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规教案格式范文(优选29篇)

admin 2024-05-31 网站管理员 admin

正规教案格式范文 第1篇

【活动目标】

1、通过看、摸、闻、掰等方法,发现蒜头的特征,体验发现的乐趣;

2、了解蒜头在春天会发芽,激发对种子发芽的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1、蒜头人手一个、种植用纸杯每组两个、纸盒每组一个;

2、已经发芽的蒜头一个、小刀一把。

【活动过程】

1、出示蒜头,猜一猜它叫什么名字?

看一看蒜头是什么形状的,像什么?

2、幼儿人手一个蒜头,有序地观察、探索

看一看、摸一摸,发现了什么? 闻一闻,发现了什么?这种气味你喜欢吗?它有什么用处?(杀菌、除腥味、驱虫)

剥一剥、掰一掰,发现了什么?蒜头穿了几件衣服,它的里面是怎样的? 数一数一个掰开的蒜头有几个“小宝宝”(蒜瓣),给它们排排队;想一想你给蒜瓣宝宝排的队象什么。

3、交流、分享 你发现了蒜头的什么秘密?请你来说说

你有什么问题想问的吗? 为什么有的蒜瓣宝宝的头上有绿绿的小芽?

4、出示已经发芽的蒜瓣,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小朋友看这个是什么?(出示发芽的蒜瓣)

为什么和我们刚才看的蒜瓣宝宝不一样呢?

5、分组种植蒜瓣,让幼儿在生活中观察种子的发芽现象

春天到了蒜瓣宝宝发芽了,我们也来种植蒜瓣宝宝吧! 请幼儿在自己的纸杯上做好记号,把蒜瓣种在纸杯中,鼓励他们继续观察,并给蒜瓣浇水。

6、延伸 让我们去看看春天到了还有哪些种子也发芽了!

正规教案格式范文 第2篇

一个学期来,数学教研组在校领导的领导带动下,全组教师坚持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积极参加各项教研活动和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新的课程标准,完善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提高我校的数学教学质量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一、坚持理论学习,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如果不学习,教研活动就会成为 “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教师专业化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因此,本学期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立足校本,挖掘校本资源,发挥学校骨干教师作用,有计划、有步骤进行校本培训,措施得力,目标明确,形式多样。

1、要求教师深入学习《国家课程标准》以及《课程标准解读本》,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讨论,更新观念,探讨新策略,利用新方法组织好课堂教学,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让教师从经验型向专业型、科研型转变。

二、积极参加和开展教研活动

我们每学期初教研活动有计划。为了改革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效益,我们坚持开展听、评、说课活动。且把这个活动做为一个重要的教研活动。本学期,我们组继续按教导处的计划如实开展了“人人为我开一课、我为人人开一课”活动,每位老师都能在期初向教研组长报送开课课题和时间,认真按照“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分头做课、共同评议——反思总结、内化吸收”的步骤进行,听课后认真评课,及时反馈,如教学内容安排否恰当。难点是否突破,教法是否得当,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老师的教学基本功等方面进行中肯,全面的评论、探讨。教师从理论学习到实践研讨,从集体备课到听课、评课,使教师教学理论向纵深方向发展。

三、健全教研制度,加强教学常规管理

1、本学期,教研组都能在每月设定一个检查重点,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强化教学法规意识,加强课程计划的执行和管理,做到“开齐、开足、教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把教研工作做细、做实,继续坚持每月的考核检查制度。

2、加强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的管理,特别是学生的作业布置与批改,数学组老师都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作业的批改及时、认真、细致、规范,一部分老师并能及时分析反思,适时地采取补救措施,使本学期的教学质量能有突破性地提高。

四、抓好课程改革,促进学校发展。

伴随着新世纪的脚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全面启动。我校借课改之东风,扬帆启航,驶向理想的彼岸。

1、突出课改实验。组织教师学习教学理论,深入课堂实验,及时地总结教学经验,

2、改革教案编写做到“四有”:即走进教室“有目标”;讲起课来“有步骤”;导起学生“有层次”;上完课后“有反思”。打破了以往备课即写教案,为写教案而搬、抄教案集,教师通过分工协作,达到资源共享, 即能减少教师编写教案的负担,并能保证教师有足够时间进行备课与做好课前准备。

3、开发学校资源。为了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进程,充分开发、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同时规范档案资料管理。

4、抓好毕业班教学工作。学校通过对毕业班学生的养成教育,促进其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学校树立正确人才观、质量观,在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的同时,抓好教学质量。毕业班工作重点通过培优补差,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要以饱满的精神,开拓进取,为教育教学工作步上新的台阶而继续努力。

正规教案格式范文 第3篇

《^v^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辨析题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v^思想是^v^的全部思想的总和。

本命题错误。

这个命题的关键是要分清^v^思想和^v^的思想。第一,^v^思想是中国^v^的指导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v^的思想,是^v^个人的全部思想,包括他青年时代的思想和晚年的思想,而在这两个阶段,^v^个人思想中有些是不正确的甚至是错误的,这些思想观点是同^v^思想的科学体系是有区别的。第二,^v^思想是中国^v^集体智慧的结晶。^v^是^v^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同时,党的其他卓越的领导人对^v^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v^思想和^v^的思想是应该严格区别的两个不同概念。^v^思想是中国^v^的指导思想,^v^的思想是^v^个人的思想。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三个代表”的三句话,并不构成一个体系。

本命题错误。

“三个代表”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决不仅仅是三句简单的表述,它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有着丰富的内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形成和发展中,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把治党和治国、执政和为民结合起来,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与时俱进。

本命题错误。

(1)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其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一方面,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另一方面,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的内容,故而我们常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明概括为“实事求是”(2)与时俱进,虽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本身内涵的东西,而从严格意义上说,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要求,并非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本身。

2.解放思想意味着放飞思想,也就是自由意志。

错误!未指定书签。本命题错误。

从解放思想的含义上看,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去“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必须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破除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主观主义的束缚;解放思想必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上看,实事求是规定了解放思想的出发点、目的和归宿,解放思想的目的是从不断变化的“事实”中“求”到“是”,即认识到事物的规律,用于指导实践。因此,解放思想不是主观臆想,也不是胡思乱想,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所以,中国革命实质上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本命题错误。

(1)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就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两大历史任务,即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对内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证明,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能担当起反帝反封建革命的领导责任。这样,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就历史地落到了无产阶级的肩上。(2)决定革命性质的力量,是主要的敌人和主要的革命者两方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敌人仍然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因此,它仍然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3)新民主主义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它不是一般的、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它不是以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为目标,而是要建立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并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2.抗日战争时期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

本命题错误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特殊形式的联盟。抗日战争时期,中日^v^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发生明显分化。以^v^为为代表的亲英美派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参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汪精卫为代表的亲日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公开降日,成了中国人民的敌人。因此,不能笼统地说^v^时期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因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所以新民主主义社会也是资 错误!未指定书签。本主义性质的社会。

本命题错误。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是两个不同分抽的概念。两个概念虽然只有两个字的差别,但其性质却有很大的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所以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而新民主主义社会无论是政治上、经济上还是文化上,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资本主义的因素,但因为社会主义的因素占主导地位,所以它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社会。

2.建国初期,中国面临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本命题错误。

(1)建国初期,中国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和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2)1953年起,我国才开始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第五章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1.^v^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论断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本命题正确。

^v^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强调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二是突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对于社会主义来说,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基础,是建成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离开了这个目标,也不能建成社会主义。

2.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富裕就是社会主义。

本命题不完全正确。

其中前一句是正确的,后一句是不正确的。从前一句来看,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要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是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所以“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是正确的。从后一句来看,当今世界,由于历史等原因,最富裕的是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包括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众多国家和少数社会主义国家并不富裕,特别是社会主义还处于不发达状态,还不富裕,而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 错误!未指定书签。的目标。所以,后一句不准确。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社会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必须经历的起誓阶段。

本命题错误。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本命题错误。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贯穿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明确并且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就能迎刃而解。由于国际和国内的因素,阶级矛盾仍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对词,我们一定要有清醒地认识,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去解决。但是,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支配和影响其他矛盾的重要矛盾。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这个说法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问题。相对于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第一次革命而言,改革之所以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因为:第一,改革同革命一样,其性质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第二,改革同革命一样,都是特定社会历史阶段发展的直接动力。第三,改革同革命一样,其特点都具有根本性、广泛性和深刻性。

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要达到的总的目的是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纲领,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无论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来说,还是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建构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都是一场新的革命,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错误!未指定书签。而且,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之与先进的生产关系相适应。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就不应该强调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此观点是错误的。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也包括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其他所有制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兼有社会主义和非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决定着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任何否定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观点,在理论上是站不住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

2.私营企业主的个人所得属于按劳分配。

此观点错误。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和基础,按劳分配是公有制在个人收分配的领域的实现和保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中,按劳分配属于主体地位。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因而私营企业主的个人所得不属于按劳分配。

三、辨析题

15.^v^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1)中国^v^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v^。^v^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了基本的胜利,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开始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时期。

(2)新中国成立后的头三年,中国^v^领导全国人民建立和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 错误!未指定书签。家制度,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3)1952年,^v^中央根据国际国内形势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4)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16.过渡时期,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地主阶级、^v^残余势力和帝国主义的矛盾。16.【答案要点】

(1)我国的过渡时期是指从^v^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段特殊时期。

(2)1949年10月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取得全国^v^,建立起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但是,新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国际上,美国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妄图把新生^v^扼杀在摇篮之中。国内,^v^残余势力还未被消灭,妄图卷土重来,因此,这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v^残余势力、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的矛盾。(3)1952年底,当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的任务特别是土地改革任务彻底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中国人民同三大敌人的矛盾不再是主要矛盾,而建国后已经存在着的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为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党及时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17.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奠定了强有力的经济基础。17.【答案要点】

(1)国营经济是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经营的经济,其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前后,国家运用^v^的威力,通过没收固定资产总额80%左右的官僚资本而建立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起决定作用的国营经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使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v^奠定了经济基础,也决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同时也为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物质前提。

2)合作社经济是人民共和国的五种经济成份之一,其作用是引导个体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从而逐渐达到集体化。合作社经济属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不具有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尽管如此,合作社经济在引导农民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8.建国初期,我国的国营经济主要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建 错误!未指定书签。立的。

18.【答案要点】

(1)建国初期,我国的国营经济是通过没收固定资产总额80%左右的官僚资本而建立的。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起决定作用的国营经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使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奠定了强有力的经济基础。(2)对民族资本,国家采取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而不是采取无偿没收的政策。这是因为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既有剥削工人阶级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和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19.建国初期的国营经济与改革开放后的国有经济,都是全民所有制经济。19.【答案要点】

(1)建国初期的国营经济与改革开放的国有经济,在性质上都是全民所有制经济。(2)从国营经济到国有经济的名称转变,绝不只是表面称谓的变化,而是反映了我国经济在两个时期的不同指导思想。

(3)建国初期,我国经济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当时的指导思想是国家对全民所有制经济不仅具有所有权,而且要进行具体经营;实行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则变为,国家对国有资产享有所有权、监督权等,但一般不进行具体的经营活动。20.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决定了它必然自发地进入社会主义社会。20.【答案要点】

(1)民主革命胜利后建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虽然是一个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渡性社会,其发展的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社会。

(2)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资本主义因素,也有社会主义因素。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由于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缘故,就都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并且不是普通因素,而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3)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v^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v^,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保证;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发展壮大,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勃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及其对中国建设的支援,则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利的国际因素。

2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因素和资本主义因素是彼此促进、共同发展的。21.【答案要点】

错误!未指定书签。(1)中国民主革命的全部结果是,一方面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另一方面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发展,社会主义因素不是普通因素,而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2)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所经营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处于对立地位的,二者发生竞争是不可避免的。这种矛盾,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在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重要矛盾。

3)资本主义因素则是指民族资产阶级的继续存在和私人资本主义的继续发展。不过,这种发展是受限制的,而不是任其自由发展。新民主主义国家对私人资本主义采取的是利用和限制政策,允许不操纵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4¬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1)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2)就是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3)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P36¬ 科学发展,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第二章¬

1、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P48¬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v^党章》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1)根本前提:一切从实际出发(2)根本途径:理论联系实际(3)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4)根本目的和验证条件: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P52¬ (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发展和丰富。¬(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错误!未指定书签。

3、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以理论形态表现出来的党的思想路线,是由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和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从理论结构上看,这四个基本要素是互相联系、互相贯通、互相补充的统一整体,但它又不是不分主次的并列关系。“实事求是”是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者相统一的概括,它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包含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原则,正确地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等内容,因而是其它三个基本点的核心,但它并不能代替其他三个基本点。

4、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为什么要继续解放思想?怎样科学地理解理论创新?¬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1)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2)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3)理论创新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4)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5)创新必须建立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 第三章¬

1、如何理解中国革命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

^v^提出中国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这揭示了中国革命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 B、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总之,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准备,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趋势。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次革命论”和“毕其功于一役”的思想都是错误的。¬ 错误!未指定书签。

2、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60¬ 1948年《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3、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1)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2)由于帝国主义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由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新民主主义革命不能由任何别的阶级和任何别的政党充当领导者,只能必须由无产阶级充当领导者。¬ 3)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是通过自己的政党来实现的;无产阶级只有在其政党的领导下,才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第四章

1、我国是如何社会主义改造的?¬ 中国^v^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理论和实践。1953年,中国农村开始了互助合作运动。到1956年底,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2)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合作化道路,把个体手工业转变为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的理论和实践。改造采取合作化的形式和逐步过渡的步骤,从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发展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和实践。中国^v^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对资产阶级采取赎买政策。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包括对资产阶级分子的改造,使剥削者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完成,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被消灭了。

错误!未指定书签。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v^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为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条件。¬

2、如何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答: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第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第四,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第五,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3、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在新民主社会中,存在5种经济成分¬ 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中基本的阶级力量;¬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第五章

1、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v^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答: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v^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历史教训,经过深邃的思考,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首先,^v^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 错误!未指定书签。次,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最后,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意义。¬ 总之,^v^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2、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答:A、改革开放以来,^v^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1992年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B、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v^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中国^v^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择,而人民之所以选择中国^v^,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能够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强、振兴中华。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

3、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答: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第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v^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第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 错误!未指定书签。第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不断完善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第四,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 第五,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先进生产力是用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生产力。¬ 第六章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理论意义?¬ 答:A: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B理论意义:¬1)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对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是^v^理论的基石,是党制定现行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3)在实践中警惕右主要是防止“左”的有力思想武器。¬

2、如何理解党的^v^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出了那些要求?¬ a)增加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b)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c)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 d)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e)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3、如何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错误!未指定书签。(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把二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统一起来。(3)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第七章¬

1、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第二,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v^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v^充分肯定了^v^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同时他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状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2、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所担负的任务所决定的。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并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到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初步确立。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改革触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改革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它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极大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错误!未指定书签。

3、为什么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1)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开放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对外开放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矛盾和困难,而且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八章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他们都是经济手段;2.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的两种手段,他们对经济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共性:1.从资源配置方式来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2.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3.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4.从经济运行看,法制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

4.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依据是: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 错误!未指定书签。产力的要求;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注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5.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6.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非公有制经济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通过竞争,促进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加速市场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外资企业的进入不仅会带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还会带来一些与社会化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可谓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

7.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的必然性: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3.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这决定了社会还不具备实行按需分配的条件。

8.按生产要素有多种不同的分配形式,就其内容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2.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3.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9.正确认识先富和共富的关系:先富是实现共富的捷径,共同富裕并不等于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同等富裕。奔向富裕是一个有先有后、有快有慢逐步实现的过程,要求所有人、所有地区同时、同步、同等富裕起来是不切实际的,必须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共同富裕的构想正是这样提出来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先富不是目的,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和手段;强调共富并不是要否定先富。

10.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距的必然性:1.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 错误!未指定书签。度不同;2.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4.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11.分配理论的的发展过程:党十四大以来,提出兼顾效率和公平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党的^v^提出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方面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十六届五中全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v^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12.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与实施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工业化,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第九章

13.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1.中国^v^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2.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是

错误!未指定书签。人民当家做主;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14.我国现阶段人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的共性:1.性质相同,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v^,都是绝大多数人享有民主权利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的新型民主;2.作用职能相同,都承担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扩大人民民主,镇压敌对势力反抗,保卫和巩固革命成果,领导和组织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职能;3.历史使命相同,都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逐步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和社会不平等,为未来过度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15.人民民主专政的个性:1.从^v^组成的阶级结构来看,在过渡时期,参加国家^v^的不仅有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还有民资资产阶级;2.从党派之间的关系来看。实行^v^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3.从概念表述上看,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确的表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16.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v^是执政党,^v^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中国^v^和个^v^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个^v^都参加国家^v^,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v^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中国^v^和各^v^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17.党的^v^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是因为:一方面,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另一方面,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发展基层直接民主,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民主素质,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创造条件。

18.法治国的含义和意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得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 错误!未指定书签。力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中国^v^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民主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19.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0.如何深化政治体制改革:1.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民主积极性为目标,扩

错误!未指定书签。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2.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既要态度积极,又要步子稳妥;3.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绝对不能照搬西方政治模式。

第十章

2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马列、毛邓三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这里培育四有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4.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意义: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它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有发扬了我们党优秀革命道德传统概括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鲜经验,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神和时代风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的结合,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第十一章

2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 错误!未指定书签。护和实现。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26.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2.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

错误!未指定书签。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3.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2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一,理论意义: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2.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3.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v^执政规律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二,实践意义: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2.使社会更加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利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3.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v^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的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2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5.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第十二章

29.“和平统

一、^v^”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基本内容:1.^v^的基础是一个中国。2.实行两种制度3.保障台港澳高度自治繁荣稳定。4.实行^v^长期不变。5.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武力。重要意义: 错误!未指定书签。1.“和平统

一、^v^”构想创造性的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2.“和平统

一、^v^”构想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3.“和平统

一、^v^”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

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v^会造成的不良后果。4.“和平统

一、^v^”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5.“和平统

一、^v^”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30.胡四点: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2.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3.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4.反对^v^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31.新形势下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1.明确提出反对和遏制“^v^”是新形势下两岸同胞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2.提出^v^现状的定义,丰富了坚持一个中国

错误!未指定书签。原则的内涵;3.提出构建和平稳定发展的^v^,和平友好理应成为^v^发展的主题;4.强调和平统一工作也要体现以民为本、为民谋利;5.制定反^v^法,将中央对台方针政策法律化。

第十三章

32.^v^时代主题的判断的依据:1.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2.和平发展是当今两大带有全球性战略的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3.和平与发展史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4.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问题已经解决。

33.为什么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1.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2.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3.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34.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1.坚持独立自主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2.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3.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第十四章

35.怎样理解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1.我国是一个由^v^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v^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了工人阶级在国家的领导地位;2.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3.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

36.为什么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1.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是时代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2.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是中国^v^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3.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目的在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党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4.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有利于增强全社会创造的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

错误!未指定书签。37.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政治联盟。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v^面服务,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错误!未指定书签。建设服务,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v^^v^^v^、和平统一祖国服务。

第十五章

38.中国^v^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为什么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1.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2.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在要求;3.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是党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必然要求。

39.为什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1.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2.从国内看,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要求;3.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党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40.党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1.这是中国^v^正确应对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顺利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2.这是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相继丧失^v^的惨痛教训给我们的历史警示;3.这是进一步提高中国^v^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三是在宏观调控下,以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3.当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4.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其根本根据是:

错误!未指定书签。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力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错误!未指定书签。5.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6.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7.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8.为什么说“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

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问题,它不具有“公”与“私”、“社”与“资”的区分。所有制可以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只要能够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生产规律的要求,采取多样化的经营方式和资产组织形式,是国有经济在更大的范围里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9.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10.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 11.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

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3.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14.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15.按生产要素分配多种不同的分配形式,就其内容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 16.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有: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7.创新型国家: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

年初,^v^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0年)》。^v^、^v^提出了用15年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重大战略任务。19.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错误!未指定书签。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3.^v^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4.中国^v^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6.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是村民自治的主要内容。7.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意义: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v^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错误!未指定书签。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8.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9.^v^指出:“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v^思想、^v^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理想是核心和精神支柱;道德是行为的规范和理想的体现;纪律是实现理想、维护道德的重要保证;文化是基础,是形成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纪律观念的重要条件。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灵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主体:树立共同理想;精髓:培育和弘扬民族谨慎与时代精神:基础: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6.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7.民族精神是民主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

8.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

9.发展教育和科学,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 错误!未指定书签。才和人才资源保证。

10.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的问题。 2.构建和谐社会的依据(可能性)

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式、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第三,这是巩固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3.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发展的社会。

4.和谐社会的特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5.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念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v^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6.党的十六届全会明确提出了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这就是: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v^思想、^v^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发展。7.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错误!未指定书签。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条件。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第十二章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1.香港、澳门问题实质是恢复中国行使主权的问题。 台湾问题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2.“和平统

一、^v^”构想的基本内容:就是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四个方面:

(1)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

一、^v^”的核心,是发展^v^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2)两制并存。(3)高度自治。

(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5)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

年3月14日,十届^v^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反^v^法》,针对的是^v^势力。

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1.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2.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

3.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准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错误!未指定书签。第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第三,坚持共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第四,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5.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第一,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第二,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第四,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第五,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社会。

6.和谐的世界应该是:民主的世界、和谐的世界、公正的世界、包容的世界。

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1.工人阶级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阶级。 2.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3.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4.新的社会阶层的六大类:

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贸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

5.为什么说新的社会阶层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首先,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是新的社会阶层产生的重要条件。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使社会的劳动分工日益精细,为新的阶层的出现提供了从业的条件。

再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促成了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6.爱国统一战线特点:

一、坚持党的领导。

二、扩大两个联盟的范围。

三、认真贯彻执行十六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四、实现最广泛的团结。 7.爱国统一展战线的基本任务:

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错误!未指定书签。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8.两个联盟: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问题、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

9.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v^,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10.宗教政策:

一、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二、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

11.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12.打得赢、不变质,这是新形势下我军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第十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中国^v^的性质和宗旨

《中国^v^章程》明确规定:中国^v^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3.中国^v^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为什么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第一,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第二,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在要求。第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是党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必然选择。4.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5.思考:在中国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政治力量,只有中国^v^:

第一,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v^的领导。第二,维护国家统

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v^的领导。

第三,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错误!未指定书签。需要中国^v^的领导。

第四,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v^的领导。6.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第一,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处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从国内看,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三,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党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7.中国^v^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8.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在新的发展阶段,把党的建设作为一个新的伟大工程来抓,就是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

毛概试题

三、辨析题(第一道题七分,第二道题八分,共15分)

1、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有所增加,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有所减少。这势必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

1、(1)、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改变了我国所有制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经济成果之一(2分);(2)、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所有制结构中仍然占据主体地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增强自身的竞争力(2分);(3)、国有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主要代表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仍然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2分);(4)、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有所减少并不代表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生变化,也不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1分)。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因此,在市场经济中人们的经济行为可以不受道德规范。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化经济,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2分);(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应该加强法制建设,以法律约束和规范人民的经济行为(2分);(3)、道德规范是人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对人民的行为也会起到一定的约束和规范作用(2分);(4)、在参与市场经济过程中,人民的经济行为既要受法律的约束和规范,同时也要受到的规范的约束(2 错误!未指定书签。分)。

四、分析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结合^v^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说明任何理论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1)、^v^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和新技术革命浪潮兴起的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分);

(2)、^v^理论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分);

(3)、^v^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分);

(4)、^v^理论是在马列主义^v^思想的理论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分);

(5)、^v^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分)。

2、请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

(1)、在经济上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但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2分)在政治上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具体制度还不完善不健全;(2分)文化上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但资产阶级和封建剥削阶级思想及小生产习惯势力还存在(2分)。

(2)、是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1分);是由我国现实国情所决定的(1分);是由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国际特点所决定的(1分);是由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的艰巨性所决定的(1分)。

五、材料题(10分):

(1)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什么?

(2)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及意义。(3)结合身边事例说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措施。

五、材料题

1、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要有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2分)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公式(1分);实施可持续 错误!未指定书签。发展战略是我国对联合国等世界组织作出的承诺(1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2分)。

3、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1分);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1分);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1分);制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规划(1分)。毛邓三试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解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

①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②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出这个阶段。

(2)利二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①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②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③由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④由文盲半文言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⑤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⑥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⑦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的历史阶段;

⑧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⑨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毛邓三样卷问答题部分

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人的全面发展基本内涵。

错误!未指定书签。答案:(1)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2分左右)(2)基本内涵:人的不断增长的需要得到满足、人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等等。(8分左右)2,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措施

答案:(1)核心内容:是正确处理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关系,做到协调发展;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5分左右)(2)措施: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加强环境污染治理等等。(5分左右)3.试结合^v^理论精髓分析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答案:(1)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v^理论的精髓,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求我们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2分左右)

(2)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具有生命力的根本所在。如果不顾社会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做出的某些个别论断,我们的思想和行动就会因为脱离实际而僵化,就不能顺利前进,甚至会发生失误。(2分左右)

(3)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3分左右)

(4)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3分左右)

四:材料分析与论述题(第一题15分,第二题20分,共35分。)

1、试述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 答案:(1)“三个代表”思想的具体内容。(3分左右)

(2)“三个代表”思想和马克思主义、^v^思想、^v^理论一脉相承。(4分左右)

(3)按照“三个代表”思想要求加强党建重要性:是我们党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能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错误!未指定书签。使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等等。(8分左右)

2.材料:1GDP(国内生产总值)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发明之一”,目前世界上还没有更科学的经济总量指标来取代它。但是GDP又远非“完美”——GDP,不能直接反映老百姓人均实际收入;GDP,不能有效显现环保的品质指标;GDP,不能理想制约眼前利益与终极价值的统筹。GDP没有告诉我们,青山绿水又浊了几多?土地资源又没了几顷?朴朴古貌的老弄幽巷又少了几条?

正规教案格式范文 第4篇

第八章

第四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教学目的1.掌握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以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意义。2.正确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和重大意义。

3.正确理解统筹区域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扩大就业的重大意义。二.重点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扩大就业的重大意义。三.难点

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好”与“快”】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认识不断深化,越来越感到国民经济发展要速度“快”,而且还要质量和效益“好”。

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已经成为我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如解决不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将难以为继。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型国家】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就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进行的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其他部分内容由学生自己看,指导学生划出重点内容】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重点分析“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意义】

(一)、何谓新型工业化道路

——党的^v^报告强调指出,我国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简要分析“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五大特征』

1.科技含量高 2.经济效益好 3.资源消耗低 4.环境污染少 5.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意义 『教师具体阐述』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符合中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情况,既遵循工业化客观规律,又体现时代特点

——工业化的任务远没有完成,又面临信息化的任务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推经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 『简要分析“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实现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是:坚持市场为导向,形成以高科技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简要介绍“新农村的新模式”】

新农村的概念,在上个世纪50年代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那么我国8亿多农民向往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是什么样子呢?

正规教案格式范文 第5篇

教学目标:

1、复习5的分合,在掌握5的分合的基础上,学习5的加减、

2、进一步理解加减的实际意义,会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加减问题、

3、能根据分合式说出加减法算式、

教学重难点:

理解加减法的实际意义,解决生活中的加减法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5的分合。

1、出示5的分合式,请幼儿认读。

2、游戏:碰球(复习5的分合)

师:嘿嘿嘿,我的1球碰几球?生:嘿嘿嘿,你的1球碰4球,1和4合1起来是5。(依次说完5的分合)

二、新授5的加减。

1、出示课件,老师边操作边讲解:树上飞来了1只小鸟,后来又飞来了4只小鸟,现在,现在树上一共有几只小鸟?

2、指定幼儿回答。

3、启发幼儿说出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

4、请幼儿口头说出算式。

5、老师出示算式,全班幼儿齐声读算式。(1+4=5)

6、提问:如果树上先飞来4只小鸟,后来又飞来1只小鸟,应该怎样说出算式?

7、请一名幼儿说出相关的算式(4+1=5)

8、比较两道加法算式的异同。

9、拓展练习:2+3=?3+2=?

1、老师再次出示课件,操作并讲解:草地上有5条小蛇,有2条玩累了,先回家了,现在草地上有几条小蛇?

2、指定幼儿回答并说出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

3、请幼儿口头说出算式。

4、老师出示算式卡,全班幼儿齐声读算式。(5-2=3)

5、提问:如果先游走了3条小蛇,还剩下几条小蛇?

6、请幼儿交流、讨论并回答。(5-3=2)

7、比较两道减法算式的异同。

游戏:你问我答

师:小朋友,我问你,2+3=?生:╳老师,告诉你2+3=5

依次说完所有的算式。游戏熟悉后,可以让孩子们互相提问回答,巩固加减法计算、

三、幼儿操作

完成有趣的数学5的加减

正规教案格式范文 第6篇

【教案背景】本课是新标准小学英语第一册第四模块第一单元的内容,本课教授了学生学会用颜色来问答句子,使学生能把自己的审美能力表现出来。

【教材分析】本课要求学生

1、懂、会读、会说、会写单词green ,black blue, white, red, yellow, colour.

2、能听懂、会读、会写句子What colour? It’s red.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 懂、会读、会说、会写单词green ,black blue, white, red, yellow, . 能听懂、会读、会写句子What colour? It’s red.

(二)运用能力目标:

1. 学习怎样用英语表达事物的颜色,掌握相关单词和句型,并能综合运用新、旧知识组织对话完成一定的交际任务。

2. 让学生感受英语课堂的活跃性,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运用所学语言。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及大胆用英语交流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水平,发展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创新教育目标:

1.培养学生浓厚的英语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说英语、做游戏等实践活动。

2.帮助学生树立较强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乐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与竞争意识。

【教学重点】

1.熟练掌握下列单词:green, black blue, white, red, yellow, colour

2.能听懂、会说、会读以下句子:

What colour?

It’s red.并能进行扩展,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

1.熟练掌握本单元的单词和句型,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

2.创设英语情景,使学生正确理解所学知识表达事物的颜色。

【教学意图】

1.培养学生对重点词汇和句子的认读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各种真实或接近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并主动学习英语颜色的表达法。

【教具准备】

1.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录音带、教学挂图、单词卡片。 2.教师准备小奖品。

【教学过程】

Step

1.教师和学生做就前面学过的知识做简单的Free Talk.,如:

T: Hi, how are you? S: …

T: What’s your name? S: …

T: How many girls/boys in this line/group? S: …

T: How many windows/doors/clocks/electricity fans/lights? S: …

2.教师和学生一起拍手说唱上个单元所学的英语童谣《 . What’s your name?》

(设计说明:师生共唱一首英文歌曲,并随着歌曲一起拍手,创设了师生共同参与的、和谐的学习氛围,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Step

1. T: Today, we’ll know a new friend Kami. He’s a chameleon 变色龙.(Read Kami)

通过教学媒体资源教师把带来的好朋友Kami介绍给大家。

T: He can change the colours.

教师有意识地重读“Colour”并将该单词写在黑板上,反复领读让学生跟读。

2.教师让学生看刚刚呈现给大家的Kami图。

T: Look, what colour? It’s red.

教师自问自答,然后把写有red的红色卡片贴在黑板上,让学生借助卡片理解red的意思,然后读单词数遍,加深对新单词的识记。

T: What is red in our life?

教师让学生开动小脑瓜想一想,生活中我们见到红色物品都有哪些?引导学生大胆说英语。

S: apple, flag, strawberry, flower….

教师对学生说出的答案给予评价,对正确的答案可以适当发送小礼物表示奖励。

(设计说明:教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学习新句型、新单词。鼓励学生保持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积极参与语言实践活动。)

:同学们,Kami的本事可大了,它可以变出很多种漂亮的颜色,大家想知道它还可以变成什么颜色吗?一起来看看吧!

教师运用本单元的教学媒体资源把Kami可以变化的颜色呈现给学生,用red的教学 方法教授其他表示颜色的单词“green, black, white, blue, yellow.”(设计说明: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得以激发,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快速进入用英语思维的状态。)

4.教师把各种表示颜色的单词卡片都贴在了黑板上,让全班同学以各种形式来读,以巩固新授新词。之后,教师可以用教鞭指着一只变色龙说“What colour?”点名让学生单独回答“It’s …”,以检测学生对本单元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

5.教师让学生看课本活动1,播放录音,让学生跟读,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各种错误。

(设计说明:要说好英语,就需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朗读习惯和能力,跟读录音有助于学生模仿地道的语言和语调,也能为学生说好英语打好基础。)

1.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七人一组,每人分别拿着不同颜色的物品或彩色纸。从持有红色物品的同学开始说:“Red ,red, yellow!”持有黄色物品的同学接着说:“Yellow, yellow, black!”持有黑色物品的同学接着找另外一种颜色,依次类推。各组挑选出反应最快的一名同学作为本组代表和其他组的同学进行反应王争霸赛。注意颜色的搭配,不能有重色的现象。看看谁的反应快且准。

2.教师在课前准备一个转盘,中间用钉子固定,转盘上分成七部分,每份染上所学过的颜色,并把相应的单词写在色彩范围内,在转盘边上固定一个指针,参加游戏的同学蒙上眼睛,先说出一种自己喜欢的颜色,如:“I like blue!”然后用力转动转盘,看指针是否与他所喜欢的颜色一致,可以让他猜猜看,大家问:

“What colour?”回答:“It’s blue.”全班回答:“No!”“It’s red!”全班回答:“Yes!”如果指针与他喜欢的颜色相符,可以直接获得奖品,如果不符,但是他猜对了颜色,也可以获得奖品。

(设计说明:有针对性的游戏活动是操练语言知识的有效方式,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之中,体验英语学习的愉悦感。)

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本单元所学的知识点。

(设计说明: 通过让老师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加深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点的印象。)

Step5. Homework

1.教师让学生制作一个真实、漂亮的彩虹,要求学生们按照彩虹色彩顺序涂颜色,同时写出相应的单词,并教爸爸、妈妈说英文。

2.用手中的彩色画笔画出自己心中五彩缤纷的“My small room”,然后小伙伴之间相互交流。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学习六个颜色的单词:“green, black, blue, white, red,yellow”和两个句子:“What colour? It’s ?”对于刚上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内容比较多,在一节课里要接受这些内容有些不易。所以我在这节课上准备了图片和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们在玩中学,在游戏的过程中通过反复操练来掌握和熟悉新知,比较适合低年级儿童课堂的学习特点。

尽可能的让课堂上不怎么爱发言的孩子加入到活动中,从而带动大多数学生的课堂表现力。在巩固颜色的单词时我加入了彩虹的学习,并认知了其他三种颜色的单词:“ pink, purple, orange”最后通过歌曲“Sing A Rainbow”来巩固新授内容,加大训练强度,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下结束本课的学习。

有待完善之处: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我应该加入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在导入的过程中我说了一个句子:“How many colours?” 在此后讲彩虹时我也用到此句子,容易造成本课重点句型不突出,我应该加大句型的训练。我应该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小组学习和评价上我以后要多多注意。

正规教案格式范文 第7篇

集团公司董事会:

集团公司乘着改革的东风,奋力拼搏,稳健发展,至目前已经成为我县县域经济的强势企业。为落实靳总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打造“百年金甲”更好地做出贡献。针对现行员工工资偏低,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特请求对我公司员工现行工资标准进行调整。

一、调整的原因

1、药业公司近五年来工资标准一直未动,五年前的工资标准远远低于目前的工资水平,已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2、现行公司标准和集团内部各子公司之间不平衡,差距过大。

3、过低的工资标准,严重地影响到员工队伍的稳定。

二、调整的原则

1、兼顾企业、员工二者利益的原则;

2、与集团内部各子公司基本平衡的原则;

3、充分体现人尽其才、按劳取酬的原则;

4、优化设岗、以能定岗、以岗定责、以岗定薪的原则;

5、便于操作和执行的原则。

三、调整的方法和标准

1、经营管理人员以责任和职位定为四级

一级:经理;

副经理;

二级:科长;

副科长(车间主任);

三级:工段长;

四级:带班长。

2、一线员工根据技能高低和思想表现定为三个岗档:

a、核心岗档,(占总人数的15左右);

这部分员工为公司的核心技术骨干,能全面掌握生产技术,工作认真负责,在员工中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b、骨干岗档,(占总人数的30左右);

这部分员工为主要技术骨干,能熟练掌握岗位技能,能妥善地处理工作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工作踏实认真,能带领一班人共同工作,完成工作任务。

c、一般岗档,(占总人数的55左右);

这部分员工,能够胜任本职工作,服从领导,能够完成本职工作任务。

3、以上各级别、岗档,据我们调查,我公司现执行的标准比集团公司各子公司相应标准普遍低30-50左右。请集团公司予以平衡。

四、附则

1、工龄工资

仍执行集团公司原工龄工资标准,记入本人月工资额。

2、职称工资

通过自学等方法,取得国家承认专业技术职称的,按中级职称每人每月增资10元,高级职称每人每月增资20元计发工资。

3、岗位变动

①行政人员的提升和降职;②岗位业绩考评后升岗和降岗;③新进员工的转正定级,都应按其实际岗位的变更,对其工资标准进行相应的变更。

4、新员工上岗,试用期为3个月,试用期月工资标准300元,试用期满,按其进入实际岗位的相应工资标准执行。

5、对员工的岗位档次,每年进行一次集体评议,优胜劣汰,能上能下,充分激励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以上报告妥否,请批示!

xx药业有限公司

20xx年xx月八日

正规教案格式范文 第8篇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英语活动的兴趣,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2、学习并替换韵文:

1)Ant ant oh so small,Ant ant crawl crawl crawl.

2)Bird bird fly fly fly,bird bird fly so hight.

3、鼓励幼儿大胆的运用英语进行交流。

重点:创设一个模拟的纯英语的交流环境,将英语学习融入游戏中,让幼儿获得充分的练习英语和说英语的机会。

准备:

1)知识准备:已经掌握替换的形式。

2)材料准备:课件、单词闪示卡和游戏练习的卡片。

过程:

1.热身: Left Right Go Go Go.(用来引起幼儿的注意力和兴趣)

2.学习单词:

1)分别出示蚂蚁、鸟的图卡,认读单词.

2)单词游戏:

a、Who Is The Winner?(谁是胜利者)

b、Try To Guess!(猜一猜)

分别为会听但不敢说和会听又敢说的幼儿提供运用机会。

3.学习朗诗。

1)朗诗:Ant ant oh so small,ant ant crawl crawl crawl.

(蚂蚁蚂蚁真是小,蚂蚁蚂蚁爬呀爬)

a)倾听课件外教朗诗,初步感知韵文。

b)教师朗读,分析内容。

c)结合动作理解、表现韵文。

2)朗诗:Bird bird in the sky,bird bird fly so hight.

(小鸟小鸟在天空,小鸟小鸟飞得高)

a)倾听课件外教朗诗,初步感知韵文。

b)教师朗读,分析内容。

c)结合动作理解、表现韵文。

3)朗诗游戏:a、Be Quick!(快!快!快!)

b、Bomb!(炸弹“嘣!”)

让幼儿在游戏中运用韵文,以练习韵文。

4.替换单词。

运用已有的知识替换ant(insect小虫等)、bird(butterfly蝴蝶、kite风筝、cloud云).

5.歌曲结束:On The Bus.

延伸活动:

在区角“英语角”中投入单词卡及其他可以用于替换的动物卡,以便幼儿继续练习朗诵韵文、替换韵文中的有关单词。

设计意图:

“培养幼儿对英语发音和英语活动的兴趣,激发他们参与英语活动及学习英语和运用英语的动机”是我们进行吉德堡英语教学的总目标。在本次活动中,热身运动使幼儿将注意力投入到英语学习中来,由于幼儿的听、说能力存在着差异,单词游戏就分别为会听但不敢说、会听又敢说的不同层次的幼儿提供了不同的运用机会;大班的幼儿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单词,替换活动为幼儿创设一个灵活运用英语、促进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机会,做到内容前后连接、连贯,从旧知识中延伸新知识,使幼儿学到的英语知识技能得到连续强化;因为韵文较长,将韵文内容融入游戏是让幼儿在节奏感较强、发音比较简单的游戏中轻松地练习朗诵韵文。幼儿处于“人生游戏活动主导阶段”,在整个活动中,教师通过游戏化的英语教学即组织各种游戏活动让幼儿以动作、表情、语言等形式参与活动,使他们在动身体、动手、动口的活动中感受英语、运用英语,这样,枯燥的英语学习便成了玩“声音游戏”,既符合幼儿“好玩” 的年龄特点,满足玩的愿望,又自然有效地习得了英语。

正规教案格式范文 第9篇

甲方(用人单位):

乙方(劳动者):,身份证号码:

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经双方协商一致,就双方解除劳动关系达成如下协议:

1、自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起,解除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随之终止。双方的劳动关系、工资、社保福利截至到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甲方为乙方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金、基本医疗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工伤保险金、生育保险金、住房公积金至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止。

2、甲方根据相关劳动法规为乙方办理相关退工手续,并出具相应的离职证明。

3、乙方按照甲方要求办理离职交接手续,并在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办理完结。甲方在乙方办理完结交接手续时按照乙方为甲方的工作年限以及法律相关规定,向乙方支付协商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赔偿金总计人民币¥_______元(大写:

4、乙方应为所掌握的甲方之任何商业秘密(包括本协议内容)进行保密,不得泄露给任何第三方,否则应向甲方支付违约金人民币¥_______元(大写:

5、甲乙双方之间无任何竞业限制协议,合同解除后,乙方无需履行任何竞业限制义务。

6、本协议是解决双方劳动争议的所有安排和规定,双方不再存在其他任何劳动争议。本协议书生效前双方基于劳动关系产生的权利义务互不追究。

7、上述协议符合法律法规规定,自双方签署之日起成立并生效。本协议书一式三份,双方各执一份、职工档案留存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盖章):乙方(签字):

年月日年月日

正规教案格式范文 第10篇

名词解释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设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种形态的统一。

3,^v^思想:^v^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v^集体智慧的结晶。

4,三个代表:^v^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5,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经济社会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6,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是”就是客观事物存在的联系,即规律性。这就要求我们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7,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9,工农武装割据: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v^的道路。

10,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在国家直接控制和支配下的资本主义经济,有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初级形式的是私营工商业,高级的是工商合营。

11,四马分肥:在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中,私营企业的利润,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

12,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3,科教兴国战略: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1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15,三个有利于:^v^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16,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17,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制度。

18,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19,基层民主:基层民主是我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阶层人士,在城乡基层^v^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基层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的民主权利。

20,民主:民主一词源于古希腊文,由“人民”和“权力”两个词合成,意为“人民的^v^”,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意思。

21,文化:狭义的文化,是指作为思想观念形态的,与经济、政治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社会风尚、文化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

2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4,^v^:①一个中国②两制并存③高度自治④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⑤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⑥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⑦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⑧坚决反对任何^v^立的言行。⑨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解决台湾问题。⑩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是^v^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v^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2,^v^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1)主要内容:(原理、活的灵魂)

6个原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除此之外,还包括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

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历史地位: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②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指南。

③^v^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3^v^理论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除此之外,还包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祖国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等理论。

4,^v^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贡献?

①强调^v^思想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v^倡导的作风中最根本的东西是实事求是。②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首先必须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v^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和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③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作了概括,他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5,为什么解放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①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如果不解放思想,就不能做到实事求是。

②回顾我们的奋斗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我们在实践上的每一个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是解放思想的结果。

6,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①.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②.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3③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7,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8,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特点?

①社会主义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②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

样社会主义的目标。

9,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

①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一些错误和偏差。主要是“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一九五六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 出现这些问题,有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的因素,同时,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也有认识上的一些问题。但是,不能因为出现这些失误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上,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基本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这些情况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10,为什么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①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v^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也是党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②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

1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2,“三步走”的战略?

①.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②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③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13,^v^对改革开放的战略思考?

①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他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②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改革是要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③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搬。④^v^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⑤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⑥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1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丰富内涵?

①是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他们都是经济手段。②是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明显的优势和较高的频率。③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公平正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1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①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经济关系市场化、企业行为自主化、宏观调控间接化、经济运行法制化、保障制度社会化、市场范围国际化。

②作为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A,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B,再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C,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1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依据,是存在着生产要素的多种所有制。各种生产要素同劳动一起,都是物质财富和实用价值的源泉,是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当它被排他性的占有时,必须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才能有效地利用它来发展生产。

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①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②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③^v^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也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④中国^v^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⑤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⑥除此之外,还有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8,依法治国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①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②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9,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的内涵是什么?(二为、双百、三贴近、二立足、两手抓、三面向)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③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④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⑤坚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⑥发展“三个面向”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注: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0,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①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②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③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④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⑤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⑥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2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①新中国成立前夕,^v^就强调,中国必须独立自主,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有一丝一毫的干涉;中国真正的独立自主和在国际上的平等地位,绝不能靠外国恩赐,主要靠中国人民自己努力争取。②新中国成立初期,^v^就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外交方针。同时我们党还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友好关系。③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外交政策中心由“一边倒”调整为同时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政策。④20世纪70年代以来,提出了“一条线”的外交战略。⑤20世纪80年代以来,^v^提出了“真正的不结盟”战略。⑥中国始终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国际关系民主化,维护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

论述题

1,试述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及价值?

(思路:毛理论成果 其他领导人理论成果 价值(意义)

①^v^:A,1956年4月,^v^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围绕把国内外一切关系都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深刻论述了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讲话提出了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以及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的基本原则。B,1957年^v^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强调了要严格区分和正确处

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提出了发展工业必须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工业化方针。C,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v^在总结^v^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主要包括: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阶段;社会主义可以区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社会主义条件下要反对平均主义,重视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在社会主义经济占优势的条件下“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②^v^提出,要按经济的办法管理及经济;必须立足国情,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他认为,农村生产和分配的单位不能太大,如果生产关系跑到生产力的前头就会破会生产力;主张在农业生产中可以实行同产量联系起来的责任制。^v^提出了我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作用等观点。

③价值: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所取得的成果,成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v^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前提和条件,为中国^v^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就是在以^v^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虽然犯过类似“^v^”错误,遭受过重大挫折,但从总体上看,取得成就仍旧重大。

2,结合现实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解?

(思路:阶段含义 阶段特征 阶段长期性)

①含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②阶段阶段长期性: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长期性。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算起,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100年的时间。

③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在发展的过程中会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时期会显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党的^v^从八个方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出现的新的阶段特征作了概括。第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第三,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第四,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第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治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经济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第六,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边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七,社会活力明显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第八,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3,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的理解?

(思路:结合道路 理论 制度)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v^人的正确选择和伟大创造,同时也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这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②道路问题是关系党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v^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③思想理论建设适当的根本性建设,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v^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列主义马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④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A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B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C^v^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也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D中国^v^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E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F除此之外,还有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必要性是什么?

(思路:战略机遇期 借鉴国际发展经验 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①这是我们抓住和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同时,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特别要看到,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目前,我国社会总体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②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和平发展合作成为世界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我们要有力应对来自外部的挑战和风险,就必须首先把国内的事情办好

③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实现执政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只有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搞好了,党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社会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继续推动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

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

十八大报告(选择)

1,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2,建设社会主义依据: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体布局:五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

3,公平三层含义:(权利、机会、规则)公平。

4,党建社主线: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科学发展观。

正规教案格式范文 第11篇

供货方(以下简称甲方):身份证号:

需货方(以下简称乙方):

经甲乙双方协商,由甲方向乙方所需钢材。根据《^v^合同法》有关规定及平等互利原则,甲乙双方协商条款如下,共同遵守:

一、根据需要,甲方及时向乙方提供合格钢材到乙方指定地点,质量达到质检、复检合格。乙方做到先检验后使用,如出现质量问题所有责任全部由甲方负责。

二、经甲乙双方协商决定,钢材单价按重庆市场价计算,另加运费元/吨到工地为止。

三、所供钢材为国家认可的厂,并达到检验合格。

四、乙方向甲方采购钢材吨大写:吨,每次供货提前一天双方以重庆市场核定价格为准,以现场收料单上双方签字认可的数量、规格、单价进行结算。

五、甲方给乙方按批次供钢材,十五日为一个检测周期,十五日内如支付该批次钢材款则不计资金利息,超过十五日则从钢材到场第十日起计资金利息,乙方按每天每吨钢材加价10元结算给甲方,甲方供满吨时,乙方必须结清所有款项。

六、钢材直条按检尺理论重量计算,盘元按过称重量为准。

七、乙方必须提出前5天向甲方书面提供所需钢材数量、型号、否则延误工期由乙方自行负责。如果甲方未按乙方计划量供货,甲方每天向乙方支付违约金叁仟元整。乙方未按合同约定时间支付钢材款,乙方每日按所欠钢材款总额的3%付违约金给甲方,直至到付款之日为止。

八、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甲乙双方签字盖单后生效,本合同未尽事宜,经双方协商解决,若协商不成,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甲方(公章):_________乙方(公章):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正规教案格式范文 第12篇

一、 活动目标:

1、 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成长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

2、 使学生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3、 使学生认识到好习惯带来的益处,提高学生养成好习惯的自觉性。

二、 活动过程:

(一)小调查:

1、 你从几岁开始刷牙?

2、 你刚学会刷牙时要不要爸爸妈妈提醒你刷牙?

3、 现在你还需要爸爸妈妈每天提醒你唰牙吗?

4、 现在为什么不用提醒了呢?

5、 你知道什么是习惯吗?

(二)习惯检测站

1、看图(1)、盼盼每天晚上都按课表整理书包,第二天的学习用具都带齐了。

(2)、小明自己不整理书包,经常忘记带学习用品。

(3)、请学生说说你喜欢谁,为什么?

2、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养成了哪些好习惯呢?下面我们就来个自我检测。

老师这里有一棵成长树,树上每一片树叶就代表一个好习惯,如果你已经养成了这个好习惯就请你把老师发给你的笑脸贴在自己的衣服上,我们来好看看谁养成的好习惯多。

除了这里的好习惯,你还有哪些另外的好习惯呢?

(三)交流乐园

这些好习惯都给自己到来了哪些好处呢?小组交流体会。

看来好习惯的确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好处,,你是怎样养成这些好习惯的?

(四)成长计划

想想我们身上有那些不良习惯呢?怎样改正?

制定成长计划

总结:养成好习惯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靠坚持练习,并且请别人督促自己或自我监督,直到养成习惯。

正规教案格式范文 第13篇

这篇《手绘线条图像——物象立体的表达》教案范文很有代表性,送给你。

《手绘线条图像——物象空间的表达》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介绍,主要让学生掌握物象空间表达的方法和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细微观察并发现生活随处可见的美。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物象空间的表达方法的基本认识,特别掌握透视的表达方法。

2、了解空间的表达方法的特点。

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并学会运用物象空间的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美。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掌握物象空间表达的方法及运用。

教学难点:

学生准确掌握物象的透视表达和手绘能力。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引导加指导

1、教法:通过图片说明,让学生了解物象空间的基本表达方法,举例并说明关于物象空间表达方法上的典型特征和表达时运用所需要解决的难点。

2、学法:学生通过教师讲解了解了本课的基本内容,通过实践可以使学生得到学以致用,学会运用物象空间的表达方法,在实践中需要教师指导。

教具准备:

课本、图片学具准备:课本、A4纸、黑或蓝或彩色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展示一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象,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充满美。

通过刚才观看的图片,问:我们用什么样的表达方法表现生活中的美呢?(线、空间、色彩)(讨论)如果让你来表现,你会用什么样的方法?我们这节课就学习如何用手绘线条图像对物象空间进行表达(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1、什么是物象空间?空间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上下、左右、前后----三度空间物象空间是指包含有具体事物的三维立体空间。例如:我们上课的教室被称作室内空间。运动场、花园等称为室外空间。

2、为什么要运用手绘线条表达物象空间呢?清晰、简洁、美观、实用性。表现的方面:广告、设计、建筑、漫画、装潢等。

3、物象的表达方式:(学生先看书,自主探究,找生回答,教师详解) (1)前后遮挡法画面前面的景象遮挡后面的景象,来表达前后、远近的关系。 (2)焦点透视法(近大远小表达方法)利用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来表现空间关系,是符合人们直观感受的一种表达方法。

透视的两种方法:平行透视、成角透视。

(3)物象上下安排法(平摆式方法)不考虑物象的透视关系,在绘画中有一种装饰效果。平摆在画面上的物象,下面表示近,上面表示远(如表示前院后院,楼上楼下等)

(4)散点透视法(游移式的表达方法)在表现很大的空间时,不是站在一个地方能看的到的,如表达街道从东道西,山底下到山顶上的景物,这时可采用边走边画的方式。中国山水风景中常采用此法。表现超视域的广阔空间。

(5)主观式的表达方法(知道即可)通过个人的想法来画出物象,包含了很多个人的思想和看法。

(三)领学生回顾刚才的内容:回顾五种表达方法,充分理解表现方法和表现内容,重点是透视的表达方法。由于在平面上表现空间,是通过物象之间的位置与前后关系呈现的,所以这几种物象空间的表达方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通过欣赏书中的图片,加深学生对物象空间表达的几种方法的印象,为稍后的练习做准备。

(四)提问巩固:

你认为哪种方法表现空间最好?你喜欢哪种表现方法?

(五)课堂练习(教师巡回辅导)请选择一种合适的空间表达方法,画出教室布置图或宿舍布置图要求:

1、选取一个主题

2、画面要具有空间感和美感。

(六)作品展示(自评、互评)

(七)小结本节课进行了手绘线条图像---物象空间的表达的学习,学习了五种表达物象的方法,开阔了你们的视野,增强了你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同时我们欣赏了很多绘画图片,陶冶了情操。这节课对我们的以后的生活和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

正规教案格式范文 第14篇

(简答题:8’*8道题=64’ ; 论述题:12’*3道题=36’)(前言:红色字体为必背知识,即是不可自由发挥的内容;若一题中出现粗体和细体,则若此题为简答题,只写粗体即可,若为论述题,则都要写出来;括号为概括性的话,考试时可酌情自由发挥)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答: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

①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

②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③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理论成果:^v^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关系: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①^v^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v^思想 ③^v^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

3、如何理解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答: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办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实事求是也内在地包含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而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精髓:①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②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③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4、全面掌握和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答: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动力: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领导力量:无产阶级 领导权问题:(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

(②无产阶级的强大、团结和革命的彻底性)

5、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答: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共产主义思想居于指导地位。

6、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v^道路的必要性以及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意义 答:必要性:①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

②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 ③农村是中国革命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 理论意义: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主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是照抄十月革命经验,而是从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走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答: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相互关系: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8、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 答: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

9、全面灵活理解和掌握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答:过渡时期总路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概括为:“一化三改”,“一体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

10、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答:①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②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③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1、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了哪些重要的思想和理论成果 答:①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②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③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④其他诸如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关于经济建设方针等的理论成果

12、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答:①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②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③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④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⑤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⑥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13、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答:科学含义:①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②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两层含义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这里的初级阶段为我国特有)

阶段性特征:①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

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③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使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紧迫性、复杂性、艰巨性应有清醒的思想准备

14、全面灵活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最主要内容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最主要内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立足之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

两个基本点(强国之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回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政治保证问题,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坚持改革开放,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问题,体现了解放生产力的本质要求。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15、怎样准确把握^v^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答:^v^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科学内涵:①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②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重要意义:①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6、为什么说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答: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②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

③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只有不断发展和解放生产力,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才能充分显示其优越性,得到巩固发展)

17、如何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深刻揭示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形象描绘了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历史过程,集中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愿景。思想内涵(核心):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实现途径: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中国力量,就是全国民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18、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答:①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前:国内:^v^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政治、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国际:世界经济蓬勃发展更大拉开我国差距,国际竞争压力巨大)

(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增长,迈向全面小康,其他如政治制度、文化事业、国际地位等持续提高)

②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9、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目标任务

答:重大意义:①为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

②为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目标任务: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答:相互作用,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推进;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有坚实基础 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社会主义总布局“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2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其确立这一制度的基本依据 答: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基本依据: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22、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答:①中国^v^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②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 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答: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24、如何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答:①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②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

③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④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⑤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25、联系实际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答:总体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核心和实质:就是要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再联系实际谈谈即可)

第九章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26、“和平统

一、^v^”构想的基本内容 答:①一个中国

②两制并存 ③高度自治 ④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⑤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27、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依据

答:①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的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

②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③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第十一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的理论

2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答:①坚持一切为了人民

①一切为了人民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 ②一切为了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

③一切为了人民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②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

①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诉求 ②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③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 ③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29、为什么说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答:新的社会阶层: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等

新的社会阶层是在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允许下出现的,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主导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总的条件下存在和发展的,其经营活动都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从总体上看,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拥护^v^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 5

路线、方针和政策,遵守国家法律,热爱祖国。他们勇于开拓,敢冒风险,走出来一条艰苦创业、勤劳致富之路。

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30、怎样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答:①是由中国^v^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中国^v^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②中国^v^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③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3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答:①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③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④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正规教案格式范文 第15篇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坐井观天》这个寓言故事是比喻眼界狭小,所见有限。

2、理解“说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了解反问句的意思,练习读出反问句的语气。

3、结合课文中的词句进行说话训练。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1、卡片:小鸟、井沿、回答、弄错、无边无际、抬头、青蛙。

2、实物:玩具熊猫、苹果、8开铅化纸。

3、多媒体课件:

句子:

(1)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2)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啊!

小节:第6节和第7节的课文内容。

练习:

(1)选择正确的意思:

青蛙认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

青蛙认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要飞那么远。

(2)选词填空,练习说话:

海洋 沙漠 礼堂 森林

()无边无际,大得很啊!

(3)想想说说:

听了小鸟和青蛙的话,我忍不住说:“ 。”

信息:信息世界

gàibì

井:井盖 井口 井沿 井壁 井水 井底

正规教案格式范文 第16篇

《手绘线条图像——物象立体的表达》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手绘线条物象立体的表达在生活中的应用,掌握手绘线条物象立体的表达方法,并尝试画一件物品。

2.搜集生活中物象立体应用例子,分析物象立体的表达特点和视觉效果。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对物象立体的观察、概括与表现方法。

3.通过欣赏生活中物象立体应用图例,感悟物象立体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用物象立体表达方法记录物体特征和传达信息的愿望。养成分析事物、表达独到见解的自信心以及对物象整体观察、细致刻画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物象立体及其表达方法的认知。

教学难点:用线条表达物象的立体感。

三、教学方法

情境法、演示法、实践练习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范画、实物照片、绘画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在新课开始之前,向学生展示一幅校园平面图以及一个校园立体模型,引导学生对比观察:

——同样是表现我们校园的作品,绘画作品与实际模型有哪些不同?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引出课题并板书《手绘线条图像——物象立体的表达》。

(二)讲授新课

1.教师展示几个手绘立体基本形体图例,并现场示范用线条画出立体图像,提示学生思考:

——如何通过添画将这些平面图形变成立体物象?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把刚才的手绘立体基本形体添加几笔,变成生活中物体的立体图像,使学生初步学习了解如何运用手绘线条表达物象立体。

2.教师课件展示教材中出现的绘画、设计中表达立体感、体积感的视觉效果图。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欣赏、分析教材中手绘立体图像,分小组讨论:

——这些图例在表达方式和效果上有哪些不同?在表达立体物象时都能用哪些不同的观察和表现方法?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展开讨论,并根据教材内容找出答案,教师总结:分别有①运用透视规律表达直观感受的方法;②利用遮挡关系表达结构分析的方法;③根据自主意识表达主观理解的方法。

3.教师指导学生做练习,任选一种表达立体物象的方法学习画立方体,然后把立方体变成城市高楼大厦(也可以变成其他立体图像)。

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调整示范的难度。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按自己的理解,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图像。

(三)体验展示

1.教师课件出示不同风格手绘立体图像,鼓励让已经有思路的同学发言,把他的构思和选择的绘画方法说出来,启发其他同学。同时课件出示作业要求: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按自己的理解,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意图,如车船模型、玩具、家具、雕塑、实验室设备、学习用品等。

学生创作,教师巡视辅导,提示学生在表达时注意透视与遮挡关系的表现。

2.学生自主进行作品的展示评价,教师引导同学之间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互相点评:(1)是否有立体感;(2)结构关系是否清楚;(3)线条是否简洁明确;(4)能否表达形体特征。

(四)课堂小结

由一名或几名同学总结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收获,是否成为“手绘立体强人”。鼓励学生课后以立体物象表达的方式将自己的卧室表现出来,下节课同学之间相互分享展示。

六、板书设计

正规教案格式范文 第17篇

期末复习安排

本次期末考试,学生重点复习的范围为:第一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以及第八章第一节和第五节(经济部分和生态文明部分);

题型:不定项选择30分、论述题35分、材料分析题35分。

本次考试为开卷考试,出题依据新教材。

第18周考试。本次考试时间1个半小时。

要求学生认真看书,有些内容老师讲了,有些内容老师可能没讲到,但新教材上一般可以找到出处。论述题和材料分析的回答,需要结合所给材料、教材相关内容以及自己的分析来回答。

同学也可以参看四川大学课程中心“资源共享平台”——《^v^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资源——作业习题。我们的考试为开卷考试,资源共享平台的习题,仅作复习参考,不作出题依据。

正规教案格式范文 第18篇

一、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语文课怎么上,其根本指导方针全在新课程标准里面。所以认真地解读课标,领会课标的思想是提高备课质量的重要前提。就以阅读为例,课程标准对于第一学段(1——2年级)的要求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于第二学段(3——4年级)的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于第三学段(5——6年级)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三个看似差不多的目标,其实仔细比较,各有侧重。一二年级强调的是“学习”,所以老师在教学时可以多采用范读、领读甚至教读的方法使学生达到目标。三四年级强调“用”,此时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方法和朗读技巧,应该把读的时间充分地留给学生,教学时可多采用自由读,小组合作读、评价读等教学方法。五六年级强调“能” ,此时学生由简单的模仿读、会读上升到掌握了一种朗读的能力,此时我们在课堂上则可以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朗读,侧重于引导学生“你想怎么读?”“为什么要这样读?”总之,我们只有这样认真地研读了课标,才能让我们的心中亮起一盏明亮的航标灯。

二、钻研教材

三、了解学生

备课不仅要备知识,还要备学生。如果教师真正认识到学生是教学过程中学习活动的主人,那么,教师在备课时就必须自始至终地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必须考虑确定什么教学目标、创设什么问题情境、如何引导学生的思路、师生之间选取什么沟通方式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人。具体应了解学生哪些情况呢?

(1)备课时应了解学生原有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哪些内容已经学过,还有多少学生没有掌握好,是否在讲新课之前安排一个复习环节,重点帮助哪些学生复习。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家庭作业、课堂提问、阶段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原有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

(2)备课时还应了解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哪些学习能力、习惯和方法需要进一步培养,哪些学习习惯和方法需要纠正。在教学过程中哪些学生接受能力强,哪些学生接受能力弱,如何区别对待,这也是备课时...

正规教案格式范文 第19篇

[教学目标]

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目标,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去思考,既要符合课程和教材的要求,更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目标要切实可行,可操作、可检测。

[教学重点]

不仅要有知识内容的重点,还要有学生技能发展的重点。

[教学难点]

要着重分析学生在知识构建和方法内化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点。

[教学方法]

不求统一的模式,不求统一的方法,但要注重引导自学,注重启发思维,注重激励参与,注重合作学习,注重联系实际,注重鼓励质疑。倡导教学灵活性、多样性和实效性的统一。

[教学过程]

这部分是教案设计的重点,必须写得具体。完成时可从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或学生接受知识的认知过程来展开,也可综合这两条主线优化设计。

要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学习,把以问题作线索来组织教学作为过程设计的重要策略。

教学过程不仅要有知识的内容和呈现的程序,还要有具体的教学方法,尤其是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手段。认真选择能够体现“减负”与增效、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方法。

要重视组织学生自主式、探究式、互动式的学习活动,以及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评价。活动的安排要明确。

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有练习的.设计,并安排当堂训练,以便检测目标的达成度。练习后要及时评价,反馈矫正。练习的难度要有层次,对难度大的要给出标识。要以“低起点、多反馈、段段清”的策略,加强基础训练。课堂教学中要因人而异,加强个别辅导,重点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教学过程后期师生共同进行小结与评价。教学过程还可结合具体内容适时地组织学生反思和质疑,以进一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布置作业]

应控制数量,控制难度;作业的内容要突出教学的重点,作业的题型要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能力,务必使重要的知识点、能力点得到充分地落实。

正规教案格式范文 第20篇

复习旧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与相互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导入新课:

当前社会主要有哪些“不和谐”因素。

材料分析:和谐社会的五只“拦路虎”。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过去20年,全国法院接待处理民众来信上访上升了近500倍。这一惊人的增长速度折射出在基层社会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不和谐因素。这些因素在“三农”问题、拆迁问题、失业问题、治安问题、公民权利保障问题等方面均有表现。“两会” 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清单”,“现在老百姓最关心什么?腐败少一点,治安好一点,学费降一点,看病省一点,岗位多一点,股市涨一点,物价稳一点,空气净一点,矿难少一点,这里面哪一点也离不开构建和谐社会这个大主题。”新世纪新阶段,^v^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讲授新课: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一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一)和谐社会理想的理论渊源

1.我国历史上关于和谐社会的论述

和:和睦,有和衷共济之意;谐:相合也,有协调、顺和、无抵触、无冲突之意。孔子说过“和为贵”;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爱无差等”的理想社会方案。

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

提问:同学们还知道中国古代哪些关于和谐的思想?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务使天下共享”,“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要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

2.西方关于和谐社会的论述

3.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和谐社会的论述

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科学设想

(二)中国^v^和谐社会思想的形成(1)^v^的相关思想

(2)^v^的有关理论

(3)^v^的相关论述

(4)十六以来,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1.^v^报告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这是我党首次提出构建和谐社会。

2.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

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在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四个重要着力点

年2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v^同志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概念,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目标、总要求。

5.《^v^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从而进一步完善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

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涵义

1、“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诚信友爱的社会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安定有序的社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2、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注意的问题

(1)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2)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3)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

第二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

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2.优化教育结构

3.推进教育改革创新

4.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二)实行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1.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

2.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3.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

4.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1.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3.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

小结: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v^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v^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必须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必须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必须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必须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

【思考题】

1.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2.如何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举措是什么?

【阅读书目】

1.^v^:《论十大关系》

2.^v^:《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3.^v^:《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

4.^v^:《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5.^v^:《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6.《^v^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正规教案格式范文 第21篇

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学习要求:

1、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

2、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 重点难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中国^v^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的过程

中国^v^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到深的认识过程,一个由少数人认识到形成全党共识的过程。

2、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 (1)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现实需要(2)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3)这是中国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和实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要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条件,寻找适合中国实际的道路,制定正确的方略。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文化中的优秀成份结合进而达到融合。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v^为主要代表的中国^v^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v^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v^为主要代表的中国^v^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结合起来,创立了^v^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v^为主要代表的中国^v^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v^以来,以^v^为^v^的^v^,根据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二 ^v^思想

一)^v^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v^思想的涵义

^v^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v^集体智慧的结晶。

2、^v^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v^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中国^v^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v^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3、^v^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v^思想的萌芽(2)^v^思想的形成(3)^v^思想的成熟(4)^v^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二)^v^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v^思想的基本内容

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

2、^v^思想的活的灵魂

^v^思想的活的灵魂,就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1)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地深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找出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2)群众路线,就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3)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

三)^v^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v^思想是中国^v^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动。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中国^v^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 ^v^理论

一)^v^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v^理论的科学涵义

^v^理论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v^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v^集体智慧的结晶。

2、^v^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时代主题的转换是^v^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2)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v^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依据。

(3)^v^理论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二)^v^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v^理论的科学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改革开放理论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除此之外,^v^理论体系中还包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祖国完全统

一、党的建设等理论。

^v^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

三)^v^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v^理论集中反映了中国^v^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

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涵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列主义、^v^思想、^v^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v^集体智慧的结晶。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1)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3)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1)^v^年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若干重大决策;

(2)党的十五大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纲领的概括和阐述;(3)“三个代表”科学论断的提出;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深刻阐述;(5)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和具体要求的提出;

(6)改革开放以来主要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和总结;(7)党的^v^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

在^v^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要求,进而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3、“三个代表”之间相互关系

“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1)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2)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

(3)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人民群众是创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关于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等等。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3、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五 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1、科学发展观的涵义

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v^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v^思想、^v^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依据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2)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的现实基础(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3、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v^思想、^v^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思考题:

1、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3、^v^思想、^v^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5、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学习要求: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2、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重点难点: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2、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法宝。

一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1.什么是思想路线

亦称认识路线,指的是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一个政党的思想路线,是指这个政党确立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支配自己行动的认识路线。

2.正确的思想路线反映着思维和认识的规律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反对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思想路线,对于正确地制定和贯彻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v^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最早倡导者。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v^领导全党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打破了“两个凡是”的新教条主义的束缚,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1.一切从实际出发

就是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

我们今天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作决定、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脱离这个实际。

2.理论联系实际

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一要吃透理论,不仅要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更要注重把握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二要搞清实际,不仅要有对中国实际的感性认识,更要上升到对其本质的理性把握。

3.实事求是

(1)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的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2)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3)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第二,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第三,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三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以^v^为主要代表的中国^v^人所提出的创造性理论,都贯穿实事求是的思想,才创立了^v^思想。

2.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以^v^为主要代表的中国^v^人坚持这个精髓,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创立了^v^理论。

3.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v^为代表的中国共产人继续坚持这个精髓,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党的^v^以来,以^v^为^v^的^v^进一步贯彻这个精髓,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二)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1、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

2、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 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1.与时俱时的科学内涵。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2.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的与时俱进,要特别重视理论创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它方面的创新。

3.理论创新,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

4.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离开了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理论创新就是无从谈起。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实践,理论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四)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一切从本国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

1.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2.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 3.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思考题:

1、^v^是怎样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

2、^v^、^v^和^v^以来党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哪些新的贡献?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4、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

5、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

6、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为什么要继续解放思想?怎样科学地理解理论创新?

7、为什么说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第三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学习要求:

1、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过程。

2、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基本内容。 重点难点:

为什么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认清国情,是认清和解决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近代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社会。中国^v^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并且要取得胜利,就必须了解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1、近代中国的国情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1840年^v^战争之前,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v^战争后,帝国主义的入侵,使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变为半封建的中国。中国社会逐步变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2)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着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其中,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矛盾。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着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腐朽的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改善人民生活、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创造必要的前提。

2、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着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v^战争到辛亥革命,中国人民进行的革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1914年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发生,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发展的方向。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转变为新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阵线的一部分。

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经过了一个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总路线是相对于具体路线而言的根本指导路线。在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经验基础上,中国^v^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它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依靠力量和发展前途。1948年^v^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分清敌人和朋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着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根本动力是工人和农民。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处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工人阶级及其领导者——中国^v^;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一个政党的纲领,是公开树立起来的一面旗帜,是表明党的性质的重要标志。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具体展开,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具体的奋斗目标。它包括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的基本内容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它包括新民主主义的国体和政体。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基本内容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政治,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其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

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选择什么样的革命道路,是中国^v^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以^v^为代表的中国^v^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v^的革命道路。

1、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中国^v^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认识,经过了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v^道路的依据及内容

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无民主制度受封建主义压迫;外无民族独立受帝国主义压迫。中国无产阶级不可能像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先在城市经过长期的公开的合法斗争,然后组织武装起义。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

近代中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同盟军和主力军。只有进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才能发动农民。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只有深入农村,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才能获得农民的支持和参加,才能为最后夺取全国^v^奠定基础。

中国革命的敌人长期占据着城市,农村是其薄弱环节。^v^只有把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在农村积蓄革命力量,把落后的农村建设成为巩固的革命根据地,进而夺取城市^v^。

3、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

中国革命道路理论,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中国革命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它独创性地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在《〈^v^人〉发刊词》中,在总结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基础上,^v^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v^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它解决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大国进行革命的问题,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特殊发展规律,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为指引,中国^v^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v^,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必要前提。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伟大历史事件,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反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斗争,增强了世界人民争取世界和平的力量。思考题:

1、如何理解中国革命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关系?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重大意义?

5、如何认识以^v^为重要代表的中国^v^人为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v^道路做出的重大贡献?

6、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第四讲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学习要求:

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必然性

2、理解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3、了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重点难点: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一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新中国成立后,^v^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这是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发展。从^v^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个时期我国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它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从1949年到1952年,中国^v^领导人民恢复国民经济,并且开始为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准备条件。经过三年时间,我国到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基本完成。^v^开始重新思考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间和步骤。1952年9月,^v^在讨论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提出,现在要用10年到15年时间基本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1953年6月^v^在^v^会议上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1953年12月形成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表述:“从^v^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以^v^为主要代表的中国^v^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理,从我国实际出发,制定并实行了一整套适合中国特点的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开辟了适合我国情况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二,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第三,正确分析农村阶级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步骤。

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推进农业合作化的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性地开辟了适合中国情况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三个步骤。第一步主要实行初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实行个别行业公私合营,国家对资本家的赎买形式是实行“四马分肥”。第三步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阶段。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以^v^为代表的中国^v^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一般理论,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开辟了一条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并且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第二,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第三,以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三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初步确立。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20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巨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进步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中国广大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生产资料的主人,这是中国阶级关系的最根本的变化。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又一个历史性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思考题: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2、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

3、如何认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4、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5、如何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第五讲 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学习要求:

1、了解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成果

2、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

2、掌握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重点难点: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v^就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观点。

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

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

3、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主要是在1957年以后,“左”的思想开始抬头,逐步形成了一些错误的理论观点、政策思想,出现一些严重错误。如建设上急于求成的“^v^”,和从反右扩大化倒庐山会议“反右倾”,再到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后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左”倾错误,最后导致“^v^”的发动。

二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v^对社会主义本质所做作的新的理论概括,是从我们长期以来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因而影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这一实际出发,经过深入思考,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以后提出来的。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v^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了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2)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三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新中国成立后,^v^多次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但是后来由于党的指导思想上“左”倾错误的不断发展,“以阶级斗争为纲”取代了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v^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

1、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2、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3、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v^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中国^v^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它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都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v^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53年,^v^就提出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建设我们的国家。1956年,^v^代表^v^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1958年初,^v^又提出现在要来一个技术革命,并要求把党的工作重点放到技术革命上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v^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后^v^、^v^先后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等重要论断。思考题:

1、以^v^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有哪些?

2、如何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v^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

3、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六讲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学习要求:

1、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2、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3、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重点难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新课题

马克思^v^曾对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提出过设想。列宁最早提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

^v^在1936年宣布苏联建立社会主义,接着就认为苏联已进入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并逐渐过渡到共产主义的阶段。

^v^曾比较正确地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问题。但是,60年代党的指导思想方面“左”的倾向不断发展,进而把对社会主义理解为“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中断了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正确之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开始了对中国国情的重新认识,解决从马克思到^v^都没有完全解决的课题,即没有经历资本主义阶段的国家,革命成功后经过“过渡时期”进入到的社会主义,该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历史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式提出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党的十二大着重从物质文明还不发达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两方面来加强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再次提出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把物质文明不发达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这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了。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上更进了一步.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结构和精神文明的特点。

党的十三大报告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报告立论的基础,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党的十五大指出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作了科学的概括。

党的^v^再次强调,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它包含两层含义:

(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三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四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六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七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八是广大人民群众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九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3、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意义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为我们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使我们党能在基本国情的把握上避免片面性,同“左”和右的错误倾向划清界限。

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1、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2、成熟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概括。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的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是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1987年党的十三大这是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的^v^通过的党章又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

1、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3、“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4、“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v^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v^面。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2、坚持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

中国^v^是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论者。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但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需要通过若干阶段的具体目标,有步骤、分阶段地向前推进。中国^v^制定民主革命的纲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都是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最低纲领。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v^人和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夙愿。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党几代领导集体制定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1、分“两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以^v^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在20世纪内,分两步把我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构想。

2、“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v^开始进一步思考如何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研究现代化的进程问题。1987年4月,他在会见西班牙客人时,第一次明确分三步走、基本上现现代化的战略。根据^v^的思想,同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把^v^“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指出: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根据^v^关于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思想,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新“三步走”: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地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3、“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特点 (1)坚持了雄心壮志与实事求是的统一。

(2)坚持了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统一。(3)坚持了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开始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党的^v^提出了大体上用20年的时间,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v^顺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和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在^v^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发展提出了五个方面新的更高要求。

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思考题: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2、如何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4、为什么中国^v^要强调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什么?

5、试述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6、如何理解“总体上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和区别?如何理解党的^v^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第七讲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学习要求:

1、了解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2、理解我党改革开放的基本政策。

3、掌握改革开放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重点难点: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一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全面认识改革开放,对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v^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1、我国作出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国内国际背景

2、改革开放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3、改革开放不允许否定和抛弃社会主义制度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v^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论述

^v^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2)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3)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4)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2、^v^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进一步认识

(1)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2)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存在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3)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4)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

二 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1、改革的任务决定中国改革是全面的改革。^v^认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2、中国改革是整体推进式改革。

3、体制改革具有广泛性和全方位性。

二)“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v^明确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v^的这一重要论述为正确地评价改革的得失成败提供了一个全面科学的标准。

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在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中,发展是核心,是深化改革和保持稳定的目的所在。中国的主要目的是发展,这是在处理三者相互关系问题时首先要树立的观念。在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中,改革居于首位,对于发展和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改革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稳定的最可靠途径。在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中,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

1、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可接受程度统一起来。

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结合点。

三 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1、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以前,世界各国的经济基本上都处于自然经济状态。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用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话说,就是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必然要求向外扩张,要求建立世界市场,要求各国实行开放政策。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在这种历史潮流中闭关自守,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会给国家民族带来灾难。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3、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4、实行对外开放要正确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1、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

2、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江、沿边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3、宽领域:就是立足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

三)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2、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3、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思考题:

1、如何认识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3、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4、为什么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5、怎样理解对外开放是中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第八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学习要求;

1、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2、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 重点难点: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一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受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及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影响,我们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运用指令性计划,直接掌握、控制和配置人、财、物等等这些资源,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在计划规定的范围内进行。选择这样的经济体制,有当时的主客观条件:

1、客观条件: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

2、主观条件: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资本主义才实行市场经济。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v^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

以^v^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计划经济进行了大胆的突破,一共有三次历史性的突破,由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也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计划经济观念,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

从十二大到十三大,突破了把社会主义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从十三大到十五大,突破了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看作社会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目标。

2、^v^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贡献

^v^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立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2年^v^提出了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体系,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明了方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和方法,不是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不是区分“资”和“社”的标志;计划手段与市场手段相结合,既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又能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不具有制度属性,但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一般特征

既然市场经济不具有制度属性,它的运行体现的是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现代经济的共性,那么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就具有共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方式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即企业行为的自主化;经济关系的市场化;宏观调控的间接化;经济运行的法制化等。

如果说市场经济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那么,社会主义制度则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独特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2、制度特征 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公有制为主体,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为特殊的方面,其它的个性特征都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第二,在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收入悬殊,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第三,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优势互补的作用,把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结合起来。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其基本依据是:

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程度还不高,发展还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这是由我国生产力的状况和发展要求决定的。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因为判断一种所有制形式是否优越,不能抽象地以公有化程度的高低作为标准,而要看它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能否促进生产力发展。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一种生产关系的理论范畴,其实质和核心是全体社会成员或者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

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必须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党的十五大突破了传统观念,明确指出:“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必须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中,各种所有制经济所处的地位和所占的比重是不同的,其中,公有制经济要占据主体地位:

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而且既有量的优势,更注重质的提高,是质与量的统一。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3、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必须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所有制与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的归属问题,包括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和收益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在法律上表现为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和收益权。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当中的非公有制成分。非公有制经济对增强国民经济活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和扩大就业具有重要作用。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分配领域中主体的分配原则,也体现在它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是对过去平均主义分配政策的否定,是在促进效率的前提下,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占主体,但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给予非公有制留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必然相应实行非按劳分配的分配方式。即使在公有制范围内,由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出现和发展,个人投资比重的增加,个人收入中除按劳分配以外,按生产要素分配已经成为事实。

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多种不同的形式,就其内容来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主要是个体劳动者和被雇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雇佣劳动者。

2、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主要包括资本所有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凭借资本所有者所取得的利润等。

3、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必须以新的视角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逐步形成合理的分配结构和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

1、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第一,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为了鼓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使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地发展。

第二,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四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2007年党的^v^明确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什么要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是因为:

1、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2006年我国GDP上升至第四位,经济体制实现了重大转变,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我国已成为第三贸易大国。这些成就和变化,为我们走向又“好”又“快”发展这一新的历史起点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必要的市场供求格局和重要的体制性基础,使我国有条件提出又好又快发展的理念。

2、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已经成为我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好”字当前,坚持“好”中求“快”,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3、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

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v^强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做到“两个坚持”。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做到“两个坚持”,即坚持走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第一,新型工业化道路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第二,第二,新型工业化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

第三,新型工业化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第四,新型工业化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实现“三个转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实现“三个转变”。即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与农村都得到了发展,但是出现了城乡差距日益扩大的严重问题。农村的生产条件与生活条件仍然非常落后,与蓬勃发展的城市经济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我国绝大多数群众稳定地解决温饱、进入小康之后,今后10到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成这一伟大历史性任务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可以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个字,内容丰富,涵义深刻,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五)统筹区域发展

1、“两个大局”的思想。

^v^在20世纪80年代曾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即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率先发展起来,这是一个大局;东部地区发展到一定时期,要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这也是一个大局。

2、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第一,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通过实施西部开发,使东、中、西部地区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经济格局,提高我国生产社会化水平和整体经济效益,有利于我们加快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步伐。

第二,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是适应世界范围结构调整,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加快西部开发,不仅有利于解决西部地区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也有利于促进全国的结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国际竞争力。

第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增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的根本保证。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思考题:

1、^v^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2、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3、如何理解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5、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6、我们应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九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学习要求:

1、理解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

2、掌握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 重点难点:

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

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第一,中国^v^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有机统一体,它们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二)人民民主专政

1、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我国宪法明确规定:“^v^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规定表明: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经过^v^)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对人民实行民主和人对敌人实行专政的国家^v^。

2、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

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性质相同。人民民主专政同无产阶级专政一样,都是以工人阶级(经过^v^)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v^;都是绝大多数人享有民主权利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的新型民主、新刑专政的国家^v^;

第二,作用、职能相同。都承担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扩大人民民主,镇压敌对势力反抗,保卫和巩固革命成果,领导和组织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职能;

第三,历史使命相同。都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逐步消灭一切阶级送别和社会不平等,为未来过渡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3、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国特色。

人民民主专政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革命传统的一种形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第一,从^v^组成的阶级结构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参加国家^v^的有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在一定历史时期中还有民主资产阶级。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阶级、一切拥护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的范畴,在最广大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只对极少数人实行专政;

第二,从党派的关系来看:实行^v^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这种新型的政党关系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一个成功的创造,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

第三,从概念表述来看,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确地表现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4、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就是要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护人民的利益,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统一与稳定。

三)^v^制度

1、^v^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v^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v^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它是指以^v^为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由人民选举的代表组成^v^集中处理国家事务的^v^组织形式和国家管理形式。

2、^v^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

实行^v^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在我国,人民内部虽然还存在各种复杂的矛盾,但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决定了人民可以统一行使自己的国家权力。在国家机构体系中,^v^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实行民主集中制,集体行使职权,集体决定问题;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v^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合理分工、协调一致地工作,保证了国家统一有效地组织各项事业,保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四)中国^v^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中国^v^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v^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形式。这一制度是在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是^v^和各^v^及社会各界民主人士的共同选择。

^v^指出,“在中国^v^的领导下,实行多党派的合作,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

2、中国^v^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内容。

中国^v^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这种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中国^v^与各^v^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中国人民^v^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v^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也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民主的重要形式。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3、中国政党制度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新型政党制度。 我国政党制度的特征是:

第一,在我国政党制度中,中国^v^与各^v^的关系:中国^v^是执政党,^v^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

第二,中国^v^和各^v^有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是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

第三,各^v^都参加国家^v^,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v^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

第四,中国^v^和各^v^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判断一个国家的政党制度究竟好不好,要从它的基本国情出发来认识,要从它的实践效果来分析。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国家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v^,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v^指出:“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v^根据我国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民族关系和民族分布等具体情况作出的制度安排,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发展要求: 第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

第二,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 第三,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异,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

2、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v^享有广泛的自治权利。 六)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层民主是我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阶层人士,在城乡基层^v^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基层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的民主权利,包括政治经、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民主权利,具有全体公民广泛和直接参与的特点。它不仅仅是一种基层自治和民主管理制度,而且作为国家制度民主的具体化,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而深刻的实践。

二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

1、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

^v^继承^v^的法治思想,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在中国^v^十五大报告中,他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角度,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中国^v^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提出来。1999年3月,^v^九届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由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从“法制国家”到“法治国家”的变化,体现了我党在治国目标的认识上产生了重大跃迁。

2、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

中国^v^十五大报告对其的科学涵义进行了明确表述:“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从上面的阐述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

(1)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也就是党领导人民实行依法治国。(2)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

(3)依法治国的重要依据是国家的宪法和法律,任何组织、个人都必须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4)依法治国的实质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即以宪法和法律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以公民权利来约束国家权力。

3、实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意义。

(1)依法治国是中国^v^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主体的活动、市场秩序的维持、国家对经济活动的调控,以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都需要法律规范。

(4)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摒弃“人治”,实行“法治”,能够保证社会和政治的相对稳定。(“法治当优于一人之治”)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社会主义法制是人民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v^所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和执法原则,是人民当家作主和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法制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1、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16字方针)。(1)有法可依:建立统

一、完备、科学的法律体系和制度,即立法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及时对各种社会关系进行规范。

(2)有法必依:保证法律效力的普遍性和有效性,即尽量排除和杜绝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中的随意性、偶然性和腐败现象;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3)执法必严:确保严格公正的执法和司法。司法机关应当独立公正地行使司法权,不受其他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非法干预。

(4)违法必究:对一切违法犯罪行为都要按“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给予惩处。

2、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一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历史过程

三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

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1、政治体制的含义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政治体制指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现形式,主要是指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等具体制度。我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是好的,但它很不完善,党和国家现行的具体领导制度、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还存在一些缺陷。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2、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既要态度积极,又要步子稳妥。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绝对不能照搬西方政治模式,但并不意味着不能和不需要批判地吸收和借鉴西方政治文明的积极成果。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民主应该适合自己的国情。

3、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1)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

(2)完善法律制度,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树立社会主义法制权威。

(3)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发挥司法维护公平正义的职能作用

(4)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交通,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5)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6)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战略方针,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对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推进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1、民主

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它的本质是由其经济基础决定的。民主的形式是多样的,没有统一的标准。社会主义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高形态的民主,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民主建设是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它的发展程度同一定的经济文化状况相关联。

2、自由

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人民具有形式上的自由权利,实际上真正通行的财富的自由。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主义自由解决了资本主义自由无法解决的最广大劳动人民群众行使实际自由权利的问题。

3、人权

人权最初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为反对神权和封建特权提出的。人权作为权利的一般表现形式,是社会的产物。

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抽象的、绝对的,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历史传统、文化结构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思考题:

1、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政治制度有哪些?其特色与优势在哪里?

3、依法治国的涵义是什么?如何理解其科学内涵?依法治国的意义何在?如何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政治体制的涵义是什么?如何推进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在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包括哪些?

5、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下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第十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学习要求:

1、了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2、理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

3、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重点难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一般来说,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经济、政治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

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v^思想、^v^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我们党在领导文化建设的长期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指导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方针和原则。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二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历史和实践发展的必然结论。摆脱贫穷落后,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的梦想和追求。^v^战争以来一百多年的历史充分证明,中国^v^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坚持这条道路,就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这一点。

理想是有层次的,对中国^v^人来说,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个理想并没有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同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统一的。我们现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就是为将来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而奋斗。

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

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已经深深融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

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2006年3月,^v^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指出,要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对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要着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积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促进人际和谐。

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

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中国^v^和我们国家重要的政治优势。越是改革开放,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越需要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二)发展教育和科学

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发展教育和科学,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加强文化建设、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创造生产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在关键环节上实现新突破。思考题: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

2、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4、如何理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5、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第十一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学习要求:

1、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2、掌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目标和任务。 重点难点: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社会和谐是中国^v^不懈奋斗的目标。在长期实践中,党不断探索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理论。这些思想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v^重申了^v^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同时结合改革开放的实际科学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

十三届四中全会后,^v^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指导方针,必须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使社会更加和谐;要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要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等,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

^v^报告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v^以来,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强调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v^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

^v^以来,^v^反复强调要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其现实依据在于:

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2005年2月,^v^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二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这四者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

三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v^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第二,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三,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v^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这就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v^思想、^v^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这九条目标和主要任务分别反映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总要求的各个方面,充实和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

党的^v^在提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将上述几个方面的目标和任务进一步概括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思考题:

1、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2、如何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6、怎样认识社会建设以解决民生为重点的意义?

第十二讲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学习要求:

1、了解“和平统

一、^v^”战略构想的内容和重大意义。

2、掌握新时期“和平统

一、^v^” 构想的重要发展。重点难点:

“和平统

一、^v^”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一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中国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各民族相互融合,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形成了崇尚统

一、维护统一的价值观念。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1、爱国主义的内涵。

爱国主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在一个国家民族意识和民族觉悟的集中反映。

2、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

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

1、民族复兴是中国^v^肩负的光荣的历史使命。

2、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

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1、祖国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中国^v^在实现祖国统一的问题上的立场是坚定不移的。

二 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中国^v^一直致力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以^v^为代表的中国^v^人在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上,经历了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的过程。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1、台湾问题的产生。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三国时期称夷州,隋称琉球,明代以来荷兰和西班牙殖民者分别侵占过我国台湾。1661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清政府统一台湾。1894年爆发中日甲午战争,结果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署《马关条约》,将台湾、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投降,^v^再度收复台湾。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建立了^v^。^v^逃到台湾,在美国的支持下一直统治台湾。台湾问题由此产生。

2、台湾问题的实质。

台湾问题的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二)和平解放台湾方针的确立

1、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

新中国成立初期,^v^根据当时的国内外局势特别是美国插手台湾问题、阻挠中国统一大业的形势,提出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和政策。并于1954年发动金门战役,向国际社会,特别是美国表明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决心和立场。

2、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1)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背景。(2)和平解放台湾方针的确立。三 “和平统

一、^v^”的科学构想

一)“和平统

一、^v^”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

1、形成过程。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1978年底,我们党就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来代替“解放台湾”的提法。《告台湾同胞书》实际上就是要实行“三通”,即通航、通邮、通商。

1981年,^v^委员长发表了《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重要谈话,具体阐明了中国^v^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这标志着“^v^”构想的内容开始明晰化。

“^v^”概念的提出。1982年,^v^指出^v^提出的政策实际上就是“^v^”。这是“^v^”概念的首次提出。

1982年,^v^会见英国首相^v^夫人时,明确指出用“^v^”的办法解决香港问题。1982年,第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v^宪法》对特别行政区作出专门规定,这表明,实行“^v^”有了宪法的保证。

2、“和平统

一、^v^”基本方针的确立。

1985年,“^v^”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被六届^v^三次会议确定下来。二)“和平统

一、^v^”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1、基本内容。

(1)坚持“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

一、^v^”的核心,是发展^v^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2)坚持“两种制度”,即在统一的^v^内,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统一国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3)高度自治。

(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

(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8)坚决反对任何“^v^立”的言行。(9)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10)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

2、重要意义。

(1)“和平统

一、^v^”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2)“和平统

一、^v^”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

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

(3)“和平统

一、^v^”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来处理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4)“和平统

一、^v^”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5)“和平统

一、^v^”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v^”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v^”的构想最早是^v^问题提出来的,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收回香港和澳门并恢复行使中国主权,是中国^v^和^v^的一贯立场,也是海内外所有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

1、香港问题的解决。

2、澳门问题的解决。

3、香港、澳门回归对解决台湾问题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促进作用。 四 新形势下“和平统

一、^v^”构想的重要发展

完成祖国统一,是中国^v^在新世纪的三大任务之一。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围绕台湾问题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v^在坚持“和平统

一、^v^”思想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方针和政策,丰富和发展了“和平统

一、^v^”构想。

一)对“和平统

一、^v^”构想的丰富和发展

1、明确提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坚定地维护一个中国原则。

2、在坚持和平统

一、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基础上,提出“文攻武备”的总方略。

3、首次提出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创造性地发展了关于两岸谈判的主张。

4、将做好台湾人民工作提升到“完成祖国统一的重要基础”的战略高度,努力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

5、指出台湾问题不能无限期地拖延下去。

6、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阐述了解决台湾问题与经济建设的辨证关系,强调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在于增强综合国力。

二)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

以^v^为^v^的^v^,针对台海局势的新变化、新情况、新特点,做出了关于新形势下队台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创造性地提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论述和新主张。^v^关于祖国和平统一的一系列论述和主张,是新形势下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

1、明确提出反对和遏制“^v^”是新形势下两岸同胞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

2、提出^v^现状的定义,丰富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内涵。

3、提出构建和平稳定发展的^v^,和平发展理应成为^v^发展的主题。

4、强调和平统一工作也要体现以民为本、为民谋利。

5、制定反^v^法,将中央对台方针政策法律化。 思考题:

1、如何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和平统

一、^v^”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3、如何理解新形势下“和平统

一、^v^”构想的重要发展?

第十三讲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学习要求:

1、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掌握^v^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重点难点: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曲折发展。

一 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时代主题随着历史的变迁,世界矛盾和形势的发展变化而改变。对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的科学判断,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确立正确的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的前提和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时代主题也由战争与革命转换为和平与发展。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v^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分析

(1)^v^提出新的世界大战既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防止的两点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争与和平问题成为国际社会所面临的突出问题。^v^认为,世界反动力量确在准备第三次世界大战,战争危险是存在着的。但是,世界人民的民主力量超过世界反动力量,并且正在向前发展,必须和必能克服战争危险。新中国成立后,^v^继续坚持新的世界大战既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防止的两点论。

(2)^v^提出的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20世纪60年代,随着世界各种政治力量的进一步分化和改组,^v^指出:“我们现在提出这么一个看法,就是有两个中间地带: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一个中间地带;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个中间地带。日本也属于第二个中间地带。”这给中国发展同亚、非、拉国家的关系提供积极的作用。1974年,^v^又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即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亚洲(日本除外)、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中国属于第三世界。这对我国发展外交关系,改善国际环境,起了重要作用。

2、^v^对时代主题的新判断

^v^对时代主题判断的基本点:第一,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第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第三,和平与发展的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第四,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

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世界多极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突出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作用而趋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

(1)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必然性。

第一,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第二,世界格局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

(2)在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中,军事力量是关键因素。同时,经济技术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2、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全球化。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经济全球化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三)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1、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实现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中国对内坚持和谐发展,对外坚持和平发展,这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

第一,^v^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

第二,^v^发展的道路,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

2、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第一,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第二,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第三,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二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一)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1、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新中国成立初期,^v^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外交方针。同时,我们党还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所以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国际局势的变化,中国外交政策重心由“一边倒”调整为同时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到处扩张、肆意干涉别国内政的霸权主义政策。同时积极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坚持睦邻友好,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世界的进步与和平。

20世纪70年代后,美苏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态势。^v^审时度势,果断地决定打开中美关系的大门,提出了“一条线”的外交战略。无论实行什么样的具体政策,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基本方针始终没变。

2、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v^继承了^v^的外交思想,更加强调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赋予了新的内容,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丰富、发展和完善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一条线”到“真正的不结盟”。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v^继承和发展了^v^外交思想,继续开创我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外交工作归根到底就是要坚定不移地维护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

党的^v^以来,以^v^为^v^的^v^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实现共同繁荣发方向发展,推动国际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贡献。

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我国对外交往活动的根本准则,是在外交工作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处理对外关系的根本依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第二,第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第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第四,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多年来,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的政策主张,努力同各国一道实践建立和谐世界的崇高目标。

第一,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第二,第二,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第三,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第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思考题:

1、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2、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3、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4、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第十四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学习要求:

1、了解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2、理解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 重点难点:

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

一)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在当代中国,一切赞成、支持和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力量,都属于人民的范畴,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这是由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决定的。首先,我国是一个由^v^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v^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了工人阶级在国家的领导地位。其次,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再次,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在当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进行现代化建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工人阶级由于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地位和高度集中统一等特点,成为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强大的社会力量。

2.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

农民阶级占据了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工人阶级正是与农民阶级结成了巩固的联盟,才掌握了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完成了中国革命的任务,并进而走向社会主义。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广大的农民不但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而且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人数最多、最基本的依靠力量。

3.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基本力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 二)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这些阶层归纳起来主要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新的社会阶层是在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允许下出现的,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主导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总的条件下存在和发展的,其经营活动都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劳动者,是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队伍中分化出来的。他们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做出自己的贡献。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即使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工人,也不同于社会主义改造前的私营工商业者,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三)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劳动、知识、人才、创造,四者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的整体,劳动在其中居于核心和基础的地位;知识是创造财富的重要资源,但它只有通过劳动者、劳动资料,才能形成实际的财富;人才是知识资源的载体,人才的本质在于创造性。人才只有通过劳动,为社会创造出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才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创造本身就是一种劳动,创造过程就是劳动者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干的过程。

四)巩固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 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团结,关系到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巩固。我国的少数民族大多数居住在边疆,加强各民族的团结,对保卫国家边疆安全、发展同领国的友好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团结,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和各民族地区的自身的发展。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团结,是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和安定团结的^v^面的一个重要条件。

二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一)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证明,在中国^v^的领导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战胜困难、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重要保证,是中国^v^在政治上的一个巨大优势。

二)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三)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1.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民族问题。

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v^,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2.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正确处理宗教问题。

我国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不能干预国家行政、司法和教育等国家职能的实施。同时,在我国,宗教还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坚决抵制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坚决反对和取缔^v^。

三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加强人民军队建设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第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

第二,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第三,中国人民解放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二)建立巩固的国防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

军队和国防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巩固的国防是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基本保证。打的赢、不变质,这是新形势下我军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1.按照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要求加强人民军队建设。

第一,革命化始终是第一位,决定着军队现代化的性质和方向,同时为实现我军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第二,现代化是军队建设的中心。

第三,正规化是现代化和革命化的必然要求。

2、贯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是中国革命战争的总的战略方针,是^v^军事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在中国革命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军事战略方针也一直是积极防御。

3.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

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防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是中国^v^一贯坚持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从根本上讲,这两大战略任务是统一的,但应当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正确把握和处理。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是解决包括国防建设在内的当代中国所有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使国防和军队发展战略与国家发展战略相适应。第三,积极探索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路子。

第四,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或国防意识,其实质就是对于维护国家主权、尊严和领土完整的高度责任感,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伟大理想和抱负。

三)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

新世纪新阶段,^v^对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作出了“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科学定位。“三个提供”是指我军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一个发挥”是指我军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我军要完成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军队战斗力建设,把提高战斗力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实践中开拓战斗力建设的新局面。

四)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信息化正成为新军事变革的本质和核心。我们要把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第一,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必须按照信息化的要求,积极创新发展军事理论。第二,迎接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关键在人才建设。

第三,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必须继续对我军的体制编制进行改革,使之更趋合理。第四,迎接世界新军事革命的挑战,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以机械化促进信息化,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的复合式发展,走跨越式发展道路。

第五,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思考题: 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理解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 2.如何理解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3.如何理解“四个尊重”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 4.如何理解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

5.如何认识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国防和人民军队建设的重要意义?

第十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学习要求:

1、正确认识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2、认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中国^v^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一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一)中国^v^的性质和宗旨

党章明确规定,中国^v^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v^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第一,中国^v^是以中国工人阶级为基础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工人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是建党的根本条件。第二,中国^v^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中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第三,中国^v^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的,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中国^v^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就是说,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按照中国的实际和中国人民的意愿,艰苦奋斗,造福于祖国与人民;始终不愧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能够把全民族和全社会的力量高度凝聚起来,为着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而团结奋斗。

中国^v^的性质决定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v^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同时代表着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也不追求特殊利益。中国^v^从成立那一天起,就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最高原则,把代表工人阶级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作为党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中国^v^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中国^v^的执政地位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中国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政治力量,只有中国^v^。

第一,坚持中国现代化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v^的领导。第二,维护国家统

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v^的领导。

第三,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v^的领导。

第四,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v^的领导。三)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这是因为:

第一,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形势复杂,竞争激烈。只有改善党的领导,党才能更好地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团结和带领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二,从国内看,中国正处在历史性的伟大变革之中,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党的领导方式、工作方法和具体制度不改进和完善,党就难以适应新的要求。

第三,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目前党的实际状况同党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所有这些,都需要通过改善党的领导加以解决。

当要前改善党的领导,应着力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其次,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

最后,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二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组织路线,保持党与群众的密切联系,革命和建设事业就前进、就胜利;违背党的群众路线,严重脱离群众,革命和建设就会遭受挫折甚至失败。

第一,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第二,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

第三,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v^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v^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v^正确把握了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第一,根本立足点是考虑并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

第二,第二,妥善处理与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

第三,切实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关心群众、代表群众利益,必须十分具体地落实到解决群众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问题上。

三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一)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是中国^v^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挫折中奋起、战胜困难中不断成熟的一大法宝,也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以^v^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中国^v^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来抓,并得出了许多经验。在新的历史时期,以^v^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面向新世纪,以^v^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继续推进党的建设这个伟大的工程,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用^v^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以^v^为^v^的^v^在新的形势下,强调要坚持^v^提出的“两个务必”,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从而使党的建设的努力方向和检验标准更加鲜明,使我们党能够更好、更全面、更有成效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新时期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的重点,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第一,这是中国^v^正确应对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顺利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第二,这是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老党、大党相继丧失^v^的惨痛教训给我们的历史警示。第三,这是进一步提高中国^v^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物、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

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是我们党执政后始终面临和不断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第一,必须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保证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第二,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第三,必须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与时俱进,保证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第四,必须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进行,保证党始终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第五,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保证党始终具有生机和活力。思考题: 1.如何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2.坚持党的领导为什么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3.怎样才能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4.为什么说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一项根本建设? 5.如何理解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

正规教案格式范文 第22篇

毛概课教案

一. 自我介绍(我本人和我的狼族团队)

二. 课堂导入(对第十章和第三节的评价—简单,为什么,因为我觉得你们

思想特别深刻都博学多才,想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这样的词用在你们身上再适合不过了,而我则是那种头脑简单,四肢还不发达的人。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第十章第三节是怎么个简单法!)

三. 正式讲课

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 职业道德:安院东门处的二十字方针牵涉到职业道德我的周末讲坛经历  社会公德:那我们再看一看社会公德,现代礼仪中我的演讲和我与同学

让座的问题,你看我们傻不傻

 提高道德层次:所以我们应该不断提高我们的道德层次举例登山、赛跑、安师院与清华北大

 所以思想道德建设重不重要—重要!要不要加强—要!那我们现在的思

想道德有没有问题—有!那我们应该怎么加强?那就是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

2)发展教育和科学

 大学生犯罪和恋爱问题

 中美教育对比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 所以教育问题重不重要—重要!要不要发展—要!那我们应该怎么发

展?那就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我用“创业”两字狭隘的概括这个话题,请看视频—俞敏洪马云励志演讲,可能我讲

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 讲俞敏洪的个人经历,谁能想到„„都说中国教育有问题 的确有问题

谁来解决?我们来解决?亲爱的同学们„„我们怎么解决?

 我们的梦想也可以实现 教育学家 历史学家 人文与社会学家还有什么

学家?再坐的各位„„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实现我们共同的梦想 组成真正的狼族团队

正规教案格式范文 第23篇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涵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v^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5.^v^思想的内容(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

6.^v^思想的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

7.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及其实质和核心是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核心。

【第二章】

1.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最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本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4.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标志是五四运动。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前途是社会主义

6.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领导阶级的不同,旧民主是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是无产阶级

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及其相互关系(1)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2)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3)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8.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的领导权问题。

【第三章】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是过渡性质的社会,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它属于社会主义体系是一个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是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4.中国^v^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是公私合营

【第四章】

1.^v^《论十大关系》报告确定的基本方针是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

2.^v^系统论述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的报告文章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3.^v^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和两步走的发展战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环节是发展国家的重工业,以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就可以促进农业和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就可以建立和巩固现代化国防。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用15年的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第五章】

1.当前中国的基本国情和最大的实际情况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涵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只能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只能坚持,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社会。

【第六章】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共同富裕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4.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A.经济持续健康发展B.人民民主不断扩大C.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D.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E.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5.中国梦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和实现途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

6.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容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七章】

1.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2.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3.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最核心的问题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A.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B.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敏锐观察的结果;C.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D.为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结果

【第八章】

1.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和宏观调控三个方面。

4.三个有利于的内容 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5.公有制经济包括的经济成分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集体成分

6.非公有制经济包括的经济成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独资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

7.我国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和政体^v^制度

8.生态文明理念的内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0.中国^v^与各民族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相互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

11.中国人民^v^它的职能:政治职能、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12.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问题: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13.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的体现在控制力上,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1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5.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三种类型: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

16.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

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7.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推动^v^制度与时俱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展基层民主

18.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措施和要求要求: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措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19.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的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国家层面富强、民族、文明、和谐;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思想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D.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九章】

1.台湾问题的实质:中国的内政问题

2.“和平统一,^v^”构想的基本内容:一个国家;两制并存;高度自治;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3.^v^对香港澳门实行各项方针政策的根本宗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第十章】

1.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2.目前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

【第十一章】

1. 人民解放军的性质:是一个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

2. 人民解放军的唯一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十二章】

1. 中国^v^的行动指南马克思列宁主义、^v^思想、^v^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2. 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实现共产主义

【论述重点】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过渡时期是从^v^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在这个时期中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总路线的主要内容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化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改造

2.怎样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要坚持、改革、开放、稳定的统一,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3.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所谓文化强国,就是指这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即表现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也表现为发达的文化产业还表现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文化自觉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个必要条件。当前我国经济实力位居世界前列,但文化发展相对滞后与一些文化强国相比有很大差距。但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资源,所以要清醒认识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增强文化的自觉自信。

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没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资源就不可能转变为现实的文化力量,并且在发展的同时要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色。发展文化事业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基础上提升国民素质。发展文化产业,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正规教案格式范文 第24篇

活动目标:

1、学习正确的擦鼻涕方法。

2、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3、初步理解“抹”、“擦”、“脏乎乎”的意思。

活动准备:

请配班老师扮演猪妈妈。猪胸饰一个。小塑料筐5只,内放正方形餐巾纸若干。塑料桶5只。

活动过程:

(一)猪妈妈以敲门的形式出现,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1、“咚咚咚”,老师边去开门边问:“谁在敲门呀?”“哎,小朋友,谁到我们班来做客了?”

2、小朋友与猪妈妈相互问好(学说礼貌用语)。

3、师问:“猪妈妈,今天你来我班有事吗?”

4、猪妈妈说:“嗨,我的宝宝不见了,不知去哪儿了,所以,我到你们班上来找找,看看我的宝宝是不是在你们这里”。

5、师问:“猪妈妈,猪妈妈,你的宝宝长的怎么样?”

6、猪妈妈说:“我的宝宝脸上脏乎乎的,流着鼻涕,还用手抹,抹的脸的两边像长着长长的胡须。”“孩子们,帮我找找好吗?”

7、师说:“小朋友,你们仔细找找,看谁像她的宝宝,长着长长的胡须。”(要求幼儿互相检查)

8、他们为什么会长胡须呢?

(二)教幼儿学习正确的擦鼻涕方法:

1、师问:小朋友,你们什么时候会流鼻涕呢?(让幼儿自由回答)。那鼻涕流出来了怎么办?(请全体幼儿拿餐巾纸擦,请幼儿注意,擦完后纸仍到塑料筐里)师注意观察。

2、请擦得正确的和不正确的约3—4个小朋友上来擦给大家看。(请幼儿注意看)

3、擦完后问:这些小朋友擦的好吗?为什么?(请幼儿自己观察、比较,说出正确的擦鼻涕方法。)

4、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学学某某小朋友擦的方法。

5、师分布示范:a、双手打开餐巾纸,b、把餐巾纸捂在鼻子上向中间捏拢。

6、全体幼儿练习,师个别指导,最后互相检查。

总结:

我们的小朋友真棒,个个都学会了,以后呀,鼻涕流出来了千万不要像小猪一样去抹,记住要用餐巾纸或手帕擦,向中间捏拢,擦得干干净净的,做个爱清洁的好宝宝。

正规教案格式范文 第25篇

1.指导第一、二句。

(l)(放远看柳树的图片或录像)

(2)你看到了什么?(柳树)从远处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学生自由发挥)

(3)诗人从远处看到柳树,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课件出示该句)他觉得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的一样。碧玉可是翠绿晶莹的,美极了。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你们看诗人比喻得多好呀。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4)全班看着图片吟诵这两句。

2.自读第三、四句。

(l)接下来,诗人又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同学们和同桌去读三四句。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2)学生自读。

(3)读到第四句的时候,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

3.全班齐读。

四、指导说句,写句

1.诗人用古诗赞美了柳树。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柳树吗?大家下去和小伙伴们互相说说柳树的样子。

2.指名说。

3.和同桌说。

4.把你说的写下来,只要求两三句即可。

五、布置作业

1.回家修改自己写的句子。誊写工整。

2.背熟古诗。

第二课时

正规教案格式范文 第26篇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理解图片,结合已有生活经验大胆讲述。

2、感受妈妈对自己的爱,进一步引发对妈妈的关注,激发爱妈妈的情感。

活动准备:

课件、绘本《我妈妈》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阅读兴趣。

1、出示图片:绘本《我妈妈》幼儿观察后猜测这是一位怎么样的妈妈。师:看,花布穿在这位妈妈身上,她看上去会是一个怎么样的妈妈?我们一起来继续看一下吧!

2、观察阅读画面,结合自身经验尝试说说自己对画面的理解。

(一) 展示图片,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述妈妈的本领。

(1)厨师妈妈老师:图片上你看到了什么啊!你觉得妈妈会是什么呢?(像是蛋糕房里的蛋糕师、厨师)哪位宝贝可以大胆来讲述一下呢?(我妈妈是蛋糕房里的蛋糕师,可以做出许多美味的蛋糕。)

(2)画家。图片中的妈妈在干什么呢?(化妆)哦!在化妆!化妆后的妈妈肯定会是什么样子啊!(漂亮、美丽)这个时候的妈妈这个时候像是什么呢?(画家)像是一位神奇画家是吧!哪位宝贝可以完整的讲述一下呢?

(3)园丁妈妈,图片中的妈妈在干什么?她种的花怎么样?妈妈好像是不是有魔法啊!(我的妈妈像是一个有魔法的园丁,她能让所有东西都长得很好看!)

(4)大力士妈妈:师:妈妈为什么要提这么多的东西?妈妈大包小包的拿了这么多,怎么样啊?这个时候的妈妈怎么样啊!大拇指是什么意思啊!(棒)我们一起来夸夸妈妈?哪位宝贝能完整的来讲述一下呢?

(二) 幼儿结合自身经验并完整的进行讲述。

1、展示图片,仙子图片:哦!妈妈变成什么?你觉妈妈有没有感觉像仙子的时候?我们不开心的时候妈妈会用什么办法把我们变得很开心?(我妈妈想仙子一样,当我难过时,总会让我变得很开心。)

2、天使图片:妈妈又变了,现在是什么?(天使)妈妈在干什么?你觉得妈妈的歌声会是怎样?(我妈妈最爱唱歌,她的歌声像天使一样甜美。)

3、狮子图片:咦!妈妈呢?(变成了狮子)师:发生了什么事呢?(幼儿猜测)那你的妈妈有没有这样生气发怒的时候?生气的时候!哪位宝贝来讲述一下(我妈妈生气的时候吼起来像狮子一样凶猛)

4、^v^沙发妈妈^v^:什么是时候妈妈会想沙发一样呢?那位宝贝尝试完整的讲述。(我妈妈的怀抱像沙发一样温暖舒适。)

5、^v^猫咪妈妈^v^:小猫眯给人的感觉怎么样?什么时候和小猫咪一样呢?(有的时候,我妈妈也会像小猫咪一样很温柔很可爱)

(三)感受温暖的母爱

1、出示一双手的画面:不管妈妈变成什么样子,她都是我的妈妈,你们看,这个妈妈在干什么?这双手是谁的?她们像是在干嘛呢?

2、出示妈妈和孩子拥抱的图画:妈妈和宝宝紧紧拥抱在了一起,你猜宝宝在对妈妈说什么呢?妈妈又在对宝宝说什么呢?

游戏:、找爱心

教师:我们来玩一个^v^找爱心^v^的游戏,看看谁的观察最仔细。请幼儿翻看桌子上绘本找一找,并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的爱心。

延伸:宝贝们观察的好认真哦!那我们可以把这本书带回家和妈妈一起来分享一下好吗?

(四)活动结束。

正规教案格式范文 第27篇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命题的提出

a)党的一大、二大、三大、四大分别明确了最终的奋斗目标、民主革命时期纲领、建立革

命统一战线、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等思想,是中国^v^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实际形成的初步成果

b)^v^在六届六中全会上做出《论新阶段》政治报告,这是党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

c)七大正式将^v^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d)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迫切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重

要内容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及其关系

a)它们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b)首先,^v^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思想渊源

c)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v^思想 d)最后,^v^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

5.^v^思想活的灵魂

a)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历史依据和现实依据

a)是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

大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并汲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a)实事求是是精髓:首先,实事求是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b)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c)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对象、动力、领导、性质和前途)

a)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们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

b)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

c)动力:无产阶级是最基本动力;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

阶级可靠的同盟者;民族资产阶级也是动力之一

d)领导:无产阶级及其政党

e)性质和前途: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

2.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政治、经济和文化)

a)政治::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

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b)经济: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本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

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c)文化: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文化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关系

a)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b)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而只有把

党建设好了才能站我这两个基本武器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表述和主要内容

“一化三改”。“一化”,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a)极大的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

力的发展

b)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c)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是上又一个

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d)是以^v^为主要代表的中国^v^对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进

行社会主义革命问题的系统回答和正确解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结果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论十大关系)

a)前五条主要讨论解决问题,着眼于从经济工作各个方面调动积极因素。

b)其中前三条讲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

国防建设的关系。

c)第四第五条讲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开始涉及经济

体制改革。

d)后五条讲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党与非党的关系、革命与^v^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属于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上调动积极因素

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a)基本矛盾: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b)反映在政治上可划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c)政治生活主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a)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b)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三个没有变、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和新变化)a)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

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b)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续的问题依然突出

c)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

障碍还在d)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奋斗目标、基本途经、领导力量、依靠力量、根本立足点)a)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基本途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c)依靠力量&领导力量: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d)根本立足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和意义

a)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b)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c)意义: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d)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a)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b)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4、中国梦的提出、思想内涵和实现途经(重点)

a)提出:中国^v^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以来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

立为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b)思想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c)实现途径: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力量: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1.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3.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怎样理解)

a)是对中国长期停止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

b)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敏锐观察的结果

c)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d)为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科技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五位一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五位一体的内容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及确立依据

a)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

c)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d)第二,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e)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

3.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

4.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a)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b)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c)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d)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6.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

a)根:^v^制度

b)基:政治协商和民族区域自治和基层群众自治

7.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和历史必然性

a)内涵: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

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物,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化制度化、法律化,是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

b)依法治国是中国^v^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它同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完全一致的,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c)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

d)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可以为扩大对外开放保驾护航

e)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靠法治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a)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

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引领群众,就能够充分发挥和谐文化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第九章实现祖国统一的理论

2.“和平统

一、^v^”的主要内容及核心

a)基本内容:一个中国,两制并存,高度自治,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

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与台湾人民

b)意义: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c)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d)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

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依靠力量

a)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b)在当代中国,一切赞成、支持和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力量,都属于人民的范畴,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c)工人阶级是国家了领导阶级

d)农民阶级是基本依靠力量

e)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第十二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1. 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怎样理解)

a)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人民的需要,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中国,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政治力量,只有中国^v^。

b)第一,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v^的领导。

c)第二,维护国家统

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v^的领导

d)第三,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v^的领导

e)第四,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v^的领导。

2. 新时期党的建设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

a)四大考验是: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b)四大危险是: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

正规教案格式范文 第28篇

大学毛概活动感悟

在我心中,以前一直对于“思修”或者“毛概”这个词语没有深刻的理解。据说大学开设这个课程是为了提高我们的修养,更加提升我们的品性。在中学时代,虽然说文科也有思想品德之类的诸如此类也说是给我们陶冶品性的,但是最后还是免不了让我们记记背背的来应付我们措手不及的考试。这就很显然的偏离了我们对“毛概”亦或者“思修”原来的理解,我们想当然的会把这类课程归类到死记硬背的科目中去。从而降低了毛概或者思修在我们头脑中,生活中的层次。所以,那个时候当开了这门课程的时候,我就一直持着怀疑的态度。最后结果,其中过程,究竟会是如何的呢?

第一次活动:老师布置了作业:当代大学生最需要什么,你最想呼吁的是什么,想喊出来的,肺腑之言是什么?于是我、李祎平、桂春洋、杨依和陈青华组成了一组。最开始并没有想过要多么多么认真的去做,只是把这项任务当作平常的作业来对待。这是实话,也是事实;但随着作业的落实程度加深,事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次活动给了我们一个星期的准备时间,我们各个成员都为之投入了很多。从主题的探讨到框架的制作,再到到PPT的每一张页面格式、图片背景、内容,每一步都不容易,每一步我们都走得格外小心翼翼,尽我们自己最大的努力缝缝补补、修修改改。我们各抒己见,各个成员都发表了自己宝贵的意见;每一步都见证了我们的付出和成长。

在最初讨论主题的时候,由于大家的看法各不相同,我们的主题反复不能确定。成员之间存在分歧,所以拖了一次课的时间,一直到制作PPT的前一次课才得以确定下来,由此我意识到实践真的是解决某些理论问题的特效药。因为只有在制作PPT的时候,很多的小细节以及需要加以考虑的地方才显现出来,之前各自不同的想法和看法都找到了很多生活中的实例来得以验证,组员之间都接受了最后的主题,终于就达成了共识—我们第一次活动的主题就是当代大学生最需要的就是目标。

另外一方面,我的感触就更深了。首先,以前和班上的男同学很少有接触,本来嘛,我们经济类专业的学校本来男生就好少,然后上课又不是跟中学一样一坐就是一整天的,通常上一门课大家就撤了,压根就没有什么同学间的交流的,况且虽然有女生,但是相熟的都是寝室里的好友,除了寝室外的同学,我觉得差不多就是零交流了。由此我们最开始难免会有点生疏甚至会有点冷眼旁观的意识,然后就或多或少会有点嫌弃的感觉。而通过

一、二次大家聚在一起的讨论,发现自己还蛮帅的。至少在那些技术活上,我觉得自己掌握的很好。以前经常抱着电脑玩,在这次活动里,也终于出了一次力了:刚开始的第一次活动因为是我们第一次做PPT,所以我们组的成员对于这方面都很生疏。然后主要是我们组唯一的男同胞桂春洋操刀做的一大致的模板,然后我在根据我们所讨论补充的内容在加以增减PPT的页数,以及对少数个别的页面的图片背景进行修改。我真的发现一问题,就是好多同学怎么就那么喜欢把那个背景颜色繁杂的图片插到文字后面,然后导致文字也看不清楚,图片也被磨损的感觉。虽然说插这个图片的想法是好,但也要为教学质量思考呀,虽然说做出来你觉的精致了,但是对于课堂下的我们来说确是一种磨难呀。第一次的活动让我最感遗憾的就是本来我插播在PPT里面的音乐最终确并没有放出来。第二次活动总算了了我的心愿呵。

另外还是表达方面的问题,在展示我们的最终成果时完完全全暴露出这方面的问题来了。第一次活动我们是各自推脱着责任把发言人的责任推到我们队长—桂春洋身上的,那个时候我们好相信他的,因为那个时候我们班初次见面进行自我介绍的时候,他的话还真的好多,真是蛮佩服他的,所以我们就把这个任务艰巨的交给他了。但是,事与愿违,估计他当时也紧张了吧,据他当时回忆,他说他也就真的不知道自己上台该说些什么了,然后就照着PPT上念了,其实这也是做了PPT的一种通病吧,虽然展现给我们,让我们了解演讲者主要讲的到底是什么,但是PPT通常就会把我们禁锢在了那一个四四方方的页面里,让我们按着

它的码数走,从而也禁锢了我们所真正想要表达的某些东西。对于我们这些初学者,其实我们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完成此次的教学任务,但是因为我们的生疏,所以第一次的产成品就比较粗糙,所以被老师给否决了。所以我们更加希冀着第二次活动的来临,以彰显我们小组的能力。

第二次活动:还是我们原班人马接手了这次任务。这次活动的主题是知我国耻,扬我国威。这次我们的速度好快,从刚开始讨论课题开始,就明确了我们到底要的是什么。一看到这个主题,我们马上就联想到1842-1945的那段屈辱事件表。那一件件都历历在目地浮现在我面前,但是我们都能一瞬联想到这些事件,难保别的小组不会联想到这些事件。不管是抗日战争也好,还是从^v^战争一直到后来的那么多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性质都是一样的。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要提高我们的创新意识,如果跟别的小组一样,那这次活动就毫无意义了呀。然后,我们的李祎平同学就提出了一很建设性的观点—就是把各时期的代表人物揪出来,然后由我们各自代表发言。由于我们的第一次活动各小组只是由队长上讲台来展示我们的最终成果,我们小组队员只是默默地在幕后努力奋斗着,虽然我们小组那么竭尽全力、团结一致地在私下讨论合作了;但是难保别的小组后面只是由队长一个人默默地承担了这一切的责任。事实真的证明有很多小组成员在第一次活动的时候压根就没做什么事,甚至还不知道自己这组到底分配了什么任务。我很庆幸我们这组能够讨论亦或者团结一致地出来了成果,但是我们还是没有在最终展示成果的时候出一份力。但是,第二次活动就不同了,我们就那么鲜活地、刻骨铭心地参与了第二次活动的展示。

当我们拟定好各自所要代表的人物时,我们思考了。刚开始的时候,其实我们也很书面化地想到了那个时候我们这些所代表的人物的命运及所遭受的磨难,然后就是一系列的历史事件了;但是如果真的这么搞的话,那我们的这次活动不是搞的也没有新意的说。并且以凑事件的方式让我们来代表每一个人物的讲话会让人觉的串不上来,甚至会觉的枯燥乏味的感觉,然后主角就并不是我们了,这样的结局有点堪忧呐。多亏了李祎平同学建设性、创造性的观点,让我们于此搭起了框架。这就好比一栋房子有了基础一样的,然后有了稳固的地基才能打造出美观的房子是一个道理的。然后我们就在这个基础上对她这个构想进行丰满、补充;然后我就提出了以我们每一个人代表各阶级然后想想改革之前和改革之后的变化由此而来我们想要说的话,主角是我们,而不是那些历史事件。历史事件只是穿插在我们周围发生的事当中,这样既能贴近课堂、同学的理解,也更能加深我们对历史知识的透彻了解。可是说说归说说,真的实行起来的时候,还是有点困难的。我们在课堂上明确讨论出了自己所要分配的角色,然后具体该怎么讲是要自己思考甚至找点历史知识来补充的。(就比如说我所扮演的地主阶级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就被消灭了,然后我之后的角色就是一个工人。如果缺乏历史知识的了解,难免发言就有点不权威;又容易把其他同学引到歧途去了的。然后这次的角色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因为我所扮演的是两个阶级性质一点都不相同的角色,这无疑就加深了难度嘛。)到了最后展示成果之前,然后我们再聚在一起,把我们最后各自所要扮演的角色在演绎一遍。这样,问题就出来了,我所担心的事也跟着来了。就是之前我所说的历史事件,那个时候我们虽然说好是以我们为代表,然后以我们的角度,也就是第一人称来诉说发生的事情。但是,乍一看,都是以历史事件堆砌起来的故事,毫无生动性可言。然后我就催促着改了,然后就只有李祎平和我光荣地改了,另外两名成员则坚持着他们的想法。

当然在写第一次活动时,已经说这次PPT有插了音乐进去的,真的是超有感觉的耶。因为音乐弥补了我们展示成果时那种循规蹈矩的场面,课堂变的好有氛围,然后也弥补了我们角色书面的缺点。不过,音乐到后来快要结束的时候却停止了,其实我们也很莫名其妙的呵。值得一提的是,陈青华这次作为我们的组长表现的很好哟,她也确实不错滴,在读旁白的时候语气很庄重,很肃穆,让人一听就够有味的,然后最后她被大家评为最佳个人。然后我们

四就扮演着各自的角色,然后我也很成功地演绎了的角色—从地主到工人的转型。其间,我就以很诙谐的语气慢慢地诉说着我当地主到工人的转型。呵,我没想到最后评选的时候我还被选为最具创意个人,虽然那个时候说真的是运气好得到的吧,但是心里还真是有点不甘心,因为那个时候不是被指说不就是因为好笑嘛?我心里默默地说有本事你也搞笑给大家看呀,至少我敢呀。

第二次活动结束--我们以最佳小组,最具创意小组,最佳个人,最具创意个人大满贯结束。通过这次我觉得我们不论是PPT制作上,还是展示成果方面,我们都成熟了,我们热切地渴望着最后一次活动的来临,来一个完美的ending.第三次活动:这次我们接到的活动任务是制作课本每章的课题,然后就是替代老师传统的讲课方式,由我们来进行自由、创新地串讲。当然,这次也是分小组进行的,不同的是这次组员可以随意进行搭配组合。然后,我就和跟我同寝室的王聪,还有李祎平组成了三人小组。章节是可以自由选择的,但是选择的前提是你选的那章别人没有选掉。于是,我们就开始讨论着到底选哪个章节--起先,我们以最少的章节为选择条件,逐章挑选,结果好不容易选到了一章我们自认为蛮简短的一章,本来准备冲上去说我们已经选择了哪章的,但是别的小组真是速度啊,我们准备上去时,就被告知某某章已被选了,由于我们在挑选章节的时候就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导致我们压根就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思考别的章节,眼见着别的小组都选好了章节,我们就病急乱投医地报了最后一章,虽然说最后一章内容也蛮少,但是我们静下来仔细一看的时候,赫然发现那章的大部分内容都是理论性的概念,要拓展也难以拓展,这不禁让我们有点后悔,不过既然我们已经接受了这个课题,那么我们还是会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做好它的。

由于我们是最后一个章节,我们还真是拖呀,有种不到黄河心不死的感觉。O(∩_∩)O~不过在拖着的过程中,我们也从其他小组的课题展示中学到了各种技巧和方法。首先,我们采用的背景图--文字跟图片交相辉映,效果很好,不存在字体看不清,或者颜色太刺眼的问题,这也跟我们制作PPT日臻熟练的技术有关,也跟进行了前面的两次活动有关;其二,我们的幻灯片设计也很好,切入切出方式设计地都很完美;其三,我们穿插了视屏和音乐诗歌朗诵,借鉴了前面小组的形式来结尾--这就是我们整体的一个框架结构。

根据这个框架结构,我们三刚好分作三股力量来串讲本次课题。因为最后一章本身就有三节内容,我们就分别来串讲这三节。由于我们这章大都是理论性的概念,所以我们着重从最近的时事中来寻找贴合概念的内容,以便于同学们对概念的更好理解。刚开始,其实我们也抱着一种懈怠的态度来做这个课题,但是越做到后来,随着对概念的更深刻的理解,以及对生活的联系程度,我觉得我们越抽不开身了,所以我们改了又改,改了又改直到我们觉得满意为止。但是最后出现的效果却有点差强人意,那个时候本来我准备的好好的,但是因为笔记的问题,却出现一瞬间的冷场,这导致真的有点伤感。最后我们三个还是以一首诗歌结束了最后这次的课题演讲。

其实说心里话,来到财专之后个人感觉一直不怎么在状态,之前以为进大学了,人应该低调,然而随后我就发现,低调会埋没我的一些优点,但又因为我的不自信,于是整个学期也没参加什么活动,即使是加入的宣传部,我也没有投入许多精力.可是一学期过去了,学到的东西少之又少,只有现在才恍然大悟,我所需要的不是表面上的沉着冷静,而是低调地学习,积极地锻炼能力!

毛概这门课就这么结束了,我依然有点恋恋不舍的,怀念那些在课堂上热烈讨论的日子,怀念那些坐在电脑前做PPT的日子.从来没有想过这些活动会看到自己这么多的不足,也得到这么多,更不曾想过做作业也能如此的令人振奋.可能现在才明白,还是那句话,有些事情,只要你用心去做,收获总是会有的。

大学毛概这门课程的意义或许只有在这个时候我才体会到了。

我想这些合作的机会不仅对于我,对于他们几位也应该是难忘的;真希望以后还能够聚在一起做事情.毕竟,我们彼此之间已经形成了某种默契,可能在未来我们会是一个很好的团队!毛概课程结束后,我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低调”。不仅不会如此,而且我会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后面的大学生活.让它成为我人生中的一道美丽风景、不能估值的财富!因为我发现,并不是别人不会去尝试欣赏你,而是你自己没有较好地展示你自己。

正规教案格式范文 第29篇

According to the new standard curriculum and the syllabus (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 and after studying the teaching material, the teaching aims are the followings:

objects (语言目标: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

(1)The Ss can master the usage of the important words and expressions.

(2)The Ss can use the __________________ (grammar) in the proper situation.

(3)The Ss can understand the content of the lesson, talk abou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nformation) and get their own idea abou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bjects (技能目标:听,说,读,写)

(1) To develop the Ss’ abilities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2) To guide Ss to set up effective studying strategies.

(3)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especially their skimming and scanning ability.

(4) To train the Ss’ abilities of studying by themselves and cooperating .

or moral objects (情感目标:兴趣,自信,合作,爱国,国际视野)

(1)By completing the task, the Ss increase their interest in ____________________and set up self-confidence in _____________________.

(2)Teach the S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ut the moral education in the language study.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