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孝顺父母的句子(珍惜家人的句子)
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莫过于孝敬父母。论语说:“孝弟也者,其人之本与”,百善孝为先,孝是做人的根本。林则徐曾说:“存心不好,风水无益。父母不敬,奉神无益。”父母是我们的第一大福田,行孝道就是种福田。
生命是一种奇迹,更是一种幸运。在茫茫宇宙中一个小生命的诞生是微不足道的,但却是父母赠予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进入6月,最让人期盼的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
说起端午节的来历,大家一般耳熟能详的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敢于直谏的伍子胥,孩子们更喜欢吃粽子、挂香袋、赛龙舟。其实端午在传统文化中还有另外一个节日——孝亲节
端午节这天也是纪念孝女曹娥的日子。相传东汉年间,上虞人曹娥,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纵身投江,三日后二人浮出水面,当时曹娥反剪双手用背顶着父亲,抱父尸而出。
曹娥的孝德感动了四周乡邻,人们用最隆重的仪式,将父女俩分别入棺安葬,又在她投江寻父的江边建造了曹娥庙,把原来的渔村改名叫“曹娥村”。
古人的孝道《论语·为证篇第二》中,孔子的学生子游曾经向孔子请教孝道之理。
孔子对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杨伯峻先生在译文中,将这句话翻译为:现在有的人讲所谓孝,只是说能够养活爹娘就行了;那么狗马都能够得到饲养,若孩子不存心严肃的敬养父母,那么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怎样去分别呢?”
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人们抛弃了对父母该有的尊敬与孝顺。孔夫子痛斥这种社会现象,在教育人们不但要对父母养,更要对父母“敬”,这是一种伦理问题的深刻论述。
现今社会中,我们常常提到的“孝敬”,便是这里的衍生,孝与敬是平等共生的。
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传承至今。
从孩子的生命诞生之日起,父母就期盼着他一生光荣,为他忙碌,为他操劳。那是一种无私的奉献,那是一种伟大的自觉。但是当有一天,当一切都变了:
“原本思维敏捷、谈吐风趣的爸爸妈妈整日唠唠叨叨,前言不搭后语”
“当爹妈说话时,曾经的健谈者经常忘了主题,表述些许有些迟钝,要想一想再说。”
“曾经厚重阔挺的脊梁渐渐弯曲,直到弯腰驼背,老眼昏花,甚至病倒不起”
感慨于时光的沧桑、风霜的洗礼,自以为尚且年轻的我们发现,岁月的痕迹正悄悄地印刻在父母身上。原来,这就是自然规律,这就是生老病死。我们的儿女在迅速长大,我们也在一点点步入中年,回望我们与父母走过的岁月,父母是庇佑我们一生的“神”。
孝道,在炎黄子孙的心中,占有极为强大的支配力量,对中国文化的传承更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孝,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它可以解决我们人生方方面面的问题,无论是财富、健康、还是子女教育,都可以从孝道智慧中找到答案。
在我们身边,细心观察,你会发现:
不孝之人的生活,一定会很糟糕。
懂得孝道的人,做任何事情,都可以变成好事情。
真正行孝道的人,通常财富也极大,是有福之人,厚德载物。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懂得归位,安其位、感其恩,自然一切顺利,幸福与财富都会到来!
孝顺,不止是让你在家里顺,它会反映在你的各个方面,人生命运的秘密就在这里。
如果你奋斗一生却平庸劳碌,就应该好好反思,是不是在孝道上出了问题;没有安好自己的位置,没有接通福脉。
孝敬父母,我们敬的是父母的位置,不是他(她)的性格和能力;
孝敬父母,是用对父母的爱,激发我们本有的德能,明心见性,让自性绽放神圣光芒,成为光和爱、温暖世间;
孝敬父母,是用父母祖宗之根脉,来滋养我们成长,通天达地,成为神一般的存在,引领家族方向。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花儿的感恩,感恩其实很“简单”,孝敬其实也很“简单”。
现代城市中生活的男男女女,无论长幼贫贱富贵,无论成就大小如何,唯一可以从自身做起的就是先施行“敬道”,珍惜时间,趁父母还健在赶紧行孝道吧!
踩一下[0]
顶一下[0]