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的课程论文范文(推荐9篇)

admin 2024-05-31 网站管理员 admin

标准的课程论文范文 第1篇

1.学情分析.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结点都是学生.学情分析有助于教师把握班级学生的总体情况,做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高职院校的学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与本科生在学习动机,自学能力,学习习惯,英语知识技能水平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不必拔高要求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活动.

2.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是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后根据课程标准,为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而制定的标准和境界.

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虽然是一门公共基础课,但其设立的目的一方面是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服务,另外一方面也是为专业教学服务.在课程标准的界定下其教学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具体制定教学目标时,首先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根据教学内容,分析重难点,确定合理可行的教学目标.以英语阅读课为例,根据构建的课程标准其教学目标可归纳为以下三点:(1)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相关语言点;(2)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文章大意和结构,训练阅读技能;(3)批判性思维:让学生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其思辨能力.

3.教材分析.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在课程标准规定的范畴内教师不但要科学地利用教材的内容,更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补充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的组织也应基于英语学科的内在逻辑并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相匹配,从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应.

4.教学方法选择.科学而合理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交际教学或任务型教学以顺应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根据课程标准,灵活运用六步教学法、四阶段教学法、实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在“学中做”、“做中学”,提高教学效果.

5.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活动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在教学材料难度不大,学生已有足够输入的前提下,授课中可采用自上而下的设计思路来设计教学环节.否则学生会因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无法参与课堂活动而焦虑,形成负抑制.阅读课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课型,下文以此为例进行说明.(1)Lead-in:课文导入环节是为了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设计好导入环节能有效激发学习动机,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常用的导入方式有头脑风暴,背景式介绍,故事导入,提问式,讨论式和复习导入等.(2)Reading comprehension:首先进行Global reading,通过快速阅读让学生了解段落内容,可设计PPT展示填空练习,使学生关注文中故事发展的关键词,通过填写关键词使学生了解文章大意及发展脉络.然后Detail reading,重点讲解语言点,列举出重难点词汇和句子.(3)Role play: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与思考.(4)Critical thinking:这是教学实践环节,可分组辩论,或课后讨论.

6.考核评价.课程标准决定了大学英语的考核评价应是多元化的,主要体现在四个层面:(1)多维度考核指标.改变传统的评价体系,着眼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学生的专业面向来选用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等多维度考核指标,具体包括英语阅读能力、英文写作能力、英语知识的应用能力、职场英语业务能力、英语听说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英语终身学习能力等.(2)多样化考核方式.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可采用提问、表演、讨论、辩论、演讲、论文、测验、证书等多样化考核方式.(3)多元化考核主体.由学生、专任教师、教师及企业导师实施多元评价,对教学效果进行更全面、科学的评估.(4)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关注学生语言运用技能的形成过程,积极推行形成性考核为主,终结性考核为辅的考核模式改革,以此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职业素质.

标准的课程论文范文 第2篇

【摘 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既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也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本文围绕“全面从严治党”这一问题,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的意义;二是当前基层从严治党存在问题;三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的路径探析.

【关键词】全面从严治党;基层

一、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的意义

研究实践表明,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将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符合我们的建党宗旨.党的性质、党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都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

(二)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符合我国的治国理念.在从严治党问题上,我们党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和清醒的认识, 、 、 等领导人多次阐述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理念.

(三)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从严治党的核心是************,最近一年来,党 采取一系列“从严治吏”新举措,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加大查案办案力度,促进了党风政风的明显好转,也为深化改革各项决策部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当前基层从严治党存在问题

近年来,全国各地按照 和省、市、县委的部署要求,切实把从严治党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对党员、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营造了风清气正的发展氛围.但是,对照各级党委要求和党纪条规规定,个别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身上还有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地方.

(一)软弱涣散.一些党组织特别是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部分村“两委”班子成员由于年龄、素质、管理等方面原因,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凝聚力、战斗力不强,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的发展的需要,没有担当起基层党组织应有的责任.

(二)纪律松弛.少数基层党组织纪律松弛,党员干部精神状态不振,工作松松垮垮,在执行上级决策部署时根据自身利益搞选择、做变通,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的党员党性观念不强,党的意识、纪律意识淡漠,组织观念弱化,不能带头执行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法规,混同于普通群众,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不如普通群众.

(三)作风不正.一些单位作风建设还不够深入扎实,“十项规定”“十个一律”等制度落实还未到位,公款大吃大喝、挥霍公款、铺张浪费、贪图虚名、不务实效、搞面子工程、政绩工程等问题在部分基层干部身上不同程度存在.

(四)自律不严.一些基层党员干部不能严格执行廉洁从政各项规定,资金管理、工程建设、征地拆迁等领域违纪违法现象仍然易发多发;一些基层干部职务不高,但涉案金额巨大,“小官巨贪”屡见不鲜;一些侵占征地补偿资金、涉农补贴的案件,严重损害了群众利益,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和社会稳定.

三、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的路径探析

历史和现实警醒我们,党要管党丝毫不能懈怠,从严治党一刻不可放松.

(一)以严明党的纪律为前提,营造令行禁止、政令畅通的好氛围.必须从严落实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群众工作纪律,加强纪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持正确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自觉用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规范自己,用党章和党的各项规定要求自己,切实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坚决防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现象发生.完善重大事项督查机制,加强对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党委、政府各项工作部署落到实处.

(二)以严肃惩治腐败为手段,保持从严治党的强劲态势.从严治党,关键在于动真碰硬、敢抓敢管.必须把查处和问责摆在突出位置,支持纪检监察机关和司法机关推进案件查办工作,强化******败组织协调,突出资金、资产、资源等重点领域,突出领导干部、中层热点岗位、基层站所和村居负责人等重点对象,突出征地拆迁、招标投标、行政审批、资金拨付等重点环节,真正做到有腐必惩、有贪必肃、违纪必纠.坚持抓早抓小,对反映党员干部苗頭性、趋向性问题早发现、早处置,防微杜渐,防范于未然.发挥查处案件的综合效应,深入剖析案件中暴露出的问题,注重建章立制、堵塞漏洞.

(三)以思想教育为基础,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可结合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四学四比十增强”教育活动,对党员干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从政道德教育以及维护和遵守党风廉政各项规定的教育,组织学习党纪条规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教育,构建************教育社会化体系,可组织“勤廉大讲坛”、“廉政笔会”、廉政教育“阶梯教室”等活动,做优“鹤乡清风”廉政文化品牌,通过教育为党员干部补钙充电,打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 ^v^始终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的高度,把从严治党问题提到事关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来,在一系列讲话中多次强调要切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作为县级及以下党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战斗力的基础.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要求,在抓经济、谋发展的同时,持之以恒抓党建,严管理,不断提升从严治党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实实在在的举措,把从严治党的要求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张觅, 张晓露, 代丽冰. 关于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几点思考[J]. 读书文摘, 2016(20).

标准的课程论文范文 第3篇

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目标,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任务。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在帮助大学生培养爱国精神、增强社会责任心、激发历史使命感等方面,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v^员是大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和佼佼者,是大学生的楷模和榜样。大学生党员的党性和素质决定了大学生党员的觉悟和先进性,决定了他们能否真正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能否真正贯彻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振奋民族精神,并且要增强民族凝聚力,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党员数量的增长,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素质参差不齐。特别是受到国外社会思潮的影响,部分学生党员的爱国意识淡漠,爱国行为、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为体现不充分,这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党员的榜样和先锋模范作用。另外,随着现代科技迅猛发展,新媒体不断涌现,大学生党员接受教育的载体和方式不断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党员通过新媒体不断接受各种新思想、新知识、新观点。在多种思潮的冲击下,有可能会出现淡化爱国主义意识,模糊国家观念、民族意识、社会主义意识,极易受到意识形态的攻击。因此,做好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特别是大学生党员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当前高校大学生党员思想建设的头等大事,是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内容。

一、加强大学生党员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党员的爱国精神

爱国主义是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是几千年华夏文明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性范畴,在不同的时代有其不同的主题与内涵。^v^强调指出:“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就会被各种资本主义势力所侵蚀腐化”。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应该从我们身边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把大学生的现实需要与社会需求,以及如何把大学生的思想紧密结合起来,真正把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到社会共鸣的高度。现如今,我们国家正处在全新的历史起点上,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就是在中国^v^的领导下,万众一心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步向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加强对大学生党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他们进一步理解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明确自己肩上所负的历史重任,从而更加坚定努力学习早日成才的决心,牢固树立服务大众、奉献社会、报效祖国的崇高理想。因此,做好大学生党员的爱国主义教育,加深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真正体现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

(二)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党员政治素质

爱国主义包含着情感、思想和行为三个基本方面。其中,情感是基础,思想是灵魂,行为是体现。只有做到爱国的情感、思想和行为一致的人,才是真正的爱国者。加强对大学生党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他们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把知识、思想和行为统一起来,继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不断加强自我教育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

(三)有助于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和模范作用

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人,应该成为什么人,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社会,依赖于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祖国给个人的成长发展创造条件,对个人创造的成果作出评价,为个人实现人生价值提供舞台、指明方向。大学生党员是我党的新生力量,是大学生群体先进性的集中代表。加强对大学生党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强化他们的党员意识,磨练他们的党性意志,进一步明确肩负的职责和使命,从而更加自觉努力地发挥表率带头作用。

然而,面对形势的不断变化,我们的党员思政教育工作未能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无论在教育的方式还是内容方面,仍然还是墨守成规按部就班,即满足不了学生的认知需求,也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其教育功能呈现弱化的趋势。

二、当前大学生党员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方式老套,缺乏灵活性

目前,我国高校并没有专门配备针对大学生党员的思政教育机构以及人员,这项工作主要在“三会一课”时进行,还有就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公共理论课。所谓高校“三会一课”制度,是指高校基层党组织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按时上好党课。高校“三会一课”制度是高校基层党支部对大学生加强党性教育和保持大学生党员先进性长期坚持的重要制度,也是健全大学生党员党的组织生活,严格大学生党员管理,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的重要制度。根据调查的结果,绝大部分时间里“三会一课”基本都以政治理论学习为主,而且大多是走走过场应应景,并不讲求实质性的效果;学校的公共理论课,也多是道理连篇灌输说教式教学,方式单调内容传统,缺乏灵活性和互动性,更缺少比如像爱国主义、人文主义等主题类的典型教学,不仅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见不到实质性的效果。

(二)教育内容固定,缺乏感召力

现在,无论是大学生党员的党课、讲座,还是整合后的四门公共理论课,讲授的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革命史以及国家的大政方针等基础知识,这些课程内容固定政治理论性强,但也不可避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缺乏感召力、缺乏与现实存在的联系呼应,更缺少鲜明的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无法满足青年学生高涨的认知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三)理论教育过多,缺乏实践性

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没有单独的形式,往往贯穿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其主要的形式,社会实践是重要形式。但不管是哪种形式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上都存在重理论轻实践、轻现场的问题。纯粹的理论说教能让大学生党员增加爱国主义的知识,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但千篇一律的说教,会让人觉得空洞、乏味。尤其在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上,如果只凭理论说教而不结合其他的方式,激发不了大学生们的爱国热情,也起不到真正的教育作用。如果长此下去,学生们的热情将会消耗殆尽。

(四)侧重入党前教育,轻视入党后教育,缺乏连贯性

大学生在入党前,各级党组织对大学生的教育非常重视,不定期写思想汇报,党课知识讲座、写学习心得以及上党课等等。在发展党员的过程中要进行一系列的考察,比如团员推优、群众评议、政治审查等等。基层党组织对发展党员的前期工作十分重视,但是发展结束后,就觉得任务完成了,党员的后续学习和教育并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他们虽然是在组织上入了党,但是在思想上还是和党有一定的距离。缺乏入党后对党员的教育会导致大学生党员在入党前后产生巨大的反差。

标准的课程论文范文 第4篇

一、中西方体育文化比较差异

1.中西方体育文化哲学观的差异

东方文化领域内的大多数民族注重在运动中修身养性,由此形成的体育文化往往将伦理道德视为重点,强调人文精神和人本思想,重文轻武,崇尚中庸之道。其中,尤以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为典型代表,它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上,发展出以宗法体制为背景,以儒、道思想为核心的文化精神。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提倡人与自然应该处于一种和谐统一的关系之中,因此提出“天人合一”、“身心合一”的哲学观,指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力图达到身心兼修,阴阳平衡,个人内外的协调统一。这种哲学观一旦与体育活动相结合,就形成了以提高个体内在修养和塑造个体人格为目的的体育文化精神。由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精神的根本要求是通过锻炼身体以达到心灵的升华,因此可以说,中国传统体育是一种“以心为本”的体育。既然古人从事体育活动主要是为了修身养性、益寿延年,那么就会倾向于选择直观领悟和内在意念修炼的方式而不是诉诸于求助外部力量,更不会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身体对抗与较量来实现。所以,中国传统体育活动方式表现出鲜明的“自娱性”特点,讲求的是个体通过身心双修,达到内在与外在、形与神的和谐统一,即在体育活动中,不仅要注重养身,而且还要自外而内地养性、养志、养气、养心,强调运动中的身体最终能够达到“精、气、神”浑然一体的境界。即使是要进行体育竞技活动,古人也认为那些体能、速度、技巧等身体机能的较量太浮于表面,高手之间较量的应该是精神境界的高下,包括心智、人格、修养。因此,在中国体育史上,鲜少发展出像西方体育那样竞争性强、对抗激烈的比赛项目,这与西方自古以来崇尚挑战和冒险,追求不断超越人类运动能力极限的体育理念是截然相反的,热爱竞争运动的西方人则在现代社会将这一体育理念明确表述为“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西方传统文化是建立在个人主义的哲学精神基础之上的,其总体特征主要表现为肯定个人自由,支持平等竞争,鼓励个人不断超越自我,突破生理与心理的极限。西方的哲学思想又助长了这种体育竞争意识,激励着他们积极投入到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和对抗之中。长此以往,“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激烈竞争机制,使西方人逐渐形成意志顽强、个性独立、思想解放、富于进取精神的民族性格。因而他们相信只要经过严格的体育训练,不断提高身体的运动能力,就能在竞争比赛中赢得胜利。与注重身体的内在道德心性修炼,内敛型的东方传统体育不同,西方的哲学传统、民族性格和社会历史进程所孕育的体育文化,是一种注重身体外在能力提高,超越型的体育。这种体育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在一定规则范围内展开的竞争运动,简言之就是“竞技型体育”,“公平竞争”是其核心要素。体育运动的“竞争”是参与者们凭借自身的体能、速度、灵敏度和柔韧性等素质,以及专门的运动技术技巧和心理能力,在完全发挥的状态下所进行的激烈对抗与冲突。只要双方遵守公平竞争的规则,竞争对抗愈激烈,比赛的精彩程度就愈高,个体的身体潜能就愈被开发,参与者的精神追求也就能够得到越大程度的满足。因此,运动员在体育比赛中总是竭尽所能地追求“更高、更快、更强”。西方以“竞争”为核心的体育运动是一种展现机体能力、意志品质、荣誉感、勇气和斗志的活动,在此过程中个体人格精神亦得到完善与提升。但是,体育竞争的目的毕竟是为了最终的输赢结果,其价值取向是线性的、单向的。现代体育的赛场上,绝大部分项目都是源自西方传统体育系统,例如田径、球类、拳击等无不具有高强度对抗的特征。

2.中西方体育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

不同文化领域中哲学思想的比较差异往往导致了体育价值取向的千差万别。如前文所述,中国哲学崇仰“天人合一”的理念,认为天地之间,包括人与自然都是由“气”而成,由“气”而生,因此在对待生命的态度上,中国人追求阴阳调和,中庸节制的养生之道。而西方哲学讲究的是主客体之间的二元对立,在对待生命的态度上,注重对客观对象的征服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处理与客体的关系上,中国人注重物我合一,西方人注重以科学的方法认知对象;在思维模式上,东方人重直觉顿悟,西方人重抽象思辨;在生活观上,东方人安于现状,知足常乐,西方人富于创新,不惧冒险。以上因素都影响了中国和西方体育文化观中价值取向的选择。中国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重视气质、品德、精神的内在修养的体育价值观,而把人的身体视作是三者的载体。道家主张顺应天道、无为而无不为,追求道法自然的人格养成;儒家重视道德伦理和宗法体制,着力于塑造遵从礼法、积极有为的“君子”人格;佛家则主张超凡脱俗,六大皆空,追求心无一物的超脱人格的锤炼。儒、道、释三者可以说都对中国传统体育价值取向产生过重大影响,这也造成了中国传统体育多重的价值取向。在中国体育发展历程中,显而易见的一个特征就是人们往往按照由表及里、由外至内,由形而下的身体活动到形而上的精神修炼这样的运动顺序,实现伦理、自由、超脱等多重人格的造就。因此,中国体育文化并不一味追求身体运动能力的提高,而是以运动的方式达到养“气”的目的,它不仅意味着对身体的养护,更主要体现为心性、人格、道德修为、乃至精神境界的滋养。西方在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上与中国完全不同。以西方传统体育的代表古希腊为例,它重视外在的身体更胜于内在的精神。尽管古希腊的运动者也强调身体应与精神相一致,但是他们更认同的是在身体美的基础上实现二者统一。与东方体育的代表中国相比,古希腊人更看重由身体的力量所展现出来的美感,他们的体育理想并不是身体内部无形的道德人格或精神境界,而是血统纯正、体格强壮、身形健美、擅长各种体育运动的身体本身。古希腊人对理想身体的崇拜,无疑对其绘画、雕塑艺术产生过极为重要的影响。而这种注重身体之美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到希腊体育观念的形成。他们以培育理想的身体为目标,创造出许多独特的运动锻炼方式和技巧。可以说,古希腊体育为推动西方体育文化的发展与成熟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基础。

3.中西方体育文化方法论的差异

中国传统体育注重养生,主张寓“养”于“动”。这是因为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人与自然是相辅相成。人们进行身体锻炼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与自然相互交换的过程,从而排除浊气,汲取真气,最终达到五脏六腑通达顺畅的目的。中国传统体育一直坚持的信念是,人体健康和寿命的决定性因素在于内而不在于外,因此更注重意念的修炼,即使有身体动作,也是简单而徐缓的,人们在掌握这些动作时,往往诉诸于直观顿悟,追求动作的整体效果和内在神韵。概括地说,以静养生,寓“养”于“动”,是东方体育运动的重要特征。由于它以身体的内部活动为主,辅之以外部运动,所以带有肌肉剧烈收缩的动作并不太多,而且在具体的动作设计上讲究缓慢、动静结合,强调“形随神游”、“澄心如镜”、“静悟天机”。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本民族的体育文化之中几乎没有产生像西方那样纯粹追求外在身体理想美的运动方法,也没有发展出职业性的比赛,即使有对身体的关注,往往也是为了借此称赞它所体现的内在气质精神。还必须指出的是,中国古代的体育活动虽然源远流长,但是它们主要依附于其他社会活动之中,相互之间未形成紧密的联系,因此也就没有发展出一个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和与之相应的方法论。西方人渴望通过体育运动修饰外形,获得强壮的体格和健美的肌肉线条,因而在西方体育文化中,大多数运动项目都需要人体大肌肉群的参与,而且程度非常剧烈。西方体育热衷于通过不同的体育项目对人体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等方面进行针对性训练,从而获得人体各部位机能的全面提高。比如在跑步、跳跃、投掷、摔跤、体操等项目的运动中,人们分别锻炼了身体的头颈、手臂、肩胸、腿等部位,进而改善人体的运动水平。同时,西方体育重视对身体结构、运动方法的科学探索,注重对人体解剖和生理机能的研究,在运动方法上遵循力学原理,追求符合人体科学和比赛规范的对抗与竞争。因此,西方体育文化体系有严密的科学理论研究作为基础,有严格的体育运动竞赛规则作为规范,还有运动场地器材设施的精密设计作为支撑,这些都是中国传统的体育文化与其无法相媲美的。

二、中西方比较体育文化共同点

中西方体育文化虽然存在极大的差异,但是也有不少共同点。主要表现在:

1.共同的体育文化基础

西方的体育自古希腊以来,就把追求和平、公正的运动精神作为根本目标。比如古希腊的伊斯利城邦与斯巴达人共同签订的“神圣休战条约”,条约规定处于战争中的各城邦在奥运会举行期间暂时停战,共同参加神圣的奥林匹亚运动会,保证运动会在和平的环境下顺利进行。奥运会的参与者们包括运动员和裁判员在内,比赛前必须到宙斯的神像前宣誓,保证遵守比赛规则,公平地参加各项比赛。古代奥运会所标举的“和平”、“公正”的体育精神,为近现代西方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近代顾拜旦在古希腊奥运精神的基础上提出“奥林匹克主义”,其核心原则是力求使体育运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强有力因素”。“奥林匹克主义”的提出将西方体育引向了维护和平与公正的发展轨道,现代社会这一体育精神在各项赛事和运动会中得到继承与发扬,和平的比赛环境与严格的规则规范确保了每一位选手在平等的条件下展开对决较量。中国本土的传统体育虽然没有像西方体育那样经历由古代奥林匹克向现代奥运会转型的过程,也没有明确将和平、公正作为运动的宗旨,但是在儒、道、释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体育无时无处不表现出贵“和”与尚“礼”的特点。比如规范武术行为的武德便是源自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准则,武林的众多流派无不以武德为其宗旨。这种遵守礼法规范/以“和”为贵的原则,实质上与西方体育一直贯彻的“公正”与“和平”原则在精神上颇为契合,所以就像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铸就了西方体育精神一样,东方的伦理思想也构成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

2.共同的体育文化理想

现代社会一般是以真、善、美三个方面来评论人格价值的。真、善、美的统一,是最高的人格境界。现代体育以其变化莫测的结局、恢宏的气势、优美的艺术性塑造着人们理想的人格。现代体育的竞技性决定了“公平竞争”是它的灵魂,人们在相同规则的制约下,必须通过自己真实的技艺,才能取得胜利,赢得观众的认可和赞美。现代体育把人生过程常遇到的成功、失败、挫折、艰辛、泪水和欢笑等悲欢离合,融注于短短的瞬间,使人们一次次去经受各种意志的考验、心理的冲击,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它以百折不挠的精神激励人们追求新的希望、新的理想和新的人生。体育还为人类塑造着美,它不仅有像艺术体操、花样游泳、健美操等审美特征很强的项目,而且任何体育项目都蕴含着动作、形体、姿态等美感因素。无论是直接投身于运动过程或是观赏一场体育比赛,人们都会感受到生命跃动的活力,领悟到人生奋斗的快乐,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现代体育以其特殊的方式,使人们在运动中得到真、善、美的熏陶,不仅使人们身体健康、充满活力,而且使人善于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去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培养出美的情操,塑造出美的心灵,使生活充满情趣,在促进人们身体和精神完美的同时,使人格得到完善。理想人格的塑造一直在中国传统文化建构中居于首要地位。因此,对于在儒、道、释思想互渗互融的文化氛围中逐渐成熟完善的传统体育来说,如何在体育活动中锤炼个体的人格精神,提升内在的道德修养显得尤为重要。中国传统体育的特点就是通过体育活动来启迪心智,教化情操,使身体修养和道德修养二者兼备,共同塑造理想的综合性人格。显然,其塑造方式主要是通过个体的修炼来完成对道德品格的培养,精神境界的升华。在中国传统的体育活动中,无论是武术还是太极,乃至各类养生方式,都是在活动过程中极力实现内与外、德与体的协调与统一,简言之就是既要体现“仁”之精神,又要谨守“德”之原则,还要追求“勇”之品格。因此,中国传统体育的终极理想目标就是通过德体合一、身心兼修的体育活动,塑造融合了儒、道、释理想的综合性人格。

3.共同的体育文化目标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使人类获得各种高科技带来的身体享受,由此也导致身体能力的下降,日益发达的头脑和日渐柔弱的身体形成强烈反差。现代体育以促进人的健康与发展为己任,它以追求身心和谐发展为号召,将人们引向了朝气蓬勃的运动场、健身馆和赛道,引向了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人们在运动中增进彼此交流,与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等生命融洽相处。在运动活动中,人们可以充分的放松精神、锻炼肌肉,使身体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体育既使人们得到现代科技所带来的各种享受,又使人们保持了健康强壮的身体素质,极大地推动了人类身体与精神的和谐发展。也正是因为如此,体育日益成为现代人类社会生活的必要内容。据现代研究表明,人类的身体与大脑都蕴藏着丰富的潜力而不为人知,目前已开发的只是非常少一部分。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预言,技术与人类潜能是今日人类面临的两大挑战和机遇。所以,尽可能地挖掘和发挥人的运动潜能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来说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奥运会赛场上,体育纪录一再被刷新,极限也屡屡被突破,这恰恰证明了借助于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人们能够不断提高身体机能,甚至创造出人类历史的奇迹,“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始终引导着人类在探知身体潜力的道路上持续前进。与西方体育一样,中国体育也是明确将不懈追求人的发展与完善作为终极目标。中国传统体育中就已提出德体合一、身心兼修的原则,它要求人们通过由外在身体的锻炼到内在精神的修炼这一过程达到修身养性,领悟生命之道的目标,从而真正实现身体与精神上的成熟和完善,即所谓的“成人”。这就决定了中国体育活动必然是一个自我求索和自我领悟的过程。所以人们往往发现,真正武艺和武德兼备的武者,并不急于凭借他的武艺高超胜人一筹,而是以其深厚的修为和高尚的人格令众人诚服。中国的武术精神中自始至终贯穿着德艺兼备的观念,认为只有外在的身体与内在的心、意、神完全统一,才能达到武术的至高境界。中国的太极拳素来就有“拳打千遍,神理自然”的俗语,所要求的就是习拳者应在实践中去揣摩拳法之精妙,去领会太极之玄奥,甚至从中参悟出“天人合一”的终极之道。

标准的课程论文范文 第5篇

浅谈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一、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1.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原则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所采取的一切检测、监控的措施和手段,都是为了确保工程质量符合合同规定、符合政府规定的质量标准。因此,在质量管理中,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一是“质量第一”原则,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必须确保百姓有房可住,解决人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质量第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之一,也是民生的基本要求;二是“以人为本”原则,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人的责任感,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通过提高人的素质来避免人的失误;三是“预防为主、防控结合”原则,“防”为“控”先,保证工程质量,预防为主,防患未然;四是坚持质量标准,严格检查,遵循数据的客观性和科学性,遵守国家的规范、建筑业内的规定,坚守科学、守法的职业道德。

2.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责任主体

建筑工程建设中,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应根据国家颁布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以及合同、协议和相关文件承担相应的责任。

建设单位是建筑工程的投资人,是工程建设过程的总负责人,拥有确定建设项目的规模、功能、外观、选用材料、按照国家法律法规选择承包单位的全力。

勘察单位是指对地质、地形及水文等要素进行测绘、勘探、测评及综合评定,并提供可行性评价与建筑工程所需勘查结果资料的单位。设计单位是指按照现行技术标准对建设工程想买进行综合性设计及经济技术分析,并提供建筑工程施工一句的设计文件和图纸的单位。

施工单位是指经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资质审查 ,从事建设工程施工承包的单位。

工程监理单位是指经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资质审查,受建设单位委托,依据法律法规以及有关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和承包合同,在建设单位的委托范围内对建设工程进行监督管理的单位。

设备材料供应商是指提供构成建筑工程实体的设备和材料的企业,包括设备材料生产商、经销商。

建筑工程建设因其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生产环节多、参与方多、影响因素多等特点,各责任主体之间的联系密切,需协调各方才能合力完成。

3.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因素

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标准的课程论文范文 第6篇

摘要:随着高层建筑技术的发展,社会对高层建筑中的建筑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将从分析高层建筑施工的技术设计入手,然后着重分析高层建筑中的总体设计,然后再对高层建筑分类设计进行分析,同时在表述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要点;总体设计;分析设计;安全设计

一、高层建筑的建筑设计中的整体设计

随着高层建筑的迅速发展,高层建筑的结构和建筑技术不断地在提高,高层建筑结构形式也开始趋于多样化发展,当然在发展的过程中,高层建筑的结构或者说是外部及内部设计也在不断推陈出新。高层建筑是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象征,高层建筑的优良的建筑设计可以体现城市的物质发展,而高层建筑美轮美奂的建筑设计又代表着城市的精神文明的发展,所以在高层建筑中,重视其建筑设计已经摆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高层建筑的建筑设计首先体现在它的整体设计中。

1.下部分裙房的多样化设计

在高层建筑中,底部的公共用房或者说是附属用房的占地面积往往超出了高层建筑的上部楼房,底部的这种设计,在建筑学上被称作裙房设计。在高层建筑的整体设计中,下部分裙房设计虽然对整个城市建筑的影响并不大,但裙房设计对街道的宽敞度及人性化空间的创设影响比较大。从建筑学的角度来讲,裙房的设计与高层建筑的整体设计风格并不相同,在立面设计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可以说裙房的设计比较细致,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体现出多样化来,以免显得过于苍白。

下部分裙房的分类主要为基座式裙房和分离式裙房。基座式裙房的设计主要是通过框架、框筒等,使得高层建筑的公共用房集中在底部,这样设计的目的有三点,既可以保障裙房有更多的建筑面积,又可以保障高层建筑与毗邻的建筑有一定的防火或者防遮阳等安全距离,还可以使得高层建筑的设计与临街的风景产生和谐统一的效果。

分离式裙房主要是在地基面积比较大的情况下才会选用的一种裙房设计,所谓分离式裙房主要是将高层建筑的主体建筑群与裙房实现完全分离,主体建筑与裙房之间通过连接体来实现相联系,形式分离式的组合。分离式裙房的设计,可以有效地丰富主体建筑与裙房之间的搭配,还可以保障主体建筑与裙房之间不比发生某种必须的关联,保障各自功能的实现。

2.下部分裙房的人性化设计

裙房是高层建筑中与城市环境结合最紧密部分,对高层建筑的下部分裙房设计,还应该体现人性化的处理。因为下部分裙房设计对于市民来说,是最直观的视觉内容,也是市民视线可及的范围,裙房的人性化的设计可以让市民感觉到城市化气息,同时下部分裙房设计的人性化,可以让市民感受到街道的布局。虽然下部分裙房设计的人性化对于高层建筑的生态节能,并没有多大的作用,但却可以反映出高层建筑的设计风格,也是比较重要的高层建筑设计的主要内容。另外,裙房的人性化设计,可以丰富高层建筑中居民的情绪,消除高层住户的高空紧张感,高层居民在俯瞰楼下街道时,可通过丰富的裙房设计来提升环境的亲切感。

3.巧妙处理搭楼设计

在高层建筑的整体设计过程中,还应该着重地巧妙地处理好搭楼设计,这样通过巧妙的处理,可以使林立的高层建筑体现出层次感和丰富的空间感来。一般的搭楼设计,往往在比邻高层建筑物的设计上,让多个建筑物合作呈现出一个画面来,而在实际的建筑设计中一般都是采用底层架空和入口缩进的处理方法。

二、高层建筑中的分类建筑设计

在高层建筑的整体设计结束后,还可以通过对高层建筑分类设计的一些处理,来实现高层建筑设计的完美结合。高层建筑的分类建筑设计主要包括底层入口设计、建筑围护设计、服务设施设计等。

1.高层建筑的底层入口

高层建筑的底层入口设计是分类设计中比较重要的,在设计中也是要求比较多的建筑分类设计。底层入口的方向要避免处在当地冬季风向的迎风面上;底层入口设计还应该适当的架空处理,因为南方气温炎热,雨水较多,适当架空有助于通风和防潮;底层入口设计在门帘上,可以设置一定的防雨防雪装置,同时保障雨水下流或者雪水融化的时候,能够顺利地留到地面上,而不会影响居民的正常出入。

2.高层建筑的建筑围护

高层建筑因建筑物多高,在高层建筑上居住或者办公的人往往会产生一定的恐惧心理,所以在高层建筑中要尤其注意建筑围护的安装与设计,在高层公共平台或者阳台的设计上,要加强安全防护工作,阳台的设计要采用闭合的方式,减少居民与户外环境的接触面积,在阳台上增加一定的回笼装置。同时高层的窗户,由于越往高风越大,因此在外窗的设计上,要避免采用开合式的窗户,而应该采用推拉方式的,这样既可以方便居民擦拭玻璃,还可以减少高空坠物的风险。

3.高层服务设施的设计

高层建筑因为居住或者办公的人员比较多,因此应该充分考虑构建合适的服务设施。在高层建筑物的大厅入口处,设置值班室,在值班室中配置夜间电梯紧急呼叫装置、公用电话。在高层建筑的大厅里还应该设计一些便民措施,天气预报屏幕、收发信件的邮箱、公共雨伞、休息的座位等。在高层建筑物外,还应该根据小区的布局,合理设置停车场、自行车停放处等。

三、总结

高层建筑的建筑设计,首先应该分析建筑物的施工设计方案,然后再进行整体设计,同时注重分类建筑设计,最后处理好一些安全防护设施的设计。在进行整体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到裙房的多样化设计、人性化设计,同时巧妙处理搭楼设计,在多样化设计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建筑物的整体设计、建筑物的布局、裙房相邻街道等综合考量,然后根据设计方案选择不同的设计,比如基座式裙房和分离式裙房等,然后再根据这些条件和情形,选择不同的设计,以保证多样化设计不突兀,又能与整体的布局搭配和谐,而在人性化设计层面上,要考虑到建筑物的服务功能和居住功能,尤其对于裙房来说,这些底层建筑是与居民直接接触的建筑物,也是居民视线范围内的建筑物,因此裙房的设计要体现人性化,既能够方便陈设一些便民措施,又能从精神层面让居民感受到城市的生活气息。在分类设计的过程中,则需要分布来考量高层建筑的局部设计。主要的局部设计主要集中在底层入口、建筑围护和服务设施的设计上。对于底层入口的设计,要考虑到地形、气候与环境等因素,在满足自然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体现出服务的意识。而在建筑围护的设计上,主要考虑到高层建筑给居民带来的恐惧感,因此在设计中要尽可能消除居民的高空恐惧感,而在服务设施的设计上,当然需要综合考虑高层建筑的居住或者办公人员的日常生活工作的需求,给他们提供丰富性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李世权,高层建筑设计的可持续性理念[J],山西建筑,2009,(01);

[2]李峰,高层建筑结构概念设计[J],山西建筑,2009,(23);

[3]陶任重,秦海福,基于城市空间的高层建筑设计理论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06);

[4]刘勇,马腾飞,宓学民,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J].科技致富向导,2009,(10).

猜你喜欢:

标准的课程论文范文 第7篇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的重要过程。为培养我们的科学精神,保证社会实践论文的质量,避免与社会实践总结混淆,特为广大同学提供社会实践论文格式如下:

1、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应该用简短、明确的文字写成,通过标题把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概括出来。题目字数要适当,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如果有些细节必须放进标题,为避免冗长,可以设副标题,把细节放在副标题里。

3、摘要

论文需配摘要,摘要应反映论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地阐述实践活动中得到的基本观点、实践方法、取得的成果和结论。摘要字数要适当,中文摘要一般以200字左右为宜。

4、正文

要能够体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有新观点、新思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对实际工作有指导作用和借鉴作用,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报告内容观点鲜明,重点突出,结构合理,条理清晰,文字通畅、精炼。

5、结束语

结束语包含对整个实践活动进行归纳和综合而得到的收获和感悟,也可以包括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6、参考文献

标准的课程论文范文 第8篇

课程标准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是衡量与规范课程的准则,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标准将职业教育的特点结合其中,对教材、目标、内容、学习组织形式与方法、学习情境设计、教学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清晰地界定了课程的性质、内涵、范围和程度.对教什么、学什么,如何教、如何学等方面提出了统一的基本要求.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标准是指导性纲领,指出学生学习英语应达到的基本标准,对实施过程提出建议,而没有硬性规定教学手段与过程,只间接地指导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教学评价,以满足企业的不同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教师创造性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充分体现其开放性.

标准的课程论文范文 第9篇

【摘 要】文化代表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财富,民族建筑文化是这种财富的代表之一。

建筑作为一种实体但却表达着文化意义,建筑活动不仅是人类征服自然为谋求生存的活动,同时又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关键词】建筑;民族;文化

建筑文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物质层面――指城市、乡村、建筑物、园林、道路等人为的空间环境实体;2精神层面――指通过物质(即空间环境实体)体现出来的建筑理论、人的审美观、价值观、哲学观等。

现代建筑受西方现代艺术影响,然而西方现代艺术的许多方面都受益于东方民族、尤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如现代绘画讲究变形、讲究表现画家个人的情感,这在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中就可发现;现代艺术重视抽象的形体美,抽象绘画、抽象雕塑兴盛一时,成为现代艺术的象征,而在中国在晋代文人士大夫就开始了对抽象形体美的重视,中国画中的泼墨山水画、园林中的孤山假石都带有抽象艺术的意味。

现代建筑设计大师莱特就把前述的《道德经》上的话作为自己建筑设计的座右铭,他的“有机建筑”的理论实际上就是讲究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可以说是直接来源于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而波特曼所倡导的“共享空间”旋转餐厅是中国传统建筑庭院空间及“步移景异”设计思想的变异。

中国传统空间的基本构成单位是“间”,由“间”组成“幢”,再由“幢”组合成庭院,“庭院”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

无论是皇宫、庙宇还是一般的民居,庭院都是人们的主要活动中心,也是室内外空间的过渡和延伸。

这也是中国民族文化邻里关系的很好体现,讲究邻里之间的相互交流。

中国传统的“大”建筑不是庞然大物,而是虚实相间的建筑群,设计时既要考虑实的部分也要考虑虚的部分,组合方式十分自由灵活,空间具有很强的流动感和导向性;而西方的传统建筑多是砖石结构的,其建筑内部空间要求越多,建筑的体量也就越大,室内外空间相对独立而缺少联系,建筑形式着重于形体各部分比例的和谐和形式美。

现代建筑所追求的空间的对比与变化、韵律与节奏、比例与尺度,以及空间的衔接与过渡、渗透与层次、引导与暗示实际上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精华。

但往往现代建筑以现代的材料、工业化的建造方式、简捷明快的造型以及设计者的个性体现现代化建筑文化,却忽略了本土民族文化。

才有了现在众多新颖、造价高昂却不接地气的建筑。

文化代表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财富,民族建筑文化是这种财富的代表之一。

建筑作为一种实体但却表达着文化意义,建筑活动不仅是人类征服自然为谋求生存的活动,同时又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建筑就是民族文化的体现方式之一,民族建筑文化是文化领域中最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的文化类型。

“建筑记载历史,它是政治、经济、文化的载体”。

在今天的建筑开发中运用和传承民族建筑文化仍然具有重大意义。

而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城市发展快速化、建筑开发的商业化的冲击下,各种观念、文化相继涌入中国,对包括建筑在内的一切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民族建筑文化收到严重影响和危害。

显著的特征就是大量的境外设计公司和设计思潮进入中国,给我们带来很新的建筑技术和材料,同时也带来了先锋的设计理念和时髦样式,以此为基础的建筑文化和风格席卷了大江南北的城市。

欧陆风、西洋风…一味片面的追求国际化和现代化,致使这个国家几乎是千城一面、千城一孔。

建筑的趋势性使不同城市本来的传统建筑文化和历史个性几乎遗失殆尽。

可以说如今国内建筑文化仍然徘徊于“文化休克”阶段。

如北京的cctv新大楼、国家大剧院都耗资巨大,违反了中国实际国情,只是一味追求国外建筑的新、奇、怪,对现在的西方建筑文化没有客观审视,盲目追从西方建筑文化,一味追求所谓的大都市。

但如万科第五园、苏州本岸别墅能较好地将中西建筑文化相融合。

第五园大家都众所周知是中式房产的典型代表。

万科苏州本岸别墅是继第五园后万科倾心开发的第二个现代中式别墅项目。

其显著特点是满足现代居住者的生活喜好和审美观的基础上,在项目设计中对民族建筑文化采取了适当的运用传承。

万科选择苏州这个极具历史悠久、民族建筑文化深厚的城市开发现代中式别墅,可谓实至名归。

苏州的园林、居民、人文、城市发展水平,加上万科专业的管理水平和职业素养,为其建筑文化提供了最好的条件和母体。

在现代建筑中更好的运用和传承民族的建筑文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作为基础,并不是某一方主使下就能一蹴而就的。

在苏州当局者领导的重视和明确的制度保障下,苏州的古城保护意识从很早就建立起来。

所以苏州自身的建筑文化氛围很浓郁,这片土地能够滋养出优秀的民族文化建筑。

同时,设计师也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设计师是建筑的始作俑者。

其是否重视和熟悉项目所在城市的历史文化,对项目最后定型至关重要。

设计师不能一味的照搬抄袭跟风,应在辨析、梳理与评判的基础上汲取精华,保持传统建筑文化基因和灵魂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和重构,从中拓展出新的理念和境界。

最后,也是至关重要的,就是开发者、投资者对于产品的文化定位。

决策者的建筑文化意识能够直接影响到整个小区、整个建筑群甚至整个城市的建筑文化积淀。

只有融入本土的文化,反映民族的哲学观、审美观,符合传统的民居生活方式,创作出来的作品才会富有生命力。

对建筑文化内涵的欣赏同人们对美的欣赏一样有三个层次:对建筑物本身的欣赏好比对“果实”的欣赏,是物质美的享受;对建筑设计方法和创作思想的的欣赏好比对“花”的欣赏,是精神美的享受;而对创作思想所包含的哲学观、审美观等的欣赏则好比对“种子”的欣赏,是更高级的哲学美的享受。

“种子”是最关键的,有什么样的“种子”才生长什么样的“花”,有什么样的“花”才产生什么样的“果子”。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