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在线观看电影(春天电影院网)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2004年上映的音乐电影。该片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执导。电影曾获第7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第7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歌曲提名、第17届欧洲电影节最佳作曲奖等诸多荣誉和提名。在豆瓣春天在线观看电影,接近88万人为这部电影打出9.3分的高分。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失败的音乐家马修遭遇人生低谷,为了生存不得不来到一所名叫“池塘之底”的专门收养问题儿童和战争遗孤的学校担任学监。在学校,他发现在校长暴力、惩罚的高压措施之下,包括学生和老师在内的所有人都充满了戾气和仇恨。他尝试用自己擅长的音乐来改变孩子们,在他爱和宽容的保护下,最终改变了孩子们人生的故事。
在我看来,假如仅仅从这部电影的叙事结构看,这是一个很老套的故事。性格暴躁、只会惩罚学生的校长,对孩子们无限包容和爱的老师马修,一群或调皮、或自卑的孩子。用这些元素组成的电影看上去很平庸,我们也不止一次看过类似的电影。
但之所以我们会被这部电影所感动,说明电影中的某些情节或者某些元素击中了我们的内心。它代表了一种呼声。一种想要一个像马修老师那样无限包容孩子、愿意用自己所学和爱去改变孩子们的好老师的呐喊。
因此,我将从这部电影画面色彩转换、电影校长和马修老师对待孩子的不同方式以及结果对比、以及电影中的学校名称“池塘之底”的特殊含义来解读这部电影的魅力。在最后,我将结合电影的内容,谈谈我对于教育者应当如何对待问题儿童的两点思考。
01、影片画面从阴暗、灰色到明亮、温暖,从“地狱”到“天堂”,孩子们的人生因为一个老师而改变《放牛班的春天》在电影的画面上显然不够丰富,整部电影可以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女主角,包括学生内全部都是男性。
但是导演利用画面的色彩变化,展现了孩子们因为马修和音乐的到来而发生的改变。对此,我将从以下三个部分来分析。
①黑色铁门,阴暗的禁闭室,与其说是学校,不如说是监狱
色彩能够制造气氛,不同的色彩能够给人以不同的情绪和感觉。马修报道的学校,从一开始就给人以沉重、压抑的感觉。与普通学校的校门庄严、大气不同,“池塘之底”学校的校门和监狱的门一样,是一扇黑色的大铁门。人要想进去,只能通过大铁门底下的一扇小门。
不仅仅是校门口厚重的黑色大铁门,整个学校似乎都被灰色和黑色所覆盖。就连本应保护孩子们的老师都像是身穿黑色西装,不苟言笑,充满戾气的狱卒一般。马修一来,就因为一件意外的“恶作剧伤人”事件亲身感受到了这所学校在校长领导下的“高压和残忍”。电影中,在马修报道当天,因为学生的恶作剧,门房老头被碎玻璃扎伤了眼睛。
校长的第一件事并不是立刻送门房老头就医,而是敲钟召集孩子们。让这些孩子互相检举揭发。当他发现恐吓没有效果后,校长要求马修随便在学生名册上报一个学生的名字,把他送去禁闭室关押。
在我看来,一所学校,到处是铁门,还有一个阴暗、没有灯光的禁闭室。与其说是这是一所学校不如说是一座监狱。身处这样的一个环境中,这所学校教会孩子们的只有恐惧和寻求自保的生存本能。他们被被遗忘在社会的角落里,承受着不为人知的痛苦。
②孩子犯错,马修选择了保护和引导,只因他相信孩子们本性不坏
从一开始,马修就和其他学监与众不同,而这种不同的来源是他内心的信念。当他走进教室,看到一只燃烧的香烟插在人体骨架模型的嘴里。他幽默的对着骨架说道春天在线观看电影:“我们课堂上不准吸烟,包括你,先生”。
之后,他不小心绊倒了,他的包从他手里飞到了地板上。调皮的学生们抢着捡起他的包玩起了传球。慌乱的他跑进学生中间抢着自己的包。此时,校长突然出现,孩子们立刻安静下来。所有的孩子都双手交叉横在胸前。在我看来,这个动作是一种防御动作。校长在孩子们的眼里是一个暴力和可怕的人,因此看到他,孩子们本能的想要保护自己,下意识的就做出了这个动作。
马修看到了孩子们眼里的恐惧,面对校长的询问。他并没有选择把肇事的孩子交给校长惩罚,而是编理由支走了校长,保护了孩子。之后,当他发现这个抢自己包的孩子正是伤害门房大叔的“凶手”时,他选择了隐瞒,并要求这个孩子主动去照顾受伤的门房大叔。
在我看来,信念的不同导致了观察视角的不同。马修从一开始内心必然是相信孩子们的本性是善良的。他内心相信只要经过好的引导,孩子们必然能够回归正轨。因此,当他听到孩子们私底下用唱歌来嘲笑他秃顶时,他看到的不是学生对自己的不尊敬,而是用音乐改变他们的契机。
③音乐让学校第一次有了生机,顽皮捣蛋的孩子们逐渐改变
音乐除了传达作者的思想。更多时候,它还能用来改善人的情绪,抚平人心中的焦躁和不安。
当马修发现了自己能为孩子们做什么之后。他立刻着手行动了起来。他挨个听孩子们唱歌,把孩子们分为高音和低音。就这样,一个简易的组合就完成了。之后,他开始耐心的教导孩子们练习自己谱写的歌曲。电影进行到这一部分时,色彩逐渐变的明快、鲜亮起来。
音乐只是一种载体。通过合唱,孩子们逐渐安静下来,情绪逐渐平缓。天籁般的声音甚至改变了一项不苟言笑的老师和校长。当孩子们在玩耍,不小心把球踢到了校长的脸上时,校长并没有像以往那样暴力的惩罚所有的孩子,而是走到孩子们中间和孩子们一起玩了起来。
在我看来,因为音乐和马修的努力,这所原本只有惩罚和禁闭的学校,开始逐渐有了生机。孩子们的的不安、焦躁的情绪得到了释放,逐渐的平静了下来。这种平静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上课更认真,教学更容易,恶作剧更少了。
更重要的是,从这一刻开始,孩子们的命运轮盘开始改变方向。在所有人看来,原本会成为社会祸害的这群“问题少年们”。第一次有了自己热爱的事情,有了梦想。孩子们的生活从“地狱”逐渐走进了“天堂”,他们的快乐和幸福是由内而外的,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个老师的到来。
02、重惩罚的校长和重引导的马修,差异的背后是教育理念的冲突,只有宽容和爱才能让孩子重获新生电影里,马修作为老师,他并没有把教学当做是一份简简单单的工作来做。当他发现了天赋惊人的莫杭治时,他做了许多额外的工作。帮他联系学校,替他和母亲缓解紧张的关系。而佩皮诺,他直接给了这个可怜的孤儿一个家。
这么做的背后是心底的善良和恻隐之心,虽然他在音乐上可能并不是一个成功的音乐家。但是在教育上,他做的比90%的老师都要出色,因为他以爱和宽容作为自己行事的底色和原则。
与之不同的是校长对待一个叫蒙丹的孩子。这个孩子被医生诊断患有心理疾病,通过治疗已经有所缓解。原本是希望通过与正常孩子们的生活,能够彻底治愈他的焦躁、易怒和报复成性的心理问题。没想到,因为一次偷窃,校长恼羞成怒,先入为主的认定就是蒙丹干的。将他打了无数个巴掌之后,他粗暴的报警把他送走了。
在我看来,马修和校长一对比,孰高孰低一看便知。其实他们的行为背后是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的冲突。校长把孩子看做是接受“刺激”形成“反应”的感受机器。而马修则站在孩子们的角度理解他们,看到他们背后的苦楚,尝试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这说明,校长的惩罚式教育是无效的。因为他追求的“快速、及时、有效”问题解决方式,治标不治本。而像马修老师那样,用爱和宽容来理解孩子,站在他们的角度找出问题的根源。这是应对“复杂问题”的解决方式,只一次就能改变孩子的认知,让他们受用终身。
03、学校名为“池塘之底”,表面看是一个失败者和问题少年的聚集地,但在被人遗忘的淤泥里其实也蕴育着新希望对孩子们来说,能够遇到马修这样一个老师是他们的幸运。对于人生失意的马修来说遇到这样一群“问题少年”何尝不是一种幸福。世界上,名师和高徒都是成对出现。当两者相遇的时候,任何环境都无法阻挡他们绽放的人性光辉。
①一事无成的音乐家和“问题少年“,池塘之底成了悲剧的集结地
一所学校名字代表着某种历史,传达了学校的教育理念和传承。电影里,学校的名字是池塘之底。一座池塘的底部全都是淤泥,里面埋着的似乎都是人们扔掉的,被人遗忘的东西。
因为全部是淤泥,人一旦深陷其中似乎就难以自拔,只会越陷越深。对马修来说,他来到这所学校时正是他人生最失意,最失败的时候。一切都跌入了谷底。学校的校长实际上也是一位失败的音乐家。可以说从上到下,这个学校就是一个失败者的收容所。
不仅是失败的成年人,这所学校的孩子们也是被社会遗忘人。不管是因为战争失去父母的佩皮诺,还是因为母亲忙于生计,无法管教而被扔到学校的“问题少年”莫杭治。
在我看来,“池塘之底”这个学校名称的表面的含义似乎就是一个满身淤泥,邋邋遢遢,被人们嫌弃和遗忘的角落。更不幸的是,这样一个地方因为有一个暴躁、说一不二,奉行高压教育原则的校长而成了悲剧的聚集地。
②老师与学生互相拯救,池塘之底走出了著名的指挥家
虽然池塘之底聚集了一群社会中最失意,被人们忽视和遗忘的人。但能够让一个人沉沦的,从来不是环境,而是自己对待世界的态度和所作所为。
电影里,马修来到学校后的第一晚他的内心是失落的。一个人前半生的拼搏换来的除了一份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就剩一头所剩无几的稀松头发了。
他是什么时候找到希望的呢春天在线观看电影?我想是在第一堂课,他让这群没心没肺,调皮捣蛋的孩子安静下来,在纸上写下自己的梦想。在马修的日记里,他说春天在线观看电影:“出乎我的意料,所有人都在认真的书写。”
在我看来,处在“淤泥”之中的人一般抱有两种态度:
一种是像校长那样。不择手段哪怕是踩着别人的肩膀也要往上爬,渴望彻底离开“池糖之底”。一种是像学校的其他学监那样,索性安心呆在池底,不挣扎,不反抗。可是,马修看到了另一种可能,他明白淤泥里除了“垃圾”其实还有金子,还蕴育着新的生机。他发掘孩子们的潜能,用音乐和循循教导教会孩子们感恩。
一次校长外出后,他还偷偷带着孩子们去森林里探险。让这群从未走出过校门的少年们看看外面的世界,呼吸一下比学校更自由、更香甜的空气。这么做,都是因为他想利用这些方法激发孩子们内心面对生活的勇气,激发他们奋发向上,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我看来,他选择用自己的所学发现金子,改变环境。其实,这种发现不是他凭空生出来的,而是和孩子们相处后逐渐发现的。孩子们带给他成就感,抚平了他前半生的失意,而他给孩子们带去了未来和希望。他们不是附属关系,他们是互相成就的平等关系。
04、结合电影内容,谈谈我对于教育者应当如何对待问题儿童的两点思考《放牛班的春天》虽然是2004年的电影,但是好的作品不会因为时间而被磨平,只会因为有了时间的积淀而更加经典。影片中的“问题少年”在现实生活里也被称为“熊孩子”。
对待“问题孩童”我们到底应当如何应对和教育才能让他们真正意义上的改变自我认知,自觉改变。我将结合电影内容谈谈我对于如何应对问题儿童的两点思考。
①叛逆的背后与认知协调有关,因此引导和教育才能解决根本
电影中的孩子们在校长面前和老师面前是两幅面孔。在校长面前他们因为害怕被惩罚而暂时性的成了“乖乖孩”,但是一旦校长走开他们就会故态复萌。恶作剧报复老师,当面嘲笑马修秃头,个矮,人胖等等。
为什么惩罚没有改变他们的不良行为?这一点和人的认知协调能力有关。简单来说,人无法接受自己的认知和行为不一致,所以一定要找一个理由使得自己的认知和行为保持一致。
例如,电影里一直恶作剧作弄老师和门房大叔的孩子,他虽然经常受到惩罚,认知上并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对。但是在校长面前,他又不能“报复老师”,这时就形成了“认知失调”。于是,孩子给自己找了个理由:我是因为害怕校长的惩罚才不“报复老师”的。因此只要校长不在,他就还是会反复恶作剧。
那么为什么马修到来之后孩子就不恶作剧了呢?因为马修没有用打骂和关禁闭的手段。他用的是引导的手段。他要求恶作剧男孩亲自去照顾门房大叔。看着门房大叔受伤的右眼和痛苦的呻吟。孩子的认知就发生了改变。他意识到了自己恶作剧的恶劣后果。所以,之后就不会再犯了。
因此,我认为,看似叛逆的表象背后实际上是人类认知协调的本能。要想改变问题儿童,就要明白:打骂无用,只有教育和引导,让孩子自己看到自己造成的恶劣后果,意识到自己这种行为会伤害别人,令别人痛苦,才能真正让他自觉自发的改变自己的行为。
②重视与孩子沟通的三种不对称,尝试代入孩子视角思考
成人世界有成人世界的沟通规则,同样孩子们也有自己的沟通规则,和孩子们沟通就要注意运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
其中,大人和孩子沟通最需要注意的是三种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1米8的成人和1米的孩子哪怕是看到的世界都是不同的。因此深入孩子生活的环境,例如学校去实地了解一下对沟通更有益。心智和思维方式不同。例如,孩子更看中是否好玩,而不讲规则。因此,改变长篇大论的说教,尝试用一个故事,一场游戏进入孩子的世界同他们沟通起来会更方便。谈判地位不对称。生活里,我们发现父母或者老师等教育者常常以命令的口吻告诫孩子:“这个可以做、这个不允许做”。孩子幼小,本身就处在弱势地位。因此,和孩子交流时,教育者应当以“听”为主,不要强硬的制止孩子的表达。总结一下:《放牛班的春天》一直以来不断的被人拿出来评价,被人反复观看。许多人看的热泪盈眶。可能有电影本身的情节和音乐的功劳,但更多的是因为戳中大家曾经的伤痛。因此,我从三个方面解读了这部电影。在最后我还结合电影谈了我对于如何教育问题儿童的两点思考。
我想,我们的一生中可能不一定能那么幸运的遇到一个好老师或者特别懂孩子,懂教育的父母。但当我们有能力教育下一代的时候,不要让我们的孩子经历我们曾经历才是我们的使命。 @闲谈就是生产力
踩一下[0]
顶一下[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