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修家谱序言范文(汇总17篇)
续修家谱序言范文 第1篇
前两天,我的老家“石壁”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家谱盛会”。
大家也行对“家谱”这个词并不是很了解,甚至一无所知吧。那么,就由我来给大家解说一下吧。家谱是我们的祖先们一代代传下来的,它记载了某个姓氏祖祖辈辈所有人的名字,因此家谱又称“族谱”。
家谱一般为30年做一次,但因上一百年先是外界势力入侵,后来国内内战不断,百姓民不聊生,哪还有精力做家谱,因此我们乌岩蔡氏一族也有88年没做家谱了。
2013年4月5日,就是发家谱的日子。石壁湖村,一个平时没有几个人的小山村里人山人海,各种各样的车子从村口排到了村尾,甚至连公路上都密密麻麻停靠着。这些人中有些是街坊邻居,有些却是千里迢迢从外地特地赶来寻根,有的熟悉无比,有的却素未谋面。但不管是谁,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典礼开始了。首先主持人宣布让受邀嘉宾入座。全体起立郑重的向祖先画像鞠躬。然后激情昂扬的详述了乌岩蔡氏的过往。最后便进入发放家谱的环节。
嘉宾们揭开了蒙在家谱上的红布,我顿时目睁口呆:家谱有整整好几大箱,每箱有二十多本。加上爷爷说每本家谱有四十多斤重,于是我怀着迫不及待的心情等待我家去领家谱。
等呀等,其实也没有多少时间,但我却像过了半个世纪,终于轮到我家了。我拿真红灯笼和爸爸一起走上主席台。老爸把家谱慢慢拿了起来,从表情看非常累也非常严肃。这时我心想:幸亏不是我拿,要不然还不被家谱给压得半死。
回到家里,爷爷告诉我家谱要小心保管,永远不要忘了自己的根。这就是做家谱所要传达的最重要的信息。
续修家谱序言范文 第2篇
今年春节我是在农村的老家度过的,老家过年除了有许多风俗习惯,还有许多注意事项,热闹极了!
大年三十农村家家户户都在杀鸡宰鸭,有的还杀年猪,大家都忙忙碌碌准备着,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下午爸爸准备了许多物品,带上我一起出发去祭祖,祭祖的东西也十分有讲究,必须带上鞭炮、蜡烛、纸钱、长块肉、整只鸡、饼干、水果等。我们首先来到祖庙,把祭祖物品放在地上,点上蜡烛,烧上纸钱,每人点上三根香;对着东西南北依次鞠躬。放一个一千响的鞭炮,洒点酒,放上饼干,就算完成了,然后我们再上祖坟,也是按照这样的规矩做一遍。晚上长辈都要给我压岁钱,所以我收到的红包也不少。
正月初一我起了个大早,和爸爸在家门口放起了开门鞭炮。开门鞭炮也是有讲究的,比如“有谁家放的早、放的鞭炮大、放的时间久之说。”吃过早饭爸爸带我来到了村里的祠堂,祠堂里面聚集了不少男女老少,有的在互相拜年、有的在交流情感、有的小朋友在互相玩耍,还有的在准备上家谱仪式。爸爸领着我向村里的每位长辈拜年。然后对着桌上的一堆本子说:“这些本子就是家谱,里面记录着所有村里周姓男人的名字辈分。”我在本子里翻来翻去,都找不到我的名字,爸爸走过来告诉我说:“你要找辈分、名字才能找到。”原来我在家谱上的名字叫魁昊,已经是第十一代了。
家谱仪式开始了,桌上摆满了祭祖物品和花生、瓜子、水果等。辈分最高的坐在祠堂大厅中央,其他按照辈分高低依次就座,男的坐中堂,女的只能坐在副堂。听爸爸说以前女的是不能就座的,我感到十分的奇怪!首先举行的是去年出生男孩上家谱,由文采好的司仪在家谱上写上小孩的名字,也叫添丁。接着上香、烧纸钱、放鞭炮。最后大家坐在一起,欢声笑语,饮酒喝茶,恭祝春节。我看见许多好吃的,心里早就等不及了,立即拿起几个橘子,不到一分钟就解决了。我继续欢快的吃着喝着,把我的小肚子吃的饱饱的,心情是多么的快乐,开心啊!
续修家谱序言范文 第3篇
十五坟茔
坟茔,在家谱中又称坟墓、坟山、庐墓、祖茔等,即埋葬祖先的墓穴。根据^v^尊祖、敬宗、收族^v^的宗旨与需要,坟茔在家谱中居重要地位。和家族的祠堂一样,家谱中的坟茔也由图与文两部分组成,以图为主,文释图意,图文并茂。
家谱中坟墓图类型多样,大多为一人(有的包括夫人)墓图,也有多人墓图,如湖南益阳熊氏孙家山合墓图,有200多个坟墓。有的坟墓图将坟墓与祠合在一起,称墓祠图,有的坟墓图将周围山水也勾画在图内,则称坟墓山水形胜图。从不同地区家谱坟图比较可看出,南方地区家谱中坟墓图笔工精细,图画含意丰满,北方地区家谱中坟墓图则内容比较简洁,线条粗犷。
置于坟墓图前或图后的释文,内容丰富,主要包含以下数项:
一、谱著坟图的重要性。
《(甘肃)临夏马氏族谱》指出:^v^茔何以图,图余先人殡葬地之方向次序,使子孙得举其谁某而追远者焉。^v^^v^假使无图,子孙虽贤,其不知谁某者,则亦付之渺茫矣。使有图,则某在斯,某在斯,虽百事可知大矣哉,图之为用也。^v^
《(湖南宁乡)易氏九修家谱》(光绪十六年)^v^易氏兴长公夫妇墓图记^v^认为^v^绘图冠首^v^,^v^益生孝敬之思^v^:^v^右图蜈蚣形坐浏阳西乡将军峒,葬敕封忠愍侯始祖兴长公、始祖妣潘夫人合墓......公之气概,可以壮山河;公之精忠,可以光日月。况在后嗣,仰瞻宜何如感悼而兴起乎,用是绘图冠首,俾开卷而益生孝敬之思云。^v^
《(江苏无锡)前涧浦氏续修宗谱》(嘉庆二十五年)宋始祖平南大将军墓碑记指出:^v^尊祖则敬宗,敬宗故收族,而谱之作,尤宜详于墓......图与记详之,以备考耳。惟后之人视谱知图,视图知墓,因之护藩篱,培薪木,慎祭扫,防侵损,即谓图以敬宗,谱以收族也。^v^
以上几段文字对谱著坟图作了高度概括,在家谱中对坟墓^v^图与记详之^v^,便于后人^v^视谱知图,视图知墓^v^,^v^俾开卷而益生孝敬之思^v^,从而对坟墓^v^护藩篱,培薪木,慎祭扫,防侵损^v^,达到尊祖、敬宗、收族的目的。
二、坟主和坟墓的方位。
景颇族僧人灵塔
为便于后人扫墓,坟墓图释文对坟主和坟墓方向、位置都讲得清清楚楚。如《(江苏镇江)润州邹氏宗谱》(道光八年)^v^南冈对祖茔图记^v^指出:^v^右南冈村赤字圩祖茔全图,茔在城南十七区十五都四图南冈村赤字圩仙人山,枝在上,面丑背未,一圹三棺二穴。主穴二棺是七世祖慧中公同配沈夫人墓,左穴一棺是八世祖鹤知公墓。^v^又如《(江苏吴县)古吴西洞庭马氏家乘》(乾隆四十五年)^v^真三公墓图记^v^指出:^v^真三公,讳松年,字国寿,号竹溪,吾宗洞山支第六世祖也。父桂严公,长兄国馨、仲兄处士公。桂严公以马村地僻人稠,命公迁洞山之阳,而留国馨、处士二公支居马村。后真三公无嗣,遂以处士公长子处和为嗣,今居洞山者,皆真三公后而实处土公之嫡裔也。墓在七贤山麓之阳,距洞山半里,而近面离背坎,其附葬者,为俊一、吉三、吉四、良一、良二、良三、良六、唐一、唐三、唐七、可一、可二、可四、可九等公。^v^
三、坟墓的方位选择。
古人十分重视风水,认为祖先坟墓的方向、位置关系到后代子孙的昌盛,因此在墓图释文中对祖坟的风水都有所记载,并加以炫耀。如《(甘肃兰州)李氏家谱》(道光十九年)^v^李氏始祖茔图记^v^:^v^此始祖茔也。脉占龙爪,向立丁癸,盖取其生生不息之象也。^v^
《(安徽歙县)歙新馆鲍氏箸存堂宗谱》(光绪元年)^v^始祖德彰公墓图记^v^称其始祖墓为^v^狮戏绣球图^v^:^v^新馆之村,砺山带河,墓在庐舍尽处,别号桐木村,为始祖考妣墓......脉从岭落,隐而不显,至墓始觉坟起,蜿蜒入村,遂成里落。墓下为赴绩邑通衢大河,遂而曲折,隔河平冈,长如匹练,为墓之案。河水聒耳无休息,乃水碓也。轮大于车,转旋不已。
昔孔融曰:水碓之巧,胜于圣人之断木掘地,信然。父老谓之狮戏绣球图。^v^
湖南沅江邓氏认为本家族四百年来,文经武纬,代不乏人,主要是因为黄子坪墓葬其祖文质公,^v^识者谓墓之前后眉横远岫,色载长天,挹山水之精华^v^(《(湖南沅江)邓氏三岫族谱》)。
四、坟墓修整。
坟墓的方向位置既然关系到^v^尊祖、敬宗、收族^v^,关系到后代子孙昌盛,因此后代子孙也就不断对坟墓加以修整,以使^v^祖灵安享,永锡祯祥,牛眠叶吉,后裔荣昌^v^。如《(湖南湘潭)中湘株州雷氏六修支谱》(光绪十七年)^v^雷氏杨家岭墓图记^v^:^v^今逢圣天子在上,以仁孝治天下,震初兄弟等......仰荷先人德泽,聊伸后裔葵枕,倡修祖坟,培植坟茔,三代祖坟以麻石筑,以三砂完隆坚固,万代常新。各处坟山无论亲疏,雇工整修,一体修行,千年不朽。又擢祖善壕基周围三百余丈,广栽树木松杉数千余枝,雇人看守,大费周章。祖灵安享,永锡祯祥,牛眠叶吉,后裔荣昌。^v^
安徽绩溪南关许氏,其始祖儒公,生于唐末,后卜葬歙县篁墩塘头山。儒公子孙繁衍皖南及各省,皆成望族。但历宋元明,世远年湮,而儒公茔墓竟不知所在。康熙时,许氏后人据家谱所载寻访富汀塘头山,反复考证,确认为始祖儒公墓,于是^v^重修坟墓,并买墓前田地筑砌拜台,竖立碑碣,集阖族子孙择期前往,以展思诚^v^(《(安徽)绩溪县南关悼叙堂许氏家谱》)。
五、墓祭制度。
很多家族对墓祭时间作了具体规定。如湖南宁乡戴氏家族,自十一派祖宗昌公与湘山昭杰公分支以后,即将其分支之祖宗昌公坟置于宁邑五都十六区戴家上首礁木咀处,其后子孙繁衍,聚族而居,宗昌公支下族众规定:^v^每岁清明中元祀之,所以妥先灵也。^v^(《(湖南宁乡)沩宁戴氏四修族谱》)
安徽太平岘阳孙氏家族先太师熙侁公暨夫人赵氏,敕葬旗龙前芦山之麓,后遭永乐之难,太师公墓前之华表不存,翁仲亦寝废,祀典制度自然旷弃。到同治十三年(1874年)其祖先道公继承先志,于高州置祀田十四亩,另立碑记,嵌在高州悼叙堂的壁上,并对墓祀作了具体规定:春社后一日,各房各支派一人,前往高州悼叙堂住宿,第二日黎明,整肃衣冠,前往距高州25里的芦山始祖墓致祭。礼毕后再返回惇叙堂会聚饮福。第三日,各归。墓祭余赀则分给墓祀各人作往返费用。(《(安徽太平)岘阳孙氏族谱》)
六、祭田。
如同祠堂的建筑、维修以及日常活动需要有经济支撑一样,坟墓的修建、墓祭活动的开展,亦需要有一定的经济保障。上述安徽太平岘阳孙氏家族之所以能在春社时组织各房各支派代表前往数十里外的芦山进行墓祭,并保证食宿以及来往交通费用,关键是购置了十四亩的祭田,否则祀典之类活动纯属空谈。其他家族也类似,凡有正常的墓祭
活动,则必定有祭田等予以保障。
如《(江苏镇江)润州邹氏宗谱》(道光八年)^v^邹氏八世祖朴斋公茔前祭田图^v^:^v^右刘庄村南字圩八世祖朴斋公茔前祭田全图。田在城西二区十四都西十五图刘庄村南字圩高骊山枝驴子湾王家山咀。茔前祭田共九契,计田十八亩。又前丁松友所卖山契内田一块,计田三亩,二共祭田二十一亩。内除茔前挑塘同田一亩五分,又接右首沙咀用八分,二共用田二亩三分,净存田十八亩七分,七家领种。夏纳干麦共三担三斗九升四合三勺,秋纳熟米共七担五斗五升五合。^v^
《(广东惠安)西河林氏族谱》(光绪三年)^v^林氏殷太师比干墓图说^v^:^v^比干公,殷太丁子,帝乙弟,官少师,忠谏而死......公墓在汲郡,今河南卫辉府,去城西北十五里,历朝祭典。墓东南有田七顷五十亩,前代传为供祭,今系汲县民佃种办祭,恐年久泯灭,故勒石以志之。每年四月四日致祭,羊一,猪一,玉帛果酒等品。佃户张冈、张琬、李冈、李让、崔昇,每种七顷五十亩,为诞辰费。^v^
《(安徽祁门)桃源洪氏家谱》〖〗(光绪二十六年)
七、坟墓管理。
同祠堂类似,为了加强对墓域、祭田、墓祠、庄屋等的管理,各家族都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湖南益阳新邑黄杨山龚家坳地,为龚氏荣、华、富、贵四房在明初所置祖坟山地,时由四房会集,各出资费共同购置,为加强管理,^v^由四房书立合约,各执收照,俾世世子孙恪守规议为据^v^。其规议要点:
1.进葬不许骑宗跨祖,违者归宗处治。
2.界内树木公蓄公管,如有擅行砍伐者,公处送治。
3.祭产系四房公业,招佃看守,永不许典卖。(《(湖南益阳)武陵龚氏十二修族谱》)
为了保证墓祭活动正常进行,有些家族不仅置祭田,制订墓区管理制度,而且还在墓旁专门设置祠或庄,以加强对墓区的日常管理。如《(浙江鄞县)鄞西秦氏宗谱》(道光七年)介绍,秦氏周家漕墓为秦氏果庵公墓,为加强对该墓的管理,专在墓东南建^v^静远庄^v^:^v^庄一座,坐落墓之东南,坐北朝南。临河门屋一间,正屋三间,中奉香火,四围墙垣,门扇壁络木栅俱全。内厨灶桌凳物件,俱有交单,着庄人看守荫木,给田四亩,每年秤谷四百斤,归公庄。^v^
十六族产
族产,指家族所拥有的集体财产,包括土地、祠堂、宅第、仓廪、庙宇、桥梁、工商经营等,是家族为贯彻^v^尊祖、敬宗、收族^v^宗旨而设置的财产,用以维持祭祖、建祠、修谱、赡养、教育族人等支出,其中最重要的是族田。
下面以《(安徽祁门)桃源洪氏宗谱》(光绪二十六年)的族产为例。该谱共六卷,卷一为新旧谱序、凡例等,卷二为诰敕、人物、烈女等,卷三、卷四为世系,卷五、卷六为庙宇、学堂、祠产、祭田、墓图等。也就是说,卷五、卷六为洪氏宗族的族产部分。下面按原谱次序简介该族族产。
1.庙宇。洪氏家族认为:^v^我族食德服畴,世遵礼法。祀文昌以崇儒,祀关帝以尚义,祀汪王以报德,祀史卞以教忠......祀杜公守佛法而悟慈悲,则祀菩萨于从宜之中寓从俗之意。^v^
洪氏家族历年所建庙宇有:
文昌阁。在本村竹山下。由先祖先廷等捐大紫堂祖屋移建。中祀文昌帝君,以本族先达附祀。
关帝阁。在村口文台阁上。相传先祖文颜捐建,祀汉寿亭侯关公。以周仓、关平配享。
杜公庙。在洞门外右首。同治年间重建,中祀本境杜公,以龙王、土地配享。史、卞二侯庙。在太尉庙下,首祀史侯孙德、卞侯项胜,相传驻于此。宋嘉定二年封助灵史将军,助顺卞将军,淳祐四年封辅灵、辅顺二侯。
汪王庙。在洪村塅对河。中祀汪王第九子,上有汪王华及夫人钱氏像。
观音亭。在文台上首。祀释家和观世音菩萨。
以上庙宇设施,与其他家族有共同之处,但又带有洪氏家族地方特色。
2.桥梁。洪氏家族指出:^v^我祁背山面水,随处有桥,行旅之人,无老厉揭。^v^择其有关利涉者,列于编,庶几世世子孙举步不忘先德。^v^桃源桥。明时洪傅建。玉树桥。坤、坚两大房建。上南桥。在洪村塅对河汪王庙门口。据堪舆家言,不能用石,至今架木为之。下南桥。在太尉庙对河。同治季年用木新建。
董氏家族的环山书院是祀孔和文人聚会的场所,是董氏族人重视文教的象征
3.学堂。洪氏家族认为:^v^古者家有塾,党有庠,故人才皆归造就,而天下无没字碑。又定以八岁入小学,教以洒扫应对之节,十五入大学,进之修齐平。学堂之设,系来久矣。^v^洪氏家族先后设立的学堂主要有:
翔凤书屋。在文昌阁下。
青友书舍。在文昌阁左首。
石埭书屋。在苧坞口。今圮。
松涛书舍。在桂竹坞,尚同读书处。今圮。
赤山书舍。在赤石坑。今圮。石峰书屋。在圹坞,中署三友堂额。南山书屋。在式榖堂后。今圮。敬业书舍。在城东洗马巷。承载建。守砚斋。在祠前右首,荫楠改建,门署碧云山馆额。又新书屋。在城东敦仁里,道善同弟赞善建。
4.祠堂。洪氏家族指出:^v^我族明代来迁,阅三世,即议建祠。维时学士文人,彬彬秀茁,闽粤之间,又有xxx大贾相接济,故不数月告厥成功......然以一姓之大,千百人之众萃于一区,遇有婚祀,恐多拥挤,于是分相、寿两大支,增建大厦......而阀阅之家复援此意,各立第宅以荣君赐。一时榱桷辉煌,竹松苞茂盛矣。^v^洪氏祠堂、第宅主要有:
惇睦堂。明嘉靖戊申年(1548年)建。又称^v^尊祖敬宗,叙伦厚族,在此举也^v^。该祠系洪氏总祠堂,祀唐始祖经纶公、迁祁始祖大楠公、迁铎墅始祖均祥公和高曾以下之亲,其余宗亲以次咸附。
丕承堂。永英等为其祖相一公建。
慎徽堂。汝渊等为其父明贡士寿二公建。
式榖堂。声业兄弟建。同治二年毁于兵。
治榖堂。承文等为其父贡士世鼎公建。今圮。
诰敕亭。明举人尚同建。今圮。仕郎第。明滨州州判亨彦建。今圮。鸿胪第。明鸿胪寺序班世义建。同治二年毁于兵。右史第。明文华殿中书士英建。今圮。
中宪第。石阡府知府彬为其祖业、其父诰建。同治二年毁于兵。
大紫堂。在本村佘家塅。坚公建。曾孙光廷等输入总祠。康熙戊子,廷广同弟廷素重造于东洗马巷,以继祖志。
褒封第。州同世迎为其父孔玫建。
三世大夫第。在城东敦仁里,同知兼善为其祖秉杰、其父泽建。
承恩堂。在城东敦仁里。训导炯建。咸丰年间,曾侯国藩督师祁门,就此驻节。
6.义田。是为赡养家族或救恤家族设立的田产。洪氏家族为^v^以膳贫寒^v^设立的义田,包括车田坷二十四号田三十二丘(原租八十三秤十三斤)、车田坷玄青宫塅二块(租钱一百三十七文)、东七里宋山下田(原租二十秤)等共316处,是洪氏仅次于祠堂祀田的家族财产。
7.永济仓。义田是洪氏为平时接济贫困家庭而置,为备灾荒,洪氏又有^v^以济荒歉^v^的永济仓。洪氏于明代中期,通计男妇老幼壮艾以及庄仆不下九百口,有业者少,丰则可谋生,荒则嗷嗷待哺,则祁河一遇水旱,艰于转运,江右之米恐不接济,因集众在祠,议立义仓,计聚乐输银贰千两,设仓买谷,贮积以备荒歉平粜。并择族中三位长且贤者为董事,进行管理。对于专门存留赡族谷米的永济仓的设立,族人^v^咸称善举^v^。
8.学田。前述洪氏为培养家族人才,曾先后设立^v^翔凤书屋^v^等多所学堂,学堂平时开展教学活动,必须要有一定的地租收入来维持,洪氏学田应运而生,包括金字牌坟亭口田二丘(原租十秤)、小路六百里田一丘(原租九秤)、西坑田(原租六秤)等共38处。
9.兴贤文会田。洪氏为进一步造就家族^v^处为家珍,出为国华^v^的杰出人才,仿古代从英才聚会立聚英会之意,专门设立兴贤文会,取兴起英贤之意,文会成员经常聚会,崇尚文学,敦说诗礼,^v^一则以副国家梦卜求贤之意,一则以继祖宗作养人才之志^v^,为此,专门设置兴贤文会田,以支撑日常兴贤文会的活动。兴贤文会田包括洪村塅八分里田一丘(原租八秤)、同处七分里田一丘(原租七秤)、同处横丘田二丘(原租二十秤)等共96处。
10.墓地。洪氏家族认为:^v^夫人生为寄,死为归,盖生则修短有数,归则千秋难料,是生寄固为重,而死归尤为重者也。则必择山川融结之所,厚其衣食,培其棺椁,以归藏之,世以宗嗣守之,使上无风雨锄代之惊,下无虫蚁黄泉之患,则神魄安逸,福子荫孙于悠久,岂非死尤为重者乎!^v^祖先墓地对洪氏家族为说,也是最重要的族产。洪氏家族墓地,计有均祥公墓(在五都五保水字一千零八十号,土名牛绳降)、均祥孺人墓(在五都六保玉字四百十九号,土名芦荻坑下坞)、相公墓(在五都五保,土名洪家塅琵琶塘)等共34处,共葬22世至36世列祖列宗墓穴。
上述《(安徽祁门)桃源洪氏宗谱》族产内容丰富,比较全面,既有家族特色,其设置族产的宗旨、做法,又颇具典型意义,很有代表性。
来自:华夏董氏大全>《谱牒文化》
推一荐:发原创得奖金,“原创奖励计划”来了!
0条评论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谱牒文化丨修家谱该不该接到炎黄?
谱牒文化丨修家谱该不该接到炎黄?采用大宗之法都会有一个源流世系和宗支世系,而采用小宗之法修的家谱,对修谱的家族来说只有宗支世系,所以如果采用大宗之法修的家谱,可以辩证的眼光看待。源流世系...
族谱的未来
族谱的未来武平王氏宗亲。以后的社会,不管怎么变,家谱睦族的四大功能仍会继续存在:(1)阅读族谱以识本根(2)修撰族谱以联族属。由于现代科技手段的飞速进步,不难预料,未来族谱的存在方式会跟传统族...
从女孩入新谱看中国家谱发展的走向
从女孩入新谱看中国家谱发展的走向。中国的家谱由来悠久,在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同时,甲骨文、金文中就出现了家谱的雏形。1998年7月10日《xxx》刊登了题为“重视开发谱牒资源,建立中国家谱信息库...
中华商氏第四届宗亲会公告(第4号):关于落实商氏传统文化传承的公告
中华商氏第四届宗亲会公告(第4号):关于落实商氏传统文化传承的公告。家谱的核心是文化传承,谱中家训、家规、家族中优秀人才,都能起...
家谱文化
关于家谱的起源时间目前尚无统一说法,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文字家谱出现之前还曾有口承家谱、结绳家谱等早期形式。世系是家谱的核心部分,也是家谱中分量最重的部分。宋明以后,随着国家选官体制的改变,...
【邓氏简史】 族谱的历史变化
王侯贵族才有家谱,普通百姓没有族谱。各姓各氏只有少数家谱采用欧阳修、苏洵的“小宗之法”,大部分家谱为彰显门第,采用宋朝皇族家谱的“大宗之法”,编修族谱、宗谱、大宗谱“会千万人于一家,统千...
如何写谱书名称
应邀参加南京师范大学承办的中华大族谱国际会议, 有幸接触各姓氏家谱, 如《孔子世家谱》、《中华方氏全族统谱》、《中华邱氏大宗谱》、《湖北省谢氏宗谱》、《中华喻氏通谱》、《南阳房氏族谱》、《胡...
中国人,到了该为家族建一座祠堂、修一本家谱的时候了!
中国人,到了该为家族建一座祠堂、修一本家谱的时候了!而这种对祖先的崇拜,让很多村子里的家族都建有祠堂,遇到清明、春节等传统节日...
“文化认祖”与“血缘认祖”分列编纂是实事求是、尊重历史的重要修谱方法
应该说,有了文字就有了家谱,有了家谱才有了人类历史。所以,创造“文化认祖”和“血缘认祖”分列并存的修谱法,不再简单沿袭各姓氏传统的统宗统系的修谱方法,不再为追求“世系源远”而杜撰冒认先祖...
微信扫码,在手机上查看选中内容
微信扫码,在手机上查看选中内容
续修家谱序言范文 第4篇
参天大树必有其根,万里江河必有其源。普天之下炎黄子孙,一脉相传。说世系、道宗族、辨亲疏,以延宗亲之道。国有史、县有誌、族有谱,同为一理,此为秦氏家族修谱之初衷。
相传先祖秦国蕃为湖北省麻城县人氏。明朝万历末年,移民大搬迁,随携妻小,逆汉水、坝河而行,历经艰难万险,迁入今陕西旬阳靛纸沟定居,距今已有300余年历史。先祖们在社会生产力极度落后,自然条件极端恶劣的情况下,世代繁衍生息,代代相传至今,可谓历经艰辛。从先祖秦国蕃始,今已传至第十四代人,在世人口多达数千,陕西省各地均有分布,不乏有识之士、栋梁之才。我们不能忘记他们,更不能不知道我们从何而来。思修族谱之大事,上可告慰祖先在天之灵,下可使子孙后代有寻根之本,可谓千秋之功德。因未能到祖籍地湖北考证,又无老家谱考查,致使族谱中秦国蕃以上祖先字辈谱缺失,秦国蕃以下六代人无法考证。实为吾族之遗憾。
同时,让我们欣慰的是,我们祖祖辈辈、代代口传,却能记住三百多年来的家族史及宗亲支系关系,足以说明秦世家族尊长辈,重宗亲之美德。现今可用字辈谱仅剩两辈,再续家谱已迫在眉睫。为使秦国蕃后裔情亲永续,世代相传,20xx年秦正兵(现已逝)、秦正彦曾联系西河秦氏族门前往旬阳老家共商续谱事宜。由于续谱困难重重,加之当时交通不便、通讯条件所限,信息交流不畅,修谱意志不坚定,随搁置而不了了之。家谱不修,寝食难安,无家谱可查之遗憾不能再留给后辈,这是秦氏族门要人之共识——重修新谱刻不容缓。20xx年正月,旬阳老家秦正伟等人,再一次召集秦氏家门,下定决心,重议修谱大事。由秦正彦、秦正伟、秦正华、秦正柱、秦治海、秦治平、秦治安、秦万波等人组成修编委员会,负责族谱修编事宜。
续修家谱序言范文 第5篇
自五宗九族之礼不行于天下,后世凡通能都大邑之间,号称巨室(族),而能仅谱其家者,不多得矣,若进而能谱其族者,则尤鲜焉!况推及天下同源异流者哉!能推及天下同源异游流,必其心之仁,志之远,力之徤、而学问之充博也。会祁间庠士陈君坚,一日思欲矫世俗之弊,溯本寻源,合陈姓而一之,其固大有功于陈氏矣!然便千万世之下,步尘蹈迹,伦理得以不冺,昭穆得以常明,维持名教于诚心真切之地,又谁之功耶,此此余喜得于观创见,而不容以辞请也,按陈之先本妫姓,出于胡公满,受周武王之封于陈,世(以)主虞帝之祀,传至愍公越,为楚所并,子孙因以国氏,赢秦之季,有曰平者,即越之十世孙也,家于阳武户牗,与张子房同为高帝谋臣,封户牖侯,拜相光显天下。
(汉)元帝时,有讳汤者,又以平六代孙,拜西城副校尉。奉使方外,诛斩郅支单于及阏氏太子名王以下千五百余级,功上,锡爵关内侯,于平有光,汤之后,移家颖川。七传而生文范先生实(寔),以节义风四方,至谓在曰:宁为弄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厥子六皆贤,而元方、季方为最,世称难兄难弟,殆本诸此。
自是颍川之陈亦着,二方之子孙亦盛,显于魏同,丕播于晋,大行于宋、齐、梁、陈之间,如大司空群,尚书仆射泰,至讳逵而迁长城者,皆元方之后也。高源太守閠魏主簿,谭至为福建节度使,曰:迈而迁莆田者皆季方之后也,季方之后居蒲为多,泉、福、建、安之境次之,宋元间罕有会者,故其派无传焉。
长城自逵之后十一(应为19?)世生武帝霸,继梁而有天下,传五君凡三十三年,故当时膏腴之地多为陈氏所居。
有曰新安者,则伯固[新安王,妃孔氏]之封,而其后居家绩溪若崇德(今浙江石门)、昌溪、霞溪(池州)、陈村(今江苏徐州)古山陉之云岑、昌化义千,类皆绩溪之分派也。
有曰宜都者则叔明[宜都王,妃方氏]之受封而而其后移家德安[今九江市德安],皆宁州,武宁[今九江市武宁,在柘zhe林水库上游],兴国[今赣州市兴国],安义[今南康义安],高安[今南昌市高安市],南昌,靖安[今南昌市靖安],建昌,丰城,瑞昌瑞昌[今九江市瑞昌市],奉新[今南昌市奉新],武昌[今湖北省武昌市],奉新,武昌类皆德安之分派也。
有曰湘东[长沙]者,则叔平[湘东王,妃丁氏]之受封,而其后居家歙[安徽歙县]之黄墩,若乐平[江西上饶市]、临淮[安徽凤阳]、定海[今浙江宁波]、永嘉[今浙江温州]、昆山[江苏苏州]、金华[今浙江金华]、灵璧[安徽凤阳],类皆黄墩之分派也。
有曰豫章者,则叔英(豫章王,妃田氏)之受封,而其后移家吉州[江西吉安]黄金乡,若城东聚星街、吉水[吉安市吉水县]、赤岸[赤水县地]、崇仁[江西抚州]丹桂里、新淦[江西临江]之润陂、大塘、清江[临江市清江县] 之黄龙潭、类皆黄金乡之分派也(伯)仁,[妃褚氏]受封于庐陵[江西吉安]、而安陆、新昌、大姑、信沣、新田[永州市]、泞州、沙市、宣城、长安诸派皆祖之。(仁受封于庐陵而安陆新昌大姑,信丰,新田,宁州杉市宣城长安诸派,皆祖之,)允[叔宝子,封吴兴王,妃宋氏] 受封于吴兴[浙江湖州乌程县],而平湖[浙江市]、延津[河南卫辉县]、嘉兴、东阳[浙江金华市]、义乌、琏市[湖州归安]、海盐[嘉兴市]、乍浦[嘉兴平湖] 诸派皆祖之。庄[叔庄,封会稽王,妃夏氏] 受封于会稽[绍兴市],而凤阳、涂山[凤阳怀远县]、广德苦竹墩、台州状元塘诸派皆祖之。献[叔献,封河东王,妃余氏] 受封于河东[山西],原武[开封市]、鄢陵[河南归德]、宁祥、祥符[开封市]、时和[巩昌西]、临颖[许昌]、新郑[开封市] 诸派皆祖之。(受封于河南而原武宁陵祥符时和临颍新郑诸派皆祖之) 俨[叔俨,封浔阳王,妃余氏] 受封于浔阳,而安仁、太原、陈营[河南陈留]、南河[开封河阴]、鄱阳、南村[河南黾池]、贵溪[江西]、永丰[吉安] 诸派皆祖之。(俨受封于寻阳而安仁大原陈营南河鄱阳南材赀溪永丰诸派皆祖之) 虞[叔虞,封武昌王,妃田氏] 受封于武昌,而江夏[武昌]、金沙[长沙市]、竹牌[黄州蕲水]、团风[黄冈市]、荆、襄诸派皆祖之。(虞受封于武昌而江夏金沙竹牌轩风荆襄诸派皆祖之)若赭山、山阴、淮阳、遂昌、奉化、乌城、无锡、常、镇之派则自恬王[叔宝子,封钱塘王,妃谌氏]于钱塘、俭王[叔俭,封南安王,妃干氏]于南安始也。 鄱阳、大园、南昌、石桥、进贤、罗岺、湖楠之派则自山王[伯山,妃乐氏]于鄱阳。
谟王[叔谟,妃胥氏]于巴东[川东]始也。
至于西川东门[成都],又由太子深避隋所迁,而后亦移家保宁[成都]新井[成都南浦县],而卒宏大家声,如三尧者,亦有奉节[四川]出镇,因家浮梁[江西饶州]、盐仓岭[江西浮梁地],而殁能死职庙祀,如大夫轶者,亦有宦游江逝[浙江],爱其山水佳胜,而家桐卢[浙江],如观察使轻者,若吉水长松(一作重庆南川)、鄱阳礼城、婺源霍口[安徽]则托始于新井;而瓜分子折;如乐之城南[江西乐平],婺[安徽婺源]之金阐、五马、凤山沙源;又或有自礼城、自霍口者,与夫祁[安徽祁门]之竹源,休[安徽休宁] 之陈村、浮[江西浮梁]之引京、下连、镇市,则肇迹于盐仓岭;而溪殊径别,如祁之西方村、程村、磻溪,宣化[广西南宁]、崇善[广西太平]、棕榈[广西南宁宣化地]、谷木;如建德[江苏池州]小梅、青阳、湾里[青阳地];休之水潭、潜阜、罗坞;歙之慈孝坊、太平[宁州]之西乡;又或有自竹源、自陈村者也。
至于祁门东山,则系出叔达封义阳王,居长安蓝田,而其后移家闽之莆田、赣州之马头、吉安之庐陵县大湖塘凤凰山;若西蜀之阆中,如三尧者;茶陵之东乡,如四汉者;分迁不一,若马头、蒲江、陵尾、长冲后港,祁阳、宜章、全州,永兴、耒阳、塘村[兴宁县]、石墩[兴宁县]、攸水、马头香山岭、攸县东江乡、马兜[江西安成]、石陂、栗源堡、葛田、文江[吉水]、类皆蓝田之分派也(有曰义阳者则叔达之受封,而其后移家玉山、隐螀,若半x口大门里阳戈、荣锦、坊德、兴之陈源暖川齐村上饶沙溪类皆隐分派也。)其余或出彼入此,或出此入彼,殆如断丝散绳,诚不可头绪也。
[后]唐[明宗李嗣源]天成间,有天麒、万镒君子者,一倡是会,于是而相从三百余支,继之宋开庆,则得半焉,继之以元至正,则又半焉。自后各望其地,各宗其谱,虽咫尺之间(虽咫尺之远),而有泰越之分。回视古人家天下之心,殆天壤矣!(殆霄坏矣),今观二陈君之为是,岂直家天下云乎哉!散于天下,收于庙中,国之制也;散于天下,收于谱中,家之训也。陈君之意,盖欲拔浇漓之俗,挽回纯朴之风。使族之人,各自其身推及于其父,自其父推及于其祖。自其祖推及于其曾祖,自曾祖推及于其高祖,又自高祖而推及于无穷焉!
则吾同身者,同吾祖者,同吾曾祖者,同吾高祖,同吾世分祖者,虽有亲有疎,有远有近,贫富贵贱,知愚,有贤有不肖之不同,自祖宗视之,则皆子孙也,(何有亲疏、远近、贫富、贵贱、智愚、贤不肖之分?则亲之于疏,思如何而敦睦之;近之于远,思如何而时会之;富之于贫,思如何而周恤之;贵之于贱,思如何而维持之;智之于愚,贤之于不肖,思如何而劝勉之。)殆见好恶相同忧乐相共,音问相通,声势相倚,纲纪相扶,有无相济,,出入相友,会遇相接,德业相勤,过失相规,农未相赀,商贾相合,水火盗贼相顾,疾病患难想恤,婚姻死丧相助,(乎弱,众不暴乎寡,大不欺乎小,)一宗之中和气周流仁风霶濡,上无愧于祖宗,次无愧于大家,次无愧于斯谱矣,善哉。
陈君之为是也,(然其辑谱牒、表世系、叙节略、写遗像,即所谓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或者指为无益之举,此不知谱者也,乌足为陈君议哉!)故曰能推乃天下同源异流,(不欲其异,而欲其同),其心之仁、志之远、力之建、而学问之充博也,嗟呼!举万钧之鼎,必乌获;而后能游千仞之渊、必津人;而后可胜斯任者,余固知非在斯人也。然谱学失传久矣!感发而兴起者亦多也,求如是谱,光明正大,简切真实而易观者,盖寥寥焉!余以是又知陈君为经纶之手,而是谱信哉为大成也,故并呈之,以为将来者劝。
续修家谱序言范文 第6篇
家谱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因各种因素而编写形式有所不同,在编写体例、记载范围、记载内容和编修重点会有所不同,但其格式规范基本上是相同的,是统一的一套完整体系。一般来说比较完整的新家谱大致包括以下内容:谱名、谱序、谱例、谱论、恩荣录、像赞和遗像、姓氏源流、族规家法、祠堂、五服图、世系图、传记、谱系本记、族产、契据文约、坟茔、名迹录、任宦记、年谱、艺文、字辈谱、领谱字号、续后篇、捐修人员等。大多数家谱在内容格式上可能只用到其中部分内容,但各家族家谱格式中的都要用到其中谱序、凡例、姓氏源流、族规、祠堂、世系图、传记、字辈谱、捐修人员等主要部分。现代家谱应该按照谱序、凡例、姓氏源流、族规、祠堂、世系图、传记、字辈谱、捐修人员等内容编写,就可以编写完成现代家谱。
续修家谱序言范文 第7篇
1.首先是写序言,就是要写家族姓氏源流,写明同一族姓的来源与迁移等,一般家族姓氏源流都是以近几百年的姓氏分支说起,再加上姓氏的起源。2.第二,写明家族族谱的堂号,堂号一般取自郡号,相对来说这个群号就是祖先的地位象征,也可以根据家族精神自创堂号,现在新修的家谱都是自创堂号的多。3.第三,大多数的家族都会有自己家训,主要是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这样有利于发扬家族精神。新修订的家谱如果在新时代有新的家训也可以添加进去。4.第四,在家族中如果有重大功绩或贡献的人还需要写传记,列传——家族中有重大功绩男子;内传——家族中有品行的女人,如孟母;外传——外嫁女有品行有特殊贡献的,如文成公主。如果有诗文著作也需要写进去。5.第五,写上家族的族产——主要用来记录家族或者宗族的集体财产,比如坟地、祀田、房屋,也有一些族产还包括山林、义庄、学田、义墅。6.第六,家谱还需要写上字辈谱,这个字辈谱是用来分尊卑,别长幼,就像一些武林宗派每一代都有一个字辈号,家谱字辈谱用世系图来展示,一般常用的是宝塔图、树系图
续修家谱序言范文 第8篇
家谱序言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滋养了一个伟大的中华民族,培育了一门勤劳勇敢、仁爱智慧的王氏家族。王氏家族是当今中华民族中的第一大族,数千年来探天人之道,穷古今之变,畅时事之运,励志自强,建功立业,英豪遍神州,美名扬天下。其中一支于明永乐年间从山西晋州迁居到而今的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旧城镇武集居住,重孝悌、信仁义,温良恭俭,开创基业,武集曾经的繁华也有着我先祖的一份功劳。据传武集地处水陆要道,四通八达,商贾云集。曾经有十二作坊,其中就有我先祖一作坊,济宁、兖州、洛阳、开封、龙口等大都市都在这里设有分号,是方圆百里的集贸中心。后因黄河泛滥,洪水滔天,鼎盛一时的武集被洪水吞没,我先祖四处逃难,家谱尽失,自此家道中落,续谱之事一直耽搁。
今逢盛世,国泰民安,人心思源。为晓宗族之谱系,传国学之大义,有王氏守字辈牵头,寻脉络,访亲友,汇众声,集资料,编制此本《王氏家谱》,宣扬家风,以正道义,实乃大有意义之为。此书不仅是王氏族人智慧、力量与精神的继承和延续,更是王氏一门家风、家魂的砥砺和升华,定能起到追思先人,启迪今生,激励后人,树君子之风,行仁义之举,开万世基业之功效。
作为王氏家族的后人,缓缓翻阅着这本厚重的王氏家谱,探寻家族文明的源头与流程,祖先们慈爱的面容鲜活如在眼前。我仿佛看见,数百年来,王氏家族的族人们在这片广袤的黄土地上,昂起不屈的头颅,挺起倔强的脊梁,燃起炽热的心,向着光明的未来,风里雨里一步一步艰难地走来,直至今日的初成基业。斗转星移,今天的王氏后人们正在祖国的大江南北立志有为,奋发图强,代代风流写春秋,千秋万载耀荣光。读毕此书,神圣自豪的情绪,扬鞭奋进的使命感,大格局、大担当的情怀激荡胸中。这是一部血脉相连、魂魄相依的基因脉络,这是一番壮怀激越、勇往直前的奋斗历程,这是一篇大爱盈胸、休戚与共的亲情诗篇。读着,读着,我的眼泪就不自禁地掉了下来,掉在了喷发着细微墨香的字里行间,掉在了族人们共赴时艰、相濡以沫的大道途中。
续修家谱序言范文 第9篇
家谱内容广泛,结构庞大, 篇幅较长,阅读颇费时间,序言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针对这个情况,在序言里对谱书作一个提要式的概述,让读者还未读全书,便已知谱书的大概。通知指出谱书的特点、质量、实事求是评述,肯定好的一面,指出不足,为下一次编修提供参考。
⑤介绍编修新家谱的经过情况和组织领导。
在序言中,简要介绍编修家谱过程,以便读者了解成书的情况,分析时代背景,把握谱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内容。
⑥结尾
简要讲述修谱的重要性,最后写个日期(干支纪年和公支纪年都要写上)
⑦落款
落款需加上写序者名字。写名时不写姓氏。
赶紧关注我,下期更精彩内容等你哦!
续修家谱序言范文 第10篇
吾族并枝副繁本人。更多使喜吾然也村。
个支派多有贤达重建支族家谱,惜未能纵观分和,尝莫不投痛火心焚。毁幸,赖致西前村人下之疃昭有穆心不,可思考祖后宗人之之功亲德疏虑不后可世明之,族支中派,子存孙得贤此良原者谱睹此
述始新封中,国明一世九次六,六别年亲破疏四之旧的立也四。
新运动中,吾苫草马庄村总支轴谱均被
数月也终。成其今后日各子种孙艰之辛可,并所设见席,开与卷先在庙目大掩会卷族在像心,,有我重心修戚家戚谱也之。议达,叙朝本夕系勤,
劳谁先莫且不马有氏定世分居,后巨邑世自子孙数百莫不年来有伦难穷纪,遡其,先时人分存晰神源详流稽难断言自也士,能历祖代为列始祖祖开自山西年乐岁平次县戊教申谕夏讳五可月侍成,之廪十膳世生家员谱讳序可,贤始诚明心先举贤事之集贤建盖家吾谱辈以不致可前知代也祖。宗先人
家乘阅,吾古马之氏贤先者贤为九血世缘孙统生系员而讳立登并庸记撰,、生由员官讳而廷私辅。
校正于大清朝康熙七
父子君臣盖天古下者之圣定王理制,礼无法所,逃修于教天化地而之三间纲。正为九人畴子叙止,于百孝姓,为大人和父,止万于物慈咸。
孔孟寅之也书。而盘鲁古国开大天治,。
续修家谱序言范文 第11篇
东龙山闫氏族谱序言
一续时间:明代万历四十七年(1620年)岁次巳未二月二十三日
《九茔总闫氏祖茔同立祖茔碑记》
(地点:桥的沟北岸上碑序)
尝闻商之大业肇自玄王,周之鸿基造之后稷,乃知古帝王之继天立极应运兴起者,虽继皇之默为翼赞也,实由于祖先之培植根深灌溉蒂固尔,后之子孙振振揖揖绵延为无疆之庆也。知帝王则知氓庶矣,知古昔则知今日矣。今我宗族其兄弟繁衍子孙昌盛力于农商而克勤克俭创业垂统者,比比皆是,犹其众家之常耳。迄于今儒业衍之数世益盛,书香继累代历弥新,此虽后之余庆,实由我先人之培植灌溉其所酝酿者深矣。尝观之水矣,源之深者其流长;又验之木矣,根之沃者其枝茂,非此之谓乎?旧岁每届清明,候同族各携祭仪至祖茔前列序昭穆,因追念我始祖乃山西壶关晋庄迁居此处开创业土,其身阅疆理之劳动,备尝缔造之艰难,乃我族源源本本之处也。不意为洪军之变,误为军士所袭,不可起为茔祖,因寄塚坟于庄西大枣园,则此茔之首立者,乃二世之继祖,非始祖也。众与追念之际,不觉伤感,遂喟然叹曰今“日绳绳之子孙,皆自一人而出,可汶汶不表扬于后乎?可泯泯不传流于世乎?”于是我兄弟辈中有一人名朴遂慨然曰“众等皆有思祖之意,朴愿为首以刻其成。”众皆拜谢。遂
续修家谱序言范文 第12篇
在谱序撰写完成后,应在末尾落款处注上撰序者姓名,除单字的姓名以外,留名的时候都不用写姓氏。如撰修某某(从有谱以来你是第多少代)世孙某某(名字不要写姓氏);又如缮写某某世孙某某等。
最后注意4个问题:
(1)编修序言十分考验编者的文笔功力,所以写序言尽量找族中/外族有文化学识的人来写。
(2)写的过程中避免语言空乏,言之无物,或带有浓烈的宣传色彩,内容应真实不夸大,行文简洁流畅,叙论结合。
(3)序言篇幅宜短,一般以一千多字为好,不超过二千字。
(4)文风上有的人喜欢用文言文,以此表达对祖先的尊敬。也有人喜欢用白话文,目的则是让后人容易理解,不造成歧义。但无论哪种方式,都有其作用和意义。现代比较推荐大家使用白话文来写家谱序言。
续修家谱序言范文 第13篇
宇宙之内,天地之间,姓氏的起源流变、发展,论证起来是姓归宗,是同根,以正天道、文化的生生息息。自太昊(hao)伏羲氏统一万邦部落,创立“龙天下”。因此龙的子孙这位始祖,结束了野蛮社会,进入了文明社会,结束了数百年的群婚、抢婚;制嫁娶,通媒妁的一夫一妻制;倡偶婚、别血缘,近亲不通婚。提高了人的自身质量,促进了文明。从黄帝、轩辕,追溯到六千年前的炎帝、黄帝归伏羲。疏通了中国远古姓氏梗阻,中华归一。
姓氏,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古训“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也”,自古就有讲孝道,讲寻根祭祖,讲求统一的美德,其风格特美。产生姓约5000年历史。姓和名产生于人类交际与人的区别的需要。因此我们都是同一姓的始祖,总姓相同。到周朝,就成功地辨别了种族,女子称姓,男子称氏。宗法社会时期,谱牒起源于汉代,南北朝时才称“某氏谱牒”。姓氏不仅是私人的事,亦是家族人的事;姓氏也是一种文化;姓氏不仅是讲祖宗,别血缘,一个重要的是讲亲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人人爱人,人人像爱自己父母一样推己及人,像爱自己父母一样博爱人人;人人不忘其祖,不忘其婚,不忘其亲情。
追踪姓氏,我们就知道了我们生命的由来。人人都希望知道自己是谁的子孙,自己的父母、祖、曾祖是什么样的形象,这是本能。关于几代人的嗣(si)续关系,有口头记述,有丧仪、祭仪,都要视其亲疏、辈分高低。这是日常生活离不开的,从此打开了久郁心中的大结。未成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我们知道自己的肉体、心灵、心中之血脉传承,从而使自己不至于太昧于自己的短暂人生。参天之木必有根,环山之水必有源,是谓根源。草木祖根,山祖昆仑,江河祖海,是谓问祖。寻根问祖,追根祭祖,不在祈福于祖先,而在明白自己的身躯。我们与祖先是血脉相连,祖先曾经的苦难与辉煌,一定会通过这血脉传到我们现在。
追溯姓氏,我们就知道了古代的姓氏是有高低贵贱之别。“氏”是贵族所特有的,丢“氏”就是丢贵族的地位。故“氏”是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有“氏”者贵,无“氏”者贱,这是古之常理。据考三代以前有贵族身份的男子是称氏与名,而不称姓,只有妇人才称姓,至于庶民,当然无氏,故只能称名。追踪姓氏,就知道何人之间不能通婚,同姓是一道门槛。我们的祖先在三千多年前就已规定,所有的男女都不能跨越这道门槛,而走进婚姻的殿堂。同姓不婚,不是同氏不婚。“氏”重在别贵贱,“姓”重在别婚姻。氏同姓不同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氏”可改变,“姓”是不可改变的。到秦汉时期,姓氏才合二而一,皆可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
姓氏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我们千万不能小看它。姓者生也,因生而赐姓,这是血脉传统的关系,这是血缘传统的标志。氏者,旁支别属也。胙(zuo)士命氏,这是地位身份的像征。姓重血统,氏重地域,一纵一横坐标,两者交叉,把每个人固定在唯一的靶心上,给后人回溯历史,提供了无上方便。姓的那一边,中国人明白了地位,再建立起地域、身份之坐标。纵横坐标的发明,是一项伟大的发明,真可誉为中国人民的第五大发明。要知道多数的欧美国家迟到中世纪中期才开始采用姓氏制度。朝鲜,越南等亚洲国家亦在十世纪才相继使用姓氏,日本迟到1870年(民治三年)才准许百姓取姓,中国则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
姓氏而外,中国人又发明了“名”,它是用来区别同姓同氏中不同个体的。姓氏名之外,中国人又发明了“字”。字是人名孳(zi)乳发展出来的另外的名。姓氏名字之外,中国人还发明了“号”。这号的发明,恰恰表现中国先人秩序中求活络,张弛中求自由的灵活精神。“号”精神是自由,取法灵活,不受限制。“号”可以说明姓氏文化中的一包调味剂,常常叫人回味无穷。
由姓而家庭,由家庭而家族,由家族而家族文化与家族精神。一姓有一姓的个性。传统所养,基因所迫,个体很难逃脱其规律。或帝皇不足,或侧重政治、军事,或五世六公、九代封侯,或数世科名,门第清华,或专心干一门而成工商世家、书画世家、医药世家……。家族文化乃是中华文化之缩影,在家族文化里,吾人既可读到政治、经济、教育、道德,又可读到祖先之生存状态,处事心境,价值观念,更可读到吾氏吾民之悲欢离合,生灭盛衰,死去活来。
寻根问祖,问祖归宗,渊源流长,先秦古诰,大多不传于后代,今传本《大载礼记》和《名贤汉族言行类稿》记载,尧、舜、契、稷等的传承关系,至汉代谱牒就较详细了,东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谱牒专家,修谱甚行。为了避免冒认宗谱、虚夸、伪冒等现象,“统其祖考之所出,利其子孙之所分,别其姓族分其类”,使之相从,别其婚,其生不蕃。从而体现了姓氏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内涵深广,道明了姓氏在历史上的社会形态演变。在现实生活中,人口流动频繁,通婚的范围扩大,不求在血缘、甚至有的只有姓或只有名,或者根本不去区分名或姓。现代人所重视姓氏区分个体功能,而传统的血缘,辨别婚姻的作用在逐步减弱。为避免这些现象,完全有必要弄清楚。我们认为姓氏除为个人所用外,仍是社会处理血统、婚姻、财产传承等所考虑的基本依据,如果把它看得过于简单,未必可取。君不知不尊重祖宗数千姓氏的传统,强调符号性,随意创造新姓氏,势必引起血缘糢糊。各姓人口数量悬殊,变得越来越明显,甚至逐步加大,结果大姓人口越来越多,小姓越来越少,甚至淘汰。大姓同姓同名出现,与小姓距离逐步加大,取名随意性增强,现在同名成灾,这些现象吸引着我们,触动了我们心中追求溯源,寻根情结。姓沿何时何地,血缘、婚姻和始迁祖是谁,都无从考证。我宗族为何如此纷乱,至今尚无一卷完整、象样的族谱。本宗族在历史长河中经历过怎样的繁衍变迁,出过多少名人贤士及基本丰功伟绩,有那些人可以传承优秀的家族文化传统,激发本族文化兴趣,增长寻根热,让后人看到本族先人们的色彩,确实是缤纷多彩,洋洋大观,多么振奋人心。但就是找不着,看不到,这样的现象就让它下去吗?怎么可能!不然就是忘掉祖宗,就是背叛祖宗,也是枉活一世人,这样的家族也是有名无实。
我“袁”氏来源比较单纯,在历史上出自“妫”(gui)姓,是上古有虞(yu)氏部落的首领,虞舜之后,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颛顼(zhuanxu)的后代,他生于姚虚(今山东河泽东北)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妫汭(guirui)河(今山东永济南),所以后代又为“妫”姓。以妫姓的后裔中,在周武王灭商后,以妫姓的后裔胡公满被封为陈侯,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陈胡公妫汭第十一世孙有个姓诸的,字伯瑗,伯瑗的孙子涛涂以祖父的字令姓氏,称“瑗”氏。春秋时期世袭陈上卿,由因当时“瑗”字与袁、辕、援、爰、溒、榬等七字同音,古意相通,所以后来到了东汉(公元前206年)就以这七个字为姓,西汉之后演变专一以“袁”字为姓。
袁姓得姓以后,在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永西南)、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彭城(今江苏徐州)等地形成望族,后来汝南、陈郡(一作陈留,即陈郡是后来的名称)、彭城便成了袁姓三大郡望。东汉时,祖籍汝南、汝阳的袁安担任汉章帝司徒一职。袁安之子袁敝官至司空,袁敝之子袁汤也官至司空,袁汤之子袁逄、袁隗分别官至司空、司徒,这是袁氏门中最引以为荣的“四世五公”。当时天下士大夫无不奔走于袁氏门下,其权之重、势之盛,天下莫得而比(《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注引《吴录》)。至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袁绍依靠这些势力称霸于河北,袁術也称帝淮南。两位袁姓人一南一北,拥兵自重,是当时天下最具影响力的两个割据集团。进入三国以后,尽管袁姓人的势力不及东汉,但依然族大人多,特别是在西晋末年南迁以后,因袁姓累世佐命有功,又与王、谢、萧三姓并称天下盛门,直到隋唐时期,袁姓都一直保持着优越的地位。
隋唐以后,袁姓人口迅速增多,分布更为广泛,从南方到北方都有袁姓。在明清时期,袁姓开始迁世界各地,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袁姓在汉代73个大姓中位列第33位,国家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袁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住在四川、重庆、河北、江苏、河南、江西、浙江、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山东、安徽、云南、贵州等15个省市,几乎遍布全中国,都有袁姓人氏。
袁姓的繁衍发展,给人类社会做出了卓越贡献,造就了一大批历史人物,功勋卓著。根据《史记》、《辞源》、《辞海》考证,在东汉时袁安,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人,字邵公,汉明帝时任楚郡太守,河南尹,以严明著称,后历任太仆、司空、司徒,和帝即位,外戚窦宪专权,他不避权贵,多次^v^窦氏。袁绍、袁術均系名臣,西汉大臣袁盎,东晋文学家、史学家袁宏,南北朝时名臣袁粲,史学家袁淑,唐代文学家袁郊,农民起义领袖袁晁,南宋史学家袁枢,元朝文学家袁桷,明朝诗人、文学家袁凯、袁宏道、袁中道,军事家袁崇焕,明臣袁黄,清朝诗人袁枚、袁江,戏曲家袁于令,外交家袁昶(chang),民国时期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共和国时期^v^领导人之一袁文才、袁仲,英雄袁孝文,戏曲家袁牧之,著名物理学家袁家骝(袁世凯之子),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国家体委主任袁伟民等……历代时期的有功有名的人仕达二、三千之多,真是举不胜举。
历代名人不计其数,但时至今日,我袁氏宗族辈份,无论何时何地都难以清理,没有一个统一的行辈,何为如此错乱,是我们的祖先不重视吗?是我们后代子孙不尊重祖宗遗留下来的宗训吗?都不是的,其根本原因,据我们走访查询袁氏众多《族谱》,他们记载的方式方法,时代起止都不尽完美,班辈千差万别,有32字的,有20字的,有16字的,甚至有几个字的等等都不一致。还有措词遣句存有不少疑虑,为何出现这些令我袁氏宗族后代不满意呢?不责怪我们的祖宗。经过我们弟兄考证分析,主要原因有:
一、在东汉以前袁姓是以七个同音字的袁字为姓,各有各的规章制度和辈份,东汉以后,据唐李咒的《独异志》记载,才改七姓合一为“袁”字。
二、历代战乱,兵燹(xian)纷征,^v^突出,互相残杀,角斗至极,影响了祖先的正常生活,分崩离析,各自逃命,兼之^v^发动的“^v^”运动,把家谱当成“四旧”摧残毁掉,至使族人找不着依据。
三、残酷无情的封建社会制度,它的法制压迫了我们的祖宗。如在公元1630年,明代军事家袁崇焕,广东东莞人,万历进士,天啟二年(1622年)单骑出山海关考察形势,返京自愿请求守辽、筑宁远(今辽宁兴成)等城,屡次击败后金(清)大军进攻,六年获宁远大捷,努尔哈赤受伤死亡,被授东巡抚,次年获宁锦大捷,皇太极大败而去,被崇祯帝任为兵部尚书,督师蓟(ji)辽。崇祯二年(1626年),金军绕道自古北口入长城,进逼北京,袁崇焕得诏,星夜驰援。崇祯帝中反奸计,诬袁崇焕通敌^v^。袁崇焕忠诚地为了他的朝庭浴血奋战,没有死在敌人的刀下,却被自己誓死保卫的皇帝杀害,一刀一刀地割尽全身血肉,一片一片地狂欢吃掉,至此无法抵抗后金,崇祯梅山上吊,明朝灭亡,清朝开始。袁崇焕的骸骨被践踏得杂乱不堪,后被他的部将佘某辞官冒死收殓遗骨,带回广东东莞老家,埋在自己的家中,日夜守护,立为家规,发誓辈辈守护,寸步不离。到现在已是372年,17代孙,未有片刻擅离。目前守坟的为佘幼之。他们这种“慎终追远”,对死者、对活着的慎重,表现出了一个“忠”字。自此以后的明朝对袁姓宗族格杀无论,有的被无辜殃及杀害,活着的各自逃命,逃往各地安家落户、而致乱。
四、湖广填四川:明末清初,从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移民到四川,来的很多,弟兄也很多,来到四川,以“插占为业”,兄弟们都各自分散,有的到了云南、贵州,留在四川也很分散,当时交通不便,难得来往会面,各自立宗主祠,致使不归统一。
五、战乱逃命,易姓改名。如袁长合的祖宗杨安珠先祖,在1362年(元朝至正21年)协同姨兄明玉珍创业西蜀,建立巴子国,国号夏,定都重庆。后四年(1366年)明玉珍去世,其子明升战败于瞿塘峡,被迫投降,封为归义候;杨安珠长子杨荣、次子杨昭遭严缉,掘浮图关地道而逃。杨荣更名为甘玉珍落业于邻水,杨昭更名为袁自伦,落业于涪州铁里内河丁家渡石坂坵(今长寿狮子滩),立下宗祠字派至今,已九代人也。
六、有些人对家谱的思想意识淡薄,不重视,认为是可有可无。袁氏家族如此错乱不统一,令子孙后代很难遵循。现已初步查明了,辈分不清,就以平辈称谓,长者为兄,小者为弟。此之千年离乱,实在难得,可谓大幸也。也算祖宗有德,后辈子孙的福分,我们要倍加珍惜、爱护,不得有半点玷污我袁氏宗族。因此,不能让其这样下去,要力求统一,应有高低辈分,应有规律顺序,应有所振兴,应有所创举,以显我袁氏宗族之风,屹立于民族之林,千秋万代,健康繁衍,永放光明,兴盛不衰。不管怎么说一笔写个袁字,袁氏都是一家亲。现在各分会的家谱,必须严格保护各位先祖用血汗遗留下来的史料,原封不动,不准擅加增删、废弃,若有不爱不敬,或可有可无,漠然视之,正合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的一句名言:“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因此我们必须无条件的处理好,每年祭祖,都要重温家谱,至于以后的祭祖,参拜祖宗的方式方法,可采取分散与集中的办法,各分会以祖宗的生长地(也就是祖籍)为基点,作为分会的祭祖参拜中心,可以在每年的“清明节”这天聚会一次,也可以两年一次,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定。没有资金会餐,可以集资,也可以参加者一人出一餐伙食费,办法灵活多样,不拘一种办法,总之以达到拜祖的目的。凡我袁氏门中,族众人多,希望大力相助,或出钱,或出力,资助筹办,让我袁氏宗族家谱焕然一新,为袁氏家族众之所望也。
续修家谱序言范文 第14篇
由于家谱的多次编修属性,会让历代家谱积累产生很多序言,因历代谱序会写出续修谱的缘由及家族迁徙等历史,所以在修谱的时候一般会将老谱中的谱序保存下来。
老谱中的谱序要如何加入新家谱呢?因旧谱序言一般只在原谱书中才起到序的作用,在新修谱书中就没有了其序的作用,仅作为了解旧谱的参考资料。所以建议将旧谱序言置于新修谱书的附录。如果旧谱中的序言内容特别多,新谱在辑录的时候可以适当挑选,但无论其文字如何费解深奥,也应当保留原样,只需在旁边做以备注,以免后人误解。
在编写新谱谱序的时候,要向读者介绍谱书的内容和资料价值,从序言中便了解到全书的要点和特点。序言如何编写,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续修家谱序言范文 第15篇
自清道光一十九年迄今,凡一百七十载。我卫氏族人承先辈基业,继先贤懿德,披荆斩棘,耕读不辍,虽历经战乱,、时局动荡,仍子孙繁衍,人丁日隆。聚而成村者,盖菜园乡卫庄、卫家寨、周家沟、宫前乡宝疙瘩,计余口;迁徙各地之卫氏余脉亦难以计数。期间,列强欺凌,民生凋敝;民国战乱,生灵涂炭;十年浩劫,生计日蹙。族人亦如国人,虽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终日劳碌,然殷实之家中落,贫弱之子饥馑,以窑洞为居,时有断炊之虞,焉有余暇修续家乘哉!
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吐故纳新,雨露播撒,盎然生机;自新世纪惠农政策惠及黎庶,泽被百姓,翻天覆地,百业勃兴。族众遍享福祉,奔小康,求大同,以平房、楼房为居,用电视、电脑休闲。先人有知,亦当载歌载舞、载欣载奔于仙宫,与我等生民同歌盛世乎!然谱牒累世未修,世代递迁,光阴荏苒,沧海桑田,先辈之业绩行将泯灭,每每念及先贤遗子孙以宗祊为己任之教诲,族之贤达深以为忧。族人卫庄退休干部全业、现职干部保朝、耆老占国、卫家寨耆老增德、退休教师德寿、族之明达凤祥、宝疙瘩退休干部卫华等志趣高洁,意气恢宏,诚恐懿德之不立,惟忧风流之将湮,毅然于公元二零零七年六月倡议修续族谱,而嘱余作序。
公等遂废耕罢商,不辞劳苦,不计廪资,赴卢氏、奔洛宁,遍访族之耆老;其余族众亦饮水思源,追念先祖,馈赠钱财,以作墨资。历时一载有余,卫庄、卫家寨、周家沟、宝疙瘩四村族谱修续成集,并附各村简介。至于远适它乡,年代久远,杳无音讯,无从稽考者,亦不乏其人,终致谱集月缺,我族人无不扼腕叹惜。
晚辈生性愚钝,识见浅陋,岂敢与族之先贤比邻,惟知以宗祊是务,勉为其难,岂有它顾也哉!勖我后世子孙,当秉祖宗之遗训,亲宗祊、睦邻里、敬执事、兴家邦!
续修家谱序言范文 第16篇
凡续修家谱,最忌什么'总结'之类的言语,对本族族人不利。家谱是没有总结的,总结是指一件事物的结束,修谱是一个家族的延续,宗族绝不会允许有总结,因为族谱是连续的,是需要不断续修的,可能前后续修的时间较长,或三十年、或四十年、乃至近百年。
修谱的谱序,可以如下仅供参考:
某氏子孙源远流长,然乔木参有其根,追根溯源是(某)氏子孙之责任也。
本氏起源简介……某朝代本氏名人为祖叙…迁移哪个省县…子孙繁茂…各需有谱以免他人叽于无谱之族人焉…。
收尾时语词越放越大,如:望后世子孙,要精于续编,以明前世之脉络,冠后世之荣昌,尽忠孝之家风,纳人慈之胸怀,奋旷世之伟业,展(本)氏之雄风,书锦秀之文章,衍(本)氏之子孙於永久也!大抵后面词语气魄放大有寄望子孙繁茂之意,这样修谱符合民族风俗!
来自:刘沟村图书馆>《姓氏文化》
推一荐:发原创得奖金,“原创奖励计划”来了!
0条评论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家谱故事——这是一本什么样的家谱,如此珍贵!
家谱故事——这是一本什么样的家谱,如此珍贵!一、对续修家谱的认识:“余尚姓本有家谱,明季散亡。先人名字磨灭不彰矣。纵有传闻,亦...
家谱序言40篇范文欣赏(中)(2)
家谱序言40篇范文欣赏(中)(2)钟氏家谱序言。2005年自前辈文化人坊堡公谢逝后,退了休的文化人嘉鑫公主动承担修谱一事,嘉涛公主动承担打印家谱之事,嘉焜公查阅众多资料,公广征博引,校阅修订家谱。...
《嵊州长乐钱氏家谱》序言
《嵊州长乐钱氏家谱》序言。欣闻《嵊州长乐钱氏家谱》续修即将完成,我受谱委会之托,草就为序。新谱终成,实是我嵊州长乐人民的一件幸事!始迁祖德茂公,在长乐这一片沙墩之间成家立业,“克自懋勉,...
修家谱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家谱序言怎么写?
修家谱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家谱序言怎么写?以前听说过有关家谱的事,一般那些以前的名门望族才有,就像前段时间,有个姓曹的人拿本家谱说是曹操的后代,后来专家介入,好像还真是。修家谱其实感觉和编...
几经迁徙 数百年后又回扬州 头桥有10多户秦少游后人
几经迁徙 数百年后又回扬州 头桥有10多户秦少游后人宋版《百家姓》中排第18位。“这一来一去,其实是我们最早的祖先居住在扬州,后来几经辗转绕了一大圈又回到了扬州。清乾隆六年(1741),我们祖先依...
榆林党庄寻根访亲记
榆林党庄寻根访亲记。2018年1月2日,我们同行七人,榆林籍家族报特约通讯员党贵录,王文华,和热心家族事业年过花甲的党培栋家亲、党巨...
家谱如何确定“始祖”
传承中华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家谱如何确定“始祖” 确定家谱“始祖”, 看似简单, 实则不易;其二、因祖上没有家谱,世系断代 严重,已无法确定代数和“始祖”,为了世系完整,人为“添加补充”几 代人...
王氏家谱序
家谱与志书等同,乃寻根问祖之依据,启迪后代之范本。想我王氏家族,纵横几百年风雨变幻,历经多少载艰难坎坷,饱尝无数次酸甜苦辣。全书共分六个章节,系统介绍王氏家族之渊源发展、播迁落籍、社会变...
家谱序言
家谱序言家谱序言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家谱之修,上以敬宗,下以收族。稽吾族自始祖讳泰公──系出豫章,原籍赣州府安远县杨家寨黎木社庄,于前明嘉靖年间迁徒北流,侨寓县西门刘家井,继迁六贡桥...
微信扫码,在手机上查看选中内容
微信扫码,在手机上查看选中内容
续修家谱序言范文 第17篇
家谱序言
受族人托付,编写章保陈氏家谱,这是我有生以来的一件幸事。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弥东章保陈氏家族源远流长。清朝乾隆年间,一世祖告别家乡故土,从虹溪舍咩到弥东章保上门入赘,以坚忍不拔之志,超群拔类之才,开疆劈土,艰苦创业,香火世代相传,子孙兴旺发达。至今已历八世。家族根基稳固,家业日益雄厚。乘改革之风,族人基本进入小康,得开放之策,精英已成栋梁之材。且忠孝贤达,仁义礼智。
国是千万家,家是最小国。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欣逢盛世,国泰民安。趁几代长辈健在,编修章保陈氏家谱,追根溯源,认祖归宗,已经刻不容缓。而一世祖于虹溪舍咩陈姓之名已不可知,宗亲谱系已无可考。幸有四世祖陈国宪、陈国华、五世祖陈天鹏、六世祖陈石金遂陈氏族人之愿,组成家谱小组,我亦不惜年迈,不揣浅薄,承蒙重托担任组长,率众履责:走村串户,拜会长者,访问妇孺,澄清辈份,理顺谱系分支;拜谒神主牌位,抄录奠章词颂,记录生平事迹,斟酌对比,仔细核实印证;翻山越岭,祭祀墓龙,拜谒祖茔,考察墓志铭文,拍摄祖坟图片;访问地方馆藏,查阅弥勒县志,寻找文史刊物,收集相关资料,以备补充参考。斗转星移,雁去鹊归。呕心沥血,已近六年。终于,章保村首部陈氏家谱得以问世。仅以此,告慰先贤,启迪后世。(拟稿:李明)
踩一下[0]
顶一下[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