减少,大学生受到危害的概率也会随之下降。作为基础性的工作,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要持久的开展下去,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加和谐的校园。
(二)确保高校安全和稳定的必要措施
在生命视野下,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确保高校安全和稳定的必要措施,高校之所以开展一些工作都是为了学生,安全教育也不例外。根据相关调查发现,在高校发生的安全事件几乎都与学生的安全有很大的关联,这不仅仅对学生和所在家庭有影响,也给学生的安全工作带来很大挑战。而且高效的安全直接关系到社会能够稳定,所以要在合适的时间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这样才能避免一些同性质安全事件的发生,对社会以及高效的稳定起到关键作用。
(三)对大学生关心和爱护的具体体现
在生命视野下,能够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对他们的极大爱护和关心。保证大学生的安全是高校和国家的责任,这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源动力,必须从各个层面予以高度的重视。国家也颁发了许多规定保证学生的基本安全,例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就指出高校要定期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辅导,这也是高校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针对屡次发生的安全问题,政府也多次强调,要予以高度重视,防止类似事件的再发生,这些都是对学生的高度重视,要让大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二、生命视野下的大学生安全教育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生命对于一个人至关重要,因此针对大学校园,要做好安全教育工作,需要解决从以下几个问题着手,才能保证大学生的基本安全。
(一)认识到位与措施落实相结合
高校应该从生命视野的角度出发,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这是社会发展和变革对于时代的需求。高校的有关部门,要以“安全重于泰山”的态度,对校园安全予以充分的重视,只有认识到位才能将措施落实到位。例如在校园发展资金上将安全防范放在首要位置,在教学安排上实行制度化的措施,这样才能让安全教育充分发展,切实保证大学生的安全。
(二)教育引导与严格管理相结合
教育和管理两者相互支持,缺一不可,只有两者共同发展,对于安全教育而言,才是促进作用。因此要达到安全的目的,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安全问题的重要性,提高思想上的重视,这是在教育上的引导;此外高校要加强对于安全的管理,让学生意识到高校对于安全是及其重要的。例如高校可以根据国家的法律采取一些防控措施,这样能够防止学生的犯罪行为。在处理一些校园安全事件时,要按照规则严格处理,不能有所包庇,将安全问题的每一个环节都落实到实处。
(三)内容拓宽与方法创新相结合
大学生政治论文范文参考 第31篇
当代中国政治的出场学研究
〔摘要〕 理论是对时代问题的解答。本文认为, 政治研究应采取出场学研究方法,在把握时代特征和时代根本问题的基础上推进理论研究。本文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本质含义的理解,认为交往 实践是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而物质生产^v^往实践具有基础意义。物质生产^v^往实践所产生的物质利益关系是 社会形态分类的基本标准,它决定了特定社会所适合的政治模式。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就是要在正确指认当代中国社会类型的前提下去探索适合的政治模式。
〔关键词〕 出场学;当代中国政治;政治 哲学
(一)
理论是对时代问题的解答,理论研究需要抱有深深的问题意识。构建理论形态当然重要,但是对理论构建的时代语境和方法论的考察更是具有前提考察和批判的性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形态的特征是,“她本质上是由一定时代语境造就、对出场路径深度依赖的出场形态。”〔1〕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形态应该随着时代语境的变化而变化,以完成“出场”、“在场”、“退场”、“缺场”的理论和实践的辩证作用,防止再次出现德里达所言的“脱节的时代”。任平教授所提出的出场学方法着重从三个方面研究和 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场语境、出场路径和出场形态。出场语境是对时代地平线的考察,对马克思主义赖以出场的现实基础的考察,特别是对当年马克思思想出场的现实条件和当代的现实之间的“历史间距”的考察。“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与在场性所遭遇的一切‘脱节’和挑战,都来源于新全球化时代所造就的时代语境的影响。高度关注一系列新全球化问题并成为‘反思的问题学’,就成为马克思主义当代出场路径与出场方式。解答问题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就成为与时俱进的出场形态。”〔2〕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就是当代中国的政治形态应该如何构建。根据马克思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 建筑的原理,要想构建合理的政治框架,必须搞清楚市民社会的基本状况。政治模式必须适合社会形态的基本状况,否则政治上层建筑就可能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我们需要搞清楚当代中国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当代中国社会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占有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政治形式?
(二)
社会是交往关系的体系,其中最重要的是物质利益关系。在马克思看来,历史是由为了生存而从事物质生产的现实中的个人造就的,马克思指出:“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但是,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3〕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要想维持人的生命就必须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就必须有可满足需要之物,要想获得满足需要之物就必须进行生产。即便是旧石器时代的采猎经济也仍然是一种生产活动。即便是采猎经济也不是孤独的鲁滨逊的单个人的活动,而是一种共同活动,是一种交往活动。马克思认为,交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社会存在。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自己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直到交往的最遥远的形态——所制约。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4〕生产力或技术交往结构描述的是物质生产实践的实体结构,它表现的是人们事实上是如何改造自然,获得满足需要的物品。生产关系或经济交往结构是物质生产实践的意义结构,描述的是进行共同生产的人是如何被 组织在一起进行生产的以及人们能从生产结果中获得什么份额。相对于孤独的鲁滨逊,共同生产的人们立即面临分工、所有制、产品如何分配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人们需要的满足。主体参与交往总有其期望实现的主观设定的意义,但交往实践最终给其带来的意义首先是客观的,与其主观设定的意义可能不相一致,并且交往实践对各极主体都产生意义,而且这些意义相互之间是相关联的。根源于同一交往实践的各极意义彼此相关,彼此以其他各极意义作为本意义存在的条件。因此,就生产满足人们生存需要的物质生产实践来说,最终给各极主体带来的结果可能很不相同,人们需要的满足程度也就很不一样,人们在满足生存需要方面就可能存在矛盾和冲突。正是基于此,满足需要之物变成了物质利益,利益根源于人的需要而指向满足需要之物,利益这个词实际上是关系范畴和矛盾范畴。物质利益就是物质生产实践对各极主体的意义,利益基于主体的需要而指向满足需要的对象客体。既然经济交往结构就是物质交往实践的意义结构,反映了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而物质利益关系本质是矛盾关系,因而我们就可以根据这种矛盾的性质来对社会发展形态进行判断。
政治是以物质生产^v^往实践为基础而形成的交往活动和交往关系,政治的本质是对物质利益关系的调整。每个人都凭借自身的主体资质和能力参与交往,人们的资质和能力当然有差异,这样就决定了他能参与的交往的水平和层次的差异,从而决定了他从交往中获得的客观意义或结果的差异,这是社会分层和物质利益差异和矛盾产生的根源。除了自身能力和资质外,社会制度体系更影响着经济主体参与交往所能获得的客观意义和结果,因此,经济主体总是希望制度体系能够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并为此积极去影响制度的变迁。马克思曾在《政治冷淡主义》一文中批评政治冷淡主义的圣徒们只要求工人阶级在思想上反对资本主义而不能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实际的斗争。我们认为,政治是建立在物质生产交往基础上的政治交往实践活动。政治是基于多元利益主体而产生的多极政治主体以物质利益为中介而形成的交往实践活动和结成的交往关系。这个定义主要有这样四个方面的涵义:(1)政治起源于对物质利益矛盾和冲突的协调和解决。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人们之间出现了利益分化和利益矛盾,进而产生了阶级。最初是依靠氏族社会的公共权力和权力机关去解决物质利益矛盾,这就是政治的最初萌芽。随着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氏族社会的公共权力和权力机关就逐渐转变为一种新的、与社会脱离的特殊的公共权力和权力机关,这就是国家,国家成为物质利益矛盾和政治发展的新阶段。(2)在阶级社会里,物质利益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而政治关系也主要体现为阶级之间的斗争;国家产生以后,阶级斗争主要表现为争夺国家^v^。私有制产生、社会分裂为阶级以后,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矛盾不简单是个人之间的矛盾,它是由私有制所导致的不同阶级之间的物质利益矛盾的组成部分和具体体现,从而“把政治冲突归结于由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现有各社会阶级以及各阶级集团的利益的斗争”。〔5〕阶级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经济关系的社会承担者,是处于特定的社会经济地位的个体交往整合而成的共同体。“在历史上的大多数国家中,公民的权利是按照财产状况分级规定的,这直接地宣告国家是有产阶级用来防御无产者阶级的组织”。〔6〕因而“国家总的说来还只是以集中的形式反映了支配着生产的阶级的经济需要”。〔7〕而“原来意义上的政治权力,是一个阶级用以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有组织的暴力”。〔8〕所以“在阶级反对阶级的任何斗争中,斗争的直接目的是政治权力;统治阶级要保卫自己的最高政治权力……被统治阶级首先争取一部分政治权力、然后争取全部政治权力,以便能按照他们自己的利益和需要去改变现行法律”。〔9〕(3)政治的微观基础和宏观构架之间的关联正是物质利益。传统的政治学和政治哲学主要研究国家政府层面的宏观政治现象,研究国家制度安排、政治权力的设置和控制、政治权力的运行机制等问题,研究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等的关系模式,研究与此相关的人权、平等、民主、自由、正义、法治等基本政治概念,而相对忽视了对宏观政治现象的微观基础的研究。传统的政治学和政治哲学顶多只是抽象地对人性作出某种假设,以此作为微观基础去逻辑地推导整个政治构架,但人性假设实际上是对人的一种抽象的类的认识,一种“大写的人”的认识。正如同经济学研究试图去探求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一样,政治哲学和政治学也应该将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沟通起来,去寻找宏观政治现象的微观基础和探求微观基础的宏观表现。(4)政治如何调整物质利益关系,调整的方式、手段和目标,都取决于物质利益关系的性质。政治本意上是建立在多元利益主体基础上的多极政治主体调整物质利益关系的交往活动。但各极利益主体不能够自动获得政治主体的资格,就算获得了政治主体的资格,也很可能只是形式上的政治主体,而被排除在政治的最终决定权之外。一极政治主体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和实现自身的利益,总是倾向于将其他政治主体当作客体来对待和支配,而不是当作平等的另一极主体来交往。在阶级社会,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是根本对抗的,这就决定了统治阶级要想维护自身利益,就必须把被统治阶级在实质上排除在调整物质利益关系的政治活动范围之外。只有到了社会主义社会,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是非对抗性质的。“对抗和矛盾完全不是一回事。在社会主义下,对抗将会消失,矛盾仍将存在”。〔10〕也只有这个时候,才能真正建立起多极政治主体交往的政治结构,各极政治主体才可能获得参与政治、调整物质利益关系的平等权利。
(三)
生产力落后的国家 发展 社会主义始终受制于落后的生产力,是在实行完全的公有制和平均分配的基础上缓慢发展生产力,从而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差距越来越大,始终处于边缘国家的地位;还是实行有限的公有制和按劳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础上解放生产力和快速发展生产力,这是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两种发展路径选择。前一种路径意味着生产关系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上层 建筑不符合 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严重脱节,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无从体现,表面上的公平正义掩盖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明生活需要,物质利益矛盾被暂时性地掩盖了起来。以这条道路去发展社会主义是很难取得成功的。中国选择了后一种路径。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建设市场经济使中国的物质生产力迅速发展,同时也使中国社会与改革开放前相比出现了一些不同的特征,我们不得不反思,当代中国社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我们究竟如何看待当代中国社会?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一个最显著的后果就是社会分层严重、贫富差距加大,如何看待这个现实?
历史 经验表明,社会主义国家大力发展生产力需要借助于世界性的交往来充分利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资金、科学技术和 文化,马克思晚年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闭关锁国和 计划经济体制是不利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才是正确的路径。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突破单一计划经济体制在经济主体、经济 实践关系、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发展动力方面存在的传统实践观的缺陷,这需要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和市场化有利于大量的微观经济主体的生成和发展,每一个微观经济主体凭借自身的主体资质和能力参与交往。微观经济主体的资质和能力的差异决定了他能参与交往的水平和层次的差异,从而决定了他从交往中获得的物质利益的差异,这就是社会分层和利益分化产生的根源。除此之外,与现实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社会制度体系更影响着经济主体参与交往所能获得的物质利益。这样,如果我们承认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我们就必须承认社会分层和物质利益差异的出现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它是物质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所必然要经历的历史阶段。同时,我们要看到,物质利益的差异和矛盾是会发展变化的,非对抗性矛盾有发展为对抗性矛盾的可能。因此需要对物质利益矛盾进行协调和控制,既保持物质利益差异的存在,又使物质利益差异保持在适度的范围之内;既使经济社会发展充满动力,又使社会稳定有序,始终保持社会主义性质。
这样,我国的 政治改革和政治发展就有了基本的方向。由于社会分层和物质利益分化,产生了不同的利益阶层和利益共同体,他们都有参与政治以维护自身利益的诉求,政治的多极主体交往的本性在我国也就越来越显现。如何处理党和政府的“一元”与利益群体的“多元”,如何协调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共同利益和个体利益成为政治体制改革解决的核心问题。当代中国社会作为物质利益差异性的社会,这是当代中国社会最大的现实,也是当代中国各项改革所要处理的主要问题。我们必须尊重当代中国差异性社会的现实,承认物质利益差异化的现实,承认多元利益主体的存在,基于政治是对物质利益关系的调整,是多元政治主体以物质利益为中介而结成政治交往关系的活动的理解,去寻找和建构适合当代中国社会的政治模式。
〔参考文献〕
〔1〕〔2〕任平.创新时代的 哲学探索——出场学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89.
〔3〕〔4〕〔8〕马克思^v^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5〕马克思^v^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6〕〔7〕马克思^v^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9〕马克思^v^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0〕列宁全集:第6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看了“大学生政治论文2000字以上”的人还看:
大学生政治论文范文参考 第32篇
分身有术,家国并重.为论文范文、为人母是女性重要的人生角色,然而为了不影响项目进度,班组中三位年轻的女同志对怀孕生子这件原本应该顺其自然的大事,也主动商量了先后计划.即使怀孕期间,也是挺着大肚子与团队一起加班加点奋战在工作第一线,直到预产期临近才休假.在她们心中,家固然重要,但作为军工人,服务国防的使命却更加重要.她们白天打拼在试验现场,晚上加班忙碌在讨论会会场,用女性的坚韧,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就是这样一群可爱又可敬的女同志,她们在工作的方方面面展示着女性特有的魅力,发挥着女性特有的作用,她们用勤劳和汗水为项目兢兢业业地付出,风雨无阻;她们用智慧和才干为国防事业默默奉献,无怨无悔.她们就是绽放在军工科研——这广袤大地上顽强又娇艳欲滴的玫瑰花.
总结:本论文可用于项目同志论文范文参考下载,项目同志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同志亦凡人引用文献:
大学生政治论文范文参考 第33篇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中国^v^从成立之初就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纲领,在复杂漫长革命斗争中始终保持着对人民的赤子之心,肩负起挽救民族兴亡的重任,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辉煌的成就。
*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初,在满清昏庸无能的统治下,中国这个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的文明古国,在世界舞台上一度沦为任人宰割的国家,割地、赔款、强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动辄枪炮相逼,文明的国度受尽屈辱,百姓流离失所、朝不保夕。
危急存亡之时,也曾出现过力图变革以强国的有识之士,维新变法在清政府的绞杀下宣告失败,^v^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政府的统治,但没有在根本上完成国家的统一,军阀窃国,割据混战,民不聊生。^v^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但地方势力对^v^阳奉阴违,在日寇入侵,民族危亡的时刻,“攘外必先安内”的狭隘思想、片面抗日的错误路线,让全国力量分散,不能集举国之力抵御外敌,导致东北沦陷、华北沦陷、甚至国都南京沦陷,生灵涂炭,横尸遍野。……煌煌中华,英雄何在?何以为国?何以为家?谁能挽救民族危亡,解万民于倒悬?
1921年,在嘉兴南湖的一叶红船上,中国党诞生了,中国^v^诞生之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我们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实现共产主义本质上就是让民族复兴、国家强大、百姓富裕。无数^v^先烈用生命捍卫了自己的崇高理想,在艰难的环境下经历了无数曲折复杂的革命斗争后,终于让五星红旗飘扬在天安门广场之上。
也就是从这一刻起,中华民族的命运实现了根本性转变,建国之始,美国等西方国家妄图通过朝鲜战争遏制、甚至入侵中国,1950年至1953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在一贫如洗的情况下,以一国之力战胜了以美国为首的16国联军,中国人民在^v^的领导下用拳头告诉全世界,那个羸弱不堪,任人宰割的中国已经不复存在了。1962年,中国在藏南狠狠教训了依仗美英支持,不可一世的印度,两场漂亮的战争之后,世界上再没有一个国家或者其代理人敢于赤裸裸地对中国进行军事入侵!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在随后的几十年中,尽管国际环境万分凶险,但在^v^领导人的智慧运筹下,我国通过一系列外交^v^,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会,在历经百年劫难后,中国终于可以奋力追赶,全力发展经济、科技、文化了。^v^、氢弹的巨响让世界听到了中国压抑百年的怒吼。人造卫星在太空中播放东方红,让全世界聆听中国科技复兴的声音。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时至今日,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即将完成对全球的覆盖,高铁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张世界名片,辽宁号服役、国产航母试航,自行研制的驱逐舰相继下水,歼20性能在全世界战斗机中名列前茅,“神舟”载人飞船遨游太空,“天宫”顺利进入轨道,量子卫星实验成功,国产龙门吊技术独步全球,铺路造桥技术全世界领先,三峡大坝、青藏铁路等震惊世界的工程相继竣工,城市迅速发展,新型农业崭露头角,医疗、教育、文艺全面发展……
高峡出平湖,当惊世界殊。中国人民在^v^的领导下砥砺奋进,努力追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世界奇迹,让世界震惊于中国速度,折服于中国发展模式。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祖国复兴的万里长征仍未结束,今天我们要夺取的不再是泸定桥,今天我们所要渡过的不再是赤水河。今天,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民族独立,我们要在民族全面复兴,重新傲立于世界之巅的征程中继续奋进。
我们要深刻学习*九大精神,自觉用^v^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自己,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紧跟着党走,迈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辉煌,实现中国梦。
大学生政治论文范文参考 第34篇
一、中国梦的内涵和特点
梦想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推动一个民族不断前进的重要力量。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梦想的指引,中国梦这一概念的提出不仅是当前时展的必然要求,充分调动了中国人民为国家富强而努力的奋斗激情,也是指导中国人民不断奋斗的伟大精神。提出,中国梦的实现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实现国家的富强,实现人民的幸福生活。从本质上而言,中国梦是每个中华儿女的梦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国家、民族与个人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重要联系,中国梦的提出将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实现中国梦而共同努力。中国梦具有强大的凝聚力量,将全民族凝聚在一起,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朝着梦想实现的方向前进。
二、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一大批有梦想、有追求、有志气的青年的努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为培养实现中国梦的优秀人才提供了条件。中国梦从本质上来看,是无产阶级执政党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而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执政党的无产阶级性质的内在要求,所以中国梦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另外,中国梦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梦想,也是全民族、全人民的梦想,无论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目的还是意义上,都有中国梦的体现,因此中国梦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十二届全国^v^上,强调,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建立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弘扬发展民族精神,将全民族凝聚在一起。而特色化的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主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正是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掌握的内容。所以说,中国梦不仅是时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必然选择
人才作为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提供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优秀的人才不仅是实现国家富强的重要前提,也是推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因素。长久以来,高职院校一直就是各种形态意识发源的主要场地,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观是一股必然的趋势。中国梦具有凝聚人心的作用,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更能树立大学生的伟大理想,坚定地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推动国家的繁荣发展。所以,高职院校要想培养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需要切实将中国梦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为民族的复兴,国家的繁荣发展输送优秀的人才。
三、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学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大学生的思想观、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教育,是高职院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中国梦凝结了全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具有重要的内涵价值,不仅深化了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时也丰富了民族精神的内容,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精神精髓。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中需要将中国梦渗透进去,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中加大对中国梦的宣传,向学生渗透中国梦的实现意义、特点以及实现中国梦要求,为学生讲解中国梦的实现途径并要求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断地努力学习奋斗。例如,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民群众的作用时,教师可以与中国梦的实现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联系起来,能够为人民创造巨大的精神财富。在学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中国梦的实现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中国梦渗透,能够让学生意识到中国梦实现的重要性,并为之不断地努力。
(二)落实中国梦的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
实践是产生认识的基本活动,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实践,实践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将中国梦融入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落实实践教育。首先,高职院校应当建立中国梦的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从中国梦的内涵意义入手,呼吁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文化建设、下乡支教等等,通过活动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以及个人素质修养。其次,要让大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使命和责任,通过开展“中国梦”为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念,将自己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断的努力。
(三)建立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机制
要想真正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还需要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确立中国梦成为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生活中的追求目标。首先,需要建立统一领导制度。高职院校应当将中国梦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方针政策,在统一的领导下进行安排部署,落实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单位的工作确保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真正实施到位。其次,建立经费保障制度。高职院校应当为中国梦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保证中国梦的教育能够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提升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最后,建立完善的监督制度。监督是保证中国梦是否有效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保证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保障措施。
四、结语
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中国梦伟大目标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应当认识到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大学生认识中国梦,理解中国梦,践行中国梦,为中国梦的实现而不断努力,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大学生政治论文范文参考 第35篇
论文范文是否准确会影响拍摄的成败,影响到照片的色彩.拍同一画面,论文范文量不同,会取得不同的色彩效果,论文范文指数的不同,可使色彩达到极其饱和,也可使色彩变得极其浅淡.通常情况下,论文范文量越少,图片上的人物就越深暗,有可能会变成漆黑一片.如果是有意为拍色彩而拍色彩则应该使用多级光圈来拍,这样就可以知道哪一级光圈的论文范文达到你所追求的效果.所以说采用合理的论文范文手法就能使所拍摄的图片达到理想色彩.
摄影艺术就是要在生活中去寻找拍摄对象的线、形、光和色彩,把这些构图元素加以分析提炼后巧妙构成摄影作品,并使作品具有最好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随着消费者文化水准,艺术修养的提高,消费者审美品位也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但只要摄影师能够真正理解并把握以上拍摄要素,不断更新拍摄理念,勤于借鉴和学习,婚纱人像摄影事业就会迎来长久繁荣的局面.
总结:本论文可用于构图摄影论文范文参考下载,构图摄影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三角形构图摄影引用文献:
大学生政治论文范文参考 第36篇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不断提升,企业经济管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越来越大,不仅是国内市场的份额压力,更需要应对国际巨头的竞争压力。企业在这样的困境中求发展,不得不采取一系列的经济管理创新方法进行改革,从而达到健全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体系、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下面就新形势下,当前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优化措施,助力现代企业结合自身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
一、新时期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理念不足。
大部分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工作具体策略设计的过程中,对于理念创新工作的实际需求关注度不足,并没有结合经济管理工作的理念特点进行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先进性研究,难以凭借创新工作理念的有效转变实现对经济管理业务的精准支持,不利于企业凭借经济管理观念的优化实现对经济管理具体创新活动的有利处置。除此之外,一些企业经济管理业务在推进的过程中,缺乏对内部业务体系贯彻活动的关注,并不能保证凭借经济管理业务的理念特点实现对经济管理业务具体创新处置的关注,无法在固有的经济管理体系的阶段化特征分析过程中实现经济管理具体业务与理念创新体系的有效对应。还有一些企业虽然在决策制定的过程中拥有转化经营管理理念的意图,但在处理企业经营性危机的过程中,难以凭借常规业务理念的创新实现对企业经营性障碍因素的有效规避,造成部分管理工作的创新控制难以充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战略执行过程中的思维模式优化要求,导致企业虽然可以在决策层的业务推进过程中实现对经济管理策略的制定和执行,却难以充分按照管理性质业务的先进思维理念实现与企业经济管理具体业务的对接,不能保证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按照较为有利的方式实现业务处置。
(二)优化设计不明确。
目前,一些经济管理工作在进行具体创新战略制定过程中,对于创新战略的执行切入点重视和分析程度不足,并没有将创新方向的明确作为一项优先设计的内容,这就使得一些经济管理工作在进行具体优化策略设计的过程中,难以凭借战略实施的趋势特点和竞争性业务核心动力的培养特征进行经济管理工作立足点价值的研究,无法按照全球化竞争性质业务的优化管理趋势进行竞争策略价值体系的精准分析,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经济管理工作的优化处理价值。还有一些经济管理工作的方向设计工作缺乏对市场竞争力因素的关注,并没有充分结合企业发展战略的优化控制需要,对具体的经济管理战略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分析,这就使得经济管理工作在进行竞争力因素调查应用的过程中,难以在核心竞争力的优化控制方面具备与经济管理体系的实际对接能力,不利于企业凭借经济管理环境的调查执行具备较强前瞻性的竞争力优化战略,降低了经济管理工作的方案设计业务执行价值。
(三)组织结构体系不完善。
(四)执行力度不够。
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完整的凭借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对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均衡化发展体系进行构建,这就使得企业难以按照自身对以人为本思想的深入贯彻,进一步适应经济管理工作体系创新的实际要求,降低了经济管理工作价值在新时期社会环境中的实现水平。还有一些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并没有充分地调查所有人力资源的实际需要,这就使得一些业务体系的创新和发展难以在企业主体人力资源的主体诉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予以推进,难以实现企业优化发展与员工个人需求的双重满足,降低了以人为本思想的执行价值。
二、优化新时期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发展的策略。
(一)提高新时期经济管理工作理念优化水平。
在执行具体的经济管理工作过程中,所有的企业管理工作人员都需要加强对理念创新活动的关注,要结合经济管理业务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阻力,对领导性质工作的实际理念需要予以明确,为经济管理业务体系价值的进一步实现提供有利支持。要按照经济管理工作的障碍分析特征,对更多的思想性因素价值加以研究,使企业可以更加完整地凭借竞争性业务体系的建设模式,更多地适应新时期市场环境所带来的严峻考验,为企业现金经济管理理念价值的实现提供基础性条件。在企业的经济管理理念创新过程中,需要对经济性质工作的基础条件具备充足的认识,要更好地凭借经济管理业务的创新控制要求,对具体经济管理业务的创新思维加以分析,更好地保证管理性质的业务理念可以在思维方式的特征得到明确的情况下,按照新时期的经济管理特征实现优化,切实保证企业全部参与经济管理的人员都可以凭借经济管理理念的优化顺应创新发展战略在总体业务实施方向要求。经济管理理念的优化工作还必须全面顺应管理业务的视角控制特征,并且按照经营性业务体系改革的特征,对经济管理业务执行过程中的思维模式优势加以控制,促使更多的经济管理业务理念价值可以在经济管理工作实践经验累积的过程中得到优化建设。
(二)提升经济管理业务方向设计合理性。
在进行经济管理战略优化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将方向设计作为一项核心性质的因素进行定位处理,并且根据经济管理工作的优化设计特点,对经济管理业务体系的方向建设趋势进行明确,使经济管理业务可以在新时期更加完整地适应核心竞争力业务的控制处理要求,并保证企业能够在竞争性质活动的价值得到明确的情况下,凭借全球化业务体系的建设控制要求进行经济管理业务价值控制模式的建设,使基础性业务体系的设计活动可以在适应市场竞争机制建设需要的情况下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化处理。在进行核心竞争力因素优化控制的过程中,必须按照竞争力发展战略的控制处理要求,对更多的经济活动价值体系进行控制,使发展战略因素的优化设计可以在经济管理业务机制的价值得到明确的情况下,顺应经济发展活动的控制处理需要,保证发展战略因素可以在新时期具备更好的实施基础。经济管理工作的方向创新还必须按照经济管理具体活动不同阶段的目标特点进行业务细节的设计,使战略资源的优化控制能够在企业更多的了解市场资源变化趋势的状态下,进一步具备与经济发展具体需要的对接能力,为战略业务体系创新价值的进一步实现提供有力帮助。
(三)增强经济管理工作的组织结构体系建设力度。
首先,组织结构的创新工作设计需要按照组织结构业务体系的建设需要进行创新业务策略价值的分析控制,并且保证更多的业务创新机制可以在经营性业务推进的过程中,进一步具备与组织结构体系相适应的能力,为组织结构创新积累一定的基础性条件。
组织结构的调整优化工作要加强对当前市场环境中经验因素的积累控制,并且结合扁平化经济管理模式的优势,对传统经济管理环境当中的诸多制约性条件加以研究,促使企业可以凭借市场环境当中各项因素的积累控制实现对经济管理工作实际需求的满足,并使机构设置的具体工作可以将自身价值面向组织建设经验累积领域进行业务运行,为组织结构体系价值的进一步实现创造有利条件。组织结构的创新设计还必须加强对经济管理实际业务的柔性化管理业务的重视,必须保证组织结构业务在实际运作的过程中,可以凭借束缚性因素的价值优化方案,进行组织结构灵活性的精准研究,并且按照市场环境中诸多经济管理策略的多样化处置特点,进一步适应组织结构管理业务体系的调整控制要求,为信息资源及新型技术资源在经济管理体制创新中发挥作用提供条件。组织结构的设计工作还必须具备对虚拟性质组织结构体系建设工作的关注,要使更多的学习型组织结构体系的建设可以在经济管理工作推进的过程中,更好地具备市场环境中的盈利能力,为组织结构体系价值的进一步实现提供有利帮助。
(四)在经济管理工作中积极贯彻执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在经济管理工作基础性经营业务体系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关注经济管理业务的操作模式特点,并且将以人为本理念的优势,进一步适应经济管理改革的要求。要深化对企业员工个人需求的调查,并将经济管理的体制制度创新更好地按照员工需求进行满足,提升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工作对于以人为本理念的贯彻深度。
主要参考文献:
[1]沈二琳,李德其.对构建企业创新管理体系的探讨和分析[J].中国企业管理信息,
[2]王永芝,季磊.企业创新管理模式比较及启示们[J].商场现代化,
[3]陆乾容,杜少敏.浅议创新管理的基本思路和方法[J].陕西管理技术,
[4]许娟,^v^燕.浅议创新管理快速发展成功之道[J].现代科技信息,
踩一下[0]
顶一下[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